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吃大量貝類如何解毒
貝類所含毒素主要為神經毒。最早分離提純的稱為石房蛤毒素,易溶於水,耐熱,易被胃腸道吸收。從藻類分離出的純毒素與得自貝類的毒物相同。故貝類在某個時期某些地區之所以有毒與藻類有關,即貝類中毒的發生與水域中藻類,尤其是膝溝藻科(Conylaceae)的藻類大量繁殖並形成所謂「紅潮」有關。貝類攝入的藻類毒素在其體內呈結合狀態,對貝類無害。人食用貝類後,毒素迅速釋放而使人中毒。
後來又發現幾種構造與石房蛤素類似的毒素,如新石房蛤毒素、膝溝藻毒素,其中膝溝藻毒素□及□分別即為 11□-羥石房蛤毒素及11-β石房蛤毒素。11-羥石房蛤毒素硫酸酯也有毒。
紫貽貝(Mytilus elis)、扇貝 (Pecten spp.)以及日本海中的幾種螃蟹等也曾查出這類毒素。
中毒潛伏期數分鍾至數小時。開始唇、舌、指尖麻木,繼而腿、臂和頸部麻木,然後運動失調。有的伴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多意識清楚。隨著病程進展,呼吸困難加重,重者2~12小時後死於呼吸麻痹。死亡率約5~8%。
急救、治療為及時催吐、洗胃、導瀉、靜脈補液等。
② 貝類和什麼一起吃容易中毒
雪卡毒素是由一種海洋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粘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面,能抵受高溫。毒素一般沿食物鏈向上傳,小魚吃下帶有毒素的海藻一小魚被大魚捕食一大魚最後被人類捕食。 沿海地區南於環境的影響,植物區系發生變化,有毒藻類或其他浮游生物盛長時,可使附近海域內許多原本無毒的魚類在肝臟等內臟器官中帶有毒素。魚類本身並不致病,但可使進食這種魚類的人中毒。這些毒素的來源、性質目前還待進一步研究,其中已被發現的就有「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屬於神經毒素,不易被胃酸破壞,主要存在於魚的頭、內臟、生殖器官中,尤以內臟中含量為高。海產市場和餐桌上常見的老虎斑、東星斑、蘇眉等石斑魚均有可能帶有「雪卡」毒素。由於「雪卡」毒素屬於獲得性毒素,並非魚類與生俱來的,因此魚體內含有「雪卡」毒素毫無規律性一一同一海域同一種屬的魚在某個時期有毒,另一時期可能無毒;同一種魚因棲息環境不同而可能有些有毒,有些無毒;有些魚種可能魚小時無毒,而魚大後有毒。正是由於魚體含毒沒有明顯規律可循,因此容易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雪卡」毒素中毒對人體危害很大,據研究報道,輕者出現消化道症狀,嚴重的可出現神經、心血管系統症狀一一休克,甚至呼吸麻痹死亡,一般情況下死亡率不高。中毒後症狀一般在食後2~1 0小時出現,病程2~3周,主要症狀有頭暈、乏力、惡心、嘔吐、腹絞痛、排水樣便、唇周麻木、膝關節酸痛、小腿肌肉刺痛、瘙癢感及雙手溫度感覺倒錯(即手觸熱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則有熱感或「電擊樣」感覺)等。 另外,「雪卡」毒素中毒目前在治療上也沒有特殊方法,所以應以預防為主。為安全起見,應慎食深海魚(泛指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周同和近海海岸的魚類,如西星斑、老虎斑、杉斑、蘇眉等石斑魚)。一定不要吃魚的內臟,吃魚前一定要把內臟,尤其是卵巢剔除干凈。此外,南於深海魚一般體積較大,因此簡單而言,吃「小魚」普遍比吃「大魚」安全。
③ 小心食用魚貝類食物
貝類有毒素,食用需謹慎。天氣轉寒,喜歡吃貝類、魚類等海鮮的人們也開始蠢蠢欲動,面對市面上各色各樣的貝類食物,你在品嘗之餘,可得留個心眼,若在細節上稍不注意,最後只會讓你的健康遭殃。
貝類毒素分析:
貝類毒素屬海洋天然有機物,它的形成與海洋中有毒藻類赤潮密切相關。能形成赤潮的微藻約有184~267種,其中有毒微藻約60~78種。有毒藻類產生的毒素往往通過食物鏈進人貝類體內,因而通常稱這些毒素為貝毒,人們食用帶有貝毒的貝類而中毒(小編前文提到「海鮮中毒事件:18遊客疑食海鮮中毒」)。麻痹性貝類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poison,PSP)是海洋貝類毒素中比較普遍的一種,中毒嚴重者可危及生命。PSP主要產自海洋中的單細胞甲藻,通過貝類攝食含毒藻類從而在貝類體內富集。PSP的毒理作用是神經肌肉麻痹劑,阻斷細胞鈉離子通道,造成神經系統傳輸障礙而產生麻痹作用。腹瀉性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大量存在於軟體貝類中,一般在食用後會產生以腹瀉為主要特徵的中毒症狀,因此往往被誤為食用了被微生物污染的海產品引起的,從而忽視了貝毒的主導作用。
食用貝類食物需謹慎:
專家提醒市民,兒童、老人和病人應該盡量避免吃貝類。普通市民食用貝類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到信譽良好的地方去購買,盡量別到路邊小攤上食用,要選購鮮活貝類,不要購買已死亡貝類;其次,應將貝類在清水中浸養一段時間,並定時換水,使貝類自行排出體內毒素,食用前使用清水漂洗。另外,市民一次吃的不要太多,吃時應該只吃貝肉中呈圓形的部分,避免食用周邊發黑的部位,那一般是它的內臟、生殖器及卵子。烹飪貝類的過程也是關鍵。第一,食用前使用清水漂洗,使毒素溶於水中, 去除或減少貝類毒素含量; 第二,由於貝類毒素主要集中在腸腺,在加工貝類時必須清除腸腺。第三,烹煮時一定要徹底,水溫達到沸點後,雖然不能把耐熱的毒素完全消滅,但會大大減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風險。
④ 在貝類豐收的夏季,該如何預防吃貝類中毒
貝類食品完全可以食用,美味與營養共存,但是應該避免選擇「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在「年中(5月份左右)」這種赤潮爆發的高峰時間段,應拒絕采捕或購買(食用)野生貝類產品。牡蠣等小海鮮就是吃海水長大了,吃這些貝殼蛤蜊就像吃海水一樣,海水潔凈的話,海鮮就沒有問題,如果海水本身就飽含各種不應該存在的味道,那麼海鮮也不好吃,吃一口就沒有第口的想法,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如果其攝食了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毒素,形成貝類毒素。貝類毒素無色無味,在貝類體內呈自由或結合狀態,主要貯存在貝類的消化器官中。
貽貝,亦稱海虹,煮熟後加工成干品——淡菜,是一種雙殼類軟體動物,殼黑褐色,生活在海濱岩石上。分布於中國黃海、渤海及東海沿岸。 貽貝殼呈楔形,前端尖細,後端寬廣而圓。
⑤ 扇貝哪些肉不能吃圖解
1、扇貝砂囊不能吃:
砂囊就是扇貝的內臟部分,就是下圖中圓圈裡的那團黑色的東西,這個內臟一定要全部清除干凈才行,裡面全是扇貝的便便和未消化的食物。
2、扇貝的腮不能吃:
再下邊那些橘紅色或橘黃色,呈睫毛狀的部位就是扇貝的腮了,它也是不能吃的部位之一,要去掉。
(5)貝類有毒素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扇貝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干貝中高達55.6%。研究表明,貝類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且均衡,包括丙氨酸、蘇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等人體內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並與陸上植物的必需氨基酸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其中呈鮮味的谷氨酸含量佔7.15%,為水產品中含量最高的9。扇貝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對較低,干貝中含量分別為2.4%和15.1%。
與其他動物性食品相比,扇貝是一種真正意義上低脂肪的食品。扇貝中n-3系列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約占總脂肪酸含量的9%-45%。
扇貝中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因其品種及養殖海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鈣、磷、鐵、鉀、錳、鋅、硒等含量豐富,並且扇貝中鋅的含量較多。扇貝的維生素含量與魚類近似,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族、維生素E等。
⑥ 貝類中毒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有些貝類,由於攝食有毒的藻類而具有毒性,常見的有蛤貝、扇貝、牡蠣等。人食用此種貝類引起中毒時,主要表現為麻痹,故又稱為麻痹性貝類中毒。有毒貝類所含的毒素稱為石房蛤毒素,人經口食入的致死純品量為O.54~O.9毫克。
症狀表現:
貝類中毒潛伏期為數分鍾至2O分鍾,開始為運動感覺障礙,唇、舌和指尖麻木,繼而腿、臂和頸部麻木刺痛,手足有蟻行感,心悸,痙攣,腓腸肌疼痛,消化道症狀有腹痛、便秘、惡心、嘔吐,並可有發燒、喉頭水腫、呼吸困難,嚴重者常在2~12小時死亡。
救治措施:
一旦發現中毒,應立即催吐,使塊狀貝類食物吐出;用5%碳酸氫鈉溶液洗胃,並留置2O%葯用碳懸液5O毫升於胃中吸附毒素,亦可導瀉。
目前對麻痹性貝類中毒尚無有效的解毒劑,對症處置有一定的作用。如病情危重,應盡快請有經驗的醫生搶救。
⑦ 生活中常見含有毒素的食物有哪些
在經常接觸到的蔬菜、瓜果中,有的美味可口,有的營養豐富,尤其是在各種新鮮果蔬大量上市的季節,人們甚至每天都在食用,而由此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也頻頻發生。
原來,有些蔬菜和水果本身含有天然毒素,食用方法不當就會導致人體中毒。因此,在食用的時候尤其要小心這些「毒品」。下面我們就將生活中常見的含有毒素的食物做一個簡要羅列。
1.未熟的西紅柿。
我們知道,未熟的西紅柿呈淡青色,這種西紅柿含有一種叫龍葵鹼的毒性物質,又叫茄鹼,食用後人體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昏、流涎等中毒症狀,所以不宜生吃,即使要食用,也需經過烹制、加工。成熟的西紅柿可以生吃。
2.發芽的土豆。
發芽的土豆含有的有毒物質和未熟的西紅柿一樣,食用後會使人中毒。但是,人體表現的症狀有所不同,進食發芽的土豆後,人體首先感到咽喉和口腔瘙癢,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腹瀉。症狀較輕的可在停食後1~2小時自愈,重者有反復嘔吐症狀,造成失水、發高燒、呼吸困難、瞳孔散大、昏迷、抽搐,嚴重的還會中毒死亡。
3.新鮮黃花菜。
新鮮的黃花菜含有一定的秋水仙鹼,這種物質進入人體並經氧化後能產生有毒物質,人食用後會引起類似急性腸胃炎等疾病,發病症狀一般是在食用後一小時內出現。醫院檢查時,容易造成誤診。經過食品廠加工處理的黃花菜或干黃花菜都無毒。
4.藍紫色紫菜。
紫菜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菜餚,但一定要避免食用藍紫色的紫菜。若紫菜呈藍紫色,說明紫菜在海中已經被有毒物質污染,即使蒸煮也不能去毒,切忌食用。
5.豆類。
豆類如四季豆、鮮蠶豆、紅腰豆、白腰豆等都含有天然毒素,尤其是四季豆和鮮蠶豆。豆類的主要有毒成分是皂疳和胰蛋白酶抑制物,應謹慎食用,千萬不要生吃。這類毒素引起的反應症狀是惡心嘔吐、腹瀉等,通常在人體進食1~3小時後有明顯反應。
如果人體內缺少某種酶,又食用了鮮蠶豆,會引起過敏性溶血綜合征,即全身乏力、貧血、黃疸、肝腫大、嘔吐、發熱等,若不及時搶救,會因極度貧血而死亡。
紅腰豆所含的毒素會刺激消化道黏膜,並破壞消化道細胞,降低其吸收養分的能力。如果毒素進入血液,還會破壞紅血球及其凝血作用,導致過敏反應。
有研究發現,煮至80℃未全熟的豆類毒素反而更高,因此豆類必須煮熟煮透後再吃。
6.隔夜菜(茶)。
隔夜菜會產生很多硝酸鹽,人食用後即轉化為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從而引起中毒,尤其是小白菜、菠菜、韭菜等。製作晚餐菜餚時要有計劃,不要過多,吃不完就倒掉,不要因為節約一點食物而影響身體健康。
此外,茶葉經過長時間的浸泡也會產生亞硝酸鹽,因此切勿飲用隔夜茶。
7.腌鹹菜。
腌制的鹹菜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亞硝酸鹽,食用不當會導致其大量進入人體,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適合食用的鹹菜,其腌制時間一般為三個星期,因為在鹹菜腌制的第一個星期,是亞硝酸鹽的含量生成到最高峰,一個星期後開始逐漸降低。因此,食用的鹹菜一定要腌透,並在食用的時候加一點醋就更好了。
8.佐料。
佐料幾乎是所有美味佳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佐料使用不當,不但會影響菜餚的味道,而且有的還會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中毒。
如大料、茴香、桂皮等佐料都含有一種叫黃樟素的毒性物質,這種物質在體內能改變組織細胞的遺傳功能,而且它們都有一定的誘變性,會使病菌和毒素發生突變,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因此在烹調時要慎用這類佐料。
9.存放過久的南瓜。
南瓜含糖量較高,易鮮食用。如食用存放過久的南瓜,其瓜瓤會進行自然氧化,產生酒味,這種化學變化難以發現,吃後就會引起中毒,表現為頭暈、瞌睡、全身疲軟,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
因此,食用存放過久的南瓜時,一定要精心檢查,表皮爛了的或切開後有異味,如散發出酒精味等,說明已變質,嚴禁食用,以防中毒。
10.竹筍。
竹筍內的毒素主要是一種叫生氰葡萄糖苷的物質,這類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導致喉道收緊、惡心、嘔吐、頭痛等,嚴重者甚至死亡。通常情況下,人體在進食後數分鍾內就會出現中毒症狀。食用時應將竹筍切成薄片,徹底煮熟。
11.鮮木耳。
鮮木耳含有一種光感物質,人食用後會隨血液循環分布到人體表皮細胞中,受太陽照射後,會引發日光性皮炎。這種有毒光感物質還易於被咽喉黏膜吸收,導致咽喉水腫。腐爛變質的白木耳會產生大量的酵米面黃桿菌,食用後胃部會感到不適,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
12.水果的種子及果核。
水果的種子及果核中的毒素同竹筍相同,這類水果有蘋果、杏、梨、櫻桃、桃、梅子等,雖然這類水果的果核或種子含有毒素,但是水果的果肉沒有毒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兒童吃食的時候,最好把水果去核。
13.毒蘑菇。
在雨過天晴時採摘新鮮的蘑菇來食用,易引起毒蕈中毒,所以來路不明的菇類最好不要食用。一般超市中的食用菌是人工栽培的,是可食用的,可以放心購買。
14.河豚魚。
河豚魚中的有毒物質稱河豚毒素,若未將毒素除凈就會引起中毒。河豚魚中毒多發生在日本、東南亞和我國東南,多數由誤食引起。河豚毒為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神經毒素,0.5毫克可以毒死體重為70千克的人,所以要注意辨別以防誤食。
15.貝類。
某些有毒藻類(如甲藻類)寄生在貝類上,人食入貝類後毒素被迅速釋放,引起人麻痹性貝類中毒。所以要避免吃被有毒藻類污染的貝類,防止中毒。
16.魚類。
青皮紅肉的魚(如沙丁魚、金槍魚等)活動能力強,肌肉系統較發達,肌肉中含較多組氨酸。組氨酸在不良的儲存條件下,受到富含組氨酸脫羧酶的細菌污染後,使魚肉中游離組氨酸脫羧基形成組胺,引起中毒。
⑧ 扇貝那些地方能吃,那些地方不能吃
一般來說,只要是新鮮的扇貝,所有地方都能吃的。
1、扇貝可以食用的部位是開啟貝殼的殼內肌和生殖腺,大大的殼內肌為白色,味道鮮美可口。生殖腺部位的肉稍微呈片狀,每當春末生殖腺成熟的時候,雌性扇貝的生殖腺變為漂亮的紅色,而雄性扇貝的生殖腺則變成乳白色。
2、冷凍的扇貝必須要在解凍之前烹制,冷凍扇貝肉緊實、濕潤、有光澤,扇貝的烹制時間不宜過長(通常3~4分鍾),否則就會變硬、變干並且失去鮮味。將扇貝解凍時,可以把它們放入煮沸的牛奶(已從爐子上拿開)中,或者放入冰箱冷藏室內解凍。
3、新鮮貝肉色澤正常且有光澤,無異味,手摸有爽滑感,彈性好;不新鮮貝肉色澤減退或無光澤,有酸味,手感發粘,彈性差。新鮮赤貝呈黃褐色或淺黃褐色,有光澤,彈性好;不新鮮赤貝呈灰黃色或淺綠色,無光澤,無彈性。
4、扇貝的食用方法:扇貝最常見的吃法就是蒸了或燒烤,洗干凈扇貝,然後加料汁,蒜泥。
⑨ 海螺怎樣吃才正確海螺哪裡不能吃
海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海鮮,其肉質細嫩鮮美,而且其中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食品,海螺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可以白灼、紅燒、小炒、醬爆、溫拌、涼拌、煮湯、做鹵味等等。
材料:海螺10個,韭菜300克,枸杞一小把,生薑、料酒、食鹽、花生油、黑芝麻適量。
做法:
1、海螺煮熟,取出螺肉,切片;韭菜洗凈,切段;姜切片備用。
2、鍋中加花生油燒至七成熱時,爆香薑片。
3、放入韭菜段翻炒至微微變軟。
4、加入螺肉、枸杞子、黑芝麻、料酒、精鹽翻炒均勻,裝盤即可。
1、海螺腦。在海螺肉中有兩個像小球球似的東西,這個是不建議食用的,它裡面有一些海螺腦神經分泌的物質,人體食用後容易引起頭暈、惡心的症狀。
2、海螺膽。在海螺的後背部分有一條深藍色或粉色的線,也叫做「苦膽」,這是海螺的膽道和膽囊部分,其中淤積了較多的毒素,而且味道很苦,一般也不建議食用。
⑩ 扇貝怎麼吃什麼不能吃
扇貝中可食用部分主要是白色的內斂肌和生殖腺。內斂肌是扇貝中呈圓形的貝柱部分。生殖腺部位的肉稍微呈片狀,每當春末生殖腺成熟時,雌性扇貝生殖腺 變成漂亮的紅(橘黃)色,而雄性扇貝的生殖腺則變成乳白色。當然,還有最下邊的白色裙邊狀的部位也是可以吃的,焯水後用來涼拌味道很不錯。但是:
(1)砂囊部位不能吃
砂囊就是我們我們在扇貝裡面看到的那團黑黑的東西,那是內臟部分,這個內臟一定要全部清除干凈才行,裡面都是扇貝的便便和未消化的食物,不能吃的。
而且,扇貝是濾食性生物,靠吸收海水中的藻類和微生物生長,如果它的生長環境污染或有毒藻類暴發,其內臟就會攝入這些物質。海產貝類含有毒素或重金屬一般和「赤潮」和「海水受污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