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食用菌滅菌方法
用臭氧滅菌
根據生產環節KPI分析,可分為六大關鍵環節。1、培養料配置
;2、消毒環節
;3、優質菌種選擇及接種
;4、發菌培養
;5、出菇棚場地建立和出菇
;6、食用菌採收和臭氧保鮮
。
每個環節都需嚴格把關,以減少雜菌污染和病蟲鼠害,育壯菇體,增強自身抗病抵害能力,才能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
採用最新臭氧技術,可以提高食品菌質量,避免霉變。提高食品菌產量20%以上。
Ⅱ 食用菌的滅菌方法有多少種
滅菌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其中較多使用、而且效果好、效果穩定的是物理法的熱力滅菌法。現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一、高壓蒸汽滅菌:要求有高壓蒸汽鍋,技術指標最高溫達攝氏140度或2公斤/平方厘米壓力。物品在密閉容器內,水經過加熱產生高壓蒸汽而提高溫度達到殺菌的目的。一般培養基可用攝氏121度保持20分鍾即可達到滅菌效果,已經把菌絲營養體、孢子、芽孢全部殺死。但如果基質內含有葡萄糖、馬鈴茨、豆芽汁、維生素等物質則應用攝氏115度保持20分鍾為宜,否則過高溫度會破壞營養物,而產生有毒物質不利於食用菌生長。木屑、蔗渣、棉籽殼、麥粒、草料、糞乾等物質原來含菌量較大而且含水量較少,宜用攝氏129度保持12.5小時滅菌。
二、常壓蒸汽滅菌:物品在鍋內以常壓蒸汽進行滅菌。通常蒸汽溫度為攝氏95105度,因此滅菌的時間要求68小時才能達到效果。這種方法適合人力,燃料充足,未有能力購置高壓蒸汽鍋的地方使用。這種方法對保持培養基的養分較好。
三、間歇性滅菌法:對不宜超過攝氏100度高溫的物品較好。培養基置鍋內經攝氏100度高溫蒸1小時,殺死雜菌的營養體,保溫在攝氏2530度24小時,殘留的孢子萌發成營養體。進行第二次蒸煮1小時,把萌發的孢子殺死。同法,進行第三次蒸煮1小時,保溫等做法,即可達到完全滅菌的效果。
四、過濾除菌:一些不耐高溫的物品經過機械阻留的技術把雜菌除去。如血清、維生素、氨基酸等物多用此法除菌。要求設置抽濾瓶和空氣壓縮機才能進行。
五、化學葯劑滅菌法:常用的化學劑有氯化汞、高錳酸鉀、漂白粉、福爾馬林、酒精等。在食用菌栽培中,這些化學劑的滅菌效果不穩定,而且有些影響到產品的安全性,如氯化汞不宜用於食物,而多用於表面消毒或環境消毒。
Ⅲ 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策略和注意事項
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策略:
1、引種時避免菌種帶蟎。
2 、搞好環境衛生,減少雜菌污染。
3、及時處理菌種瓶和栽培料。
4、菇房門窗應裝紗門,以防成蟲飛入產卵。
5、消除菇房周圍垃圾,房內地面撒生石灰。
注意事項:
1、接種室、培養室要有專人負責打掃、消毒、定期檢查、發現有污染的菌種立即處理,不可隨地亂丟。
2、發菌房、栽培房要預先徹底消毒。
3、發現病菇、蟲菇要及時除去,採下的病菇、蟲菇要集中毀或深埋,不可丟在菇房邊。
4、嚴禁合作劇毒農葯,對殘效期長,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氣味的農葯,不能直接用於菌床或菌袋上。
5、盡量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人畜和食用菌無害的葯劑,並掌握適當的濃度,適期進行防治。
(3)食用菌的消除方法擴展閱讀:
食用菌栽培的方式多種多樣。
按培養料分,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
按栽培方式分,有畦栽、床栽和箱栽;
按培養場所分,有室內栽培、室外栽培等。
食用菌的代料栽培包括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和發酵料栽培。
生料栽培是指按照配方將培養料加水拌勻後直接用於食用菌栽培的方法;
熟料栽培是指按照配方將培養料加水拌勻、裝袋、滅菌後再接種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發酵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加水拌勻後經發酵以殺滅有害雜菌和蟲卵,並使培養料腐熟,然後用於食用菌栽培的方法。
用於生料栽培的棉籽殼等材料必須新鮮,不結塊、不霉變,氣溫在15℃以下。用於熟料和發酵料栽培的材料不必新鮮,高溫、低溫季節均可。
平菇可用生料栽培;雙孢蘑菇、雞腿菇、巴西蘑菇、金頂側耳等可用發酵料栽培;靈芝、香菇、金針菇等用熟料栽培。雙孢蘑菇、巴西蘑菇等多用床栽,其他食用菌多用袋栽。
Ⅳ 食用菌出現青黴菌,平時應該怎樣防治
在自然界中,青黴菌的孢子無處不在,通常的食用菌生產中,每個生產環節都可能感染了青黴菌。一起看看食用菌青黴菌的原因和預防方法?
4、局部袋裝細菌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分段木材出現時可用石灰水沖洗青黴菌,克美嶺1%,多豐農0.5%,蘑菇床病0.1%。噴灑0.1%的乙內醯脲溶液進行預防和治療。
Ⅳ 有什麼方式可以去除雜菌污染呢
一般在蘑菇種植中常會受到雜菌的污染,從而導致蘑菇的減產嚴重的會絕收;雜菌一般為綠色木霉、曲牢等,是制種及熟料生產個最為常見的雜茵之一,雜菌可長期存活於土壤及有機材料或棚內牆體縫隙中,通過空氣、覆土材料、工具等傳播。
方法一、提前進行預防:可以使用百病去無蹤徹底消殺菇棚;發茵及出菇期間每5天左右噴灑一次殺菌葯物,生產中可將百病去無蹤和蘑菇殺病靈交替使用。
方法二、對已經發生污柒的菇棚,打開全部通風口及進出口加強通風;同時噴灑百病去無蹤,然後再處理污染菌袋。
方法三、雜菌斑點性污染:採取100倍消霉王溶液注射殺滅措施,如雜菌孢子系從基料內萌發則提高濃度至50倍左右,並深插針頭,使葯液自內向外滲出,殺滅效果可達100百分之。注意,針頭插入點應在污染點的偏上方,斜向插入並注射後,使污染點處近地面。
方法四、雜菌連片性污染:難以注射葯物時,可將污染處塑膜切開十字口,掀開塑膜,塗刷葯液,這只適應基料表面萌發的雜菌,並須早發現。否則,可支接撒使葯粉,然後將塑膜歸位,其殺滅效果良好。
方法五、雜菌污染菌袋百分之50左右的:可視情況靈活處理,如食用菌苗絲已發至大半以上,即基料已經被菌絲相連,可祛除塑袋,對配150倍消霉王溶液予以浸洗菌柱,然後覆蓋塑膜予以發菌培養;如污染發生偏重、食用菌菌絲數量較少,可對菌袋縱向切開3至5條口,松動塑膜後浸洗,時間稍長一些,然後靜置發菌。
Ⅵ 食用菌培養基質常用的滅菌方法有哪些
基質消毒滅菌包括對培養基、培養料中的微生物進行殺滅,是食用菌純培養的必要條件,一般採用熱力滅菌。熱力滅菌是一種物理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溫使菌體蛋白變性,從而使酶失去活性,達到滅菌的目的。
熱力滅菌有多種方式,分為濕熱滅菌和乾熱滅菌。
濕熱滅菌主要包括高壓蒸汽滅菌、常壓蒸汽滅菌、沸水滅菌、間歇滅菌等多種方法。乾熱滅菌主要包括火焰滅菌和乾熱高溫滅菌。滅菌時,應根據被滅菌物料達到的無菌程度、物料的理化性質和生產上的設備狀況來選擇相應的滅菌方法。一般同樣溫度下,濕熱滅菌比乾熱滅菌效果好,因為蒸汽的穿透力強,原生質在含水量較高的情況下更容易變性凝固。如蛋白質含水量為0時,經160分鍾~170分鍾才能凝固;含水量在18%時,經80分鍾~90分鍾就可凝固;當含水量在50%時,只要56分鍾變可凝固。由此可見,在濕熱處理下,殺滅微生物的時間要比乾熱滅菌短得多。
Ⅶ 單菌種的分離是消除污染雜菌的一種方法嗎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和許多細菌、放射菌、黴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謂菌種分離,就是把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雜菌分離出來,通過培養,獲得純的優良菌種.菌種分母種、原種、栽培種. (一)母種的分離培養 食用菌母種的分離,可分為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以及基內菌絲分離等. 1.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無性孢子萌發成菌絲,培養成菌種的方法.這種菌種生活力較強,但孢子個體之間有差異,且自然分化現象較嚴重,變異大,需經出菇試驗才能在生產上應用. (l)單孢分離法:是每次或每支試管只取一個擔孢子, 讓它萌發成菌絲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單孢分離得到的菌絲,有結實能力,可採用此法分離生產純菌種.單孢分離生產上較少採用,而且技術復雜,一般採用多孢分離法. (2)多孢分離法:就是把許多孢子接種在同一培養基上,讓它們萌發、自由交配來獲得食用菌純菌種的一種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種菇孢子彈射法:選擇個體健壯、朵形圓正,無病蟲害、出菇均勻、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八九分成熟的種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無菌水沖洗數遍後再用已滅菌的紗布或脫脂棉、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把種菇的菌褶朝下用鐵絲倒掛在玻璃漏斗下面,漏鬥倒蓋在培養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培養皿放在一個鋪有紗布的搪瓷盤上,靜置12~20小時,菌褶上的孢子就會散落在培養皿內.形成一層粉末狀孢子印(平菇極淡紫色,蘑菇、草菇 為褐色,香菇、金針菇孢子印白色).用接種針沾取少量孢子在試管中的瓊脂外面或培養皿上劃線接種.待孢子萌發,生成菌落時,選孢子萌發早、長勢好的菌落進行試管培養. 還可用孢子採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選好種菇後,按上述程序,輕輕掀開玻璃鍾罩,將種菇柄朝下插在孢子採收器的鋼絲架上,放在培養皿正中央.隨即蓋好玻璃罩,用紗布將鍾掌周圍塞好.並在紗布上倒少許升汞或無菌水.移入 20℃左右恆溫箱培養. ②褶上塗抹法:按無菌操作分離時;應選擇成熟的種菇,用接種針直接插入褶片之間,輕輕抹取褶片表面子實體尚未彈射的孢子,再在培養基上劃線接種. ③鉤懸法:取成熟菌蓋的幾片菌褶或一小塊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無菌不銹鋼絲(或鐵絲、棉線等其他懸掛材料)懸掛於三角瓶內的培養基的上方,勿使接觸到培養基或四周瓶壁.置適宜溫度下培養、轉接即可. ④貼附法:按無菌操作將成熟的菌褶或耳片取一小塊, 用溶化的瓊脂培養基或阿拉伯膠、漿糊等貼附在配管斜面培養基正上方的試管壁上.經6~12小時的培養,待孢子落在斜面上,立即把孢子連同部分瓊脂培養基移植到新的試管中培養即可.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進一步提純復壯,當母種定植一星期左右,菌絲布滿斜面時,選擇菌絲健壯、生長旺盛無老化、無感染雜茵的母種試管,進而轉管擴大,一般到栽培種,轉管不宜超過5次.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通過出菇試驗,鑒定為優質菌種後,才可供生產使用. 一般菌類如蘑菇、平菇、鳳尾菇、香菇、冬菇和草菇等,都可用多孢分離法獲得母種. 現就銀耳孢子分離略述於下: 按無菌操作獲取種耳後,懸掛種耳的三角瓶經12小時培養後,瓶底培養基表面就有"孢子印".取出種耳,置 20℃—25℃溫箱培養2~3天,培養基表面會出現乳白色透明的糊狀小菌落,就是銀耳的酵母狀分生孢子形成的少量銀耳菌絲.此時移接入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待長滿斜面後,再移接入營養豐富,且表面比較乾燥的培養基上.經30天左右,菌落長出白色菌絲. 銀耳的酵母狀分生孢子、菌絲只有與羽毛狀菌絲的子囊菌(香灰菌絲)混合培養時,由後者幫助分解木材及其他一些纖維物質,提供營養,才能利於銀耳孢子萌發,菌絲的定植和子實體的形成. 在兩種菌絲交會時,先選出兩種純菌絲. 羽毛狀菌絲要純化選育,一般要選取生長迅速,爬壁力強的試管斜面或種瓶,取先端菌絲,轉管移接,置25℃—28℃上培養,重復轉管幾次即可得到優良純種. 銀耳菌絲的特點,菌絲生長緩慢,擔孢子也不易萌發.在進行兩菌混合時,先取經8~IO天培養的銀耳菌絲斜面,按無菌操作方法在該斜面上距銀耳菌絲約0.5厘米處接入一 小塊羽毛狀菌絲.置25℃下培養1周即得到混合好的銀耳母種. 2.組織分離培養法 利用子實體內部組織,進行無性繁殖而獲得母種的簡便方法,即組織分離.該法操作簡便,菌絲生長發育快,品種特性易保存下來,特別是雜交育種後,優良菌株用組織分離法能使遺傳特性穩定下來.常採用以下分離方法. (l)子實體分離:種菇要選朵大蓋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優良品種.切去菇兩基部,在無菌箱內以0.1%的升汞水浸幾分鍾,再用無菌水沖洗並揩乾或用75%酒精棉球擦拭菌蓋與菌柄2次,進行表面消毒.接種時,只要將種菇撕開,在萌蓋和菌柄交界處或菌褶處,挑取一小塊組織;移接 到PDA培養基上.置25℃左右溫度下培養3-5天,就可以看到組織上產生白色絨毛狀菌絲,轉管擴大即得到菌種.如香菇、平菇等可以用此方法. (2)菌核分離:茯苓、豬苓、雷丸等菌的子實體不易採集.而常見的是它貯藏營養的菌核.用菌核分離,同樣可以獲得菌種.方法是將菌核表面洗凈,用酒精或升汞消毒後,切開菌核,取中間組織一小塊,約黃豆大小,接種在PDA 培養基斜面上,保溫培養.應注意的是,菌核是貯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類物質,只含有少量的菌絲,因此挑取的組織塊要大一些,如果組織塊過小,則不易分出菌種. (3)菌素分離:有一部分子實體不易找到,也沒有菌核,可以用菌素進行分離.如蜜環菌、假蜜環菌.其操作方法是先用酒精或升汞將菌素表面黑色皮層輕輕擦拭2~3次, 然後去掉黑色外皮層(菌鞘),抽出白色菌髓部分;用無菌剪刀將菌髓剪一小段,接種在培養基上,保溫培養,即得該菌菌種. 菌素分離要注意:因菌素比較細小,分離素也比較細小,分離時極易污染雜菌,所以要嚴格操作. 3.基內菌絲分離培養法 利用食用菌生育的基質作為分離材料,來得到純菌種的一種方法,叫基內菌絲分離法. 此種分離方法是適宜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才出現,而且是朝生暮死,不易採得的子實體.基內分離法與組織分離法不同之點是,乾燥的菇木或耳木中的菌絲常呈休眠狀態.接種後有時並不立刻恢復生長.因此,有必要保留較長的時間(約1個月),以斷定菌絲是否能成活.基內菌絲分離法又可分為,材中菌絲分離(即菇木或耳木分離法)及土中菌絲分離法等. (1)材中菌絲分離法:就是菇木或耳木分離法,為了減少雜菌的感染,菇(耳)木在分離之前,必須進行無菌處理.可以把菇(耳)水表面用酒精燈火焰輕輕燒過,以燒死黴菌的孢子,或再用0.1%的升汞水浸孢幾分鍾,然後用無菌水沖洗後用無菌濾紙吸干.接種塊切取時應注意.接種塊必須在該菌菌絲分布的范圍內切取.所以,菌絲生長緩慢的種類應淺取;菌種生長快的種類可以深取.同時.還應根據菇菌的種類、木材質地、菇(耳)木粗細、發育時間的長短來確定菌絲分布的范圍.然後用一把利刀進行切取.接種塊應盡量小些,以減少雜菌感染機會,提離菌種的純度.接種塊移到培養基上,就應該放到適合菌絲生長的22℃~26℃ 的溫室或溫箱中培養,使菌絲恢復生長. (2)土中菌絲分離:食用菌種類很多,許多土生的食用菌;孢子不易萌發.組織分離也不易成功,用土中菌絲分離獲得純種的方法,叫土中菌絲分離. 土中菌絲分離時要注意,由於土中菌絲體的周圍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土壤微生物,因此分離時必須盡可能避開這些微生物的干擾,盡可能批取清潔菌絲素的尖端、不帶雜物的菌絲接種,反復用無菌水沖洗,在培養基中加入一些抑制細菌 生長的葯物,如 40微克/升的鏈黴素或金黴素.如發現感染細菌,可以把菌落邊緣的菌絲挑出來,接種到木屑培養基中.因細菌沒有分解木質素的能力,因此在木屑培養基中不易擴展;只局限於接種處.待菌絲長出感染區後,就可以再進行擴大提純了. (3)子實體基部分離:從瓶栽、袋栽或大床栽培的子實體基部分離出新菌絲的方法,叫子實體基部分離,現以袋栽銀耳為例說明: 從出耳早、出耳率離、無病蟲害的栽培室中;選擇生活力最強的幼耳5袋,移到氣候溫和,有散射光的野外場所進行後期培養,以增強菌絲體的生活力.經培養7~10天後,待子實體直徑達4~5厘米時便可取回,作為分離的母體.再從中篩選最理想的一朵,用利刀割掉銀耳子實體,放置於 0℃的冰箱或有敵敵畏的容器中過夜,以便殺死瓶中的害蟲.然後用75%酒精或升汞擦洗耳基和袋子外邊的雜質,連同接種工具、接種培養基等移進無菌室.經滅菌後,用接種刀把袋口上部約15毫米厚的老菌根挖除,並進行培養.待袋口露出白色菌絲時,用接種針挑取一塊半粒米大的白色菌結體,迅速移入母種試管培養基的中央,輕輕地脫去接種針, 塞上棉塞. 為了能夠獲得較多的母種,一次接種量要有100—200支試管,以便從中選擇.分離後應及時移入22℃—24℃恆溫箱或溫室中培養.由於培養基內水分較多,菌絲恢復要比耳木分離得快.經2-3天後,分離物的邊緣就可看 到白色菌絲.每天要至少觀察兩次,以便提純.觀察、提純方法與耳木分離法擔同.經適溫培養10-15天後,當接種塊扭結團出現紅、黃色水珠時,即可擴大原種. (二)原種和栽培種的接種培養 母種獲得以後,為了滿足菌種生產的需要.應選出優良、純度高的母種進一步擴大為原種. 原種培養基一般採用棉籽殼、木屑、草類等培養基. 瓶裝或袋裝的原種培養基滅菌後,可送入滅過菌的接種箱內,待瓶中的培養基冷至30℃以下,可按照無菌操作程序進行接種. 菌種瓶(袋)放入培養室時,要經常進行檢查,一經發現雜菌污染,立即取出.培養成的原種,菌絲體必須健壯有力,緊貼瓶壁而不幹縮,顏色純正,具有一定清香味,生活力強,擴製成栽培種時吃料快. 栽培種就是將原種進一步擴大培養成三級種,它和原種的接種及培養相同.一般香菇、平菇、冬菇、猴頭、木耳、銀耳的栽培種多用鋸木、棉皮作培養基.蘑菇多用糞草做培養料. 栽培種要求料塊不脫水干縮.菌絲體健壯有力、顏色純正,有清香味,無老化現象,無雜菌污染,有的種許可有少量原基,接入栽培料後,發菌快,長勢好,生活力強. 原種在接栽培種時,原種瓶口的一層菌絲體應挖去不用. (三)液體種的簡單培養 目前,用液體深層發酵法生產菌種,具有生產量大、周期短、菌齡整齊、成本低廉、接種方便等特點,是實現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目標.現將液體種培育過程簡述於後,供參考. 簡言之就是將純正優良的菌種,接入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不加凝固劑),使菌絲繁殖形成大量小菌球,然後將這種培養基拌入木屑或棉籽皮料內,製成菌塊、培養其形成子實體.還可用於制原種、栽培種. 培養液體菌種,可將培養液裝入三角瓶中,約占空瓶的五分之一重量.用搖瓶機(也稱搖床)來培養.搖瓶機有旋轉式和往復式兩種,一般多用往復式.液體培養基可用馬鈴薯汁(加糖),麥芽汁配製,也可用玉米粉、豆餅粉、糖、無機鹽等配製.可以混合培養基,因適用於多種食用菌和葯用菌的培養,均有好效果.組分:豆餅粉2%,玉米粉1%, 葡萄糖3%,酵母粉0.5%,磷酸二氫鉀0.1%,碳酸鈣 0.2%, pH自然, 12℃滅菌半小時.然後接種培養. 如果生產量較大,在三角瓶的基礎上,再逐級擴大種子缸,發酵罐中進行液體深層通氣發酵,產生大量菌種.但由於生產中要求設備繁多,技術性強,我們還應創造條件;實現食用菌栽培的現代化. (四)菌種質量的鑒定 菌種質量鑒定最好的方法是,做出菇試驗.但是時間比較長.在購置菌種時,或在菌種生產中,如何能知菌絲生長情況,快速判斷菌種質量?我們介紹幾種方法: 1.肉眼觀察:優良菌種菌絲濃白,絨狀,粗壯密集,生長整齊,速度快,香味濃厚. 2.優良菌種標准可歸納為:"純、香、正、壯、潤"五個字.檢查時,打開瓶塞,從菌種瓶中部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色澤,聞其氣味,手捏料塊檢查其含水量,看是否符合上述要求標准. 3.顯微鏡檢查:挑取少量菌絲,置顯微鏡上觀察其形態,菌絲分枝,分隔情況,鎖狀聯合,細胞膜的厚薄. 培養觀察:從菌種瓶中挑取小塊菌絲體,接種斜面試管培養基上,置23℃~25℃恆溫中培養,經五周後檢查菌種生活力.如果菌絲生長快,旺盛純一,健壯濃厚,長且整齊,則表示菌種的生活力強. 4.分塊法:在桌上放一張白紙,把菌齡相同的菌種從瓶內取出一大塊,用手分成2塊,再把2塊分成4塊,4塊 分成8塊,依次進行.優良菌種整塊多,碎渣少.劣次菌整塊少,碎渣多. 5.液體菌種鑒別:當三角瓶或發酵缸培養3-7天後,如液面出現氣泡,產生"油皮"、混濁等現象,說明菌種本 身帶有雜菌.如菌塊上浮,或遲遲長出很薄的菌絲層,則說明菌種生活力弱.白塊四周的菌絲生長快、濃白、棉絮狀,表明菌種生命力強. (五)菌種生產過程中的雜茵防治 在生產菌種時,要時刻注意雜菌污染,以防為主,一旦發生,根治很不容易.所以整個制種過程都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箱及所有分離、接種的用具、器皿,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工作人員的雙手要用消毒劑清洗,並穿戴消過毒的工作服、帽和口罩,動作要敏捷、准確,盡量不要講話走動,以防空氣中的雜菌感染. 分離母種時,選擇出菇早、生活力強,第一潮菇是關鍵,因它生活力強,接種後迅速佔領陣地,無雜菌侵入的機會. 被污染的菌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滅菌不徹底所致,或因接種時無菌操作不嚴、瓶蓋不合適造成的.所以滅菌一定要徹底,最好在接種萌將培養基置25℃左右溫箱中做效果檢查,經2天不長雜菌,說明徹底,可以使用,接種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無菌操作. 污染雜菌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分離母種時感染雜菌,因種菇表面帶菌,消毒不徹底,通過組織塊將雜菌帶入培養基. 總之,污染機會很多,要注意環境消毒,按無菌操作規程徹底滅菌,層層把關,環環抓緊,嚴加註意;提離菌種質量.
Ⅷ 種植的食用菌出現綠菌,該怎麼辦
對於出現綠色黴菌的部位,可局部注射甲醛溶液或克霉唑。在消毒不嚴、濕熱的蘑菇房中,食用菌常患綠黴菌病。綠色黴菌是平菇生產中最有害的傳染病。一旦被感染,很容易不能生產蘑菇,這將給蘑菇種植者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此外,這種疾病不能完全治癒,只能及時預防和治療。一、降低蘑菇房的溫度和濕度,增加通風,用植物灰覆蓋黴菌,防止黴菌孢子飛散。
十、生料栽培,用特克多1300倍液,可以徹底預防和根除黴菌繁殖。
Ⅸ 有哪些食用菌種植常用的滅菌方法
在種植食用菌的時候,滅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主要採用的方法有高溫滅菌,和使用化學葯劑滅菌。
1、高溫滅菌的方法,簡單高效。在鋸末裝入袋子之後,往往會架起一個大鍋,然後將袋子平鋪在上面,用塑料薄膜漿已經裝袋的鋸末進行高溫加熱。在加熱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在這個時間內需要保證塑料薄膜不漏氣,如果漏氣的話就會功虧一簣。鋸末袋子上不了溫度就會導致殺菌不徹底,在後期的種植過程中可能會有雜菌的出現。
綜上所述,在種植食用菇的時候,殺菌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序,在殺菌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同時也要認真仔細,將殺菌的工序做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