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民經濟評價中,經濟費用效益分析的指標包括
費用 - 效益 」 分析法,是信息系統經濟效益分析的一種重要方法。信息系統經濟效益分析的任務就是對信息系統方案的經濟效果進行評價。只有搞清楚信息系統的費用和效益,才有可能對其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因此,信息系統的費用與效益分析非常重要。
一、信息系統費用與效益分析
( 1 )信息系統 「 費用 - 效益 」 分析的特點和計量
信息系統的 「 費用 - 效益 」分析,是分別對信息系統的費用和效益兩方面進行計量,然後相互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的結果,對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做出評價。它有自身的特點。它不只是分析直接的效益與費用,而是分析包括間接的效益和費用在內的全部的效益和費用;它不是考慮過去實際發生的效益與費用,而是預期決策後與行動方案選擇有關的未來的效益與費用;它不限於貨幣收支的比較,還包括不能用貨幣反映甚至較難數量化的一些效益和費用的比較。同時,由於信息系統的建設期和效益回報期均較長,為了使不同時期的費用和效益能在同一基礎上比較,在信息系統的費用和效益的計量過程中,應把資金的時間價值考慮進去,即把未來時期的費用和效益換算成現值。
( 2 )信息系統的費用及其測定
信息系統是個復雜的大系統,它的開發和研製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開發到維護運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為避免人財物的浪費,提高系統建設的效率和效益,系統的費用測定非常重要。信息系統的費用是指該系統在開發、實施運行、維護、管理各個階段上投入的和消耗的資源。按其屬性,信息系統的費用包括基本費用 —— 投資費用和運行費用、輔助費用 ——為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效益而產生的有關費用和無形費用 ——信息系統引起的不可見的經濟損失,如投資於系統建設的資金的機會成本。按其組成要素來說,信息系統的費用主要包括購置計算機的硬體費用以及軟體費用、通信費用、基建費用、研製費用、培訓費用、維護與維修費用、人工費用等。這里的費用既有一次性投資,又有經常性開支。由於信息系統的費用是其全部預期費用,通常又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和鑒別,並應把它們包括在內,即:內部的費用和外部的費用;直接的費用和間接的費用;可衡量的費用和無形的費用。
『貳』 費用效益分析方法
一、費用效益的分析步驟
通常,費用效益分析包括4個主要步驟。
1.弄清問題類型和確定分析范圍
分析的問題是針對工程項目方案,還是政策手段的設計。確定分析對象的同時,還要確定分析范圍。分析的范圍要足夠大,以便盡可能地包括最主要的、可以識別的結果和影響。從費用效益的觀點看,分析范圍越大則越包括所有的外部影響。但分析范圍選擇還要取決於其他因素,如分析的財力和人力以及監測布點等。
2.找出各災害要素或功能的損害關系
地質災害的物理效果就是人口、資源、環境功能的損害,它們之間存在著反應關系,是進行費用效益分析的關鍵。通常可以通過科學試驗或統計、調查而獲得。
3.用貨幣表示地質災害的效果
對於地質災害用貨幣表示時,存在很大難度,這是費用效益分析的重點。在項目經濟分析中,為了減少不利的影響,還需要制定一些相關防治措施,這些措施的費用,也包括在分析中。同時也應計算這些防治措施所產生的效益及其損失。
4.綜合評價費用和效益
當評價完所有的費用和效益項目後,就需綜合計算總效益、總費用和凈效益。如果費用和效益發生不在同一年份,則還需計算上述指標的現值。在歸類或合並效益與費用時,一般需注意兩點:一是費用應包括間接損失費用和直接控製成本,同時減去可能節省的費用;二是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最後,根據評價准則確定最佳方案。
二、比較費用和效益的評價准則
費用和效益的比較評價,通常採用效費比和凈效益兩種評價指標(或准則)。
(一)效費比
效費比即總效益與總費用之比,記作a:
a=PVTB/PVTC(1-5-9)
如果效費比a≥1,說明社會得到的效益大於該項目或方案支出的費用,項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若a<1,則該項目或方案支出的費用大於所得的效益,項目或方案應該放棄。
效費比的實際含義是單位費用所獲得的效益,這是十分有用的評價指標。在實際應用中,也有應用費效比來作為評價指標。費效比是費用與效益的比,是效費比的倒數。
(二)凈效益
凈效益是總效益減去總費用的差額,記作PVNB,即為
PVNB=PVTB-PVYC(1-5-10)
若凈效益PVNB≥0,表明社會所得大於所失,項目或方案是可以接受的。該方法的優點可以避免負效益或費用的節約的歸屬處理不當所造成的錯誤;若凈效益PVNB<0,則項目或方案不可取。
『叄』 經濟費用效益(國民經濟評價),如何進行費用效益識別
對經濟費用的識別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項目實體直接承擔的費用,受項目影響的利益群體支付的費用及社會承擔的環境費用,對應效益也在這三個層次上。識別原則:遵循有無對比原則、對涉及項目的群體做全面分析、識別正負外部效果、確定空間時間的合理跨度、區別對待轉移支付
『肆』 識別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的原則有哪些
識別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的原則有:
1、凡項目對國民經濟所作的貢獻,即由於項目的興建和投產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各種效益,均應計為項目的效益;反之,凡國民經濟為項目所付出的代價、即國民經濟為項目建設和生產所付出的全部代價,均應計為項目的費用。
2、適用范圍遵循的原則內容
(1)產出物正面效益的計算支付意願(WTP)原則--分析社會成員為項目所產出的效益願意支付的價值
(2)負面影響的計算接受補償意願(WTA)原則-- 分析社會成員為接受這種不利影響所要求補償的價值
3、「有無對比」原則
項目經濟費用效益分析應建立在增量效益和增量費用識別和計 算的基礎之上,通過項目的實施效果與無項目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情 況進行對比分析,作為計算機會成本或增量效益的依據,不應考慮沉入成本和已實現的效益。
4、關聯效果原則
6、在項目國民經濟效益分析中,國民經濟費用和效益可分為直接國民經濟費用與直接國民經濟效益以及間接國民經濟費用與間接國民經濟效益。
(1)稅金。包括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關稅等。稅金對投資項目來說是一項支出,從國家財政來說是一項收入。這是企業與國家之間的一項資金轉移。稅金不是投資項目使用資源的代價,所有財政性的稅金,都不能算作國民經濟費用。
(2)補貼。包括出口補貼、價格補貼等。國家以各種形式給予的補貼,都不能算是國民經濟效益。
(3)折舊。在國民經濟評價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所消耗的資源作為投資項目的投資成本已經列入了現金流量,所以就不能將折舊作為國民經濟費用進行重復計算。
(4)利息。利息是利潤的轉化形式,是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一種資金轉移,並不涉及資源的增減變化,所以,利息也不能作為國民經濟費用。
『伍』 技術(工程)經濟學費用效益分析中,識別費用效益的原則是什麼
成本效益分析側重於成本和效益的計量和比較。與財務會計不同,它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計量,而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計量;不僅是直接收益和成本,而且包括間接收益和成本在內的所有收益和成本;它不僅限於貨幣收入和支出的比較,還包括一些無法用貨幣反映甚至難以量化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較;與其考慮過去實際產生的收益和成本,不如預期未來收益和成本與決策後行動計劃的選擇有關。
說穿了,財務分析是基於企業過去的財務數據,效益分析是從社會環境的角度對未來經濟效益的預期。
成本效益成本的含義是指投入項目的社會勞動和資源消耗的實際價值。效益是項目產出的所有效益,包括以價值或使用價值計量的效用形式表示的勞動成果。
國民經濟評價中成本效益的確定應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出發,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為基本目標,確保國民收入的最大增長。本項目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即本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為國民經濟提供的全部經濟效益,計入本項目的經濟效益;國民經濟為項目支付的所有成本,即國家為項目建設和生產支付的所有實際經濟成本,均計入項目成本。
拓展資料:
一、分類
1.直接成本和收益(內部效應):直接成本是指直接投入按影子價格計算的經濟價值,如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投入的經濟價值。它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項目使用的資源成本,通過投入擴大生產規模。
2) 減少對其他項目的投入而放棄的利益。
3) 通過增加進口(或減少出口)消耗(或減少)的外匯。
直接效益是按影子價格計算的項目直接產出的經濟價值。如果一個項目不增加產出,其直接效益就是投入的節約,即由於節約而釋放給社會的部分資源的經濟價值。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增加該產品的數量以滿足國內需求的好處。
2) 替換其他相同或類似企業的產量,以減少被替換企業的產量,從而降低國家有用資源的消耗(或損失)效率。
3) 通過增加出口(或減少進口)增加(或節省)外匯。
2.間接成本和收益(外部效應):項目的間接成本是指為項目支付的成本中不需要由項目本身支付的部分,即社會為項目支付的成本。例如,本項目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等造成的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均為外部費用。
項目的間接效益是指項目對社會有貢獻,但項目本身沒有受益的效益,即項目對社會產生的效益。例如,在建設鋼鐵廠時,建立了一套場外運輸系統。這種運輸系統不僅服務於鋼鐵廠,而且有益於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這部分收益是間接收益。
『陸』 新建用戶頂替原有用戶怎麼辦
個人空間 組別:高級會員 性別: 來自: 積分:552 帖子:405 注冊: 2008-07-02 2008-07-04 11:55 | 只看樓主
樹型| 收藏| 小 中 大 1
咨詢工程師《項目決策分析》歷年考點總結(五)
第八章 國民經濟評價
第一節、國民經濟評價概述:
一、國民經濟評價的概念和作用
(一)國民經濟評價的概念:是在合理配置資源的前提下,從國家經濟整體利益的角度,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評價的貢獻,分析項目的經濟效率、效果和對社會的影響,評價項目在宏觀經濟上的合理性。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合理配置資源,採用的評價工具是影子價格、影子匯率、社會折現率等國民經濟評價參數。
(二)評價的作用:
(1)是項目決策的依據。
(2)可以對項目進行優化。
(3)對於一些國計民生急需的項目,若國民經濟評價合理,而財務評價不可行,要重新考慮方案。
(4)有效覺察盲目建設、重復投資,實現企業、地區、社會與國家整體利益有機地結合和平衡。
(5)限制和制止對國民經濟貢獻不大的項目。一般來說,國民經濟評價不能通過的項目要預以否定。
二、國民經濟評價的基本原理
國民經濟評價採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追求以最小投入(費用)獲取最大產出(利潤),國時採用「有無對比」方法識別項目的費用和效益,利用影子價格來估算各項費用和效益,採用現金流量分析法,並使用報表分析,必須遵循費用和效益的計算范圍對應一致的原則,通常採用這樣一種辦法:在衡量一項效益是否是應計入本項目的外部收益時,分析這種收益是否還需要本項目以外其它的投入。
對於效果難於或不能貨幣化,或貨幣化的效果不是項目目標的主體時,應採用費用效果分析方法進行國民經濟評價。費用效果分析方法還可以應用於財務現金流量,這時主要用於項目各個環節的方案比選。
進行國民經濟評價的項目具有下列特徵:
(1)項目的產出物不具有市場價格。
(2)市場價格雖然存在,但無法確切地反映投入物和產出物的邊際社會效益和成本,因而在競爭性市場止提供這些服務得到的收益將無法充分地反映這些供給所產生的社會凈效益。
三、國民經濟評價的范圍
對於關系公共利益、國家安全,使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以及財務價格扭曲,不能真實反映項目產出的經濟價值,財務成本不能包含項目對資源的全部消耗,財務效益不能包含項目產出的全部經濟效果的項目,需要進行國民經濟評價。
(一)下列類型項目應作國民經濟評價
(1)具有壟斷特徵的項目:電力、電信、交通運輸等行業的項目。
(2)產出具有公共產品特徵的項目,即項目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時間內可以被共同消費,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未花錢購買公共產品的人不能被排除在此產品或服務的消費之外)和「消費的非競爭性」(一人消費一種公共產品並不以犧牲其他人的消費為代價)。
(3)具有明顯外部效果的項目。
(4)涉及國家控制的戰略性資源開發項目。
(5)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項目。
(6)受過度行政干預的項目。
(二)從投資管理的角度,需要進行國民經濟評價的項目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政府預算內投資(包括國債資金)的用於關系國家安全、國土開發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公益性項目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項目、重大戰略性資源開發項目。
(2)政府各類專項建設基金投資的用於交通運輸、農林水利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建設項目。
(3)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需要政府主權信用擔保的建設項目。
(4)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政府性資金投資的建設項目。
第二節、費用效益分析
對於效益和費用可以貨幣化的項目應採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方法;對於效益難於貨幣化的項目,應採用費用效果分析方法;對於費用和效益均難於量化的項目,應進行定性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一、費用與效益的識別
對於項目的投入或產出可能產生的第二級乘數波及效應,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中一般不預考慮。
直接效益:項目為社會生產提供的物質產品、科技文化成果和各類服務產生的效益。表現為:外匯的增加或支出的減少;資源的節省;新增需求的支付意願。
直接費用:投入所帶來的社會資源的消耗。表現為:外匯支出的增加或收入的減少;所消耗的資源費用。
間接效益:如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加,工藝技術的擴散;項目帶動周邊產業的升值。
間接費用:如周邊環境的破壞;產品大量出口導致出口價格的下降。
轉移支付:如各種稅金、補貼和國內銀行利息。
乘數效果:只計算一次相關效果,不連續擴展計算乘數效果。
價格影響:只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項目,產品引起市場價格的下降,使消費者得到了更多的的效益。
1、費用效益識別的原則:
(1)「有無對比」增量分析的原則;
(2)考慮關聯效果原則;
(3)以本國居民作為生活對象的原則:對本國之外的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影響的項目,應重點分析對本國公民新增的效益。應進行單獨陳述。
(4)剔除轉移支付的原則;
1)剔除企業所得稅或補貼對財務價格的影響。
2)一些稅收、補貼或罰款往往是用於校正項目「外部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類轉移支付不可剔除,可以用於計算外部效果。
3)流轉稅(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應具體問題具體處理;
二、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的估算
1、經濟費用效益計算的原則:
項目投資所造成的經濟費用和效益的計算,應在利益相關者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在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相關利益主體獲得的收益及付出的代價,計算項目相關的費用和效益。
1) 支付意願原則;
2) 受償意願原則;
3) 機會成本原則;
4)實用價值計算原則。
2、經濟費用效益採用影子價格計算
影子價格是能夠真實反映項目投入物和產出物真實經濟價值的計算價格。
影子價格是以國民經濟評價的定價原則測定,可以反映的信息包括:項目的產出物和投入物的真實經濟價值;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3、具有市場價格的貨物或服務費用效益的計算
(1)若貨物或服務處於競爭性市場環境中,應採用市場價值作為計算中心項目投入物和產出物影子價格的依據。
(2)如果項目的投入物或產出物的規模很大,項目的實施將足以影響其市場價格,導致「有項目」和「無項目」兩種情況下市場價格的不一致,取二者的平均值作為測算影子價格的依據。
(3)投入物與產出物的影子價格中流轉稅按下列原則確定:
1)對於產出品:增加供給滿足國內市場供應的,影子價格按支付意願確定,含流轉稅;頂替原有市場供應的,影子價格按機會成本確定,不含流轉稅。
2)對於投入品:用新增供應來滿足項目的,影子價格按機會成本確定,不含流轉稅;擠占原有用戶滿足項目的,影子價格按支付意願確定,含流轉稅。
3)在不能判斷產出或投入是增加供給還是擠占(替代)原有供給的情況下,要可簡化處理為:產出影子價格一般包含實際繳納流轉稅,投入的影子價格一般不含實際繳納流轉稅。
4)對於可外貿貨物,其投入物或產出物價格應基於口岸價格進行計算
出口產出物的影子價格(出廠價)=離岸價(FOB)×影子匯率-出口費用
進口投入物的影子價格(到廠價)=到岸價(CIF)×影子匯率+進口費用
式中:離岸價(FOB)——出口貨物運抵我國出口口岸交貨的價格;
到岸價(CIF)——進口貨物運抵我國進口口岸交貨的價格,包括貨物進口的貨價、運抵我國口岸之前所發生的境外運費或保險費;
進口或出口費用——貨物在進出口環節所發生的所有相關費用,包括運輸費用、儲運、裝卸、運輸保險等各種費用支出及物流環節的各種損失、損耗等。
5)如果可外貿貨物以財務成本或價格為基礎調整計算經濟費用和效益,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如果不存在關稅、增值稅、消費稅、補貼等轉移支付因素,則項目的投入物或產出物價值直接採用口岸價格進行調整計算。
②如果貨物的進出口環節存在轉移支付因素,應區分不同情況處理。
4、不具有市場價格的貨物或服務費用效益的計算
(1)不具有市場價格的貨物或服務
應注意以下可能出現的偏差:1)策略性偏差;2)資料性偏差;3)手段性偏差;4)假想性偏差。
(2)政府調控價格貨物
政府調控價格:政府定價、指導價、最高限價、最低限價等。
國家主要調控價格的產品有:電價、鐵路運輸、水價等。這類產品在進行國民經濟評價時,就需要採取特殊的方法:成本分解法、消費者支付意願和機會成本。
A、成本分解法:確定非外貿貨物影子價格的一個重要方法。對某種貨物的成本進行分解並用影子價格進行調整換算。分解成本使指某種貨物的製造生產所需耗費的全部社會資源的價值,包括各種物料投入以及人工、土地投入,資本投入所應分攤的機會成本費用。
B、消費者支付意願:消費者為獲得末種商品或服務所願意付出的價格。
C、機會成本:用語項目的某種資源若不用於本項目而用於其他替代機會,在所有其他替代機會中所能獲得的最大效益。
舉例:
1)電價:作為投入物時,按成本分解法測定,電力過剩的地區,可以按電力生產的邊際成本分解定價;作為產出物時,按電力為當地經濟所作的邊際貢獻計算。
2)鐵路運輸:作為投入物時,一般按完全成本分解定價。在鐵路運輸能力過剩的地區按邊際成本分解定價;在鐵路運輸緊張地區按支付意願定價。作為產出物時按替代運輸成本的節約、誘發運輸量的支付意願等測算。
3)水:作為投入物時,按後備水源的成本分解定價,或按照恢復水功能的成本定價。作為產出物時,按消費者支付意願或者消費者承受能力加政府補貼確定。
5、特殊投入物影子價格的確定: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影子價格需要採用特定的方法。
(1)人力資源的影子價格——影子工資
影子工資:指由於項目在實施和運營中投入了勞動力,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包括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和勞動力轉移而引起的新增資源消耗。
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勞動力的機會成本是影子工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項目所用的勞動力如果用於其他生產經營活動所能創造的最大效益。這與勞動力的技術熟練程度和供求狀況有關,一般來說,技術熟練程度越高,越稀缺的勞動力,機會成本就越高。計算公式:
人力資源投入影子價格(影子工資)=勞動力的機會成本+新增資源消耗
勞動力的機會成本是擬建項目佔用的人力資源由於在本項目使用而不能用於其它地方或是享受閑暇時間因而被迫放棄的價值,按下列原則分析確定:
1)過去受雇於別處,由於本項目的實施而轉移過來的人員,其影子工資應是其放棄過去就業機會的工資(含工資性福利)及支付的稅金之和。
2)對於自願失業人員,影子工資等於本項目的使用所支付的稅後凈工資額。
3)非自願失業勞動力的影子工資應反映他們為了工作而放棄休閑意願接受的最低工資金額。
(2)土地的影子價格
根據土地的用途的機會成本原則或消費者支付意願原則計算影子價格。
1)生產性用地:主工指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其它生產性用地,按照這些生產用地未來可以提供的產出物的效益及因改變土地用途而發生的新增資源消耗進行計算:
土地的經濟成本(影子價格)=土地機會成本+新增資源消耗
式中:土地的機會成本:應按照社會對這些生產用地未來可以提供的消費產品的支付意願價格進行分析計算。一般按照項目佔用土地在「無項目」情況下的「最佳可行替代用途」的生產性產出的凈效益現值進行計算。
新增資源消耗:應按照在「有項目」情況下土地的徵用造成原有地的附屬物財產的損失及其他資源耗費來計算,主要包括拆遷補償、農民安置補助費等等。土地平整等開發成本應計入工程建設成本中,在土地經濟成本估算中不再重復計算。
2)非生產性用地:如住宅、休閑用地等,應按照支付意願的原則,根據市場交易價格測算其影子價格。
3)對土機會成本的計算按以下要求進行:
國家實行土地出讓制度,建設項目從國家取得出讓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採取三種方式:協議出讓、公開招標、拍賣。
三種出讓方式形成了三種土地出讓價格:協議價格、招標價格、拍賣價格。
①通過政府公開招標或拍賣取得的國有土地出讓使用權,應該按市場交易價格計算其影子價格。
②如協議出讓方式取得的協議地價,應該分析優惠價格或扭曲情況,參照當地正常情況下的市場交易價格,調整或類比計算其影子價格;
③當無法通過正常市場交易價格類比確定土地影子價格時,應該採用收益現值法或土地開發成本加開發投資應得收益確定。當採用收益現值法確定土地影子價格時,應以社會折現率對土地的未來收益及費用進行折現。
④土地價格值的估算應反映實際的或潛在的規劃批准情況,如果土地用途受到限制,應分析這些限制被解除的可能性,以及解除限制對土地價值的影響。
⑤項目徵用農村土地,應按土地徵用費調整計算其影子價格。
A、耕地補償費及青苗補償費應視為土地的機會成本;
B、地上建築物補償費及安置補償費應視為新增資源消耗;
C、在征地過程中收取的征地管理費、耕地佔用稅、耕地開墾費、土地管理費、土地開發費等各種稅費,主視為轉移支付,不列入土地經濟費用的計算。
(3)自然資源的影子價格
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等。
資源資產:指所有權已經界定,或者隨著項目的實施可以界定,所有者能夠有效控制並能夠在目前或可預見的將來產生預期經濟效益的自然資源。資源資產屬於經濟資產范疇,包括:土地資產、森林資產、礦產資產和水資產等。
經濟費用效益分析中,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需要投入的自然資源,是項目投入物的替代方案的成本、對這些資源資產用於其他用途的機會成本等進行分析測算。
三、幾種特殊產出效果的計算
1、產出效果表現為對人力資本、生命延續或疾病預防等方面的影響的項目
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測算人力資本增值的價值、可能引起的死亡增加或減少的價值,以及對健康影響的價值,並將量化結果納入項目經濟費用效益分析的框架之中。
1)在勞動力市場發育成熟的情況下,其價值應根據「有項目」和「無項目」兩種情況下的稅前工資率的差別進行估算。
2)增加或減少死亡的價值,根據社會成員為避免殘廢而願意支付的價格進行曲計算。在缺乏人們對生命的支付意願的資料時,可通過人力資本法,通過分析人員死亡所帶來的為社會創造收入的減少來評價死亡引起的損
『柒』 什麼是費用效益分析法
費用效益分析法是指通過權衡效益與費用來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它分為財務效益與費用分析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兩種。
這是對經濟活動方案的得失、優劣進行評價、比較以供合理決策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較多地用於工程建設的項目評價中。費用效益分析還被當作一種特殊形式的經濟系統分析。因為它所比較的費用與效益都是作為與該經濟活動的目標相關的後果而從社會的觀點來考慮的,分析本身也是為了提供建議和幫助決策。
費用效益分析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費用效果分析發展而來。它的興起,從經濟實踐看,與公共投資的增加、公共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從理論淵源看,同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與資源有效分配理論)、工程經濟學、運籌學的發展與匯合相聯系。費用效果分析只適用於性質相同或目標相同的活動的經濟選擇問題,而費用效益分析不僅能表明每個項目或方案是否值得執行,而且還能計算與比較幾種不同性質的活動相應的效益與費用的差額。這是更有力的決策工具。但它對決策的作用,不單純地表現在分析的結論上,重要的在分析過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來的詳細內容上。
http://ke..com/view/1646768.htm
『捌』 費用效益分析的特點和計算方法
費用效益分析著重於費用與效益兩方面的分別計量與相互比較。但它與財務會計核算不同,不是從企業觀點而是從社會觀點來計量的;不是只分析直接的效益與費用,而是分析包括間接的效益與費用在內的全部的效益與費用;不限於貨幣收支的比較,還包括不能用貨幣反映甚至較難數量化的一些效益與費用的比較;不是考慮過去實際發生的效益與費用,而是預期決策後與行動方案選擇有關的未來的效益與費用。原則上,費用的計量應與稀缺資源的有效使用相符合,效益的計量應與政策的發展目標相符合。具體說來,一個方案或項目的費用包括基本費用(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輔助費用(為充分發揮效益而產生的有關費用)、無形費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引起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一個方案或項目的效益相應地也包括基本效益(能直接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派生效益(有關派關活動所增加的收入)、無形效益(增進國家安全、減少生命死亡、美化風景等社會效益)。在計量過程中,由於市場價格因稅收、壟斷等種種原因不能正確反映甚至極大歪曲投入與產出的社會價值,還由於某些項目(如時間、生命等)不是商品沒有市場價格,但為了比較又需要給予貨幣估價,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和使用了影子價格。他們認為採用影子價格能更好地反映機會成本。在計量中為了使不同時期的費用與效益能在同一基礎上加總和比較,還需把未來時期的費用與效益通過貼現、回扣換算成為基年現值。貼現率(或回扣率)的確定,要參考利息率和根據決策者的意見。在計量的基礎上比較費用與效益,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差額,看其凈效益(總效益減總費用)現值的大小;也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比率,或者表現為總效益對總費用之比,一般要求大於1,或者表現為總費用對總效益之比,一般要求小於1,這兩種表現方法互為倒數。
假定投資費用I於基年一次支出,經營費用O在使用期間逐年支出,輔助費用已從基本效益中扣除,派生效益已加於基本效益,構成各年的效益 B,無形費用與無形效益均從略,這時比較費用與效益的計算公式有:
同理,有總效益對總費用比率的計算公式:
或總費用對總效益比率的計算公式:
費用效益分析為評價一個或幾個行動方案提供了能全面處理多種因素的邏輯結構,可為有效的決策提供經過處理的大量有用信息。它是一種「次優」方法(secondbest method) 。它不同於最優分析,不研究經濟中為使最優狀態得以存在的那些條件,只是比較兩種或有限幾種的行動方案,從中得出何者為優的結論,而所有行動方案本身不一定就是好的或最優的。只能在已有的方案中進行選擇,這是費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玖』 費用和效益的識別應堅持的原則包括( )。
A,B,C,E
答案解析:[解析]
費用和效益的識別應堅持的原則包括:①增量分析的原則;②考慮關聯效果的原則;③以本國居民作為分析對象的原則;④剔除轉移支付的原則。D項屬於建設項目經濟費用和效益計算的原則。
『拾』 費用效益分析法包含的方法
費用效果分析法,
是規劃與采購工程系統或設備的一種方法。它起源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從60年代後,這種方法廣泛流行於各工業部門。 為了實現某種經濟上的或軍事上的目的,可供選擇的經濟技術方案很多,這些方案在實現目的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費用上各不相同。通過效用分析可以從這些方案中找出給定效果,採用費用最低的方案。整個工程系統消耗的費用一般是從研製設計開始到服務期滿之間的下列各項費用的折現總合:(1)研製與生產費用,包括建造新的生產線、試驗與建造新的原料以及批量生產規模等的影響在內;(2)存儲與維修費用,包括建造專門倉庫等;(3)現代化改造費用;(4)人員培訓,日常運行及意外損失等費用。所有這些費用均在不同時期支付,應根據反映貨幣價值與時間關系的折現率,把它們折算到同一時間來計算。
由於實際問題中有關技術、經濟方面的許多參數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需要對這些參數作出多種假設,通過分析來檢驗它們對工程系統費用效果的影響程度,從而權衡利弊,選擇有利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綜合利用運籌學、程序設計、經濟分析以及有關設備系統設計與使用等的知識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產品設想篩選決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新產品方案選定以後,就應該考慮這樣一些問題:這種產品的價格定為多少市場可以接受?為此開發、生產成本控制在什麼范圍內企業才能贏利?這樣的一個成本范圍企業有沒有能力達到?這些問題都屬於成本效益分析范圍。關於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有很多,這里只介紹一種粗略的、用於初期分析的指數公式:
VI=(Ts*Cs*Q*P*L1/2)/Tc
式中,VI--產品價值指數;
Ts--技術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Cs--商業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Q--年銷售量;
P--單位產品的利潤;
L--產品壽命(年);
Tc--產品總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這樣的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只能作為決策時的一種參考,不能完全依賴它。因為這種定量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和變數都包括進去。
影子工程法是恢復費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某一環節污染或破壞以後,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環境功能,用建造該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例如,某個旅遊海灣被污染了,則另建造一個海灣公園代替它,以滿足人們的旅遊要求。某個水源被污染染了,就需要另找一個水源替代它,以滿足人們的用水要求。新工程的投資就可以用來估算環境污染的最低經濟損失。
人力資本法 (Human capital approach)是指用收入的損失去估價由於污染引起的過早死亡的成本。根據邊際勞動生產力理論,人失去壽命或工作時間的價值等於這段時間中個人勞動的價值。一個人的勞動價值是考慮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因素情況下,每個人的未來收入津貼現折算成的現值。
調查評價法的基本過程可分為問卷設計、調查數據的收集、數據的分析與處理、發布結論四個主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