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蛙怎麼養
你要准備一個通風的水箱子,你要分成陸地跟水喔,就是一半是泥沙,一半是水,那不然他的皮膚會變得很乾燥,會死,旁邊也可放水草等植物.食物是以活的昆蟲為主,死的話也可以你要用一條線在他面前晃阿晃阿,他才會吃喔.
斯文豪氏赤蛙、梭德氏赤蛙、金線蛙、虎皮蛙、貢德氏赤蛙、古氏赤蛙、腹斑蛙,進一步可以將他們分為兩類-流水蛙(前二者)、靜水蛙.
後者所需要的環境比較簡單,陸地與水池大約1比2,可先用較大的石頭或沈木先圍出一個水池的沿岸,再用砂石將陸地的部分堆高;水池的底層亦可鋪設細沙石,方便種植水草.水深差不多1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最好能在岸邊設計一些突出物,讓青蛙可躲在下面;此外,不能將水池邊緣全部做成峭壁,可選擇一邊做個斜坡,如果可以的話,找個沈木連接水池與陸地,會讓環境看起來更自然喔!
流水型的蛙類就比較麻煩,如果要設計出溪流的樣子更是難上加難,不過可以改用瀑布來取代,也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布置時,先決定瀑布的位置及流向,將瀋水的噴水口裝上水管,然後將石頭堆起來,堆到噴水口的高度,且能讓水流沿著石頭堆一層層的流下,所以最好選用扁平的頁岩石可以讓瀑布更有效果.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水位的高低,一定要高於瀋水馬達,且要隨時補充水位,不然馬達會抽不到水而燒掉;在堆石頭的過程中,可留一些石縫給青蛙躲,也可以塞一些蛇木塊種植蘚苔;當然,如果能夠加上一些沈木,更增加其原始風味.
相對於水蛙,"陸蛙″不需要那麼多的水,大致上放幾個小水盆就足夠了!但是針對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是可以將它們分為兩類:樹棲型(樹蛙、樹蟾)、底棲型(蟾蜍、小雨蛙).
前者大多喜歡棲息在樹上,所以你需要替它們准備一個"挑高″的水族箱,然後選擇粗細不一的樹枝搭建樓中樓.樹枝的挑選有兩個技巧:1.已具有蘚苔或蕨類者、2.含有樹洞或外型奇特者;再搭配上石堆、倒木、落葉層,這樣可以讓環境更加自然.不過,為了避免食物分配不均,最好多放幾個食盆-甚至吊在樹枝間,讓更多的青蛙都有機會吃到.
底棲性的青蛙最容易布置,只需要有地方讓它躲、讓它鑽就好了!但是,也不能讓它們住得太寒酸,可以用石頭、樹皮堆出一個洞穴,再放一些落葉、腐植土,這樣也會變得很華麗喔!如果,你是要養小雨蛙的話,那一切設備都要小一號,而且禁止跟其他中大型蛙類養在一起(不然…),不過關於食物的來源,你就要傷腦經了!
養青蛙也是要看風水的,選一個"通風好、採光佳″的場所.這是因為青蛙非常怕熱,如果太過悶熱,它可是很容易生病或死亡,同時也對飼主比較好.若真的無法避免的話,記得裝個抽風扇喔.而採光佳?青蛙不是夜行性的嗎?沒錯,但是還是需要照照陽光,比較不會生病;不過,切忌不能被陽光直射到喔!只需要有反射的光線就夠了,這樣缸子里的植物也會長得壯壯的.
缸子-雖然說缸子是越大越好,但是太大的缸子在管理上十分麻煩.所以,如果是養小型的蛙類,如樹蟾、面天樹蛙,大約1呎缸就差不多了;再大一點的中型蛙類,如蟾蜍、澤蛙、白頷樹蛙,就需要2呎缸.如果是善於跳躍的大型赤蛙,如斯文豪氏赤蛙、金線蛙,才要考慮用3呎缸.另外,市面上有賣一種塑膠材質的"採集飼養箱″,方便清理與攜帶;但是用久了,表面會霧掉,就不容易觀察了,而且因為移動容易,也就容易摔破.
蓋子-除非你只打算養蟾蜍,否則最好還是做一個蓋子,以免青蛙"跳出來″或"鑽出來″.如果是養樹蟾、樹蛙的話,蓋子就必須密和一點,不然它們一鑽就出來了!此外,最好加裝紗網,不然很容易將青蛙悶住.如果是用較大型的缸子,每次餵食都要將蓋子取下,又怕青蛙趁機"落跑″,相當麻煩,建議在蓋子上做個小門,這樣會變得很方便喔!
砂石、石頭、沈木
墊料-就是用來布置環境的材料,可以用砂石或泥土.前者的好處是方便清洗,也比較乾凈;而用泥土來布置的話,會比較像自然的環境,種植植物效果佳.也可兩者兼用;或兩者都不用,這樣更方便清理,不過要放一些供青蛙躲藏的地方,以及一些小盆栽喔!另外,可以鋪一些水苔保持濕潤.當然,如果有大小不一的石頭,和枯木樹枝的話,那會讓整個環境更加的自然.
水盆-你也知道,青蛙是不能沒有水的,不過對於水的需求,各種蛙類有所不同.如果是"水蛙″,如:古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水就要多一點,最好以整個缸子都是水,再利用石頭、砂石鋪成陸地.相反的"陸蛙″,如樹蛙、蟾蜍,就不需要太多的水,僅需要放個水盆就夠了,同時最好將水盆埋在地下,以方便青蛙的進出.
植物-青蛙當然不想住在水泥叢林里啊!建議一開始用小盆栽,或者種一些很耐活的植物,如:黃金葛、山芋;接著可以種一些蕨類、蘭花.如果,你布置了一個"靜水域″的環境,還可以種一些水草喔!當然,光線不足的時候,最好裝個太陽燈,可以讓植物長得壯壯的.
過濾-如果打算布置一個水域的環境,又不想常常換水,那你最好裝一台"瀋水馬達″.裝置的時候有個原則:隱藏得越好越美觀,但是到時要清洗濾心就越麻煩,工程越浩大.只要裝的時候花點巧思,過濾器還可做出瀑布及溪流的效果喔!
食盆-就是用來放青蛙食物的容器,選擇一個大小適中、深淺適宜的塑膠盆就可了.食盆如果小到僅容一隻蛙進去,那你會發現食物常常被特定幾只貪吃鬼吃光;反之,太大的食盆則太占空間且看起來就很突兀,若是可以多放幾個在不同的地方,則可讓更多的蛙都有機會吃到.太淺的食盆很容易讓活餌自行爬出來;而太深的食盆,則使青蛙不容易看到活餌,且食盆不易隱藏."隱藏″?不怕青蛙找不到嗎?別誤會,我指的是將食盆埋在地下,盆口與地面對齊,或者用樹枝石頭將食盆外圍墊高,讓青蛙經過旁邊時可以看得到.不然可以做個小實驗,用個透明的塑膠盆放幾只麵包蟲,你會看到青蛙一直撞塑膠的外壁而吃不到,就是不知道如何爬進去.所以,為了避免這情形,還是將食盆稍微埋低一點,讓青蛙容易進出比較好!
所有兩棲動物中,蛙類是在外型及體色上最富於變化,又被飼養最多的一類.它們的棲息地不但是在陸地上,在樹上或在水中都所在多有.蛙類也是兩棲動物中唯一會被人類當做佳餚的種類.原產非洲的牛蛙就是主要的食用蛙.蛙類的生活習性與幼體的變態進化模式其實都是十分吸引人的特質,而所有蛙類身上都會分泌天然的抗生素, 所以蛙類的皮膚幾乎是不會感染病菌的.不過一旦受傷或是感染,也比較難治癒.
2. 怎樣養殖牛蛙
牛蛙原產於北美洲,是食用蛙中體型最大的種類。牛蛙生長快,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國外養殖用的牛蛙有美國牛蛙、沼澤綠牛蛙、春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牛蛙個體重可達1公斤以上。 牛蛙喜高溫蔭濕,多棲息在池塘邊沿近水處的草叢中,特別喜歡棲息在池塘坑邊被水的波浪擊拍而成的半干半濕的土穴中,往往下半身浸去水中,頭部露出水面,頭向外。牛蛙鳴叫聲酷似黃牛,聽到牛蛙叫聲,可預知產卵期即將來臨,產卵期過後即停止鳴叫。
牛蛙繁殖及幼蛙培育技術 (一) 牛蛙的繁殖 牛蛙到5-7月開始產卵,產卵的最適水溫為24-28℃,產卵時間為10-30分鍾,產卵量隨母蛙袋子個體大小而異,一般產卵為數千至5萬粒。產卵後30分鍾即應采撈,采撈卵塊時,人要站在水中,用剪刀將卵塊周圍和卵塊下邊與其相連的雜草全部剪斷,用采卵器將卵塊搬運至孵化池進行孵化。孵化池要求50-60厘米深的水體,面積1.2-2平方米,每平方米孵6000粒卵為宜。卵的孵化,水溫要求20-30℃,水的pH值為7-7.5;重金屬離子含量不得超過飲用水標准。孵化過程中不要驚動水體,灌水要防止流量與高度不宜過大,池上搭蔭棚防暴曬和暴雨。
二) 蝌蚪的培育 剛孵出的牛蛙蝌蚪游泳能力差,要在孵化池中飼養十天左右才能轉入蝌蚪池。蝌蚪池要清洗消毒後5-7天再放入蝌蚪,池子不宜過大,30-36平方米為宜,最小可設6-8平方米,水深0.6-1.2米。 蝌蚪要求的適宜水溫是26-30℃,盛署高溫要搭設涼棚,適當加深水位,勤換新水。剛孵化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養1000-2000尾,孵化後10-2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放500-1000尾,30天後每平方米放100-130尾。蝌蚪孵出4-15天後開始攝食單細胞藻類,以後可適當增加各種動物性餌料,如田螺肉、魚肉、動物肉臟、死魚等,再搭配部分米糠、玉米粉、豆餅、麥麩、稀飯等。 投餌量:7-30天內日投餌40-70克,動物餌料佔60%;30天後到變態,每百隻蝌蚪投餌40-80克,動物性餌料佔47%。一天投放一次,在下午4-5點鍾進行。
商品蛙的養殖 飼養場地要選擇水源充足,乾旱不幹涸,洪水不泛濫,樹蔭多的地方,以潮濕、溫暖背陽的地方和雜草叢生地較好,面積要根據養殖數量而定,可開塘養殖,也可開溝養殖,水深冬季要保持1-1.2米。蛙池周圍要用蘆簾、竹籬笆或鐵絲網、尼龍網、磚牆等圍起來,圍欄要入土15-20厘米,高1.5米,防止牛蛙外逃。池中要種植蓮藕及其他葉大葉多的挺水植物,也可種植水花生、睡蓮等水草,水面到圍牆間須留1-2米較緩坡的陸地,並要為蛙修建蛙穴,可用粘土泥團做,也可用磚作骨架,內外側塗上一層泥以免擦傷蛙皮。蛙洞與池地面平行,進深50-70厘米,寬15-20厘米,高10-15厘米,洞內要有2-5厘米深的水。 蛙只吃活動餌料,需要人工補充餌料,方法有: 1、燈光誘蟲。用30瓦的紫外燈或40瓦的黑光燈效果較好,天黑即開燈,可看到牛蛙群集燈下,跳躍吞食昆蟲的熱鬧情景。 2、補充小魚蝦。其方法一,是在蛙池邊挖淺水坑,投入小魚蝦,以補充餌料不足;其二,採用木竹製成的槽狀餌料盤,其底釘上尼龍沙布,盤中水與池水相接,固定在蛙池內蔭涼處,放入活的小魚蝦。天氣轉涼,昆蟲稀少時採用這種方法有顯著作用。 3、人工捕捉蝗蟲、螳螂、螻蛄等昆蟲放入蛙池雜草中,讓蛙自然攝食。
蛙病的防治:
紅腿病 1、病症:病蛙行動遲緩,食慾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內側皮下點狀出血,病重時,腿部肌肉明顯充血。常與「腸胃炎」等病並發。 2、病因:水質惡化,放養密度過高是誘發該病的重要條件。主要病原為嗜水氣單孢菌和不動桿菌。 3、危害:該病的病期較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此病,主要發病季節在5-10月份。寧波等沿海地區發病較高,如是干法越冬,則在越冬期間也發生該病。紅腿病的發病率一般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間,高者可達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換水,使池水保持清潔。 (2)適當控制放養密度,隨著牛蛙的生長,應根據池大小、水溫高低和牛蛙規格及時分養,調整放養密度。 (3)水體用 3ppm的高錳酸鉀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對該病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4)在蛙飼料中拌入「蛙病寧」、「SMZ」等葯物投喂,對病蛙有較好的療效。
(二) 爛皮病 1、病症:該病初發時,牛蛙的背部皮膚失去光澤並出現白斑,之後,表皮脫落並開始潰爛,露出背肌,爛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時,可擴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時出現粒狀突起,逐漸發白,直至形成一層白色脂膜覆蓋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時尚能行動,重症時則拒食不動,直至死亡。牛蛙病後至死亡時間根據蛙體大小而長短不一,一般4-15天,長者可達一月以上。 2、病因:引發該病的原因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營養不平衡。投喂的飼料單一,飼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缺乏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損,導致細菌及真菌的繼發感染。 (3)原發性細菌感染。醋酸鈣不動桿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該病好發於150克以下的小蛙,剛完成變態後的幼蛙發病率更高。時間一般為4-9月,春秋兩季是發病的高峰時間。有發病快、病期長的特點。發病率在20-50%之間,單純以蠶蛹為飼料的養蛙地區發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時可達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變態前期進行強化培養,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鈣、磷、碘等,不僅能提高蝌蚪的變態成活率,而且可使變態後的幼蛙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 (2)定期換水,改善養殖環境,並對養殖場作定期葯物消毒。消毒用葯一般為高錳酸鉀、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綠等。 (3)在幼蛙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並努力保持飼料的新鮮和多樣化,使蛙的營養攝入保持平衡。 (4)葯物治療。若以「蛙消安」4-5ppm對病蛙池潑灑消毒,用葯兩次,4天後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錳酸鉀與冰醋酸合劑全池潑灑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輕者恢復健康。
(三) 暴發性出血敗血症 1、病症:發病蝌蚪腹部有明顯的紅色出血點,咽部及肛門四周的出血現象更為明顯,重症時,體表出現幾近透明的潰瘍斑,眼球突出、充血,時有爛尾現象,鰓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脹,腹水嚴重,肝、腸明顯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轉的現象。 2、病因:水質惡化,放養密度過高是引發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該病的發生表現為暴發性,且傳染性極強。發病時間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溫一般在20℃以上。蝌蚪從發病到死亡只有2-3天,嚴重者可在一周內使整個蛙場的蝌蚪全部死盡。主要危害對象是蝌蚪,以變態期內的蝌蚪發病死亡尤為嚴重,幼蛙也時有發生該病。此病1995年呈暴發性流行,從對海鹽縣官塘的近千畝養殖池的調查顯示,約有80%的春季蝌蚪暴發了該病,死亡率達60-100%,危害極為嚴重。 4、防治對策:該病因具暴發性、病期短的特點,目前尚無顯著療效的治療葯物。減少該病的損失應以預防為主: (1)蝌蚪池在放養前應清池。清池的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強氯精(3-5ppm)等。 (2)加強管理,做好場地的清潔消毒工作。各養殖池的進排水應獨立分開,工具在用前用後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杜絕外來病原的傳染。 (3)定期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合理放養密養,減少發病機會。 (4)在蝌蚪飼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鋒黴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錳酸鉀與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四) 肝炎(O氏病) 1、病症:外表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體色失去光澤,呈灰黑色。一旦發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於草叢等陰濕處,四肢無力,肌體癱軟如一團稀泥,口腔時或有含血絲的粘粹吐出,並常伴有舌頭從口腔中吐出的現象。解剖觀察,病時肝臟嚴重色變,或失血呈灰白色,或嚴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膽汁濃而成墨綠色。腸、胃內無食物,僅有少量粘液,並有腸段套進胃中的現象。 2、病因:由細菌感染所致。蛙池長期不清池,水質惡化引發該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該病臨床表現為急性,傳染性極強。發病時間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兩季發病較多,主要危害對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一般為2-3天,死亡率極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區的近三百畝成蛙養殖池中,約有60%的蛙池發生了該病;1995年,廣德邱村地區的600餘畝蛙池,有70%以上的面積發病。兩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間,危害極大。 4、防治方法:預防是減少該病損失的主要手段,可參考採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養前應對蛙池作徹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養過幾年牛蛙的老池則更應做到這一點。 (2)在養殖過程中應加管理,定期換水,使牛蛙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蛙場及食場應經常用葯物消毒,葯物可選用「魚蝦寧」、「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絕投喂變質飼料,飼料應新鮮和多樣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魚、蝦、河蚌以及其他動物均不能作為牛蛙的飼料。 (4)在選購蛙種時,應極力避免將病蛙帶入自己的養殖場中。牛蛙入池前應進行體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為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分鍾。 (5)養殖場中應備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後要及時消毒,並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現病情,則應及時撈出病蛙和死蛙進行消毒處理,發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潑灑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寧」拌飼投喂,結合消毒劑水體消毒,可有效控制該病。
(五) 腦膜炎 1、病症:病蛙膚色發黑,厭食,其典型臨床症狀為脖子歪斜朝向一邊,身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動時表現為腹部朝上並打轉,解剖觀察,病蛙的肝、腎、腸等均有充血現象。 2、病因:受細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為腦膜敗血黃桿菌。 3、危害:該病最早在上海發現,1994、1995年間在嘉興、湖州等相繼發生。其危害的主要對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傳染性很強,發病時間一般在7-10月份,水溫20℃以上。牛蛙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因水溫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溫度低時則可延長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鄉約400畝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該病,死亡在40-90%之間。 4、防治方法: (1)對蛙池作定期葯物消毒,定期換水。消毒用葯可參考使用如「強力殺菌消毒劑」、「高錳酸鉀與乙酸混合劑」等。 (2)在飼料中拌入「蛙病寧II號」葯物,對該病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3)SMZ、蛙病寧等葯物對該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六) 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脹,嚴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見腸內充氣明顯,後腸近肛門處時有結節狀阻塞物,肝、膽等無明顯變化。蝌蚪病後,活動明顯減弱,食量減少。 2、病因:引發該病的病原不詳,在病蝌蚪的肝組織中分離不到細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對象為蝌蚪,經調查比較,越冬後的上年秋季蝌蚪發病率明顯高於當年春季蝌蚪。該病多發於春夏季(4-8月),水溫20℃以上,有很強的傳染性,蝌蚪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通常為3-5天,個別池在一周內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鹽、湖州等地的蝌蚪幾乎同時發生該病,調查了湖州千金鎮約160畝蝌蚪養殖池,其中發生腹水病的有110畝,發病率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間,高者達100%。 4、防治方法:控制該病應以預防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養密度,及時換水,使水質保持清新。 (2)不從發病地區引進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錳酸鉀消毒。 (3)飼料應當浸泡後投喂,保證飼料多樣、適口和新鮮。 (4)發病後,對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時在飼料中拌入先鋒黴素或PVP-碘投喂。
【九招解決蛙類飼料】
時下,蛙類養殖較為普遍,而開發動物性飼料是重要環節。現介紹九條途徑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養殖蚯蚓。
在牛蛙池內的陸地,投入牛糞、爛水果、洗米水等,與土拌和,放進種蚯蚓,讓其繁殖。經一段時間養殖後,晚間蚯蚓出土活動,便可被牛蛙捕食。也可利用零星荒地,施足牛糞等以培養蚯蚓,每平方米可產成蚓5~7公斤。
2、燈光誘蟲。
在蛙池食台上方,離水面23厘米處,吊掛30瓦的黑光燈或紫光燈,可誘落昆蟲、飛虱等,晚上牛蛙會聚集燈下捕食。此法在5~9月份效果最好,開燈應在太陽下山後至上半夜,下半夜多露水,昆蟲少,應關燈節省用電。
3、養殖福壽螺。
利用零星溝塘或建小池,也可在蛙池水中繁殖、養殖,在高溫季節每5~10天產一桃紅色卵塊,每一卵塊有卵1000粒左右,卵破膜孵出小螺便作牛蛙飼料。
4、養蠶。
利用房前屋後種桑養蠶,蠶生長快,一生只需20天左右,幼蠶可用來喂幼蛙,長到4.5~5齡,可用來喂成蛙。
5、飼養黃粉蟲。
黃粉蟲是牛蛙的最好飼料,易飼養,只需麥麩和青菜葉即可飼喂。但蟲子生長慢,必須擴大飼養量,方能保證飼料供應。
6、誘蠅育蛆。
在牛蛙養殖池上方30厘米處吊掛大口盆、托盤等,內放誘餌如廢畜肉、魚內臟等誘蠅育蛆,當蠅蛆爬離盆口掉入水中,便成了蛙的佳餚。也可建一小池,在池內放入豆腐渣,再投入洗米水等,在池面上加蓋,過若干天蛆蟲育成,就可投喂牛蛙。
7、培養水蚤。
水蚤俗稱「紅蟲」、「魚蟲」,是小蝌蚪的理想飼料。先將培養池中的水排干,清池消毒後,每平方米池內撒干雞糞、豆腐渣等各1千克(或其它畜禽肥料),最好經日光曝曬一周後,灌水40厘米,並放入水蚤種源,幾天後池水變綠,兩周後池水中即可繁殖出大量水蚤。
8、利用下腳料。
將肉聯廠、飯店屠宰下腳料消毒干凈、搗細,拌入混合飼料投喂。有繅絲廠的地方,可用蠶蛹作飼料,還可購買豬肺、牛肺,切碎投喂。
9、捕捉小魚蝦。
地處河道、湖泊或魚池附近的養殖點,可經常捕捉野雜魚、小蝦作飼料。
3. 如何養殖牛蛙
養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定期巡池、及時記錄
每天早晨與傍晚必須巡視養殖池,及時記錄氣溫、水溫、水質、蝌蚪生活狀況(如有無浮頭現象,上次餌料吃剩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於剛孵出的蝌蚪以及變態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觀察及管理。
2.控制水溫與水位
最適宜的水溫為23~30℃,若水溫高於35℃,則要及時換水。將原池水排出1/4~1/2,引進水溫較低的清潔水。如水質污染,也需採取類似的換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養小蝌蚪或水溫較低時,水位宜低些,相反則應高些。
3.控制水質
蝌蚪池的水質應清潔,水中溶氧量應大於3毫克/升,鹽度小於2‰,pH值6.6~8.2之間。水質的好壞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來估測:
瘦水:水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較少。
較肥水:草綠帶黃--較混濁。水中綠球藻、隱藻類很多,還有部分黃綠藻。
肥水:淡黃褐帶綠--混濁度較小。水中蛙藻、金藻、黃藻較多,還有部分綠藻。黃褐色--混濁度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綠色--混濁度較小。水中主要為隱藻和綠球灌。一般用發酵後的糞肥施於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紅色帶棕--混濁。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紅色甲藻。蝌蚪吃後不消化,且污染水質,使蝌蚪中毒。搶救辦法是及時移走蝌蚪,然後清理池塘。
水質的惡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過度繁殖引起外,還可能由於腐殖質發酵、食物殘渣腐爛、水中缺氧,水源被工業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蟲為害致死而屍體腐爛、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質污染變質現象一經發現,則要採取換水的辦法解決,換水時不要猛然使水溫等生態因子差異太大,一般換水量為1/4~1/2,並注意掌握換水時間。養殖蝌蚪最好處在肥水及較肥水中,在人工投餌的情況下,處在瘦水中也可以。
4.經常保持池水清潔衛生
(1)發現水面有懸浮雜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動物,要及時撈出處理。
(2)餌料台要經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曬殺菌。蝌蚪吃殘後留在餌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時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爛。
(3)經幾個月飼養後,池底如積有污泥及灑施後沉水的食物殘渣,要及時清除。
5.及時處理蝌蚪嚴重浮頭現象
水溫較高時,黎明前後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頭,此外天氣異常悶熱也會浮頭,此時必須立即換水或開增氧機。
6.做好擴池工作,保持適宜的放養密度
一般情況下,剛孵出至10日齡的蝌蚪養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為宜;11~30日齡以500~1000尾為宜;30日齡至變態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為宜。密度的確定與蝌蚪生育期、體型大小、供餌狀況、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可因時、因地及具體條件不同而改變。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溫帶地區自然條件下,一般從11月至來年3月份即進入越冬期,具體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層水溫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層水凍結、積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備好補水、補氧設備及措施。如發生水位下降或水溫低;底層污泥發酵而缺氧情況時,可及時灌水、充氣。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減少耗氧量。
有條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溫在15℃以上,如能達到20~30℃,則蝌蚪仍能正常生長變態。
4. 怎麼養牛蛙
以下是最詳細的無公害養殖規程「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無公害養殖的環境條件、繁殖、蝌蚪培育、幼蛙與食用蛙的飼養、越冬、飼料要求和病害防治技術。
本標准適用於牛蛙池塘和網箱的無公害養殖,其他養殖方式可參照執行。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 11607 漁業水質標准
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則
NY 5051 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 5071 無公害食品 漁用葯物使用准則
NY 507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SC/T 1008 池塘常規培育魚苗魚種技術規范
3 環境條件
3.1 場地的選擇
3.1.1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沒有對漁業水質構成威脅的污染源。
3.1.2 自然環境僻靜,交通便利。
3.2 水質
3.2.1 水源水質應符合GB 11607的規定。
3.2.2 養殖池水質應符合NY 5051的規定。
3.3 養殖設施
養殖設施見表1。
表1 養殖設施
設施類別 池塘或網箱水面面積/m2 陸地面積 水深/cm
池塘a 產卵池 30~200 約為水面面積的三分之一 50~80
孵化池 1~5 - 30~50
蝌蚪培育池 20~200 - 50~100
幼蛙飼養池 5~30 - 30~60
食用蛙飼養池 2~300 約水水面面積的三分之一 50~100
網箱b 產卵箱 1~15 - 30~50
蝌蚪培育箱 5~20 - 50~100
食用蛙飼養箱 8~24 - 30~50
a 防逃圍牆一般高度為1.5 m b 網箱設置見附錄A。
4 繁殖
4.1 親蛙來源
4.1.1 從原產地引進經選育的牛蛙親蛙或蝌蚪、幼蛙,經專門培育成的親蛙。
4.1.2 國家確認的良種場生產的蝌蚪、幼蛙,經專門培育成親蛙。
4.1.3 近親繁殖的後代不得留作親蛙。
4.2 親蛙質量要求
4.2.1 應符合牛蛙種質標準的規定。
4.2.2 繁殖年齡與體重:以2齡至4齡的成蛙為宜;體重350 g以上。
4.2.3 引進的親蛙應經檢疫,不得帶有傳染性疾病。
4.3 親蛙放養
4.3.1 池塘(網箱)消毒
放養前10 d左右進行池塘(網箱)消毒。清塘按SC/T 1008的規定執行;網箱置於水中浸泡。
4.3.2 雌雄鑒別
雌蛙咽喉部呈白色或灰白色,鼓膜和眼睛的大小相近,前肢第一指不發達,無婚姻瘤;雄蛙咽喉部呈黃色,鼓膜明顯大於眼徑,前肢第一指特別發達,有明顯的婚姻瘤。
4.3.3 性比
雌、雄親蛙的放養比例一般為1∶1。
4.3.4 親蛙消毒
放養時應進行葯物消毒,可用3%~4%食鹽水溶液浸浴20 min~15 min,或10 mg/L~20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20 min~15 min。
4.3.5 放養密度
2隻/m2~4隻/m2。
4.3.6 飼養管理
親蛙進入培育池,經2d~3d適應後,開始攝食。泥鰍、黃粉蟲、小魚、蠅蛆、動物內臟等動物性飼料日投喂量為親蛙體重的5%~6%,產卵期投喂量為體重的7%~8%;配合飼料的日投喂量一般為體重的2%~3%。投餌量應根據天氣和前一天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每天分上午、下午兩次投喂。顆粒配合飼料及塊狀動物內臟,其最大長度應小於親蛙口裂寬度的二分之一,泥鰍及小魚蝦等全長應小於親蛙軀干長的二分之一。
親蛙池每2d~3d換二分之一左右的水;發現蛙病及時治療;防偷、防敵害和防逃。
4.4 產卵與孵化
4.4.1 產卵條件
溶氧不低於4 mg/L;水溫20~30℃;水中有適量水草。
4.4.2 產卵時間
自然產卵排精多在早晨,雨後天晴時常為高峰期。
4.4.3 卵的收集
產卵後應及時收集卵塊,用光滑硬質容器將同期卵塊(連同水草)輕輕移入同一孵化池或網箱,嚴防卵塊成團。
4.4.4 孵化密度
孵化池中卵的密度為5 000粒/m2~10 000粒/m2;孵化網箱中卵的密度為10 000粒/m2~20 000粒/m2。
4.4.5 孵化管理
孵化池每天換水一次,每次換四分之一左右的水,加註新水時不得沖動卵粒,並防止魚、蛙、水生昆蟲等的進入;陽光直曬強烈或大雨時應遮蓋孵化池或網箱。
5 蝌蚪培育
5.1 池塘(網箱)消毒
按4.3.1 執行。
5.2 施肥、注水
蝌蚪入池前4 d~5 d,每667 m2施糞肥300 kg,或綠肥400 kg。有機肥須經發酵腐熟並有1%~2%生石灰消毒,使用原則應符合NY/T 394的規定。培育前期,保持水深約50 cm。
5.3 蝌蚪質量要求
規格整齊;無傷,無疾病;體質健壯;能逆不游動;離水後跳動有力。
蝌蚪的體長與體重見附錄B。
5.4 蝌蚪消毒
蝌蚪放養前用3%~4%食鹽水溶液浸浴20 min~15 min,或5 mg/L~7 mg/L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浸浴10 min~5 min。
5.5 放養密度
孵化出膜10d~15d後的蝌蚪,轉入蝌蚪池或網箱,蝌蚪池放養密度為300尾/m2~500尾/m2,1月齡後,密度為50尾/m2~100尾/m2;網箱放養蝌蚪的密度為蝌蚪池的2倍~3倍。
5.6 飼養管理
孵化出膜3 d後,首天每萬尾蝌蚪投喂一個熟蛋黃,第二天再稍增加些,7日齡後日投喂量為每萬尾蝌蚪100g黃豆漿;15日齡後,逐步投喂豆渣、麩皮、魚粉、魚糜、配合飼料等,日投喂量每萬只蝌蚪為400g~700g;30日齡後,日投喂量每萬只蝌蚪為4 000g~8000g。
5.7 變態控制
變態適宜水溫23℃~32℃;在蝌蚪變態早期適量增加動物性餌料,促進變態;尾部吸收時,需減少投餌,加設餌料台;7月中下旬以後孵出的蝌蚪應採用提高放養密度,減少投餌或加註井水降溫等措施,延遲變態時間。
6 幼蛙與食用蛙飼養
6.1 幼蛙飼養
6.1.1 池塘(網箱)消毒
見4.3.1。
6.1.2 幼蛙選擇
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體表無傷痕,富有光澤,無畸形。
6.1.3 幼蛙消毒
見4.3.4。
6.1.4 放養密度
池塘放養剛變態的幼蛙150隻/m2~100隻/m2,體重25g~50g放養40隻/m2~30隻/m2;網箱幼蛙放養密度為池塘的2倍~3倍。按蛙體大小適時分級飼養。
6.1.5 飼養管理
6.1.5.1 投飼
剛變態的幼蛙以蠅蛆、黃粉蟲幼蟲、蚯蚓、小魚苗、小蝦類等小型動物活體作餌料為宜。動物性餌料,日投喂量為牛蛙體重的5%~8%;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牛蛙體重的2%~3%。
6.1.5.2 馴飼
馴食使用池不設陸地,池中應設餌料台;變態後的幼蛙應及時馴食;將餌料台底浸入水中大約2 cm;適當密集飼養;投飼量見6.1.5.1,並逐漸減少小型活體動物投喂量,增加動物肉、內臟和膨化配合飼料投喂比例,一般一周後幼蛙主動食用配合飼料和非活體餌料,完成馴飼。
6.1.5.3 日常管理
加強巡塘,及時分級飼養;做好防病、防逃、防敵害。
6.2 食用蛙飼養
6.2.1 池塘(網箱)消毒
按4.3.1 執行。
6.2.2 放養蛙的消毒
按4.3.4執行。
6.2.3 放養密度
放養量為1.8 kg/m2~2 kg/m2。網箱幼蛙放養密度為池塘的2倍~3倍。
6.2.4 飼養管理
見4.3.6
7 越冬
7.1 越冬方式
越冬方式有越冬池越冬、洞穴越冬、網箱越冬、塑料薄膜大棚越冬等。冬季可用溫泉及電廠余熱加溫飼養。
7.2 越冬環境
越冬場地避風向陽,靜避,濕潤;越冬池水深50 cm~100 cm;幼蛙、食用蛙越冬池池底應有10 cm~20 cm厚的淤泥;網箱的水深約50 cm。
7.3 越冬管理
秋季室外水溫降至10℃前將蛙移入越冬場地,春季室外水溫回升並穩定在10℃以上後,方可解除越冬環境。防治敵害生物和防治水面結冰。
8 飼料要求
飼料安全衛生指標應符合NY 5072的規定;不宜長期投喂單一飼料。
9 病害的防治
9.1 疾病的預防
疾病防治以預防為主,一般措施為:
嚴格進行清塘;
蝌蚪、幼蛙入塘前,嚴格進行消毒;
蝌蚪、幼蛙入塘後,每半月按1 g/m3漂白粉(28%有效氯)或20 g/m3生石灰潑灑一次;
高溫季節,飼料中按每千克魚體重每日拌入50 g大蒜頭或0.2g大蒜素粉,連續4 d~6 d;
提倡疾病免疫預防;
患病個體應及時隔離治療,病死個體應及時撈出,深埋處理;
應定時間、定地點、定數量、定質量投喂飼料;
使用的工具要浸洗消毒,消毒方法按本標准4.3.4的規定執行。
病蛙池水未經消毒不得任意排放。
9.2 敵害生物及其預防
敵害生物及其預防見表2。
9.3 常見病的防治
9.3.1 蝌蚪病及其防治
蝌蚪病及其防治見表3。
表2 敵害生物及其預防
有害生物 危害對象 預防措施
肉食性魚類 卵、蝌蚪、幼蛙、食用蛙 清塘
拉網 注水口加濾網
龜鱉類、蝦類、蛙類 卵、蝌蚪、幼蛙 拉網、注水口加濾網、圍欄
橈足類、水生昆蟲類 卵、蝌蚪 清塘、注水口加濾網
鼠類、蛇類、鳥類 卵、蝌蚪、幼蛙、食用蛙 保持陸地清潔,誘捕、加蓋防護網
絲狀水生藻類 蝌蚪、幼蛙 撈出,0.7mg/L~1.4mg/L硫酸酮全池潑灑
表3 常見蝌蚪病及其防治
病名 發病季節 主要症狀 防治方法
出血病 5月~8月易發生 體表有出血點,腹部腫大;嚴重時仰浮於水面 0.5 mg/L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
車輪蟲病 5月~8月,水溫20℃~28℃時易發生 皮膚和鰓表面呈青灰色斑;尾鰭發白,嚴重時被腐蝕 2%~4%食鹽浸浴20 min~30 min,或0.5 mg/L~0.7 mg/L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
舌杯蟲病 7月~8月易發生 游動遲緩,呼吸困難;尾部呈毛狀物,嚴重時感染全身 0.5 mg/L~0.7 mg/L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或1 g/m3漂白粉(28%有效氯)潑灑
錨頭鰠病 6月~11月易發生 肉眼可見蟲體;感染處發炎紅腫,嚴重時潰爛 10 mg/L~20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0 min~20 min
水霉病 2月~5月易發生 體表菌絲大量繁殖如絮狀 5 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浴30 min,連續3 d
氣泡病 7月~9月,水溫35℃以上易發生 腹部膨大,身體失去平衡,漂浮於水面 及時換水;4%~5%食鹽或20%硫酸鎂全池潑灑
註:浸浴後葯物殘液不得倒入養殖水體。
9.3.2 蛙病及其防治
蛙病及其防治見表4。
表4 常見蛙病及其防治
病名 發病季節 主要症狀 防治方法
紅腿病 常年可見 後肢、腹部紅腫,出現紅斑,肌肉充血,舌、口腔有出血性斑塊 1 g/m3漂白粉(28%有效氯)潑灑,或0.3g/m3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
腐皮病 4月~10月易發生 頭部表皮腐爛發白,四肢關節處腐爛;嚴重時蹼部骨外露,四肢紅腫 20 mg/L高錳酸鉀浸浴30 min;0.3 mg/L~0.5 mg/L 二氧化氯全池潑灑,飼料中補加適量維生素A、維生素B或魚肝油
腸胃炎病 4月~5月和9月~10月易發生 體色變淺,蛙體癱軟不活動,不吃食 2 mg/L漂白粉(28%有效氯)浸泡餌料台;每天每千克蛙體重0.2g~0.3g酵母片或0.2g大蒜素或0.1g土黴素拌入飼料中填喂
註:浸浴後葯物殘液不得倒入養殖水體。
漁葯的使用和休葯期按NY 5071執行。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網箱設置
A.1 網箱製作
網箱通常採用紗窗網布縫制,也可採用聚乙烯網片,網目以不逃逸飼養對象為宜。網箱規格一般為3 m×4 m,4 m×4 m,3 m×5 m等,網箱面積一般不超過20 m2,網箱高1.5m。
A.2 網箱架設
養蛙網箱多採用楠竹或杉木架設和固定,網箱一般單排串聯或雙排並列,網箱間距10cm~20 cm,排間距100 cm~150 cm;網箱水深按表1執行,網箱底離水體底部不少於20 cm;網箱周邊上沿內折10 cm,內折後的四角處用線縫合,網箱上方搭蓋遮陽網。
A.3 水體要求
架設網箱的水體水位變化不大;網箱架設處底部淤泥不超過30cm;水體放養魚種時,不宜搭配鯉魚和肉食性魚類。
5. 青蛙養直技術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①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②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2、幼蛙的飼養管理
①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②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 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③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6. 青蛙應該怎麼養
你好!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最後祝你成功!
7. 牛蛙是怎樣的
牛蛙
(一種蛙科動物)
牛蛙(Rana catesbianaShaw)屬於兩棲綱(Amphibia)、無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一種大型食用蛙,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牛蛙,俗名美國水蛙,個體碩大,生長快,產量高,原產於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
牛蛙 原產於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范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
8. 石蛙的養殖技術
方法
石蛙養殖看似簡單,實際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養者吃盡苦頭。南方諸省在石蛙人工飼養方面做過不少嘗試,但是真正成功並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的比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長條件比較特殊,對環境要求較高,如果沒有把其生長規律弄清楚,很難養殖成功。下面列出一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規律和經驗。
1.石蛙屬於流水生活型。常棲於山區水流較緩的小溪內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內,溪的兩岸植被豐富。它們很少離開水域,體色常與它們的居住環境相適應。第二性徵向著強烈地擁抱方式發展,雄性體大,前肢極為粗壯,婚刺也極發達,這些特點與繁殖特性有很大的關系,產卵時,雌雄必須將卵產在流水所沖擊的溪邊,交配時雄性強有力地擁抱著雌性,並藉助於腹部的棘加強雄性的固著力,使它們不為水流所沖散。石蛙具內聲囊,發聲低濁而大,雄性叫聲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聲相應。石蛙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往往幾只或幾十隻堆在一起共棲一處,在安靜適宜的環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覓食,夜間是活動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抱對等行為。 石蛙喜食活動的動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在自然狀態下,石蛙的食性廣泛,除昆蟲、蜈蚣、蜘蛛、馬陸、蝸牛、螺、蜆、蚯蚓、蝦外還捕食蟹、雜魚、泥鰍、幼蛇和小型鳥類。不同地區的石蛙,由於環境所能提供的餌料不同食性亦有差異。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為其體重的9%,有時達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時取食溪邊水草或水底的水綿,它們使用角齒啃食,把柔軟的植物組織啃下來食用。蝌蚪所啃食種類有植物性的小環藻、絲藻、水綿、苔蘚、硅藻、甲藻、金魚藻及植物碎屑;動物性有草履蟲、纖毛蟲、水蚤、輪蟲等。有人還發現石蛙蝌蚪以颳起水中石塊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葉或溪中的動物屍體為食。有時還嚙食死亡的同類。
石蛙是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石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8~26℃,最適溫度24~25℃,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 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2℃,蛙代謝很弱,進入冬眠,冬眠時,蛙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冬眠期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蛙就會再出現活動。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溫在31℃左右,不同季節有所變化。石蛙亦能忍受長期的0℃環境,但水不能結冰,冰封缺氧導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體上,卵外的膠質膜遇水膨脹變厚,粘性強,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有時長達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徑一般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根據水溫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後,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逢內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50~78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2 石蛙的餌料
石蛙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有關它們的養殖方法在很多書本上都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3 石蛙池的建設
野生石蛙常年棲息於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環境要求水流充足,陰涼,潮濕,水質清新,喜群棲於石穴之中。生長發育、配種、繁衍後代長期處於野生狀態。
人工馴養石蛙,由野生變為家養,生活環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石蛙進行人工飼養,對蛙池必須採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於自然環境,又要便於人工管理。
3.1 養殖場址的選擇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養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3.2 蛙池的規格要求
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
3.2.1 種蛙池
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環境,促其生長發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並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每池飼養一群同樣規格的蝌蚪為好。
3.2.4 幼蛙池
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築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
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鹼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蛙
繁殖要點
石蛙是國家保護動物,又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人工養殖石蛙既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人工繁殖是成功養殖石蛙的關鍵。現將其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種蛙池與孵化池的准備
種蛙池、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良好的地方,面積以 2~3平方米為宜。池內應徹底消毒洗凈後放入清潔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些石塊和新鮮水草。
(2)配種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氣溫20℃以上開始交配、產卵,種蛙雌雄比例為1:1,密度為每平方米15~20隻。種蛙一般在夜間21時之後抱對,母蛙在清晨4~7時產卵。卵塊通常勃附在水草、石塊、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能攪動,以免損傷破碎,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日早晨觀察、檢查種蛙池,如果有蛙卵,可在上午8時後輕輕撈出,放在孵化池中的孵化盤上。在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確保干凈,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為6~8,一池一窩(500~1000粒卵)。一般在產卵半小時後受精卵胚珠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狀,9天蝌蚪基本形成,15天後破膜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4)蝌蚪飼養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初期(1~10日齡) 蝌蚪破膜後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後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生長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後,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漿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隻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盡快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後,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並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污染。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期,分別長出後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境幽靜,以造就適應於蝌蚪變態所需的生態環境。
(5)幼蛙飼養
剛變態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採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餘。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凈,經常消毒,以免剩餘食物變質污染池水。在以後的時間里,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隻。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