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質調查新方法新技術
現代地質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為復雜景觀區地質調查工作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工具,實現了地質填圖工作的數字化,而且為新的地質理論與成礦模式的產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野外地質調查數字化技術及其推廣應用
2000年開始,國土資源部組織了區調新方法新技術、數字化地質填圖等一系列科技項目攻關,在運用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的最新成就改造傳統的地質調查方式上取得了突破,構建出區調現代化工作模式。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全程實現數字化,具體表現在:
(1)定位:GPS實時定位,點位數字化記錄,精度達10米。
(2)採集及記錄:以遙感信息為先導,野外工作前掌握了全區地質全貌特徵,指導地質隊員科學布置調查路線,路線密度合理抽稀,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以GIS為支撐,以遙感影像信息、基礎地理信息為基本數據,以野外數字採集器取代記錄本,利用語音或鍵盤方式完成錄入,保證了野外記錄的質量並實時完成信息的數字化。
(3)室內整理:數據自動導入,並及時發現野外工作的遺漏和錯誤,保證工作質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信息支持的桌面處理系統,能快速完成地質界線的勾繪,地質現象記錄的整理、剖面資料整理、數據入庫等復雜工作,自動生成調查區數字化地質底圖等圖件。
(4)成果展示:能很方便地生成符合應用需求的各種圖件,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求。
2002年6月29日—7月2日,國土資源部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區調現代化新技術新方法研討班,國土資源部所屬研究所、各省地質調查院、有關地質院校等54個單位96人參加了培訓,使這一新技術迅速地得到推廣。以GPS、GIS、RS技術與手持計算機為一體的野外數據採集器為主體的新五件——手持計算機、GPS、數碼相機、數碼錄音筆、數碼攝像機,向世人展示了21世紀我國「數字化地質隊員」的新形象。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主流程
液壓站外觀
經在京唐港工程中實際使用,證明工作可靠,製造安裝操作簡便、安全,設備使用壽命長,起拔力大。使用該設備在國家重點工程京唐港地下連續牆施工中,實現收入5758萬元,新增利潤1140萬元,新增稅收190萬元。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③ 地理新技術手段
具有預報功能的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具有監測功能的地理信息技術是遙感技術,用遙感技術探測城市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整體規劃.
故選:C.
④ 地理模型的製作方法
1.找好材料:白乳膠,膠布(可有可無),報紙或不要的書本, 一個泡沫箱,紙皮,顏料,顏色筆,皺紙,在文具店買到的(可用紙巾代替) 2.把報紙捏成團,最好就捏結實點,不然到時會散開。然後如下圖這樣用白乳膠在泡沫箱底粘好,不過白乳膠比較慢干可以找東西放紙團上面壓一壓。直到粘滿了泡沫箱的四分之三。
3.如圖,用透明膠布粘綁住幾個紙團,變成小山,現在比較丑,弄出來就不會了,用膠布粘綁的做出來的小山會更結實,我一些沒用確實沒有這么好,就是上完顏料後紙團會變松,崩開來,一些沒有塗到顏料的地方就露出來了。藍色的地方是用藍色的皺紙貼上去的海,可以用海綿紙。
4.拿白色的皺紙鋪到山上面,用顏料塗,讓紙粘到上面,突出山的形狀。
像這樣
6.用紙皮畫出沉積岩的示意圖,最好用顏色筆塗上顏色,顏料不容易看,而且容易跟別的顏色混。
7.畫好了沉積岩示意圖就把他粘到火山的一邊,如圖,在山腳下灑一些沙子跟石頭,用白乳膠粘住,泡沫箱周圍可以用紙皮粘圍住,比較好看一點。
這樣就大功告成啦!我們學校舉行地理模型大賽,我也是第一次弄,自己一個人弄的,祝我拿大獎吧,ojbk。默默地附上了模仿的原圖
⑤ 自然地理的發展趨勢
現代觀測和分析手段的應用把遙感技術和數學分析方法應用於地理研究,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其中前者包括航空攝影、雷達、紅外成像、衛星圖像等的新觀測技術.其意義,一可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人們的地理視野;二可獲得自然環境的綜合信息(這對於自然區劃和土地類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三可獲得自然地理現象的動態信息(在短期內提供大范圍的對比資料,對分析和預測自然環境演化尤其必要);四可改進野外調查和制圖方法.因此,有效地應用遙感技術的研究得到了廣大自然地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同樣地,他們對把數學方法應用於地理分析,也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傳統地理學偏重於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分析.本世紀60 年代以來,數學方法開始滲入地理研究領域,曾引起所謂「計量革命」.綜合自然地理學應用多元分析、系統分析、數量分類、集合論、概率統計分析以及模糊數學等數學方法武裝自己,將可逐步從原先對表象的描述及定性分析轉入朝看抽象概括和數量表達的方向上發展,使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結合起來,並可藉助電子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式,進行模擬試驗,使綜合自然地理學跨入地理預測的新時代.
目前,這些現代觀測和分析手段在本學科的應用研究正蓬勃展開,方興未艾.這將極大地促進綜合自然地理學理論探討和應用研究兩方面的發展.
⑥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高穩定、低功耗的多頻段微波輻射計,成功應用於「神舟四號」飛船,對地球大氣、海洋、陸地參數進行了有效探測;以科學確定最佳壟(行)向壟(行)距為核心的農作物高光效種植模式在東北地區示範推廣,使得作物單產增加8%~20%;以改土為基礎的蘇打鹽鹼地快速高效治理利用技術在松嫩平原西部示範應用,使得pH達10.5以上的重度鹽鹼地在開墾當年水稻產量即達400公斤/畝以上、第3年可達533公斤/畝;高產、優質的「東稻」系列水稻新品種和「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均得到較大規模的推廣,其中「東稻4號」被吉林省確定為2013年該省主導水稻品種之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機載三頻段微波輻射計及其應用」、「第二松花江水系污染與水資源保護的研究」、「重點糧區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松嫩-三江平原中低產田治理和區域農業綜合發展技術研究與示範」、「重度蘇打鹽鹼地頂級植被快速恢復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等一批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 科研獲獎(部分)獲獎年度獲獎名稱主要完成人獲獎類別獲獎等級完成單位2014作物高光效新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團隊 劉景雙、齊曉寧、王洋、何興元、宋風斌、劉兆永、崔振禮、邱信臣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科技貢獻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4沼澤濕地碳循環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機理 宋長春,張金波,王毅勇,湯潔,孫麗,王麗麗,宋艷宇 吉林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 中國科學,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大學 2014超高產耐鹽鹼水稻新品種東稻4的育成與推廣 楊福,梁正偉,王志春,李彥利,李景鵬,李景宏,金哲宇,馬紅媛,黃立華,王明明,楊帆,楊昊諭,劉淼,安豐華,張艷清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4東生號大豆品種選育及節本增效關鍵技術推廣 李艷華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3中國沼澤濕地形成、發育與關鍵生態過程研究 呂憲國,劉興土,趙魁義,王升忠,王國平,馬學慧,姜明,卜兆君 吉林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東北師范大學 2013松嫩平原瘠薄農田水土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劉慧濤、王其存(2)、潘洪玉、張玉先、高玉山、王永軍、張玉斌、孫雲雲、王孟雪、竇金剛、沙洪林、陳寶玉、王洪君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2)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3黑龍江省野豬遺傳基礎、應用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開發 劉娣、張冬傑、何鑫淼、楊秀芹、王文濤、富相奎、(7)劉春龍、李忠秋、馮艷忠、馬紅、孫金艷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3東北寒帶濕地評價與恢復技術 馬玲、崔麗娟、(3)姜明、馬偉、曹傳旺、王素珍、楊軍、王競紅、張曼胤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東北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2013遼東楤木優良無性系繁育及產業化栽培技術示範與推廣 趙恆田、劉靜祥、王承義、劉洪家、李富恆、班文傑、權明順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黑龍江省林寶山農林特色資源研究院 2013中國東北地區土地資源動態與生態環境變化 王宗明,宋開山,劉殿偉,張柏,,春穎,楊桄,杜嘉,李曉燕 吉林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吉林大學 2012新型肉羊瘤胃調控劑的研製及機制研究 劉春龍、馮興軍、李忠秋、任延銘、田麗紅、王嘉厚、韓鵬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黑龍江省農科院畜牧所 2012東北糧食主產區新農村建設技術集成與示範 韓貴清、雷國平、李玉影、孫振鈞、劉雙全、宋 戈、金正勛、劉玉濤、劉春龍(9)、姬景紅、佟玉欣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④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2山地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優化模式及配套技術 王承義、董希斌、趙恆田(3)、李晶、蒙寬宏、崔崧、張玲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黑龍江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東北林業大學、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2黑龍江半乾旱區糧食作物綜合節水技術研究與示範 張忠學、司振江、魏永霞、李芳花、龔振平、張興義(6)、滕雲、王忠波、王柏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二等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2土壤肥力預警和施肥指導系統3S應用技術 趙軍、宋春雨、張文成、李欣、劉桂菊、權明順、付微 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雙城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2012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範 孫鴻烈,陳宜瑜,沈善敏,趙士洞,趙劍平,韓興國,張佳寶,於貴瑞,劉國彬,秦伯強,趙新全,馬克平,歐陽竹,楊林章,李彥,我所:宋長春(30),韓曉增(45) 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第八) 2012我國典型地區汞污染特徵、環境過程及治理途徑研究 王起超,王寧,鄭娜,方鳳滿,劉,海,張仲勝,張新艷,鄭冬梅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東北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 2012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東稻03-05中國東稻3號的選育與推廣 楊福,梁正偉,李彥利,王志春,李景鵬,黃立華,馬紅媛,王明明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11蕨類山野菜孢子無菌培養與快繁技術研 趙恆田、李富恆、鄧中樞、劉魯江、黃福山、王石、張婷 哈爾濱市科技進步獎 三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2011土壤肥力預警與施肥指導系統3S應用技 趙軍、宋春雨、張文成、賁洪東、李欣、魏士梅、權明順、謝葉偉、張曉波 哈爾濱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地理科學》:
創刊於1981年,月刊。地理學三大期刊之一,榮獲中國地理優秀期刊獎,2012年度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科技)。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CSC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並被中國期刊網(CNKI)、中國地理科學文摘等中國國內主要資料庫收錄;並被俄羅斯文摘雜志(AJ )、 日本的科學技術社數據 庫( JST) 、美國的劍橋科學文摘(CSA ) 荷蘭的斯高帕斯資料庫 (Scopus ) 以及美國的氣象學與地球天體物理學文摘 ( MGA) 收錄。
《中國地理科學》(英文版):
創刊於1991年,雙月刊,是中國創辦最早的綜合性英文地理學術期刊,於2008年被SCI-E收錄。該刊主要介紹中國國內外地理學及分支學科具有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學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等。
《土壤與作物》:
《土壤與作物》(Soil and Crop)創刊於2012 年3月,季刊,黑龍江省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又一個有關土壤學、農業生態學及其相關基礎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濕地科學》:
《濕地科學》創刊於2003年,季刊,中英文混版。該刊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立足於中國國內,是展示濕地學科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傳播濕地科學知識的重要平台,是學術類精品期刊,是在中國出版的第一份濕地專業性學術期刊。至2011 年,《濕地科學》已經被中國中國國內所有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收錄為核心源期刊。2004年,《濕地科學》被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和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至今;2007年,《濕地科學》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CSTPCD)(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核心庫) (CSCD)」收錄至今;2011年,《濕地科學》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收錄。《濕地科學》還被全球規模最大的文摘和索引資料庫Scopus資料庫收錄,Scopus 資料庫對《濕地科學》做了科學評價。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資料庫和美國當代地理出版社(CGP)資料庫也收錄了《濕地科學》。
⑦ 中國地理信息可能有哪些新技術、新應用出現。
在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推動下,毫無疑問,地理信息產業將會迎來一次巨大的行業變革。
在數據獲取方面,基於無人機的數據獲取技術已經蓬勃發展,以後的數據獲取將會更加智能化、多樣化。
在數據處理方面,以遙感圖像處理為例,圖像分類繼續沿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計算機全自動分類制圖將會在AI的推動下大力發展。
在數據傳輸方面,5G技術的出現以及大數據、雲技術將會給數據的傳輸和信息的發布帶來歷史性的變革。
總之,地理信息產業和其他信息產業一樣處於信息化時代的風口浪尖,未來的許多應用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