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猴頭菇是一種珍稀的食用菌,猴頭菇是怎麼出菇的
周圍的溫度達到了一定的溫度那麼就可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這也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生長期,而且也需要在生長期進行管理。
2. 年終總結表彰大會的項目計劃怎麼寫
(這個只是樣板請不要照抄,根據自己公司實際情況進行修改,謝謝```)
2005年在全公司員工團結一心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我公司生產銷售1276萬元,形成了在杭州市具有競爭力的農戶+公司的科研、生產、銷售網路.完成了科技部國家級星火計劃:「高效珍稀食用菌技術推廣與深加工」(國科發計字[2002]228號項目編號:2002EA700019)項目;杭州市科技局計劃外項目「珍稀食用菌安全高產關鍵技術研究」;和與科技學院合作進行的「液體菌種在食用菌生產中的應用研究與示範」;「《草地蘑菇等珍稀經濟食用菌新品種選育》」項目:為杭州市新引進了22個食用菌新品種,在11個縣(市、區)進行技術推廣,帶動」2900多家農戶生產,總產達到1.3億袋,總產值2.25億元,其中300多農戶的年產值達到和超過了3萬元。
我們申報的國家專利得到批准發證有發明1項,外觀設計8個),發表論文4篇,完成專著一本。華丹牌小白菇被浙江省農搏會 評為優質獎;企業被杭州市農技推廣中心評為"2005杭州市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
一、引進珍稀食用菌新品種
在過去的5年裡,我們在引進、馴化適合杭州市及浙江省生產的食用菌新種類,增加食用菌新品種。我們共引進了杏鮑菇、鮑魚菇、茶樹菇、雪楊、姬菇、滑菇、秀珍菇、海鮮菇、雞腿菇、竹蓀、蜜環菌、毛木耳、黃背木耳、金福菇等珍稀食用菌,研發了灰樹花、白靈菇、大杯傘、小白菇、黑牡丹珍稀食用菌和培育了草菇、金針菇、靈芝等22個品種,在杭州市進行技術推廣。使杭州市的食用菌產品種類在傳統基礎上增加了4.5倍;豐富了城市的居民菜籃子。
公司根據市場實際情況起草了華丹公司企業標准:《鮮食用菌標准》、《干食用菌標准》、《軟包裝食用菌標准》。與浙江省農科院起草了杭州市的《食用菌生產規范》,一年來,我們銷售的食用菌沒有發生一次產品安全問題。易初蓮花超市找了我們一次商品問題,最後問題是他們自己。「華丹」牌食用菌在杭州市和居民中已經有了很好的影響,2005年我們共生產食用菌12萬公斤,銷售41萬公斤,產值512萬元。以「華丹」牌為統一商標,通過分級分離,保鮮,統一包裝,在杭州已經日平均供應5-10個種的鮮食用菌1噸,產品到30家賓館、3家超市、12家農貿市場。建立起了立體的銷售網路,我公司在杭州市的食用菌銷售佔有率在30%以上,形成了都市型農業產業的新亮點。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戶+公司的科研、生產、銷售網路。使食用菌產品成為城市居民的常見食品。
二、困難中尋求新機,艱難中拼搏發展。
2005年,我公司在九曜山經營,雖然是市區,是風景名勝區。但是,地方偏僻,業務量有所下降。我們及時調整思路,10月在三里亭開出了批發門面,已經取得了好的效益。現在,也在濱江區長河開出了門店。在半山的生產基地,我們投入了很大財力、物力和人力,完善了生產房、管理房和出菇大棚。生產部基本完成了生產任務,小喇叭飯店營運僅僅維持現狀。
三、擴大交流,促進發展
2005年,我們公司協助慶元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六屆中國香菇節暨全國食用菌主產區縣市長論壇」,同與會的專家學者探討了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諸多方面的問題,形成了慶元共識。公司接待了澳大利亞張樹庭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煥明中國菌物學會會長李玉教授、上海農科院食用菌所譚琦、曹暉、陳明傑等研究員等國內外著名教授。參加了中國和法國政府舉辦的企業項目接洽會。
四、存在問題單位人員流動大,隊伍穩定不夠。
1. 管理多頭,員工有時無所適從。
2. 工業化產品沒有形成批量。
3. 資金周轉經常出現瓶頸,影響周轉。
4. 員工之間團結不夠,議論太多。
3. 杏鮑菇是珍稀食用菌新品種,素炒杏鮑菇的流程有哪些
一則「杏鮑菇是珍稀食用菌新品種,素炒杏鮑菇的流程有哪些?」的問題,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我來說下我的看法。杏鮑菇是珍稀食用菌新品種,素炒杏鮑菇的流程有哪些?做素炒杏鮑菇這道菜我們需要准備一些食材如胡蘿卜、青椒、味極鮮、蔥花等,我將在下面給大家詳細說說素炒杏鮑菇該怎麼做。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收藏哦。
4. 大棚種植食用菌的方法是怎樣的種哪種食用菌利潤高呢
我覺得還是樅樹菇,也叫松樹菌,是由於這種食用菌生長在松樹林下而得名,去年我們這里最高時賣到五十八元每斤,可能價格不是很高,可產出效益還是可以的,因為它並不是珍稀菌類,羊肚菌的價格,干品的通貨價格高達800~1000元/斤;剪腳的羊肚菌價格更貴,可以賣到1200~1500元/斤。如果是鮮貨出售,價格也不低,市場收購價格在75元/斤左右。
畝產7、8千斤,價格平均在15一30左右,這些菇類經濟效益都可觀,具體的要問專業人員,種植什麼食用菌效益高。各地市場是不同的。應該根據當地市場的需求來決定。目前一般以茶樹菇。蟹味菇,秀珍菇,白靈菇等,和一些暢銷的常規品種效益是不錯的 市場價格,和原材料(成本)決定效益。
5. 這是什麼菌類能吃嗎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是一種生長於歐洲地中海區域、中東和北非,但也在亞洲部分地區生長的食用性菇類,因其具有杏仁的香味和菌肉肥厚如鮑魚的口感而得名。
市場上杏鮑菇產品比較多,常見的如百山祖菌菇小菜、杏鮑菇提取物、即食杏鮑菇小包裝、還有獨立包裝的小包杏鮑菇等等。杏鮑菇屬於側耳屬的最大一個種,這個屬也包含一個食用性菇類平菇。杏鮑菇擁有厚的白色肉質菌柄,和小型棕褐色的菌傘(在較年輕時期)。未烹調前,會散發出淡淡的香氣。烹調後會散發出典型的菇鮮味,並且質地類似於鮑魚。杏鮑菇的有效栽種技術,在1993年時,引進到日本,變成了烹調時的普遍使用食材,並且變成一個商業栽培菇類,銷售到澳洲。
杏鮑菇是開發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葯用、食療於一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菇體具有杏仁香味,肉質肥厚,口感鮮嫩,味道清香,營養豐富,能烹飪出幾十道美味佳餚。還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促進胃腸消化、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極受人們喜愛,市場價格比平菇高3- 5倍。杏鮑菇與其他一般品種的平菇、香菇、雞腿菇等的區別是:組織緊密、富有彈性、採摘後保存的時間較一般菇要長。[1]
6. 羊肚菌種植風險有多大還有這後期的銷售如何
羊肚菌的種植風險很大,銷路不是很好。它的種植技術不難,還沒有普通食用菌難,說難聽點是人都能種的東西,價格每年都降很多。
①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食用菌品種,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
②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葯用菌。
③羊肚菌於1818年被發現。用於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痰壅氣逆喘咳。
④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其結構與盤菌相似,上部呈褶皺網狀,既像個蜂巢,也像個羊肚,因而得名。
⑤羊肚菌在山火之後的兩至三年內產量特高,因此北美的採摘者會根據山火來採集羊肚菌。然而,當火災被控制後,在同一個地區內,它的生長數量會年復一年地減少。
⑥野生羊肚菌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雲南、河南、河北、北京、湖南、貴州等地區。
⑦羊肚菌是一種野生珍貴菌,由於它的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環境下生長,單體可達二百多克,目前我國已發現的羊肚菌有20多種。
7. 現在中國的食用菌市場怎麼樣
目前中國的食用菌市場處於平穩發展狀態。平菇作為大眾食品還是具有很大的市場,是最受消費者認可的菇類品種。其他的如金針菇,香菇,雙孢菇等都有一定的市場。另外珍稀菇類如杏鮑菇,白靈菇,茶樹菇等也已逐漸由高檔商品向大眾化轉移。
8. 食用菌在市場上價格還可以,如果想大面積種植能掙到錢嗎
目前,我國的食用菌總產量已高居世界第一;同時,產能相對過剩的隱憂也開始顯現!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分中心主任張勁松說,「因為我們食用菌有各種各樣的保健功能,我們開發出一些對應的產品,比方說我可以開發出,從猴頭菇裡面開發出對胃有好處的,那麼我經常吃,天天地吃,我不得胃病,那不是挺好嘛」
食用菌終端類產品的開發要做到多元化,盡量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休閑食品、保健食品、葯品等都可以作為精深加工的著力點。除了終端產品外,以食用菌粉、食用菌濃縮漿等為主的食用菌配料加工,也是精深加工的一個方向。因為應用領域廣,用量大,它還是去產能最好的方式。就拿食用菌粉來說吧,它可以應用到烘焙、肉製品等食品加工中,營養,又調整了風味。
總之,食用菌加工要深發展。對食用菌進行精深加工可實現差異化銷售,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價格,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讓食用菌市場健康發展。9. 誰能幫我回答兩個問題:1、食用菌菌種選育現狀。2菌種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中國現代菇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給中國的菇業--這種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產業帶來蓬勃發展的生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方針為我國菇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國家科技部實施"星火計劃",農業部實施"豐收計劃",教育部實施"燎原計劃",各省市實施"扶貧計劃",農村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啟動"白色農業工程"和國務院提出"開發大西北"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中,都把食用菌的科研和生產列為重點扶持項目。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國的全體菇業同仁,科技人員和1500萬菇農,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食用菌的道路,經過半世紀努力,使我國菇業一直保持欣欣向榮、持續發展的局面,並躍居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之列,為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豐富城鄉人展的物質供應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外匯收入、開發新的食品資源和葯品資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都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一、歷史回顧
1.60年代根據內貿部(商業部各省市供銷社)和外貿部(中國土畜產糧油進出口公司)(各省市外貿局)、醫葯公司提供的國內外需求的信息,各地的農業局、食用菌協會,食用菌生產領導小組或辦公室立刻發動和組織傳統的有出口價值的食用菌商品生產,群眾習稱發展三菇兩耳一茯苓(蘑菇、草菇、金針菇、白木耳、黑木耳、茯苓Wolfiporia cocos)。70年代根據國內市場,重點抓栽培材料豐富、栽培方法簡單、群眾歡迎的品種,群眾稱"五菇三耳一茯苓"(蘑菇、草菇、平菇、金針菇、鳳尾菇、白木耳、黑木耳、毛木耳、茯苓)。
2.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根據各地的資源,大力提倡合理採集和利用野生(天然的)食用菌資源,特別是至今還無法人工栽培的各種內生或外生菌根性食用菌,如紅菇(Russula vinosa)、青頭菌(Russula virescens)、鬆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牛肝菌(Boletus elis)。
3.系統總結傳統食用菌香菇、黑木耳、銀耳的栽培經驗,進行技術革新,大力普及科學種菇知識。
4.利用現代生物學、微生物學知識與技術,分離培養出各種可以人工栽培的木生或草生的野生食用菌菌種,進行人工馴化,使之變野生為家栽。80年代,隨著栽培品種的增多,常規品種難於銷售,三明真菌研究所提出大力發展珍稀食用菌的建議。
5.我們強調科研和生產(栽培)相結合,提倡科技人員必須實踐--實踐--再實踐,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提倡科研所的工作人員深入生產區,總結群眾實際的生產經驗,並跟蹤和借鑒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各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來提高我國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生產者的水平,
6.作為重點生產資料的菌種生產。我們強調生產單位(菌種場)或生產人員,必須有事業心、責任心、良心和愛心,必須向菇農提供優質沒有雜菌污染的優良菌種,不許用劣種、假種坑害菇農。
7.在人才培養方面,華中農業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山西大學、福建農學院等部分教師長期從事食用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先後開設食用菌的專業班、進修班,有條件的還招收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同時建立許多專業的科研機構,如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三明真菌研究所,商業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輕工業部食用菌研究所,福建輕工研究所,以及各省市縣的食用菌研究所、民辦研究所、試驗站。他們帶動全國近3000萬菇農,把生產和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並在生產實踐中,有所發明、有所創新。許多栽培工藝、新模式、新技術都是他們創造發出來的,他們既推動食用菌的發展,又成為食用菌生產的行家裡手。
8、此外,各地還創辦了各種食用菌雜志,如上海的《食用菌》與《食用菌學報》,昆明的《中國食用菌》,以及《浙江食用菌》、《江蘇食用菌》、《福建食用菌》等,發表了數萬篇的論文、報告、譯文,既交流了經驗,又促進了食用菌發展。
二、發展現狀
食用菌已成為中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於糧、棉、油、果、菜的第六大類產品,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現在,中國食用菌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亞洲出口總量的80%,佔全球貿易的 40%。2001年全國食用菌產量達到781多萬噸, 2002年其產量為876萬噸,加工後的總產值 408億元。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大國,除產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種類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在中國進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約有六十餘種,例如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香菇(Lentinula edodes)、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鳳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秀珍菇(Pleurotus spp.)、滑菇(Pholiota nameko)、竹蓀(Dictyophora spp.)(棘托竹蓀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長裙竹蓀Dictyophora insiata、短裙竹蓀Dityophora plicata、紅托竹蓀Dictyophora rubrovolvat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銀絲草菇(Volvariella bombycina)、猴頭菌(Hericium erinaceus)、姬松茸(Agaricus blazei)、杏鮑菇(Pleurotus erygii complex)、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白靈菇(Pleurotus nebrodensis)、灰樹花(Grifola frondosa)、皺環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長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雞腿蘑(Coprinus commatus)、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等。
中國的食用菌重點產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河北、河南、山東、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和四川等省(見圖1)。全國有兩個省年產量超過100萬噸,3個省超過 50萬噸,6個省超過30萬噸,4個省超過10萬噸。但是,全國食用菌的生產發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尤為緩慢。
圖1 中國食用菌的重點產區分布圖
食用菌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02年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量為38.21萬噸、出口值4.63億美元、平均換匯1213.03美元/噸。
2002年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到11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香菇(干)出口6648 噸,創匯4148萬美元,佔世界香菇貿易額的80%;黑木耳(干)出口7767噸,創匯2507萬美元。出口到世界各大洲的出口量與出口值所佔比例見表1。出口量在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12個:日本、香港、韓國、德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美國、義大利、荷蘭、俄羅斯聯邦、愛沙尼亞和台灣省。出口值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15個:日本、香港、德國、韓國、義大利、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俄羅斯聯邦、愛沙尼亞、台灣省、法國、印度。
表1 2002年我國食用菌出口量與出口值
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出口量55.98%31.07%8.12%2.65%1.46%0.85%
出口值63.46%25.48%7.44%2.03%2.47%0.56%
按2002年海關統計目錄,在與上年可比的15種產品中:出口量增長的產品有6種(表2),出口量下降的產品有9種(表3)。出口值增長的有9種(表4),出口值下降的有6種(表5)。
表2 2002年出口量增長的食用菌產品
茯苓干木耳小白蘑菇罐頭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塊菌干銀耳冷凍松茸
44.87%15.77%7.68%5.54%1.29%0.70%
表3 2002年出口量下降的食用菌產品
鹽水小白蘑菇其他干蘑菇及菌塊(包括香菇)鮮或冷藏菌塊冬蟲夏草其他暫時保藏的蘑菇及菌塊未列名主要用作葯料的植物(包括靈芝)鹽水松茸其他傘菌屬蘑菇罐頭其他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傘菌屬蘑菇
64.99%56.56%51.03%46.28%32.27%24.40%3.26%3.12%2.81%
表4 2002年出口值增長的食用菌產品
其他傘菌屬蘑菇罐頭茯苓冬蟲夏草小白蘑菇罐頭干木耳鹽水松茸冷凍松茸干銀耳其他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傘菌屬蘑菇
55.27%49.14%31.30%28.75%26.13%20.61%13.88%3.18%0.63%
表5 2002年出口值下降的食用菌產品
鹽水小白蘑菇鮮貯或冷藏菌塊其他暫時保藏的蘑菇及菌塊其他干蘑菇及菌塊(包括香菇)未列名主要用作葯料的植物(包括靈芝)非醋方法製作或保藏的菌塊
60.56%44.64%37.71%36.81%10.15%2.71%
三、展望
從新中國成立到二十世紀末,短短的五十年間,中國的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中國的食用菌產業在科研、產品質量、產品價位、深加工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要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還需要不斷努力,繼續拼搏。我們必須認真總結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克服我們的缺點,改進我們的組織、管理,並努力借鑒和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今後我們必須逐步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對國內外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必須知道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種類、數量)來組織各地的食用菌生產,防止盲目生產,單品種一哄而起,菇賤傷農,挫傷生產者的積極性。
2、把扶貧式粗放型千家萬戶小規模的栽培模式,逐漸向專業化集約型的栽培模式轉變,按照各省市"十五"規劃的要求,充分利用各地的溫、光、水、氣、物等自然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市縣食用菌產業,在鞏固歷來常規的傳統品種如香菇、蘑菇、平菇、草菇、金針菇等的同時,適當栽培一些珍稀食用菌,既要滿足廣大工薪階層的消費水平,又要滿足高薪階層酒家、賓館的特殊需要(如白靈菇、杏鮑菇、茶薪菇、真姬菇等)。不要單單追求產量,而應重點放在提高產品質量。
3、建議各地增加科技投入,組建國家級、省市級專業科研所和地方民營的科研所。目前,分散在各省市的專業研究所面臨經費短缺,人員老化,或退休或轉制的多重壓力,科研人員後繼乏人,尤其是高級研究人員更為缺乏,各地應把培養人才作為一項長遠的投資來抓。
4、加強菌政管理,逐步建立菌種(新品種、新菌株)注冊登記制度,保護育成者或單位的合法權益;建立審定菌株的菌種生產制度;嚴禁無證生產銷售偽劣菌種坑害菇農。
5、我國加入WTO後,食用菌產品出口,除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外,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明顯增多,食用菌產品的安全性對其出口的不利影響更加突出,應當引起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必須加強食用菌病蟲害的綜合管理,禁止使用各種危害人體健康的農葯如滴滴涕(DDT)、樂果(Dimethoate)、多菌靈(Carbendazim)、甲胺磷(Methamidophos),各種未經安全檢查及衛生部門批准使用的各種自製的殺菌劑,禁止使用有殘留的重金屬元素如砷(As)、汞(Hg)、鎘(Cd),生長激素、抗生素(Antibiotics)等。
6、加強各省市縣食用菌的資源普查。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引種、馴化、育種和栽培提供本國的種質資源。開發可以人工栽培的木腐菌、草腐菌、充分利用並合理採集現在還不能人工栽培的各種菌根型食用菌。
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應逐步重視食用菌生物學、生理學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為選育優良菌種和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提供理論依據和相關技術措施。
7、大力開發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天然、營養、保健、安全"要求的食用菌新品種。
8、開發食用菌栽培的新原輔材料(基本材料、輔助材料、增量材料、營養源材料、增氧劑、吸水劑),研究新配方,保護有限的闊葉樹資源(結合當前退耕還草還林工程)營造食用菌專用林,充分利用各地野生的碳源植物(如各種禾本科野草),各種野生的氮源植物(如豆科植物),但不得使用轉基因的輔助材料。
9、加強各種食用菌機具的研製,提高勞動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勞動強度。
10、加強食用菌廢培養基的綜合利用研究,保護各生產區的生態環境。
11、加強食用菌的深度加工研究。食(葯)用菌含有多種功能獨特的活性成分(例如香菇多糖、靈芝多糖、灰樹花多糖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這些活性成分提取出來造福人類。
食用菌是人類現在與未來重要的食品與葯品來源,我們願意與世界各國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世界菇業的發展。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