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害生物防治有哪些技術途徑
生興防治致力於農、林有害生物監測、鑒定與綜合防治。有害生物防治一般包含以下技術途徑:
1、 苗木檢疫
在機場、港口和車站等商品進出口門戶抓好苗木進出口檢疫,控制危險性病蟲害擴大蔓延。
2、 抗蟲育種
選育和推廣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樹種,用無病蟲害的壯苗造林,嚴禁亂砍濫伐,使林木的分布更佳多元化。
3、 生物防治
微生物制劑。利用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防治林木病蟲,如廣泛使用的多抗黴素,阿維黴素等。
天敵昆蟲。人為增加自然界天敵昆蟲數量,繁殖大量針對害蟲的天敵昆蟲後將其放入林木中,以蟲治蟲的方式進行根除。
益鳥。在害蟲密集區域引入一些益鳥,並創設適合它們適宜的生活環境,使得以大量繁殖,幫助消滅害蟲。
性信息素。通過性信息素將同類引誘出來將其消滅。在林中放置生興防治松墨天牛信息素誘捕器誘捕天牛是一種安全、高效又便捷的方法。
4、 化學防治
在害蟲危害面積較大時,根據病蟲害特徵選擇有效的化學農葯進行防治,但農葯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長期使用害蟲易產生抗葯性。
5、 物理防治
人工捕殺。對害蟲聚集較為密集的區域進行人工捕殺,摘砸卵塊。蟲害木採取焚燒、熏蒸等處理方式並徹底清理。
誘殺。按照不同昆蟲的生理習性及對光照敏感度,放置特異性光源太陽能誘捕器或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各類害蟲成蟲。或在林間施放含有誘木引誘劑的誘蟲木,引誘成蟲前往產卵,再處理誘蟲木。
阻隔法。在樹幹上人工設置毒環、膠環,或纏上塑料,阻止害蟲爬上樹產卵,或將其直接消滅。
6、 高溫處理。利用高溫殺死害蟲或病原菌。如用高頻電波殺滅害蟲,用火燒落葉防治落葉松落葉病等。
7、 應用防治新設備
由於林業地區分布較為廣泛,如僅僅依靠傳統的人工管理,存在很大局限性,隨著3S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數字化技術可以更加直觀、快捷、實時、准確地監測和預報林業有害生物分布情況,也避免了傳統人工管理帶來的弊端。
在基礎設施及人力缺乏的情況下,可適當尋求專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合作,也不失為一種高效,又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2. 有害生物防治有哪些途徑
化學防治方法:主要指用化學葯劑毒殺有害生物,作用途徑(經皮、經口、經呼吸)。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指用器械、工具的方法捕獲或殺滅有害生物。例如用鼠夾、鼠籠、粘鼠膠等捕獲老鼠,用「電貓」電擊斃老鼠;用捕蠅籠、粘蠅紙捕獲蒼蠅,用蠅拍擊打蒼蠅;用紫外線燈誘捕或電擊蚊蠅;用捕蟑器、粘蟑板誘捕蟑螂等。3. 哪些方法可以控制外來生物的入侵
我國針對外來入侵種的控制方法
1、人工防治
依靠人力,捕捉外來害蟲或拔除外來植物。人工防治適宜於那些剛剛傳入、定居,還沒有大面積擴散的入侵物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人工防除可在短時間內迅速清除有害生物,但對於已沉入水裡和土壤的植物種子和一些有害動物則無能為力;高繁殖力的有害植物容易再次生長蔓延,需要年年防治;人工防治有害動植物後如不妥善處理動植物殘(體,如卵)株,它們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客觀上加速了外來生物的擴散。
2、 機械或物理防除
利用專門設計製造的機械設備防治有害植物。機械防除有害植物對環境安全,短時間內也可迅速殺滅一定范圍內的外來植物。利用機械打撈船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等地控制水葫蘆等水生雜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國雲南昆明市也曾設計製造過一艘機械打撈船清除滇池水葫蘆,福建農業大學也曾幫助福建寧德地區設計製造「割草機」控制大米草,但均因技術等原因最終未獲成功。除技術問題外,機械防除後,如不妥善處理有害植物殘株,這些殘株依靠無性繁殖有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通過物理學的各種途徑防治也可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如用火燒控制有害植物,黑光燈誘捕有害昆蟲,等等。
3、 替代控制
替代控制主要針對外來植物,是一種生態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根據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規律用有經濟或生態價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來入侵植物。它的優點在於:(1)替代控制植物一旦定植便長期控制入侵植物,不必連年防治;(2)替代植物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養水源,提高環境質量;(3)替代植物有直接經濟價值,能在短期內收回栽植成本,長期獲益;(4)替代植物可使荒蕪土地變成經濟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替代控制的不足在於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很多生境並不適宜人工種植植物,如陡峭的山地、水域等,同時人工種植本地植物恢復自然生態環境涉及到的生態學因素很多,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研究利用替代植物控制外來有害植物,應充分研究本地土生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如它們與入侵植物的競爭力、化感作用等,掌握繁殖、栽培這些植物的技術要點,並探討本地植物的經濟特性,市場潛力等,以便同時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
4、化學防除
化學農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於大面積推廣應用等特點。但在防除外來生物時,化學農葯往往也殺滅了許多種本地生物,而且化學防除一般費用較高,在大面積山林及一些自身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的生態環境如草原使用往往不經濟、不現實;而且,對一些特殊環境如水庫、湖泊,化學農葯是限制使用的。另外對於許多種多年生外來雜草,大多數除草劑通常只殺滅地上部分,難以清除地下部分,所以需連續施用,防治效果難以持久。根據作用方式,化學除草劑可分為內吸傳導型和觸殺型兩類,內吸性除草劑如草甘膦、2,4-D等接觸雜草後能被雜草吸收並運轉到其它部位,對全株均有影響,一般用於多年生雜草,但防治效果緩慢;觸殺性除草劑如克蕪蹤、除草醚等作用部位僅限於接觸雜草的部位,因此通常對地下繁殖體無效,雖不被吸收和傳導,但作用效果快,常用於一年生雜草。由於很多外來入侵植物系多年生,應用內吸性除草劑效果較為持久。化學殺蟲劑殺滅害蟲的作用方式也有觸殺、胃毒、驅避等,也有激素和生長調節劑類農葯,外來害蟲抗葯性發展很快,應經常交替、輪換使用多種殺蟲劑,以延緩和降低害蟲的抗葯性。
5、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從外來有害生物的原產地引進食性專一的天敵將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控制在生態和經濟危害水平之下。生物防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有害生物-天敵的生態平衡理論,在有害生物的傳入地通過引入原產地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生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可以取得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結果。生物防治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在原產地考察、採集天敵;天敵的安全性評價;引入與檢疫;天敵的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天敵的釋放與效果評價。因為天敵一旦在新的生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生物,所以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防治成本相對低廉的優點。通常從釋放天敵到獲得明顯的控制效果一般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對於那些要求在短時期內徹底清除的入侵物,生物防治難以發揮良好的效果。由於從不同的利益角度對雜草的認識不同,生物防治雜草容易引起利益沖突。另外,引進天敵防治外來有害生物也具有一定的生態風險性,釋放天敵前如不經過謹慎的、科學的風險分析,引進的天敵很可能成為新的外來入侵生物,從而帶來「引狼入室」的後果。國際上雜草生物防治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引進天敵控制雜草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天敵安全性等新的挑戰。1993年FAO頒布了《國際生防天敵引種管理公約》,對天敵的引種進行了規范。目前國際上進行有害植物生物防治釋放天敵前,均進行天敵的安全性測定,主要方法有選擇性測定和非選擇性測定兩種,進行風險分析的供試植物種類包括以下幾類:(1)分類上與目標植物同屬同科或近緣科的代表種;(2)本地重要的經濟、觀賞作物的代表種;(3)本地瀕危物種;(4)形態學、物候學上與目標種相似的物種。
6、綜合治理
將生物、化學、機械、人工、替代等單項技術融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彌補各自不足,達到綜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這就是綜合治理技術。綜合治理並不是各種技術的簡單相加,而是它們有機的融合,彼此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以利用生物和化學防治綜合治理入侵植物為例,由於融合了化學和生物防治的優勢,同時又彌補了各自的不足,因此具有以下特點:(1)速效性 在實施的前期,在一些急需除掉有害植物的地方,將有選擇地使用一定品種和劑量的除草劑,以在短期內迅速抑制有害植物種群的擴散蔓延,從而加快控制速度;(2)持續性 由於除草劑只能取得短期防效,難以持久,因此,使用除草劑後,釋放一定數量的專食有害植物的天敵昆蟲並使其建立種群定居,長期自我繁殖,並逐漸達到和保持植物-天敵之間的種群動態平衡,取得持續控制的結果;(3)安全性 與單一應用化學除草劑相比,綜合治理對化學除草劑的品種、使用濃度、劑量及應用次數都有嚴格的限制,所選擇的除草劑對其它生物安全,使用濃度、劑量、次數都大大低於常規用量,因此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環境影響不大;(4)經濟性 綜合治理技術體系以生物防治為主,在釋放天敵後,天敵可自我繁殖,建立種群,在達到一定數量後基本上不再需要人工增殖,因此具有一次投資、長期見效的優勢,防治成本相對較低。
利用天敵生物、微生物及其衍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稱作生物防治。主要內容:
(1)利用昆蟲天敵。
如利用赤眼蜂防治菜青蟲、小菜蛾、斜紋夜蛾、菜螟、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草蛉可捕食蚜蟲、粉虱、葉蟎以及多種鱗翅目害蟲卵和初孵幼蟲;小繭蜂防治蚜蟲,麗蚜小蜂防治蟎類,瓢蟲、食蚜蠅、獵蝽等。對於這些捕食性昆蟲天敵,應注意保護利用。
(2)微生物防治。
菜蛾特(廣西南寧天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蘇雲金桿菌(Bt)、白僵菌、綠僵菌可防治小菜蛾、菜青蟲;昆蟲病毒如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可防治甜菜夜蛾;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可防治棉鈴蟲和煙青蟲;小菜蛾和菜青蟲顆粒病毒可分別防治小菜蛾和菜青蟲;阿維菌素、微孢子蟲等原生動物可防治多種害蟲。
(3)生物葯劑。
農用抗生素如農抗120和多抗黴素可防治猝倒病、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黑斑病和疫病;井岡黴素防治立枯病、白絹病、紋枯病等;黃連素、慶大黴素、小諾黴素防治軟腐病、潰瘍病、青枯病和細菌斑點病等細菌性病害;慶豐黴素防治軟腐病和細菌斑點病;慶豐黴素、武夷菌素、多抗黴素及新植黴素等農用抗菌素可防治多種病害;黃瓜花葉病毒衛星疫苗S32和煙草花葉病毒弱毒疫苗N14防治病毒病;植物源農葯如印楝素、黎蘆鹼醇溶液可減輕小菜蛾、甜菜夜蛾、煙粉虱為害;苦參鹼、苦楝、煙鹼等對多種蔬菜害蟲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米滿、卡死克、抑太保等昆蟲激素也能防治蔬菜害蟲;各種食心蟲的性誘激素能誘捕其雄性成蟲和預測預報成蟲羽化規律。
5. 外來入侵生物,用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和消滅它們
人工防治依靠人力,捕捉外來害蟲或拔除外來植物。人工防治適宜於那些剛剛傳入、定居,還沒有大面積擴散的入侵物種。中國人力資源豐富,人工防除可在短時間內迅速清除有害生物,但對於已沉入水裡和土壤的植物種子和一些有害動物則無能為力;高繁殖力的有害植物容易再次生長蔓延,需要年年防治;人工防治有害動植物後如不妥善處理動植物殘(體,如卵)株,它們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客觀上加速了外來生物的擴散。機械去除利用專門設計製造的機械設備防治有害植物。機械防除有害植物對環境安全,短時間內也可迅速殺滅一定范圍內的外來植物。利用機械打撈船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等地控制水葫蘆等水生雜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國雲南昆明市也曾設計製造過一艘機械打撈船清除滇池水葫蘆,福建農業大學也曾幫助福建寧德地區設計製造「割草機」控制大米草,但均因技術等原因最終未獲成功。除技術問題外,機械防除後,如不妥善處理有害植物殘株,這些殘株依靠無性繁殖有可能成為新的傳播源。通過物理學的各種途徑防治也可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如用火燒控制有害植物,黑光燈誘捕有害昆蟲,等等。替代控制替代控制主要針對外來植物,是一種生態控制方法,其核心是根據植物群落演替的自身規律用有經濟或生態價值的本地植物取代外來入侵植物。它的優點在於:⑴替代控制植物一旦定植便長期控制入侵植物,不必連年防治;⑵替代植物能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養水源,提高環境質量;⑶替代植物有直接經濟價值,能在短期內收回栽植成本,長期獲益;⑷替代植物可使荒蕪土地變成經濟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替代控制的不足在於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很多生境並不適宜人工種植植物,如陡峭的山地、水域等,同時人工種植本地植物恢復自然生態環境涉及到的生態學因素很多,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研究利用替代植物控制外來有害植物,應充分研究本地土生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特性,如它們與入侵植物的競爭力、他感作用等,掌握繁殖、栽培這些植物的技術要點,並探討本地植物的經濟特性,市場潛力等,以便同時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沈陽農業大學和遼寧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於1989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兩側建立了200h㎡的豚草替代控制示範區,所選取的替代植物包括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小冠花和菊芋等具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示範區建成後三裂葉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kg降到0.2kg,這些替代植物還在飼料、綠肥、食品、醫葯、編筐條材、能源和化工原料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從外來有害生物的原產地引進食性專一的天敵將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控制在生態和經濟危害水平之下。生物防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有害生物-天敵的生態平衡理論,在有害生物的傳入地通過引入原產地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生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可以取得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結果。生物防治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在原產地考察、採集天敵;天敵的安全性評價;引入與檢疫;天敵的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天敵的釋放與效果評價。因為天敵一旦在新的生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生物,所以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防治成本相對低廉的優點。通常從釋放天敵到獲得明顯的控制效果一般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對於那些要求在短時期內徹底清除的入侵物,生物防治難以發揮良好的效果。由於從不同的利益角度對雜草的認識不同,生物防治雜草容易引起利益沖突。另外,引進天敵防治外來有害生物也具有一定的生態風險性,釋放天敵前如不經過謹慎的、科學的風險分析,引進的天敵很可能成為新的外來入侵生物,從而帶來"引狼入室"的後果。國際上雜草生物防治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引進天敵控制雜草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天敵安全性等新的挑戰。天敵昆蟲Cactoblastis cactorum曾成功地控制了澳大利亞、南非、夏威夷等地的仙人掌Opuntia spp.,但在1989年,美國的佛羅里達發現該蟲威脅當地的一種花卉植物仙人掌,成為一種嚴重的害蟲。
6. 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在食品貯藏工作中,應該採取各種措施,對於可能出現的微生物污染進行預防。一旦出現微生物污染,應採取措施控制。
1
、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預防
許多食品,如水果、蔬菜、魚、肉、禽蛋等,內部一般不常含有微生物,但其外表往往帶有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在某些條件下,其數量相當巨大。這些微生物的存在,由於它們已適應於這些食品的環境條件,因而極易大量而迅速繁殖。
作為預防措施,首先是對某些食品原料所帶有的泥土和污物進行清洗,以減少或去除大部分所帶的微生物。乾燥、降溫,使環境不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也是一項有效的措施。在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的環境、設備、輔料和工作人員,都應注意防止微生物對食品的污染。無菌密封包裝是食品加工後防止微生物再次污染的有效方法。
2
、減少和去除食品中已有的微生物
食品及其原料,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微生物,包括有病原菌和腐敗菌,不僅可引起食品的腐敗變質,食用後甚至會引起人們的健康損害。
減少和去除食品中已有微生物的方法很多,如過濾、離心、沉澱、洗滌、加熱、滅菌、乾燥、加入防腐劑、輻射等等。這些方法可以根據食品的不同性質,加以選擇應用。但應注意選擇的方法應以不損害食品的營養、風味、表觀性狀、內在質地和食用價值為原則。
3
、控制食品中殘留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經過加工處理的食品,仍有可能殘留一些微生物。控制食品中殘留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就可以延長食品的貯藏日期,並保證食品的食用安全。控制的方法有低溫法、乾燥法、厭氧法、防腐劑法等等。基本原理就是創造一個不利於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環境條件,或加入某些化學葯劑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7. 控制生物危害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機械防治 生物防治
(魯教版教材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108頁第二段)
8. 如何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生物性危害
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生物性危害方法:
第一,加工前,要對設備,環境等進行全方位消毒,包括噴灑一些專業的試劑等,徹底清潔
第二,如果你的食品要進行包裝的話,建議在包裝過程中要進行必要的消毒(如巴氏消毒)
第三,在加工過程中,如果你的食品要儲存很長時間的話,建議添加一定的保鮮添加劑(在國家合理添加的添加劑范圍內)
食品加工過程中的主要危害:
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
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
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
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