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摘抄型 讀書筆記
1 《柏拉圖對話集》讀書札記
近讀古希臘柏拉圖對話篇,收益良多,且做讀書札記如下。
這是一篇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470-前399年)是第一個能夠確切知道生卒年月的、第一個出生在雅典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最傑出的弟子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這個跟隨他8年,後因蘇格拉底被指控犯有敗壞青年道德和信仰新神的罪狀而判處死刑被迫離開雅典遠走異鄉的歷史上最美的哲學家,以及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這個柏拉圖學園里最優秀的弟子,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一生享盡榮華富貴最後卻在顛簸流離中因胃病發作於加而西斯島與世長辭的最博學的哲學家、思想家、邏輯學的創始人、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共同構成了哲學史上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
柏拉圖早期寫的對話被稱為「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作為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可以說蘇格拉底是把哲學從天上呼喚到地上的人。當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智者學派對「人為性」的強調不可避免的走向人們價值判斷的主觀性追求,造成相對主義的盛行並直接導致價值的無政府狀態以及道德混亂的時候,蘇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識」的客觀道德命題,並進行了他關於人的道德行為和價值體系的客觀標準的不懈追求。蘇格拉底的探索帶有普遍定義的追求,他和青年人討論倫理問題,問「什麼是某某品德?」他要得到的回答是這種品德的普遍定義,但是對話者都以一些特殊的事例來回答他,最後無果而終。
《歐悌甫戎篇》寫的是蘇格拉底受到控告,在他出庭受審之前,和熱心宗教的歐悌甫戎討論什麼是「虔誠」的問題。歐悌甫戎提出幾種具體的虔誠的例子,都被蘇格拉底駁倒,最後以沒有結論而告終。
兩人的對話在「衙門」口發生。歐悌甫戎見到蘇格拉底未上呂各苑溜達而是來到驚官動府的衙門口來覺得奇怪便問其祥。蘇格拉底便告訴歐悌甫戎:「不管這位梅雷多還是哪位別人,對我看的很清楚,所以告我不虔誠。」此處便自然引出了對「虔誠」問題的討論。聰明的蘇格拉底對歐悌甫戎說:「現在請你給我說說你剛才斷言的那些真知灼見吧。你說,虔誠是什麼,不虔誠是什麼?虔誠是不是在每個行動中都一樣,反過來,不虔誠是不是全都是虔誠的反面,永遠一樣?是不是一切不虔誠的事情都有一個『不虔誠的相』?」
歐悌甫戎對蘇格拉底的最後一個問題表示同意並說:虔誠就是現在我所做的這件事,告發那些犯有殺人罪或者盜竊廟產罪的人,不管他是你父親、母親,還是什麼別的人,不告就是不虔誠。
這當然不是蘇格拉底想要的結果。「朋友,我剛才問你虔誠是什麼,你並沒有充分說清,只是跟我說虔誠就是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就是控告你父親殺人。」
蘇格拉底接著說:「我向你提出的請求,並不是從許多虔誠的事例里說出一兩件來,而是說出那個使虔誠的事情虔誠的『型』本身。因為你說過,有一個『相』使不虔誠的事情不虔誠,使虔誠的事情虔誠。」
於是歐悌甫戎又提出一個觀點:神靈喜愛的就是虔誠,神靈不喜愛的就是不虔誠。
蘇格拉底輕而易舉就駁倒了這一觀點:他重申了歐悌甫戎的觀點:虔誠和不虔誠不一樣,而且正好相反。接著,蘇格拉底指出正如人與人之間在是非、貴賤、善惡等之間會有意見分歧一樣,神與神之間也有爭吵,有意見分歧。也就是說有些神靈認為這件事對,有些神靈認為那件事對,有的認為貴或善,有些認為賤或惡,這也即是說每個神靈都喜愛他認為善的、對的,都厭惡與此相反的事情,由此可以推出同樣的事情就會既虔誠又不虔誠,因為似乎同樣的事情有的神靈厭惡,有的神靈喜愛,所以它對於神靈既可愛又可恨。
於是,在蘇格拉底「精神引產術」的引導下,歐悌甫戎提出這樣的主張:所有的神靈都喜愛的是虔誠的,所有的神靈厭惡的是不虔誠的。當然,這依然不是蘇格拉底想要的答案,正如在《美諾篇》里,蘇格拉底問這位西西里島的富家子弟,智者學派的著名代表之一高爾吉亞的學生什麼是美德,美諾卻列舉了眾多的德性現象。
對這一觀點的反駁也十分的精彩。蘇格拉底說:現在我們來考慮一下:究竟是虔誠的事因為虔誠所以被神靈們喜愛呢,還是它被神靈們所愛所以虔誠?這樣一路考察下去,結果是:正如一件東西被喜愛並不是因為它可愛,而是因為它被喜愛,一件東西被神靈們喜愛是因為神靈在喜歡它,這樣神靈喜愛的就不是虔誠的了,虔誠的也不是神靈喜愛的。
最後,蘇格拉底又反駁了「凡是虔誠的都是公正的」這一觀點。這一過程跟上面的一個論證過程有些相似,依然從對「究竟一切公正的都是虔誠的,還是一切虔誠的都是公正的?」探討入手,然而,顯而易見,歐悌甫戎有些跟不上蘇格拉底所思路了。也許是想急急離開,歐悌甫戎說:蘇格拉底,我現在有急事,該走了。
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保爾 柯察金那頑強的品格多麼令人欽佩!如果你讀了這本書,就會明白具有鋼鐵品質的人是「大寫」的人。
保爾一生十分坎坷,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寫書,對自己毫不顧惜。書中寫道:他嘔心瀝血寫的稿件丟失了,多麼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來,用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巨著。書中有段名言膾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為碌碌無為而悔恨……。」保爾可謂強者的化身。
對照保爾,想想自己,感到臉上一陣陣烘熱。記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我家卻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媽媽因病卧床不起。聽著孩子們在外面的嬉鬧聲,我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淚來。媽媽見我落淚了,指著床頭的書說:「軒軒,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你看完了嗎?」我再次把這本書翻閱,保爾的形象又浮現在眼前。對,我該做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我應該為家人分憂解難,決定下廚做飯菜。媽媽臉上露出了笑容,緊緊拉住我的手說:「你真是咱們家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啊!」我指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說:「是它教會我的!」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就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記得學過一篇課文《傷仲永》,說的是方仲永由一個天才變為普通人的事實,文中也著實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現當然截然不同,但後面的結果卻更出人所料,一個從天才降為凡人,另一個由不爭氣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無產階級的英雄,打造出這天差地異的結果的,應該就是後天教育與個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難中歷練過得人才能成才,這就是文章所告訴我們的深刻含義吧!而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寫此書時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他強忍著病痛,歷時三年才完成此書,也是想讓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擁有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班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高貴品質吧!
我想,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3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於我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這本書,感受到了高爾基的悲慘遭遇,覺得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高爾基 3歲的時候,父親病故,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而又專橫的小業主,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發財的好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幸——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有一次,我媽媽向別人買了二十幾張游泳票,中午,媽媽騎自行車送我回去奶奶家吃飯,過了一會兒,媽媽叫我把這十張游泳票給姨媽,我到了姨媽家的時候,我就順手把游泳票給了姨媽,轉眼就跑回奶奶家,忽然,姨媽打電話給媽媽,姨媽說:「怎麼這些游泳票少了這么多的?」媽媽問了問我,說:「不知道,我女兒說她沒有拿。」姨媽奇怪地問:「這么現在才只有五張啊。」媽媽重復地問了我好多遍,媽媽說:「不知道。」媽媽用安慰的對我說:「你有沒有拿到啊?怎麼姨媽說會不見了的?」我哭著說:「我反正沒有拿,你不相信我就算咯。」後來,姨媽打電話對媽媽說是姨丈拿,媽媽後來向我說了對不起,我也說了不用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4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一直深受著廣大學生的青睞,帶著對這本書的好奇,一同隨著主人公走進了這本書中。
全篇著重描寫了魯濱遜在荒島上通過自己的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戰勝了惡劣的環境,與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鄉,過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賞的不是魯濱遜的勤勞與勇敢,而是他那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個孤零零的大活人獨自在荒島上生活了十幾年,沒有人陪伴他,甚至於最基本的,與一個人簡簡單單地說會兒話都做不到。整個荒蕪的島上沒有房屋,沒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其實魯濱遜也是一個常人,他沒有什麼驚人的本領可以在這凄涼的環境中久久地掙扎。可是他承受住了這個打擊,發揮出超出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為了重新拾起勇氣,魯濱遜寫了一張厲害差異表,把種種可能都分析出來。無論是出於消極還是積極,這使得他能夠冷靜下來,從只會空想的日子裡解脫了出來,學會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從而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改善現狀。
但是比起魯濱遜來,我們這些當代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說像魯濱遜一樣經歷那樣的磨難,即使是一些不順心的芝麻大小般的事情也會輕易地被其打倒。經常從報紙和電視上得知,每年都會有許多學生離家出走甚至是自殺,其中的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了幾句、考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或者是老師批評嚴厲了些,有些人甚至還抱著「視死如歸」的氣勢,其實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現,是多麼的可笑並且可悲呀!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經常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小學的時候,我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情而被老師批評,由於想到我出發的意圖是好的,心中有著說不出來的委屈,那幾天上課總是走神,恨不得逃離這個深淵般的學校,走得越遠越好。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笑之極,因為當時的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才會冒出那麼多荒誕的念頭,其實換個角度思考,被老師批評也不是一件壞事,雖然是被冤枉的,但是如果自己做事再小心謹慎一點,也不至於被人誤會,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向好的一方面去想,就會有許多意想不到快樂等著你去收獲!
曾經聽過一個名人說過:苦難對於弱者來說是萬丈深淵,而對於強者來說則只是一塊不起眼的墊腳石。這句話鼓舞著我向人生的光明看齊。是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調整好心態,就能夠把所有的煩惱一掃而光,把困難化為前進的動力。困難來臨時,我們要認真冷靜地分析這件事產生的原因,並且有針對性地加以排除和克服,而不是盲目地發泄和不切實際地空想,這樣做不但徒勞無獲,而且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對你的傷害將會更深一層。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更要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才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將來的每個挑戰,並且出色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5《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講述了北平老城裡活生生的一幕。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要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年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朴,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楊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斗,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藉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作品描寫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寫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劇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後也終於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斗,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理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理想、社會與自己的關系,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理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復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作品本生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悲劇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讀罷這本書,我對祥子的評價為:祥子是一個經不住生活的考驗,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話說:「路慢慢之遠兮,吾將上下之求索。」他為何不再尋求新的路,而成為社會的人渣,敗類?他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謀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對他的打擊,他放棄了。所以釀成了書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後果啊!
明天會怎樣?我不得而知。而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⑵ 做讀書筆記有哪些方法
1、一元化筆記法。這是最簡單、最容易堅持,也是最靈活的讀書筆記法。在筆記本里,記錄任何與書有關的信息。
2、在通讀全書的時候,勾畫出重點內容,並做旁批。讀書時,對於那些關鍵信息、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令自己心動的句子,一定要用筆勾畫出來,最好用多色的熒光筆進行勾畫。
3、將書中的重點內容和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部分,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大量記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它書或文章的聯系。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整理一下原書作者的思維框架,畫個思維導圖,這樣就能夠從全局把握一本書了。
4、整理出一本書的邏輯框架,比記住書里的具體內容更重要。讀書筆記要清晰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它第一作用就是拋開故事記住文章。
(2)常用的摘抄方法有哪幾種擴展閱讀:
讀書筆記的常見形式:
1、提綱式—— 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2、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彙、句子。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3、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4、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5、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麼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讀書筆記
⑶ 讀書筆記有哪六種方法
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詞佳句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
⑷ 好句摘抄的方法有哪些
如下:
一、摘抄,即摘要抄錄。每當讀書,遇到有價值的資料,就把它摘抄在本本上。摘抄多了,研究和寫作就方便了,不必再去窮搜苦找;而且效果也會大大提高。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他摘抄的資料十分驚人。他死後,人們在他的書房中竟發現他摘抄的筆記本有2.5萬多本。由於他摘抄的資料多,所以,在40年裡,他寫成了100本科學幻想小說,平均每年二至三本。
二、全抄,就是把一本或一篇、一章全部抄錄下來。這是在經濟困難、缺乏圖書資料的情況下,尋找知識的一種好方法。東晉葛洪,少年喪父,家境貧苦,無錢買書,全靠借書、抄書獲得知識,而且幾乎是全抄。他一生「抄五經、史、漢、百家之言、方伎、雜事三百一十卷。
金貴葯方100卷,肘後要急方4卷」,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古代有名的化學家和醫學家。清初顧炎武也是一樣,他全靠抄別人的藏書來達到「遍觀群書」的目的,而使自己成了一名大思想家。
三、重抄,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抄錄同一內容,這樣獲得的知識,既深透又牢固,畢生難忘。《明史》載有張溥重抄書的故事: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筆管處,指掌成鑿。
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致使他詩文敏捷,對客揮毫,俄頃立就,名高一時。當然,我們重抄不一定要象張溥那樣,「抄後,朗誦一過,即焚之」;我們可以積攢起來,隨時翻翻回味定會無窮。
四、分類抄,把性質相同的資料分門別類抄錄在一起。鄧拓同志叫人抄書要備有活頁本子,發現一條就抄錄下來,標上小標題,再按小標題分開先後次序,加以分析研究。吳晗也說:「平時讀書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材料抄下來,記上書名、作者和卷數、篇名,把性質相同的放在一起。」
這樣分類抄書,有條不紊,查閱方便。據載,吳晗的幾十個卡片抽屜,哪一個裝的什麼內容,他心裡清清楚楚。每逢學生、朋友向他請教時,他順手拉開抽屜,拿出有關卡片,問題就隨之而解了。
⑸ 怎麼摘抄好詞好句
氣宇軒昂 生龍活虎 喜笑顏開 局促不安 面紅耳赤 呆若木雞 沒精打采
心曠神怡 心花怒放 歡天喜地 樂不可支 滿面春風 落落大方 驚慌失措
每一滴可愛的雨點就像一個個「小傘點」,落到了葉子上,像清晨的露珠,給葉子洗了一個雨水澡。濺到花上,彷佛是為蜜蜂儲存的水;落在地上像一個個普通而有特色的噴泉。
母親河長10多公里,寬40多米。河水是蔚藍色的,遠遠望去母親河就像一張藍色的地毯。樹木非常茂盛。很多喜歡釣魚的人常常在樹陰下垂釣母親河的中央有一條長長的小橋,橋的倆旁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圖案,如:雙龍戲珠,神龍擺尾。母親河兩岸有花,有草,還有不同葉的樹。
人生中,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少的風風雨雨,而不會風調雨順。偶然面對這些,幼時,我只會不知所措地紅著臉不知怎麼辦才好,但漸漸的,我已經傷痕累累,再次遇到時,也只會微微一笑,掩蓋而過。
⑹ 摘抄的方法有哪些
要摘抄可以自己多看看文章、多看看好的書籍,記錄下裡面經典的詞句,不斷學習。也可以從電視電影裡面的經典語錄摘抄。
⑺ 詞語摘抄的方法是什麼
1、有選擇地抄寫。把文中對我們最有用、最有啟發的內容抄下來,要摘抄那些有精彩、有價值、有必要的內容,每條抄錄筆記應當「少而精」。「少」指字數較少,「精」指內容精妙。
2、摘抄後要經過核對,要忠實原文。
3、如果摘抄有所省略,要用省略號表示。如果遇上原來已有了的省略號,要用括弧加以註明,以便區別。
4、筆記字跡要工整、清楚,以免因辨不清字跡而誤讀。
5、要註明出處。每條材料都要註明文章的標題和作者。這樣便於以後使用時查對。
6、隨時地寫一點體會、感想,這樣可以加深自己對於原文的理解。
⑻ 摘抄的好方法
點點滴滴得到語言的積累對於學習語文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曾言:「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歙張。」如果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匯、句式、段篇,下筆時就能辭直義暢,賓士放達,任憑吞吐。那麼,如何加強語言的積累呢?筆者認為,指導學生摘抄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二00一年新版教材已經注意到在每次閱讀教學的「思考、練習」中有意識地安排摘抄,但是,僅僅在課堂上練習幾次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摘抄,使學生養成日積月累的摘抄習慣,積硅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河。筆者在指導學生摘抄方面作了許多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現羅列如下以為引玉之用。 一、摘抄要調動興趣。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摘抄不僅要在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進行,而且要讓摘抄與抄寫生字詞、書面回答課後問題等課外作業區分開來,在內容、形式、時間等方面給學生一個自由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可看書報,也可看雜志;可邊讀邊抄,也可邊抄邊背;可以坐在家中的小書房慢慢品味抄寫,也可以在學校擠休息時間快速閱讀摘錄。看自己所想看,寫自己所想寫,樂而為之。這樣才能使摘抄成為學生的一種主動需要,真正促進學生的主動閱讀。 二、摘抄要有計劃性。摘抄最好從三、四年級開始。因為低年級階段識字量較大,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課外學習主要以鞏固生字詞為主,所以很少有其它更多時間進行閱讀抄背。而三、四年級開始,識字量逐漸減少,學生的課外學習不需要埋沒在字詞堆里,就可以有時間閱讀、抄寫、背誦。另外,三、四年級開始,學生對字典的運用日趨熟練,也給課外閱讀帶來了方便。 摘抄的內容也不能完全任「天馬行空」,這樣對學生組織積累的語言沒有好處。最好能根據教材及教學實情進行分學期、分階段、分類別組織,如這一月摘抄寫景類,下一月摘抄寫人類等,有的放矢,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