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用菌母種
食用菌母種:子實體中分得的菌種稱為母種。
可以找專門做食用菌的實驗室幫你做。一般用PDA培養基或者水瓊脂培養基就可以。
儀器設備有:75%和95%的酒精,次氯酸鈉,超凈工作台,平皿,試管,濾紙,解剖刀,鑷子,乾熱或濕熱滅菌設備。
方法:
1 制備培養基:稱馬鈴薯200g,瓊脂20g,蔗糖或葡萄糖20g,瓊脂20g,取馬鈴薯削皮洗凈,切成拇指大的小塊,加入1000ml水煮至馬鈴薯塊一觸即爛,用四層紗布過濾,將濾液繼續加熱放入瓊脂並攪拌直至瓊脂完全溶解,加入蔗糖,裝置容器內(一般為三角瓶,如是試管可直接分裝)滅菌。
2 滅菌後,如是試管直接擺斜面,如是平皿在超凈工作台內分裝,待培養基凝固即可用。
3 開始分離母種:將採集到的野生菌,與要用的所有儀器試劑一起放入超凈工作台內,紫外殺菌30mim,採用子實體分離方法,用酒精盯燒過的鑷子和刀取菌種中未接觸到空氣的部分,黃豆粒大小,放入平皿培養基內,封號口放入26度的培養箱內3-5天,如未染菌,則在菌肉周圍會有菌絲長出,此為母種。在超凈工作台內,用接種針將菌絲挑出,放入試管中,繼續純化培養,放入恭喜你,分離成功!!!
滿意不???
『貳』 菌種鑒定常用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菌種質量檢測的目標包括菌絲形態、菌落特徵以及子實體形態等方面。質量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標準的培養和觀察方法
對於一個栽培品種各菌種的質量檢測,實際上是以該品種典型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徵、生理生態特性、栽培習性)為參照標准進行比較,以檢驗菌種是否存在品種退化、菌種老化、病菌侵染、雜菌污染和品種混雜等質量問題。同時,菌種質量檢測不僅要考慮從哪些方面來評價一個菌種的質量優劣,也要考慮用怎樣的標准方法對菌種質量進行評價的問題。因為一定的結果來源於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條件。方法和條件不同,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無法鑒別,因此,需要建立標准。這些標准包括:培養基、培養條件(溫度、濕度、pH、光照等)、菌種的菌齡等。
(2)連續觀察
在菌種生長過程中,要連續觀察,一切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在生長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菌種長滿培養基表面後,其不正常現象往往會被菌種的過齡而掩蓋。
(3)宏觀檢查
對食用菌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宏觀檢查要根據其培養特徵來進行(參見前述有關內容),這是菌種生產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與技術沉澱。如被檢菌種表現出菌落生長速度不一致、氣生菌絲變稀疏或出現扇變菌落、菌落上過早出現色素、或不同特徵的菌落混雜共存、或菌落上出現黑褐色、青灰色、黃褐色或紅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確定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優質菌種外觀菌絲潔白、密集粗壯,生長速度一致,齊發並進。
在生產實踐中,廣大菇農和專業工作人員總結出「純、正、壯、潤、香」的質量檢查方法。這種應用感官識別菌種優劣,是經驗的總結,能大致、快速地鑒定出菌種的優劣。具體方法是:
「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無「退菌」、「斷菌」現象等。
「正」指菌絲無異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徵,如菌絲純白、有光澤,生長整齊,連結成塊,具彈性等。
「壯」指菌絲發育粗壯,長勢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養基上恢復、定植、蔓延速度快。
「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基質濕潤,與瓶壁緊貼,瓶頸略有水珠,無干縮、鬆散現象。
「香」指具該品種特有的香味,無霉變、腥臭、酸敗氣味。
通過檢測各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是否正常,來判斷菌種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別不了是否優質高產。
(4)顯微鏡檢查
對菌絲體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確定菌絲粗細、分枝、隔膜、鎖狀聯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與該栽培品種的典型特徵一致(參見前述相關內容)。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菌絲體存在於同一菌種體中,表明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菌絲體重寄生現象,常表現出不同特徵的菌絲體相互纏繞,或菌絲體中空變細,或在寄生點出現吸器等不正常現象。
鏡檢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絲,置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針或接種針撥散,蓋上蓋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藍等染色後進行鏡檢。正常的菌絲一般透明、分枝狀,有橫隔和明顯的鎖狀聯合;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如僅有單核菌絲,不具結實性,不宜作菌種用;雙核菌絲中,鎖狀聯合多而密,則結菇力強,一般可認為是好菌種。如:
①雙孢菇 觀察雙孢菇單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生長形態。凡菌絲潔白、健壯,保存時間較長時菌絲顏色不變,較耐28℃以上氣溫,生長在基質上平貼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不多的,為同化能力較強,產量較高的菌株。相反,菌絲生長初期好,很快變黃變稀,如蜘蛛絲一樣,長出培養基表面菌絲較多的菌株產量較低。
②香菇 觀察香菇的雙核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生長速度達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絲不十分粗壯和潔白,鎖狀連合頻繁,鎖狀連合在菌絲間相距較近,且在觀察面上分布均勻,一般均是高產和抗雜能力較強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與鎖狀連合有一定關系。
③草菇 觀察草菇菌絲,發現菌絲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產量高。菌絲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產量低。
各種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加以檢測,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是否優質高產。
(5)拮抗試驗
也稱對峙反應。同一種食用菌,經分離或雜交,將選育出許多不同的菌株,這些菌株的菌絲在形態上很難區別。如不同編號的香菇菌種,都是白色絨毛狀菌絲,鏡檢時均具有鎖狀聯合等。在當前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現象普遍發生,要識別異同,可採用「拮抗試驗」加以區別。具體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無底試管,中央部位裝入長 5~7厘米的木屑麩糠培養基,兩端壓平並蓋棉塞,滅菌後,兩端各接入兩株受檢的菌種 1小塊,25℃左右條件下培養,當兩端菌絲往中央生長並相互接觸後,把試管移至20℃、約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繼續培養,觀察菌絲接觸區有無對峙反應。若無褐色的帶線出現,表示兩個受檢菌株的基因極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僅編號不同,即同種異名。如果受檢菌株間形成帶線,則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進行拮抗試驗測試,方法是在無菌的PDA培養基平板上各接入2個或多個被檢菌株的菌種,在上述條件下培養,觀察菌絲相接觸部分有無帶線,以區別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種瓶(袋)進行拮抗測試(圖2-11)。
圖2-11 拮抗現象
(6)菌絲長速測定
在適宜的條件下,若菌絲生長迅速、粗壯有力、濃密整齊,一般為優質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中斷或長速極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和易枯黃萎縮,則為不良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測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種培養,測量菌落兩個直交直徑,取其平均值。同理,還可在原種、栽培種瓶(袋)壁上劃線測定。
(7)菌絲生長量測定
將等面積的菌苔接入無菌的液體培養基內,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搖床振動培養,經過一定時間後,過濾收集菌絲,反復沖洗干凈後置容器內,80~100℃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後稱重。凡菌絲增殖快、重量重的為優質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輕的為不良菌株。
(8)耐高溫測定
以雙孢菇為例,把菌種置於20~22℃下培養,待菌絲長到1/2試管斜面時,每一菌株取出2~3支試管,置於35℃溫度下,經24小時作抗熱性試驗,然後放到22~23℃下培養,觀察菌絲恢復情況。若菌絲恢復萌發快,仍健壯、旺盛生長,則表明該菌株具有耐較高溫的優良性狀;如果菌絲生長緩慢,出現發黃倒伏,萎縮無力,則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測定
將母種接種於標准培養基的平板上,並置於標準的環境條件下,每批做30~50個重復,進行長勢和長速的連續觀察記錄。均一性好的品種,每個重復之間長勢和長速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差異。如果長勢和長速不一,則表明原始的母種的遺傳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產用種。
(10)純度測定
菌種純度高低是鑒定菌種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優質菌種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內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種菌絲體,而不能含有其他種類的雜菌。這里所說的雜菌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各種黴菌,以及含有兩種食用菌菌絲體或同一種食用菌的兩個品種菌絲。凡是被雜菌污染的菌種都是不純菌種,必須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若有氣泡和菌膜發生,並具酸敗味,說明菌種不純,混有雜菌;如果無上述現象則菌種純正無雜。
(11)長勢測定
菌絲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凡是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的菌種為優良菌種。如果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特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易於衰老,則表明是劣質菌種。在鑒別菌絲長勢時,必須注意,在不同培養基上、不同培養條件下,同一種食用菌菌絲的長勢不同,因此,判斷食用菌的菌種長勢,應採用相同的培養基,這樣,結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生長速度快的要好於菌絲生長弱、生長量少、生長速度慢的菌種。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浮在液面的菌種。如果菌絲向旁邊迅速生長、健壯有力、邊緣整齊,且不斷增厚,說明該菌株生長勢強;若表面生長慢、稀疏、菌絲層薄,說明長勢弱,不宜用於生產。
(12)抗霉性測定
以木耳為例:制備平板,在平板的一邊分別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個重復,在26~28℃下培養。待木耳菌絲長到平板一半左右時,在平板的另一邊接上木黴菌絲,繼續培養。之後注意觀察木黴菌絲與木耳菌絲的交界處,出現拮抗線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強,木黴菌絲無法長過去,為抗霉能力強的菌株。如果木黴菌絲很快蓋過木耳菌絲,說明這個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沒有抗霉力。
(13)出菇試驗
對引進或分離的同一品種的若干菌株進行出菇對比試驗,必須是在各級菌種的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栽培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出菇試驗可按菇類的常規栽培方法進行,數量可少些。為使試驗准確,每一菌株設3~4個重復,以避免試驗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盡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變化、管理措施及生長歷程、品種本身性狀等要詳細全面記錄。以香菇為例記載內容如下:
①母種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濃淡、生長快慢、菌苔韌性等。
②原種、栽培種中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萌動、吃料、生長快慢;菌種表面有無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顆粒狀物有無或多少;培養基轉色情況等。
③栽培階段應記載:菇木轉色快慢、顏色深淺;出菇快慢、菇生長密度;子實體經濟性狀,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澤、圓整程度、菌柄長度、粗細等;轉潮快慢;對水分的敏感程度;產量及產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過對記載資料分析,選出綜合性狀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積生產或出售。
出菇試驗因季節推遲或其他原因,可採用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來彌補,即直接將接有各菌株並已發好菌的瓶(袋)裝菌種,小心地敲破瓶頸或打開塑料袋口,使培養料外露(如果是雙孢菇,則要覆土調好土粒的濕度),置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出菇(耳)管理,觀察記載各項指標,最後進行評比。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只能提供參考。
(14)栽培指標
採用一定的栽培規模,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進行多次反復栽培觀察,詳細記錄、評比後,具有優質、高產、高抗、高效和遺傳性、穩定性強的菌株,才是優質和可推廣的品種。其鑒定的內容、方法和指標有:
①吃料能力鑒定 將菌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料中,置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1周後觀察種菇(耳)菌絲的生長情況。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和培養料中生長伸展,則說明該品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的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該品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對菌種吃料能力的測定,不僅用於對菌種本身的考核,同時還可以作為對培養料選擇的一種手段。
②成活率 將菌種接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若菌絲能很快恢復、定植和蔓延生長,成活率很高,是質量好的菌種;反之,接種後恢復慢,成活率不高是質量差的菌種。
③出菇快慢 一般說,高溫型的出菇快,低溫型的出菇慢,中溫型的介於兩者之間。而以菇的質量來說,高溫型的質量差,低溫型的質量好。但同一溫型食用菌品種的不同菌株,其菌種接種後若菌絲分解培養料能力強,培養前後培養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總產高,即是好菌種;否則為劣質菌種。
④菇峰間隔 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子實體發生可分數潮次,產菇最多時稱菇峰,最低時稱菇谷,每個菇峰和菇谷構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間隔時間短,說明菌絲分解能力強,供子實體發生的養分積累多,因此轉潮快,是好的菌種;反之,菇潮間隔時間長,或不明顯,零星出菇,產量低,即為劣質菌種。
⑤乾燥率 鮮菇經干制後乾燥率高,說明轉化率高,子實體含水分低,為優質菌種。
⑥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指每100千克乾料可產多少千克鮮菇。生物學效率高,則菌種質量好,反之為劣質菌種。
(15)經濟指標
高產不一定高效、豐產不等於豐收,要佔領市場,獲得較高利潤,還必須具備商品的要求,如產品的色、香、味、形,檔次,上市時間,貨架期和保質期等。凡是鮮菇上市時間早,產量高、品質好、檔次高、含水量低,不易變色、變質、破碎、失重,無農葯殘毒、殘臭,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得到的利潤高等,均表示經濟指標高,則為優質菌株;而上市有效時間短,易變色、變味、變質,含水量高,失水嚴重,易破碎,利潤低的菌種均為劣質菌種。如香菇以大小適中、肉厚、色深、邊緣內卷,柄短細為優良;雙孢菇以色白、子實體大小適中,菌柄短,不易開傘等為優良;銀耳以色白、開片好、蒂頭小、松泡率高為優良等。
『叄』 採用組織分離法培育菌種要經過哪些步驟
菌棒分離法,包括耳(菇)木分離法和代料基質分離法,通常稱之為「基內菌絲分離法」。菌棒分離法是獲得膠質菌的常用方法。菌棒分離法的主要步驟如下:
(1)耳木分離法
耳木的採集,必須在木耳、銀耳出耳盛期,在已經長過子實體的耳木上,選擇菌絲生長旺盛,周圍無雜菌的部分,用鋸截取一小段,先把耳木表面的雜物洗凈,然後風干或充分晾乾,使耳木乾燥。在分離之前,先把耳木通過酒精燈火焰,重復燎過多次,燒去表面的雜菌孢子,再用75%酒精表面消毒。組織塊必須從耳木中菌絲蔓延生長的部位選取,用無菌解剖刀挑取一小塊耳木組織,接入PDA培養基上,挑取的組織塊越小越好,可減少雜菌污染,提高分離成功率。培養基高壓滅菌後加入廣譜抗菌素(每毫升培養基加鏈黴素或青黴素50~100單位),抑制細菌生長。認真檢查組織分離獲得的菌絲體,淘汰雜菌。挑取菌落邊緣菌絲,接種到新的培養基上,獲得純培養。
(2)代料基質分離法
選擇子實體發生早、產量高、無病蟲害的栽培瓶或栽培袋,待子實體長至八成熟時,從中篩選出最佳的一瓶(或袋),去掉子實體,然後用75%的酒精消毒整個栽培瓶(或袋),同時將接種工具和待接培養料一起放入接種箱內,用甲醛熏蒸消毒。分離時,去掉料面老菌絲,用接種針挑取小塊長有菌絲的培養料,接入試管內,適宜溫度下培養。選取菌絲生長良好的試管轉管純化。
『肆』 怎麼把蘑菇做成菌種
先買到些鮮蘑菇,然後選好的大的蘑菇把干劈開,選取中心的一小塊,將其放入培養基中即可。(過程一定要快,防止其他菌類沾到選取的蘑菇和培養基上)
麻煩採納,謝謝!
『伍』 食用菌菌種分離有哪些方法
菌種分離:
有擔孢子分離、組織分離(子實體、土壤中的菌根、菌素等)和基內分離(菇木)3種方法
『陸』 怎樣做蘑菇菌種(新手要詳細)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和許多細菌、放射菌、黴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謂菌種分離,就是把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雜菌分離出來,通過培養,獲得純的優良菌種。菌種分母種、原種、栽培種。
(一)母種的分離培養
食用菌母種的分離,可分為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以及基內菌絲分離等。
1.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無性孢子萌發成菌絲,培養成菌種的方法。這種菌種生活力較強,但孢子個體之間有差異,且自然分化現象較嚴重,變異大,需經出菇試驗才能在生產上應用。
(l)單孢分離法:是每次或每支試管只取一個擔孢子, 讓它萌發成菌絲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單孢分離得到的菌絲,有結實能力,可採用此法分離生產純菌種。單孢分離生產上較少採用,而且技術復雜,一般採用多孢分離法。
(2)多孢分離法:就是把許多孢子接種在同一培養基上,讓它們萌發、自由交配來獲得食用菌純菌種的一種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種菇孢子彈射法:選擇個體健壯、朵形圓正,無病蟲害、出菇均勻、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八九分成熟的種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無菌水沖洗數遍後再用已滅菌的紗布或脫脂棉、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把種菇的菌褶朝下用鐵絲倒掛在玻璃漏斗下面,漏鬥倒蓋在培養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培養皿放在一個鋪有紗布的搪瓷盤上,靜置12~20小時,菌褶上的孢子就會散落在培養皿內。形成一層粉末狀孢子印(平菇極淡紫色,蘑菇、草菇 為褐色,香菇、金針菇孢子印白色)。用接種針沾取少量孢子在試管中的瓊脂外面或培養皿上劃線接種。待孢子萌發,生成菌落時,選孢子萌發早、長勢好的菌落進行試管培養。
還可用孢子採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選好種菇後,按上述程序,輕輕掀開玻璃鍾罩,將種菇柄朝下插在孢子採收器的鋼絲架上,放在培養皿正中央。隨即蓋好玻璃罩,用紗布將鍾掌周圍塞好。並在紗布上倒少許升汞或無菌水。移入 20℃左右恆溫箱培養。
②褶上塗抹法:按無菌操作分離時;應選擇成熟的種菇,用接種針直接插入褶片之間,輕輕抹取褶片表面子實體尚未彈射的孢子,再在培養基上劃線接種。
③鉤懸法:取成熟菌蓋的幾片菌褶或一小塊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無菌不銹鋼絲(或鐵絲、棉線等其他懸掛材料)懸掛於三角瓶內的培養基的上方,勿使接觸到培養基或四周瓶壁。置適宜溫度下培養、轉接即可。
④貼附法:按無菌操作將成熟的菌褶或耳片取一小塊, 用溶化的瓊脂培養基或阿拉伯膠、漿糊等貼附在配管斜面培養基正上方的試管壁上。經6~12小時的培養,待孢子落在斜面上,立即把孢子連同部分瓊脂培養基移植到新的試管中培養即可。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進一步提純復壯,當母種定植一星期左右,菌絲布滿斜面時,選擇菌絲健壯、生長旺盛無老化、無感染雜茵的母種試管,進而轉管擴大,一般到栽培種,轉管不宜超過5次。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通過出菇試驗,鑒定為優質菌種後,才可供生產使用。
一般菌類如蘑菇、平菇、鳳尾菇、香菇、冬菇和草菇等,都可用多孢分離法獲得母種。
『柒』 常用的食用菌菌種分離方法有哪幾種各有何優缺點
組織分離法:簡便、易成功,保持原菌種性狀,重復易退化,不適於耳類。
孢子分離法:菌齡小,生命力強,變異率高。
基內菌絲分離法
『捌』 請問食用菌的母種是怎麼做出來的
食用菌母種一般生長在玻璃試管內的斜面固體培養基上為一級菌種,用它繁殖擴大成為原種,再用原種擴繁成為栽培種。
『玖』 製作食用菌母種有哪幾種方法 保存有那幾種方法 有何意義
製作食用菌母種有固體斜面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兩種方法。保存方法常用的有五種。
1. 斜面冰箱保藏法:把生長豐滿健壯的斜面母種,把棉塞在管口剪平,用蜜蠟封口或換用膠塞,存放於攝氏4度冰箱內保存。高溫菌在16攝氏度為宜。有效期3—6個月。
2. 石蠟油保藏法:斜面母種注入經二次滅菌後,在攝氏40度溫箱2天蒸發水分而冷卻了的石蠟油至斜面頂尖1—1.5厘米處,再用蜜蠟封管口或換用膠塞,直立於攝氏4度冰箱或室溫存放。保存期可1—2年。
3. 孢子保藏法:用2×0.5×0.8厘米經滅菌的濾紙條吸附上孢子,可參考孢子分離法,然後把帶孢子的紙條放入無菌試管內,置乾燥器內2—3天吸干水分,再改用膠塞。在冰箱或室溫內可保存多年。
4. 菌絲球保藏法:常用經滅菌的生理鹽水、無菌水、蒸餾水、營養液等裝入試管約5毫升作媒介,把經過液體培養至對數生長期的菌絲球4—5個,移入媒介內,用膠塞封口,冰箱攝氏4度或室溫可保存1—2年。
5. 液氮保藏法:常用經滅菌10%甘油蒸餾水或10%二甲基亞碸蒸餾水為保護劑,注入斜面母種管,刮下菌絲體成懸浮液或孢子液,吸取菌液0.5—0.8毫升注入已滅菌安瓿管,熔封管口,置液氮冷凍器內,每分鍾降攝氏1度,1小時內使其溫度降至攝氏負35度,其後迅速降至氣相攝氏負150度,液相攝氏負196度保存。保存期可超過10年。
『拾』 食用菌制種技術的分離與培養
食用菌菌種分離方法有四種,即組織分離法、孢子分離法、耳木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一)組織分離法
組織分離法是利用子實體內部組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根據不同的分離材料大體可分為三種。
1、子實體組織分離
①、種菇的選擇 從優良的品系中選取優良的個體作種菇,以單生菇、菇形圓整、無病蟲害菇作分離材料。
②分離 把種菇帶入接種箱內,用75%酒精表面消毒,用解剖刀在菌柄中部縱切一刀,然後撕開,挑取菌蓋與菌柄交界處的一小塊組織,接種到PDA培養基上,數天後就可看到組織塊及培養基上有白色菌絲,即表明分離成功。
2、菌核組織分離 茯苓、豬苓、雷丸等葯用菌,常利用菌核分離得到菌種。分離方法是將菌核表面消毒後,用解剖刀切開,取中間組織1小塊,接入PDA培養基上,20℃—25℃培養。
3、菌索分離 密環菌,假密環菌常用菌索來分離。方法是將菌索表面消毒後,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無菌剪刀剪成小段。移接在PDA培養基上,20℃—25℃培養,有白色菌絲長出且無污染,即表明分離成功。
(二)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利用菌類的成熟孢子能自動彈射的原理,在無菌操作條件下,使孢子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萌發長成菌絲體而獲得菌種。
1、種菇的選擇 孢子分離用的形態不同,孢子分離的方法也不同。
①整菇插種法:是將整隻成熟度適當的種菇,經表面消毒後,插入孢子採集器內,放在適當的溫度下,讓其彈射孢子的方法。蘑菇、香菇、草菇等食用菌常用此法採集孢子。
②鉤懸法:將新鮮的成熟度適當的耳片用無菌水沖洗後懸掛在無菌的三角瓶內或有孔鍾罩內,在一定溫度下讓其彈射孢子。木耳、銀耳常用此法採收孢子。
(三)、耳木(菇木)分離法
耳木(菇木)分離法是利用耳木或菇木中的菌絲體得到菌種的方法。
1、耳木的採集與選擇 一般在該菌的生長季節里,選取生長的子實體大、肉質厚、成熟度適當、無雜菌感染的耳木或菇木進行分離。
2、分離方法 在所選耳棒長有子實體的部位,橫斷面鋸下鋸成1cm厚薄的木片,帶入已經消毒的接種箱(或接種室)內。將上述木片浸入0.1%升汞溶液中30s—60s,用無菌水沖洗數次,以沖去殘留的升汞液,放在無菌紗布上吸干水分,多面手用滅過菌的榔頭,解剖刀切去樹皮部分,把木片劈成小塊,隨後用鑷子將小木塊放入PDA培養基上,每管放一塊,放適宜溫度下培養。
(四)土中菌絲分離法
它是利用菌類地下的菌絲體來分離得到菌種的一種方法。主要用於腐殖質腐生菌的分離,用前述三種方法能分離得到菌種,一般不採用這一方法。但在野外採集時,菇類子實體已腐爛,而又十分需要該菌種時,就要用此法分離。具體操作如下:
①取菇體下與菇根相連的菌絲體,盡可能取較清潔的菌絲束。
②由於土壤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放線菌、黴菌等,因此分離時要用無菌水反復沖洗菌絲束,把附著的泥土等雜物沖洗干凈,把無菌棉花或紗布吸干水分。
③取菌絲束尖端部分,接入有細菌抑制劑的培養基中,25℃左右培養,無雜菌污染即分離成功。
④菌絲的鑒定。在土中獲得的菌絲,其可靠性較小,必須經過出菇鑒定,才能確認是該菌的菌種。 接種後的原種或栽培種全部拿出培養箱或培養室,根據不同食用菌菌絲發育最適溫 度進行培養。培養2~3天後,菌絲開始生長時,要每天定期檢查,如發現黃、綠、橘紅、黑色雜菌時,要及時揀出清理。尤其是塑料袋菌種,檢查工作到菌絲長滿為止。培養室切忌陽光直射,但也不要完全黑暗;注意通風換氣,室內保持清潔,空氣相對濕度不要超過65%;同時菌種瓶、袋不要堆疊過高,瓶間要有空隙,以防溫度過高造成菌絲衰老,生活力降低。特別是對加溫的培養室要注意:一要保持室內溫度的穩定,因在溫差較大的情況(特別是母種培養)會形成冷凝水,而使菌絲倒伏變黃。有條件的話,可根據菇類的菌絲生長對溫度的要求,按品種分開放在不同溫度的培養室(箱)內培養。同時要注意經常調換原種、栽培種排放的位置以使同一批菌種菌絲生長一致。二要注意通風換氣,以免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影響菌絲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