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新聞圖片賞析方法

新聞圖片賞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29 20:01:36

『壹』 分析新聞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對新聞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具體分析。
①分析新聞作品內容。
②分析新聞作品形式。
⑴對新聞結構的分析;
新聞結構使新聞作品的各個部分成為有機的整體,它是表現新聞內容、體現新聞主題的重要表現手段。分析新聞作品的結構時,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結構安排的原則和要求,根據新聞作品的具體內容,安排一個既能恰當反映新聞事實,又能充分顯示新聞主題,並易於讀者理解的結構形式的。
⑵對新聞表現手法的分析;
新聞作品的內容需要採取一定的表現手法把它反映出來。成功的表現手法有助於准確而生動地表現思想內容,增強新聞作品的說服力、感染力。
⑶對新聞語言的分析。
記者寫新聞報道,離不開語言。語言運用得好或差,對新聞作品的成敗有著密切關系。因而它是分析新聞作品得失的一個重要方面。
③對新聞結構的分析。
對新聞作品綜合性分析的幾種方法:
①分析同一題材同一體裁的不同新聞作品;
②分析同一題材不同體裁的新聞作品;
③分析某一類專業報道的新聞作品;
④分析某一位記者的新聞作品敘述,是新聞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貳』 新聞攝影的題材特點

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新聞攝影的題材特點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采訪報道

從讀圖時代提倡“抓新聞”以來,國內攝影報道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攝影記者應更多地深入到基

層,獨立地進行調查研究,把“抓新聞”落到實處,並推向新階段。由於新聞攝影的形象特點,決定了它只能選擇那些正在發生和發展的具體的新聞事實作為直接拍攝的對象,而不是那些時過境遷或者抽象的東西。

實踐又說明,從國內攝影報道說來,這種正在發生和發展的具體的新聞事實,主要發生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群眾的實際生活之中。實踐證明適應攝影報道的新聞事實,僅從領導機關去了解是不夠的;依靠別人也是不行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通過認真的訪問和觀察,去發現、追尋,甚而去“碰”。攝影記者力爭每次都能趕到現場。這樣才有可能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觀察,不斷明確報道思想,並進而解決照片的形象表現和拍攝問題。

形象觀察

——結合採訪,對現場進行深入觀察,以達到從內容到形式的結合,全面把握被攝對象,是形象表現的基

礎。攝影記者新聞敏感,要掌握“問”和“看”兩樣功夫。現場觀察要力求深透,隨時注意現場的中心和高潮的出現,並力求看到事實發展的全過程。要心明、眼亮、腿勤、手快,邊觀察、邊選擇。

形象選擇

——在深入觀察的基礎上,找到現場全局中最有代表性的情節,以及事實發展中最有代表性的瞬間,是新聞照片形象表現的關鍵所在。選擇中首先要考慮攝影報道的需要,同時還要考慮現場攝取的可能,判斷要准確,選擇要得當。選擇是為了攝取,並隨時准備攝取。現場情況變化多端,萬不可墨守“先選後拍”的程序,以至坐失良機。

形象攝取

——一般來說,觀察和選擇在前,攝取在後;但攝取中又有觀察和選擇,且三者常常是緊密相連的。攝取

時要充分發揮攝影技術技巧的作用,把初步選定的情節實地表現出來。這時,要以獲得最有代表性的情節的最佳瞬間形象為中心,並優先選擇拍攝點和拍攝時機兩個主要環節。因為拍攝點決定著主體的地位和畫面的基本結構,即拍攝時機則決定著主體的動勢和神態,這些都是構成畫面形象的基本因素。而這些因素的結合,實際上也決定著光感、透視、層次等等其他因素。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有時是一致的,但常常是矛盾的。在發生矛盾時,一般應服從對主體形象的表達這個大局,避免面面俱到,求大求全,以至妨害對主體的表現。

圖片定義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里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沖擊力定義

視覺沖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像,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信息含量大

新聞攝影主要是以瞬間形象來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新聞照片所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

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蘭,當一次車禍發生時,德新社和美聯社的兩名攝影記者都在場。德新社記者拍攝了一輛汽車撞到牆上,穿樓而出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的則是這輛汽車穿出樓後與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相撞的瞬間。結果,多數報紙採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牆穿樓而出的情節,還交代了穿樓而出後與另一車輛相撞的結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並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新聞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許多新聞照片盡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

《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幅照片與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師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實信息含量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鄉野背景、大碾盤、穿中式制服的鄉村教師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兒童學習的種種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卻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純朴、執著和希望,像探照燈一樣逼視著受眾的良知和靈魂,強烈沖擊著受眾的心靈,讓你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都已經習慣把這幅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國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幅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識。

幽默瞬間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間。這是一種表面上似乎與事件的意義,本質無關或關系不大,但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側面反映事件意義、本質,又能啟人心智、令人輕松愉快的瞬間。捕捉這一瞬間需要攝影記者必須具備幽默思維,幽默思維能夠使人們扯斷事物之間習以為常的聯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世界。幽默瞬間畫面常常賦予形象以神奇、新穎的意義,采攝這一瞬間是新聞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視覺感受的主要途徑。

1987年12月7日,美蘇關於裁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歷時七年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簽署了中導協議。美攝影記者蒂姆·克拉里在這一非常程式化和嚴肅的新聞事件中,采攝到了一個幽默瞬間——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簽署協議交換文本後,將要握手祝賀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間。在拍攝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宛如商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視覺上盡管沒有太強的沖擊力,但卻沖擊了人們的思想。

新穎瞬間

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采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新聞攝影所面臨的題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種程式化、很少變化的題材,如體育比賽中的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穎瞬間是讓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人一籌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會,主席台都是一樣的布置,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似乎很難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時,一位攝影記者把照相機綁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這樣,拍攝點就向前移動了幾十厘米,拍攝角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而,他拍出來的會議照片使讀者覺得新鮮。

胡越拍攝的《新記錄誕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記錄,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朱建華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此時許多攝影記者紛紛湧上前,追隨拍攝,胡越則冷靜地站在看台上,拍攝了《新記錄誕生》這幅獨具一格的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激揚的觀眾和體育記者,前面是朱建華向觀眾歡呼致意——畫面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獨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聞照片常常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必須做好充分的采攝准備,除了必要的采訪准備和技術准備外,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現場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坤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照片內容是當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地為悉尼時,在北京電視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現場人們或驚異、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異的一瞬。這是一張獨家照片,其拍攝成功,無疑得益於記者事先的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可以在會場正面攝像,所有的記者被安排到二樓,只能看到直播大廳眾人的背影。劉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從哪個門沖到會場正面的距離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當牽動億萬人心的一刻來到時,他悄悄迅速地沖下樓,靈活地躥到會場正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一瞬。

人物動作

表情、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的關鍵所在。新聞攝影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須通過人的動作,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以“說話”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徵,即活動形象,或者是群體活動中的某種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用動作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必須與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即通過人物在動作中富有特徵的表情和姿態顯現的情緒,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

運用擺拍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稱:“在中國新聞攝影界,抓拍、擺拍的爭論是在‘「」’結束,因為那時候對拍攝方法的區別來自於‘「」’很多照片的弄虛作假,持續地引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從荷賽的照片來看,有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策劃,比如像科技類二等獎的面膜,但是沒有絲毫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反而通過畫面的設計,提高了沖擊力。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拍攝,抓拍、擺拍,你要達到畫面的效果,應該是你成敗的惟一標准。”?

尊重規律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沖擊力。考慮策劃題材的原則是要具備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准: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沖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高潮。

目前,報紙中出現一種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無圖不活,但新聞圖片編發的“大”與“小”,應有一個“度”。把握這個“度”的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含量”的“大”與“小”。然而,在某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在內)眼裡,認為把圖片發得越“大”,視覺效果越好,沖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編發的貪“大”之風似有加劇之勢。長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讀者貶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含量”的大而空的圖片,就是一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平淡,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沒有絲毫的沖擊力,只能擠占、浪費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叄』 好的新聞照片的四個角度

新聞照片作為一種視覺傳達,是新聞報道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形式。好的新聞照片是新聞價值和視覺美感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記者要拍攝出好的新聞照片,除了熟練掌握攝影技術之外,還需要把握以下「四個要素」。
搞好策劃
《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曾經將重大戰役報道的經驗歸結為四個字:「重在策劃」。拍好新聞照片也是如此,必須重視策劃工作。就是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照片拍攝,使客觀事實更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展示主題、吸引讀者、引導輿論,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一方面,要找到新聞點。當前,人們正在關注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是需要廣而告之的,都是很好的新聞點。記者要善於結合新聞點,確定新聞照片的主題,這是新聞照片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一個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加強分析研究。在確定拍攝主題之後,要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入分析,拍什麼,怎麼拍,要注意哪些細節,從而確定拍攝的切入點。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新聞照片的拍攝,要提前踩點,收集資料,對拍攝的角度、內容等進行預想,提前做好准備。
2006年7月,京廣鐵路南段發生嚴重水害,當時我正在湖南境內采訪,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立即採取乘汽車、坐飛機等方式輾轉趕往現場。在路上,我不斷與現場的同志聯系,了解水害的影響程度和搶險救援情況,並一路思考如何才能拍攝出震撼人心的照片。在綜合分析之後,我決定趕往水害最為嚴重的樂昌車站,拍攝出了一組洪水肆虐中轉移旅客、搶修設備、搶通線路的照片,第二天在《人民鐵道》報頭版登出,受到了報社領導的充分肯定。
新聞照片的策劃很重要,但也是有很嚴格要求的,就是記者不能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安排和人為設計,更不能弄虛作假,否則就是與新聞精神相悖的,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攝取豐富的信息
「一圖勝千言。」新聞照片與其他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必須帶有大量的讓讀者一看就懂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是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也就是新聞的六要素。以拍攝大型活動或會議照片為例,攝影記者都會聚焦在主席台前取景,原因就是這里可以拍到活動的會標和重要的出席人員,僅通過這兩點就可以反映出新聞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個要素,至於原因和結果則可以留給文字說明來解釋。如拍攝鐵路技術比武的照片,就可以盡量選擇有會標的比武現場,以參賽人員為主體、會標等為背景,盡量讓受眾可以通過讀圖就對新聞的主要內容一目瞭然。因此,在對新聞現場進行取景時,記者應該考慮到如何在有限的框架內,攝取到最豐富的信息。
2010年4月,在武廣高鐵滿百日之際,《人民鐵道》報計劃圍繞高鐵給老百姓帶來富祉這一主題在頭條發一篇通訊,並要求配發一張照片。怎樣才能拍攝好這張照片,更好地反映和烘托這一主題呢?經過多次添乘動車組和實地采訪,最後選擇以岳陽市周邊一片盛開的油菜花地和農村為背景,拍攝了一張動車組飛馳而過的照片,結果這張照片得到了許多業內同行和讀者的好評。他們認為這張照片不僅美觀大氣,而且信息量大,富有意境:第一,高速鐵路、公路、動車組、新農村建設、油菜花,照片信息量非常豐富,氣勢宏大。第二,金黃色的油菜花、建設中的新農村、飛馳而過的動車組,寓意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烘託了主題,意境深遠。
凸顯美感和視覺沖擊
一張好的新聞照片,除了要具有必備的新聞要素外,同樣應該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和沖擊,這樣才能讓人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同時,還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因為這張照片記住新聞事實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拍攝時以主體人物的眼睛為聚焦點,注意從正面反映人物活動和場景,避免從背面拍攝人物造成焦點丟失;要注重捕捉最能反映事件的各種場面,主要人物和物件要盡可能拍全,避免造成視覺上的殘缺感;合理運用廣角取景,誇張人物特點、動作和場面的氣氛,形成視覺沖擊,避免照片平淡無味;選擇不同角度取景,充分運用俯、仰、側、穿透等各種機位和手法,將司空見慣的平常場景用一種新穎的角度重新展示在受眾眼前,避免老場景拍攝落入俗套。
希望工程宣傳照片《我要讀書》之所以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視覺沖擊力。一張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鉛筆,睜著一雙大眼睛望著前方……無需任何言語,就能從「大眼睛」里讀出那種強烈的「渴望」。這張照片成了中國最著名的照片之一。也正是這張照片,推動了希望工程的發展,改變了數百萬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掌握抓拍技巧
任何事物在發生、發展過程中,都有著一系列不同的瞬間形態,特別是典型瞬間更是稍縱即逝。典型瞬間的出現時機,對不同事物、不同對象、不同內容會有所不同。如何抓拍到典型瞬間?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豐富的臨場經驗,盡可能多地掌握被拍攝對象的信息資料,盡量能夠提前預想,預知在何時、何處、何種場景會以何種形式發生,明白自己應該站在什麼位置,選取什麼角度,使用什麼鏡頭,採取什麼表現方式來拍攝這一新聞事實。如要拍一線的工作照片,就應該先熟悉這一工作的流程,知道哪個階段的動作最漂亮,什麼角度能反映出這項工作的氛圍,何種鏡頭表現最合適,然後就是站好位置,等待時機,連續拍攝。這種搶拍的照片,無論是人物表情、現場氣氛,還是動作幅度,往往都會是最自然、最精彩和最吸引人的。
當然,成功的抓拍是成就一張優秀新聞照片的關鍵要素。但是,有時候為了新聞照片的整體效果和事後產生的影響,往往需要在拍攝時做一些引導或調整。如被攝主體原有位置不利於拍攝時,現場物品擺放零亂時,或者是人員比較緊張時,記者可以適時地提醒或引導,但是必須以尊重和維護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為前提。值得提醒的是,盡管拍攝時自我感覺比較滿意,但由於視角、光線等客觀原因的影響,有的新聞照片不盡如人意,此時可以進行適當的後期處理,主要的方法有裁剪和調整色階,以保證新聞照片的質量,切實提高美感和影響力。
另外,新聞照片還必須配有文字說明。通過文字說明,彌補畫面對新聞事實揭示的欠缺與不足,幫助和引導讀者閱讀,以提高新聞照片的報道效果。

『肆』 如何評價一張新聞照片的好與壞,要詳細點的,多謝

怎樣評價照片

1、照片虛不虛(不是指為了突出主體而做的虛化)
2、是否有內容、有神、有新意
3、是否有一個主題或想表達的意義
4、表現形式是否新穎獨特
5、構圖(構圖優美舒服,而不要太在意什麼九宮格、黃金線)
6、光線(曝光是否准確,為藝術化而做的過曝和欠爆不在此列)
7、角度(如果用大家都能看到的角度去看就不成功,別人沒有在這個角度看過而你在這里拍攝了,這就是很好的角度)
8、影調
9、色彩的運用是否得當
10、後期製作是增加了還是弱化的圖片

『伍』 好的新聞照片的四個角度

新聞照片作為一種視覺傳達,是新聞報道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形式。好的新聞照片是新聞價值和視覺美感的有機結合。筆者認為,記者要拍攝出好的新聞照片,除了熟練掌握攝影技術之外,還需要把握以下「四個要素」。
搞好策劃
《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曾經將重大戰役報道的經驗歸結為四個字:「重在策劃」。拍好新聞照片也是如此,必須重視策劃工作。就是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照片拍攝,使客觀事實更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展示主題、吸引讀者、引導輿論,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一方面,要找到新聞點。當前,人們正在關注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是需要廣而告之的,都是很好的新聞點。記者要善於結合新聞點,確定新聞照片的主題,這是新聞照片產生廣泛、深遠影響的一個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加強分析研究。在確定拍攝主題之後,要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入分析,拍什麼,怎麼拍,要注意哪些細節,從而確定拍攝的切入點。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新聞照片的拍攝,要提前踩點,收集資料,對拍攝的角度、內容等進行預想,提前做好准備。
2006年7月,京廣鐵路南段發生嚴重水害,當時我正在湖南境內采訪,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立即採取乘汽車、坐飛機等方式輾轉趕往現場。在路上,我不斷與現場的同志聯系,了解水害的影響程度和搶險救援情況,並一路思考如何才能拍攝出震撼人心的照片。在綜合分析之後,我決定趕往水害最為嚴重的樂昌車站,拍攝出了一組洪水肆虐中轉移旅客、搶修設備、搶通線路的照片,第二天在《人民鐵道》報頭版登出,受到了報社領導的充分肯定。
新聞照片的策劃很重要,但也是有很嚴格要求的,就是記者不能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安排和人為設計,更不能弄虛作假,否則就是與新聞精神相悖的,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攝取豐富的信息
「一圖勝千言。」新聞照片與其他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必須帶有大量的讓讀者一看就懂的信息。這些信息通常是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也就是新聞的六要素。以拍攝大型活動或會議照片為例,攝影記者都會聚焦在主席台前取景,原因就是這里可以拍到活動的會標和重要的出席人員,僅通過這兩點就可以反映出新聞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個要素,至於原因和結果則可以留給文字說明來解釋。如拍攝鐵路技術比武的照片,就可以盡量選擇有會標的比武現場,以參賽人員為主體、會標等為背景,盡量讓受眾可以通過讀圖就對新聞的主要內容一目瞭然。因此,在對新聞現場進行取景時,記者應該考慮到如何在有限的框架內,攝取到最豐富的信息。
2010年4月,在武廣高鐵滿百日之際,《人民鐵道》報計劃圍繞高鐵給老百姓帶來富祉這一主題在頭條發一篇通訊,並要求配發一張照片。怎樣才能拍攝好這張照片,更好地反映和烘托這一主題呢?經過多次添乘動車組和實地采訪,最後選擇以岳陽市周邊一片盛開的油菜花地和農村為背景,拍攝了一張動車組飛馳而過的照片,結果這張照片得到了許多業內同行和讀者的好評。他們認為這張照片不僅美觀大氣,而且信息量大,富有意境:第一,高速鐵路、公路、動車組、新農村建設、油菜花,照片信息量非常豐富,氣勢宏大。第二,金黃色的油菜花、建設中的新農村、飛馳而過的動車組,寓意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烘託了主題,意境深遠。
凸顯美感和視覺沖擊
一張好的新聞照片,除了要具有必備的新聞要素外,同樣應該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和沖擊,這樣才能讓人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同時,還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因為這張照片記住新聞事實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拍攝時以主體人物的眼睛為聚焦點,注意從正面反映人物活動和場景,避免從背面拍攝人物造成焦點丟失;要注重捕捉最能反映事件的各種場面,主要人物和物件要盡可能拍全,避免造成視覺上的殘缺感;合理運用廣角取景,誇張人物特點、動作和場面的氣氛,形成視覺沖擊,避免照片平淡無味;選擇不同角度取景,充分運用俯、仰、側、穿透等各種機位和手法,將司空見慣的平常場景用一種新穎的角度重新展示在受眾眼前,避免老場景拍攝落入俗套。

『陸』 好的新聞照片要有的四個角度

一:新聞照片的場景
包括大型講座、小型講座、面談會、團體活動;根據活動地點可分為室內和室外
二:新聞照片的基本要求
1 照片清晰不模糊
2 色彩明亮不晦暗
3 中心人物不可少
4 每次可用照片不少於20張用於存檔(300挑20是很正常的)
5 每張可用照片都用描述/備注重命名
6 大方、自然,不用PS美圖秀秀過分處理照片
7 拍照時戴好工作證

『柒』 新聞攝影:什麼樣的照片才算是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

那什麼樣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呢?所有的新聞報道,不論文字還是照片都有一個總原則:盡快地回答讀者急需知道的新聞五要素(五個W):who(何人)、what(何事)、where(何地)、when(何時)、how(如何)。
無論你是在現場拍攝突發新聞事件還是在構思復雜的圖片新聞故事,攝影記者的每一幅新聞照片都需具備三個要素:1、每幅照片都應有一個明確的主題;2、照片應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把觀眾的注意力匯聚到它的主題上;3、照片應該簡潔明快,沒有雜亂無關的信息。

閱讀全文

與新聞圖片賞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信網路優化的常用方法 瀏覽:774
數據分析包含哪些方法 瀏覽:613
88打六折怎麼計算方法 瀏覽:338
藏香的使用方法 瀏覽:711
41的豎式計算方法 瀏覽:944
如何快速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 瀏覽:919
centos安裝軟體的方法 瀏覽:288
掛衣架安裝方法和步驟 瀏覽:908
乙肝表抗定量檢測方法 瀏覽:604
戒酒什麼方法最快 瀏覽:336
拉力測試儀使用方法 瀏覽:245
電子放大鏡使用方法 瀏覽:971
冰梯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684
榻榻米和床連接方法 瀏覽:192
雜土渣土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698
冰用哪些方法溶化 瀏覽:633
中國移動寬頻電視網線連接方法 瀏覽:816
簡單有效的去扁平疣方法 瀏覽:526
鳥簡便方法怎麼畫 瀏覽:831
選擇高層管理者最常用甄選方法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