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節紀念方式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2. 怎麼用Illustrator繪制簡單的春節掛紙
如何用illustrator繪制米老鼠? (1)一步一步繪制米老鼠。先看一下最終效果: (2)現在開始繪制米老鼠,先用鋼筆工具畫出米老鼠耳朵的大體輪廓,然後選擇菜單“編輯>復制”將繪制的耳朵輪廓做一個備份,因為後面的繪制過程會再次用到。 (3)填入深藍色作為陰影部分,將其鎖定。 (4)選擇菜單“編輯>貼在前面”,編輯左下角的點如圖所示。 (5)填入淺色調。同樣選擇菜單“編輯>復制”做一備份。 (6)選擇菜單“編輯>貼在前面”編輯右上角的點,如圖所示。 (7)填入色調。如圖。 (8)繪制耳蝸部分線條。如圖。 (9)填入較深的陰影色。 (10)框選所有的圓形(除最底層被鎖定的圓以外),按下“Ctrl+Alt+B”組合鍵,進行混合。 (11)雙擊工具箱中的混合工具,將步數設為10左右。 (12)同樣方法繪制另一隻耳朵。 (13)繪制一個較大的圓作為米老鼠的頭部。同樣,選擇菜單“編輯>復制”。 (14)選擇菜單“編輯>貼在前面”編輯左側的錨點,之後再次做備份處理,填入陰影色並鎖定。 (15)選擇菜單“編輯>貼在前面”編輯右側的點。 (16)填入較深的藍色。 (17)在深藍色的圓上再繪制一如圖所示形狀。 (18)填入深蘭色。 (19)框選頭部的所有對象(除頭部最底層鎖定的圓形),進行混合。 (20)依此方法繪制後續部分。 (21)繪制眼睛周圍的區域,如圖所示,填入橙色並鎖定。
3. 清明節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4. 清明節的掛紙如何剪
「掛紙」的剪法多樣,我推薦一種最簡單的剪法,我們需要准備一張白紙或黃紙、剪刀一把。
將一張紙在桌面上鋪平。紙的寬度約20厘米左右,長度為整張紙的長度。
將紙沿中心對折一次,使長邊與長邊重合。
對折後的紙按中心再對折一次。
接下來將紙沿短向齊中對折,兩次。
接下來我們用剪刀對疊好的形狀一左一右對其裁剪。注意:裁剪的時候切不可將紙剪斷,剪至距邊緣一厘米的位置即可,剪成的紙條寬度也保持在一厘米左右。
5. 喪事的門口掛紙怎麼剪
喪事的門口掛紙先拿出白紙對折,然後在白紙上角剪一下就完成了。
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象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
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剪掛紙的意義:
剪紙習俗是太原地方傳統文化的沉澱,也是當地人們心態的一種折射和反映。它以其豐富的內容,多姿的形式,靈活的表現方法,經濟方便的操作,得到大眾的廣泛喜愛,已深深根植於這一方土地、一方人情的生活生產之中。
雖然,「文革」期間剪紙曾被作為四舊革除。但隨著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現喜慶、紅火、熱鬧、歡樂的剪紙也回到了人們生活中間,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6. 潮汕風俗:清明「掛紙」祭先人有何歷史淵源
潮汕風俗:清明「掛紙」祭先人有何歷史淵源?這點是有很多歷史事件結合起來,跟民族融合也有直接的關系,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請大家參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中國的文化是逐漸傳承和改變,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做出調整。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五十多個民族,能夠和睦相處的原因。潮汕風俗清明掛紙就是一個例子,也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的深厚底蘊的顯現!
7. 鋼筆掛紙,怎麼做,才讓它不掛紙。要簡單的方法。,謝謝
毛玻璃或紫砂器具表面或細砂紙(1200目以上)上畫8字
不要太用力,寫上3-5遍後在紙上試試,不行就多反復幾次
8. 清明節掛紙怎麼剪
「掛紙」的剪法多樣,我推薦一種最簡單的剪法,我們需要准備一張白紙或黃紙、剪刀一把。將一張紙在桌面上鋪平。紙的寬度約20厘米左右,長度為整張紙的長度。將紙沿中心對折一次,使長邊與長邊重合。
對折後的紙按中心再對折一次。接下來將紙沿短向齊中對折,兩次。接下來我們用剪刀對疊好的形狀一左一右對其裁剪。注意:裁剪的時候切不可將紙剪斷,剪至距邊緣一厘米的位置即可,剪成的紙條寬度也保持在一厘米左右。剪好後,我們將折疊的紙打開,在紙的自重作用下,就成了一條很不錯的「掛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