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蒙古族的飲食習慣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肉食,奶食,糧食三種。
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口有黃酥油、白酥油、奶皮子、乳酪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和奶酒。
以游牧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歸來,才能吃一餐晚飯,因而他們平日的飲食習慣,則習慣於"三茶一飯"。早上、中午只吃茶(飲用用碎磚茶如牛奶燒煮的"奶茶")、乳和乳製品,稱為"早茶"和"午茶"。
同時也吃些炒米、奶餅、手扒肉一類的點心。晚餐以牛羊肉為主食,為幫助消化,至臨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於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數就更多。
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多為用手拿著吃,或用蒙古刀剔著吃。
(1)蒙古國餐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餘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
蒙古族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一布里亞特3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經過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已經規范化的蒙古文。
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創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後漸停使用,但用其記錄的許多文獻,仍有其研究價值。17世紀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准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製成一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以「蒙兀室韋」之名初見於《舊唐書》。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這逐漸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
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向蒙古文字發展,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從游牧過渡到以游牧為主。
B. 蒙古族的飲食習俗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麵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穀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蒙古族把奶食習慣地稱為白食,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
分為飲用的:鮮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乳酪、奶酥、奶油、乳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可口,營養特別豐富。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
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紅食有: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這些都是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特點的名貴佳餚。同時也體現了蒙古族人的熱忱和豪放。
C. 蒙古族飲食有什麼特色
蒙古族飲食主要特色如下:
1、先白後紅
「白」指白食,即各類乳製品;「紅」指紅食,即各類肉製品。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意為「紅食」。 除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2、以飲為主
以飲為主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這種習俗的形成與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形式和飲食特點有關。即奶食、肉食品的營養豐富,喝奶茶時泡上奶食、手把肉等,既解渴又耐餓。
蒙古族的食物
一、蒙特色的食品
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
二、奶製品
奶油,奶皮子
三、祭祀活動常用
熟烤羊
四、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
白菜羊肉卷、新蘇餅
五、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
烘乾大米飯
D. 蒙餐里頭都有什麼菜
蒙餐種類
馬奶酒
馬奶酒——奶酒,又叫蒙古酒。
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
奶製品
蒙古族的奶製品可謂多種多樣。有黃油、奶皮子、乳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豆腐,也稱奶干。
奶豆腐
蒙古炒米
蒙古炒米又稱「蒙古炒米」。 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
全羊席
全羊席——這是蒙古族的名宴,精選羊身各部位,分別採用燒、蒸、爆、烤、燜、熘、燴、煎等技法,成菜多姿多彩,令人美不勝收據說,標準的全羊席共有108道菜,其中冷盤20道、熱菜88道。
稍美
稍美——又稱燒賣/稍麥,是蒙古族的一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稍美製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蟬翼,晶瑩透明,用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
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
羊雜碎
羊雜碎——蒙古族的羊雜碎在該地的諸小吃中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講究「三料」、「三湯」、「三味」。
奶食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1、白油。將鮮奶放入桶內,攪拌後,使其發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黃油。將白油用紗布過濾,然後倒入鍋中加溫火煉,用勺頻頻攪動,待色澤微黃,即成黃油。3、奶皮子。夏秋季,將鮮奶放在鍋中,用小火烘,稍滾,用勺揚,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時點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層,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風處陰干就是
E. 蒙古人每天主食吃什麼
蒙古族的主食是奶食、肉食和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直譯為「白色的食品」,含有純潔、吉祥的意思。
1、奶食
奶食分食品和飲料兩種。食品主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酪蛋子。白酥油:把鮮羊奶或鮮牛奶裝進瓷罐里發酵為酸奶後、用杵桿上萬次左右,即可從酸奶里分離出糊狀的白酥油。
2、肉食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
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
F. 蒙古族的飲食
肉食大致: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手扒肉」的做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後就起鍋。肉香味美,鮮嫩異常。「全羊」也叫「羊背子」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較講究。「全羊」是將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再割四肢頭頸,胛各為一件,帶尾入鍋,將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木盤里待客。肉又嫩又脆,宴客、祭奠以全羊為佳品。
飲料主要有三種:
(1)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將磚茶砍碎搗亂,按水多少,將磚茶裝入一個布袋裡,放入開水或冷水鍋中至水開再稍熬少許茶色適中,然後把茶袋取出,再加入新鮮的牛奶、放鹽,燒沸後,用勺頻頻撩揚,待茶乳交融,即為奶茶,有的一次熬茶,分多次用,再用時再加鹽和炒米或小米。
(2)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
(3)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這種飲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來招待尊貴的客人。馬奶酒有驅寒、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效用。蒙醫常用它摻上VC和消炎葯品治療胃病,腰腿痛和肺結核等疾病。
G. 蒙古族的人怎麼吃飯
如果你心中有痛苦,不仿常去看流星,也許痛苦會隨著流星劃過長空的瞬間減輕;如果你心中有憂愁,不仿常揮毫潑墨,也許憂愁會隨著一筆一畫浸入墨香;如果你遇到了挫折,不仿常去看大海,暢游在淺海里,也許挫折會隨著濺起的美麗浪花溶入大海;如果你陷入困境,不仿撫琴一曲,也許優美的音符會把你帶入佳境。
宰羊剖腹後,把羊肥腸取出。羊肥腸粗而且有不少脂肪。用鹽水把腸子沖洗干凈,然後從羊腹腔靠脊骨兩側,用刀割下兩條脆嫩的裡脊肉,再割下脖子上的肉,摻進蔥、蒜、姜粉、花椒面、食鹽面,剁成肉餡,剁好後撒上一些炒麵,裝填進肥腸里。裝時把腸子一頭扎住,裝好後有脂肪的一面就隨肉餡翻到裡面,原來是裡面的就翻到了外面,用清水再次沖洗後下鍋煮。煮熟後撈出,切成小段,盛盤上桌。在搗好的蒜泥里加上醋,蘸著吃,味道十分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