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葯的用法
枸杞子30克,菟絲子20克,覆盆子15克,五味子10克,車前子15克,桑葚子30克,當歸20克,熟地20克,首烏15克,黨參20克,黃芪30克,仙靈脾30克,川斷20克,陳皮12克。上面是一天的劑量。用砂罐或者砂鍋或者不銹鋼鍋(其它的鍋都不行!)加水煎,放的水以淹沒葯物2-3厘米為宜,水沸騰後再煎20分鍾,濾出葯汁,再煎2次,分別濾出葯汁,把3次葯汁充分混合,然後分為三等份,早上、中午、晚上各服一份,飯前半小時溫服。此方估計是用來治療男子不育症的。
㈡ 中葯用法主要分為哪幾種
具體的途徑有很多。
如果大致的分的話就兩種:內服和外用。
內服有煎劑、散劑、丸劑、膏劑、顆粒劑、片劑等等。
外用有洗劑、粉劑、膏葯、熏劑、葯浴等等
另外,現代還研究出了中葯成分的注射劑,口服液等。
㈢ 中草葯採集好之後要經過怎樣的處理才能使用
由於中草葯材是一個特殊物件,關系著人類生命健康等方面的重要的事,它和糧食作物食品類一樣,其安全系數容不得一點兒麻痹大意。中葯材收集後要經過初步加工解決或者進行繁雜的中葯炮製後進庫存放,在這樣一個存放環節是很重要的。由於中草葯材在儲藏環節中,關鍵應當防止生蟲、長霉、掉色、味道流失、風摧、風化層、溶化黏連這些變異現象。氣體含有多種成份,在其中O2比較容易與中葯材一些成份產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中葯材的品質。一般所發生的丹皮、巴戟天等顏色變深,是因為他們所含的鞣質等與空氣中氧氣觸碰產生變化所形成的。
考慮的是人與自然的關聯,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而西葯的葯物是試驗室合成的物品,並不是大自然的物質,因此,功效自然沒有中醫葯這么好。怎麼樣用西醫方面那套「相關成分」的視角來解釋和指導服葯得話,只有降低中醫學高度。中葯的相關成分是:四氣五味、升將浮沉等偏性。並沒有偏性、治不了五臟之病苦。請你告訴我、提什麼成分。治什麼病,用西葯業標準的。科學研究中醫葯學,那就是亂來。他們各有不同規范,中醫的標準是天然葯物。西葯業規范是各種抗菌素。
㈣ 板藍根葯材怎麼使用
葯方選錄
①治流行性感冒:輔仁板藍根一兩,羌活五錢。煎湯,一日二次分服,連服二至三日。(《江蘇驗方草葯選編》) ②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黃芩(酒炒)、黃連(酒炒)五錢,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參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粘子、薄荷一錢,僵蠶、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錢。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李杲,普濟消毒飲) ③預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山茨菇各一兩,連翹八錢,甘草六錢,青黛一錢(沖服)。上葯用水浸泡半小時,放入大砂鍋內,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為10份,裝入小瓶。4歲以上兒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歲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溫服。(《全展選編·愛國衛生》) ④治肝炎:板藍根一兩。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葯手冊》) ⑤治肝硬化:板藍根一兩,茵陳四錢,鬱金二錢,苡米三錢。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葯手冊》) ⑥治痘疹出不快:板藍根一兩,甘草三分(銼,炒)。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兩點,同溫酒少許,食後,同調下。(《閻氏小兒方論》)
板藍根的食用方法
1.板藍根煮湯,在板藍根苗長到15-20cm的時候,可以將板藍根連葉帶根洗凈,像煮白菜一樣放點油、鹽、味精就可以了,稍有苦味; 2.素炒板藍根,先放點油,放點辣椒,大蒜,蔥,再把切好的板藍根放入炒就可以了。
㈤ 中葯材的使用方法
泡酒、煎湯,製成中葯材飲片 、膠囊等是最常見的使用方法,來自中葯材天地網
㈥ 中葯打粉和煎服,哪種療效最好
一、三七、西洋參,丹參,打粉做保健品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生活中關注養生保健的人越來越多,而打粉服用成為了一種既方便又時尚的方法,而其中最火的就是三七、西洋參、丹參等類中葯,但是這類中葯打粉不能隨意亂打,很多注意事項也需要了解。
1、 中葯材是否干凈
我們服用的很多中葯,都是植物的根莖類,所以比較難以清洗,那麼這部分找葯材打粉的時候,就要注意清洗干凈中葯材,這樣才能保證打粉之後,葯粉是干凈的。例如,比較受歡迎的三七、西洋參、丹參這些中葯材,溝壑比較多,大家清理的時候可以用牙刷,把它們的溝溝壑壑都清理干凈。
關注健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善用葯材達到保健的目的才是大家的期望,如果准備了上好的葯材,卻因為錯誤的服用方法導致健康風險,豈不是得不償失?希望大家都能學會正確地處理葯材。
㈦ 最常見的中葯飲片的使用方法是哪種
中葯飲片一般都是切片,是經過一定的陶制方法形成的葯物切片。中葯飲片的服用方法比較簡單,一般都是泡水使用。因為他經過了一系列的加工步驟,能夠讓葯效通過泡水以後,最大的發揮出來,所以是可以放心飲用的。想無 限能中葯破壁飲片這種也很好,不過飲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飲用的時間次數,遵照醫囑服用。
㈧ 怎麼用中草葯敷身體,是用煮出來的湯燙毛巾然後在敷到身體上嗎
中葯熱敷的方法
1、乾熱法
常用熱水袋。用熱水袋裝入1/2-2/3的熱水,將其中的空氣排出,擰緊塞子,用布或毛巾包好,放在需要熱敷的部位。乾熱法的穿透力不如濕熱法。
2、濕熱法
將小毛巾放在熱水中(或中葯煎出液)浸濕後擰干,放在患部,然後蓋上干毛巾或棉墊。也可以用熱濕毛巾上放熱水袋的方法。濕熱敷每次可持續20-30分鍾。
具體方法:
(1)根據病情選用適當的方劑。
(2)將中草葯置於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加熱煮沸數分鍾。
(3)醫者趁熱將毛巾在葯液中浸透後擰干。根據治療部位的需要,折成方形或長條形,外敷於患部。待毛巾不太熱時,即用另一塊毛巾換上(也可放在上一塊毛巾的夾層中)。一般換2-4次即可。
(4)患者也可自我治療。將葯袋從鍋中取出,濾水片刻,然後將葯袋放在治療的部位上。
㈨ 小兒發高燒怎麼辦分享退燒中草葯的使用經驗
導讀:相信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孩子發高燒的事情。特別是現階段做父母的人,孩子都寶貝得不行,高燒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辦,孩子難受不說,還擔心燒壞了孩子。大半夜直接往醫院裡面跑,關於小兒發燒,發熱,病因不一:有陰虛內熱,陽盛外熱,病久骨蒸,病暴液耗,傷津傷食,傷風傷寒,疳疾等等。五臟受病,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既有輕重,又有主次之分。又會有互相影響和聯系。應當分經辯證,對症用草葯,按照正確方法實施治。
在中醫上大家都是發高燒的時候用石膏煮水喝能快速降溫。但是這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症狀。咱們先說說各種發熱的症狀
一:五臟發熱
1,小兒發熱之肝熱:症狀為便難經急,多怒多驚,四肢睏倦,中午發熱明顯。針對這種症狀重點使用,柴胡湯,退熱明顯。草葯組成為:柴胡、人參、當歸、白芍、黃芩,大黃,甘草。以這幾種草葯煮成湯汁後飲用。,
2,心熱:心煩心痛,掌中熱,嘔吐,或者壯熱口渴,一般中午高燒加重。這種症狀用導赤散效果更好一些:草葯組成為 生地,木桶,甘草,淡竹葉這幾種草葯。或者用瀉心湯,黃連末泡水喝都能夠退熱。
3,脾熱:熱在肌肉,夜間加重,這種情況用瀉黃散很不錯的:藿香,石膏,甘草,防風。這四種草葯煮後服下去。
4,肺熱:一般是咳嗽氣粗,手掐眉目鼻面,到了下午發熱加重,用甘桔湯效果好些:甘草+桔梗。或者是瀉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如果發熱重的話,用地骨皮散:地骨皮,知母,人參,銀柴胡,法半夏,茯苓,生薑。如果高燒伴隨有驚厥的話,再加上蟲蛻,黃芩,天麻。
5,腎熱:這種一般是四肢發熱,尤其是兩足為甚,骨酥像有蟲爬的感覺,不能起床,兩足不蓋被子。夜間最重,針對這種用六味地黃丸:熟地,棗皮,茯苓,丹皮,山葯,澤瀉。
小兒的一切熱證,都可以通用六一散或者小兒清心丸。六一散:滑石+甘草(也就是滑石用6份,甘草用1份,名為六一散)。清心丸:人參,柴胡,硃砂,防風,竹瀝。
二:小兒高燒要分清楚表裡虛實
熱不飲水者,熱在外;熱飲水者,熱在內;發熱怕風寒為虛熱;發熱不怕風寒為實熱。虛熱者,為病後發熱,不定時,一天三四次,此為客熱趁虛而發,必有氣血不和,身體虛弱,這種情況要調和氣血補充氣虛,其熱自退。一般用七味白術散下去都能退熱。
七味白術散:白術,茯苓,人參,甘草,木香,藿香,葛根。
實熱:症狀為仰體而卧,睡不露晴,面紅氣粗,口熱煩躁而渴,大小便難解,心煩哭鬧,手足指冷。這種用清涼湯下去效果明顯。
清涼湯組成為:柴胡,白芍,全歸,甘草,大黃,薄荷。小便難解者增加燈芯,木桶兩味葯材。
虛熱退後,不應該突然補充,不然則會再發其熱。熱分為高燒和低燒。高燒不止,氣血雍實,五臟熱蒸於內,卧眠不安,精神恍惚,蒸發於外,表裡都燒,煩躁粗喘,甚至發生驚厥。首先考慮用赤道散加黃芩。或者用金蓮散:方子裡面為柴胡,梔子,防風,甘草,連翹。低燒:一般症狀是大便臭而黃,腹內有伏熱,用清涼湯很好用的。如果是五心煩熱,煩躁不安,小便赤澀,這種就用小柴胡湯加上黃連。或者用七寶湯也是很好的選擇。方子組成為:紫蘇,香附,甘草,陳皮,白芷,川芎,桔梗。假如有口唇深紅,喝水不止,就用竹葉石膏湯。方組為竹葉,石膏,人參,麥冬,法半夏,甘草,生薑,粳米。
表去熱後,又發燒這是虛熱,用六神散下去就好了。也就是四君子湯加上山葯,扁豆。
寒熱來往交替,用小柴胡湯,或者柴燒六君湯:六君湯加上柴胡,白芍,粉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