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附片的最大用量
這個雖然葯典里有規定但要看具體情況,不同的醫生對附片的應用不同,像吳佩衡,范中林,李可等大家用的量都是很大的,記得吳老一次給一個八歲重病小兒看病附片開到了驚人的二百多克,而成都的盧崇漢教授附片用量沒有低於三十克的,我舉的例子都是天雄片或是炮附片的,而黑附片在炮製過程中加鹽太多,葯性大減,可以說是附片中最不像附片的葯了。最後,超過葯典用量的附片一定要先下兩個小時,多加水,煮到不麻舌頭的時候裡面的烏頭鹼等毒素就已經消失了,這時候就可以下其他葯了。四川人古代就有吃附子的,當然也是久煮後。
❷ 生附子如何熬熬多久才沒有毒
生附子一般不入煎劑,外用較多。如果要用,則需要煎煮1個小時以上。附子無論煎煮多長時間,毒性仍然存在,只不過由烏頭鹼變為毒性較小的烏頭次鹼。附子的毒性正是附子的葯性,如果完全無毒,則其葯性不在。關鍵在於控制其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因醫生的習慣和水平不同,有的喜歡用大劑量,最高可以達到50克。私自用葯要謹慎,超過10克葯店則慎售。
❸ 黑附片怎麼煎葯
黑附片也就是附子,煎葯時,應先將附子先煎半小時至一小時,因為附子有毒,先煎滾半小時以上,基本上就沒毒了,只剩下葯效回陽救逆.附子性走而不守,多與乾薑合用配伍,如四逆湯,或與人參配伍,如參附湯.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煎煮附子後,如再放入其他葯物時,水量不足,應加入開水,不能加冷水.另外,附子可與甘草.蜂蜜同煮,以消除毒性.-----汕頭達濠徐氏中醫徐淦鴻
❹ 白附片和黑附片的作用有哪些
白附片
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干,習稱「白附片」。
白附片 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
黑附片(黑順片)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麵、光澤後,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烘乾,習稱「黑順片」。
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兩者統稱為附片,附片(黑順片、白附片) 直接入葯。
❺ 白附片和黑附片有什麼區別
1、加工方式不同
白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厚約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干,習稱「白附片」。
黑附片(黑順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麵、光澤後,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烘乾,習稱「黑順片」。
2、外觀形態不同
白附片:
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5)江油黑附片的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白附片與白附子的區別
1、功效不同
白附片: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祛寒止痛的功效,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風寒濕痹等症。
白附子:具有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的功效。用於中風痰壅,口眼唱斜,語言謇澀,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偏正頭痛,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2、所屬植物科屬不同
白附片: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又稱泥附子。
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乾燥塊莖。
3、所屬植物生長環境不同
白附片:
烏頭喜溫暖濕潤氣候,選擇陽光充足、表上疏鬆排水良好、中等肥力土壤為佳,適應性強,忌連作。因為烏頭為宿根性草本植物,生產上一般採用塊根繁殖。於12月上中旬,表土10厘米地溫10℃以上時栽種,7天後發出新須根。一般冬至前20天栽種的先發根後出苗,產量較高;冬至後20天栽種的先出苗後發根,產量較低。
在四川西部、陝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帶分布於海拔850-2150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於700-900米間,在沿海諸省分布於100 -500米間;生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山東煙台。
白附子:生於陰濕的林下、山澗、水溝及莊稼地。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四川、貴州、西藏等地都有野生。東北各省、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有栽培。
4、生理特性不同
白附片:塊根倒圓錐形,長2-4厘米,粗1-1.6厘米。莖高60-15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離生葉,分枝。
白附子: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較高大。地下塊莖似芋艿狀,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外被暗褐色小鱗片。
❻ 黑附片是否需要先煎
在中葯裡面,有附子,煎葯的方法是是附子先煎30分鍾----60分鍾,在把其他葯材放入的。在煎葯的過程,是不能加水的。
但是停火後,二煎的時候,是可以加涼水的,不過用附子的話,加溫水會比較好的。不過方子不同,有所不同的。建議你最好問下開方的大夫
❼ 附子的用法
(1)醫師處方用量3~15g。煎服,宜先煎0.5~1小時或更長時間,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2)附片10g、麻黃10g、棕樹子15g、黃牛肉250g。將前3味葯洗凈,布包,與黃牛肉共燉熟,去葯渣,加入食鹽少許調味,每曰1劑,分2次服,連服3~5劑。用於哮喘(棕樹子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成熟果實)。
(3)附片20g、肉桂20g、乾薑20g、山柰10g。共研為細末,待用拇指按摩雙A肺俞穴半分鍾,使局部潮紅後,再將葯粉5g放於穴位上,外用膠布固定,隔曰換葯1次。用於風寒咳嗽。
(4)炮附片3g、黃連3g、甘草3g、白芍15g。水煎服。用於胃脘痛。
(5)附片15g、乾薑3g、肉桂1.5g。水煎服。用於寒證腹痛。
(6)附片15g、白芷15g、白術20g、當歸20g、肉桂7g、麻黃3g。水煎服。用於心陽虛衰而見心悸,形寒肢冷者。
(7)制附片30g、山蘿卜15g、黃芪120g、車前草20g。水煎服。用於慢性腎炎。
(8)制附片30g、麥冬30g、蜈蚣20g、半夏12g、全蠍12g、制南星60g、烏梢蛇60g、白礬60g、僵蠶90g、硃砂10g。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1曰3次,開水送服。用於癲癇。
(9)附片20g、雄豬腎5對、杜仲100g。先將豬腎切成薄片,焙乾,再與另兩味葯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g,1曰1次,晨起,用開水送服。用於腎虛腰痛。
(10)附片25g、白術10g、茯苓10g、桂枝10g、甘草9g、獨活5g、牛膝5g。每曰1劑,水煎分3次服。用於寒濕痹痛。
(11)附子5g、桂枝5g、羌活5g、威靈仙10g。每曰1劑,水煎分3次服。用於風寒濕痹。
(12)制附子末3g、豬腎1個。將豬腎切開,去掉白膜,洗凈,加入附子末,用濕紙包好煨熟,1曰分2次食之。用於遺精。
(13)附子4g、黃連4g、白芍15g。每曰1劑,水煎分3次服。用於膽囊炎,膽結石。
(14)附片適量。用水煎湯,浸洗患處。用於足癬。
(15)黑附片10g、穿山龍30g、桂枝9g、雞血藤25g、川牛膝15g。每曰1劑,先將黑附片煎20分鍾,嘗無麻味後,再加入其餘各葯共煎30分鍾,取汁,1曰分2次服。用於骨關節結核。
(16)制附片9g、黃柏9g、黃連5g、肉桂5g。每曰1劑,水煎分3次服。用於紅、白口瘡。
(17)附片15~30g、生薑30g、狗肉500~1000g。燉2小時以上,嘗無麻味時,酌加食鹽調味,食肉喝湯。用於冬天怕冷,喜生凍瘡。
(18)附片15~30g、當歸頭15~30g、生薑30g、羊肉1000~1500g。燉2小時以上,嘗無麻味時,酌加食鹽調味,食肉喝湯,每次一小碗。用於暖身禦寒,或減輕凍瘡發生。並治寒濕痹痛,心腹冷痛,產後寒凝腹痛。
(19)附片15g、菟絲子30g、狗肉2000g。狗肉下鍋沸水中焯透,撈入涼水內,洗凈血沫,瀝凈水,切成2.5cm見方的塊;鍋置火上加熱,下狗肉塊與薑片20g共煸炒,烹入紹酒熗鍋,加入用紗布包好的附片、菟絲子,再加清湯、食鹽、味精適量及蔥節20g,武火燒沸,撇凈浮沫,蓋好,改用文火燉約2小時,待狗肉熟爛時即可服用。用於脾腎陽虛的畏寒肢冷、尿頻,或脘腹冷痛、大便溏瀉,或寒濕偏盛的肢節酸痛等證。
(20)附片30g、羊肉2000g、生薑50g、蔥50g、胡椒6g。附片裝入布袋內,羊肉洗凈置沸水鍋中,加姜、蔥各25g,焯至淡紅色,撈出剔去骨,並將骨拍破,熬成羊骨湯,羊肉切成2.5cm見方的塊,再入清水中漂去血水;鍋內注入清水,置於火上,加入拍破的姜塊、纏成團的蔥、胡椒、羊肉,再把附片葯包投入湯內,先用武火煮沸30分鍾後,改用文火燉至羊肉熟爛即可,將燉熟的附片撈出分盛碗內,再裝入羊肉,摻入羊骨湯即可食用。用於脾腎陽虛的畏寒肢冷、尿頻,或脘腹冷痛、大便溏瀉,或寒濕偏盛的肢節酸痛等證。
❽ 中葯"附子"如何煎服
中葯:黃色是因為不同加工方法出來的
附子
常用川產地道中葯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飽烏頭的側根(子根)。附子種植起於江油,從唐代開始已有近1700年歷史。現已推廣到全國各地,但川產附子最著名。商品按加工方法分為鹽附子、炮附子、黑附片、白附片、黃附片。
http://www.dreamtour.com.cn/scenic-spot/sichuan/Sichuan-drug.htm
附子 【名稱】 : 附子/附片/黑附子 【課本參考】 : Lotusea中草葯學 150.00頁
【分類】 : 溫里葯 -- 不分類
【功用】 :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大辛大熱,溫陽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熱。有毒
【歸經】 : 心、脾、腎.
【用法用量】 : 一錢至三錢,一般認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
【葯名及炮製】 : 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巴水(即鹽鹵)浸後供葯用再用清水漂清後用豆腐同煮,然後去豆腐,乾燥。(外地因炮製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別,現上海地區不再區分。)生附子、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巴水梫制,洗凈後,切片曬干供應葯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湯《傷寒論》:附子、乾薑、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中毒與處理】烏頭鹼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後麻痹。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鹼2毫克。狀症:先有唇舌發麻、惡心,手足發麻,繼之運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燥、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咽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可能突然而死亡。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
【應用】 : 1.用於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症。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於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參、乾薑、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葯;如果大出血後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鉈m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症,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術、乾薑、炙甘草等葯同用。
3.用於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等症。附子葯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於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文獻摘錄】 :
【備述】 : 1.烏頭:植物來源和附子相同,亦為烏頭的塊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烏頭有生、制兩種,通常處方寫制川烏,即為烏頭用清水漂5至臨床應用天,每天換水2至3次,撩起後,每10斤原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無白芯為度。取出揀去豆腐,曬至半乾,切片,烘或曬乾,或軋碎如綠豆大小,供臨床應用。制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效用。主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陰疽、跌打傷痛等症。一般不作內服,外用敷治陰疽,有消散作用。
2.草烏: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烏頭屬植物塊根的通稱。制草烏炮製方法同制川烏,性味效用與用法亦相似。生草烏作用和用法,同生川烏。
1.附子一葯,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但現在上海地區種植烏頭,在收割時不用原來種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種植後新繁殖的塊根,作為葯用。葯店供應的烏頭與附子,實為一物,僅因炮製方法稍有不同而分為烏頭、附子兩葯。
2.附子葯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裏扶陽的要葯。一般認為應用本品以脈象微細或沉遲或虛大,舌苔薄白或白膩而質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為宜。如屬陰虛陽盛,或假寒真熱之症,誤用附子,則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劇,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應用較為廣泛,如配以乾姜,可增強回陽救逆的效用;配人參,則溫陽益氣;配肉桂,可補陽益火;配白術,可溫脾燥濕;配茯苓,能溫腎利水;配桂枝,可溫經止痛,配熟地,能補陽滋陰;配蒼術,可散寒除濕;配黃耆,可溫陽固表;配麻黃,可溫經發表。若遇寒熱,附子也可與寒涼葯同用,如配大黃,可溫陽通便;又如配以黃連,可扶陽瀉熱,成方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大黃、黃連、黃耆、附子),在臨床上常用治脘腹絞痛、泄瀉不暢、嘔惡心煩,更兼汗多、肢冷、脈弱等症。
4.附子與烏頭雖同屬一物,但因炮製方法稍有不同,在臨床應用上略有差異,一般認為附子以補火回陽較優,烏頭以散寒止痛見長。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皆有劇毒,內服須加炮製,入湯劑須經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膚破損者則不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