A. 老年人吃什麼食用油最健康
老年患者大多有動脈硬化的發生,合理膳食,建立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對於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食用油的選擇也至關重要,那麼老年人吃什麼食用油最健康呢?
1、橄欖油
橄欖油,是世界公認的健康油,含大量單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堅持食用能夠很好地保護心血管。
5、茶油
全球茶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茶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則高達85%-97%,含有橄欖油所沒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質茶多酚和山茶甙。
老年人經常食用茶油能有效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對抑制癌細胞也有明顯的功效。
6、玉米胚芽油
玉米胚芽油是從玉米胚芽中提煉出的油。玉米油中的脂肪酸特點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0%~85%。玉米油本身不含有膽固醇,它對於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具有溶解作用,故能減少對血管產生硬化影響。對老年性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具有積極的防治作用。由於天然復合維生素E的功能,對心臟疾病、血栓性靜脈炎、生殖機能類障礙、肌萎縮症、營養性腦軟化症均有明顯的療效和預防作用。所以玉米油也非常適合中老年人群食用。
B. 食用油該怎麼吃
為了研究「油」,我還正經兒下了點功夫。
即使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我也只局限的認為,「油」只是一種調料,只是因為「油」的種類太多了,需要研究一下怎麼選擇。
點擊圖片詳細了解椰子油
當然,無論哪個圈裡都有那麼幾個異類,油界里有個叫椰子油的傢伙,它表示自己恨不一樣恨傲嬌。(看來椰子以後可以是時尚或異類的標志了,想想椰子鞋)
的確如此,椰子油雖然是高飽和脂肪酸類型的油,但人家的特別之處在於——「短」。
椰子油主要由中鏈的飽和脂肪酸構成,什麼概念?普通的油都是長鏈的,進入身體後還得剁成好幾節才能被吸收,椰子油由於尺寸正好,就省了不少麻煩,說的直接點就是易吸收。
而正因為其獨特的吸收過程,中鏈飽和脂肪酸不僅不會增高膽固醇,相反會對降低血脂有著促進作用,hiehiehie~很膩害有木有?
【用油的講究】
大概了解了油的幾個主要分支後,醬醬就可以開始講解怎麼吃了。
①換著花樣吃。
平時經常聽到的吃油多樣化,長期食用脂肪酸結構單一的油並不是什麼明智選擇。
吃油多樣化≠吃不同名字的油,事實上,油脂雖然名字不同,但脂肪酸構成可能屬於同一類。
所謂不同油脂的替換,應該按照脂肪酸構成不同的品種來換,以上列出了每種油所屬的類型,蜜妞兒們酌情調換就好,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換,茶籽油和亞麻籽油替換等。
②慎用回鍋油。
很多人捨不得扔炸過食物的油,還會用來高溫炒菜或油炸。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
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油脂氧化產物,尤其是不耐熱的那幾苗選手。
如果真的想二次利用,就要避免再次高溫加熱到冒油煙。「回鍋油」可以用來煮湯、做花捲。
③不同烹調方式用不同的油。
不同油的成分不同決定了不同油的耐熱性不一樣,煎煮烹炸要用合適的油。
煎炸應該用最耐熱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炒菜應該用耐熱性較好的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精煉橄欖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做湯、涼拌應該用耐熱性差的亞麻籽油、紫蘇籽油、核桃油、未精煉的初榨橄欖油等。
④不同人群選擇不同的油。
各種脂肪酸的效用各有不同,針對身體所需選擇合適的油。
心臟病人群,應該優先選擇茶籽油、橄欖油、芝麻油、等;血脂高人群,應該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建議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常吃豬牛羊肉的人,已經從膳食中得到了大量的動物脂肪,盡量就別再吃動物油了。可以適當吃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肉吃少的人,偶爾可以用動物油烹調。
總結起來,要把油吃的明白無非就是弄明白下面三件事:
一、你的身體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二、哪種油能滿足你的需求;
三、要把油放在合適的崗位,煎煮烹炸不能亂來。非要補充一條就是別逮著一種油吃到死。
最後強調一下!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推薦:一般人每天烹調油25_30克,大概就是白瓷勺兩勺半的樣子。所以。
事要多知,油要少吃。
C. 如何正確科學的食用油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飲食也就越發講究了。民以食為天,人們的日常生活往往都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油的那些事兒。
超市裡的食用油種類繁多,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這些傳統的分類讓人目不暇接,「特級初榨」、「5S壓榨一級」、「精煉」等一連串的概念標識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分辨選擇。
這些標識分別是什麼意思?是不是等級越高,食用油就越有營養?不同人吃的油是不是應該有所不同?
細細品味,食用油里包含的學問可真不少。
食用油是如何分類的?
按照生產油脂的原料劃分,食用油主要分為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欖油、芝麻油等。
按照脂肪酸的種類和構成比例不同,食用油又可分為高油酸型、高亞油酸型、飽和型和均衡型等。
高級別等於高營養?NO!
根據國家相關標准,大多數食用油一般按照品質從高到低,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等級越高的食用油,精煉程度越高,但這並不等於油的營養價值就越高。精煉的過程是一個去除毛油中有害雜質的過程,但在精煉過程中,同時會流失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比如流失維生素E、胡蘿卜素等,換言之,級別越低的食用油,營養成分往往保留得更好。
如何選擇一款更適合自己的食用油呢?來看看各種食用油的特點。
1.橄欖油、茶籽油
橄欖油和茶籽油的油酸含量高,食用富含油酸的油有利於降血脂、抗血凝、阻止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此外,橄欖油還含抗氧化物橄欖多酚、角鯊烯和β-谷固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
2.花生油
花生油含所含的各類脂肪酸佔比較為均衡,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佔比大約為3∶4∶3,屬於均衡型植物油,壓榨生產的花生油香氣濃郁,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等營養成分保存較多。
3.豬油、黃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
這類飽和型食用油油脂的耐熱性較好,長時間受熱後氧化聚合較少,這類油脂常用來加工面點,煎炸食品,能打造酥脆的口感。
4.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均富含維生素E,此外,大豆油含卵磷脂,玉米油含抗氧化物阿魏酸酯,葵花籽油含植物固醇和磷脂,這類油脂不耐熱,經煎炸或反復受熱後易氧化聚合,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適合燉煮菜餚。
同時,建議,不要長期只吃一種食用油,食用油品種的多樣化能給我們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不同年齡段的人所需食用油的食用比例偏重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嬰幼兒對脂肪的需求量相對較高,可以選擇a-亞麻酸和亞油酸這兩種脂肪酸豐富的食用油,例如亞麻籽油、核桃油、雙低菜籽油等。根據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的推薦,成人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應按照1:1:1左右的比例平衡攝入。
兩「看」一「聞」,選油更放心!
1.看透明度。優質植物油透明度高,水分雜質少,無沉澱、無懸浮物。
2.看時間。盡量買生產時間近的食用油,久了易生酸敗。
3.聞氣味。無刺激性氣味,如有,可能是加入了化學油或油提煉不幹凈。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D. 如何健康食用油
為了拿取方便,許多家庭常將食用油放在爐灶旁。殊不知,這是相當不健康的行為。
高溫易變質
灶台的高溫讓油脂的氧化反應加快,更容易酸敗變質。大桶的油購買時雖然便宜,但是打開後,如果一時吃不完,桶里的油和空氣接觸後很容易氧化酸敗,產生醛、酮和有機酸,還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活性。
E. 怎樣正確使用食用油
怎樣正確使用食用油
怎樣正確使用食用油?食用油要正確的使用,這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家健康的重點。為了吃好炒菜,食用油的選擇對身體更重要。下面分享怎樣正確使用食用油,一起來看下吧。
誤區1:高溫炒菜
很多人炒菜時喜歡用高溫爆炒,習慣於等到鍋里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一些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煙。
誤區2:不吃植物性食用油,或者不吃動物油
如果沒有油,就會造成體內維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響人體的健康。一味強調只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劑量下,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有益的。
誤區3:長期只吃單一品種的油
現在,一般家庭還很難做到炒什麼菜用什麼油,但我們建議挺好還是幾種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時間用一種油,下一段時間換另一種油,因為很少有一種油可以解決所有油脂需要的問題。
誤區4: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人群,用油沒有什麼不一樣的
對於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體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來說,我們更強調的是選擇植物油中的高單不飽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體重正常的人總用油量應控制在每天不超過25克,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各佔一半。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們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炒菜「少油」的小訣竅
「少油少鹽」一向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標准。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烹調油的攝入量為25~30克、鹽為6克,可即使用了限油壺、限鹽勺,平時一不留神就可能超標。其實,掌握幾個小訣竅,就能改變這一狀況。
1、用平底鍋做菜。這樣可少用些「潤鍋」的油。圓底炒鍋由於鍋體受熱不均,極易產生焦糊粘鍋的現象;為防止粘鍋,人們往往會大量用油。而平底鍋受熱均勻,油入鍋稍轉一下,就可以鋪滿整個鍋,同時還大量減少了油煙的'產生,使每滴油都用得恰到好處。
2、食物可以先汆再炒。肉類先汆燙可去脂肪。不易熟或易吸油的食材事先汆燙,再放入其他食材同煮或煎炒,可減少湯汁或油脂的 吸入。炒蔬菜時還可以先在鍋里倒少量油,加熱倒入蔬菜翻炒三四遍,大約十幾秒鍾後,沿炙熱的炒鍋邊加一點水,蓋上鍋蓋,燜上幾秒鍾,再打開鍋蓋略微翻炒, 這樣就能既少用油又熟得快。
3、在菜七成熟的時候先放入。因為醋不僅能促進消化、提高食慾,減少維生素的損失,更能強化鹹味,不會讓人覺得菜餚清淡無味。
4、帶有肥肉的豬肉可以炒出油來炒菜,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知道的烹飪技巧吧,對於五花肉這樣的豬肉,可以先切好翻炒出豬肉來,那麼這一個時候把切好的其他配料放入一起翻炒熟透,這樣基本就沒有加入任何的食用油,而且又能煮熟食物,是少油的一大妙招。
5、有些蔬菜是特別容易吸油的,比如像茄子這種蔬菜,如果你多加些油的話反而是難煮好吃的,這樣就有點尷尬的,不過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可以先把茄子蒸熟下,這樣在炒茄子的時候就不需要放入太多的油來炒熟了,這樣就不擔心吃太多油了。
6、如果平常喜歡吃些蔬菜做成的湯或者清炒的樣子,相對用食用油,可以添加下雞湯或者一些調料,這樣食用起來會更加健康些。比如青菜可以水煮下,然後涼拌加入一些香油以及蚝油等,這樣既可以補充營養元素,也不用攝入過量的油。
食用油怎麼選擇
如何健康吃油
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搭配食用
油脂可分為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三大類。動物性油脂都是飽和脂肪,應該要少吃,最好是吃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酸較優,單元與多元可以互相搭配食用;至於反式脂肪雖然是不飽脂肪酸,但卻是氫化油,就不宜吃。
植物油發煙點在攝氏180到200度
吃植物油最重要的是要看其發煙點,即指加熱的油開始產生煙的最低溫度。植物油的發煙點大約在攝氏180到200度之間!植物油無論是芝麻油、大豆色拉油、橄欖油或是葡萄籽油,都是不飽和脂肪,可以互相搭配吃。例如橄欖油適合涼拌,而中火炒的油則是大豆色拉油、花生油與玉米油。
動物油發煙點在攝氏230到240度
若是要高溫烹調油炸,由於動物性油脂發煙點大約在攝氏230到240度,因此理論上是以動物性油脂較佳,但是飽和脂肪比較會造成發炎反應;豬油、黃油所含有飽和脂肪酸比較高,但是椰子油、棕櫚油所含有飽合脂肪酸也比較高,如果攝取過量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病。
乳瑪琳是反式脂肪
還有最近的乳瑪琳風暴,原來乳瑪琳是反式脂肪!乳瑪琳是一種氫化油,也是反式脂肪,而造成身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的就是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所以這兩種油最好少吃。
食用植物油的注意事項
1、不要一次購買過多。植物油的精製油因工序增加,使抗氧化劑破壞多,更易氧化,故保存期短,至多不超過12個月。若發現久存油混濁、有哈喇味,則已酸敗;若散發刺鼻的辛辣味,這是油中過氧化物增高的緣故。有的久存油還可發生霉變。上述變質的油均不可食用。
2、切不可高溫煎炸反復使用。因高溫(150攝氏度以上)不僅營養成分遭破壞,而且可使不飽和脂肪酸聚合成毒性較大的大分子化合物。
3、炒菜勿放油過多。菜外包一層厚脂肪,進食後不易消化吸收,甚至可致腹瀉等病症,另外菜餚用油過多,其他調味品不易滲入,影響味道。
4、豆油不宜生吃。豆油一般仍用輕氣油提取。若熱鍋燒開,則輕氣油(有毒物)揮發掉;若生吃,則其中苯、多環芳烴等有毒物對人體有害。
5、忌食生棉子油。因生棉子油含棉酚,食用過多可使人中毒。
6、沸油炒菜不好。油燒到冒煙,溫度一般超過200攝氏度,這可使脂溶性維生素破壞殆盡,脂肪酸大量氧化,故油的營養價值降低,另外燙油還可使菜中維生素破壞。產生的過氧化脂質對人體有害。
7、老年者不宜長期食用菜子油。因菜子油含40%芥酸。心臟病患者血液中每日接受少量被酶消化後的芥酸,可誘發血管壁增厚及心肌脂肪沉積,故心臟病患者忌食之。老年者心血管功能減退,故也不宜長期食用菜子油。
8、不要偏食一種植物油,常更換可營養均衡。
9、宜選精製植物油,因粗製油含有害物多,沸點低,烹調中油煙多,故對人體有害。
F. 食用油怎麼吃才能最健康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古以來,食用油在膳食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食用油從之前富貴人家的象徵,變成了高血脂,動脈硬化這些慢性疾病的誘因。怎麼吃油才最健康,你真的了解嗎?
1.談論吃油,我們應該關注什麼
人一生中大約會吃掉1.18噸食用油,這個容量相當於6441瓶200毫升飲料。食用油不僅能讓食物增色提香,更重要的在於它還是人體熱量和必需脂肪酸 的重要來源。脂肪酸是人體七大營養素脂類的重要組成元素,在日常膳食中食用油提供了人體所需的約50%脂肪酸。所以從健康的角度,我們吃油實際上是在補充 脂肪酸。
2.這么重要的脂肪酸,究竟都是什麼
按照常見的碳鏈飽和度分類,脂肪酸包括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兩種。
飽和脂肪酸——人體的「燃料」。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就如同汽車中的汽油一樣。
單不飽和脂肪酸——血管潤滑劑。單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壞的膽固醇(LDL),提高好的膽固醇(HDL)比例的功效,就同血管的潤滑劑,保證血管通道暢通無阻。
多不飽和脂肪酸——「聰明油」。多不飽和脂肪酸中含有的DHA也被稱為人體腦黃金,它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包括兩種人體必需脂肪酸歐米伽6脂肪酸和歐米伽3脂肪酸,它們不僅是「聰明油」,更是「健康油」。
3.替你問專家:食用油,怎麼吃才能最健康
很多家庭長期食用單一類型的食用油,這樣健康嗎?食用油為我們人體提供重要的脂肪酸和能量,不同類型的食用油中含有的脂肪酸比例不同,所以盡量不要只吃一種油,要調和著吃,以保證膳食脂肪酸的均衡攝入。
很多家庭為了老人健康,盡量讓他們少吃油,這樣是對的嗎?一般來說,老人新陳代謝較慢,就要少吃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的肉類和動物油,同時提高膳食中的不 飽和脂肪酸攝入量。不飽和脂肪酸能夠促進危害健康的膽固醇(LDL)的排出,同時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只要適度適量,老年人吃油還是有益健康 的。
心腦血管疾病真的是「吃油吃出來的」嗎?很多心腦血管疾病和脂肪酸攝入不均衡有一定關系。如果必需脂肪酸與非必需脂肪酸不能均衡地攝入,在代謝過程中,非必需脂肪酸與必需脂肪酸競爭,使重要的代謝途徑失去平衡,引起疾病。
G. 食用油的正確使用是什麼
食用油脂是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油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飽和脂肪酸,它又可再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前者主要是指油酸,而後者主要是指亞油酸(也稱ω6脂肪酸)和亞麻酸(也稱ω3脂肪酸)。目前日益受到關注的橄欖油,其主要成分便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即油酸。植物油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油脂中的另一大類是飽和脂肪酸,動物油多為飽和脂肪酸。
(1)痛風病患者應以植物油為主。無論動物油或植物油,其嘌呤含量都較少,植物油中嘌呤含量比動物油更少,所以痛風病患者應以食用植物油為宜。植物油中含有較多的亞麻酸、亞油酸、花生四烯酸等,它們具有加速膽固醇分解和排除的作用,從而使血膽固醇降低,保護血管壁,防止動脈硬化,動物油中含有較多量的飽和脂肪酸,它可使血膽固醇升高,促發動脈硬化。由於痛風病患者高脂血症及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故動物油不宜多食用。同時,動物油尚可妨礙尿酸由腎臟排泄,因而以動物油為主的飲食顯然是不合適的。
(2)植物油食用不當也可導致動脈硬化。不論是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的,其中有雙鏈的脂肪酸是不飽和脂肪酸,沒有雙鏈的是飽和脂肪酸。在不飽和脂肪酸中,又可分為順式不飽和脂肪酸和反式不飽和脂肪酸。除牛脂肪和黃油中含有少量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外,在天然食物植物油脂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全是順式的。但是在高溫下,順式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轉化為反式不飽和脂肪酸。反式不飽和脂肪酸現已證實可促進動脈硬化。
很多人炒菜時總是等著油冒煙時再把菜餚放進鍋里翻炒,而植物油冒煙的溫度,豆油是208℃、香油是128℃、花生油是201℃、菜籽油是225℃、棉籽油是222℃、玉米油是216℃,在這樣高的溫度下,食用油都會變成反式不飽和脂肪酸。
人們必須關注這一點,即在烹飪的時候,最好不採用油炸的方法,煎炒時不要等油冒煙再下菜。正確的做法是,油稍熱後即可放菜翻炒。此外,炸油條、油酸餅、油煎餅、生煎饅頭等油煎、油炸食品,都會增加反式不飽和脂肪酸,故而不宜多吃。
(3)偏食植物油也有害處。植物油中多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自動氧化而產生有毒的過氧化物,它可使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氧化分解,導致人體維生素不足;它尚可與蛋白質結合生成老化色素脂褐素,導致皮膚衰老與老人斑形成。過氧化物對血管內皮細胞、腦細胞等也有損傷作用。因此,正常人不應該偏食植物油,痛風病患者也同樣不應該全部食用植物油,可以適當搭配少量的動物油。
(4)魚油對痛風病患者有益。魚油具有降低血脂及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痛風病患者可適當食用。魚油含有豐富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研究證實二十碳五烯酸有緩解關節疼痛作用,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均可阻止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質的生成,顯然,這有利於緩解痛風病的急性發作。
痛風病患者在食用油脂方面,應以植物油為主,少量搭配動物油,提倡吃一些魚油。
H. 老年人吃什麼油好5種最適合
老年人是非常重視養生的,而且老年人對於油這塊非常重視。因為很多老年人都不敢隨便吃油重的食物,一般來說提倡的是健康飲食,所以很多人就把油當做洪水猛獸了。其實只要選對了合適的油,這都是對人的身體有好處的。不是說什麼油都不能吃。
1、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就是從向日葵的葵瓜子中提煉出的一種油。葵花油是以高含量的亞油酸著稱的健康食用油。據國家糧食儲備局西安油脂研究設計院曹萬新教授介紹,在21世紀,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中風、腦血栓、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增多,而長期食用合適的油脂產品,能夠對上述症狀有較大的改善。
葵花油就是健康油脂中非常優秀的一種,葵花籽油已經成為消費者和廚師的首選油,葵花籽油在世界范圍內的消費量在所有植物油中排行第三。葵花籽油90%是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佔66%左右,還含有維生素E,植物固醇、磷脂、胡蘿卜素等營養成分。所以,葵花籽油也是非常適合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油。
2、茶油
全球茶油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茶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則高達85%-97%,含有橄欖油所沒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質茶多酚和山茶甙。老年人經常食用茶油能有效改善心腦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對抑制癌細胞也有明顯的功效。
3、玉米胚芽油
玉米胚芽油是從玉米胚芽中提煉出的油。玉米油中的脂肪酸特點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0%~85%。玉米油本身不含有膽固醇,它對於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具有溶解作用,故能減少對血管產生硬化影響。對老年性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具有積極的防治作用。
由於天然復合維生素E的功能,對心臟疾病、血栓性靜脈炎、生殖機能類障礙、肌萎縮症、營養性腦軟化症均有明顯的療效和預防作用。所以玉米油也非常適合中老年人群食用。
4、橄欖油
橄欖油是由新鮮的油橄欖果實直接冷榨而成的,不經加熱和化學處理,保留了天然營養成分,對人體的營養價值極高。在西方,橄欖油被譽為「液體黃金」、「地中海甘露」就是因為極佳的天然保健功效。對於中老年,尤其是患有三高、心腦血管的人群來說,橄欖油是最好的食用油。這是因為,橄欖油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ω-3脂肪酸、ω-6脂肪酸,這些對人體有益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非常顯著的降血壓、降血糖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功效。
5、大豆油
大豆油是從大豆中壓榨提取出來的一種油,通常我們稱之為「大豆色拉油」,是最常用的烹調油之一。大豆油能夠提供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含量比茶油多,亞麻酸是人體必需的3種脂肪酸中,唯一一種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它在人體可以合成魚油,參與人體免疫調節。亞麻酸具有降血脂,降血液黏稠度的功能,這一結論早已被世界各國營養學界所公認。所以大豆油也是非常健康的。
從健康角度看,橄欖油最好,但價格昂貴,且不適於炒菜。從味道看,花生油最好,超出的菜香味濃郁。大豆油最差,其一是因為大豆油主要是有國外轉基因大豆製成,是否對人體有害爭議激烈。大豆油多是用化學物質提取,會有殘留有害物質。
葵花油近年來銷量不斷上升,其主要原因是,葵花油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病。其炒菜香味比花生油略差,但比其它油毫不遜色,價格也低於花生油,綜合看葵花油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