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蓯蓉菇搭配什麼材料煲湯好
冬瓜和這個搭配是最好的
我自己曾經做這個吃過
味道特別好
Ⅱ 猴頭菇的吃法和要注意的地方
食用猴頭菇要經過洗滌、漲發、漂洗和烹制4個階段,直至軟爛如豆腐時營養成分才完全析出。另外霉爛變質的猴頭菇不可食用,以防中毒。
干猴頭菇適宜用水泡發而不宜用醋泡發,泡發時先將猴頭菇洗凈,然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再加沸水入籠蒸制或入鍋燜煮,或放在熱水中浸泡3個小時以上〔泡發至沒有白色硬芯即可,如果泡發不充分,烹調的時候由於蛋白質變性很難將猴頭菇煮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將猴頭菇泡發好了,在烹制前也要先放在容器內,加入姜、蔥、料酒、高湯等上籠蒸或煮制,這樣做可以中和一部分猴頭菇本身帶有的苦味,然後再進行烹制。
注意事項:
1.適宜人群
低免疫力人群,高腦力人群;對菌物食品過敏者慎用。嬰兒和老人均可食用。
有心血管疾病、有胃腸病的患者更應食用猴頭菇。
2.葯性
性平、味甘。利五臟,助消化;具有健胃,補虛,抗癌,益腎精之功效;
3.成分
含揮發油、蛋白質、多糖類、氨基酸等成分。對小鼠肉瘤180有抑製作用;體外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抑製作用,能抑制其脫氧核酸的合成,阻止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和尿嘧啶核苷酸的摻入,其作用強度與其濃度有關。
4.選購
猴頭菇以個頭均勻,色澤艷黃,質嫩肉厚,須刺完整,乾燥無蟲蛀,無雜質的為質量好。在外觀上,猴頭菇菌絲成白色、稍發暗,培養基不豐富時呈節狀生長,氣生菌絲少,爬壁力弱。
1)菇體:猴頭菇菇體完整,形狀如猴頭,呈橢圓形或圓形,大小均勻,毛多細長,茸毛齊全為佳,菇體乾燥為上品;劣質:菇體殘缺不全,菇體大小不均,形狀不規整,毛粗而長次之
2)顏色:猴頭菇呈金黃色或黃里帶白為佳;色澤黑而軟次之,有的偽劣品為了增白,用硫碘或化學葯劑處理成不正常的白色,這種菇食後對人體有害無益,不可選購。
3)好的猴頭菇不爛、不霉、不蛀;凡有爛、霉、蛀者,也不宜選購。
猴頭菇(學名:Hericium erinaceus;英文名:Lion's Mane Mushroom,Bearded Tooth Mushroom),又叫猴頭菌,只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猴蘑,猴頭,猴菇,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餚,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燕窩、魚翅)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稱。
這種齒菌科的菌類,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3厘米,它的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干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又像刺蝟,故又有「刺蝟菌」之稱。猴頭菌是鮮美無比的山珍,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猴頭菇作為食材,是美味菜餚。同時,猴頭菇也是葯材,用猴頭菇這一葯材製成的葯品叫猴菇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葯品標准》第15冊207頁有記載:「本品為猴頭菇經加工製成的片劑,具有養胃和中的功效,用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另外,現代醫學和葯理學的很多研究對猴頭菇多糖的葯用功效概括為提高免疫力、抗腫瘤、抗衰老、降血脂等多種生理功能。
Ⅲ 一種叫做猴頭蘑的蘑菇怎麼個吃法
2>肚片炒猴頭菇
[原料] 干猴頭菇30克,熟豬肚260克,韭菜80克,植物油、香油、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各適量。
(製法) 將干猴頭菇用溫水泡發,洗凈,順刺切片,人沸水鍋氽去苦味,撈出控干水;熟豬肚切成片。炒鍋上旺火加植物油燒熱,下熟豬肚片、猴頭菇片煸炒,加料酒、精鹽、白糖、味精、韭菜,淋上香油,炒勻後裝盤,撒上胡椒粉即可。
(功效) 助消化,補虛損,健脾胃。
3>菜心炒猴頭菇
(原料) 水發猴頭菇800克,火腿片20克,青菜心120克,雞蛋2個,蔥段、薑片、精鹽、濕澱粉、雞湯、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頭菇順刺切片,人沸水鍋內氽10分鍾,撈出,控干水,放碗內,加蔥段、薑片、精鹽、雞湯,上籠蒸35分鍾,取出潷去湯汁,去蔥、姜。在雞蛋清碗內加濕澱粉、雞湯調成糊,塗在猴頭菇片上,投入燒熱的熟豬油鍋中炸成黃色
出鍋。鍋內留底油,燒熱後下火腿片、青菜心翻炒,投下猴頭菇
片、雞湯燒沸,用濕澱粉勾芡即可。
[功效] 開胃健脾。
4>肋條肉燒猴頭菇
(原料) 水發猴頭菇250克,豬肋條肉150克,水發黑木耳、水發玉蘭片、油菜心各50克,海米、精鹽、味精、雞蛋、醋、蔥、姜、干澱粉、清湯、香油、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頭菇去根蒂,切成片,人沸水鍋中略氽後撈出,擠干水;豬肋條肉去皮,洗凈,剁成茸,放人碗內,加雞蛋清、水、精鹽攪勻上勁,擠成圓子,放人沸水鍋中氽熟撈出;水發玉蘭片、油菜心洗凈,切成片;蔥、姜洗凈,分別切成細絲。將油菜心放人沸水鍋中氽熟撈出。炒鍋上小火,放人熟豬油和用干澱粉調成的雞蛋黃液,攤成蛋皮取出,切成片。炒鍋內加入清湯、玉蘭片、海米、黑木耳、油菜心、蔥絲、姜絲、蛋皮、豬肉圓子、猴頭菇片燒沸,加精鹽、味精、醋,撇去浮沫,淋人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 適用於貧血。
5>猴頭菇清燉排骨
[原料] 鮮猴頭菇250克,豬排骨200克。香菇3個,精鹽、醬油各適量。
(製法) 將鮮猴頭菇浸泡去苦味;香菇泡發後切片;豬排骨洗凈後切成小塊。將猴頭菇、香菇片、豬排骨一起放人鍋中,放水適量,用旺火煮半小時,加入精鹽、醬油即可。
[功效] 助消化,健身體。
6>蹄筋紅燒猴頭菇
[原料, 水發猴頭菇200克,蹄筋250克,冬筍、火腿、海米各20克,雞油、醬油、料酒、白糖、味精、蔥、姜、豬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頭菇順刺切成片;蹄筋切成段;火腿、冬筍切成片;蔥、姜切成豆瓣片。將猴頭菇片、蹄筋段人沸水鍋中焯一下取出。炒鍋加豬油燒至七成熱時,倒人猴頭菇片、蹄筋段爆炒,倒人漏勺,瀝去油。原鍋加蔥片、薑片、火腿片、冬筍片、海米、猴頭菇片、蹄筋段,再加料酒、精鹽、醬油、白糖、味精和水,燒沸後改小火燒至汁濃,淋人雞油,起鍋裝盤即可。
[功效] 助消化,強筋骨。
7>猴頭菇燉狗鞭
(原料) 猴頭菇50克,狗鞭20克,羊肉250克,巴戟、菟絲子各15克,肉蓯蓉、肉桂、料酒、味精、花椒、姜、豬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 將狗鞭用水泡發,洗凈;猴頭菇用熱水泡發,與洗凈的狗鞭、羊肉同放人沸水鍋內煮,放人姜、料酒、肉桂、花椒,待鍋開後改用小火煨至六成熟。將菟絲子、巴戟、肉蓯蓉裝入紗布袋內,紮好口放人鍋內繼續燉,待狗鞭、羊肉熟爛後撈出改刀,裝碗里,加味精、精鹽、豬油。飲湯,食肉,隔2—3日燉食1次,連服3~5劑。
[功效] 溫補腎陽。
8>冬筍燒猴頭菇
(原料) 猴頭菇550克,火腿片、熟冬筍片、料酒、精鹽、蔥結、薑片、油菜心、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猴頭菇去根蒂,順毛批成大片;油菜心洗凈,切成段。炒鍋上中火,放熟豬油燒熱,投入薑片、蔥結炸香,加料酒、猴頭菇片、火腿片、熟冬筍片、油菜心段燒沸,改小火燒至猴頭菇片松軟,再改用中火,加精鹽,淋上熟豬油,倒人大圓盤內即可。
[功效] 適用於失眠。
9>猴頭菇燴玉蘭片
(原料] 猴頭菇200克,火腿片45克,水發玉蘭片40克,雞蛋3個,濕澱粉、味精、青豆、料酒、薑汁、蔥段、精鹽、醬油、雞湯、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猴頭菇去蒂,洗凈,人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擠干水,批成薄片,放人碗內,加雞蛋清、精鹽、濕澱粉,攪拌均勻,然後將猴頭菇片逐一放人沸水鍋中氽熟撈出。炒鍋用中火,加熟豬油燒熱,投入蔥段炸香,加入料酒、水發玉蘭片、青豆、醬油、薑汁、精鹽、雞湯、猴頭菇片、火腿片,燜至湯稠時加味精,用濕澱粉勾芡,淋入熟豬油,出鍋裝盤即可。
[功效] 適用於四肢無力、神經衰弱、失眠。
10>冬菇燒猴頭菇
(原料] 干猴頭菇200克,水發冬菇250克,火腿100克,黃瓜皮40克,鮮湯、料酒、精鹽、味精、濕澱粉、醬油各適量。
(製法) 將干猴頭菇放入沸水鍋中燜約30分鍾取出,去蒂,擠干水,加入溫水中浸泡片刻,洗凈,瀝干水,順毛切成薄片;水發冬菇、黃瓜皮洗凈,分別切成薄片;火腿切成薄片。將猴頭菇片、火腿片、冬菇片、黃瓜皮分別擺成4排,放人碗內。將料酒、醬油、鮮湯、精鹽倒入另1碗內調勻,然後澆人擺有猴頭菇的碗內,上籠蒸約60分鍾取出,潷出湯汁,扣在盤內,揭去碗。湯鍋上旺火,倒人潷出的湯汁燒沸,放味精,用濕澱粉勾芡,出鍋澆在盤內即可。
[功效] 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11>沙鍋雞脯猴頭菇
(原料) 水發猴頭菇800克,雞脯肉600克,干貝50克,火腿120克,冬筍100克,腐竹80克,清湯、蔥、姜、精鹽、料酒、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頭菇擠干水,切成片;雞脯肉切成塊;干貝去筋,洗凈;火腿切成片;冬筍用刀拍松,切成塊;腐竹洗凈,切成段。將腐竹、冬筍、干貝分別下人開水鍋中氽透撈出,放人沙鍋內燒熱,加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下人猴頭菇片、雞脯肉塊、火腿片,鍋上旺火,加入蔥、姜、料酒、精鹽、清湯,燉至雞脯肉軟爛,出鍋即可。
(功效) 適用於胃潰瘍、胃炎。
12>母雞燉猴頭菇
(原料] 干猴頭菇100克,凈母雞1隻,豬肥肉120克,熟火腿、水發冬筍各20克,花椒、蔥結、薑片、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熟雞油各適量。
(製法) 將干猴頭菇在沸水鍋內煮約30分鍾撈出,去根蒂,洗凈,切成大塊;母雞去內臟,洗凈;豬肥肉、熟火腿、水發冬筍分別切成片。炒鍋上旺火加熟雞油燒熱,下薑片、蔥結炸香,放豬肥肉片炒片刻,下猴頭菇塊、花椒、料酒、醬油煸炒,出鍋倒人碗內,揀去蔥結、薑片,與冬筍片、熟火腿片一起,從母雞的開口處填人雞膛,放大湯盤內,加清湯、醬油、料酒、精鹽,人籠用旺火蒸2小時,至雞熟爛時取出即可。
(功效) 適用於失眠、四肢無力、神經衰弱。
一、猴頭名稱由來
猴頭,學名猴頭菌,俗稱猴菜、猴菇。猴頭的異名別稱還有:因其針狀肉刺似刺蝟,而稱刺蝟菌、蝟菌。我國的東北地區出產猴頭,因其生必成雙,當地人叫它對臉蘑、鴛鴦對口蘑。傳說,東北的深山密林里,生有猴頭的地點會有老虎守護,也稱虎守蘑。它在東北還有個陰陽蘑的名字。我國的西南地區也產猴頭,雲南稱為花菜菌,又因其刺似羊毛而稱羊毛菌。
猴頭在自然界的分布相當廣,它的產地還有華北地區、河南、湖北、浙江、廣西等地。野生猴頭菌需要潮濕、溫和、空氣流通的自然環境,適宜在18℃至20℃的氣溫中生長。猴頭多寄生在松、樺、柞、櫟、櫸、楝、橡、胡桃等樹木的枯死部位或母枝斷口處。它在樹臼里生長一定時期,根據產地情況,於每年7、8、9月份陰雨季節,長出一個個毛茸茸的猴頭菌,子實。體圓而厚,表面長刺,腹部光滑。每個有拳頭大小,大者直徑20cm,一般重量0.5kg左右。整個菌體看上去似猴子的頭顱,顏色似猴毛,故名。
猴頭在自然條件下生長較慢,但可以長得很大。它的品種不一:有的是呈橢圓形,有柄,分叉;有的是塊狀,無柄。現在,上海、江蘇、浙江、四川等地,都有人工栽培的猴頭菌。它的質量以形態完整、茸毛齊全、體大量重、菌體乾燥,色澤金黃為佳。為了保證猴頭菌獲得這樣的良好質量,收摘後須及時晾曬和妥善貯存。晾曬時常用針線穿上基部高高掛起,尤其是菌體大、肉質厚的猴頭,要盡量蒸發水分,以防霉爛、蟲蛀。貯存之處要求陰涼,乾燥,忌與腌制或帶有醋、咸、腥味的食物同放。
二、猴頭美味佳餚
猴頭之所以成為人們喜愛的美食,緣於它質地脆嫩,味道香醇,鮮美可口。猴頭又具有口感近似瘦肉的優良特點,因而負有「素中葷」的譽稱。猴頭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由來已久,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經有人採摘猴頭食用。但是由於猴頭的難得,「物以稀為貴」,這種山珍只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頭足珍貴食品,對它的有關特性及其烹調方法都不清楚。有關猴頭的記載,較早見於370年前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書中僅僅列有「猴頭」的名稱而已。清代《御香飄緲錄》載有清官的猴頭菜餚,並盛贊其味鮮美。該書還具體介紹了烹制猴頭仕餚的燉、炒二法。近代以來,關於猴頭的記述仍少。20世紀30年代,《魯迅日記》曾提到,魯迅本人吃過他摯友曹靖華贈送的猴頭,也是贊美它「味確很好」。
解放後,隨著人們對野生猴頭菌的馴化和推廣人工栽培,市上供心的猴頭增多。這種山珍才漸漸進入人們的筵宴,並成為某些菜系的名食。猴頭大致分為干品、鮮品二類。鮮品猴頭僅見於產地,可以直接用它做菜。干品猴頭在南北各地都有供應,食用時須先漲發,俗稱水發猴頭。漲發猴頭先用溫水把它泡至回軟,洗凈砂質,再換水煮至漲透。這道工序,可以適量加點硼砂。然後,把漲透的猴頭去掉根蒂和長毛即成。常見常用的猴頭烹調方法,可扒,可燒,可燉,可燴,也可以蒸、炒、煨、燜、鹵等。猴頭入餚,可作為主料單成菜或配合其他烹飪原料,葷素皆宜。家常猴頭菜餚,多切片炒菜、燒湯,味極鮮美;用它蒸雞、蒸肉,更是風味獨特。據美食家講,猴頭作為烹飪原料,從成菜的色、香、味各方面來看,野生的比人工栽培的好。
三、猴頭食療價值
近年來由於猴頭的來源比較充足和烹飪事業的發達,不少菜系的猴頭菜譜名目增加,不但有傳統菜,還有創新菜。例如遼寧菜的猴頭扒熊掌、猴頭燉飛龍;吉林菜的珍珠猴頭;黑龍江菜的鴨腿猴頭蘑;北京菜的松樹猴頭;河南菜的戴帽猴頭蘑;以及其他菜系的猴頭扒菜心、白扒猴頭、紅燒猴頭、香鹵猴頭、清湯紫菜燴猴頭、猴頭蘑燉鴿子、猴頭燉鵪鶉、山雞猴頭砂鍋、滑炒雞絲猴頭、猴菇雞片、猴頭釀雞、芙蓉猴頭、雲片猴頭、御扇猴頭、清燴鹿尾猴頭等等。
諸多猴頭佳餚各有地方風味。像遼寧菜的傳統名食猴頭扒熊掌,造型美觀,汁濃味香。這道佳餚的製法是,把猴頭、熊掌分別泡發後,再分別加雞湯、醬油、蔥、姜、糖、料酒、味精等輔料蒸熟。把熊掌放置盤中,周圍擺放切成片狀的猴頭。把這樣的猴頭、熊掌原狀置入勺內,勺內預先倒進蒸制猴頭、熊掌的原有湯液,慢火煨透,勾芡,淋油,裝盤即成。
古人講:「醫食同源」。猴頭既可入餚又可入葯,人們常把猴頭用於食療。據醫籍介紹,猴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成分:干品每100g含蛋白質26.3g、脂肪4.2g、粗纖維6.4g、碳水化合物44.9g、17種氨基酸,以及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尼克酸等。中醫認為,猴頭味甘,性平,利五臟,健脾胃,助消化,滋養強壯,適用於消化不良、體質虛弱等病症。現已利用猴頭製成一種「猴頭菌片」,對消化道惡性腫瘤、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有顯著療效。
無論作為美食、還是當做良葯,與猴頭同屬齒菌科植物的小刺猴頭、假猴頭等,均可代猴頭使用。此外,饒有「猴」趣的美味佳餚,還有蹄蓋蕨科植物的猴腿。它一個是猴頭,一個是猴腿,不但名稱對應,入餚也有特色。猴腿以嫩芽莖供食,可用於拌、炒、烹、熘,名菜有被人稱為關東風味的滑炒蝦仁猴腿、雞絲拌猴腿、什錦猴腿等。這些「猴」餚葷素搭配,色澤鮮艷,也具有祛病保健的食療價值。
三、猴頭菇功效
1)抗潰瘍和抗炎作用。
2) 抗腫瘤作用。
3) 保肝護肝作用
4)增加免疫力,抗衰老作用。
5)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臟血液輸出量,加速機體血液循環。
6)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Ⅳ 羊肚菌和草蓯蓉能一起泡酒嗎
羊肚菌和草蓯蓉能一起泡酒。
羊肚菌菇食用方法
羊肚菌的泡發方法
1、羊肚菌的泡發不能用開始也不能用冷水,要先將干羊肚菌放入70度左右的熱水中浸泡半個小時,然後撈出剪去蘑菇根,洗凈蘑菇夾層里的泥沙,放入涼水中泡至發軟即可。
2、羊肚菌可加白糖泡發,將白糖倒入40度左右的溫水中,注意按照100克溫水加入25克白糖的比例,待糖溶解後放入干羊肚菌泡發不停地晃動水至發軟即可。這樣泡出的干羊肚菌味道十分鮮美,能保持原有香味和營養,就像鮮羊肚菌一樣。
3、泡洗時,可先用冷水將干羊肚菌的表面沖洗干凈,然後再用溫水發開菌褶,再用手朝一個方向輕輕旋攪,讓泥沙徐徐沉入盆底。
4、在泡發時注意不能捏擠干羊肚菌,捏擠羊肚菌不但會使香味、營養大量流失,而且砂土被擠入蘑菇的菌褶中,反而難以洗凈,吃起來免不了牙磣。另外,浸泡的水除去泥沙後還可澄清後添入菜餚中,使湯味更美。
由於羊肚菌的季節性很強,含水份較重很不方便保存,人們為了在各個季節都能食用到美味的羊肚菌,會將羊肚菌脫水制干,而在食用時,仍然需要將干羊肚菌泡發才行。
羊肚菌的做法
紅燒羊肚菌
原料:羊肚菌200克,火腿肉50克,青椒1個,豆瓣醬10克,醬油10克,味精3克,高湯適量,生粉lO克,麻油5克,花生油25克。
做法:
①將羊肚菌泡洗干凈;火腿、青椒切成菱形片備用;
②凈鍋放在旺火,倒入花生油燒熱、放入豆瓣醬炒香,加入高湯、火腿、青椒、羊肚菌、醬油燒3分鍾左右,加入味精調味,用生粉兌水勾芡,淋入麻油即可。
羊肚菌魚湯片
原料:羊肚菌干品20克、鯉魚一尾(約1.2斤)、薑片、蔥段、蒜片、精鹽、味精、胡椒粉、大豆油、料酒適量。
做法:
①羊肚菌干品用溫水浸泡約30分鍾,洗凈。
②鮮魚洗凈後切成片狀。
③油鍋燒至五成熱,放入薑片、蒜片煸出味,加入適量水、料酒、精鹽燒至沸騰,加入羊肚菌約5分鍾後放入魚片,煮沸後加入蔥、胡椒粉、味精即可起鍋。
羊肚菌燒肉
原料:羊肚菌干品20克、帶皮五花肉200克、豌豆苗50克、雞蛋清、醬油、精鹽、味精、蜂蜜、料酒、胡椒粉、大豆油、水豆粉適量。
做法:
①羊肚菌干品用溫水浸泡約30分鍾,洗凈。
②帶皮五花肉洗凈後切成六分見方的塊,加入醬油、料酒、蜂蜜拌勻20分鍾後再加入蛋清及豆粉混勻。
③油鍋燒至五成熱,放入五花肉炸至金黃色,撈起,鍋內留油,加入羊肚菌煸炒。再加入味精、醬油燒一會兒,加入肉湯煮沸,投入五花肉移至文火燒約20分鍾,加入味精、胡椒粉、豌豆苗,起鍋後淋上麻油即成。
羊肚菌燉雞
原料:童子雞1隻、羊肚菌、姜、蔥、紅棗、枸杞子、鹽、清水。
做法:
1、童子雞洗凈將雞爪和雞屁股去掉。姜切片。蔥打成結;
2、將蔥姜和雞注入清水,上鍋開煮。羊肚菌先用涼水清洗幾遍;
3.清洗好後再用溫水開始泡。泡軟後,在把根蒂部分去掉,因為裡面有大量沙土。再清洗幾遍,瀝干備用;
4、用溫水將棗和枸杞子泡軟。
5、將羊肚菌、棗、枸杞子一起放進鍋內。燉1小時30分鍾後,調入一點鹽,即可。
Ⅳ 蓯蓉香菇燉鴿子可以嗎
可以的,具體參照下面:
主料:乳鴿2隻,蟲草5克,杜仲10克,肉蓯蓉10克。
配料:火腿、香菇、冬筍、清雞湯適時。
製法:將乳鴿去頭、爪、切成塊,在沸水中焯一下撈出,蟲草用溫水洗凈後加少量黃酒燉1小時;杜仲、肉蓯蓉洗凈,香菇脹泡洗凈,冬筍、火腿切片;氣鍋中放入鴿塊、火腿片、冬筍片、香菇,表面蓋蟲草、杜仲、肉蓯蓉,然後加少許清雞湯、鹽、黃酒調味,上籠蒸1小時左右至鴿肉酥,去杜仲、肉蓯蓉即可。
用法:喝湯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