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總微抖動是什麼原因
引起手發抖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
功能性多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如疲勞、焦慮、憤怒、恐慌、緊張、疾病如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疾病,表現為肢體活動時比較細小的震顫。
器質性多為小腦、基底節疾病致控制平衡的神經損害所致共濟失調,表現多樣,有靜止性震顫和活動性震顫,多為較大幅度的震顫(帕金森就是最常見的一種)。
較為簡單的區分方法:指鼻試驗。
功能性的多為陰性,或調節情緒,平靜狀態下可以陰性。
器質性的多為陽性,通過指鼻試驗的細化,可以幫助疾病的診斷。
指鼻試驗基本方法:手臂向前(或左或右)伸直,食指伸直,睜眼或閉眼,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陰性是指能正確輕鬆快速碰到自己的鼻尖,陽性是指不能、困難、僵硬、越接近鼻尖手指震顫越厲害為陽性。
B. 指鼻試驗跟什麼進行結合可以測試共濟失調
觀察病人的日常動作,如吃飯、穿衣或脫衣、解衣鈕、拿東西、站立、行走等動作時肢體運動是否准確協調,若動作不精確、不協調,即應認為有共濟失調。為了准確判斷其程度,可進行下列檢查:(1) 指鼻試驗:囑病人先伸直上肢,然後以其食指指觸自己的鼻尖。試驗時,先睜眼、後閉眼做此動作,若某側肢體動作緩慢笨拙,手指活動時發生搖擺或顫動,且不能准確地指觸到鼻尖上,為陽性。(2) 輪替運動試驗:囑病人兩手做快速翻轉運動,若某側肢體動作緩慢笨拙,為試驗陽性。(3) 跟膝脛試驗:病人仰卧,囑其抬高一側下肢,以足跟置於對側下肢膝蓋上,再沿脛骨前方向下滑動,若足跟不能准確地置於膝蓋上,亦不能直線地沿脛骨向下滑動,為試驗陽性。(4) 描圖試驗:檢查時病人仰卧,囑其以足在空間中描畫三角形、圓形或正方形等圖形,若不能完成此項運動者,為試驗陽性。 (5)昂白試驗:囑病人立正,兩足並攏,雙手向前平伸,於其睜眼和閉眼時,注意觀察其有無搖擺或傾倒趨勢。若閉眼時有搖擺或傾倒現象者,為試驗陽性,又稱為閉目難立征
C. 共濟失調的臨床診斷檢查
臨床診斷共濟失調需要藉助哪些輔助檢查?
一、病史是臨床診斷共濟失調的重要措施。
1、共濟失調起病急緩及病程,一般急性起病的共濟失調並且呈發作性,以前庭系統病變及眩暈性癲癇的可能性較大。起病較急,短時間內惡化者,經治療後很快好轉者以急性小腦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及腦外傷多見。起病較急,並且迅速惡化者,有時可危及生命的以腦血管病、腦外傷尤其是小腦出血多見。酒精中毒及維生素缺乏導致的共濟失調在改善營養狀況後可使共濟失調改善。有緩解與復發的共濟失調以多發性硬化多見。
2、年齡與家族史兒童期以先天性小腦發育不全、遺傳性疾病、兒童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腦炎等多見。青年期共濟失調發病者可見於少年型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症、遺傳性共濟失調、多發性神經炎、肌萎縮型共濟失調症、肥大型間質性神經病、脊髓空洞症等。青年與壯年發病者可見於齒狀核紅核萎縮症、橄欖橋腦小腦變性、亞急性聯合變性、毛細血管擴張共濟失調症等。中老年多見於小腦萎縮、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小腦出血、腦血管病等。共濟失調部分有遺傳因素如先天性小腦發育不全、兒童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少年型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症。遺傳性共濟失調多發性神經炎、肌萎縮型共濟失調症、肥大型間質性神經病、齒狀核紅核萎縮症、橄欖橋腦小腦變性、毛細血管擴張共濟失調症等。
二、體格檢查是檢測共濟失調的常用方法。
1、指鼻試驗共濟失調時則表現為動作輕重、快慢不一,誤指或經過調整後才能指准目標。小腦半球病變時則表現為同側越接近目標時共濟失調越明顯,因辨距不良可常超越目標。感覺性共濟失調時,睜眼共濟運動無障礙,但閉眼時則出現明顯的共濟失調。
2、跟膝脛試驗小腦損害舉腿和觸膝時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顫,下移時常搖擺不穩;感覺性共濟失調時,患者的足跟常尋不到膝蓋,下移時搖擺不定。
3.快速輪替試驗小腦損害時動作笨拙,節律不均。
4.反擊征小腦病變時.患者常導致動作過度而捶擊自己。
5.過指試驗前庭性共濟失調時,上肢下降時偏向迷路有病變的一側;感覺性共濟失調時,閉眼時常尋不到檢查者的手指。
6.趾-指試驗患者仰卧,上舉大腳趾來觸及伸出的手指。
7.起坐試驗小腦損害的患者髓部和軀干同時屈曲,雙下肢抬起,稱聯合屈曲征。
三、輔助檢查是准確判斷共濟失調的重要依據。
1.小腦性共濟失調應檢查腦CT或MRI,以排除小腦腫瘤、轉移瘤、結核瘤或膿腫及血管病及小腦變性及萎縮等。
2.深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如定位病變位於周圍神經應檢查肌電圖、體感誘發電位;如考慮在後根病變或後索病變應檢查肌電圖、誘發電位、病變部位的MRI,腦脊液檢查,或脊髓造影檢查。考慮在丘腦或頂葉時最好檢查腦CT或MRI。
3.大腦性共濟失調應檢查腦CT或MRI、腦電圖等。
4.前庭性共濟失調可檢查電測聽、聽覺誘發電位、前庭功能檢查等。
D. 共濟失調的檢查方法
一、指鼻試驗:讓患者一隻手平舉,伸直之後,用一個手指頭來點患者鼻尖,正常情況下可以准確無誤點到。如果是有小腦病變,患者無法正確指自己鼻尖。
二、誤指實驗:讓患者一個手指去碰檢查者手指,然後再指向自己鼻尖,它的表現和指鼻實驗是一樣的。
三、下肢的實驗,稱為跟膝脛實驗。
四、反擊征:當有共濟失調情況下,讓患者手緊貼患者胸壁,向外拉的情況下,有共計失調患者後拉患者的手臂之後,會打在胸壁上。
五、Romberg征:患者雙腿並立,緊閉雙眼,雙手平舉,如果有小腦病變,閉目難立征陽性。
E. 醫學上的【指鼻實驗】是為了診斷什麼
1、診斷兒童多動症:
讓受檢兒童先用左手食指,後用右手食指指自己的鼻尖,睜眼和閉眼各指5次。此時觀察其在試驗中的協調性和出現錯誤的次數。多動症兒童往往動作過重,顯得很笨拙,錯誤次數常達3次以上。
2、共濟運動檢查:
上肢平舉,伸直食指,用指尖反復多次快速點觸自己的鼻尖,先在睜眼,後在閉眼情況下進行。共濟失調的表現為動作苯絀、擺動、震顫、動作過度、指鼻尖不準等。
引起共濟失調的疾病有很多:
1.感覺性共濟失調:
①周圍神經或神經根病;
②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顱底畸形、脊髓病、腫瘤;
③腦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發性硬化、腫瘤;
④丘腦頂葉通路或頂葉血管性疾病、腫瘤。
2.前庭性
①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特發性雙側前庭病;
②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
③天幕下腫瘤。
3.小腦性
①遺傳性
②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
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腦炎、膿腫;
⑤中毒如酒、食物、葯物、有害氣體等;
⑥脫髓鞘性;
⑦發育不全或不良;
⑧遺傳性;
⑨外傷;
⑩鈣化;
⑾畸形。
4.額葉性
①腫瘤;
②炎症;
③血管病。
F. 指鼻和指-指試驗怎樣進行
讓患兒先用左食指,後用右食指指自己的鼻尖,睜眼和閉眼各指五次;然後讓患兒同樣用食指尖,先左後右,指對面坐的醫生的食指尖,睜眼和閉眼各指五次。
記錄方法:除對試驗中所見協調動作描述外,並以數字記載。
指鼻試驗:左?/5,?/5,右?/5,?/5;指- 指試驗:左?/5,?/5,右?/5,?/5(分母為試驗次數,分子為偏離目標次數,而前為睜眼,後為閉眼)。多動症患兒一開始往往不用手指尖,而用整個手去摸目標,經醫生糾正後他們指鼻和指- 指偏離次數多,而在閉眼時尤其如此(閉眼時偏差3 次以上),他們不像正常兒童用指尖輕觸,而是打,笨拙或左右分不清。
G. 共濟失調的診斷方法有什麼
共濟失調常用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指鼻試驗,囑患者外展伸直一側上肢,以示指尖觸摸自己的鼻尖,先睜眼後閉眼,重復相同動作,注意兩側上肢動作的比較。小腦半球病變時,患側指鼻不準,接近鼻尖時動作變慢,並出現動作性震顫、睜眼、閉眼無明顯差別。感覺性共濟失調時,閉眼時很難完成動作,睜眼時動作較穩、准。第二,跟膝脛試驗,囑患者仰卧,抬高一側下肢,屈膝後將足跟置於對側膝蓋上,然後貼脛骨向下移動至踝部。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抬腿和促膝時動作幅度大,不準確。感覺性共濟失調,患者難以准確觸及膝部,下移時不能保持和脛骨的接觸。
H.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有哪些檢查方法tst336789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檢查方法
1.神經系統檢查
(1)指鼻試驗囑患者先將上肢伸直外展,然後用示指指尖觸其鼻尖,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睜眼、閉眼重復進行並兩側對比,共濟失調時表現為動作輕重快慢不一、誤指或經過調整後才能指准目標,小腦半球病變時則表現為同側越接近目標時共濟失調越明顯,辨距不良常可超越目標。
(2)跟膝脛試驗患者仰卧依次作下列三個動作:一側下肢抬起並伸直屈膝,將抬起側的足跟置於對側平伸側下肢的膝蓋上,然後將足跟沿脛骨前緣向下滑動,力求動作的准確連貫。小腦損害時舉腿和觸膝時因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顫下移時常搖擺不穩。
(3)快速輪替試驗以一側手快速連續拍打對側手背,或前臂快速地作旋前旋後動作或用手的掌側和背側交替接觸桌面。小腦損害時以上動作笨拙、節律不均。
(4)反跳試驗患者閉眼一側上肢用力握拳屈曲,醫師用力使其拉開的過程中突然放開,正常的保護動作不會自己碰自己,小腦病變時,由於控制主動肌和拮抗肌的協調功能不良常導致動作過度而捶擊自己。或維持兩臂向前平伸的姿勢,檢查者分別或同時突然向下推動其臂部,然後松開,正常人能准確恢復到原位,小腦性共濟失調的患者不能正常地控制主動肌和拮抗肌的協調,往往動作過度和上下擺動時間過長。檢查下肢時可在患者維持屈髓屈膝各90°的姿勢時推動其小腿檢查,意義同上。
(5)過指試驗患者上肢向前平伸,示指放在檢查者固定不動的手指上,然後囑患者將手上抬至垂直位置再復下降到檢查者的手指上,檢查時囑患者始終維持上肢伸直先睜眼後閉眼檢查。小腦損害時患者手指不能正確指到檢查者的手指,而是過度活動。
(6)起坐試驗患者仰卧,兩手置於胸前不支撐而坐起,正常人僅軀干屈曲、兩下肢可下壓而不離開床面,小腦損害的患者髖部和軀干同時屈曲、雙下肢抬起稱聯合屈曲征。
2.神經影像學檢查
CT及磁共振等神經影像學檢查可發現小腦萎縮時顯示小腦溝紋增多、增寬,體積縮小,呈分枝樹葉狀,小腦周圍腔隙增大,第四腦室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