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及各方法的目的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首先要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瓊脂熬制,然後把培養基和所有用具進行高溫滅菌,以防雜菌對實驗的干擾,為防止高溫殺死細菌、真菌,要等冷卻後,在進行接種,接種後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恆溫培養.注意:定期觀察並詳細記錄實驗現象.故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1)配置培養基一(2)高溫滅菌一(3)接種一(4)培養.
故答案為:(1)配置培養基;
(2)高溫滅菌;以防雜菌對實驗的干擾;
(3)接種培養
(4)培養
B. 簡述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需氧培養:將已接種好的培養基(試管或培養皿)直接放入一定溫度(如30,37,55攝氏度)的恆溫培養箱內,經24-48小時(酵母和黴菌需經3-5天)培養。
厭氧培養:將已接好的培養基置於無氧的容器內或培養基表面造成無氧環境,在放入適宜生長的溫度中培養,經5-7天。
大致如此。
C. 微生物培養的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培養法是在人為條件下繁殖微生物的方法。根據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對養料、溫度、氧氣、水分、酸鹼度等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並聯系生產和實驗上的具體要求,可有不同的培養方法。可分好氣培養法和厭氣培養法兩類。中海生物技術的培養基一是好氣微生物培養法,常用:
①搖床培養法,即將微生物接種於盛有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瓶後,放在恆溫培養室中的搖床上作有節奏的振盪,使空氣不斷進入培養液中,促其良好生長;
②淺盤培養法,又稱表面培養法,在盤內放一淺層培養基,使微生物能夠充分接觸空氣,而有利於生長繁殖,但此法所需空間大,並且容易污染雜菌;
③深層培養法,適用於好氣微生物的大規模發酵培養,在大容積的液體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並不斷攪拌,可使微生物充分接觸空氣,迅速繁殖並積累代謝產物。二是厭氣微生物培養法,實驗室常用化學還原劑或抽氣機吸除培養基中的分子氧,也有用靜止狀態的深層培養法。在生產中常用密封式發酵罐或不通風的固體發酵法。
D. 簡述細菌的人工培養程序並列舉常用的人工培養方法
細菌的人工培養程序為:
1、標本(估計菌量少的標本,先增菌培養)
2、根據培養目的,接種於適當的培養基
3、適宜的培養環境,35℃-37℃,18-24h
4、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選擇可疑菌落進行分離、鑒定。
根據對氣體的需求,細菌的人工培養方法可分為:
1、需氧培養(需氧菌與兼性厭氧菌):置於空氣中即可,適於大多數細菌;
2、厭氧培養(專性厭氧菌):需在無游離氧的環境中培養;
3、二氧化碳培養(少數細菌如腦膜炎奈瑟菌、布魯菌、空腸彎麴菌等):需在含5%-10%C02環境中培養;4微需氧環境(僅在5%左右的低氧壓環境中才能生長的細菌的培養)。
E.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
1.平板劃線分離培養法
對混有多種細菌,採用劃線分離和培養,使原來混雜在一起的細菌沿劃線在瓊脂平板表面分離,得到分散的單個菌落,以獲得純種。平板劃線分離法通常有兩種方法:
①分區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較多的細菌的分離。先用接種環挑取標本塗布於瓊脂平板1區(占培養基總面積的¼)並作數條劃線,再於2、3、4區依次劃線。每劃完一個區域,均將接種環燒灼滅菌1次,冷後再劃下一區域,每一區域的劃線均與上一區域的劃線交接1~3次。一個成功分區劃線的平板,培養後分別觀察1區形成菌苔,2區菌落連成線,3區和4區可分離到單個菌落。
②連續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不多的標本或培養物中的細菌分離培養。方法是先將接種物在瓊脂平板上1/5處輕輕塗抹,然後再用接種環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線連續劃線接種,直至劃滿瓊脂平板表面。
2.瓊脂斜面接種法
主要用於菌落的移種,以獲得純種進行鑒定和保存菌種等。用接種環(針)挑取單個菌落或培養物,從培養基斜面底部向上劃一條直線,然後再從底部沿直線向上曲折連續劃線,直至斜面近頂端處止。生化鑒定培養基斜面接種,用接種針挑取待鑒定細菌的菌落,從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後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劃線接種。
3.穿刺接種法
此法多用於半固體培養基或雙糖鐵、明膠等具有高層的培養基接種,半固體培養基的穿刺接種可用於觀察細菌的動力。接種時用接種針挑取菌落,由培養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處,再沿穿刺線退出接種針。雙糖鐵等有高層及斜面之分的培養基,穿刺高層部分,退出接種針後直接劃線接種斜面部分。
4.液體培養基接種法
用於各種液體培養基如肉湯、蛋白腖水、糖發酵管等的接種。用接種環挑取單個菌落,傾斜液體培養管,在液面與管壁交界處研磨接種物(以試管直立後液體淹沒接種物為准)。此接種法應避免接種環與液體過多接觸,更不應在液體中混勻、攪拌,以免形成氣溶膠,造成實驗室污染。
5.傾注平板法
本法主要用於飲水、飲料、牛乳等標本中的細菌計數。取純培養物的稀釋或原標本1ml至無菌培養皿內,再將已融化並冷卻至45~50℃左右的瓊脂培養基15~20ml傾注入該無菌培養皿內,混勻,待凝固後置37℃培養,長出菌落後進行菌落計數,以求出每毫升標本中所含菌數。先數6個方格(每格為1cm2)中菌落數,求出每格的平均菌落數,並算出平皿直徑,然後按下列公式計數,求出每毫升標本中的細菌數。
全平板菌落數=每方格的平均菌落數×лr2
每ml標本中的細菌數=全平板菌落數×稀釋倍數
6.塗布接種法
本法多用於紙片擴散法葯敏試驗的細菌接種。將一定量或適量的菌液加到瓊脂培養基表面,然後用滅菌的L型玻璃棒或棉拭子於不同的角度反復塗布,使被接種液均勻分布於瓊脂表面,然後貼上葯敏紙片,或直接培養,本法經培養後細菌形成菌苔。
F. 接種細菌的三種方法各有什麼用途
接種細菌的方法各有什麼用途:
1、平面接種法:此方法主要用於鑒定或保存菌種,或觀察細菌的某些生化特性和動力。
2、菌落分純法:此方法主要用於分離瓊脂平板上的混合菌。
3、液體培養基接種法:此方法可用於比濁試驗中。
4、平板劃線接種法(又稱分離培養法):平板劃線接種法為最常用的分離培養細菌的方法,通過平板劃線後,可使細菌分散生長,形成單個菌落,有利於從含有多種細菌的標本中分離出目的菌。平板分離劃線的方法比較多,其中以分區劃線發育曲線劃線法較為重用。其目的都要時細菌呈現單個菌落生長,便於同雜菌菌落鑒別。
5、純培養細菌接種法:用於培養保存菌種及其實驗用。
6、半固體培養基穿刺培養法:用於保存菌種及間接觀察細菌之動力(無動力之細菌僅沿穿刺線生長,清晰可見;有動力的細菌使培養基呈現渾濁樣,穿刺線甚至難以看出。)
接種注意事項:
1、在超凈工作台上操作,工作台在使用前要紫外消毒,酒精消毒等。
2、應在酒精燈火焰前操作。
3、取菌種前灼燒接種針或接種環(要燒紅)。
4、燒紅的接種針(環)少使冷卻在取菌種,以免燒死菌種。
5、接種後應盡快塞上面塞。
G. 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有哪些作用
20世紀50年代人們發現通過植物組織培養的方法,可以脫除植物病毒,恢復種性,提高產量和品質。
之後,組織培養脫毒技術便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有不少國家已將其納入常規良種繁育體系,目前,美國、紐西蘭等先進蘋果栽培國的無毒蘋果園的面積超過蘋果園總面積的80%,義大利在20世紀60年代就利用熱處理和莖尖組織培養法獲得草莓無毒苗。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植物脫毒研究工作,但進展很快。
目前在果樹(香蕉、柑橘、蘋果、草莓)、花卉、馬鈴薯、甘薯和大蒜等園藝植物上,莖尖快繁脫毒已步入商業化生產階段,至今已有規模不一的園藝作物脫毒苗生產中心、基地或廠家數百個,每年提供無毒苗數億株,為我國園藝作物生產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草莓脫毒苗,結果多,果實大,產量提高20%30%。馬鈴薯無病毒種薯,生長旺盛,增產40%,許多觀賞植物脫毒苗植株生長健壯,花多且大,上等花增加,商品價值提高。無病毒苗的培育無疑滿足了園藝植物生產發展的迫切需要。
H. 細菌培養的方法有哪些
根據培養細菌的目的和培養物的特性培養方法分為一般培養法、二氧化碳培養法和厭氧培養法三種。
1、一般培養法:將已接種過的培養基,置37℃培養箱內18-24小時,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即可於培養基上生長。少數生長緩慢的細菌,需培養3-7天直至一個月才能生長。
為使培養箱內保持一定濕度,可在其內放置一杯水。培養時間較長的培養基,接種後應將試管口塞棉塞後用石臘凡士林封固,以防培養基乾裂。
2、二氧化碳培養法:某些細菌,如牛流產布氏桿菌和胎兒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氣中才能生長,尤其是初代分離培養要求更為嚴格。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於二氧化碳環境中進行培養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養法,
3、厭氧培養法:常用的厭氧培養方法有厭氧罐法、氣袋法及厭氧箱三種。
(8)簡述常用的培養方法及用途擴展閱讀:
培養時應根據細菌種類和目的等選擇培養方法、培養基,制定培養條件(溫度、pH值、時間,對氧的需求與否等)。
一般操作步驟為先將標本接種於固體培養基上,做分離培養。再進一步對所得單個菌落進行形態、生化及血清學反應鑒定。培養基常用牛肉湯、蛋白腖、氯化鈉、葡萄糖、血液等和某些細菌所需的特殊物質配製成液體、半固體、固體等。
一般細菌可在有氧條件下,37℃中放18~24小時生長。厭氧菌則需在無氧環境中放2~3天後生長。個別細菌如結核菌要培養1個月之久。
通過日常管理、檢測、檢查,了解光合細菌的生長情況,就可以結合當時環境條件的變化進行分析,找出影響光合細菌生長繁殖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影響光合細菌生長的原因很多,內因是菌種是否優良,外因是光照、溫度、營養、敵害和厭氣程度等。
溫度、光照和pH值都能影響著光合細菌的生長,而且溫度、光照和pH值之間是互相制約的,溫度與光照的強弱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光合細菌生長的最適條件應是互應的,即溫度高,光照應弱;溫度低,光照應強。
如果是溫度高,光照強,pH值就會迅速升高,培養基產生沉澱,抑制光台細菌的生長;如果溫度低,光照弱,光合細菌得不到最佳能源,生長速度也慢。經試驗得出光合細菌生長的最適條件是:
①溫度15~20℃時,光照30000~50000lx,培養基pH值為7.0;
②溫度25~30℃時,光照為3000~5000lx,培養基的pH值為7.0。
I. 植物組織培養、動物細胞培養的目的和用途分別是什麼
理論基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范圍:快速繁殖、培育無病毒植物,通過大規模的植物細胞培養來生產葯物、食品添加劑、香料、色素和殺蟲劑等。
植物體細胞雜交
植物體細胞雜交是用兩個來自於不同植物的體細胞融合成一個雜種細胞,並且把雜種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方法。
動物細胞工程
常用的技術手段:動物細胞培養、動物細胞融合、單克隆抗體、胚胎移植、核移植等(動物細胞培養技術是其他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的基礎)
動物細胞培養
動物細胞能夠分泌蛋白質,如抗體等。但是單個細胞分泌的蛋白質的量是很少的,要藉助於大規模的動物細胞培養獲得大量的分泌蛋白。
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的應用
生產許多有重要價值的蛋白質生物製品,如病毒疫苗、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等。動物細胞融合
J.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培養法是在人為條件下繁殖微生物的方法。根據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對養料、溫度、氧氣、水分、酸鹼度等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並聯系生產和實驗上的具體要求,可有不同的培養方法。可分好氣培養法和厭氣培養法兩類。中海生物技術的培養基一是好氣微生物培養法,常用:
①搖床培養法,即將微生物接種於盛有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瓶後,放在恆溫培養室中的搖床上作有節奏的振盪,使空氣不斷進入培養液中,促其良好生長;
②淺盤培養法,又稱表面培養法,在盤內放一淺層培養基,使微生物能夠充分接觸空氣,而有利於生長繁殖,但此法所需空間大,並且容易污染雜菌;
③深層培養法,適用於好氣微生物的大規模發酵培養,在大容積的液體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並不斷攪拌,可使微生物充分接觸空氣,迅速繁殖並積累代謝產物。二是厭氣微生物培養法,實驗室常用化學還原劑或抽氣機吸除培養基中的分子氧,也有用靜止狀態的深層培養法。在生產中常用密封式發酵罐或不通風的固體發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