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牙齒麻醉在哪
矯正牙齒是不需要麻醉的,除非你的正畸醫生建議你拔牙後再做矯正治療,那麼拔牙是肯定要打麻醉的,不同的牙齒麻醉的部位是不同的,分局部浸潤麻醉和傳導阻滯麻醉,局部浸麻醉簡單講就是在要拔除牙齒的根部的唇側和舌側粘膜處注射麻醉劑。傳導阻滯麻醉就要復雜一點了,在口內注射麻醉劑到神經總干。
至於要注意些什麼,一般拔牙前要休息好,女同志要避過月經期,要吃早餐,血壓要控制在正常范圍,放鬆,剩下的交給醫生就好了,拔牙沒有那麼可怕,打麻醉也沒啥可怕,我就拔了四顆智慧牙啊,一點都不疼。
㈡ 口腔局部麻醉的局部麻醉方法
冷凍麻醉是指應用葯物使局部組織迅速散熱,皮膚溫度驟然能降低,以致局部感覺、首先是痛覺消失,從而達到暫時性麻醉的效果。臨床應用較少。
臨床常用葯物:氯己烷。
優點及適應症:方法簡便,持續時間3-5min,適用於粘膜下和皮下淺表膿腫的切開引流,以及松動乳牙的拔除。
缺點:對組織刺激性大,在使用時,麻醉區周圍的皮膚、粘膜應塗布凡士林加以保護。
表面麻醉是將麻醉劑塗布或噴射於手術區表面,葯物吸收後麻醉末梢神經,使淺層組織的痛覺消失。
適應症:適用於表淺的粘膜下膿腫的切開引流,松動乳牙及恆牙的拔除以及氣管插管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2%丁卡因,麻醉效果強,但毒性大,臨床上較多應用2%-5%的利多卡因。
浸潤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葯物注入組織內,以作用於神經末梢,使之失去傳導痛覺的能力而產生麻醉效果。
特點:浸潤麻醉時,葯液用量大,故其濃度相對較低。臨床常用葯物碧蘭麻或0.25%-0.5%的利多卡因。
操作方法:
1.常規方法:先注射少量局麻葯於皮膚和粘膜內使成一小皮丘,再從此沿手術線由淺至深,分層注射到手術區域的組織中,局麻葯物擴散、滲透至神經末梢,發生良好的麻醉效果。
2.骨膜上浸潤法:注射麻醉葯於牙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上,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
3.牙周膜注射法:對於單純使用粘膜浸潤和阻滯麻醉效果不全及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時,可使用牙周膜注射法加強麻醉效果,減少注射出血。自牙的近中和遠中刺入牙周膜,深約0.5cm,分別注入麻葯0.2ml。
適應症:多用於上頜牙槽突及下頜前牙區的牙槽突(牙槽骨較薄,骨質疏鬆,葯物易滲透)。
㈢ 口腔局部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具體操作
(一)牙槽部浸潤麻醉 適用於骨質疏鬆的上頜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術。注射麻醉葯於牙 圖5~1牙槽部浸潤麻醉 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圖5~1),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 (二)阻滯麻醉 在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以阻斷神經傳導,使該神經分布區獲得麻醉效果,稱為阻滯麻醉,適用於骨質較緻密的下頜骨區或局部有炎症及腫脹不宜作浸潤麻醉者。阻滯麻醉在口腔科應用較多,由於注射位置一般較深,故須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贊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後果,注射麻醉葯前應先回抽檢查,以免誤入血管,然後緩慢注入。 有關阻滯麻醉的具體操作方法見表5~1。 表5~1阻滯(傳導)麻醉方法麻葯:2%普魯卡因 麻醉方法 穿刺點 方向 深度 劑量 麻醉范圍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的前庭溝底 半張口,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後、向內方向刺入 1.5~ 2.5厘米 1.5~2毫米 同側上頜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頰側牙齦(不包括的 近頰根)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 齶側齦緣至齶中線聯線1/3處 大口張,從對側下頜尖與第一前靡牙間,向上、後、外方向刺入 約0.5~1厘米 0.5毫升 同側上頜前磨牙的齶側粘膜及牙齦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切牙孔注射) 齶齦乳頭基部(齶乳突處) 大張口,與牙長軸平行或從側方刺入 約0.5厘米 0.2毫升 齶側粘膜及牙齦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肌注射) 翼下頜韌帶外側頰墊尖端交界處 大張口,從對側下頜兩前牙間,與下頜牙咬合面症行,向後、向外刺入。 約 1.5~ 2.5厘米觸及骨面 1.5~2毫升 同側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側粘膜及牙齦 舌神經阻滯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將針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側下頜舌側牙齦、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頰神經阻滯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經後將針稍稍退出再轉至下頜升枝前緣0.5厘米 0.5~1毫升 同側頰側牙齦及粘膜 二法:腮腺導管口後方1厘米處 與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見圖5~2 圖5~2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見圖5~3。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節牙孔注射):見圖5~4。 圖5~3齶大孔注射 圖5~4節牙孔注射 拔牙麻醉選擇:見表5~2 表5~2拔牙麻醉選擇 牙位 唇、頰、側 舌、齶、側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齶前神經 齶側浸潤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浸潤麻醉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上牙槽後神經 浸潤麻醉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後神經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 加對側下牙槽神經交通枝) 下頜孔注射 加對側局部浸潤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頰神經 下頜孔注射頰神經阻滯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孔注射)和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圖5~5、5~6、5~7)。 圖5~5下牙槽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位置示意圖 圖5~6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穿刺點及方向 圖5~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部位的解剖關系
㈣ 口腔傳導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具體操作
一)牙槽部浸潤麻醉適用於骨質疏鬆的上頜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術。注射麻醉葯於牙圖5~1牙槽部浸潤麻醉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圖5~1),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二)阻滯麻醉在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以阻斷神經傳導,使該神經分布區獲得麻醉效果,稱為阻滯麻醉,適用於骨質較緻密的下頜骨區或局部有炎症及腫脹不宜作浸潤麻醉者。阻滯麻醉在口腔科應用較多,由於注射位置一般較深,故須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贊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後果,注射麻醉葯前應先回抽檢查,以免誤入血管,然後緩慢注入。有關阻滯麻醉的具體操作方法見表5~1。表5~1阻滯(傳導)麻醉方法麻葯:2%普魯卡因麻醉方法 穿刺點 方向 深度 劑量 麻醉范圍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的前庭溝底 半張口,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後、向內方向刺入 1.5~2.5厘米 1.5~2毫米 同側上頜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頰側牙齦(不包括的 近頰根)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 齶側齦緣至齶中線聯線1/3處 大口張,從對側下頜尖與第一前靡牙間,向上、後、外方向刺入 約0.5~1厘米 0.5毫升 同側上頜前磨牙的齶側粘膜及牙齦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切牙孔注射) 齶齦乳頭基部(齶乳突處) 大張口,與牙長軸平行或從側方刺入 約0.5厘米 0.2毫升 齶側粘膜及牙齦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肌注射) 翼下頜韌帶外側頰墊尖端交界處 大張口,從對側下頜兩前牙間,與下頜牙咬合面症行,向後、向外刺入。 約1.5~2.5厘米觸及骨面 1.5~2毫升 同側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側粘膜及牙齦 舌神經阻滯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將針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側下頜舌側牙齦、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頰神經阻滯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經後將針稍稍退出再轉至下頜升枝前緣0.5厘米 0.5~1毫升 同側頰側牙齦及粘膜 二法:腮腺導管口後方1厘米處 與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見圖5~2圖5~2上頜結節注射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見圖5~3。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節牙孔注射):見圖5~4。圖5~3齶大孔注射圖5~4節牙孔注射拔牙麻醉選擇:見表5~2表5~2拔牙麻醉選擇牙位 唇、頰、側 舌、齶、側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齶前神經 齶側浸潤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浸潤麻醉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上牙槽後神經 浸潤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後神經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 加對側下牙槽神經交通枝) 下頜孔注射 加對側局部浸潤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頰神經 下頜孔注射頰神經阻滯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孔注射)和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圖5~5、5~6、5~7)。圖5~5下牙槽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位置示意圖圖5~6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穿刺點及方向圖5~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部位的解剖關系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㈤ 小孩牙齒拔出有吸入性麻醉有這項麻醉嗎
是拔牙么?一般牙科手術都是局部麻醉,或者說是神經阻滯麻醉。以下為引用內容:
拔下牙時常用的阻滯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舌神經阻滯麻醉及頰神經阻滯麻醉。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常用口內注射法。病人張大口時,可見磨牙後方、咽齶弓之前,有一縱行索條樣粘膜皺襞,即翼下頜韌帶。它與上下頜牙槽嵴相距的中點線外側3~4mm的交點即為注射標志。注射時,讓病人張大口,將注射針放在對側口角,即第一、二雙尖牙之間,與中線成45°,注射針應高於下頜牙牙合面1cm,並與之並行,從注射標志處進針直達骨面,約深2.5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適量麻葯,而麻醉下牙槽神經。由於舌神經位於下牙槽神經前內方約1cm處,此時將注射針退出1cm,注射0.5~1ml麻葯,即可麻醉舌神經。若將針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ml,即能麻醉頰神經。拔下頜牙時需同時麻醉同側的下牙槽神經及舌、頰神經,才能達到拔牙時無痛的目的。上述操作結束5分鍾後,患者感到同側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腫脹,即表示麻醉生效,可進行拔牙手術。
拔上頜牙時常用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及鼻齶神經阻滯麻醉。上牙槽後神經支配除第一磨牙頰側近中根外的同側磨牙、牙槽突及其相應頰側粘骨膜、牙周膜。齶前神經支配同側雙尖牙和磨牙的齶側牙槽骨和牙齦等。鼻齶神經支配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粘骨膜和牙槽骨。拔雙尖牙及前牙、第一磨牙時,還須在相應齦頰溝處行浸潤麻醉。
㈥ 牙槽骨前突手術是怎麼做的 流程和步驟是什麼
局部麻醉下,翻開前突骨頭上的粘膜,然後用去骨鑿子輕輕敲擊,去除突出的牙槽骨,平整之後,粘膜復位,縫合傷口,就可以了。小手術
㈦ 口腔臨床常用的口內麻醉有幾種
拔下牙時常用的阻滯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舌神經阻滯麻醉及頰神經阻滯麻醉。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常用口內注射法。病人張大口時,可見磨牙後方、咽齶弓之前,有一縱行索條樣粘膜皺襞,即翼下頜韌帶。它與上下頜牙槽嵴相距的中點線外側3~4mm的交點即為注射標志。注射時,讓病人張大口,將注射針放在對側口角,即第一、二雙尖牙之間,與中線成45°,注射針應高於下頜牙牙合面1cm,並與之並行,從注射標志處進針直達骨面,約深2.5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適量麻葯,而麻醉下牙槽神經。由於舌神經位於下牙槽神經前內方約1cm處,此時將注射針退出1cm,注射0.5~1ml麻葯,即可麻醉舌神經。若將針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ml,即能麻醉頰神經。拔下頜牙時需同時麻醉同側的下牙槽神經及舌、頰神經,才能達到拔牙時無痛的目的。上述操作結束5分鍾後,感到同側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腫脹,即表示麻醉生效,可進行拔牙手術。
拔上頜牙時常用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及鼻齶神經阻滯麻醉。上牙槽後神經支配除第一磨牙頰側近中根外的同側磨牙、牙槽突及其相應頰側粘骨膜、牙周膜。齶前神經支配同側雙尖牙和磨牙的齶側牙槽骨和牙齦等。鼻齶神經支配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粘骨膜和牙槽骨。拔雙尖牙及前牙、第一磨牙時,還須在相應齦頰溝處行浸潤麻醉。
行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時,一般從上頜第二磨牙遠中頰側根部的前庭溝進針,使注射針與上頜牙的長軸成40°,使針尖一直緊貼上頜骨表面向後上內方刺入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葯。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志為齶大孔表面粘膜的小凹陷處,從頜平面觀,齶大孔位於上頜第三磨牙齶側齦緣至齶中線連線的中外1/3處。注射時,先讓病人頭後仰,大張口,使上頜牙頜面與地面成60°,注射針在注射標志稍前方刺入齶粘膜,向上後方推進至骨面,回抽無血,即可注入0.5ml麻葯,由於齶粘骨膜瓣與齶骨附著緊密,注射時較為用力,可見粘膜發白。注射麻葯不可過量,注射點不可偏後,以免麻醉齶中、後神經,使軟齶、懸雍垂麻木不適而出現惡心、嘔吐。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志是左右尖牙連線與齶中線交點處的梭形齶乳突。讓病人張大口,頭向後仰,把注射針從齶乳突側緣刺入粘膜,然後把針擺向中線,平行於中切牙長軸方向,向後上方推進約0.5cm,注入0.5ml麻葯。由於該處組織緻密,注射麻葯時需用較大壓力。
㈧ 如何麻醉牙齒
是拔牙么?一般牙科手術都是局部麻醉,或者說是神經阻滯麻醉。以下為引用內容: 拔下牙時常用的阻滯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舌神經阻滯麻醉及頰神經阻滯麻醉。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常用口內注射法。病人張大口時,可見磨牙後方、咽齶弓之前,有一縱行索條樣粘膜皺襞,即翼下頜韌帶。它與上下頜牙槽嵴相距的中點線外側3~4mm的交點即為注射標志。注射時,讓病人張大口,將注射針放在對側口角,即第一、二雙尖牙之間,與中線成45°,注射針應高於下頜牙牙合面1cm,並與之並行,從注射標志處進針直達骨面,約深2.5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適量麻葯,而麻醉下牙槽神經。由於舌神經位於下牙槽神經前內方約1cm處,此時將注射針退出1cm,注射0.5~1ml麻葯,即可麻醉舌神經。若將針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ml,即能麻醉頰神經。拔下頜牙時需同時麻醉同側的下牙槽神經及舌、頰神經,才能達到拔牙時無痛的目的。上述操作結束5分鍾後,患者感到同側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腫脹,即表示麻醉生效,可進行拔牙手術。 拔上頜牙時常用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及鼻齶神經阻滯麻醉。上牙槽後神經支配除第一磨牙頰側近中根外的同側磨牙、牙槽突及其相應頰側粘骨膜、牙周膜。齶前神經支配同側雙尖牙和磨牙的齶側牙槽骨和牙齦等。鼻齶神經支配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粘骨膜和牙槽骨。拔雙尖牙及前牙、第一磨牙時,還須在相應齦頰溝處行浸潤麻醉。
㈨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的操作方法
注射標志:一般以上頜第2磨牙遠中頰側根部前庭溝作進針點;在上頜第2磨牙尚未萌出的兒童,則以第1磨牙的遠中頰側根部的前庭溝為進針點;在上頜磨牙已缺失的病人,則以顴牙槽嵴部的前庭溝為進針點。
注射方法:病人採取坐位,頭微後仰,上頜牙抬面與地面成45°,半張口,術者用口鏡將口頰向後上方牽開,以顯露針刺點。以上述進針點進針,注射針與上牙抬面約成45°,向上、後、內方向刺入,針尖沿著上頜結節的弧形表面滑動,深約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局麻葯1.5~2ml。
麻醉區域:同側上頜磨牙、牙槽突及其頰側的牙周膜、骨膜、齦黏膜(上頜第1磨牙的頰側近中根除外)。
麻醉效果:一般5~10min後顯示麻醉效果。
術中注意事項
(1)在行此法麻醉時,病人不宜張口過大,否則頰部由於緊張而不易良好地顯示進針點。
(2)針尖刺入不宜過深,以免刺破上頜結節後方的翼靜脈叢引起血腫。
(3)上頜第1磨牙的頰側近中根是由上牙槽中神經支配。因此,在拔除上頜第1磨牙時,尚須在該牙頰側近中根部的前庭溝處加行浸潤麻醉。 注射標志:沿顴牙槽嵴向上,找出顴骨下緣與上頜骨顴突形成的交角即為外注射進針點。
注射方法:選用4~5cm長的注射針,從進針點進針,垂直進入達骨面,稍退針後,向上後內方向推進約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射麻葯2~3ml。
麻醉區域:與「口內法」相同。
麻醉效果:與「口內法」相同。
術中注意要點
(1)進針至骨面後,轉向上後內方向推進時不宜過深,以免造成血腫。
(2)當口內法進針點處有明顯炎症、腫瘤等病變時,宜採用口外法。
㈩ 牙槽骨修整術的手術步驟
手術麻醉用局部麻醉法,對牙槽骨上孤立的小骨尖,可用鈍器墊以紗布而將其直接擊入牙槽骨中。對輕度上頜前突,可在拔牙後去除牙槽間隔,將唇側骨板鑿斷後壓向舌側即可矯正。嚴重的上頜前突可視前突情況把唇側骨板、牙槽間隔及部分齶側骨板去除,然後剪去過多的軟組織,嚴密縫合。對於其他情況則需要手術矯正。小范圍的修整術可作蒂在牙槽底部的弧形切口;翻瓣;去骨;銼平骨面;沖洗清除骨屑;粘膜復位後間斷或連續縫合創口;7日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