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腦卒中吞咽困難
方法
1.1對象選自本科1995年7月~1998年12月住院病人18例,診斷依據是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標准,經CT或MRI檢查確診的,其中中腦出血12例,中腦梗塞5例,多發性腦梗塞1例。男13例,女5例,年齡38~69歲,平均61歲。入院時均留置胃管,其中入院前停留胃管時間最長者半年,最短者3周。入字前拔插胃管次數最多者8次,最少者1次。
1.2護理和訓練方法
1.2.1拔胃管前訓練
1.2.1.1每日晨晚漱口協助病人每日晨晚用柔軟小牙刷刷牙,動作輕柔,刷後用溫開水漱口,開始時滴少許冷開水於健側頰部,活動腮部,把水吐出。嗆咳不明顯時逐漸增多漱口水量。
1.2.1.2刺激口咽部手戴手套,食中指單層方紗包裹輕擦口咽部,方向由內向外,每日1~2次。
1.2.1.3口腔吞咽肌活動訓練張口,深呼吸(腹式),呼氣時做咳嗽動作。伸舌,向外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盡量往外伸。咀嚼,向病人示範咀嚼動作,囑病人跟著做。吞咽,先向病人示範吞咽動作,然後讓病人跟著做,練習數遍後用滴管往口腔健側滴入1~2滴溫開水,讓病人慢慢吞下,若吞後嗆咳不明顯即逐漸增加。以上訓練每日1~2次,每次20~304min。
1.2.1.4吞流質訓練當病人插症胃管能吞下半匙溫開水時,讓病人試吞流質(糊狀食物)方法是用小湯匙把1~2ml的糊狀食物倒於健側口頰部,讓病人用健側帶患側把食物送到咽部,慢慢吞下,無不適時逐漸增加餵食量。食物應是溫度適中,密度均一,適當粘性,不易殘留清淡糊狀食物,如稠粥、米糊等。1.2.2拔胃管指征當病人插胃管訓練逐漸能每餐吞下200ml(每次鼻飼量)以上的流質,且連續2天無不適時拔除胃管。
拔除胃客後進食流質1~2d改半流、軟飯。開始時適當控制食量,防消化不良。據情適當靜脈輸液補充能量3~5d。
1.2.3拔胃管後訓練病人雖然能進食一定量的食物,但吞咽功能還未完全代償和恢復,仍需繼續進行吞咽肌活動訓練,方法同前。
注意事項:
鼓勵病人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說明重要性,給病人信心。
必須指導家屬掌握餵食方法,否則可因家屬餵食不當引起肺炎等並發症。
拔胃管前及拔胃管後初期,餵食意在刺激吞咽功能的恢復,不能追求進食的量。
注重健側代償功能的訓練,以帶動患側功能的恢復。
做好病情觀察和綜合治療。
1.3評估方法吞咽功能評估,以出院時進食的量和質評估,醫療康復殘疾評估以功能獨立檢查表進行。
Ⅱ 如何判斷吞咽困難的嚴重程度
1. 吞咽時食物從鼻反流或嗆入氣管、支氣管,提示有咽部麻痹或食管-氣管瘺;與吞咽無關的氣管-支氣管吸入可以見於賁門失弛緩症、Zenker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
2. 吞咽困難伴有明顯消瘦、貧血,並呈進行性加重,高度懷疑食管惡性腫瘤。
3.吞咽困難伴有哮喘,檢查時發現一側肺部哮鳴音提示縱隔腫瘤壓迫食管和一側支氣管;
4.胸痛伴有吞咽困難常見於彌漫性食管痙攣。
5.吞咽困難伴有吞咽疼痛,常見於黴菌性食管炎或皰疹性食管炎。
6.吞咽困難伴有構音不良、發音含糊、聲音嘶啞、嗆咳、流口水、肺部感染,也常見於球麻痹。
Ⅲ 吞咽障礙的評定方法是什麼
(一)吞咽功能檢查法
目前,吞咽障礙的評定主要採用吞咽障礙臨床檢查法(clinical examination for dysphagia,CED)此檢查包括患者對自己吞咽異常的描述,相關的即往史,有關的臨床觀察和物理檢查此檢查能達到以下目的:確定吞咽障礙是否存在,提供吞咽障礙的解剖和生理學依據;確定患者有關誤咽的危險因素;確定是否需要改變提供的營養方式;為吞咽障礙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需要提供依據見表
吞咽障礙的臨床檢查(CED)
(十二)吞咽能力分級標准
1.重度 完全不能經口攝食
2.中度 一部分食物能經口攝入,但不能完全維持營養,需靜脈輔助營養
3.輕度 輕度吞咽障礙,完全能經口攝食
4.正常 具有正常攝食吞咽能力
(十三)注意事項
1.在急性期進行吞咽功能的評定與治療,應在患者病情穩定,主管醫師允許後方可進行最好在鼻飼管去除後進行
2.在做VF檢查時,旁邊應有吸痰器以備用同時應在具備臨床急救技術的醫務人員監護下進行
3.進行吞咽功能的評定與治療之前,應向患者或家屬說明評定與治療的目的及主要內容,以獲得全面的理解和配合尤其應申明檢查或治療中及後期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如:嗆咳吸入性肺炎窒息;局部黏膜損傷出血疼痛感染;牙(義)齒脫落誤咽等
Ⅳ 窪田飲水試驗的評定方法是什麼
評定方法:
檢查方法: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喝嗆咳情況。
1級(優)能順利地1次將水咽下
2級(良)分2次以上,能不嗆咳地咽下
3級(中)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
4級(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
5級(差)頻繁嗆咳,不能全部咽下[1]
評定:
正常:1級,5秒之內;
可疑:1級,5秒以上或2級;
異常:3~5級
療效判斷標准:
治癒: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
有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
無效: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
Ⅳ 窪田飲水試驗的評定方法:
評定方法
1、檢查方法: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和嗆咳情況。
1級(優)能順利地1次將水咽下
2級(良)分2次以上,能不嗆咳地咽下
3級(中)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
4級(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
5級(差)頻繁嗆咳,不能全部咽下
2、評定:
正常:1級,5秒之內;
可疑:1級,5秒以上或2級;
異常:3~5級
3、療效判斷標准:
治癒: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
有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
無效: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
4、吞咽能力評定:
該表提出3種能減少誤吸的條件,根據患者需要條件的多少及種類逐步分級,分為1~6及,級別越高吞咽障礙越輕,6級為正常。
5、評定條件:
幫助的人,食物種類,進食方法和時間。
6、分級:
1級:任何條件下均有吞咽困難和不能吞咽;
2級:3個條件均具備則誤吸減少;
3級:具備2個條件
(5)國內常用的吞咽障礙評估方法擴展閱讀:
療效判定標准:
1、無效:治療前後無變化;
2、顯效:吞咽障礙緩解2級,或接近正常;
3、有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吞咽分級提高1級。
局限性:
該檢查根據患者主觀感覺,與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不一致的很多,並要求患者意識清楚並能夠按照指令完成試驗。
Ⅵ 吞咽障礙的概述
攝食前的一般評價
1)基礎疾病:把握不同基礎疾病如腦損傷、腫瘤、重症肌無力等的發生發展,有利於採取不同的康復手段。
2)全身狀態:注意有無發熱、脫水、低營養,呼吸狀態、體力、疾病穩定性等方面的問題,確認患者是否適合攝食
3)意識水平:用GlasgowComaScale等來評價意識狀態,確認患者的意識水平是否可進行清醒進食,是否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4)高級腦功能:觀察語言功能、認知、行為、注意力、記憶力、情感及智力水平有無問題。
吞咽功能評價
1)口腔功能:仔細觀察口部開合、口唇閉鎖、舌部運動、有無流涎、軟齶上抬、吞咽反射、嘔吐反射、牙齒狀態、口腔衛生、構音、發聲(開鼻聲:軟齶麻痹;濕性嘶啞:聲帶上部有唾液等殘留)、口腔內知覺、味覺、隨意性咳嗽等。
2)吞咽功能:在床邊可進行的測試有以下兩種:①「反復唾液吞咽測試」:被檢查者採取坐位,卧床時採取放鬆體位。檢查者將手指放在被檢查者的喉結及舌骨處,讓其盡量快速反復吞咽,觀察30s內喉結及舌骨隨著吞咽運動越過手指,向前上方移動再復位的次數。高齡患者做3次即可。②「飲水試驗」:讓患者喝下一茶匙水,如無問題,矚患者取坐位,將30ml溫水一口咽下,記錄飲水情況,I.可一口喝完,無噎嗆;II.分兩次以上喝完,無噎嗆;III.能一次喝完,但有噎嗆;IV.分兩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嗆;V.常常嗆住,難以全部喝完。情況I,若5秒內喝完,為正常;超過5秒,則可疑有吞咽障礙;情況II也為可疑;情況III、IV、V則確定有吞咽障礙。
吞咽過程評價
1)先行期:意識狀態、有無高級腦功能障礙影響、食慾。
2)准備相:開口、閉唇、攝食、食物從口中灑落、舌部運動(前後、上下、左右)、下頜(上下、旋轉)、咀嚼運動、進食方式變化。3)口腔相:吞送(量、方式、所需時間)、口腔內殘留。
4)咽部相:喉部運動、噎食、咽部不適感、咽部殘留感、聲音變化、痰量有無增加。
5)食管相:胸口憋悶、吞入食物逆流。
輔助性檢查
</strong>
為正確評價吞咽功能,了解是否有誤咽可能及誤咽發生的時期,可採用錄象吞咽造影、內窺鏡、超聲波、吞咽壓檢查等手段。其中錄象吞咽造影法是目前最可信的誤咽評價檢查方法。
Ⅶ 什麼是吞咽困難
吞咽障礙如影隨形,伴隨著眾多老年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是腦卒中的一種並發症,腦卒中病人吞咽障礙的特徵,是不能安全地把食物從口運送到胃而誤吸,也可包括吞咽的准備階段困難,如咀嚼,舌運動障礙,如何對吞咽障礙進行評估呢,採用蛙田飲水實驗,患者端坐,讓患者按習慣喝下30毫升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和嗆咳情況,分級表現為:
一級,能順利地一次將水咽下。
二級,分兩次以上,能不嗆咳的咽下。
三級,能一次咽下,但有嗆咳。
四級,可分兩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
五級,頻繁嗆咳,不能全部咽下。
Ⅷ 吞咽功能障礙怎麼辦吞咽困難
吞咽障礙是腦梗病常見症狀之一,病人相當痛苦,可導致營養不良、機體抵抗力下降及吸入性肺炎等並發症,造成病人嚴重精神壓力,影響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可通過葯物作用於病灶,通過治源消除症狀,從根本上來解決吞咽困難的問題,但臨床實踐證實,腦梗病恢復期較長,先行解決吞咽障礙反而有利於病情恢復。
有些腦梗病人由於小腦梗阻,伴有半身不遂,同時咽喉部位左右兩邊受神經控制力度也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千人一方,只能根據病人不同特點採取特殊方法,我們這里就探索此類情況的康復護理。
1.提高病人自信心:腦梗病人吞咽困難不是由於咽喉部位的肌肉損壞,而是腦支配肌體功能失效,導致喉部肌肉群得不到吞咽指令,不能完成一系列吞咽動作,所以心理暗示對病人恢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盡可能地寬慰病人樹立信心,醫護人員一方面要認真對待病情,另一方面對病人要淡化表述,不要讓病人有過多的思想壓力,讓病人知道只要對症下葯,便會葯到病除,吞咽順利恢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2.設備康復:NMR類神經肌肉康復儀器是幫助康復的有效設備,這類康復儀是通過電極片有規律地刺激喉部肌肉,迫使吞咽肌肉群條件反射,從而達到喚起吞咽動作完全。設備的使用方式因人而異,使用效果也不盡相同。首先,應該每天在午餐和晚餐時各使用一次,將儀器調到五秒振動一次,時間為每次10分鍾,建議病人在每次脈沖時提前做好心理准備,有意識地配合吞咽,反復幾天後,病人稍能完成吞咽動作後立即停止使用。其次,鑒於多數腦梗病人伴有半身不遂的特點,喉部肌肉左右兩邊的感覺也不一樣,治療儀放置的位置也不會應該相同,一般情況下,初始階段應當將儀器觸片放置在偏向於感覺好的一邊,待到情況稍好再居中放置。
3.選擇訓練食物:吞咽功能恢復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以什麼為實踐工具是很重要的因素,溫水雖然是常人認為最容易吞咽的,可是吞咽能力喪失的病人不能用水訓練,因為水的流動性強,吞咽時病人在試圖打開食管的同時氣管也會同時打開,水會在不經意時嗆進氣管。只有選擇通過咀嚼後質地細膩呈流質狀的食物,最好是略帶膠質為最佳,如果脯、熟紅薯、香蕉等,切不可以粉質狀食物為訓練材料,如餅乾等,訓練過程中食物量由少而多,並且盡量根據病人要求,提供病人覺得可口的食物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環境誘導:恢復吞咽的治療,一般是在病人喪失吞咽能力若干天後進行,在此之前主要葯物活絡血脈,在此期間進食主要靠鼻飼完成,這時病人往往由於多日違背進食習慣,處於半飢餓狀態,特別渴望吞咽食物,這種渴望在同病室其它人員進食時尤為突出,醫護人員或家屬利用這個時機給病人作吞咽訓練,效果會更加明顯。另外,病人充分休息後的半小時內,訓練可以事半功倍,如:早晨或午睡以後。
5.治療過程中結合葯物治療不得鬆懈,醫護人員對病人應適時鼓勵,介紹成功病例。讓病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病人自信心,
這樣才能達到相對快速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