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散劑的裝量差異怎麼計算要計算的方法,不要網上有關葯典的那些記載,讀書的時候老師講過忘了
取散劑10包(瓶),除去包裝,分別精密稱定每包(瓶)內容物的重量,得出每包(瓶)內容物的裝量,再根據標示裝量計算其裝量差異限度(以下列出),超出差異限度的不得多餘2包(瓶),並不得有1包(瓶)超出裝量差異限度的1倍。
標示裝量≤0.1g的差異限度為±15%,
0.1g以上~0.5g的差異限度為±10%,
0.5g以上~1.5g的差異限度為±8%,
1.5g以上~6.0g的差異限度為±7%,
6.0g以上為±5%。
規定檢查含量均勻度的散劑,一般不再做裝量差異限度的檢查
㈡ 家庭兒童備用葯的劑量與方法是什麼
小兒葯物劑量決不是成人劑量的簡單減少,小兒的劑量多按體重計算,這樣用葯劑量比較准確,在不能直接稱重時,可根據年齡按下列公式推算:1~6個月:體重(千克)=月齡(足月)*0.6+3
7~12個月:體重(千克)=月齡(足月)*0.5+3
1周歲以上:體重(千克)=年齡(周歲)*2+8
在家庭兒童保健葯箱葯物劑量表上或小兒葯物手冊上,每種葯物都註明每千克體重劑量,把由公式計算出來的體重千克數乘之,即可得出小兒用葯劑量,當然還要看清楚是1日量還是1次量,若為1日量,需多次應用。例如,一個6周歲的小兒,按公式計劃6*2+8=20(千克),如用痛熱清片退熱,按內含主葯撲熱息痛每次每千克體重10毫克,乘以體重20(千克)得200毫克即0.2克。痛熱清片每片含撲熱息痛為0.5克,則該6歲小兒每次應服2/5片或半片。
給葯方法主要包括給葯途徑、次數和時間。不同的給葯途徑,可以影響葯物吸收的速度與數量、體內葯物濃度的高低及葯物作用的快慢與強弱,有時甚至產生不同的作用。有的葯物只能口服不能注射,而有的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有的葯物口服和注射可產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鎂口服難吸收,僅有導瀉作用,而注射給葯則產生明顯的抗驚厥和降壓作用。給葯途徑包括口服、注射、直腸給葯、舌下給葯、吸入法、皮膚和黏膜給葯等。口服簡便易行,經濟而又安全,適用於大多數葯物和病人,是最常用的給葯途徑,特別家庭用葯更應選用口服給葯。當然給葯途徑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及葯物的劑型來選用,如患兒嘔吐、昏迷或需急救時,就不宜用口服給葯法。
給葯的次數決定於病情的需要和葯物的消除速度,大多數葯物每天服用3~4次。很多葯物需要在適當的時間應用,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如健胃葯宜在飯前30~60分鍾服用,而助消化葯宜在飯時即食前片刻服用;有的驅蟲葯宜在清晨空腹時或半空腹時服用;多數葯特別是對胃有刺激性的葯宜在飯後15~30分鍾後服用。家長要嚴格掌握小兒用葯劑量和熟悉小兒用葯方法,同時要不時、仔細地觀察小兒用葯過程中的病情變化,病情好轉是葯物的療效,病情加重可能是用葯失敗,應立即送醫院治療;若出現與病情無關的表現,可能是葯物的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葯送醫院診治。
㈢ 散劑的制備
1、粉碎與過篩:
葯物的粉碎與篩析見第三單元,按葯物本身性質及臨床用葯的要求,採用適宜的粉碎方法,粉碎並過篩得細粉備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種固體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過程或操作。通過此操作使散劑中各葯物混合均勻,色澤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攪拌混合法和過篩混合法。小量制備多採用先研磨再過篩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備則多採用攪拌、過篩及先攪拌再過篩的方式混合。散劑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點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為中葯丸劑、散劑中對葯粉進行混合的經驗方法。系將少的、色深的葯粉先放入研缽中作為基礎,即為「打底」,然後將量多的、色淺的葯粉逐漸分次加入到研缽中,輕研混勻,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葯粉混勻。
(2)等量遞增法 一般而言,兩種物理狀態和粉末粗細均相似且數量相當的葯物易混勻。
而當葯物比例量相差懸殊時,則不易混合均勻,此時應採用「等量遞增法」,即先將量小的組分與等量的量大組分混勻,再加入與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組分再混勻,如此進行至量大的組分加完並混合均勻。
此法工時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術在研磨混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一般應先在研缽中加少許量大的組分,以飽和研缽表面能(即用葯粉填滿研缽表面縫隙),避免因量小組分直接加入研缽而被吸附的損失。
②當葯物的堆密度相差較大時,應將「輕」者先置於研缽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勻,如此配研混勻。這樣可避免輕者上浮飛揚,重者沉於底部而致使輕重粉末不能被混勻。
3、分劑量:
分劑量系指將混合均勻的散劑,按照所需劑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數的操作。根據散劑的性質和數量的不同可選用以下方法。
(1)目測法 即先稱取10份總量的散劑,根據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此法簡便易行,適於葯房小量配製,但誤差較大,可達10%~20%.毒性葯或貴重細料葯散劑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規定劑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稱量。此法劑量准確,但效率低。含毒性葯及貴重細料葯散劑常用此法。
(3)容量法 為目前應用最多的分劑量法。常用的散劑分量器是以木質、牛角、金屬或塑料製成的一種容量葯匙。有的在匙內裝有活動楔子,用以調節所需劑量。
大量生產時用散劑自動分量機及散劑定量包裝機。容量法適用於一般散劑分劑量,方便,效率高,且誤差較小。容量法分劑量應注意粉末特性並保持鏟粉條件一致,以減少誤差。
4、包裝:
散劑的比表面積較大,易吸濕、結塊,甚至變色、分解,從而影響療效及服用。因此應選用適宜的包裝材料和貯藏條件以延緩散劑的吸濕。
常用的包裝材料有有光紙、玻璃紙、蠟紙、玻璃瓶、塑料瓶、硬膠囊、鋁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劑量散劑可用各式包葯紙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劑量散劑多用紙盒或玻璃瓶包裝。散劑貯藏的環境應陰涼乾燥,且應分類保管,定期檢查。
使用散劑的注意事項:
1、配製散劑要過100目左右的樣篩,葯粉要保持乾燥,以避免對皮損的不良刺激。
2、有滲出液分泌物及膿性皮損忌用散劑,因為散劑容易與滲出液結成葯痂,會導致繼發感染,而且散劑對糜爛面有較大的刺激性。
3、乾燥皸裂性皮損忌用散劑,以防止進一步拔干脫水,使皮損加重。
4、毛發部皮損使用散劑,因不易被清除,也不應使用。
5、含澱粉類的散劑,忌用於腋窩、腹股溝、乳房下及陰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皺褶及多汗區使用含澱粉類散劑,會使葯物與汗液混合,葯物粘附於皮損,腐敗分解,產生毒素,會加重對皮損的刺激。
㈣ 護士配葯劑量計算公式是什麼
按體重計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計算方法。劑量(每日或每次)=患兒體重(kg)×每日(次)每公斤體重所需葯量。體重應以實測值為准。年長兒按體重計算如已超過成人劑量則以成人劑量為限。
按體表面積計算此法更為准確,但較復雜。小兒體表面積可按「小兒體表面積圖或表」求得,也可按公式計算30kg小兒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30kg/小兒體表面積(m2)=[體重(kg)-30]×0.02+1.05。
護士配葯原則
1、應根據醫囑給葯。用葯時應注意觀察葯物的療效及其病情變化。
2、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杜絕差錯,做到「三查七對」。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後查。
七對:對床號、姓名、葯名、濃度、劑量、方法、時間。
3、准確掌握給葯劑量、方法和時間。備好的葯品應及時分發或使用,避免放置過久葯效降低或污染。
4、注意用葯後反應某些葯物易引起過敏或毒副反應較大的應加強觀察,做好記錄。
㈤ 怎樣掌握用葯劑量與方法
有些人認為兒童的用葯量只要比成人少點即可,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兒童用葯的劑量多按體重計算,在不能直接稱重時,可根據年齡按下列公式推算:1~6個月:體重(千克)=月齡(足月)?.6+3
7~12個月:體重(千克)=月齡(足月)?.5+3
1周歲以上:體重(千克)=年齡(周歲)?+8
在家庭兒童保健葯箱葯物劑量表上或小孩子葯物手冊上,每種葯物都註明每千克體重劑量,把由公式計算出來的體重千克數乘之,即可得出小孩子用葯劑量,另外還要看清楚是1日量還是1次量,若為1日量,需多次應用。例如,一個4周歲的小孩子,按公式計算4?+8=16(千克),如用痛熱清片退熱,按內含主葯撲熱息痛每次每千克體重10毫克,乘以體重16(千克)得160毫克即0.16克。痛熱清片每片含撲熱息痛為0.5克,則該4歲小孩子每次應服1.6/5片。
給葯方法主要包括給葯途徑、次數和時間。給葯途徑包括口服、注射、直腸給葯、舌下給葯、吸入法、皮膚和黏膜給葯等。口服是最常用的給葯途經,經濟而又安全,適用於大多數葯物和病人。當然給葯途徑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及葯物的劑型來選用,不同的給葯途徑,可以影響葯物吸收的速度與數量、體內葯物濃度的高低及葯物作用的快慢與強弱,有時甚至產生不同的作用。有的葯物只能口服不能注射,而有的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有的葯物口服和注射可產生不同的作用。
給葯的次數決定於病情的需要和葯物的消除速度,大多數葯物每天服用3~4次。很多葯物只有在適宜的時間應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如健胃葯宜在飯前30~60分鍾服用,而助消化葯宜在飯時即食前片刻服用;有的驅蟲葯宜在清晨空腹時或半空腹時服用;多數葯特別是對胃有刺激性的葯宜在飯後15~30分鍾後服用。家長應熟練掌握兒童用葯劑量和用葯方法,同時要不時、仔細地觀察孩子用葯過程中的病情變化,病情好轉是葯物的療效,病情加重可能是用葯失敗,應能馬上送往醫院;若出現與病情無關的表現,可能是葯物的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葯送醫院診治。
㈥ 測定蛋白質分子量的常用方法
知道蛋白質分子量、氨基酸組成計算器
http://www.proteomics.com.cn/tools/mwcal/
一般的方法:
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
[原理]
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dodecyl sulfate, 簡稱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是六十年代末Weber和Osborn在Shapiro等人在實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用這種方法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具有快速靈便,設備簡單等優點。
蛋白質的電泳遷移率在一般的電泳方法中,主要取決於它在某PH下所帶的凈電荷量、分子大小(即分子量)和形狀的差異性,而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對大多數蛋白質,主要取決於它們的分子量,與原有的電荷量和形狀無關。
SDS是一種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在一定的條件下,它能打開蛋白質氫鍵和疏水鍵,並按比例地結合到這些蛋白質分子上形成帶負電荷的蛋白質-SDS復合物,每克蛋白質一般結合1.4克SDS。SDS與蛋白質的定比結合使蛋白質-SDS復合物均帶上相同的負電荷,其量遠遠超過蛋白質原有的電荷量,因而掩蓋了蛋白質間原有的電荷差異。在水溶液中,蛋白質-SDS復合物具有相同的構象,近似雪茄煙形的長橢園棒(短軸均為1.8nm,長軸則隨蛋白質的分子量成正比變化),克服了蛋白質間原有的形狀差異。這樣蛋白質-SDS復合物在凝膠中的遷移率不再受原有電荷和形狀的影響,而只是蛋白質分子量的函數。蛋白質分子量與電泳遷移率間的關系可用下式表示:
lgMr = K – bm
式中 Mr為分子量;K為常數;b為斜率;m為遷移率。
因此,用本法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只需根據待測蛋白質在已知分子量的標准蛋白質的lgMr~遷移率的圖中的位置,就能得知分子量。
用本法測得的分子量,除單鏈蛋白質外,均不是天然蛋白質的完整分子量,而是組成這些蛋白質的亞基或肽鏈的分子量。本法對一些電荷異常,或構象異常,或帶有大輔基的蛋白質不適用,如組蛋白F1和某些糖蛋白等。對一些結構蛋白如膠原蛋白等也不適用。
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按照凝膠電泳系統中的緩沖液、pH值和凝膠孔徑的差異可分為SDS-連續系統電泳和 SDS-不連續系統電泳兩類;按照所製成的凝膠形狀和電泳方式又可以分為SDS-聚丙烯醯胺凝膠垂直管型電泳和SDS-聚丙烯醯胺凝膠垂直板型電泳兩類。
本實驗採用SDS-不連續垂直板型操作方法。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SDS-聚丙烯醯胺凝膠垂直板式電泳的原理及技術,包括制膠、灌膠、加樣、剝膠及固定染色等,學會用這些方法測定蛋白質分子量。
[方法與步驟]
一、加樣液的制備
1、標准蛋白質加樣液的制備 稱取細胞色素,胰凝乳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卵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各0.5~1mg,置小離心管(Eppendorf管)中,加入樣品溶解液1mL,充分溶解,如有不溶物應離心除去。沸水浴熱處理3min,冷卻備用。
2、待測蛋白質加樣液的制備
根據待測蛋白質樣品存在的狀況而定。
(1)固體
待測蛋白樣品,如為無鹽的純蛋白質固體制劑,加樣液的制備方法同標准蛋白質加樣液的制備;如為含鹽的純蛋白質固體制劑,應先加水充分溶解,對透析緩沖液透析12~16h,然後吸取0.5mL(蛋白濃度應為0.5~1mg/mL),置Eppendorf管中,並加入等體積濃樣品溶解液,沸水浴熱處理3min,冷卻備用。
(2)液體
待測蛋白樣品,如為無鹽的純蛋白質液體制劑,則加入等體積濃樣品溶解液,然後熱處理;如為含鹽的液體制劑,則需先透析。
二、凝膠的制備
1、凝膠板的准備
(1)洗板
將洗潔精用溫水稀釋後,用它浸透海綿擦洗玻板,然後用自來水洗凈,再用酒精將板擦乾。
(2)安裝制膠板
制膠前將玻板與塑料嵌條和凹型陶瓷板的邊緣對齊,下沿用密封膠帶封口,用塑料夾子或鐵夾子將兩端夾好,注意要確保密封,安放在固定架上。
2、分離膠和濃縮膠溶液的配製
組 分
分離膠/mL
濃縮膠/mL
凝膠貯備液
2.5
0.26
分離膠緩沖液(pH8.8)
1.9
—
濃縮膠緩沖液(pH6.8)
—
0.5
10%SDS
0.075
0.02
TEMED
0.026
0.02
雙蒸水
3.05
1.22
10%過硫酸銨
0.013
0.02
總體積
7.6
2
注意:①最後加入10%過硫酸銨溶液,混合製成凝膠液,迅速灌制凝膠。
②丙烯醯胺和甲叉雙丙烯醯胺均為神經毒劑,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因此必須小心操作,不得吸入和接觸皮膚,聚合完全聚丙烯醯胺凝膠無毒。
3、制分離膠
將制膠板垂直放好,插上與相應厚度的樣品梳,在梳子下緣線1cm處做標記,卸下樣品梳。將配好的分離膠溶液緩慢加入制膠板之間,直至液面達到標記處。用滴管貼近膠液界面小心而又緩慢地覆蓋厚度約0.5cm的正丁醇層,以防止溶液蒸發並保證膠面平整。
4、制濃縮膠
分離膠聚合後,倒去正丁醇,用蒸餾水沖洗分離膠膠面兩次,用濾紙吸去殘液。用滴管將濃縮膠溶液加在分離膠面上,充滿制膠板,插入樣品梳。
(三)電泳
1、安裝電泳槽
濃縮膠聚合後,除去梳子、密封膠帶以及六個鐵夾。將制膠扳、電泳糟內芯、另一對制膠板依次放入槽內。兩制膠板的凹型陶瓷板均應與電泳槽內芯接觸。然後插入楔型板以固定兩套制膠板。如果每次電泳只用一塊膠板,必須用提供的有機玻璃板代替另一套制膠板。
2、加樣
在內外水槽加註緩沖液,使內外槽的水位均超過凹形板的缺口但低於塑料板的上沿。用微量加樣器在梳井內加樣。
3、電泳
蓋好上蓋,在80V~100V的電壓下電泳約3h,至溴酚藍指示的電泳前沿到達制膠板的下緣止,關掉電源。然後拔掉楔形板,取下制膠扳。
(四)染色、脫色
用刀片或薄板將白塑料板與陶瓷板輕輕撬開,用刀片沿分離膠與濃縮膠的交接處,將分離膠切下,並在分離膠的左上角切掉一小角,以標記樣品順序。然後手戴橡膠手套將分離膠小心移入染色器皿中。在染色器皿中加入100mL考馬氏亮藍染液(含0.25%考馬氏亮藍R-250,30%乙醇,10%乙酸的水溶液),加蓋,在搖床上染色2h。
將染液倒回貯存瓶(可反復使用)。在染色皿中加入100mL脫色液(10%乙酸,30%乙醇),振盪脫色至蛋白條帶清晰。
[結果和計算]
1、凝膠脫盡底色後,色帶清晰顯出。按實樣描下或攝下電泳圖譜。
2、根據各蛋白遷移距離和染料遷移距離的比值,求出各蛋白的相對遷移率mr,然後作出lgMr~mr關系圖,從圖中找出未知蛋白mr對應的分子量。
㈦ 葯物換算劑量方法
葯物劑量計算常用方法是什麼?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醫學教育網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1.按體重計算
這是西醫最常用、最基本的計算方法。應以實際測量的體重為准或按公式計算獲得。每日/(次)劑量=病兒體重(kg)×每千克體重需要量。年齡愈小,每千克體重劑量相對稍大,年長兒按體重計算劑量超過成人劑量時,以成人劑量為限。
2.按體表面積計算
此法較按年齡、體重計算更為准確。近年來多主張按每平方米體表面積計算。小兒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為:
體重<30kg小兒體表面積(平方米)=體重(kg)×0.035+0.1;
體重>30kg小兒體表面積(平方米)=[體重(kg)-30]×0.02+1.05
小兒劑量=小兒體表面積(平方米)×劑量/(平方米)。
3.按年齡計算
適用於劑量幅度大,不需要十分精確的葯物,如營養類葯物可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易行。
4.按成人劑量折算
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小兒體重(kg)/50
此法僅用於未提供小兒劑量的葯物,所得劑量一般偏小,故不常用。
5.小兒中葯用量
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乳嬰兒為成人量的1/3,幼兒為成人量的1/2,學齡兒童為成人量的2/3或成人量。
葯物劑量換算,是臨床護士最常見、接觸最多的工作,但又是差錯、事故好發的環節,主要原因:1.搶救病人時所用的急救葯均為限劇葯(限劇葯是指毒性較強而又常用的劇葯),加上搶救工作緊張,更易出錯。2.我國現有的注射針劑濃度高,而嬰幼兒的用葯量極少(成人劑量的1/14—1/18),占每個安瓿的百分之幾,所以mg→ml的換算存在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使用強心甙、氨茶鹼、腎上腺素類等葯物,因治療量與中毒量很接近,換算與配葯過程中稍有疏漏易引起中毒、或達不到有效血葯濃度,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在兒科臨床用葯中,嬰幼兒用葯量大大小於成年人,加上現在家長要求高,小兒病情變化快,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在短時間內得到治療,所以既准確又快速配液已成為對護理人員的一種考驗,我們護士在為嬰幼兒配葯時,必須做到計算準確,精確地抽吸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