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因式分解的幾種常用方法
1、因式分解要分盡,就是分到不能再分才截止,因為因式分解是為學習分式做准備的,分的詳細便於約分和下一步計算。
2、要有整體思維,因為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中,很多題是需要把一部分看做整體的,要具備這樣的思維和眼光。
3、做題的時候要像下象棋一樣,要看到三步以後的情況,不能埋頭提取公因式,之後無法繼續做下去。
方法一:提取公因式,這個方法是進行因式分解的第一步。
要牢記三個原則:1、提取公因式要一次性提取干凈,否則後患無窮。
2、可能要多次提取或是連續提取。
3、注意提取多項式時正負號 的變化。
方法二:公式法,這是最主要的方法,最常考察的方法。第一要對公式熟悉,不然一切無從談起;第二有能力者可以試探運用立方差和立方和公式。
方法三:十字相乘法,這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到二次函數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而有的教材已經減負刪掉了,可惜至極。當然了雙十字相乘就不要探討了,一般情況下涉及不到。
方法四:分組分解法。這個方法更是考察學生的分類分組思維,很多題可以有多種分組形式,但方法各有難易,學生可自行摸索,其樂無窮!
方法五:換元法。這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為將來高中數學換元類型題提供實驗場地和模擬演練,當然難度相對較大,不過這是解決高次因式分解的不二法門。
Ⅱ 高中數學解題套路和技巧有哪些
一.解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精選題目,避免題海戰術 只有解決質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題目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絕大多數的同學還沒有辨別、分析題目好壞的能力,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來選擇復習的練習題,以了解高考題的形式、難度。
2. 認真分析題目 解答任何一個數學題目之前,都要先進行分析。相對於比較難的題目,分析更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知道,解決數學問題實際上就是在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待求結論中架起聯系的橋梁,也就是在分析題目中已知與待求之間差異的基礎上,消除這些差異。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反映出對數學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理解程度和數學方法的靈活應用能力。
3. 做好題目總結 解題不是目的,我們是通過解題來檢驗我們的學習效果,發現學習中的不足,以便改進和提高。因此,解題後的總結至關重要,這正是我們學習的大好機會。對於一道完成的題目,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
1)在知識方面。題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礎知識,在解題過程中是如何應用這些知識的。
2)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題方法、技巧,自己是否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
3)能否歸納出題目的類型,進而掌握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
二.數學解題的一些技巧
1.思路思想提煉法 催生解題靈感。「沒有解題思想,就沒有解題靈感」。但「解題思想」對很多學生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教師每天掛在嘴邊,陌生就是說不請它究竟是什麼。建議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多做典型的數學題目,則可以快速掌握。
2. 典型題型精熟法 抓准重點考點管理學的「二八法則」說:20%的重要工作產生80%的效果,而80%的瑣碎工作只產生20%的效果。數學學習上也有同樣現象:20%的題目(重點、考點集中的題目)對於考試成績起到了80%的貢獻。因此,提高數學成績,必須優先抓住那20%的題目。針對許多學生「題目解答多,研究得不透」的現象,應當通過科學用腦,達到每個章節的典型題型都胸有成竹時,解題時就會得心應手。
3. 逐步深入糾錯法 鞏固薄弱環節管理學上的「木桶理論」說:一隻水桶盛水多少由最短板決定,而不是由最長板決定。學數學也是這樣,數學考試成績往往會因為某些薄弱環節大受影響。因此,鞏固某個薄弱環節,比做對一百道題更重要。
Ⅲ 因式分解有幾種常見方法
提公因式法、分組分解法、待定系數法、十字分解法、雙十字相乘法、對稱多項式等等。
1、一般地,如果多項式的各項有公因式,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到括弧外面,將多項式寫成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分組分解法指通過分組分解的方式來分解提公因式法和公式分解法無法直接分解的因式,分解方式一般分為「1+3」式和「2+2」式。
3、待定系數法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方法。用待定系數法分解因式,就是先按已知條件把原式假設成若干個因式的連乘積,這些因式中的系數可先用字母表示,它們的值是待定的,由於這些因式的連乘積與原式恆等,然後根據恆等原理,建立待定系數的方程組,最後解方程組即可求出待定系數的值。
4、十字分解法的方法簡單來講就是:十字左邊相乘等於二次項系數,右邊相乘等於常數項,交叉相乘再相加等於一次項系數。其實就是運用乘法公式(x+a)(x+b)=x²+(a+b)x+ab的逆運算來進行因式分解。
5、雙十字相乘法是一種因式分解方法。對於型如 Ax²+Bxy+Cy²+Dx+Ey+F 的多項式的因式分解,常採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數法。這種方法運算過程較繁。對於這問題,若採用「雙十字相乘法」(主元法),就能很容易將此類型的多項式分解因式。
6、一個多元多項式,如果把其中任何兩個元互換,所得的結果都與原式相同,則稱此多項式是關於這些元的對稱多項式。x²+y²+z²,xy+yz+zx都是關於元x、y、z的對稱多項式。
Ⅳ 高中數學的因式分解!~~
實際上在初二奧數競賽中就有雙十字相乘的了…………
分解形如ax^2+bxy+cy^2+dx+ey+f的二次六項式在草稿紙上,將a分解成mn乘積作為一列,c分解成pq乘積作為第二列,f分解成jk乘積作為第三列,如果mq+np=b,pk+qj=e,mk+nj=d,即第1,2列和第2,3列都滿足十字相乘規則。則原式=(mx+py+j)(nx+qy+k)
雙十字相乘法是一種因式分解方法。對於型如Ax^2+Bxy+Cy^2+Dx+Ey+F的多項式的因式分解,常採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數法。這種方法運算過程較繁。對於這問題,若採用「雙十字相乘法」,就能很容易將此類型的多項式分解因式。
例:3x^2+5xy-2y^2+x+9y-4=(x+2y-1)(3x-y+4)(3x^2表示3X的二次方)
因為3=1×3,-2=2×(-1),-4=(-1)×4,
而1×(-1)+3×2=5,2×4+(-1)(-1)=9,1×4+3×(-1)=1
分解二次五項式
要訣:把缺少的一項當作系數為0,0乘任何數得0,
例:ab+b^2+a-b-2
=0×1×a^2+ab+b^2+a-b-2
=(0×a+b+1)(a+b-2)
=(b+1)(a+b-2)
分解四次五項式
提示:設x^2=y,用拆項法把cx^2拆成mx^2與ny之和。
例:2x^4+13x^3+20x^2+11x+2
=2y^2+13xy+15x^2+5y+11x+2
=(2y+3x+1)(y+5x+2)
=(2x^2+3x+1)(x^2+5x+2)
=(x+1)(2x+1)(x^2+5x+2)
Ⅳ 學好高中的因式分解的方法。
學習因式分解必須有多項式乘法的基礎,而且,對於多項式乘法只是會還不能滿足學習因式分解的要求,一定要對多項式乘法運算非常熟悉。只有乘法的基礎牢固,才能或者說才有可能學好因式分解。
此外,要牢記常用的五個乘法公式,並靈活掌握。這樣,對於它們的逆運算,才能夠較好地接受和學習,因此建議同學們在學習因式分解之前,把多項式的乘法特別是乘法公式做一下系統復習。根據因式分解與多項式乘法關系,我們往往利用多項式乘法來檢驗因式分解的正確性。
其次,在學習因式分解的過程中,有四種基本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運用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對於這些方法,有些同學一說就明白,一做卻又不會。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練習量不夠,只有量變才有質變,因此學好數學有一種重要方法──必須輔以一定的練習。
拿到一道因式分解,在方法的選取上一般是:1.先看各項有沒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則先提取公因式;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3.對於二次三項式的多項式,在不能使用公式法時要考慮十字相乘法;4.對於四項或四項以上的多項式,要考慮分組分解法;5.若以上方法均感到困難,可考慮用配方法、換元法、拆項法、添項法和待定系數法等多種分解因式的方法。
第三,因式分解的結果應是幾個「整式」的積。如果結果是乘積的形式,但括弧內並不是整式,也不能說是完成了因式分解。我們還應注意,因式分解必須進行到每一個因式都不能分解為止,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因式分解必須「徹底」。當我們在分解因式時發現有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因式時應注意分解的結果能不能再分解,如果能分解,應該繼續分解下去。當然,因式分解是否「徹底」,與指定的范圍有關,在本章只要求在有理數范圍內分解因式,到以後學了數的開方後,有些式子在實數范圍內還可以分解。
最後,因式分解不僅是數學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也是下一章學習分式的基礎,因式分解不過關,分式就不可能學好。
Ⅵ 高中數學解題方法有哪些
1、配方法
把一個解析式利用恆等變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項配成一個或幾個多項式正整數次冪的和形式。通過配方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數學中一種重要的恆等變形的方法,它的應用十分非常廣泛,在因式分解、化簡根式、解方程、證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數的極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經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乘積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恆等變形的基礎,它作為數學的一個有力工具、一種數學方法在代數、幾何、三角等的解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許多,除中學課本上介紹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還有如利用拆項添項、求根分解、換元、待定系數等等。
3、換元法
換元法是數學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應用十分廣泛的解題方法。我們通常把未知數或變數稱為元,所謂換元法,就是在一個比較復雜的數學式子中,用新的變元去代替原式的一個部分或改造原來的式子,使它簡化,使問題易於解決。
4、判別式法與韋達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屬於R,a≠0)根的判別,△=b2-4ac,不僅用來判定根的性質,而且作為一種解題方法,在代數式變形,解方程(組),解不等式,研究函數乃至幾何、三角運算中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韋達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個根,求另一根;已知兩個數的和與積,求這兩個數等簡單應用外,還可以求根的對稱函數,計論二次方程根的符號,解對稱方程組,以及解一些有關二次曲線的問題等,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5、待定系數法
在解數學問題時,若先判斷所求的結果具有某種確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數,而後根據題設條件列出關於待定系數的等式,最後解出這些待定系數的值或找到這些待定系數間的某種關系,從而解答數學問題,這種解題方法稱為待定系數法。它是中學數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構造法
在解題時,我們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方法,通過對條件和結論的分析,構造輔助元素,它可以是一個圖形、一個方程(組)、一個等式、一個函數、一個等價命題等,架起一座連接條件和結論的橋梁,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這種解題的數學方法,我們稱為構造法。運用構造法解題,可以使代數、三角、幾何等各種數學知識互相滲透,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7、反證法
反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法,它是先提出一個與命題的結論相反的假設,然後,從這個假設出發,經過正確的推理,導致矛盾,從而否定相反的假設,達到肯定原命題正確的一種方法。反證法可以分為歸謬反證法(結論的反面只有一種)與窮舉反證法(結論的反面不只一種)。用反證法證明一個命題的步驟,大體上分為:(1)反設;(2)歸謬;(3)結論。
反設是反證法的基礎,為了正確地作出反設,掌握一些常用的互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於/不平行於;垂直於/不垂直於;等於/不等於;大(小)於/不大(小)於;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個/一個也沒有;至少有n個/至多有(n一1)個;至多有一個/至少有兩個;唯一/至少有兩個。
歸謬是反證法的關鍵,導出矛盾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須從反設出發,否則推導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推理必須嚴謹。導出的矛盾有如下幾種類型:與已知條件矛盾;與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公式矛盾;與反設矛盾;自相矛盾。
8、面積法
平面幾何中講的面積公式以及由面積公式推出的與面積計算有關的性質定理,不僅可用於計算面積,而且用它來證明平面幾何題有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面積關系來證明或計算平面幾何題的方法,稱為面積方法,它是幾何中的一種常用方法。
用歸納法或分析法證明平面幾何題,其困難在添置輔助線。面積法的特點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積公式聯系起來,通過運算達到求證的結果。所以用面積法來解幾何題,幾何元素之間關系變成數量之間的關系,只需要計算,有時可以不添置補助線,即使需要添置輔助線,也很容易考慮到。
9、幾何變換法
在數學問題的研究中,常常運用變換法,把復雜性問題轉化為簡單性的問題而得到解決。所謂變換是一個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個一一映射。中學數學中所涉及的變換主要是初等變換。有一些看來很難甚至於無法下手的習題,可以藉助幾何變換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另一方面,也可將變換的觀點滲透到中學數學教學中。將圖形從相等靜止條件下的研究和運動中的研究結合起來,有利於對圖形本質的認識。
幾何變換包括:(1)平移;(2)旋轉;(3)對稱。
Ⅶ 高中數學解題方法總結
更多高考復習方法和試卷資料,可在交大新課程網上進行查看和下載。
為了使回想、聯想、猜想的方向更明確,思路更加活潑,進一步提高探索的成效,我們必須掌握一些解題的策略。
一切解題的策略的基本出發點在於「變換」,即把面臨的問題轉化為一道或幾道易於解答的新題,以通過對新題的考察,發現原題的解題思路,最終達到解決原題的目的。
基於這樣的認識,常用的解題策略有:熟悉化、簡單化、直觀化、特殊化、一般化、整體化、間接化等。
一、 熟悉化策略
所謂熟悉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陌生題目時,要設法把它化為曾經解過的或比較熟悉的題目,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或解題模式,順利地解出原題。
一般說來,對於題目的熟悉程度,取決於對題目自身結構的認識和理解。從結構上來分析,任何一道解答題,都包含條件和結論(或問題)兩個方面。因此,要把陌生題轉化為熟悉題,可以在變換題目的條件、結論(或問題)以及它們的聯系方式上多下功夫。
常用的途徑有:
(一)、充分聯想回憶基本知識和題型: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應充分聯想和回憶與原有問題相同或相似的知識點和題型,充分利用相似問題中的方式、方法和結論,從而解決現有的問題。
(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題意:
對於同一道數學題,常常可以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因此,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適時調整分析問題的視角,有助於更好地把握題意,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題方向。
(三)恰當構造輔助元素:
數學中,同一素材的題目,常常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條件與結論(或問題)之間,也存在著多種聯系方式。因此,恰當構造輔助元素,有助於改變題目的形式,溝通條件與結論(或條件與問題)的內在聯系,把陌生題轉化為熟悉題。
數學解題中,構造的輔助元素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構造圖形(點、線、面、體),構造演算法,構造多項式,構造方程(組),構造坐標系,構造數列,構造行列式,構造等價性命題,構造反例,構造數學模型等等。
二、簡單化策略
所謂簡單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結構復雜、難以入手的題目時,要設法把轉化為一道或幾道比較簡單、易於解答的新題,以便通過對新題的考察,啟迪解題思路,以簡馭繁,解出原題。
簡單化是熟悉化的補充和發揮。一般說來,我們對於簡單問題往往比較熟悉或容易熟悉。
因此,在實際解題時,這兩種策略常常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只是著眼點有所不同而已。
解題中,實施簡單化策略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常用的有: 尋求中間環節,分類考察討論,簡化已知條件,恰當分解結論等。
1、尋求中間環節,挖掘隱含條件:
在些結構復雜的綜合題,就其生成背景而論,大多是由若干比較簡單的基本題,經過適當組合抽去中間環節而構成的。
因此,從題目的因果關系入手,尋求可能的中間環節和隱含條件,把原題分解成一組相互聯系的系列題,是實現復雜問題簡單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2、分類考察討論:
在些數學題,解題的復雜性,主要在於它的條件、結論(或問題)包含多種不易識別的可能情形。對於這類問題,選擇恰當的分類標准,把原題分解成一組並列的簡單題,有助於實現復雜問題簡單化。
3、簡單化已知條件:
有些數學題,條件比較抽象、復雜,不太容易入手。這時,不妨簡化題中某些已知條件,甚至暫時撇開不顧,先考慮一個簡化問題。這樣簡單化了的問題,對於解答原題,常常能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4、恰當分解結論:
有些問題,解題的主要困難,來自結論的抽象概括,難以直接和條件聯系起來,這時,不妨猜想一下,能否把結論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的部分,以便各個擊破,解出原題。
三、直觀化策略:
所謂直觀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內容抽象,不易捉摸的題目時,要設法把它轉化為形象鮮明、直觀具體的問題,以便憑借事物的形象把握題中所及的各對象之間的聯系,找到原題的解題思路。
(一)、圖表直觀:
有些數學題,內容抽象,關系復雜,給理解題意增添了困難,常常會由於題目的抽象性和復雜性,使正常的思維難以進行到底。
對於這類題目,藉助圖表直觀,利用示意圖或表格分析題意,有助於抽象內容形象化,復雜關系條理化,使思維有相對具體的依託,便於深入思考,發現解題線索。
(二)、圖形直觀:
有些涉及數量關系的題目,用代數方法求解,道路崎嶇曲折,計算量偏大。這時,不妨藉助圖形直觀,給題中有關數量以恰當的幾何分析,拓寬解題思路,找出簡捷、合理的解題途徑。
(三)、圖象直觀:
不少涉及數量關系的題目,與函數的圖象密切相關,靈活運用圖象的直觀性,常常能以簡馭繁,獲取簡便,巧妙的解法。
四、特殊化策略
所謂特殊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難以入手的一般性題目時,要注意從一般退到特殊,先考察包含在一般情形里的某些比較簡單的特殊問題,以便從特殊問題的研究中,拓寬解題思路,發現解答原題的方向或途徑。
五、一般化策略
所謂一般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計算比較復雜或內在聯系不甚明顯的特殊問題時,要設法把特殊問題一般化,找出一個能夠揭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般情形的方法、技巧或結果,順利解出原題。
六、整體化策略
所謂整體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按常規思路進行局部處理難以奏效或計算冗繁的題目時,要適時調整視角,把問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入手,對整體結構進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改造,以便從整體特性的研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七、間接化策略
所謂間接化策略,就是當我們面臨的是一道從正面入手復雜繁難,或在特定場合甚至找不到解題依據的題目時,要隨時改變思維方向,從結論(或問題)的反面進行思考,以便化難為易解出原題。
更多高考復習方法和試卷資料,可在交大新課程網上進行查看和下載。
Ⅷ 數學分解法怎樣分解,
(1)提公因式法
①公因式:各項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各項的~.
②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項式的各項有公因式,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到括弧外面,將多項式寫成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am+bm+cm=m(a+b+c)
③具體方法:當各項系數都是整數時,公因式的系數應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的相同的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次數最低的.如果多項式的第一項是負的,一般要提出「-」號,使括弧內的第一項的系數是正的.
(2)運用公式法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能運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項式必須是三項式,其中有兩項能寫成兩個數(或式)的平方和的形式,另一項是這兩個數(或式)的積的2倍.
(3)分組分解法
分組分解法:把一個多項式分組後,再進行分解因式的方法.
分組分解法必須有明確目的,即分組後,可以直接提公因式或運用公式.
(4)拆項、補項法
拆項、補項法:把多項式的某一項拆開或填補上互為相反數的兩項(或幾項),使原式適合於提公因式法、運用公式法或分組分解法進行分解;要注意,必須在與原多項式相等的
原則進行變形.
※多項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驟:
①如果多項式的各項有公因式,那麼先提公因式;
②如果各項沒有公因式,那麼可嘗試運用公式、十字相乘法來分解;
③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麼可以嘗試用分組、拆項、補項法來分解;
④分解因式,必須進行到每一個多項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為止。
(5)配方法:對於那些不能利用公式法的多項式,有的可以利用將其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然後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就能將其因式分解。
(6)換元法:有時在分解因式時,可以選擇多項式中的相同的部分換成另一個未知數,然後進行因式分解,最後再轉換回來。
(7)待定系數法:首先判斷出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後設出相應整式的字母系數,求出字母系數,從而把多項式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