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油分測定的意義
油分測定的意義是鑒定糧油作物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指導糧油及其製品的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油水分配系數(oil -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物質在正辛醇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
logP值指某物質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反映了物質在油水兩相中的分配情況。logP值越大,說明該物質越親油,反之,越小,則越親水,即水溶性越好。葯物在體內的溶解、吸收、分布、轉運與葯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有關,即和油水分配系數有關。
測試方法簡介
在恆溫、恆壓和一定的pH條件下,當溶質在任何一相中的濃度不超過0.01mol/L時,其在兩種純溶劑中的分配遵循能斯特(Nernst)定律。通過一定時間的連續振搖,使化學品在脂溶性有機溶劑(正辛醇)與水相中的分配達到平衡,測定平衡時兩相中化學品的濃度,可確定化學品的分配系數。
對於可能發生解離的化學晶,應採用適當的緩沖溶液。對於自由酸,緩沖液的pH值至少為pK-1;對於自由鹼,緩沖液的pH值至少為pK+1,以確保化學品呈分子狀態。表面活性劑類化學品的分配系數可採用其在水中和在正辛醇中的溶解度來計算。
Ⅱ 脂水分配系數的測定為什麼振盪後油相濃度會更大
對於一些在水相部分電離的弱酸或弱鹼, PSA ,唯一的區別就是有機相的不同,雖然可選作油相的溶劑很多,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 測定葯物油水分配系數的時候 . 油水分配系數就是我們最常說的 LogP (Partition Coefficient)。 2。 此矛盾如何解決. 葯物為某種受體的底物,油相是低強度,即水溶性越好,所以可以認為葯物在正辛醇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早期的油相一般多用橄欖油,正辛醇是中等強度:正辛醇為各向同性的溶劑,因此. 葯物本身能夠改變腸粘膜的通透性, 因為它與生物膜整體的溶解度參數接近,說明葯物的水溶性較強,特別是解離型葯物的分配系數。可以證明:1 降至 1: 1。其主要原因是,起到吸收促進劑的作用,體外正辛醇水分配系數與大鼠體內的腸吸收情況相悖:大多數葯物的溶解度參數 (δ) 為 8 ~ 12 。 logP 值指某物質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 正辛醇與其它油相或有機相的差別在於介電常數(或電解質強度)不同,但在處方設計中應用最多的是正辛醇, 如果是這樣要注意葯物潛在的毒性以及刺激性,與細胞類脂膜的溶解度參數 (δ=10; 水分配系數均小於 0 ,而且已經有人用 caco-2 模型證明該單體確實有很強的滲透性? 如果正辛醇 /,因此無法模擬所有類型葯物, 可以改變油相和水相的比例,按道理來說預示腸內吸收很差,且不帶電荷中心, LogP 不受溶液 pH 值的影響,在取對數,如果以被動擴散機制透過細胞膜,油水分配系數等等信息,氫鍵受體數量; 2,存在主動過程,加速葯物細胞間 (paracellular route) 的滲透,對於解離型葯物來說,應先根據 Henderson-hasselbach 方程計算該 pH 值下中性葯物分子的濃度 ,從文獻上看! 我試驗的單體的正辛醇水( pH 為 1-9 的各種磷酸鹽緩沖液)分配系數均小於 0 . 一般選擇正丁醇,如在實驗得到相反的結論,可能油水分配系數不等同於正辛醇水分配系數吧,正辛醇的溶解度參數 δ=10?. 為了減小測定誤差可以求得該葯物的分子量, 水相中濃度很小,而脂溶性較差, 可以選擇油相和水相互不相溶的有機溶劑, LogD 隨 pH 而變化. 油水分配系數的計算就是求平衡狀態下正丁醇與水相中濃度的比值。 從理論上分析,反之, 其計算方法是中性葯物在油相與水相濃度的比值, 計算方法是用葯物在油相中的濃度比在水相中的總濃度,並且正辛醇溶解度參數正好位於一般葯物的溶解度范圍的中值附近;但是我進行的體內試驗表明該單體在大鼠體內的小腸吸收很強。 在測定油 /,請各位站友解惑獻策.3) 相似, 則葯物大部分進入油相。反映了物質在油水兩相中的分配情況,說明該物質越親油。 可否這樣理解, 例如從 1, 從而提高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量。 然後上網去查詢以上信息相關的文章,油水分配系數是個總的概念,我的試驗涉及這個主題,如 EDTA 能夠打開細胞間的緊密連接 (tight junction ) ; 水分配系數時,對於在水中部分解離的葯物,則越親水?! [1] ,就可以不做試驗也能估算一下葯物在胃腸道的吸收, 分析誤差會變大 . 若葯物脂溶性大?或者如何解釋呢: 1. 正辛醇 /.24 ; 水分配系數即 LogD (Distribution Coefficeint). 油水分配系數和正辛醇分配系數都是分配系數。 logP 值越大:9。 大家繼續討論,越小,氫鍵供體數量:4 或者 1,包括正辛醇分配系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用 Caco-2 模型求得的表觀透過常數因該較低
Ⅲ 如何測油水分配系數logP值
一般都採用搖瓶法。以正辛醇為油相,以你要測葯物比較易溶的溶劑為水相,也可以用水。先相互飽和24小時。完了將葯物溶解在飽和好的正辛醇中,與一定體積的水相混合,體積比是任意選擇的。振盪72小時。分別測葯物在正辛醇和水腫的含量。利用濃度比來求LOGP。
隨著數據採集和測試技術的進步,科學家擁有大量數據,但這仍然不能滿足所有數據需要,於是共享數據就成為人們的要求。由於Internet的普及,藉助網路來實現數據共享成為一種現實可行的方法。
預處理
試驗中必須使用分析純的正辛醇和蒸餾水 (或 重蒸餾水 ,不能使用直接從離子交換器 中得到的去離子水)。 試驗前 ,正辛醇與水需經預飽和處理 ,即在試驗溫度下 ,采 用兩個大儲液瓶 ,分別裝入正辛醇與足量 的水 ,水與足量 的正辛醇 ,置於恆溫振盪器 中振搖 24h後 ,靜 置足夠長 的時間使兩相完全分離 ,以分別得到水飽和的正辛醇 、正辛醇飽和水 。
Ⅳ 正辛醇油水分配系數
可以求得該葯物的分子量,氫鍵供體數量,氫鍵受體數量,
PSA
,油水分配系數等等信息。
然後上網去查詢以上信息相關的文章,就可以不做試驗也能估算一下葯物在胃腸道的吸收。
logP
值指某物質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反映了物質在油水
兩相中的分配情況。
logP
值越大,說明該物質越親油,反之,越小,則越親水,即水
溶性越好!
[1]
?
測定葯物油水分配系數的時候
,
可以選擇油相和水相互不相溶的有機溶劑
.
一般選擇正丁醇
,
因為它與生物膜
整體的溶解度參數接近
.
油水分配系數的計算就是求平衡狀態下正丁醇與水相中濃度的比值
.
若葯物脂溶性
大
,
則葯物大部分進入油相
,
水相中濃度很小
,
分析誤差會變大
.
為了減小測定誤差
,
可以改變油相和水相的比
例
,
例如從
1:1
降至
1:4
或者
1:9,
從而提高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量
.
油水分配系數和正辛醇分配系數都是分配系數,唯一的區別就是有機相的不同,從文獻上看,油水分配系
數是個總的概念,包括正辛醇分配系數。早期的油相一般多用橄欖油。
在測定油
/
水分配系數時,雖然可選作油相的溶劑很多,但在處方設計中應用最多的是正辛醇。其主要原因
是:大多數葯物的溶解度參數
(δ)
為
8
~
12
,正辛醇的溶解度參數
δ=10.24
,與細胞類脂膜的溶解度參數
(δ=10.3)
相似,並且正辛醇溶解度參數正好位於一般葯物的溶解度范圍的中值附近,所以可以認為葯物在
正辛醇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
正辛醇與其它油相或有機相的差別在於介電常數(或電解質強度)不同,正辛醇是中等強度,油相是低強
度。
從理論上分析:正辛醇為各向同性的溶劑,且不帶電荷中心,因此無法模擬所有類型葯物,特別是解離型
葯物的分配系數,因此,對於解離型葯物來說,可能油水分配系數不等同於正辛醇水分配系數吧。
大家繼續討論,我的試驗涉及這個主題,體外正辛醇水分配系數與大鼠體內的腸吸收情況相悖,令我百思
不得其解,請各位站友解惑獻策!
我試驗的單體的正辛醇水(
pH
為
1-9
的各種磷酸鹽緩沖液)分配系數均小於
0
,按道理來說預示腸內吸收
很差;
但是我進行的體內試驗表明該單體在大鼠體內的小腸吸收很強,
而且已經有人用
caco-2
模型證明該
單體確實有很強的滲透性。
此矛盾如何解決?或者如何解釋呢???
如果正辛醇
/
水分配系數均小於
0
,說明葯物的水溶性較強,而脂溶性較差,如果以被動擴散機制透過細胞
膜,用
Caco-2
模型求得的表觀透過常數因該較低,如在實驗得到相反的結論,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
1.
葯物為某種受體的底物,存在主動過程;
2.
葯物本身能夠改變腸粘膜的通透性,
起到吸收促進劑的作用,
如
EDTA
能夠打開細胞間的緊密連接
(tight
junction
)
,加速葯物細胞間
(paracellular route)
的滲透
,
如果是這樣要注意葯物潛在的毒性以及刺激性。
可否這樣理解:
1.
油水分配系數就是我們最常說的
LogP
(Partition
Coefficient),
其計算方法是中性葯物在油相與水相濃度
的比值,在取對數。對於一些在水相部分電離的弱酸或弱鹼,應先根據
Henderson-hasselbach
方程計算該
pH
值下中性葯物分子的濃度
。可以證明,
LogP
不受溶液
pH
值的影響。
2.
正辛醇
/
水分配系數即
LogD (Distribution Coefficeint),
計算方法是用葯物在油相中的濃度比在水相中的
總濃度,對於在水中部分解離的葯物,
LogD
隨
pH
而變化。
Ⅳ 測定油水分配系數,除了正丁醇-水系統,哪些系統可以測定分配系數
測定油水分配系數的經典方法是搖瓶法 , 採用搖瓶法 ,以正辛醇2水為系統測定了 β 2欖 香烯的油水分配系數 .這對預測 β 2欖香烯是否 適合制備成脂質。
油水分配系數(oil -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物質在正辛醇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
logP值指某物質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反映了物質在油水兩相中的分配情況。logP值越大,說明該物質越親油,反之,越小,則越親水,即水溶性越好。
Ⅵ 分配系數的計算公式
分配系數的計算公式:K=c=kVmVsm,分配系數是指在一定溫度下,達到分配平衡時某一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活度(常近似為濃度)之比,為一常數,分配系數可用於表示該物質對兩種溶劑的親和性的差異。
對分配系數的測定可提供該物質在環境行為方面許多重要的信息。常用的溶劑體系是由水和一種與水不互溶的有機溶劑組成,如正辛醇-水體系,所得的分配系數稱為辛醇-水分配系數。用辛醇是因為該體系近似於體內脂細胞膜胞質溶膠體系對有機物的分配。土壤化學研究中,固-液相分配系數指體系達到平衡狀態時溶質在固液兩相中的濃度比值,它可反映養分元素或其他化學物質在兩相中的遷移能力及分離效能·可用於研究土壤中元素或化合物的生物有效性。
Ⅶ 兩種物質的平衡溶解度和 油水平衡系數的怎麼測定
可以求得該葯物的分子量,氫鍵供體數量,氫鍵受體數量, PSA ,油水分配系數等等信息。 然後上網去查詢以上信息相關的文章,就可以不做試驗也能估算一下葯物在胃腸道的吸收。 logP 值指某物質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數比值的對數值。
Ⅷ 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數實驗該怎麼設計
研究托拉塞米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數(Ko/w),為設計托拉塞米緩釋制劑提供基礎。方法:配製不同pH的緩沖溶液,制備不同pH的標准曲線,以飽和法測定溶解度,以溶解度曲線擬合解離常數(pKa),以托拉塞米在正辛醇和水相的濃度比,計算油水分配系數(Ko/w)。結果:研究發現,托拉塞米的溶解度隨著pH的升高先降低然後再升高;pKa有兩個,分別為2.24、7.99;油水分配系數Ko/w隨著pH的升高先升高然後再降低。結論:通過體外研究可以推測,托拉塞米在胃、回腸和結腸中有較好的溶解和吸收,適合研究緩釋制劑
Ⅸ 分配系數的測定及其影響因素
5.1.3.1 分配系數的測定
根據能斯特定律,分配系數需測定平衡體系中固相(結晶相)和液相(基質)兩部分的微量元素濃度。目前常用兩種方法測定微量元素濃度:直接測定法和實驗測定法。
直接測定法:直接測定地質體中兩平衡共存相的微量元素濃度,再按能斯特分配定律計算出分配系數。例如,測定火山岩中斑晶礦物和基質,或測定現代火山熔岩流中的礦物與淬火熔體(玻璃)或測定岩石中的共存礦物的分配系數。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斑晶-基質法,火山岩中斑晶礦物代表熔體結晶過程中的固相,基質或淬火熔體代表熔體相———岩漿,兩相中微量元素比值即為該元素的分配系數。1981年 Books用珍珠黑曜岩中褐簾石和玻璃間的稀土元素的濃度,分別計算出了它們各自的分配系數,見表5.1。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斑晶中含有雜質,要獲得純的礦物難度很大;斑晶邊緣與核心部分微量元素的濃度不同,各部分的分配系數是不一致的;實際難以知道體系是在什麼溫度、壓力條件下達到平衡的。鑒於以上原因,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不少學者利用實驗方法測定分配參數。
表5.1 珍珠黑曜岩中褐簾石的分配系數
實驗測定法:用化學試劑合成與天然岩漿成分相似的玻璃物質;或者直接採用天然物質(如拉斑玄武岩)作為初始物質,實驗使一種礦物和熔體,或者兩種礦物間達到平衡,並使微量元素在兩相中達到溶解平衡,然後測定元素在兩相中的濃度,得出分配系數。實驗測定分配系數的方法雖不斷改善,但仍難以證明實驗是否達到平衡以及難以選純礦物,加上為了精確測定微量元素,實驗過程中元素的濃度遠遠高於自然體系,這些都是應用實驗結果研究問題的難題。迄今以實驗方法獲得的分配系數數據也較少見。
5.1.3.2 影響分配系數的因素
微量元素的分配受體系總成分、溫度和壓力等因素的影響。
(1)體系化學成分的影響。岩漿化學成分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硅酸鹽熔體的結構。不少研究表明,酸性岩漿熔體結構與基性岩漿熔體結構的 Si∶O分子比率是不同的,它決定了熔體中橋氧(Si-O-Si),非橋氧(Si-O-Me),自由氧(Me-O-Me)的比例及Si-O四面體結構團的聚合作用的程度,因此在兩種硅酸鹽熔體共存時微量元素的分配情況明顯不同。Watson(1976)、Ryerson(1978)等實驗表明:Cs、Ba、Sr、La、Sm、Gd、Lu、Cr、Nb、Ta 等微量元素在不混熔的基性和酸性熔體中的分配存在較大的差異,分配在酸性熔體中的Cs是基性熔體的3倍,Ba、Sr為 1.5 倍,其他元素為 2.3~4.3 倍。體系化學成分對微量元素分配系數影響的另一個較好的實例,是火山岩中斜長石礦物系列對稀土元素分配系數的控制(表5.2),其中元素 Eu隨各火山岩中斜長石中鈣長石(anorthite)含量的增多,其分配系數趨於減小。
表5.2 不同成分斜長石的稀土元素分配系數
(2)溫度對分配系數的影響。由能斯特定律可導出:
地球化學
式中:ΔH 表示微量元素在兩相中的熱焓變化;B 是積分常數;R 是氣體常數,分配系數的自然對數與體系溫度的倒數呈線性關系,這就是設計微量元素地質溫度計的基礎原理。
圖5.1 石榴子石橄欖岩中分配系數與壓力的關系
(3)壓力對分配系數的影響。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在這方面報道的資料很少,但是有一點已通過實驗證實:在相當於上地幔壓力條件下,稀土元素在富水的蒸汽和石榴子石、單斜輝石、斜方輝石、橄欖石之間的分配系數為1~200,分配系數隨壓力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圖5.1)。
綜上所述,分配系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體系的化學成分、溫度、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為此我們在選用分配系數時,要盡量選擇與所研究的體系條件相近(化學成分、溫度、壓力)的分配系數值,這樣分析、解決問題的效果會更客觀些。
Ⅹ 分配系數的測定
微量元素分配系數是地球化學基礎數據之一。沒有分配系數資料,微量元素的定量模型就無法建立。目前,測定分配系數的方法有兩種:直接測定法和實驗測定法。
1.直接測定法
該方法是直接對天然地質樣品進行微量元素含量測定。通過測定岩石中的斑晶礦物和基質(代表與礦物平衡的熔體),或者測定現代火山熔岩流中的礦物與淬火熔體(玻璃)的微量元素濃度,來確定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數(兩相中微量元素的濃度比即為該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數)。
2.實驗測定法
用一種特定礦物和一種特定液體(熔體或溶液)構成某微量元素所存在的環境體系,使微量元素在兩相中達到溶解平衡,然後測定該元素在兩相中的濃度,得出分配系數。
上述兩種方法測定元素的分配系數均存在一定問題。直接測定法的主要困難是:①不易證明斑晶和熔體是否達到平衡。例如礦物斑晶常具有環帶狀結構,甚至有些晶體雖然主要組分是均一的,但微量元素的濃度則是分帶的。這些均說明平衡是不完全的,用這種方法測定的只是有效分配系數(effective partition coefficient)或似分配系數(apparent partition coefficient),而不是平衡分配系數;②用手工或磁選等方法難以獲得純礦物;③難於確定體系達到平衡的條件(溫度和壓力)以及在岩漿冷卻和上涌過程中已存在的斑晶是否發生過某種再平衡或融變。
與直接測定法類似,實驗測定法也存在著難於證明兩相間是否達到平衡的問題。另外,實際工作中還存在難於將礦物與富集微量元素的相分離干凈、難於將淬火時在晶體周圍形成的雜質清除掉等問題。
從動力學角度看,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即在結晶過程中組分在熔體中的擴散速度是否能足夠快,以至能保持正在生長的晶體周圍的熔體成分完全與岩漿房熔體的總成分相一致。否則,平衡分配系數是不適用的,反而應採用有效分配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