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評估經濟損失常用方法

評估經濟損失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9 18:12:47

❶ 經濟損失是怎麼算的

法律分析: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直接造成設施的破壞、產量或質量下降所引起的損失,一般是可以用市場價格來計算的.間接損失是指由於開采沉陷使環境資源的某些功能退化影響其他生產和消費系統造成的損失。

定義2

(一)直接經濟損失是指路產損失,不包括車損,人員傷亡之損失;

(二)其它事故類型是指車輛意外事故及司機違章駕駛。

定義3

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受災體在遭受水旱災害的損毀後,其自身價值降低或者喪失所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含任何中間環節和間接的經濟損失.一般來說,直接經濟損失是一個不變的量,是水旱災害損失評估的中心內容。

定義4

直接經濟損失是指直接發生的設備修理所需的人工或材料費,或因事故報廢的設備的價值,未構成事故的均為設備故障,發生人員傷亡的均為重大事故,有專業規定的設備按有關規定確定事故等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第四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❷ 計算經濟損失主要計算什麼經濟損失

計算經濟損失主要計算直接經濟損失。

直接經濟損失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三種:
1、人身傷亡所支出的費用。包括醫療費用(含護理費)、喪葬及撫恤費用、補助及救濟費用和誤工費等。
2、善後處理費用。包括處理事故的事務性費用、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事故罰款和賠償費用。
3、財產損失費用。包括固定資產損失和流動資產損失。

溫馨提示:所有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❸ 采空塌陷災害經濟損失評估

一、評估原則

采空塌陷的破壞損失一般由生命損失、資產損失、資源損失等三部分構成。所謂資產損失是指對人類勞動所創造的有形財富所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房屋、渠系、水井等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的損失;資源損失是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所造成的損失,主要包括土地和水資源的損失等。

采空塌陷經濟損失是指用貨幣形式量度的采空塌陷對人類所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它可區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部分。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受災體受采空塌陷直接破壞所形成的經濟損失,如房屋、水利工程等工程設施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間接經濟損失是指受災體發生破壞進一步造成的關聯性損失,如因房屋、設備等破壞造成企業停工停產所形成的經濟損失。

直接經濟損失評估採用統一價格折價法,即採用經訪問的大部分縣(市)物價的算術平均值作為經濟損失評估的統一計算單價,據此進行統一計算。

二、評估方法

采空塌陷資產損失主要包括居民住宅、水利工程等建築物和工程設施的損失,采空塌陷資源損失主要包括耕地和淺層地下水資源的損失等。由於不同受災體遭受塌陷破壞後的價值損失形式不同,所以經濟損失核算的方法也不同。

(一)計算公式

1.建築物與工程設施經濟損失核算

以受災體成本價值為基數,根據其塌陷損毀程度或修復成本核算受災體經濟損失。房屋、生命線工程、水利工程、構築物等絕大多數受災體,均適宜採用該方法核算經濟損失。其計算公式如下:

Yj=B×η (5-3-1)

Yj=Bx (5-3-2)

式中:Yj為受災體經濟損失/萬元;B為受災體成本價值/萬元;Bx為受災體修復成本價值/萬元;η為受災體經濟損失率/%。

公式(5-3-1)適用於已經建成的而沒有採取專門性防塌陷措施的工程的經濟損失核算,(5-3-2)式適用於那些塌陷程度較低,且易於修復的受災體的經濟損失核算。

2.耕地破壞經濟損失核算

采空塌陷對耕地的破壞損失,可根據因土地復墾所需增加投入的費用來核算。其計算公式如下:

Yg=k×Bf (5-3-3)

式中:Yg為耕地經濟損失/萬元;Bf為土地復墾費用/萬元;k為修正系數。

考慮到因耕地破壞可能造成的青苗損失和因土壤肥力降低造成的作物減產損失,需對計算結果進行修正,修正系數一般取1.5。

3.水資源破壞經濟損失核算

因采空塌陷影響而使地下水資源遭到破壞,為了保障現狀水資源條件下人民生活和產業發展需要,把從其他途徑為獲得等量的與塌陷前同質量水資源所需增加的開發成本作為地下水資源的價值損失。其計算公式如下:

Yw=(bt-bp)×M×F×10-4(5-3-4)

式中:Yw為地下水資源破壞損失/萬元;bt為替代供水水源單位成本/(元·m-3);bp為受災區供水水源單位成本/(元·m-3);M為受災區地下水開采模數/(m3/a·km-2);F為受災區面積/km2

所謂替代水資源包括地表水資源、中深層地下水資源或異地地下水資源等。可作為替代水資源的基本條件必須是可保障水源,即替代水源的水量充足、水質合格;用其替代受災區的地下水資源不至影響新的假設水資源開發區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不會造成水資源環境惡化。

(二)計算參數的確定

1.房屋建築成本單價及經濟損失率

由采空塌陷引起的房屋破壞形式,主要是因其誘發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導致鄉鎮居民住宅牆體以至整體坍塌,致使建築物部分或全部喪失其使用功能。房屋單位價值要根據具體物型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為了規范和統計受災體破壞程度,按照不同房屋建築的典型破壞表現,以等級的方式標志房屋建築的損毀程度。通常可劃分為三級:

(1)輕微損壞。牆體出現少量裂縫,個別建築物構件受損,經一般整修仍可正常使用。

(2)中等損壞。多數牆體或接縫處出現裂縫,大量建築物構件受損,但仍保持整體外形,需專門大修或部分翻修後才能繼續使用。

(3)嚴重損壞。裂縫擴張,大多數建築物構件發生結構性破壞,建築物部分倒塌或全部倒塌,無法修復或修復費用已達重建費用。

房屋建築物經濟損失率是指房屋建築遭受塌陷破壞損失的價值與受災前房屋建築價值的比率。初步研究表明采空塌陷房屋建築損毀程度與房屋建築經濟損失的對應關系為:輕微損壞,經濟損失率為0~30%,取平均值為15%;中等損壞,經濟損失率為30%~70%,取平均值50%;嚴重損壞,經濟損失率為70%~100%,由於此類損壞建築物已無法修復,取100%。

2.水利工程成本單價及經濟損失率

由於採煤漏水,淺層地下水資源遭到破壞,失去水源,致使大量水井廢棄。據調查統計,淺井(深度小於40m)成本單價平均為5000元/眼,經濟損失率取85%。

3.耕地復墾單價

採煤塌陷形成的地裂縫是造成大面積耕地破壞的主要原因。由於耕地裂縫,致使土壤肥力降低,灌溉水滲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危害;根據采空塌陷的情況,耕地復墾平均單價為300~500元/畝。

4.水資源開發利用成本及地下水開采模數

採煤漏水造成大面積淺層地下水資源破壞,致使當地用水困難,需尋找新的替代水源。淺層地下水資源遭到破壞後,解決水資源緊缺問題有兩條途徑:①就近開鑿中深井,井深超過200m,地下水開采成本提高;②異地引水,最低價格為1.6~2.0元/m3

(三)采空塌陷經濟損失計算

(1)受災體經濟損失計算。各類受災體按其相應核算模型、成本及經濟損失率計算,即得該受災體經濟損失。

(2)采空塌陷點經濟損失計算。把上述各采空塌陷點上各受災體的經濟損失進行累加,即得該采空塌陷點的經濟損失。

(3)評價單元經濟損失計算。對所確定評價單元內各塌陷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予以累加,即為該評價單元的經濟損失。用下式計算損失模數:

E=Y/F (5-3-5)

式中:E為評價單元損失模數/(萬元·km-2);Y為評價單元總損失/萬元;F為評價單元面積/km-2

❹ 地質環境功能價值(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本節內容包括由於地質環境事故造成的地質環境污染、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及由此導致的地質生態環境功能退化帶來的環境功能價值折損的經濟計算,主要參考J.A.迪克遜等《環境影響的經濟分析》[4]、覃成林等《環境經濟學》[7]、曾賢剛《環境影響經濟評價》[8]、孫強《環境經濟學概論》[65]等著作編寫。

一、恢復費用法(工程費用法)

恢復費用法又稱重置成本法、工程費用法,是通過估算環境被破壞後將其恢復原狀所需支出的費用來評估環境影響經濟價值的一種方法。採用恢復費用法對環境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首先確定環境資產的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按在現行市場條件下重新購建一項全新環境資產所支付的全部貨幣總額。重置成本與原始成本的內容構成是相同的,而兩者反映的物價水平是不相同的,前者反映的是環境資產評估日期市場物價水平,後者反映的是當初被構建環境資產時的物價水平。在其他條件既定時,環境資產的重置成本越高,其經濟價值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環境資產的價值還會隨著資產本身的運動、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其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中,S1為防治環境污染或破壞的費用;F1為防護、恢復其原有環境功能的單位費用;Q為受到污染、破壞或者將要受到污染、破壞的某種環境質量或環境物品的總量。

該方法一般用於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估算,如因防治地下水污染而增加的額外費用,航運河道泥沙淤積而造成的損失等。

二、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某種環境的功能被污染或破壞後,可以人工營造一個來替代原有的功能,用建造新工程(人造環境物品)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方法,叫做影子工程法。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難以直接估算時,人們常常用這種能夠保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環境污染影響的影子工程項目的費用來估算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損益。

這種「影子工程」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工程,其目的是對環境成本有一個估算值。將影子工程的成本包含在內,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指出新項目的收益必須有多大才能超過它所引起的損失。其數學表達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2)中,V為原有環境物品服務功能價值;G為替代工程的造價;Xi為替代工程中的i項目的建設費用。

一般用於:地下水水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引起森林涵養水分功能的喪失、土地資源破壞引起水電站發電能力減少的經濟損失等。

三、機會成本法

這種方法認為,在費用效益分析中,社會的環境損失或代價都可看做機會成本。任何資源配置都存在許多相互排斥的備選方案,為了做出最有效率的經濟選擇,必須找出社會凈效益最大的方案。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失去了使用機會就等於失去了獲得效益的機會。機會成本法就是用環境資源的機會成本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帶來的經濟收益或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

假如,資源K有A、B兩種使用方案,它們所獲得的凈效益分別為500元和700元。我們選擇A方案,就失去了B方案使用K資源的機會。在B方案中,最大凈效益為700元,則K資源選擇A方案的機會成本就是700元。機會成本並非實際支出,也不計入賬冊,但它是選擇最佳投資方案的重要依據。

採用機會成本法估算由於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是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其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3)中,S2為損失的機會成本;F2為某種資源配置或利用的單位機會成本;W為某環境污染的破壞量,其估算方法與環境要素及污染過程有關。

可用於造成水資源短期的經濟損失及固體廢棄物佔用農田造成的經濟損失評估等。

四、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又稱生產率法、生產效應法。這種方法把環境看成是生產要素,這樣環境的變化必然導致生產率的變化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導致產品產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可以用市場價格來計算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4)中,S3為環境污染或生態環境破壞的價值損失;F3為自然物品或人工物品受污染或破壞後的市場價格;Ri為某物品遭受i類污染或破壞時所損失的產量水平;i類污染一般分為四種污染程度,分別表示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或破壞;Ri計算方法與環境要素的污染或損失程度有關。如計算農田受污染的損失時,可按下式: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5)中,Mi為某種程度污染的面積;R0為未受污染或類比區域的單位產量;Ri為農田受某種程度污染時的單位產量。

如果商品銷售是處在較完善的市場機制條件下的話,那麼環境質量變動將直接影響到該產品的市場價格。但是,必須注意商品銷售量的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動態影響。假如環境質量變動對該商品產出水平變化的影響很小,不至於引起該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化,那麼,就可以直接運用現有的市場價格進行測算。假如環境質量的變化對該商品的市場佔有率有較大影響,並足以引起該商品的市場價格發生變化,那麼,就需要分析該商品的市場佔有率對該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6)中,P為利用商品產出變動所測算的環境價值變動額;P1為單位商品產出變動前的市場價格;P2為單位商品產出變動後的市場價格;ΔQ為環境污染地區單位商品產出的變化量。

市場價格法是利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的產值和利潤的變化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或經濟收益。

水污染引起的農業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地下水位下降增加的開采成本、土地資源破壞及水土流失引起的經濟損失評估等都可以採用此方法。

五、人力資本法

如果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污染與破壞,使原有的系統功能下降,就會給人的健康帶來損失。這不僅可使人們失去勞動能力,而且還會給社會帶來負擔。人力資本法是利用環境污染與破壞所造成的人體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損害,來估計環境污染與破壞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統計計算方法。

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類健康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有三個方面,即過早死亡、疾病或病休造成的收入損失,醫療費開支的增加和精神或心理上的損傷。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有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部分,其中,前者包括預防和醫療費用、死亡喪葬費用,後者包括病人耽誤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非醫護人員護理和陪護影響工作造成的經濟損失。此類損失的評價步驟是通過污染破壞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對比分析,以確定環境污染與破壞因素在發病原因中所佔的比重,並根據患者和死亡人數,以及病人和陪護人員耽誤的勞動總工時來計算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還包括受害人的舒適性損失,如病人精神痛苦、傷痛、家屬的悲傷等。諸如損失都很難用貨幣來度量,因此,不在人力資本評價法的范圍。

1.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健康損失的估算方法

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健康損失等於勞動日損失所創造的凈產值和醫療費用的總和。當人力資本的平均增長率和貨幣貼現率基本相等時,損失值可利用下式計算: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7)中,S4為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的損失值,萬元;M為環境污染與破壞覆蓋區域內的人口數,10萬人;P為人力資本,人均凈產值:元/年·人;Li、Loi分別為環境污染區域與環境清潔區域i疾病的發病率,人/10萬人;Hi為i疾病患者的陪護人員平均誤工工時,天或小時;Yi為i疾病患者平均醫療護理費用,元/人;Ti為i疾病患者人均喪失的勞動時間,年或天。

2.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估算方法

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8)中,L11、L12為直接經濟損失,萬元;L21、L22為間接經濟損失,萬元;a為環境污染因素在發病或死亡發生原因中所佔的百分數,%;Rp為患者人數,人;Rd為死亡人數,人;Ld為病人和陪護人員耽誤的勞動工日,天或小時;Ll為早亡與平均壽命相比損失的勞動日總數,天或小時;C為每個患者的醫療費用,萬元;B為每個死者的喪葬費,萬元;P為人均國民收入額,萬元。

3.環境污染與破壞引起的人身傷害損失的計算方法

人身傷害損失的計算,主要依據是《民法通則》第119條,該條對人身傷害的賠償規定:經過治療可以恢復的傷害「應當賠償醫療費和因誤工而減少的收入」。這里的醫療費還應包括來往交通費、必要的護理費、必要的營養費等。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是指傷者不能上班和因減少勞動量而失去的收入,如扣發的工資等。對於人身殘疾,即經治療不能恢復健康,致使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除賠償上述醫療費、誤工費外,還應給予「生活補助費」。這里的生活補助費是指因殘疾而減少的工資收入或造成生活困難的撫慰性費用。對於致人死亡的,除賠償醫療費外,還應當支付喪葬費及死者生前扶養他人必要的生活費等。這里的「喪葬費」一般是指火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他人」是指死者對他們有撫養義務的人,如父母、配偶、未成年子女等,「必要的生活費用」是指當時當地保障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平均費用。若「必要的生活費用」低於死者生前的水平,應取後者,並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水平相應地調整,調整的比率必須大於或等於社會貼現率。基於上述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的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9)中,L為環境污染與破壞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價值,萬元;ai為污染區i疾病高於對照區的發病率,%;βi為污染區z疾病高於對照區的死亡率,%;S為污染區的總人口數,人;ti為i疾病使人均失去的勞動時間,天或小時;P為污染區域的人均國民收入,萬元;ΔCi為i疾病平均醫療費用,萬元。

我國在計算湘江流域水污染損失時建立的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經濟損失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0)中,L為人體健康損失總額,萬元;K1、K2為健康換算系數;Y1為人均國民收入,萬元;P1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數,人;Y2為人均醫療費,萬元;P2為患者人數,人。

盡管人力資本法是一種重要的環境經濟評價方法,但其應用在實際中還存在著倫理道德、效益的歸屬和理論上的缺陷等問題。

六、直接計演算法

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Y)由物質損失(Yw)、生產損失(Ys)和國民經濟損失(Yg)組成,即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物質損失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產品的損耗,生產損失包括生產用房損失、機器磨損損失、減產損失和健康損失等,國民經濟損失則包括農業和林業損失、住宅與公共事業損失、工業損失和人體健康損失等。各項損失估算的通用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2)中,Gs為經濟損失值(萬元);Zs為損失指標與數量(按具體損失目錄確定量綱);Pd為單位損失的貨幣價值(元)。

一般來講,物質損失和生產損失僅占經濟損失的8%~12%,而社會經濟損失卻佔88%~92%。

雖然每次應用直接估演算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來重新收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大量數據,但是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實用,並且是分析計演算法和經驗估演算法等評估方法的基礎。因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七、經驗估演算法

應用經驗估演算法估算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價值,其基礎數據主要來源於承受污染的項目,通過該項目找到環境物品的單位損失量(標準定額)。經驗估演算法分為濃度法和重量法兩種。其具體的技術方法闡述如下。

1.濃度法中所使用的比損值是依據多年平均濃度確定的,應用此方法估算各項損失價值可以達到較高的精確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3)中,Y1為經濟損失價值,萬元;Y(x)ij為i種污染物多年平均濃度為xij時給單位承受物造成的j項比損值(計算時對於單位承受物的人體健康估算是1人,農業和林業估算是1hm2);Rij為遭受i種污染物侵襲的承受物第j項損害的數量(如居民人數、用地面積、固定資產值);K為修正系數。

該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比損值適用於大氣中含有一種或數種預定組合的污染物質,其綜合污染效應小於1。綜合污染效應等於污染物質容許極限濃度的倍數和。研究中心認為,在冶金工業的廢棄物中丙酮、甲醛和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和乙烷等5種污染物質的組合具有綜合污染效應。

2.重量法用於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概算。

應用時藉助於經驗系數,分析污染物質的濃度及其重量之間相互關系,獲得估算所需要的數據。其公式如下: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5-2-14)中,Y2為經濟損失價值,萬元;Kp為地區內各種污染物質的加權平均系數;gi為h污染物質的比損(如1t亞硫酸鹽、1t氟化物、1t酚等的環境污染損失用貨幣計量的價值);fi為i污染物質的擴散系數(同一氣溫條件下物質的固態和氣態擴散系數不一樣);Mi為向大氣排放i污染物質的重量,t/年;δi為承受物類型的修正系數(如工業企業用地為0.8,10萬~25萬人的城市建成區為1.5,森林療養區和自然資源保護區為3.0等)。

在應用經驗估演算法之前,需要根據實際監測資料繪制污染物的等值線圖,在濃度等值區內計算承受物的數量。在此基礎上,估算環境污染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價值。在計算整個地區污染損失的總價值中。必須分別計算出每個企業應該承擔的污染損失價值,否則就很難實現環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償使用。

八、替代市場法

在所討論的環境物品和勞動量無法用市場價格表現時,可以用替代物品和勞動量的市場價格作為確定環境物品和勞動量價值的依據,這種價值估算方法即為替代市場法,其主要包括,資產價值法、工資差額法和旅行費用法。

1.資產價值法

在環境經濟學中,可以把環境質量看做為影響資產增值的一個因素,當資產價值的其他影響因素保持不變時,用環境質量變化引起資產價值的變化量來估計環境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環境改善增加的社會收益的一種方法。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空氣環境污染對不動產(主要指住宅、辦公樓等)價值的影響。

運用該方法首先要調查不動產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狀況,建立人居環境的舒適性價值方程,方程中的變數一般包括,不動產的價格、構造與特徵、周邊環境和空氣環境污染指數等變數。例如,空氣環境質量變化所引起的不動產價值變化。根據不動產的價值變化量進行數理統計,建立消費者支付意願的回歸方程,解方程,得出消費者對單位空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邊際支付意願,從而,可以在幾何平面上描繪出不同收入家庭對空氣環境質量的需求曲線,一般來講,對於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來說,家庭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邊際支付意願會隨著空氣污染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家庭平均收入越高,對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慾望就越強烈。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受污染地區的不動產價格必然低於無污染地區的不動產價格。

2.工資差額法

利用不同環境質量條件下工人工資的差異來估計環境質量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或帶來的經濟收益的方法稱為工資差額法。在經濟社會中,工人工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工作性質、技術水平、勞動風險、周圍環境質量等。假如其他影響因素不變,工廠主就會用高工資來吸引工人到污染地區工作,如果社會允許工人自由調換工作,日均工資額的差異部分應歸因於工作地區的環境質量。因此,用工資差異的水平可以估計環境質量變化帶來的經濟損失或社會收益。

3.旅行費用法

旅行費用法常常用來評估那些沒有市場價格的自然景觀或者環境資源的價值。它是通過旅遊者接受環境資源的服務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價值來評估的,對於環境資源所有者而言,則是通過旅遊者對環境資源———這種特殊商品的消費來獲取收益。

為了確定消費者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認同價值,旅行費用法的基本原則解釋是,盡管這些國家所有的風景區可能不要旅遊者支付門票費,但是旅遊者為了參觀,卻需要承擔交通費,花費自己的有限時間。為此,可以將旅遊者付出的代價看做是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實際支付。我們知道,消費者的支付意願等於消費者對某一商品或服務的實際支付與消費者剩餘之和。假如我們能夠獲得旅遊者在旅途中的實際花費金額,要確定旅遊者對環境資源的支付意願,其關鍵就在於估算旅遊者獲得的消費者剩餘。

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旅遊者對這些環境資源服務的需求並不是無限的,這種需求嚴格地受到旅途費用的約束。在這里,假設所有旅遊者接受環境資源服務所得到的消費者剩餘都是相等的,且等於旅遊者的邊際旅行費用,距離資源評價地點最遠的旅遊者,其消費者剩餘最小。而距離資源評價地點最近的旅遊者,其消費者剩餘最大。

適用范圍:①休閑娛樂場所;②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森林、草場和濕地;③江河、水庫、大壩和湖泊等兼有娛樂場所的地方。

4.防護支出法

當某種經濟活動有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時,人們可以採用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用採取上述措施所需費用來評估環境價值的方法就是防護支出法。防護費用的負擔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採取「誰污染、誰治理」的辦法,由污染者購買和安裝環保設備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採取「誰污染,誰付費」的辦法,建立專門的污染物處理企業集中處理污染物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受害者自行購買相應設備,而由污染者給予相應補償的方式。防護支出還存在使用效率的問題。在預防或治理環境污染的效果相同的條件下,防護費用應該是費用最低的那種方式所需的費用。

防護支出法對決策者有著某種直觀的感召力,使決策者能夠從受到直接影響的人們願意支出什麼的角度去判斷環境計劃和項目的重要性。把防護支出法同其他方法獲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對於諸如是採取措施預防環境損害還是讓環境損害存在、是補償受害者還是盡力恢復目前的環境質量等問題的決策十分有用。

九、調查評價法

調查評價法就是通過對專家或環境資源使用者進行意願調查的方式來評估環境資源價值或環境保護收益的方法。其做法是了解專家、環境資源使用者的支付意願或對環境物品、環境勞動量的選擇願望,或者通過專家對環境資源價格的擬定,取得評估環境損益幣值的信息。意願調查評價法基於個人需求曲線和消費者剩餘的理論,通過估計消費者對環境物品和環境勞動量損失所接受的賠償願望來度量收益的。它主要包括投標博弈法、比較博弈法、無費用選擇法、優先性評價法和專家評估法。各種方法可參見《環境經濟學概論》一書[65]

十、成果參照法

由於基本評價方法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所以往往需要一種簡易可行的評價方法,這樣,成果參照法也就產生了。

所謂成果參照法,就是把一定范圍內可信的貨幣價值賦予受項目影響的非市場銷售的物品和服務。成果參照法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經濟評價方法,它採用一種或多種基本評價方法的研究結果來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經濟價值,並經修正、調整後移植到被評價的項目。

採用成果參照法優點與缺點:雖然有些類型的成果參照法在政策分析和決策中得到了廣泛的和成功的應用,但是一般來說,參照影響和目標影響之間的差別越大,估計的准確性也就越差。有關參照物選擇標準的優點和缺點可見表5-2-1。

表5-2-1 參照物選擇標準的優點和缺點

續表

❺ 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評估

根據 《縣 ( 市) 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結合環膠州灣地區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對區內滑坡、崩塌這兩種主要類型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的規模、影響范圍、危及對象等進行經濟損失評估。

4.8.1 評估原則

評估遵循以下原則:

1) 客觀、真實地反映地質災害的損失情況;

2) 對現有災害隱患經濟損失的評估以危及對象、規模、數量等調查計算結果為依據,對危及交通等以發生後的修復費用及造成的直接損失為依據;

3) 盡可能地做到定性准確、定量合理、預測符合當地實際及特點;

4) 經濟損失評估與災害危害性、危險性評價結果相協調。

4.8.2 評估標准與方法

鑒於區內查明的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面較廣、情況復雜,很難用統一的價格進行評估,因此,為了使評估最大限度地接近實際,且能降低評估的難度,對現災害隱患危及房屋按樓房、平房兩種各自取平均價格,對農田、公路分類確定價格進行評估。根據實際情況,參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的因子包括房屋、土地、牲畜、公路、河道堤防、水渠、樹木等。各評價因子評價標准見表 4.4。

表 4.4 地質災害隱患直接經濟損失評估標准

續表

( 2) 海 ( 咸) 水入侵

海 ( 咸) 水入侵為緩變性地質災害,往往不易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其引起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按照海 ( 咸) 水入侵造成的農業減產 30% 計算,區內海 ( 咸) 水入侵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 8000 萬元。

❻ 一般評估方法

災害風險評估方法與災害損失評估方法大致是相同的,但結果的性質都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種預測,後者是實況。

1.絕對指標評估方法

以人口傷亡絕對數和直接損失的絕對數來確定災害的「災度」(或等級),稱「雙因子」評估方法。也有人主張把人員傷亡折算為經濟損失,但無法有滿意的折算系數,因為人口傷亡與經濟損失畢竟不等價。

2.相對指標評估方法

運用一些相對的指標來反映可能災損的強度或程度,便於不同地區的橫向比較分析。如「物人比」——因災經濟損失與因災傷亡人數之比,但對無人員傷亡的災害則無法反映出「災情」。

3.綜合指標評估方法

運用綜合性指標來反映可能造成的災情:成災面積、受災人口、當地損失比(=可能直接經濟損失總量/當地生產總值),當地人均損失(=可能直接經濟損失總值/當地總人口)等。由於可能影響直接經濟損失要素很多,需要根據多指標體系來建立可能損失的評估模式。

4.可能災害強度的評估方法

充分了解(統計)預測災區各類建築、設備的技術數據後,並根據一定的技術指標進行抗災能力劃分建築和設備的抗災能力等級,進而對應可能發生的災害等級劃分出對可能的災害強度並進行風險評估,一般需要參考以前的災害損失評估結果。

5.通過災害損失的間接統計資料來評估相同強度災害風險中的可能間接經濟損失(即風險)

國外認為火災的間接經濟損失遠大於直接經濟損失,故澳大利亞消防協會採用商業火險賠償及生產保險賠償的資料,從其損失總額中扣除非火災部分,將剩下的數字再乘以1.5或2.5,其結果即為火災的間接損失額。

6.經驗評估法

通過對災區經濟社會狀況的實際了解,對特種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根據工作經驗作出評價,多為當地政府向上級部門匯報時所採取的,可作為風險評估的參考。

7.抽樣調查統計推斷法

對各種強度災害可能發生的范圍,根據以往災害損失情況抽樣調查可能的災害損失,但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樣本。通過對樣本的風險統計分析推斷出受災總體的災害風險。如地震風險評估中提出地震風險當量,選擇7級地震時一定范圍內一定類型城鎮的損失作為當量單位,要用需要評估的城鎮與之對比,得出評估值。

8.遙感遙測技術評估方法

在災害風險評估中,遙感技術主要適用於一些基礎數據的獲得,如水情監測、以往洪旱災害范圍的界定、坡面鬆散堆積物數量、危險地質構造延伸范圍、台風移動路徑及影響范圍、易災區建築交通等數量、質量與分布等。遙感數據必須結合現在抽樣調查統計或典型調查統計方法來進行災害風險評估。

9.利用災害總毀傷值進行評估

利用人的生存毀傷指數來衡量可能災情的嚴重程度。即規定,每死亡1人,其毀傷值為1,對傷者則根據傷情在0~1范圍內取值;人員傷亡可能導致經濟失損折算以人均生產總值數為單位,相當於毀傷值1。

10.根據經濟機能恢復率來評估

經濟機能恢復率指區域部門或單位災後假定無外援時恢復到災前經濟機能的速度,時間單位按不同要求可用天、月、年等計算。進行風險評估時可進行實地調查以往各災害強度條件下當地經濟機能恢復率用以評估相對經濟損失的大小,宜進行橫向或縱向對比,以提高評估結果的准確率。

閱讀全文

與評估經濟損失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油畫無痕掛鉤使用方法 瀏覽:839
幼兒貼肚臍貼的正確方法 瀏覽:47
內開窗安裝方法 瀏覽:565
質性研究主題分析方法 瀏覽:448
汽車提速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489
科三有什麼方法定好油門 瀏覽:743
電腦表格列印方法 瀏覽:454
泡腳片的使用方法 瀏覽:904
滾動手機屏保怎麼設置方法 瀏覽:898
3d圖片黑斑處理方法 瀏覽:809
應用方法研究 瀏覽:825
如何分析人物的描寫方法 瀏覽:1000
提高游戲幀數最快的方法手機 瀏覽:501
乳清蛋白粉使用方法 瀏覽:402
簡單繩子打結的方法 瀏覽:424
格力微波爐使用方法 瀏覽:696
老太太突然尿頻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00
ph胎盤按摩膏使用方法 瀏覽:195
如何以實證主義的方法改造自然法 瀏覽:745
玻璃數碼管的測量方法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