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採收後,鮮菇若長時間暴露在乾燥的環境里,會散失水分,菇體強烈收縮、起皺,質地變干發硬;同時,因菇體的後熟作用,其生理活動並未中止,在某些氧化酶(如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能促進菇體組織內的化學轉化,出現呼吸作用加快,變褐、液化、失水並喪失固有的鮮味和香味。另外,附著在菇體表面的各種微生物的繁殖生長,還能引起軟腐,產生惡臭,甚至產生有毒的物質,最後導致腐敗等。
為了延長菇類保鮮時間,將鮮菇貯存在自然溫度較低、環境濕度較高的條件下,或採用人工方法進行冷藏,均可延長菇類的貨架壽命。將鮮菇用某些抗氧劑、植物激素進行處理,或降低pH以抑制酶活性,也能適當延長保鮮時間。由於保鮮技術的發展,現在還出現了冷凍保鮮、速凍保鮮、氣調保鮮和輻射處理等新的保鮮技術,能收到更好的保鮮效果。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城市,各種鮮菇都是充實「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這些新的保鮮技術,對發展國內的鮮菇市場,提高栽培者的經濟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食用菌加工技術日新月異,方法也千變萬化。但當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是干制加工(曬干、烘乾、凍干、膨化乾燥等)、腌漬加工(鹽漬、糟制、醬漬、糖醋、醋漬、酒漬等)、制罐加工、精細加工(蜜餞、糕點、米面、糖果、休閑食品等)、深度加工(飲料、浸膏、沖劑、調味品、美容化妝品等)和保健葯品加工(保健酒、膠囊、口服液、多糖提取等)。
② 食用菌的干制加工如何進行
食用菌的干制就是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條件下促使食用菌中水分蒸發,並使其含水量降低到12%~13%的安全含水量以下的工藝過程。水分蒸發的結果,使菇體中可溶性物質的濃度提高到微生物難以利用的程度,以利貯藏和運輸。香菇、木耳、銀耳、竹蓀等大都是以干製品的形式進入國內外市場的。
干制加工有自然干制和機械干制兩種方法。在干制過程中,乾燥速度的快慢,對干製品的質量起著決定性影響——乾燥速度越快,產品質量越好。
(1)自然干制
是利用太陽光為熱源,以自然風為輔助進行乾燥的方法,適於竹蓀、銀耳、木耳、金針菇、靈芝等品種。此法簡單、古老、投入小。加工時將菌體平鋪在竹簾上,互不擠壓。翻曬時,要輕,防破損,一般要2~3天才能曬干。此法適於小規模加工。有的加工廠為節約費用,等曬至半干後,再進行機械烘烤,但這需根據天氣狀況、菌體含水量等情況靈活掌握,要防止菇體變形、變色甚至腐爛。
(2)機械干制
用烘箱、烘籠、烘房以炭火熱風、電熱及紅外線等為熱源進行烘烤,使菌體脫水乾燥的方法。此法干制速度快、質量好,適用於高檔產品的大規模加工。其設備按熱作用方式可分為熱氣對流式乾燥、熱輻射式乾燥和電磁感應式乾燥。目前大量使用的是直線升溫式烘房、回火升溫式烘房及熱風脫水烘乾機、蒸氣脫水烘乾機、紅外線脫水烘乾機等。
食用菌脫水乾燥的工藝多種多樣。以香菇為例,為使菇型圓整、菌蓋卷邊厚實、菇褶色澤鮮黃、香味濃郁、含水量達到12%的出口標准,必須把握好以下環節:
①採摘、裝運 要在八成熟、未開傘時採摘,這時孢子還未散發,干制後香味濃郁、質量上乘。采前禁止噴水,採下後放在竹籃內,不可用布袋、尼龍袋裝運,防止擠壓、破損、變色、變質。
②攤晾、剪柄 鮮菇采後要及時攤放在通風乾燥場地的竹簾上,加快菇體表層水分蒸發。不可將鮮菇放在潮濕的地面,以防褐變,影響干菇色澤。攤晾後,按市場要求,一般按不剪柄、菇柄剪半、菇柄全剪三種方式分別進行處理,同時清除木屑等雜物及碎菇。
③分級、裝機、烘烤 要求當日採收,當日烘烤。將鮮菇按大小、厚薄、朵形等整理分級,菇柄朝上均勻排放於烘簾上,質量稍差的下層排放。為防止在烘烤過程中香菇細胞新陳代謝加劇,造成菇蓋伸展開傘、色澤變白、降低品質,在鮮菇進機前,可先將空機增溫到38~40℃,再排菇上架。
④掌握火候 采後香菇含水量高達90%,此時切不可高溫急烘。開機操作務求規范:在點火升溫的同時,啟動排風扇,使熱源均勻輸入烘房。待溫度升到35~38℃時,將擺好鮮菇的烘簾分層放入烘房,促使菇體收縮,增加卷邊程度及菇肉厚度,提高幹菇品質。烘房溫度控制:第1~4小時保持38~40℃,第4~8小時保持40~45℃,第8~12小時保持45~50℃,第12~16小時保持50~53℃,第17小時保持55℃,第18小時至烘乾保持60℃。
⑤注意通風排濕 隨著菇體內水分的蒸發,烘房內通風不暢會造成濕度升高,導致色澤灰褐,品質下降。操作要求:第1~8小時打開全部排濕窗,第8~12小時通風量保持50%左右,第10~15小時通風量保持30%,第16小時後,菇體已基本乾燥,可長閉排濕窗。
用指甲頂壓菇蓋,感覺堅硬並稍有指甲痕跡,翻動嘩嘩有聲時,表明香菇干度已夠,可出房、冷卻、包裝、貯運。
③ 食用菌制菌種技術是什麼
食用菌制菌種技術是:
一、母種製作
1、母種特徵。
優質母種一般要求菌絲潔白、濃密、粗壯、生長整齊、氣生菌絲少,有菇香味。
2、母種培養基配方。
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磷酸二氫鉀1g,硫酸鎂0.5g,水1000ml,ph控制在5.5-6.5之間。
3、培養基制備。
挑選出尚未發芽,無病害,不發青的新鮮馬鈴薯。在洗凈去皮後,稱取200g,並將其切成小塊,裝入燒杯之中。倒入1000ml清水,加熱煮沸並保持20-30分鍾左右,直至馬鈴薯酥而不爛(加熱過程中略微加以攪拌)。
使用三層紗布進行過濾,然後取出過濾液,並加水補至1000ml。在馬鈴薯汁液中加入瓊脂,並繼續加熱至瓊脂完全融化,最後加入葡萄糖、硫酸鎂、磷酸二氫鉀,並加水補至1000ml。
使用試紙檢測ph。將其裝入試管中,添加高度以試管高度的八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為宜,然後加棉塞,並進行包紮。
接著將其放入高壓鍋內進行滅菌處理,等到指針指向0.04MPA時,排放冷空氣,然後接著升壓至0.105MPA,並保持半個小時左右。自然降溫至60℃後出鍋,擺放成斜面。
4、接種
按照常規方法進行接種。接種結束後,將其放入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培養7-10天後,即可用於原種接種。
二、原種製作
1、原種配方
配方一:小麥(玉米)95%,石膏粉2%,過磷酸鈣2%,尿素0.5%,白糖0.5%,ph保持在5.5-6.5之間。
配方二:籽殼87%,麩皮10%,蔗糖、白糖0.5%,石膏粉1%,過磷酸鈣1%,尿素0.5%,並加水120-130%。
2、培養基制備(配方一)
將小麥(玉米)篩檢干凈,並稱重,然後放置於清水中浸泡2小時左右。浸泡結束後,將其放入開水之中,一邊煮一邊攪動,並及時檢查煮的程度,尤其是煮至15分鍾後,需要更加頻繁的進行檢查。
當小麥粒(玉米)沒有白心,熟而不爛時,將其撈出,並放置在尼龍布上進行晾曬。等到小麥粒(玉米)表面無多餘水分時,加入過磷酸鈣和石膏粉,並攪拌均勻。
將其裝入瓶中,並使用高溫塑料和橡皮圈將瓶口封好,然後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時,壓力保持在0.105MPA左右,並維持2-3小時。滅菌過程中,注意冷空氣的排放時間。
3、培養基制備(配方二)
將白糖、石膏粉、尿素、過磷酸鈣溶化製成母液,然後加水進行稀釋。用稀釋液將棉籽殼拌濕,堆放2-3小時左右。
加入麩皮,不斷攪拌,等到用手捏緊培養料,指縫中有水外滲而不滴落時為宜。裝瓶,然後按照配方一的制備方法進行接下來的操作。
4、接種
等到培養基出鍋冷卻至室溫後進行接種。
接種後,將其放入培養室內,溫度保持在23-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培養20-25天後,即可長滿瓶子(培養至10-12天時,需要搖晃瓶體)。
三、栽培種製作
1、培養基配方及製作
培養基配方及製作方法與原種相同。
2、接種
使用75%酒精擦洗手部,並對原種瓶外進行消毒。倒出少量原種於滅菌瓶中(該步驟於酒精燈火焰上方進行),每瓶原種大約可以接種20-25瓶。
將其轉移至溫度為23-25℃,空氣相對濕度為65%的環境下進行培養,20-25天後即可長滿。
培養結束後,立即進行播種。如果暫時不用,在低溫環境下保存(10-14℃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10天,2-4℃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20天)。
經過低溫保存的菌種,在使用前需要放置在常溫環境下恢復1-2天左右。
製作食用菌菌種的意義:
菌種性狀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好壞。優良的菌種應具備遺傳性狀穩定、生命力旺盛、高產、優質、純度高、抗逆性強等特性。
因此,選用優良菌株,掌握好制種技術,嚴格菌種質量,做好菌種的保藏工作,是食用菌生產中的重中之重。
④ 什麼是食用菌深加工
將食用菌干制、罐藏、鹽漬、糖漬等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殺青水、殘次菇、碎片、菇柄以及食用菌廢培養料和液體發酵生產的苗絲體、培養液等進行進一步深加工,可生產出多種食品、保健治療葯品、美容品和飼料、肥料、激素等,不僅可滿足人們對方便食品、保健品的需求,還能夠擴大食用菌資源的利用范圍,幾乎沒有不用的廢棄物,提高食用菌產業的經濟效益,緩和產銷矛盾。因此,食用菌深加工愈來愈受到食用菌科研和生產部門的重視,近年來發展迅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⑤ 食用菌如何深加工
目前國內食用菌深加工常見的有鹽漬,烘乾脫水,罐頭,速凍,凍干,還有各類食用菌即食菜,調味品,保健食品等等很多.
⑥ 食用菌烹飪技巧
長見識了
⑦ 食用菌通過深加工技術可以製成什麼
食用菌初加工一般主要有腌漬,烘乾.罐頭等等品種.基本不需要多少設備.
食用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產品,含有人體必需卻又不能自身合成的8中氨基酸,真菌多糖、糖蛋白、多糖肽生物鹼、揮發油核苷類、十八烯酸衍生物及多種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並且具有多種醫療保健功效,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食品」,食用菌加工以子實體加工為主,主要加工方式是機械風乾燥、冷藏保鮮、浸漬和制罐加工,主要產品有脫水烘乾製品、罐頭製品、腌製品、方便食品、保健品、葯品,目前的食用菌都是要經過熱處理才能食用,食用起來不方便。
[0003]因此,為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設計出一款可以即食的食用菌食品,不用費時費工的加工或熱處理即可食用的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正是發明人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可以即食的食用菌食品,不用費時費工的加工或熱處理即可食用。
[0005]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其包括質量安全控制工藝,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營養成分復配工藝,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所述食用菌原料經過質量安全控制工藝,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營養成分復配工藝,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加工後形成成品。
[0006]進一步,所述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採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進行乾熱殺菌。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針對醬製品產品結構單一,營養成分低下的問題進行開發和研究,同時增加創新點,加入本土的食用菌製品製成富有特色的風味食用菌醬製品,並通過設備工藝改進實現醬製品工業流水線式生產,創新點如下:
1、創新使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殺菌,解決了傳統水浴式殺菌容易污染、費時費功,效率低下的特點,使用乾熱網帶烘箱殺菌,殺菌後的成品無需水冷、風干,可直接上貼標噴碼設備,節約了後期套膜收縮的能耗,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
[0008]2、研究食用菌與傳統醬製品直接的復合調配的規律,尋求風味強化的高效方法。
[0009]3、集成食用菌和醬製品的加工技術,解決食用菌與醬製品復合調味的難題。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發明工藝結構示意圖。
[0011]附圖標記說明:1-食用菌原料;2-質量安全控制工藝;3_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4_營養成分復配工藝;5_乾熱殺菌驗證工藝;6_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7_成品。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在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0013]圖1是本發明工藝結構示意圖,本發明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其包括質量安全控制工藝2,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3,營養成分復配工藝4,乾熱殺菌驗證工藝5,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6,所述食用菌原料I經過質量安全控制工藝2,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3,營養成分復配工藝4,乾熱殺菌驗證工藝5,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6加工後形成成品7,乾熱殺菌驗證工藝5採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進行乾熱殺菌。
[0014]本發明針對醬製品產品結構單一,營養成分低下的問題進行開發和研究,同時增加創新點,加入本土的食用菌製品製成富有特色的風味食用菌醬製品,並通過設備工藝改進實現醬製品工業流水線式生產,創新使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殺菌,解決了傳統水浴式殺菌容易污染、費時費功,效率低下的特點,使用乾熱網帶烘箱殺菌,殺菌後的成品無需水冷、風干,可直接上貼標噴碼設備,節約了後期套膜收縮的能耗,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研究食用菌與傳統醬製品直接的復合調配的規律,尋求風味強化的高效方法集成食用菌和醬製品的加工技術,解決食用菌與醬製品復合調味的難題。
【主權項】
1.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其特徵在於:其包括質量安全控制工藝,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營養成分復配工藝,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所述食用菌原料經過質量安全控制工藝,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營養成分復配工藝,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加工後形成成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採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進行乾熱殺菌。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食用菌深加工工藝,食用菌原料經過質量安全控制工藝,風味成分復配合成工藝,營養成分復配工藝,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活性成分搭配重組工藝加工後形成成品,乾熱殺菌驗證工藝採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進行乾熱殺菌,本發明針對醬製品產品結構單一,營養成分低下的問題進行開發和研究,同時增加創新點,加入本土的食用菌製品製成富有特色的風味食用菌醬製品,並通過設備工藝改進實現醬製品工業流水線式生產,創新使用網帶傳送式乾熱烘箱殺菌,解決了傳統水浴式殺菌容易污染、費時費功,效率低下的特點,使用乾熱網帶烘箱殺菌,殺菌後的成品無需水冷、風干,可直接上貼標噴碼設備,節約了後期套膜收縮的能耗,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
⑧ 想自己種菌吃、家裡現在樹很少了、做菌包怎樣做需要什麼原料和處理、配方是怎樣的、求謝
首先需要一些木頭削,然後要一個比較硬的熟料帶讓後還需要菌種。
1.先把熟料帶消毒消毒干凈,然後放入木頭削(木頭削要先搞濕)。
2.然後吧一些菌種放如熟料帶的木頭削中。
3.然後稍微在上面用噴壺噴一點水,一點就可以了因為木頭削里已經有水瞭然後用一張報紙搞濕然後套在上面。
4.然後放在一個正常光線的地方然後等待他的生長,記住早晚噴一次水。
5.到達一定的大小後就可以摘下來吃了。然後把沒有被拔出來的根搞干凈然後照上面的方法在種一次還是可以出來的,4-8次這樣子。
6.還有一個跟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在淘寶上買一個菌包來種,種植方法和上面一樣的。
菌包培養,是現代食用菌培養的通用方法。
類似於一、二年生花卉草本花卉、糧食作物和蔬菜的生產是基於種子。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中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
常見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鬆口蘑(松茸)、靈芝、蟲草、松露、白靈菇和牛肝菌等;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食用菌的生產是來自於菌包。
菌包是用袋裝的培養基植料(如棉籽殼)接入菌種再經過大棚培養和溫控培養做成的。
生產食用菌時,只要保持特定的溫度和濕度以及菌包內的水分,就可以長出食用菌。
⑨ 食用菌栽培有哪幾種方法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三種,即純培養法、選擇性培養法和優勢培養法。
一、 菌種製作的基本設備
1、 食用菌菌種製作的工藝流程 培養料的貯備和預處理------- 容器、工具的洗滌------ 配料、培養基製作------ 滅菌------ 冷卻------ 接種------ 培養------- 貯存 2、 基本設施 ① 廠房:② 原料庫③原料預處理場地④ 洗滌室:5配料室⑥ 滅菌室⑦ 接種室⑧ 化驗室 ⑨ 培養室⑩貯存室 二、 純種分離 菌種的分離方法主要有: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基內菌絲分離法和土中菌絲分離法。
1、 孢子分離法:屬有性繁殖。對於香菇、平菇異宗結合的菇類,為避免產生單孢不孕現象,必須採用多孢分離法。單孢分離法主要用於雜交育種的研究。
⑴ 種菇的選擇和處理 種菇選擇的標准:必須純正,具有本菌株性狀,發育健壯,無病蟲害,成熟度適當。種菇選定後,首先除去附著在菇體表面的雜物,如蘑菇、草菇可用0.1%升汞浸泡消毒2-3分鍾,然後用無菌水漂洗3次,以洗除表面附著的葯物,最後用無菌紗布吸干水分。香菇、平菇可用75%酒精進行表面消毒。
(2)多孢分離法 ① 整菇播種法② 鉤懸法③ 貼附法 4菌褶上抹取孢子法⑤ 孢子印分離法 ⑥ 空中孢子捕捉法
(3)單孢子分離法 一般採用方法:平板稀釋法、連續稀釋法、毛細管法等。
2、 組織分離法
(1) 子實體分離法
(2)菌核分離法
(3)菌索分離法:對一些不易找到子實體及菌核的菌類
3、基內菌絲分離法 對於子實體只有在特定的季節下出現,平時不易採到,或子實體小而薄或呈膠質狀態
(1)菇木(或耳木)分離法 在食用菌繁殖旺盛期
(2) 代料基質分離法 分離前,選擇一批子實體發生早、產量高、菇體尚幼嫩且生活力強而無病蟲害的栽培袋,待子實體將近成熟時,去掉子實體,然後用75%酒精將培養袋進行消毒後,在培養料下1.5cm處挑取0.3cm的培養料小方塊組織,接入試管培養基的中央,置於恆溫下培養。
3、 土中菌絲分離法: 用於採集生長在土中的菇類菌絲體
三、制種技術 採用孢子分離、組織分離和基內菌絲分離等方法分離培養而獲得的純菌絲,經過原種的擴大培養和母種、栽培種的製作,即可作為食用菌生產用的菌種。
1、 菌種的類型 母種、原種、生產種
2、 培養基的種類 天然培養基、合成培養基、半合成培養基
3、 原種製作 從擔孢子或菇體組織直接分離培養獲得的原種或引進的原種
4、 母種及生產種製作 將原種菌絲體移植到由糞、草、木屑、棉籽殼或麥粒等原料配製成的培養基上,而製成的菌種稱母種。將母種再擴大繁殖製成的菌種,稱栽培種或生產種。
5、 培養基滅菌
(1)高壓蒸汽滅菌法 瓊脂培養基採用1.05kg/cm2 壓力,溫度121℃ ,滅菌45-60分鍾;母種和栽培種固體培養基採用1.2-1.5kg/cm2 壓力,溫度123-129℃ ,滅菌1-1.5 小時。 (2) 常壓蒸汽滅菌
6、 接種室消毒滅菌 熏蒸消毒法:甲醛與高錳酸鉀混合熏蒸法
(2)紫外線消毒:(3)石碳
酸滅菌
7、 接種 在無菌條件下,將原種或母種菌種移接到經過嚴格滅菌的培養基上,稱為接種。 8、 菌種培養
四、菌種保藏方法及復壯技術
1、 菌種保藏方法 菌種保藏的基本手段是採用低溫、冷凍、乾燥、減少供氧量等方法,終止其繁殖,降低其代謝強度,使之處於休眠狀態。
⑩ 食用菌怎麼加工
食用菌加工的方法很多。例如腌漬。烘乾,速凍,凍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