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鹽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工業上用海水曬鹽(也稱鹽田法)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還有較多人為了補充更多的鹽分,將碘元素加了進去。
用途
食鹽的作用很廣:殺菌消毒,護齒,美容,清潔皮膚,去污,醫療,重要的化工原料,食用……
化學性質
1.可以與硝酸銀反應得到氯化銀沉澱;
2.固體食鹽可以與濃硫酸共熱得到氯化氫氣體;
3.電解氯化鈉溶液可得到氯氣、氫氣和氫氧化鈉;
4.電解熔融氯化鈉可得到單質鈉和氯氣。
『貳』 海鹽是如何曬的
現在海鹽的曬制方法主要是「鹽田法」。該法需要在氣溫高,光照充足的地區選擇地勢平坦的海邊灘塗構建鹽田。鹽田一般分成蒸發池與結晶池兩部分。
在每月的大潮至時,將海水引入鹽田的蒸發池,經日曬蒸發到一定程度時,再引入至結晶池,繼續日曬,隨著時間的增加,海水漸漸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繼續曝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結晶。這時的晶體就是粗鹽。
(2)鹽田制鹽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曬制海鹽的起源
採用海水曬鹽起源於明代的山東省無棣縣。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 . 作咸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上述記載中的「海豐」即指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1914年又恢復無棣之名。
「解鹽」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曬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可見無棣制鹽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叄』 古時候如何制鹽
古人制鹽有兩種方法:
沿海地區的海鹽,在臨還的地區有鹽田,將海水放入後圍起來,利用日曬蒸發水分,待鹽自然析出後取鹽。
內陸主要是鹽井,從井中取出鹽分高的鹵水,通過蒸煮的方式將水蒸發掉,取鹽。
『肆』 鹽田的制鹽工序
第一步耙曬鹽泥:鹽泥其實就是普通的泥土,在大潮過後,鹽工們用鈀子鈀海水浸過的沙土,在烈日下暴曬。等沙土上有白色的小顆粒出現,鹽工們將沙土放到過濾池上面,再用海水沖,沖出來的就是鹵水。用來過濾海水、存積鹽分,長期下來,泥土中自然包含了相當高的鹽分,所以稱為鹽泥。鹽泥是反復使用的。如果下午的潮水淹不到這里,接下來的三天,這塊鹽田還要繼續翻曬。直到鹽田中的鹽泥曬幹了,第二道工序才能開始:將曬乾的鹽泥放在過濾池裡,下面墊上稻草、竹席來過濾鹽水。鹽泥被拋進池子里,下面還要澆些海水,人進鹽池,用腳密密實實地踩踏,鹽分含量重的鹵水就從鹽池底部滲到側下方的鹵水池。」
鹽工們大多熟悉天象,能夠推算潮汐,利用潮汐來幫忙制鹽。鹽池的水在潮汐的作用下被灌滿,鹽工要准確地測量鹵水中的鹽分含量。測鹵水中鹽分含量有一種特別簡單的辦法。在鹽池旁的灌木中折下一段兩寸長的小樹條,剝去外皮放在鹵水中,樹枝就會飄浮在水上,這說明鹵水中的鹽分已經很濃。相反,假如鹵水中的鹽分不夠,小樹條就會下沉一直沉到夠鹽分的深度。這種能檢驗鹽分濃度的小樹條是一種叫做「黃魚茨」的樹,有鹽田的地方才有,相當神奇。
在炎炎的烈日下。暴曬一中午。下午就可以來收鹽了。收鹽時。用的是自製的木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