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用的醫學影像有哪些,它們各自有哪些特點
常見的。醫學影像。有。Ⅹ光。ct磁共振。還有b超。還有鉬靶。 x線和ct。有輻射。對,腹部、肺部,骨格。檢查較清楚。磁共振對軟組織。特別是肌肉神經。還有頭部。比較清楚。鉬靶主要是對乳腺。B超對神經血管。 心臟。腹部各臟器檢查較清晰。沒有輻射。
Ⅱ 想咨詢一下大家目前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的影像檢查技術有哪些
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技術主要有下邊幾種:
一、X光檢查
傳統地講,X光檢查就是透視和拍片。
1、X光透視
有胸部透視、腹部透視以及透環。目前為患者做透視檢查主要是為了動態地觀察其心臟、大血管,以及病灶與肺部之間的關系。此外,想為患者從體內取出異物或為骨折患者做復位治療時,也可以藉助於X線透視檢查。
2、X線拍片
對患者從頭部到腳部的骨骼進行拍攝,從而可判斷其是否有骨折、炎症、結核、腫瘤等。由於x線拍片檢查缺乏動態觀察的優勢,因此,對拍過X線片的患者還要定期進行復查。
二、CT檢查
CT檢查方法近年有許多進展,包括多排探測器的使用和計算機後處理軟體的升級。在CT檢查中,不經靜脈給予造影利的CT掃描稱為平掃。一般正常盯組織和病變組織間CT值至少相差10Hu才有可能明確顯示肝內病灶,否則應採用增強的方法進行檢查。
1)平掃
掃描范圍自膈頂至肝下緣,包括整個肝臟,層厚10mm,對小的病灶可加薄層掃描,層厚2~5mm無間隔連續掃描,認真調節窗寬、窗位,增加對比度,以利於病灶的檢出。
2)增強檢查
從靜脈(或動脈)內在人造影劑來增加上常肝組織與病變組織之間的密度差,叫做增強檢查 它可以發現平掃時未發現病變,區分肝內、外血管結構與非血管結構根據病『生強化的特點做定診斷及鑒別診斷。
三、超聲波檢查
超聲波檢查分為B型超聲波檢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波檢查。
1、B型超聲波檢查
B型超聲波檢查是超聲波檢查的一種,是一種非手術的診斷檢查,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價格比較便宜,又無不良反應,可反復檢查。B型超聲波檢查在肝病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已成為臨床上檢查肝硬化最常用的方法。
2、彩色多普勒超聲波檢查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主要是在檢查過程中,應用了脈沖多普勒技術、連續波多普勒技術、高脈沖重復頻率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功率型彩色血流成像、組織多普勒顯像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把這些信息和相關的黑白超聲二維解剖結構信息相結合後,來判定被檢查組織器官是否有病變、病變的程度以及病變的質。
Ⅲ 1,醫學影像學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現在基本有平片DR,CT,磁共振MR,B超等,平片、CT有輻射,磁共振、B超沒有輻射。
Ⅳ 醫學影像技術有哪些
1、血管攝影:是用x光照射人體內部,觀察血管分布的情形,包括動脈、靜脈或心房室。
2、心血管造影:將造影劑通過心導管快速注入心腔或血管,使心臟和血管腔在X線照射下顯影。
3、乳房攝影術:是利用低劑量的X光檢查人類(主要是女性)的乳房,它能偵測各種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有助於早期發現乳癌。
4、核磁共振成像:通過外加梯度磁場檢測所發射出的電磁波,據此可以繪制人體內部結構。
5、醫學超音波檢查:運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從而對人體軟組織的物理特性、形態結構與功能狀態作出判斷的一種非創傷性檢查方式。
(4)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發明順序擴展閱讀
醫學影像技術的挑戰:
1、現代人健康意識的覺醒,人口結構老齡化,醫學影像支撐臨床精準診斷的價值不斷增大,這些因素都導致影像檢查需求激增。
2、巨大的需求使得醫學影像投入、空間、運營等成本不斷增加。龐大的工作量對於醫生的腦力與體力都是嚴峻的挑戰,誤漏診或不可避免。
醫學影像技術的機遇:
AI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應用比較成熟,前景廣闊。人工智慧在胸部影像、神經影像、骨肌影像、心血管影像、乳腺影像、大血管影像、影像結構化報告等臨床領域應用不斷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學影像
Ⅳ 核磁共振儀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的怎麼發明的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有什麼呢
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它是一種醫學影像診斷技術,核磁共振對顱腦,脊髓等疾病是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並且對人體是無害的。它不僅可以早期的發現腫瘤,腦梗塞,腦囊蟲症及先天性腦血管畸形,還能確定腦積水的種類及原因等。所以,在醫療方面是很有用的。那大家知道核磁共振儀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的嗎?它的發明經歷了哪些歷程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Ⅵ 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技術有哪些c
有超聲(B超、彩超)、X線、CT、MRI(核磁共振)等等。
Ⅶ MRI的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MRI?
MRI是英文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縮寫,即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因而被譽為醫學影像領域中繼X線和CT後的又一重大發展。
二、什麼是T1和T2?
T1和12是組織在一定時間間隔內接受一系列脈沖後的物理變化特性,不同組織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決於組織內氫質子對磁場施加的射頻脈沖的反應。通過設定MRI的成像參數(TR和TE),TR是重復時間即射頻脈沖的間隔時間,TE是回波時間即從施加射頻脈沖到接受到信號問的時間,TR和TE的單位均為毫秒(ms),可以做出分別代表組織Tl或T2特性的圖像(T1加權像或T2加權像;通過成像參數的設定也可以做出既有Tl特性又有T2特性的圖像,稱為質子密度加權像。
三、MRI在臨床的應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磁共振成像的圖像與CT圖像非常相似,二者都是「數字圖像」,並以不同灰度顯示不同結構的解剖和病理的斷面圖像。與CT一樣,磁共振成像也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例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等的檢查。
磁共振成像無骨性偽影,可隨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或任何角度)切層,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尤優於CT,磁共振成象借其「流空效應」,可不用血管造影劑,顯示血管結構,故在「無損傷」地顯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以及對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方面,有獨到之處。磁共振成像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它能敏感地檢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故常可比CT更有效和早期地發現病變。近年來,磁共振血流成像技術的研究,使在活體上測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為可能;心電門控的使用,使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顯示心臟、心肌、心包以及心內的其他細小結構,為無損地檢查和診斷各種獲得性與先天性心臟疾患(包括冠心病等),以及心臟功能的檢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隨著各種不同的快速掃描序列和三維取樣掃描技術的研究和成功地應用於臨床,磁共振血管造影和電影攝影新技術已步入臨床,且日臻完善。最近又實現了磁共振成像和局部頻譜學的結合(即MRI與MRS的結合),以及除氫質子以外的其他原子核如氟、鈉、磷等的磁共振成像,這些成就將能更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診斷的特異性,也開闊了它的臨床用途。
磁共振成像術的主要不足,在於它掃描所需的時間較長,因而對一些不配合的病人的檢查常感困難,對運動性器官,例如胃腸道因缺乏合適的對比劑,常常顯示不清楚;對於肺部,由於呼吸運動以及肺泡內氫質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滿意。磁共振成像對鈣化灶和骨骼病灶的顯示,也不如CT准確和敏感。磁共振成像術的空間分辨室,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顱腦與脊髓 MRI對腦腫瘤、腦炎性病變、腦白質病變、腦梗塞、腦先天性異常等的診斷比CT更為敏感,可發現早期病變,定位也更加准確。對顱底及腦乾的病變因無偽影可顯示得更清楚。MRI可不用造影劑顯示腦血管,發現有無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MRI還可直接顯示一些顱神經,可發現發生在這些神經上的早期病變。MRI可直接顯示脊髓的全貌,因而對脊髓腫瘤或椎管內腫瘤、脊髓白質病變、脊髓空洞、脊髓損傷等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對椎間盤病變,MRI可顯示其變性、突出或膨出。顯示椎管狹窄也較好。對於頸、胸椎,CT常顯示不滿意,而MRI顯示清楚。另外,MRI對顯示椎體轉移性腫瘤也十分敏感。
(二)頭頸部 MRI對眼耳鼻咽喉部的腫瘤性病變顯示好,如鼻咽癌對顱底、顱神經的侵犯,MRI顯示比CT更清晰更准確。MRI還可做頸部的血管造影,顯示血管異常。對頸部的腫塊,MRI也可顯示其范圍及其特徵,以幫助定性。
(三)胸部 MRI可直接顯示心肌和左右心室腔(用心電門控),可了解心肌損害的情況並可測定心臟功能。對縱隔內大血管的情況可清楚顯示。對縱隔腫瘤的定位定性也極有幫助。還可顯示肺水腫、肺栓塞、肺腫瘤的情況。可區別胸腔積液的性質,區別血管斷面還是淋巴結。
(四)腹部 MRI對肝、腎、胰、脾、腎上腺等實質性臟器疾病的診斷可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有助於確診。對小病變也較易顯示,因而能發現早期病變。MR胰膽道造影(MRCP)可顯示膽道和胰管,可替代ERCP。MR尿路造影(MRU)可顯示擴張的輸尿管和腎盂腎盞,對腎功能差、IVU不顯影的病人尤為適用。
(五)盆腔 MRI可顯示子宮、卵巢、膀胱、前列腺、精囊等器官的病變。可直接看到子宮內膜、肌層,對早期診斷子宮腫瘤性病變有很大的幫助。對卵巢、膀胱、前列腺等處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也有很大價值。
(六)後腹膜 MRI對顯示後腹膜的腫瘤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有很大價值。還可顯示腹主動脈或其他大血管的病變,如腹主動脈瘤、布—查綜合征、腎動脈狹窄等。
(七)肌肉骨骼系統 MRI對關節內的軟骨盤、肌腱、韌帶的損傷,顯示率比CT高。由於對骨髓的變化較敏感,能早期發現骨轉移、骨髓炎、無菌性壞死、白血病骨髓浸潤等。對骨腫瘤的軟組織塊顯示清楚。對軟組織損傷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四、MRI在什麼方面優於CT?
(一)沒有電離輻射;
(二)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
(三)解剖結構細節顯示較好;
(四)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骨髓的浸潤,腦水腫);
(五)由信號強度可以確定組織的類型(如脂肪,血液和水);
(六)組織對比優於CT。
五、MRI造影劑的種類及適應症有哪些?
(一)種類
1、順磁性陽性造影劑。常用的有Gd-DTPA(馬根維顯;磁顯葡胺)、Mn-DPDP等。其作用主要使T1縮短,在T1加權像上呈高信號。
2、超順磁性物質。常用的有超順磁性氧化鐵顆粒(SPIO),有AMI-25和Resovist等。其作用主要使T2縮短,在T2加權像上是低信號。
(二)適應症
1、某些腫瘤的鑒別診斷。
2、確定血腦屏障是否被破壞。
3、提高病變的發現率。
Ⅷ 術前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都會有哪些
我曾經做過好幾次手術,有過相關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術前常做的檢查,有X光檢查,彩超檢查, CT掃描,核磁共振,心電圖等。
X光檢查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影像檢查方法, X光檢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拍片,這是一種輔助檢查的方法,通過檢查,了解病灶的位置,這是最基礎的影像學檢查治療,價錢很便宜,普通大眾都可以接受。
CT檢查CT檢查相對X光檢查更加准確,更加深入,價錢也會相對貴一些,會對心臟,肺部做CT檢查。 CT檢查的項目很多,因為很多種,平掃CT,還有加強CT等等,醫生開具這些檢查項目,會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患者的經濟條件給患者開具檢查報告單。
彩超檢查心電圖檢查能夠非常清楚的了解心臟的跳動規律,也能直接診斷是否得了冠心病。這些影像檢查都要認真對待,如果發現了問題,就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身體健康是自己,只要多關愛一點自己,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
Ⅸ 影像學的X線檢查
X線圖像是由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組成。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反映了人體組織結構的解剖及病理狀態。這就是賴以進行X線檢查的自然對比。對於缺乏自然對比的組織或器官,可人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於或低於它的物質,便產生人工對比。因此,自然對比和人工對比是X線檢查的基礎。 包括熒光透視和攝影。
熒光透視(fluoros):簡稱透視。為常用X線檢查方法。由於熒光亮度較低,因此透視一般須在暗室內進行。透視前須對視力行暗適應。採用影像增強電視系統,影像亮度明顯增強,效果更好。透視的主要優點是可轉動患者體位,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了解器官的動態變化,如心、大血管搏動、膈運動及胃腸蠕動等;透視的設備簡單,操作方便,費用較低,可立即得出結論等。主要缺點是熒屏亮度較低,影像對比度及清晰度較差,難於觀察密度與厚度差別較少的器官以及密度與厚度較大的部位。例如頭顱、腹部、脊柱、骨盆等部位均不適宜透視。另外,缺乏客觀記錄也是一個重要缺點。
X線攝影(radiography):所得照片常稱平片(plainfilm)。這是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方法。優點是成像清晰,對比度及清晰度均較好;不難使密度、厚度較大或密度、厚度差異較小部位的病變顯影;可作為客觀記錄,便於復查時對照和會診。缺點是每一照片僅是一個方位和一瞬間的X線影像,為建立立體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兩個方位攝影,例如正位及側位;對功能方面的觀察,不及透視方便和直接;費用比透視稍高。
這兩種方法各具優缺點,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可提高診斷的正確性。 體層攝影(tomography):普通X線片是X線投照路徑上所有影像重疊在一起的總和投影。一部分影像因與其前、後影像重疊,而不能顯示。體層攝影則可通過特殊的裝置和操作獲得某一選定層面上組織結構的影像,而不屬於選定層面的結構則在投影過程中被模糊掉。其原理如圖1-1-6所示。體層攝影常用以明確平片難於顯示、重疊較多和處於較深部位的病變。多用於了解病變內部結構有無破壞、空洞或鈣化,邊緣是否銳利以及病變的確切部位和范圍;顯示氣管、支氣管腔有無狹窄、堵塞或擴張;配合造影檢查以觀察選定層面的結構與病變。
軟線攝影:採用能發射軟X線的鉬靶管球,用以檢查軟組織,特別是乳腺的檢查。
其他:特殊檢查方法尚有①放大攝影,採用微焦點和增大人體與照片距離以顯示較細微的病變;②熒光攝影,熒光成像基礎上進行縮微攝片,主要用於集體體檢;③記波攝影,採用特殊裝置以波形的方式記錄心、大血管搏動,膈運動和胃腸蠕動等。
在曝光時,X線管與膠片作相反方向移動,而移動的軸心即在選定層面的平面上。結果,在被檢查的部位內,只有選定的一層結構始終投影在膠片上的固定位置(A'),從而使該層面的結構清楚的顯影,而其前後各層結構則因曝光時,在膠片上投影的位置不斷移動而成模糊影像(B') 人體組織結構中,有相當一部分,只依靠它們本身的密度與厚度差異不能在普通檢查中顯示。此時,可以將高於或低於該組織結構的物質引入器官內或周圍間隙,使之產生對比以顯影,此即造影檢查。引入的物質稱為造影劑(contrastmedia)。造影檢查的應用,顯著擴大了X線檢查的范圍。
(一)造影劑按密度高低分為高密度造影和低密度造影劑兩類。
1.高密度造影劑為原子序數高、比重大的物質。常用的有鋇劑和碘劑。
鋇劑為醫用硫酸鋇粉末,加水和膠配成。根據檢查部位及目的,按粉末微粒大小、均勻性以及用水和膠的量配成不同類型的鋇混懸液,通常以重量/體積比來表示濃度。硫酸鋇混懸液主要用於食管及胃腸造影,並可採用鋇氣雙重對比檢查,以提高診斷質量。
碘劑種類繁多,應用很廣,分有機碘和無機碘制劑兩類。
有機碘水劑類造影劑注入血管內以顯示器官和大血管,已有數十年歷史,且成為常規方法。它主要經肝或腎從膽道或泌尿道排出,因而廣泛用於膽管及膽囊、腎盂及尿路、動脈及靜脈的造影以及作CT增強檢查等。70年代以前均採用離子型造影劑。這類高滲性離子型造影劑,可引起血管內液體增多和血管擴張,肺靜脈壓升高,血管內皮損傷及神經毒性較大等缺點,使用中可出現毒副反應。70年代開發出非離子型造影劑,它具有相對低滲性、低粘度、低毒性等優點,大大降低了毒副反應,適用於血管、神經系統及造影增強CT掃描。惜費用較高,尚難於普遍使用。
上述水溶性碘造影劑有以下類型:①離子型,以泛影葡胺(urografin)為代表;②非離子型以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羅胺(iopromide)碘必樂(iopamidol)為代表;③非離子型二聚體,以碘曲侖(iotrolan)為代表。
無機制碘劑當中,布希化油(lipoidol)含碘40%,常用於支氣管、瘺管子官輸入卵管造影等。碘化油造影後吸收極慢,故造影完畢應盡可能吸出。
脂肪酸碘化物的碘苯酯(pantopaque),可注入椎管內作脊髓造影,但現已用非離子型二聚體碘水劑。
2.低密度造影劑為原子序數低、比重小的物質。應用於臨床的有二氧化碳、氧氣、空氣等。在人體內二氧化碳吸收最快,空氣吸收最慢。空氣與氧氣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以免發生氣栓。可用於蛛網膜下腔、關節囊、腹腔、胸腔及軟組織間隙的造影。
(二)造影方式有以下兩種方式。
1.直接引入包括以下幾種方式;①口服法:食管及胃腸鋇餐檢查;②灌注法:鋇劑灌腸,支氣管造影,逆行膽道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瘺管、膿腔造影及子宮輸卵管造影等;③穿剌注入法:可直接或經導管注入器官或組織內,如心血管造影,關節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2.間接引入造影劑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組織或器官內,後經吸收並聚集於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內,從而使之顯影。包括吸收性與排泄性兩類。吸收性如淋巴管造影。排泄性如靜脈膽道造影或靜脈腎盂造影和口服法膽襄造影等。前二者是經靜脈注入造影劑後,造影劑聚集於肝、腎,再排泄入膽管或泌尿道內。後者是口服造影劑後,造影劑經腸道吸收進入血循環,再到肝膽並排入膽襄內,即在蓄積過程中攝影,現已少用。
(三)檢查前准備造影反應的處理各種造影檢查都有相應的檢查前准備和注意事項。必須嚴格執行,認真准備,以保證檢查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應備好搶救葯品和器械,以備急需。
在造影劑中,鋇劑較安全,氣體造影時應防止氣栓的發生。靜脈內氣栓發生後應立即將患者置於左側卧位,以免氣體進入肺動脈。造影反應中,以碘造影劑過敏較常見並較嚴重。在選用碘造影劑行造影時,以下幾點值得注意:①了解患者有無造影的禁忌證,如嚴重心、腎疾病和過敏體質等;②作好解釋工作,爭取患者合作;③造影劑過敏試驗,一般用1ml30%的造影劑靜脈注射,觀察15分鍾,如出現胸悶、咳嗽、氣促、惡心、嘔吐和蕁麻疹等,則為陽性,不宜造影檢查。但應指出,盡管無上述症狀,造影中也可發生反應。因此,關鍵在於應有搶救過敏反應的准備與能力;④作好搶救准備,嚴重反應包括周圍循環衰竭和心臟停搏、驚厥、喉水腫、肺水腫和哮喘發作等。遇此情況,應立即終止造影並進行抗休克、抗過敏和對症治療。呼吸困難應給氧,周圍循環衰竭應給去甲腎上腺素,心臟停搏則需立即進行心臟按摩。 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陣排列所構成。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應體素的X線吸收系數。不同CT裝置所得圖像的象素大小及數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數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個,或512×512,即262144個不等。顯然,象素越小,數目越多,構成圖像越細致,即空間分辨力(spatialresolution)高。CT圖像的空間分辨力不如X線圖像高。
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因此,與X線圖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如骨骼。但是CT與X線圖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雖小,吸收系數雖多接近於水,也能形成對比而成像。這是CT的突出優點。所以,CT可以更好地顯示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像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
x 線圖像可反映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沒有量的概念。CT圖像不僅以不同灰度顯示其密度的高低,還可用組織對X線的吸收系數說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個量的概念。實際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數,而換算成CT值,用CT值說明密度。單位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數為10,CT值定為0Hu,人體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質吸收系數最高,CT值定為+1000Hu,而空氣密度最低,定為-1000Hu。人體中密度不同和各種組織的CT值則居於-1000Hu到+1000Hu的2000個分度之間
由右上圖可見人體軟組織的CT值多與水相近,但由於CT有高的密度分辨力,所以密度差別雖小,也可形成對比而顯影。
CT值的使用,使在描述某一組織影像的密度時,不僅可用高密度或低密度形容,且可用它們的CT值平說明密度高低的程度。
CT圖像是層面圖像,常用的是橫斷面。為了顯示整個器官,需要多個連續的層面圖像。通過CT設備上圖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還可重建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層面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