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薴麻無性繁殖的方法圖片

薴麻無性繁殖的方法圖片

發布時間:2022-08-05 09:43:42

1. 薴麻的根根據入土深淺分為幾個類型

薴麻的地下部是由地下莖和根組成,俗稱麻蔸。地下莖在麻蔸上部,根在下部。根表面平滑沒有節,先端尖細成紡錘形。用種子繁殖的實生苗,胚根突破種皮和果皮,向下生長為主根,接著長出支根和細根,形成完整的根系。當地上部長出10片左右真葉時,主根開始肥大長成形如蘿卜的營養根,稱蘿卜根,再由蘿卜根分生出細根(圖8-6:4、5)內藏大量養分。用地下莖無性繁殖的植株無主根,直接由地下莖(俗稱種根)生成不定根,其中一部分肥大形成蘿卜根,代替主根作用。根系入土深淺因品種而異,可分為三個類型。1.深根型:蘿卜根粗長,在深厚疏鬆的土壤入土深達200cm,地下莖粗短,較少,莖粗高,葉形較大,發蔸較慢,分枝力弱,抗旱性強,宿根年代久,具有豐產的特性。這種類型品種占薴麻品種的19.80%,如黃殼早、黑皮蔸、銅皮青、細葉綠等。

薴麻根系

2.淺根型:蘿卜根很短,入土深度65~100cm,細根較多,地下莖多而細長,地上莖較矮細,葉片小,發蔸較快,分株力強,抗旱性弱,宿根年代短,產量低,但一般纖維品質較好。這種類型品種佔35.30%,如雞骨白、黃殼麻、六白麻等。

薴麻根系

3.中根型:蘿卜根較長,地下莖比較短,但較深根型長,其他性狀介於上述兩類型之間。這種類型品種佔44.90%,如蘆竹青、白里子青等。

2. 薴麻有幾種繁殖方法

薴麻具有種子繁殖和營養繁殖的特性,兩種方法都廣泛地應用於生產。

1.種子繁殖:種子繁殖的優點是成本低,投資小,繁殖系數大。500g的麻子育苗後可移栽1~1.5hm2;包裝運輸方便,有利於麻區換種及外地引種;種子育成的實生苗有強大的根系,蘿卜根十分發達,入土深,抗旱吸肥力強,有利於增產;不帶有通常由種根傳染的病蟲害,如枯萎病、根腐線蟲病和天牛等,故宿根年代久,不易敗蔸。但由於薴麻是異花授粉作物,種子混雜嚴重;其次,所繁後代普遍產生變異,且有一定比例的劣變苗,嚴重影響產量和纖維品質。故薴麻種質資源的保存不宜採用種子繁殖方法。

2.營養繁殖:營養繁殖也稱無性繁殖,是利用薴麻的地下莖、地上莖和葉片的再生能力,培育成獨立新植株的方法,具有變異小,易保持品種純度和繁殖方法簡便的優點,是薴麻種質資源保存的重要方法。但具有因用於繁殖的營養體較種子繁殖體積大而運輸不便以及傳播病蟲害可能性大的缺點。營養繁殖主要有分蔸、細切種根、分株、壓條、插條、嫩梢和葉帶芽原基扦插等方法。分蔸法是切取麻蔸上的地下莖用以繁殖,其中又有翻蔸、盤蔸、抽行等方法。分蔸繁殖挖取的麻蔸都要砍去蘿卜根、腐根、病根,選用健壯的種根(龍頭根、扁擔根、跑馬根),並切成每塊10~20g繁殖。細切種根法是將地下莖切成小塊,育苗移栽。深根叢生型品種,種根切成9g小塊,移栽成活率達86%,淺根散生型品種,種根切成5g小塊,移栽成活率達91%。細切種根比分蔸繁殖系數擴大10~20倍,繁育的植株生活力強,生長快。分株法是用快刀插入土中切取跑馬根上的麻苗,帶土移栽。以頭季麻成熟時繁殖成活率最高,其次是二季麻成熟期。三季麻成熟時,因氣溫下降分株繁殖成活率低。壓條法是利用成熟的麻株壓在土中或把待壓的麻株從地面切離後,整株壓在移栽畦土中,使其生根發芽長成新株的繁殖方法。壓後要保持畦面濕潤,經20d左右,腋節處孕芽生根,陸續出土成苗,從而形成多個連體新植株。在當年秋季或翌春,挖取壓殖的麻株,按節切成新個體植株直栽大田。插條法是從麻蔸上剪取成熟的麻株,切成20cm左右的莖段插入土中,待生根發芽長成新個體植株後栽移。嫩梢扦插法是剪取麻莖或分枝帶3~4片葉的嫩梢,直接扦插在苗床土壤中而長成新植株的方法。葉帶芽原基扦插是削取莖梢12片以內的帶芽原基的嫩葉扦插,以一片葉、一根葉柄、一個葉原基為一扦插單位,插入土中1~2cm,保留葉片在土面上,約25~30d,芽原基孕芽出苗生長成為一新植株個體。

薴麻的整株離體壓條繁殖長成的新個體

薴麻的無性繁殖方法還有幼苗繁殖法、腋芽繁殖法和組織培養法等。

3. 薴麻對生長環境有什麼要求

1.溫度:薴麻是喜溫植物,對溫度反應十分敏感。生活溫度0~43℃,生長溫度8~34.7℃,地下部的活動所需溫度低於地上部。

種子發芽溫度為6~8℃,以11℃以上發芽較快,15℃時4.5d就發芽,20℃時2d發芽。地下莖發芽的最低氣溫為6℃,以9.5℃以上發芽最快。用種子繁殖的幼苗,地溫低於-2℃時才能遭受凍害。地上部各生育階段所需氣溫指標為:苗期適溫11~32℃,最適溫度23.3~29.7℃;生長旺期適溫12~30℃,最適溫度24~27℃;纖維成熟期適溫17~32℃,低於17℃不利纖維發育;開花結實期適溫20~33℃有利開花授粉。

各季麻纖維成熟所歷天數,決定於生長期間的溫度高低:頭麻日平均氣溫為17℃左右時,85~95d成熟;二麻相應為27.5℃,50~55d;三麻為25℃,60~70d。全年三季麻總積溫早熟品種為3636℃左右,中熟品種為4156℃左右,晚熟品種為4720℃左右。

2.光照:薴麻是喜光植物。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生長茂盛,多分枝,韌皮厚,纖維產量高,但不喜過強的陽光,適當降低光強,能促進麻莖生長,生長整齊,分枝少。

薴麻是短日性植物,在秋季短日照下現蕾開花,只有少數反應遲鈍。周瑞陽(1992)在萬載銅皮、2127-3、湘薴2號等品種種子繁殖的後代以及萬載雞骨白×荔波大蔸麻、白里子青×黑皮蔸、黃荊皮×黑皮蔸雜交後代中發現鈍感性薴麻株系。因此認為,薴麻光周期反應可分為鈍感型(Day.Neutral.Type)亦稱N型和敏感型(Short.Day.Type)亦稱S型。N型株系又分為雌雄同株型(NM)和全雌型(NG)。在10h短光處理下,敏感型品種SM頭季麻現蕾開花,而鈍感型則不敏感。

薴麻NG型和SM型品種的光反應)

4. 薴麻的莖是由什麼組成的

薴麻的莖由地下莖和地上莖組成。地下莖是莖的一種變態,為地上莖的同源器官。幼嫩時白色,後皮層木栓化變為褐色,多次分枝橫向生長,分布在地表下5~15cm處,其頂端或分枝的頂芽和側芽伸出地面,發育成地上莖。地下莖,根形,上有節,節有退化鱗葉和腋芽,形態特徵與地上莖一樣,再生能力強,是薴麻的重要繁殖器官,可以切成小塊或小段作無性繁殖材料,俗稱種根。按地下莖的形態特徵和生長習性,可分為龍頭根、扁擔根和跑馬根。龍頭根是由地下莖長出的嫩芽或分枝,節間短,節部膨大,形如「龍頭」;扁擔根是地下莖中段和後段較細部分,節間較長形如扁擔,橫生於土中;跑馬根是由扁擔根和龍頭根上部側芽或不定芽以及由主根的根莖部分發生的細小地下莖。跑馬根鱗葉多,節間短,長得快更有利於繁殖。地下莖肉質,含大量營養物質和水分。

薴麻的根和地下莖

地上莖由地下莖萌發生成,每蔸麻每季產生10~20根,老齡麻可達50~60根,深根型品種較緊湊,淺根型較鬆散。莖綠色,成熟時為褐色,有的品種幼苗期莖淺紅色。莖圓柱形,直立,高150~300cm,粗約1.5cm左右,其上有節,節間長2~6cm。莖一般不分枝,但稀植以及老熟莖常分枝。根據地上莖的生長形態可分為以下類型。

1.叢生型:多為深根型品種。地上莖生長緊湊,叢生。如黑皮蔸、白麻、湘薴2號等。

2.串生型:多為淺根型品種。發蔸快,分株多,地上莖串生,呈層狀分布,植株較矮小。如黃殼麻、紅爪麻等。

3.散生型:多為中根型品種。地上莖散生。如蘆竹青、白里子青、細葉綠等。

苗期和旺長前期大多數品種莖綠色,極少數品種如紅皮小麻等為綠帶紅色。工藝成熟期則明顯區分為綠褐(宜章圓麻、江西銅皮青)、黃褐(黃殼早、黃芽蔸、恩施青麻)、褐(武崗厚皮種1號、侖黃麻)和紅褐(大勐侖薴麻)。各色品種所佔比例分別為37.20%、50.78%、1.72%、10.30%。

麻骨色有綠白、黃白、微紅,分別佔35.42%、57.16%、7.42%。

成熟的麻莖髓部中空,木質部較疏鬆,韌皮部富含纖維,栽培薴麻就是從這部分獲取纖維。所含纖維量常以鮮莖出麻率(%)和鮮皮出麻率(%)表示,前者為3%~6%,後者為7.2%~15.5%,因品種和栽培條件而異。

5. 薴麻的栽培技術

薴麻纖維成份是纖維素,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對纖維產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全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乾旱也會使麻株生長受到抑制張細胞木質化,降低張品質和產量。
中國薴麻主產區主要採用嫩梢扦插繁殖技術。其要點是剪取薴麻嫩梢,扦插於營養土中,在合適的條件下,發根生長成小苗,煉苗後即可移栽。
在薴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薴麻安全越冬是個關鍵環節。多年生薴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冬季降嚴霜後,地上部凍死,地下莖仍在緩慢生長、孕芽,但地下莖不耐長期的低溫,當地溫低於3~5℃時,將會受到凍害。麻園冬季培土不但可以防止凍害,而且有利於根和地下莖的生長,為來年頭麻的生長奠定基礎。切芽繁殖秋季育苗,苗床進行培土加覆蓋(稻草或地膜),是有力的防凍越冬措施。三麻纖維成熟期,若溫度在17℃以下,對纖維發育不利。
薴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有些麻區有盛產一、二百年不衰的麻園。根據生產力等方面的表現,可以將薴麻整個生命周期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老齡期。幼齡期一般只有一、二年,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在生長,相對而言,地下部增長更快。
如用傳統的分蔸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6倍,而用湖南農學院研究成功的切芽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達800倍以上。這是因為麻蔸具有「砍得愈小,發得愈快」的特點。壯齡期的薴麻,麻蔸豐滿,地下莖和根系都很發達,有效株多,植株高大粗壯,生長整齊,產量高。壯齡期的長短受生態環境及栽培技術水平影響較大。一般而言,山區三、四十年,湖區一、二十年。但生態條件適宜、栽培合理的麻園,壯齡期就長得多了。如永順縣、嘉禾縣,分別有230年、150年以上的壯齡麻,湖區沅江縣的丘陵地區也有80年的壯齡麻。但也有栽麻後三、五年就衰敗的麻園。老齡期薴麻,根和地下莖擁擠,弱蔸、缺蔸較多,麻株細弱,出麻率下降,產量低。根據衰老程度和衰老原因的不同,應該採取更新或翻蔸另栽等不同措施。
薴麻一年內收獲次數,主要決定於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其次與栽培措施也有關系。如菲律賓一般年收五次,改善肥水管理後,二年可收十三次。中國華南一般年收三、四次,開花在後。種子12月初成熟。每季麻當地上部生長的時候,地下部也相應地生長,但是當地上部生長旺盛時,地下部的生長受到抑制,生長速度變慢。反過來,當地上部生長緩慢時,地下部的生長加快,相對生長率達最高峰。三季麻的相對生長曲線分別在5月下旬左右、7月下旬左右和10月上旬左右出現三個高峰。這是薴麻地下部生長加快和纖維積累較多的時期。 主要病害有:根腐線蟲病Pratylenchus penetrans、白紋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此外,還有炭疽病、角斑病、褐斑病、薴麻疫霉病、薴麻莖腐病。
蟲害有:夜蛾Cocytodes coerulea、赤蛺蝶Pyrameis indica、黃蛺蝶Pareba uesta、天牛Paraglenea fortunei。為害薴麻的金龜子,主要有銅綠多龜子、大黑金龜子、黑絨金龜子,此外,還有丑蛺蝶、銀紋夜蛾、卷葉蟲等。

6. 請問這是什麼植物

薴麻
薴麻蕁麻科薴麻屬亞灌木或灌木植物。別稱: 野麻
薴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薴麻布和細麻繩,距今已有4700餘年。中國是薴麻品種變異類型和薴麻屬野生種較多的國家,中國薴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薴麻較適應溫帶和亞熱帶氣候。
栽培技術
培植方法
薴麻纖維成份是纖維素,光照強度和每天日照時數對纖維產量有很大影響。日照不足,則光全作用減弱,莖稈軟弱、麻皮薄、纖維細胞壁薄、工藝成熟延遲、產量降低。但陽光太強,高溫乾旱也會使麻株生長受到抑制張細胞木質化,降低張品質和產量。
中國薴麻主產區主要採用嫩梢扦插繁殖技術。其要點是剪取薴麻嫩梢,扦插於營養土中,在合適的條件下,發根生長成小苗,煉苗後即可移栽。
在薴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薴麻安全越冬是個關鍵環節。多年生薴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冬季降嚴霜後,地上部凍死,地下莖仍在緩慢生長、孕芽,但地下莖不耐長期的低溫,當地溫低於3~5℃時,將會受到凍害。麻園冬季培土不但可以防止凍害,而且有利於根和地下莖的生長,為來年頭麻的生長奠定基礎。切芽繁殖秋季育苗,苗床進行培土加覆蓋(稻草或地膜),是有力的防凍越冬措施。三麻纖維成熟期,若溫度在17℃以下,對纖維發育不利。
薴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栽麻一次,可多年收益。有些麻區有盛產一、二百年不衰的麻園。根據生產力等方面的表現,可以將薴麻整個生命周期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老齡期。幼齡期一般只有一、二年,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在生長,相對而言,地下部增長更快。
如用傳統的分蔸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6倍,而用湖南農學院研究成功的切芽繁殖法,栽麻第二年,麻蔸增重達800倍以上。這是因為麻蔸具有「砍得愈小,發得愈快」的特點。壯齡期的薴麻,麻蔸豐滿,地下莖和根系都很發達,有效株多,植株高大粗壯,生長整齊,產量高。壯齡期的長短受生態環境及栽培技術水平影響較大。一般而言,山區三、四十年,湖區一、二十年。但生態條件適宜、栽培合理的麻園,壯齡期就長得多了。如永順縣、嘉禾縣,分別有230年、150年以上的壯齡麻,湖區沅江縣的丘陵地區也有80年的壯齡麻。但也有栽麻後三、五年就衰敗的麻園。老齡期薴麻,根和地下莖擁擠,弱蔸、缺蔸較多,麻株細弱,出麻率下降,產量低。根據衰老程度和衰老原因的不同,應該採取更新或翻蔸另栽等不同措施。
薴麻一年內收獲次數,主要決定於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其次與栽培措施也有關系。如菲律賓一般年收五次,改善肥水管理後,二年可收十三次。中國華南一般年收三、四次,開花在後。種子12月初成熟。每季麻當地上部生長的時候,地下部也相應地生長,但是當地上部生長旺盛時,地下部的生長受到抑制,生長速度變慢。反過來,當地上部生長緩慢時,地下部的生長加快,相對生長率達最高峰。三季麻的相對生長曲線分別在5月下旬左右、7月下旬左右和10月上旬左右出現三個高峰。這是薴麻地下部生長加快和纖維積累較多的時期。

7. 薴麻如何種植

薴麻的生長發育的極限氣溫在3攝氏度到40攝氏度,生長適宜的氣溫是15攝氏度到30攝氏度,韌皮纖維發育的適宜氣溫在17攝氏度到32攝氏度。溫度在零下2攝氏度以下時間比較長時將會對地下莖以及幼芽造成凍害,而土壤溫度在零下3攝氏度到零下5攝氏度時就會導致地下莖凍死。
薴麻的生長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在平原、湖區、丘陵區以及山區的各種土壤,都能夠栽培薴麻。但是想要獲得高產量優質的薴麻產品,那麼就要求土層足夠的深厚、疏鬆、含有的有機質量高,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勃質壤土以及腐殖質壤土。在地下水位為1米之內或是容易淹水的土地不適宜栽培該作物。薴麻纖維產量以潮土是,其次是紫色土,之後石灰土,黃扁砂土較低,的為紅壤。
薴麻的產量隨著土層的厚度、土壤含有的有機質、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土壤中含有的鉀元素與水溶性硼以及錳的含量提高,對纖維支數的提高非常有利。酸性土壤上纖維支數還會隨著陽離子交換量以及代換性鈣離子含量的提高而增加。適宜芒麻的土壤pH值是為5-6.5,在少於4.5或是高於7.6的應該加以改良。薴麻在酸性土壤上pH4.4,植株生長較為矮小,且分株又少,纖維細胞發育較為緩慢,產量又低。在鹼性土壤上即pH值為8.0,薴麻植株的生長也不是很好,纖維細胞比較短,胞壁較厚,產量又是比較低。
芒麻高產需要土體的厚度一定要在60厘米以上,土壤毛管孔隙度為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土壤含有的有機質應該高於百分之二,土壤水解氮在150毫克/千克到200毫克/千克,磷20毫克/千克到40毫克/千克,鉀150毫克/千克到200毫克/千克時效果。

8. 有誰知道食品用的薴麻是什麼東東

薴麻(參考處有圖)
學名:Boehmeria nivea (Linn.)Gaudich.

英文名:Ramie

科名:蕁麻科 Urticaceae

〔b]形態特徵:半灌木,高1—2米;莖、花序和葉柄密生短或長柔毛。葉互生,寬卵形或近圓形,表面粗糙,背面密生交織的白色柔毛。花雌雄同株,團傘花序集成圓錐狀,雌花序位於雄花序之上;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管狀,被細毛。瘦果橢圓形,長約1.5毫米。花果期7-10月。

〔b]薴麻歷史:薴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薴麻布和細麻繩,距今已有4700餘年。秦漢以前,薴麻已進入北方,故《詩經》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薴」。但長期以來,薴麻的主要產區在南方。故王禎《農書》說:「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薴」。不過在元代薴麻又有向北方擴展的趨勢。當時的農書也開始積極致力於薴麻栽培技術的總結。元官修農書《農桑輯要》中就專門新添有「栽種薴麻法」,代表了當時薴麻栽培技術的最高水平。後來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還專為薴麻設立一門,備載治薴紡織工具。

薴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各有其利。《農政全書》說:「無種子者,亦如壓條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無根處取遠致為難,即宜用種子之法。」元時農書,如《農桑輯要》,講種薴由於旨在擴大推廣薴麻種植,故對種子繁殖講得較多。種薴從苗床整地開始,要求土壤松細濕潤,俾幼芽易於萌發;要用蠶沙作為種肥;選種要用水選,取其沉者,播種採用和細土拌勻撒播。這些跟《齊民要術》中的大麻種植方法大體相同。最大的不同在於苗床管理方面,為了防止幼苗遭乾旱、大雨沖散或沖亂,《農桑輯要》提出了搭棚覆蓋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細箔遮蓋。五六月內炎熱時,箔上加苫重蓋,惟要陰密,不致曬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細灑水於棚上,常令其下濕潤。遇天陰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須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輕澆。」

種子繁殖的薴麻在正式移栽前,要經過一次假植。《農桑輯要》指出:「約高三寸,卻擇比前稍高壯地,別作畦移栽。臨移時,隔宿先將有苗畦澆過,明旦也將做下空畦澆過,將薴麻苗用刃器帶土掘出,轉移在內,相隔四五寸一栽。」假植以後,「務要頻鋤,三五日一澆。如此將護二十日後,十日半月一澆。到十月後,用牛驢馬生糞厚蓋一尺」,以後再在「來年春首移栽」。移栽時宜,以「地氣動為上時,芽動為中時,苗長為下時」。

《農桑輯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壓條等多種繁殖方法。「分根,連土於側近地內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漸不旺,即將本科周圍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壓條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實際使用中,中國古代常把多種繁殖方法綜合運用於老薴園的更新和薴地的繁殖。《群芳譜》載:「薴已盛時,宜於周圍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則本科長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園種竹法,於四五年後,將根科最盛者間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壓條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無窮。」

在薴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薴麻安全越冬是個關鍵環節。多年生薴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農桑輯要》指出:「至十月,即將割過根茬,用牛、馬糞厚蓋一尺,不致凍死。」《農政全書》還對這段話作注說「如此厚蓋,則栽得過冬,所以中土得種。若北方未知可否?吾鄉三十度上下地方,蓋厚一二寸即得矣」。認為河南能種薴麻是由於厚蓋糞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區如厚蓋一尺是否可行則不能肯定,而長江流域可以蓋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蓋糞壅培,既是防凍,也是施肥。《群芳譜》指出「十月後用牛馬糞蓋,厚一尺,庶不凍死。二月後,耙去糞,令苗出,以後歲歲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糞,即以作壅可也」。

古人認識到薴麻的適時收割很重要。明代《菽園雜記》指出:「若過時而生旁枝,則薴皮不長。生花則老,而皮粘於骨不可剝。」清末《撫郡農產考略》也說:「早則太嫩,遲則漿干。」古人主要是依據薴麻自身生長情況,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顏色和麻皮色澤等來確定收割的時間。《士農必用》:「割時須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榮長,即二次麻也。若小芽過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損大麻。」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農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獲刈」,根據的根部顏色。《種薴麻法》和《撫郡農產考略》等說:「視麻之皮轉灰黑至梢,則可剝。盡半月內須剝盡。」這一方法依據皮色,比前兩種更易掌握。

用途:

莖皮纖維長,柔韌色白,不皺不縮,拉力強,富彈性,耐水濕,耐熱力大,富絕緣性,為優良紡織原料,用途較廣;根供葯用,為利尿解熱葯,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症;莖、葉可提薴麻浸膏,止血效果較好。 全草含丁二酸(琥珀酸)、原兒茶酸及酚類物質。

【別名】家薴麻、白麻、圓麻

【來源】蕁麻科薴麻屬植物薴麻Boehmeria nivea(L.)Gaud.,以根、葉入葯。冬初挖根、秋季采葉,洗凈、切碎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

根:甘,寒。

葉:甘,涼。

【功能主治】

根:清熱利尿,涼血安胎。用於感冒發熱,麻疹高燒,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孕婦腹痛,胎動不安,先兆流產;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

葉:止血,解毒。外用治創傷出血,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根3~5錢,根、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研粉撒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9. 薴麻的種植和收割

薴麻收獲季節視各地生態環境和氣候而定,一般頭麻、三麻莖稈2/3變褐色,二麻黑稈1/2,莖稈下部葉片脫落較多時即應收獲。在長江流域一般頭麻趕在芒種前、二麻趕在立秋前、三麻趕在霜降前收完。如果遇到嚴重伏旱,頭麻可以適當早收,讓二麻旺長階段趕上梅雨時期。收麻應在催蔸芽出土一周內完成,搶時間、搶季節,做到一季早、季季好。同時要求扯一塊、砍一塊,隨即中耕除草、追肥,達到麻收起,肥下地,搶住時間,促進下季麻苗早生快長,苗齊苗壯。

10. 薴麻是什麼

薴麻有白葉種薴麻和綠葉種薴麻,是多年生宿根型草本植物。生產上大面積種植的薴麻是白葉種薴麻。

薴麻莖呈圓柱形、直立,綠色、多毛,成熟時逐漸變為褐色。葉為單葉,互生,葉片大;成熟葉片正面為綠色或黃綠色,有的品種具皺紋,反面密生交織著白色茸毛。花單生,雌雄同株,花序復穗狀,雄花花序生在莖的中下部,雌花花序生在梢部。薴麻具有發達的地下部分,俗稱麻蔸或根蔸,由地下莖和根組成。地下莖在根蔸上位,能長許多芽,伸出地面後形成地上部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薴麻根分為主根、支根和細根,主根和部分支根膨大,成為長紡錘形的肉質根,俗稱蘿卜根,具有貯藏養分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薴麻無性繁殖的方法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
泰州行李箱銷毀方法有哪些 瀏覽:361
陰莖血流量檢測的方法 瀏覽:408
德眾尚傑原車協議安裝方法 瀏覽:853
盤點的復盤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128
蘋果手機卡屏解決方法視頻 瀏覽:927
腦梗恢復期的腳外翻鍛煉方法 瀏覽:258
如何diy布包製作方法圖解 瀏覽:831
衛生間洗手盆焊不銹鋼架安裝方法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