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及理化鑒定等方法。
1、來源鑒定是應用植(動)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葯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應用礦物學的基本知識,確定礦物中葯的來源。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准確無誤。
2、性狀鑒定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葯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鑒定和來源鑒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核對標本和文獻。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鑒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准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葯材的省、自治區中葯材部門或葯品檢驗所了解情況或請協助鑒定。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了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鑒定研究。直觀的性狀鑒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葯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3、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葯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徵,用以鑒定葯材的真偽和純度,顯微鑒定常配合來源、性狀及理化鑒定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葯材的外形不易鑒定,或葯材破碎或呈粉末狀時,此法較為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已將顯微鑒定應用到很多中葯和中成葯制劑的鑒別中。進行顯微鑒定,鑒定者必須具有植物(動物)解剖的基本知識,掌握製片的基本技術。顯微鑒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理化鑒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葯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統稱為理化鑒定。通過理化鑒定分析中葯中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無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等。
2. 生葯學的生葯鑒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生葯的取樣是指選取供檢定用生葯樣品的方法。取樣的代表性直接影響到檢定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必須重視取樣的各個環節。
1. 取樣前,應注意品名、產地、規格等級及包件式樣是否一致,檢查包裝的完整性、清潔程度以及有無水跡、霉變或其他物質污染等,詳細記錄。凡有異常情況的包件,應單獨檢驗。
2. 從同批生葯包件中抽取檢定用樣品原則如下:生葯總包件數在100件以下的,取樣5件;100~1000件按5%取樣:超過1000件的,超過部分按1%取樣;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對於貴重生葯,不論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樣。
3. 對破碎的、粉末狀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生葯,可用采樣器(探子)抽取樣品,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樣品,包件少的抽取總量應不少於實驗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取樣量一般規定:一般生葯100~500g;粉末狀生葯25g;貴重生葯5~10g;個體大的生葯,根據實際情況抽取代表性的樣品。如個體較大時,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應從10cm以下的深處)分別抽取。
4.將所取樣品混和拌勻,即為總樣品。對個體較小的生葯,應攤成正方形,依對角線劃「×」字,使分為四等分,取用對角兩份;再如上操作,反復數次至最後剩餘的量足夠完成必要的試驗以及留樣數為止,此為平均樣品。個體大的生葯,可用其他適當方法取平均樣品。平均樣品的量一般不得少於作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良等實驗所需用量的3倍數,即1/3供實驗室分析用,另1/3供復核用,其餘1/3則為留樣保存,保存期至少一年。 水分的測定,是為了保證生物不因所含水分超過限度而發霉變質。水分測定的方法常用的有烘乾法和甲苯法。供測定用的生葯樣品,一般先破碎成直徑不超過3mm的顆粒或碎片,直徑和長度在3mm以下的花類、種子類、果實類葯材,可不破碎。
1. 烘乾法 適用於不含或少含揮發性成分的生葯。取樣品2~5g,平鋪於乾燥至恆重的扁形稱量瓶中,厚度不超過5mm,疏鬆樣品不超過10mm,精密稱定,打開瓶蓋在100~105℃乾燥5小時,將瓶蓋蓋好,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鍾,精密稱定重量,再在上述溫度乾燥1小時,冷卻,稱重,至連續兩次稱重的差異不超過5mg為止。根據減失的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數。
2. 甲苯法
適用於含揮發性成分的生葯,用化學純甲苯直接測定,必要時甲苯可先加少量蒸餾水,充分振搖後放置,將水層分離棄去,經蒸餾後使用。儀器裝置如圖4-1。A為500ml的短頸圓底燒瓶;B為水分測定管;C為直形冷凝管,外管長40cm。使用前,全部儀器應清潔,並置烘箱中烘乾。測定時取樣品適量(約相當於含水量1~4ml),精密稱定,置A瓶中,加甲苯約200ml,必要時加入玻璃珠數粒。將儀器各部分連接,自冷凝管頂端加入甲苯,至充滿B管的狹細部分,將A瓶置電熱套中或用其他適宜方法緩緩加熱,待甲苯開始沸騰時,調節溫度,使每秒鍾餾出2滴。待水分完全餾出,即測定管刻度部分的水量不再增加時,將冷凝管內部先用甲苯沖洗,再用飽蘸甲苯的長刷或其他適宜方法,將管壁上附著的甲苯推下,繼續蒸餾5分鍾,放冷至室溫,拆卸裝置,如有水粘附在B管的管壁上,可用蘸甲苯的銅絲推下,放置,使水分與甲苯完全分離(可加亞甲藍粉末少許,使水染成藍色,以便分離觀察)。檢讀水量,改算成供試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數。 適用於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貴重葯品。減壓乾燥器的裝置:取直徑12cm左右的培養皿,加入新鮮五氧化二磷乾燥劑適量,使鋪成0.5~1cm的厚度,放入直徑30cm的減壓乾燥器中。測定時取供試品2~4g,混合均勻。分取約0.5~1g,置已在供試品同樣條件下乾燥並稱重的稱瓶中,精密稱定,打開瓶蓋,放入上述減壓乾燥器中,減壓至2.67kPa(20mmHg)以下持續半小時,室溫放置24小時。在減壓乾燥器出口連接新鮮無水氯化鈣乾燥管,打開活塞,待內外壓一致,關閉活塞,打開乾燥器,蓋上瓶蓋,取出稱瓶迅速精密稱定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有水分的百分數。
也可應用紅外線乾燥法和導電法測定水分含量,迅速而簡便。 生葯中灰分的來源,包括生葯本身經過灰化後遺留的不揮發性無機鹽,以及生葯表面附著的不揮發性無機鹽類,即總灰分。同一種生葯,在無外來摻雜物時,一般都有一定的總灰分含量范圍。規定生葯的總灰分限度,對於保證生葯的品質和純凈程度,有一定的意義。如果總灰分超過一定限度,表明摻有泥土、砂石等無機物質。有些生葯本身含有的無機物差異較大,尤其是含多量草酸鈣結晶的生葯,測定總灰分有時不足以說明外來無機物的存在,還需要測定酸不溶性灰分,即不溶於10%鹽酸中的灰分。因生葯所含的無機鹽類(包括鈣鹽)大多可溶於稀鹽酸中而除去,而來自泥沙等的硅酸鹽類則不溶解而殘留,故測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較准確地表明生葯中是否有泥沙等摻雜及其含量。
1. 總灰分測定法
供測定樣品須粉碎,使能通過二號篩,混合均勻後,稱取樣品2~3g(如需測定酸不溶性灰分,可取3~5g),置熾灼至恆重的坩堝中,稱定重量(准確至0.01g),緩緩熾熱,注意避免燃燒,至完全碳化時,逐漸升高溫度至500~600℃,使完全灰化並至恆重。根據殘渣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總灰分的百分數。如樣品不易灰化,可將坩堝放冷,加熱蒸餾水或10%硝酸銨溶液2ml,使殘渣濕潤,然後置水浴上蒸干,殘渣照前法灼熾,至坩堝內容物完全灰化。
2. 酸不溶性灰分測定法
取上項所得的灰分,在坩堝中加入稀鹽酸10ml,用表面皿覆蓋坩堝,置水浴上加熱10分鍾,表面皿用熱蒸餾水5ml沖洗,洗液並入坩堝中,用無灰濾紙濾過,坩堝內的殘渣用蒸餾水洗於濾紙上,並洗滌至洗液不顯氯化物反應為止,濾渣連同濾紙移至同一坩堝中,乾燥,熾灼至恆重。根據殘渣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酸不溶性灰分的百分數。 對於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或尚無精確定量方法的生葯,一般可根據已知成分的溶解性質,選用水或其它適當溶劑為溶媒,測定一葯中可溶性物質的含量,以示生葯的品質。通常選用水,一定濃度的乙醇(或甲醇)、乙醚作浸出物測定。供測定的生葯樣品須粉碎,使能通過二號篩,並混合均勻。
1. 水溶性浸出物測定
(1)冷浸法:取樣品約4g,稱定重量(准確至0.01g),置250~300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100ml,塞緊,冷浸,前6小時內時時振搖,再靜置18小時,用乾燥濾器迅速濾過,精密量取濾液20ml,置已乾燥至恆重的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後,於105℃乾燥3小時,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鍾,迅速精密稱定重量,以乾燥品計算供試品中含水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數。
(2)熱浸法:取樣品約2~4g,稱定重量(准確至0.01g),置250~300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水50~100ml,塞緊,稱定重量,靜止1小時後,連接迴流冷凝管,加熱至沸騰,並保持微沸1小時。放冷後,取下錐形瓶,塞緊,稱定重量,用水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用乾燥濾器濾過。精密量取濾液25ml,置已乾燥至恆重的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後,於105℃乾燥3小時,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鍾,迅速精密稱定重量,以乾燥品計算供試品中含水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數。
2. 醇溶性浸出物測定
取適當濃度的乙醇或甲醇代替水為溶媒。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進行(熱浸法須在水浴上加熱)。
3. 醚溶性浸出物測定 取樣品2~4g,稱定重量(准確至0.01g),置於已恆重燒瓶的脂肪油抽出器中,用乙醚作溶劑,水浴加熱4~6小時,放冷,以少量乙醚沖洗迴流器,洗液接入蒸餾瓶中,低溫蒸去乙醚,於105℃乾燥3小時,移置乾燥器中,冷卻30分鍾,迅速稱定重量,以乾燥品計算供試品中含醚溶性浸出物的百分數。 適用於含較多量揮發油的生葯。測定用的樣品,一般須粉碎使能通過二號至三號篩,並混合均勻,儀器裝置如圖4-2。(註:裝置中揮發油測定的支管分岔處應與基準線平行)
測定法 甲法:適用於測定相對密度在1.0以下的揮發油。取樣品適量(約相當於含揮發油0.5~1.0ml),穩定重量(准確至0.01g),置1000ml的燒瓶中,加水300~500ml(或適量)與玻璃珠數粒,振搖混合後,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與迴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滿揮發油測定器(有0.1ml的刻度)的刻度部分,並溢流入燒瓶時為止,置電熱套中或用其他適宜方法緩緩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約5小時,至測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熱,放置片刻,開啟測定器下端的活塞,將水緩緩放出,至油層上端到達刻度0線上面5mm處為止。放置1小時以上,再開啟活塞使油層下降至其上端恰與刻度0線平齊,讀取揮發油量,並計算供試品中含揮發油的百分數。
乙法:適用於測定相對密度在1.0以上的揮發油。取水約300ml與玻璃珠數粒,置燒瓶中,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便充滿刻度部分,並溢流入燒瓶時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後連接迴流冷凝管。將燒瓶內容物加熱至沸騰,並繼續蒸餾,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卻狀態為度,30分鍾後,停止加熱,放置15分鍾以上,讀取二甲苯的容積。然後照甲法自「取樣品適量」起,依法測定,自油層量中減去二甲苯量,即為揮發油量,再計算供試品含有揮發油的百分數。
3. 生葯鑒定的一般方法與新方法各有哪些
常規四大方法,基原鑒定(或叫原植物、原動物的分類學方法鑒定),葯材性狀鑒定(或叫傳統經驗鑒定)、顯微鑒定和理化鑒定。新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DNA分子鑒定等。
4. 中葯的鑒別主要包括哪些
中葯常用的鑒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及理化鑒定等方法。
1、來源鑒定是應用植(動)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葯的來源進行鑒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應用礦物學的基本知識,確定礦物中葯的來源。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准確無誤。
2、性狀鑒定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鑒定方法,來鑒別葯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葯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鑒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鑒定和來源鑒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核對標本和文獻。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鑒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准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葯材的省、自治區中葯材部門或葯品檢驗所了解情況或請協助鑒定。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了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鑒定研究。直觀的性狀鑒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葯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3、顯微鑒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葯材的組織構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徵,用以鑒定葯材的真偽和純度,顯微鑒定常配合來源、性狀及理化鑒定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葯材的外形不易鑒定,或葯材破碎或呈粉末狀時,此法較為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已將顯微鑒定應用到很多中葯和中成葯制劑的鑒別中。進行顯微鑒定,鑒定者必須具有植物(動物)解剖的基本知識,掌握製片的基本技術。顯微鑒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理化鑒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葯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統稱為理化鑒定。通過理化鑒定分析中葯中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無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等。
5. 生葯的鑒定包括哪8項
包括:原植(動)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及生物檢定、水分、浸出物和有效成分含量。
生葯指的是純天然未經過加工或者簡單加工後的植物類、動物類和礦物類中葯材。江南靖士《葯堂聯》雲:「生葯成葯是葯三分毒,中醫西醫為醫一片心。」可見葯分生葯和成葯,生葯是葯品的一大種。
我國生葯品種繁多,總數約有7000餘種,其中常用生葯約500餘種。為了便於學習,研究和應用,必須將它們按一定的規律,分門別類,加以敘述。不同的書籍,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採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常見的分類方法如下:
按葯用部位分類法
首先將生葯分為植物葯、動物葯和礦物葯,植物葯再依不同的葯用部位分為根類、根莖類、皮類、莖木類、葉類、花類、果實類、種子類和全草類等。
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葯的外形和內部構造,掌握各類生葯的外形和顯微特徵及其鑒定方法,也便於比較同類不同生葯間在外形和顯微特徵上的異同,也有利於學習和提高傳統的葯材性狀鑒別經驗。本教材採用此分類法。
按化學成分分類法
根據生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類別來分類,如含苷類生葯,含生物鹼類生葯,含揮發油生葯等。這種分類方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也有利於研究有效成分與療效的關系,以及含同類成分的生葯與科屬之間的關系。
按自然系統分類法
根據生葯的原植(動)物的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和親緣關系,按門、綱、目、科、屬和種分類排列。
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同科同屬生葯在形態、性狀、組織構造、化學成分與功效等方面的共同點,並比較其特異性,以揭示其規律性,有利於尋找具有類似成分、功效的植(動)物,擴大生葯資源。
按葯理作用或中醫功效分類法
根據生葯的葯理作用或中醫功效來分類,如按現代葯理作用分為:作用於神經系統的生葯、作用於循環系統的生葯等,或按中醫療效分為解表葯、清熱葯、補益葯等等。這種分類法便於學習和研究生葯的作用與效用,有利於與臨床結合,也可以與所含活性成分相結合。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生葯
6. 生葯粉末顯微鑒定
大黃粉末顯微鑒定:�
取大黃粉末的稀乙醇浸液點於濾紙上,在紫外光下顯濃棕色熒光,不得顯亮藍紫色熒光。(檢查土大黃苷)�
黃連粉末顯微鑒定:
取黃連粉末,加70%乙醇1滴,片刻後加稀鹽酸或30%硝酸1滴,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黃色針狀或針簇狀結晶析出(小檗鹼鹽酸鹽或硝酸鹽),加熱結晶溶解並顯紅色。
註:顯微鑒定時樣品粉末不宜取太多
大黃稀乙醇液點於濾紙上不宜太多
五味子粉末顯微鑒定:
粉末暗紫色,種皮柵狀石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長方形;種皮內層石細胞呈類多角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有油細胞,內有油滴。
茯苓粉末顯微鑒定:
粉末灰白色,主要為菌絲、擔子柄和擔孢子交織而成的不規則形團塊。以稀甘油裝片,可見菌絲細長,稍彎曲,常分枝,大多無色,稀為淡棕色,直徑3μm;擔孢子類圓形,大小不一,一般著生於擔子柄的頂端,直徑10~24μm。另外,尚分布有棕色粘液團塊。
豬苓粉末顯微鑒定:
粉末呈灰白色,置顯微鏡下觀察,顯真菌類植物的顯微特徵,菌絲無色或棕色,直徑2~10 μm,呈分枝狀或結節狀。可見眾多草酸鈣方晶,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則多面體形,直徑3~60 μm,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茯苓與豬苓粉末的顯微特徵區別為豬苓有草酸鈣結晶,茯苓沒有。
大青葉粉末顯微特徵:
1. 表皮細胞垂周壁較平直或稍彎曲,表面觀呈連珠狀增厚。氣孔下表皮較多,副衛細胞3~4個,不等式,可見2~3個氣孔聚集,具共同的副衛細胞。
2. 葉肉細胞含靛藍結晶和橙皮甙樣結晶。靛藍結晶藍色,呈細小顆粒狀或片狀,常聚集成堆;橙皮甙樣結晶淡黃綠色,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針簇狀。
3. 厚角細胞較多,縱斷面觀呈長條形,角隅處壁厚至14μm。
大青葉粉末顯微鑒定:
取大青葉粉末少許,加適量水浸泡,水浸液置紫外燈下,顯藍色熒光.
取大青葉粉末適量,按常法進行微量升華,可得藍色或紫紅色細小針 狀,片狀或簇狀結晶.
7. 中葯鑒別方法是什麼
對中葯材進行快速檢驗除了可以利用熒光分析法等現代方法以外,還可以採納傳統的一些有效手段。而且,這些傳統手段一般都比較簡便,連水與火這樣的常見物質都能夠起到鑒別真偽的作用。下面我為您呈獻詳細內容。
中葯鑒別方法
一、水試法
1.牛黃:加清水調和,塗於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
2.蘇木:投入熱水中,浸液呈鮮艷的橘紅色。
3.秦皮:加熱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4.蟾酥:斷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狀。
5.胖大海:熱水浸泡膨大呈海綿狀,可達原體積的8~10倍。
6.熊膽:投入清水杯中即可見旋轉並呈黃線下沉而不擴散。
二、火試法
1.青黛: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產生。
2.馬勃:置火焰上輕輕抖動,即可見細微的火星飛揚,熄滅後,產生大量白色濃煙。
3.海金沙:取少量撒於火上,即發生輕微爆鳴及明亮的火焰。
4.血竭:本品粉末置白紙上,用火隔紙烘烤即熔化,但無擴散的油跡,對光照視呈鮮艷的紅色,以火燃燒則產生嗆鼻的煙氣。
其他中葯鑒別方法
眼看主要觀察葯材的外形、色澤、表面粗細、斷面的紋理等方面。每一種葯材都有一定的外形特徵,如川芎的根莖為不整齊的結節狀團塊,何首烏橫斷面由三生維管束形成的“雲錦花紋”;通過對葯材表面顏色的觀察,可以分辨出葯材的產地和質量的好壞,如內蒙甘草,表面棕紅色質優。斷面的結構、顏色與葯材的特性直接有關,如大黃斷面的“高粱渣”、“錦紋”。
手摸主要體驗葯材質地輕重、堅實、松軟、老嫩、滑澀等,如萆,綿的質輕泡綿軟,粉的質稍堅脆,有彈性。
鼻子嗅、口嘗主要體會葯材的氣味,如訊麝香氣香竄而持久;當歸、獨活外形相似,但當歸味甜而微苦,獨活微苦而麻辣。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另外,傳統鑒別還用了一些簡單的理化方法,如西紅花浸水以後呈一條黃色直線下沉,並由底部慢慢擴散,使水雜成黃色,偽品水溶液為紅色;又如面草霜撒於水上,則浮於水面,經久不沉,水不變色,如有下沉,則說明摻有雜質,而偽品很快下沉,水變褐色。
中葯的傳統鑒別方法,方便實用,極為寶貴,但因歷史條件所限,允免有些局限性。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此提供了許多科學方法,因此,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進一步提高鑒別的准確性。
8. 請問中葯主要有哪幾種鑒定方法
中葯材的鑒別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為對植物自然形態的鑒別,對炮製葯材外表性狀的鑒別,用顯微鏡觀察微觀結構的鑒別,以及化學分析、生物測定等鑒別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還是中葯材的經驗鑒別法,也就是對葯材的外觀性狀的鑒別。
以下幾種常用而簡單的鑒別方法:�
一、看外觀,注意觀察葯材的外表特徵,如表皮、顏色、形狀、粗細、斷面等等。
1、看葯材的表面。不同種類的葯材由於用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徵會有所差異。如根類葯材多為圓柱形或紡錘形,而根莖類葯材都有較多的莖痕,皮類葯材則多為捲筒狀,等等。另外,一些葯材有著它們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徵,或光華、或粗糙、或長有鱗葉、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馬的外形就被總結成為「馬頭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長有「通天眼」,防風長有「蚯蚓頭」等。這些特徵都是鑒別道地葯材真偽優劣的重要依據。
2、看顏色。葯材顏色的不同或變化,不僅與它的品種和本身的質量有關,不適當的加工和儲藏方法也會直接影響葯材的色澤,因此顏色是鑒別葯材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通過對葯材外表顏色的觀察,分辨出葯材的品種、產地和質量的好壞。比如,黃連色要黃,丹參色要紅,玄參色偏黑等。
3、看斷面。無論植物也好,動物也好,都是由一層層的組織器官構造而成的,當葯材被切開,這一層層的構造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就像古樹的年輪一樣。很多葯材的斷面都具有明顯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就是葯材內部構造的直接體現。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各種分層、紋路和不同形狀的小點。比如在防己斷面上能看見明顯的車輪紋理,而黃芪的折斷面紋理呈「菊花心」樣,杜仲在折斷時更有膠狀的細絲相連,等等。這些獨有的斷面特徵是鑒別葯材的重要依據。
用手感受葯材的軟硬、輕重,疏鬆還是緻密,光滑還是粘膩,細致還是粗糙,以此鑒別葯材的好壞。不同葯材的質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種葯材,由於加工炮製的方法不同,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如荊三棱堅實體重,而泡三棱則體輕;鹽附子質軟,而黑附子則質地堅硬。
三、口嘗和鼻聞。
葯材的氣味與其所含的成分有關,鼻聞是比較重要的鑒別方法,尤其對於鑒別一些有濃郁氣味的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魚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嘗法鑒別葯材的意義不僅在於味道還包括「味感」,味分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黃連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則分為麻、澀、淡、滑、涼、膩等。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有密切關系,在中葯材口嘗鑒別的實踐中,可按葯材的品種和質量分類進行判斷。
四、水試和火試。
有些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燒灼一下會產生特殊的現象。如熊膽的粉末放在水中,會先在水面上旋轉,然後成黃線下沉而不會擴散。麝香被燒灼時,會產生濃郁的香氣,燃盡後留下白色的灰末。這些特殊的現象都與葯材內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密切的關系,是常用的鑒別方法。
9. 生葯學常用的性狀鑒定方法有哪些
眼看,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燒等方法檢查葯材外觀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