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貓耳朵能吃
當然能吃,有種零食還叫貓耳朵呢。
❷ 中國各地區的特產有哪些
一、北京
1、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
2、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解瘡毒,消炎,去除暑熱,有降血壓、除脂肪、減肥之功效。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製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庄所制最有名。
3、三不粘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漢族傳統名點之一,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麼叫「三不粘」的緣由。
4、它似蜜
清真傳統名菜,以甜面醬,濕澱粉漿製成羊裡脊片,用花生油炒至白色。換用芝麻油炒,並加入薑糖色醋紹酒白糖濕澱粉調好的芡汁,快速翻勻使裡脊沾滿芡汁,淋芝麻油即成。此菜形似杏脯,呈醬紅色,軟嫩甜酸似蜜。
5、芫爆散丹
「散丹」為牛羊胃的一部分,是一種特殊的肌纖維,質地脆嫩,具特殊鮮味易消化。以散丹250克,經燙、去皮、微火煮爛去油及雜質,切條後在煮。後用極油旺火爆抄,加入香菜段、清湯、調料,淋芝麻油即成。脆嫩清鮮,香菜味濃郁,清爽不油膩。
二、遼寧
1、炸田雞腿
此菜外脆里嫩,酥脆的外皮加上滑嫩的田雞肉,香味撲鼻,是一道孩子們十分喜歡的東北菜。又因為田雞的營養豐富,同時也很受老人們的歡迎,於是炸田雞腿成了一道老少皆宜的黑龍江名菜。特色:外焦內嫩,味美鮮美,營養豐富。
2、小雞燉蘑菇
小雞燉蘑菇是一道東北名菜,即是用干蘑菇、雞肉和粉條一同燉制而成。燉雞的蘑菇最好選用野生的榛蘑,細桿小薄傘的那種,榛蘑可以最大程度襯托出雞肉的鮮香,是名副其實的山珍野味也是東北菜中少數可以發展成為與其他高檔菜系相媲美的家常菜之一。
3、朝鮮族冷麵
冷麵既清涼馥郁,又甜美新鮮。因此,朝鮮族群眾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麵,而且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吃冷麵。現在除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外,北京、沈陽、哈爾濱、長春等大中城市也都設有朝鮮族冷麵館。
過去,朝鮮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過生日時吃冷麵,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了細長的冷麵,就會長命百歲,命大福大,故冷麵又名「長壽面」。
4、玫瑰酥餅
玫瑰酥餅是黑龍江牡丹江市風味小吃,系用麵粉、白糖等制坯烤制而成。具有甜香酥脆,花香氣濃的特點。其製法是取炒熟碾碎的芝麻200克,加入白糖1000克、麵粉500克、玫瑰醬200克、食油100克拌勻成玫瑰餡。
取麵粉2750克、豆油200克、水1150克和成軟硬適可的水油麵團;取麵粉1500克、油750克,和製成油酥面團。先把水油麵團揉勻,擀成邊薄中厚的長方形,再把擀成長方形的油酥面放在水油麵上,用手按平,擀薄捲成小劑,包入餡心,再擀成圓餅,入烤爐中烤至金黃色即成。
5、哈爾濱紅腸
哈爾濱紅腸,俄語譯音為"里道斯", "里道斯"和哈爾濱紅腸是一個概念。許多哈爾濱人稱哈爾濱紅腸為 "里道斯紅腸",也有人喜歡用"哈紅腸"的簡稱。哈爾濱紅腸選料嚴謹,配方考究,加工精細,獨具匠心。
首先選用黑龍江這片寒地黑土的優質純綠色的豬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 種調料,經腌制、拌餡、灌腸、煮、熏等歐式傳統工藝精心製作。
三、河北
1、御土荷葉雞
御土荷葉雞原名叫化雞,傳到承德後,因選用承德特有的離宮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作原料精製而成,故名「御土荷葉雞」。御土荷葉雞味道鮮美,尤其是那一股獨特的、淡淡的荷葉清香,更令你胃口大開,回味綿長。
製作時,將宰後的生雞,由腋下取出五臟,洗凈,不褪毛,用荷葉包好,再用黃土泥糊好,放在火上燒熟。熟後摔開泥土,雞毛隨之脫落。吃時用刀、叉割成小塊,蘸著調味品吃,味道鮮嫩爽口,滲著荷葉幽香,別具風味。菜品口感:炸燒味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2、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的吃法是將餅在餅鐺里烙熟後,架在灶頭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湯加澱粉熬制的燜子夾入火燒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燜子最為美味和著名。
有些廚師會加入驢板腸提味,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驢肉是一種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100克所含蛋白質高達18.6克,遠遠高於豬、牛、羊肉的蛋白質含量,而脂肪含量僅為0.7克,且鈣、磷、鐵含量也相對較高,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見驢肉的地位。
3、煎碗坨
碗坨是用蕎麥面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後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用竹簽扎著吃。
這與北京的灌腸極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人到街上買回來嘗這口鮮呢。
4、鮮花玫瑰餅
鮮花玫瑰餅是承德市名特產品,以當地特產鮮玫瑰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此產品歷史悠久,是清朝年間宮廷御膳食品之一,具史料載,每當康熙來承德避暑或去圍場打獵時,都把此餅作為專供食品享用。
5、保定槐茂醬菜
保定槐茂醬菜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小菜,出產於保定市槐茂醬菜園,早在清康熙十年,就因味道鮮美而遠近聞名。槐茂醬菜腌制方法相當獨特,先選擇品質好的鮮菜,然後配以花生仁、杏仁、核桃仁、姜絲、石花菜等,腌製成各種什錦醬菜,成品咸甜適度,既脆又嫩,是佐餐佳品。
四、山西
1、貓耳朵
貓耳朵,本地人也叫圪托,是一種古老的莜麵食品。製作過程為把和好的莜麵用拇指一個一個地推成貓耳朵似的薄片,下鍋在急火上煮熟,放入佐料即成。煮熟的貓耳朵玲瓏晶瑩,邊緣微卷,中空而圓,不但好看,吃起來筋道耐嚼,滑圓爽口,十分有味。
貓耳朵既可煮食,配以精美的調料,也可煮熟後煎炒,配以肉絲、肉沫、青菜等,工序多了,也就更講究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於1959年品嘗山西的貓耳朵後,嘖嘖稱贊,竟把撥魚兒、貓耳朵和熊掌、駝峰相提並論。他曾寫詩宣傳「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朵撥魚實且華。」
2、剔尖
山西以麵食著稱於世,而說到山西麵食,不得不提山西四大麵食之一的剔尖。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流行於晉中一帶的傳統經典麵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於消化而受到廣大百姓的青睞,是山西麵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
3、平遙牛肉
平遙牛肉是山西晉中地區平遙縣的漢族傳統名菜。傳統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4、抿圪蚪
抿圪蚪系高粱面 、豆面、土豆粉製品。將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麵食工具,基本結構與礤子相似,不同之處在於,中間為銅片,銅片上的小孔呈小圓形上,用木質抿拐子與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復擠壓,擠下圓形短條,於沸水煮熟,食用時加各種菜餚與佐料。
5、晉中油糕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里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晉中一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製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
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晉中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五、內蒙古
1、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倫貝爾招待賓客的一道佳餚名菜。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相傳,生活在中國北方廣闊大地上的狩獵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隻的獵物和整羊進食。人們逐漸發現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後腿,便經常割下羊後腿烘烤。
單獨烘烤的羊後腿不但比烤整羊時間快,而且更加味道鮮美,食用方便,烤羊腿遂逐漸代替了烤整羊。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2、哈達餅
哈達餅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昭烏達草原)的傳統著名小吃。哈達餅是近似於點心的餅,造價較高,用水油麵和油酥擀成皮,包乾果甜餡,烙制而成。製成的哈達餅具有掉在地下粉碎,放到嘴裡不用嚼,酥脆香甜等特點。
3、奶茶
奶茶的製作過程是先從茶磚上用刀把茶葉搗碎裂,放入熱水鍋中煮沸,然後用布袋將乏茶葉撈出,茶水置於桶內。將小米在鍋內炒至散發出香味。再將桶內茶水和鮮牛奶倒入鍋煮沸,並用勺反復揚晾,待茶郛交融後即可飲用。
4、羊肉鬆
羊肉鬆的產地為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喜愛的風味製品。用新鮮的綿羊肉剔骨、去脂、去皮切分漂洗煮制搓絨、炒乾冷卻包裝。黃亮酥香,品質柔軟,絲細鬆散,食之咸甜適口,營養豐富。
5、燒麥
燒麥是呼和浩特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地的燒麥就已名揚京城了。燒麥製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燒麥出籠,鮮香四溢。
觀其形,只見皮薄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六、上海
1、陽春面
陽春面,又稱光面或清湯面,是指一種不加上任何菜餚配料而只有湯的面條,常見於中國上海地區。煮這種面的面條一般沒有規限,細如龍須面或者粗如寬面均可使用。
陽春面的名稱起源於農歷十月的別稱「小陽春」。相傳由於這種面的價格是十分錢一碗,因此被冠以陽春面的美名。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
2、擂沙圓
擂沙圓是上海喬家柵點心店的風味名點之一,已有7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樓一帶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設攤賣湯團為生。
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團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團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制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後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湯團取名擂沙圓。
3、城隍廟梨膏糖
城隍廟梨膏糖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
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系採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紅等葯材和白砂糖一起經煎熬精製而成。花色梨膏糖則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
4、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是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後曾稱南翔大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於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後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雇於古猗園或自行開設松鶴軒經營,全鎮酒菜館爭相仿製,旅滬的南翔人也邀請南翔師傅,分別在上海城隍廟和西藏路開設南翔小籠店,經常顧客盈門。
5、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上海有兩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鮮得來」。
「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腌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
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里用榔頭反復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
❸ 青海的特色小吃有什麼
1、釀皮
釀皮是地方風味較濃的青海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
再將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❹ 求貓眼炸糕的做法和配方
天津三絕食品之一,用優質糯米作皮面,優質紅小豆、赤白砂糖炒製成餡,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狀,淡金黃色,皮外酥脆內軟粘,餡心黑紅細膩,香甜適口,是津門多年來深受歡迎的標志性特產
❺ 美食交流
有些不是的!~
自己慢慢看吧!~~
圪朵朵(方言圪堆堆)
【原料】 白面、或白面摻入少許高粱面。
【和面】 用搓魚和面方法和面。
【製法】 起始方法同搓魚,將面揪成如大豆或熟黃豆大小的小面團置於手掌心,另一手拇指摁壓滑行,使面呈捲曲形,先置於面案板或盤中,施以撲面,防粘連,抿夠所需用量後入鍋煮熟。
【特點】 易粘調料,口感柔韌,咀嚼有力。
切板板
【原料】 高粱面、白面或兩面相摻
【和面】 高粱面用溫水和起,如摻白面需待面溫涼至室溫;白面以室溫水和起,軟硬適中。
【製法】 將面擀成寬約7-8cm,厚約0.5cm長條片狀,用刀切成薄片狀面條,切時刀距掌握在0.1-0.2cm間,隨切隨拔放入沸水中,煮熟撈出。
【特點】 吃時口感韌勁,調以辣椒西紅柿汁或辣椒炒酸菜,獨具風味。視個人口味,也可配其它菜蔬調料食用。
蘸片子
【原料】 白面。
【和面】 和成手擀麵面團,也可略軟於擀麵面團。
【製法】 將面團擀成薄片,施以撲面,切成寬3cm左右長約10-15cm面片,入鍋煮熟後撈出即可蘸調料汁食用,也可澆以冷水以防粘連。蔬菜可單獨調入食用。調制蘸料以酸、辣為宜,可與切板板調料相似。
【特點】 撈出後蘸以備好的調料汁食用,口感好,易消化。
握溜溜
【原料】 高粱面。
【和面】 熱水和成軟面以手握面不會自動流溢為度。
【製法】 抓取一小塊,將面略用力擠握,使面從五指縫間擠出呈不規則條狀入沸水煮熟。
【特點】 易消化,是低糖、低脂飲食,輔以辣椒汁炒酸菜或西紅柿口感較好。
燜面
【原料】 精白麵粉、豆角或不易吸水的塊莖類硬質蔬菜。
【和面】 將麵粉用室溫水和成擀麵樣面。
【製法】 將面團擀成薄片,切成短面條或斜面條待用。將豆角洗凈抽絲,折斷或切絲然後入鐵鍋內炒,待調料均勻炒粘於蔬菜時,加水到將漫住炒菜,將切好的面條,均勻逐層攤撒到菜上,加蓋後溫水蒸騰。待面、菜同熟,即水剛好用完而菜和面均燜至熟透時,離火拌勻面、菜即可。
【訣竅】 撒入面條後切不可攪拌。如中間發現水少,可揭蓋將調料水均勻細密撒入面上或順鍋壁輕輕流下。
【特點】 入口香味極濃,營養豐富,炒菜時可依個人口味加入少許肉丁或肉片,熟後食用時拌以青辣椒、蔥、蒜研細搗汁的佐料或清炒青辣椒口味更佳。
喔喔飯
【原料】 白面。
【和面】 同擀麵方法同。
【製法】 將所需蔬菜炒至快熟時加開水,撒入擀切好的面條同煮,加鍋蓋。隨著鍋內湯汁減少,蒸氣由鍋底上沖,形成的鍋面氣泡破裂發出喔喔聲響即可食用。
【特點】 面菜同煮,營養較全,調料均勻,別具風味。
連米飯
【原料】 小米 、白面或白面摻入少許高粱面、綠豆面。
【和面】 根據各人愛好和成擀麵或擦圪蚪面。
【製法】 ①將擀好的面切成面條或做成擦圪蚪待用。②鍋中放水加入適量小米熬湯,小米煮開後煮入蔬菜,如白菜、胡蘿卜、菠菜等,等水開時煮入面條或隨手擦入擦圪蚪煮熟,食用油加熱煎入鹽、蔥等,待油熱之際烹入鍋內即成。
【特點】 營養全面,油花滿布湯中,別有風味。
菜飯
【原料】 黑菜、白面。
【加工】 ①黑菜製作:取新鮮干凈的胡蘿卜葉莖(多於秋季收獲時採用),揀選後用水沖干凈,以開水略浸煮,趁熱(未二次污染時)撈出切成碎段。為防止二次污染,入瓮內加涼開水,上壓青石使菜不暴露於水面外,隔離空氣以防霉變。
②白面和成擀麵面團或將面置於器皿中調成稀糊狀。黑菜煮入鍋內,待水開後將擀好的面條或麵糊邊緩慢傾倒入鍋邊,邊攪邊拌勻,煮熟後烹入熱油煎好的佐料。同連米飯烹油方法相同即可。
拉麵
【原料】 精面2500克,水1500克,鹼面25克,鹽少許。
【製法】 ①將麵粉和鹽面一並放入面盆中,一手倒水(水溫要冬暖夏涼春秋溫),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麵粉與水全部攙和後揉光成團,再用雙手蘸水摸勻,摸到盆凈面光,不粘手為止。用凈布蓋上餳約半小時。
②將鹼面用水100克化開,成鹼水。
③面餳好後,取二分之一面團用雙手蘸抹鹼水搓成長條,兩手各拿面的一端,提離案板,慢慢溜條,即上下晃長,兩手合攏旋成麻花形,這樣反復晃動六七次後,當粗細均勻時入在條案上撒上乾麵撲滾勻後手提兩端,離案甩成長條,再放在案上,去掉兩頭成對折兩條,一手捏住兩個端頭,另一手的四指套在兩根面條的另一端,懸空拿起,兩手同時用力抻拉,並上下抖動,反復拉六七次。邊拉邊滾面撲,將面拉成細香炷粗的條(64根),下開水鍋。將面均勻地撒在鍋內,即成。
【特點】 柔軟、筋韌、光滑。
註:拉麵是山西的名產,為山西省的四大麵食之一。特別是晉中市平遙縣的拉麵最為著名,此麵食適宜澆配打鹵或各種澆頭。拉麵的技術性很強,要制好拉麵必須掌握要領,即和面時要防止脫水,晃條必須均勻,出條要均勻圓滾,下鍋要撒開,防止蹲鍋疙瘩。拉麵根據不同口味和喜好還可製成小拉麵、空心拉麵、夾餡拉麵、龍須面、扁條面、水拉麵等。
刀撥面
【原料】 精面1000克,水500克。
【製法】 將面倒入盆里,用水和起(水溫:冬暖,春夏秋涼),打起穗子,揉勻揉光,稍餳後,擀成1分厚、7-8寸寬的長條,然後撒上面撲(最好是精面撲)疊成六層,放在特製的光滑小木板(俗稱撥面板)上,用特製的兩頭帶把的撥面刀,兩手各執一頭,一刀一刀地往前面撥出,每分鍾90刀,下鍋里煮熟即成。
【特點】 面條呈三棱形。吃著筋滑利口。
註:此面譽稱山西平遙四大麵食之一,晉中平遙人民普遍食用。吃時可配素葷澆頭或打鹵,吃湯面亦可。
刀削麵
【原料】 精粉1000克,水500克左右。
【製法】 將面放入盆中,加水和好,略餳,再揉勻揉光,揉成後頭大、前頭小的圓柱面形,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塊,右手執削麵刀,先從面塊的里端開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上端削出,逐刀上削,削成扁三棱形寬度相等的面條,直接削入開水鍋煮熟即成。操作過程中,要掌握刀口與面塊的角度。
【特點】 形為柳葉,三棱兩端尖,標准長度不過25公分,吃時筋、韌、利口。
註:此麵食適於澆各種葷素澆頭、打鹵,亦可炒著吃。削麵刀的鐵片呈圓弧形。削麵時掌握刀與面的角度,否則易削成片狀。速度每分鍾90根。此麵食用比較普遍,各地均有。
剔尖(白面)
【原料】 麵粉1000克、水600克。
【製法】 將面倒入面盆,先用500克水把面和起(水溫「冬熱夏涼春秋溫),再分別將餘下的水扎入面內,雙手揣勻,揣到盆光、手光、面光為止,用凈布蓋上,餳半小時。餳好後取二分之一放入擠滿盤,左手托盤徐徐旋轉,右手拿一根竹尖筷子(長一尺二寸,一頭削成三棱形的特製竹筷)。用筷子貼住盤邊由上而下,撥成兩頭尖、三寸長的魚肚形條,直接撥入開水鍋里煮熟即成。
【特點】 光滑筋軟,易消化。
註:剔尖是山西晉中平遙人民最喜愛吃的一種麵食,口感最佳。吃時配澆生煎豬肉味道最美、也可以配澆其也葷素澆頭或打鹵,炒上亦可。
剔尖(雜面)
【原料】 白面、白面摻加綠豆面或高粱面。
【和面】 將面置盆中或其他器皿中,由干到濕注水調成稀糊狀,調勻。
【製法】 將糊狀調好的面置於碗中,一手持碗略傾斜於鍋上,使麵糊將溢出碗沿,另一手持一稍細、削尖的竹筷(也有專用的鐵桿子),將溢於碗沿的稀面順勢撥入鍋內,煮熟後呈不規則的條狀麵食。
【特點】 易消化,類似於拌湯類麵食。
小拉麵
【製法】 將和好的面,放在案條上,揉勻或搓成長條,雙手提兩端稍晃,但手不須蘸鹼水。然後撒面撲,再搓成長條狀,捏成片形,略餳後用刀橫切成小手指粗,撒勻面撲或抹勻香油,逐根或幾根並拉,拉成細條投入沸水鍋內,煮熟即成。
【特點】 此種製法並不用鹼,味道純正,製法簡單,一般為家庭所用。
揪面
【原料】 精面500克,水250克。
【製法】 將精粉倒入盆內,一手澆水,一手和面(水溫:夏涼、春秋冬暖),打成穗子和成面團,揉勻揉光,稍餳後,放在案板上,擀成約2公分厚的大片,用刀切成1寸左右寬的條,然後左手拿條,右手將面揪成拇指頭肚大的小片,投入開水鍋里煮熟即成。
【特點】 做法簡單,吃著筋滑,適於澆各種葷素澆頭,打鹵,亦可煎炒而食。
註:此面為晉中平遙常吃的一種麵食。
擦圪蚪
【原料】 精面500克,水250克。
【製法】 把面倒入盆里,加入水攪勻,團成面團即可(不能多揉,水溫是冬春熱夏秋暖)。然後將扁眼「擦子」橫架於鍋沿上,左手按住擦子一頭,右手握一塊面,放在擦子上向前方一下一下地推擦,使面擦在開水鍋里煮熟即成。
【特點】 曲花短條,易嚼,好消化,筋滑利口。
註:此面還宜配用高粱面、細玉米面、雜豆面進行擦制,味道和口感別具特色。
貓耳朵
【原料】 精面500克,水250克。
【製法】 ①將面倒入盆里,加入水和起(水溫:冬熱、夏涼)打起穗子和成面團,揉勻揉光。
②面團稍餳後上案,再次揉光,擀成約2分厚的面片,撒上面撲,用刀劃成1寸寬的長條。然後左手執面片,面片頭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頭肚大小的面塊,反方向搓捻(即食指朝下捻,拇指向上搓,一般是連揪帶搓,同時操作),使面塊成為貓耳朵形(凹肚形),使它從手的上端(即臉的前端)翻跳入開水鍋內,煮熟撈出即成。吃時可配各種素葷澆頭,亦可配以素葷佐料製成各種炒麵。
【特點】 形如貓耳,利、滑。
註:貓耳朵吃著筋滑利口,深受群眾歡迎。
豬肉炸醬面
【原料】 肥瘦豬肉250克。
【輔料】 花椒油75克,醬油50克,豆瓣醬50克,蔥、蒜、姜各少許,濕澱粉適量。
【製法】 ①將豬肉剔筋剁成米粒小丁,蔥切成蔥花,蒜切片,姜切成末。
②炒勺上火放入花椒油,待油熱後投入豬肉小丁(或末)進行煸炒,待肉丁(末)水分煸盡即將出油鍋時,加入豆瓣醬、蔥花、蒜片和薑末,再略微煸炒,然後加入醬油、鹽、味精、紹酒和少許高湯略炒,即成豬肉醬。
【特點】 製作容易,香而不膩。
註:豬肉炸醬分干稀兩種,可根據不同口味和喜好隨意選食。如喜吃牛、羊肉者,亦可使用牛、羊肉製作,製法類同。
雞蛋炒飯
【原料】 雞蛋2個,煮熟撥魚150克(約含乾麵量,其他各種麵食亦可)。
【輔料】 食油80克,蒜苔段50克,醬油、花椒、蒜片、薑末、精鹽、蔥花各少許。
【製法】 ①雞蛋磕入碗內,加少許精鹽攪勻。瓢上火放食用油40克,待油熱後,倒入蛋液炒成碎蛋塊,盛入碗內備用。
②瓢重新上火放食油40克和少許花椒,油熱後,撈出花椒,投入蔥、姜、蒜、蒜苔段及撥魚翻炒,隨後加入醬油、雞蛋塊,翻炒片刻,盛入碗內即成。
【特點】 香醇不膩,軟嫩適口,富有營養。
什錦炸醬面
【原料】 春筍、香菇、水發腐竹、油豆腐、豆腐乾、油麵筋、黃瓜、鮮蘑菇各50克,雞蛋2個、豆瓣醬50克。
【輔料】 花椒油100克,蔥花、薑末、蒜片、精鹽、味精、濕澱粉、香油各少許。
【製法】 ①將春筍、香菇、鮮蘑菇、腐竹、腐乾、油豆腐、黃瓜等切成筷頭丁。雞蛋磕開加入少許味精入油鍋炒熟,撥散(或切成小塊)。
②鍋上放入花生油,油熱後,放入豆瓣醬煸炒一下,郁後投入蔥花、薑末、蒜片略炒,然後再放入切好的什錦菜丁煸炒,加入食鹽、味精翻炒,再加入炒熟的雞蛋及高湯200克左右,勾少許粉芡,淋入少許香油即成。
【特點】 味鮮清素,一般為素食者所用。亦可添加或更換為肉丁、火腿丁、蝦丁、海參丁、魷魚丁等,烹成葷什錦炸醬,製法相同。
羊肉水餅
【原料】 白面500克,羊肉250克。
【輔料】 花椒水150克,醬油50克,胡蘿卜500克,大蔥100克,香油50克,薑末少許,味精、精鹽適量。
【製法】 ①將胡蘿卜剁爛,壓出水分(注意勿擠得太干)。②羊肉、大蔥分別剁碎。③先把羊肉放在盆里,加上醬油、味精、花椒水、薑末和精鹽,反復一順攪起,再將胡蘿卜、大蔥末倒入一起拌勻。③把面和好,揉光稍餳後上案搓成長條,揪成60個小劑子,按扁,擀成小圓片。④一手托麵皮,一手用筷子將餡放在皮上,然後用雙手大拇指和食指將皮捏住。⑤下入開水鍋煮10分鍾左右即成。
【特點】 餡嫩,滋味醇香。
糖餅子
【原料】 白面五斤。
【輔料】 油一斤、鹼子少許,糖面,酥子(面:油=3:7)。
【製法】 從五斤面內取出七兩,再取三兩油拌成酥子。再取出半斤面蒸熟,和糖配在一起,把一兩油加入拌勻。把剩下的面用溫開水和起,擀開,把酥子擦上捲起來,成細條,撕成50個小塊,捏成皮,包上糖面,壓扁,十字擀兩下。等鏊子燙手時,面向下齊放入周圍,燙住皮後,再把背面向下,在烤箱內烤熟即成。
【特點】 外酥里甜。
油旋子
【原料】 白面10斤。
【輔料】 油2斤,食鹽,鹼面少許,底油。
【製法】 從十斤面中取出七兩,再用油三兩和食鹽拌成酥子。再用1.8斤面起成起面,和剩餘的白面用溫開水和在一起,撒上少許鹼子揉勻,撕成50塊,一隻手拿面一塊,把面推開,將酥子抹一點,捲起來,用刀從中切開,兩塊並在一起,再盤成圓卷,按開擀開,翻過來把面上抹上少許油,鏊子燙起手時放上,燙住面,烤到八成時,翻過來再烤一會兒即成。
【特點】 入口綿香。
半圪塔酥餅子
【原料】 白面十斤。
【輔料】 油二斤、食鹽三兩、鹼面少許。
【製法】 從十斤面中取出三兩,和食鹽、油拌成稀酥子,再用1.7斤起成起面,剩下的面用溫開水和得稍硬些,加入起面和勻,撒上鹼揉勻,滾成細條,撕成25塊,每手各拿一塊推開,把酥子抹上捲起來,用手包成圓形,用刀把周圍旋開,按扁擀成圓形,鏊子燙起手時,放在周圍,燙住皮後,用刀從中切開,翻轉再燙一會兒,面向里下爐烤到五成熟,翻轉再烤一會兒即成。
【特點】 外焦里嫩,美味適口。
半圪塔油旋
【原料】 白面十斤。
【輔料】 油二斤、食鹽二兩、鹼面少許。
【製法】 用白面七兩、油三兩和食鹽拌成酥子,再用1.8斤面起成起面,和剩餘的八斤用溫開水和在一起,撒上少許鹼子揉勻,做成細條,撕成25塊,一隻手拿一塊,把面推開,把酥子抹上捲起來,並再次卷回來,按開擀開,翻轉把面上抹上油,鏊子燙起手放上,燙住皮從中切成兩半,面子向里烤到八成時,翻轉,再烤一會兒即成。
【特點】 入口綿虛。
烤格扭子
【原料】 白面十斤。
【製法】 用三兩白面和食鹽、油拌成稀酥子,再取出1.7斤起成起面,用溫開水和的稍硬些,加入起面和起,撒上鹼子揉勻,滾成細條,撕成50塊,把塊推開,抹上酥子,分開拆迭成塊,按扁,扭住,鏊子燙起手時放入,燙住皮時,下爐面向上平烤到對稱,翻轉再烤一會兒即成。
【特點】 外焦里脆,入口甜香。
牛舌頭
【原料】 白面十斤。
【輔料】 小豆1.3斤,白糖、紅糖各一斤,玫瑰一兩,香油三斤半(麻油也行),水粞二兩,鹼面五錢。
【製法】 將小豆煮熟,在鍋里炒出來涼干磨成細面,用小籮籮出來,把紅糖、白糖、玫瑰和豆面攪勻,用半斤油和起,再從十斤面中取出二斤,用一斤油把二斤面和起。把剩餘的八斤面和二斤油、水粞、鹼面,用溫開水和成掐圪瘩面,擀開把酥子擦在面上捲起來,滾成細條,撕成100小塊,把每小塊按開,把配好的澄沙餡包入面內,按扁擀成長方形,折回來用小擀杖當中輕輕擀一下,成為牛舌頭,上面抹少許油,鏊子熱了時放入,來回轉動,面向里放入爐內,烤到五成熟,翻轉再烤一會兒即成。
【特點】 酥甜美味。
起面餅子
【原料】 白面十斤(製成品50個)。
【輔料】 油一斤、食鹽三兩、鹼子半兩。
【製法】 先從十斤面中取出二斤面起上,再取出三兩面和食鹽、油拌成糊狀,剩餘的面加入鹼子,用溫開水和成比掐圪瘩面硬些,滾成細條,撕成50塊,一塊一塊擀開,抹上酥子捲住,扭住,按扁擀開,放入鏊子上,烤的燙住皮,面向里下爐,熟到五成時翻轉,再烤一會兒即成。
【特點】 外焦里虛。
烙餅
【原料】 白面一斤(製成品六個)。
【輔料】 油一兩、食鹽少許。
【製法】 將面用溫開水和起,擀開,把一半油與食鹽抹上,捲起來,撕成小塊,擀開抹上油,上鏊子兩面燙成金黃色,熟了為止。
【特點】 美味可口。
蔥花烙餅
【原料】 白面一斤(製成品六個)
【輔料】 油一兩、食鹽少許、蔥花一兩
【製法】 把面用溫開水和起,擀開,把蔥花一兩、一半食油、鹽拌起,抹在面上捲起來,撕成小塊擀開,抹點油,在熬子上烤到五成左右,成為金黃色即成。
【特點】 外焦里嫩,乾巴脆。
香豬油烙餅
【原料】 白面一斤(製成品六個)。
【輔料】 香豬油二兩,蔥花一兩,五香粉一袋、生薑米、食鹽少許。
【製法】 將面用熱水和起擀開,再把香豬油剁碎,把蔥花、生薑米、料面、食鹽加進去剁成餡子抹在面上,捲起來撕成小塊,擀開扭住再擀成圓形,在鏊子上兩面燙到五成左右,成為金黃色即成。
【特點】 葷素美味。
南瓜糊塌
【原料】 白面一斤(製成品十個)。
【輔料】 南瓜半斤,料面、食鹽、蔥花少許,油半兩。
【製法】
把南瓜擦成絲,和面拌起(軟一點),再和輔料拌勻,鏊子熱了淋少許油,把面用小鐵勺放在熬子上,攤平(圓形),兩面烤焦即成。
【特點】 美味可口。
茭瓜(西葫蘆)糊塌
【原料】 白面一斤。
【輔料】 茭瓜半斤(輔料同上)。
【製法】 (同南瓜糊塌一樣)。
蒸餃子
【原料】 白面一斤、羊肉半斤。
【輔料】 胡蘿卜一斤、大蔥半斤、生薑二錢、海鹽一兩、胡麻油一兩、香。油五錢、五香粉一錢。
【製法】 用溫開水和起面,先把羊肉、大蔥、生薑剁在一起,胡蘿卜削了皮剁碎,然後和肉餡放在一起,製成餡捏起來,一斤面做三十個,上籠蒸半小時即熟。
【特點】 味美好吃。
蒸包子
【原料】 白面一斤、羊肉半斤。
【輔料】 胡蘿卜一斤、大蔥半斤、生薑二錢、胡麻油一兩、香油五錢、五香粉一錢、鹼面二錢。
【製法】 把白面起了,用鹼水放正,先把大蔥、羊肉、生薑剁在一起。胡蘿卜去皮,洗凈擦下,剁碎,然後和輔料剁在一起,一斤面做二十個,上籠蒸半小時即熟。
【特點】 外焦里綿,味道很好。
生炸油糕
【原料】 軟米一斤、紅小豆(芸豆)三兩。
【輔料】 紅糖六兩、桂花醬少許。
【製法】 把軟米泡上一夜,再用清水沖兩次,碾成細面。把小豆煮熟,放在篩子里拿木勺抿爛,再拿布包澄出來炒一下。把紅糖、桂花醬放在一起成餡,再用溫水把糕面和起成面席,揪成小劑,把小劑捏成皮,包入餡子,捏好。過油炸出來即成。
【特點】 外焦里綿,香甜好吃。
棗糕
【原料】 軟大米一斤、紅棗6.5兩。
【輔料】 胡麻油二錢。
【製法】 將米泡上一夜,用清水沖上兩次,碾成細面,把紅棗蒸熟,用專制蒸籠連鍋坐在火爐上,放一層面,加一層棗,五六層時加蓋蒸二十分鍾後,下籠晾涼,用刀切開食用。
【特點】 又軟、又甜、又好吃。
棗兒油炸糕
【原料】 軟米一斤、豇豆四兩、紅棗八兩。
【輔料】 胡麻油四兩。
【製法】 軟米泡上一夜,用清水沖上兩次,碾成細面,上籠蒸成面席,把豇豆、紅棗蒸熟,用勺子擦爛,一斤做三十個,過油炸出來即成。
【特點】 外焦里綿,香甜好吃。
雲子糕 【原料】 軟米一斤、紅棗六兩。
【輔料】 胡麻油二兩。
【製法】 把軟米泡上一夜,用清水沖上兩次,碾成細面,用籠蒸成面席,把紅棗蒸熟,把糕面擀開,將紅棗包在里頭,捲住,用刀切成小塊,過油炸出來即成。
【特點】 味美好吃。
紫色糕
【原料】 軟大米六兩。
【輔料】 核桃仁、甜杏仁、瓜籽仁、花生仁、桃仁各二錢,白糖四兩,熟白面四兩,油四兩,芝麻、青絲、紅絲、桂花醬、玫瑰各少許。
【製法】 將軟大米洗凈,用冷水浸泡一二個小時,換水洗凈,放在碗內,加適當的水上籠蒸熟。把白糖三兩、熟白面、五仁(把五仁剁碎),少量油、水、芝麻、青絲、紅絲、桂花醬、玫瑰和成餡子,把蒸熟的軟大米揉好,用手做成十二個小圓形片,把餡加入做成板糕,下油鍋炸熟後,夾入盤內,灑上青紅絲和白糖即成。
❻ 貓耳朵屬於徽菜嗎
有一種油炸麵食叫貓耳朵,現在算得上一種零食,還有一種菜叫貓耳朵,又名木耳菜,葉子有點橢圓形,不是徽菜的代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