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菌種鑒定常用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菌種質量檢測的目標包括菌絲形態、菌落特徵以及子實體形態等方面。質量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標準的培養和觀察方法
對於一個栽培品種各菌種的質量檢測,實際上是以該品種典型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徵、生理生態特性、栽培習性)為參照標准進行比較,以檢驗菌種是否存在品種退化、菌種老化、病菌侵染、雜菌污染和品種混雜等質量問題。同時,菌種質量檢測不僅要考慮從哪些方面來評價一個菌種的質量優劣,也要考慮用怎樣的標准方法對菌種質量進行評價的問題。因為一定的結果來源於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條件。方法和條件不同,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無法鑒別,因此,需要建立標准。這些標准包括:培養基、培養條件(溫度、濕度、pH、光照等)、菌種的菌齡等。
(2)連續觀察
在菌種生長過程中,要連續觀察,一切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在生長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菌種長滿培養基表面後,其不正常現象往往會被菌種的過齡而掩蓋。
(3)宏觀檢查
對食用菌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宏觀檢查要根據其培養特徵來進行(參見前述有關內容),這是菌種生產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與技術沉澱。如被檢菌種表現出菌落生長速度不一致、氣生菌絲變稀疏或出現扇變菌落、菌落上過早出現色素、或不同特徵的菌落混雜共存、或菌落上出現黑褐色、青灰色、黃褐色或紅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確定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優質菌種外觀菌絲潔白、密集粗壯,生長速度一致,齊發並進。
在生產實踐中,廣大菇農和專業工作人員總結出「純、正、壯、潤、香」的質量檢查方法。這種應用感官識別菌種優劣,是經驗的總結,能大致、快速地鑒定出菌種的優劣。具體方法是:
「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無「退菌」、「斷菌」現象等。
「正」指菌絲無異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徵,如菌絲純白、有光澤,生長整齊,連結成塊,具彈性等。
「壯」指菌絲發育粗壯,長勢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養基上恢復、定植、蔓延速度快。
「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基質濕潤,與瓶壁緊貼,瓶頸略有水珠,無干縮、鬆散現象。
「香」指具該品種特有的香味,無霉變、腥臭、酸敗氣味。
通過檢測各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是否正常,來判斷菌種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別不了是否優質高產。
(4)顯微鏡檢查
對菌絲體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確定菌絲粗細、分枝、隔膜、鎖狀聯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與該栽培品種的典型特徵一致(參見前述相關內容)。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菌絲體存在於同一菌種體中,表明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菌絲體重寄生現象,常表現出不同特徵的菌絲體相互纏繞,或菌絲體中空變細,或在寄生點出現吸器等不正常現象。
鏡檢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絲,置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針或接種針撥散,蓋上蓋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藍等染色後進行鏡檢。正常的菌絲一般透明、分枝狀,有橫隔和明顯的鎖狀聯合;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如僅有單核菌絲,不具結實性,不宜作菌種用;雙核菌絲中,鎖狀聯合多而密,則結菇力強,一般可認為是好菌種。如:
①雙孢菇 觀察雙孢菇單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生長形態。凡菌絲潔白、健壯,保存時間較長時菌絲顏色不變,較耐28℃以上氣溫,生長在基質上平貼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不多的,為同化能力較強,產量較高的菌株。相反,菌絲生長初期好,很快變黃變稀,如蜘蛛絲一樣,長出培養基表面菌絲較多的菌株產量較低。
②香菇 觀察香菇的雙核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生長速度達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絲不十分粗壯和潔白,鎖狀連合頻繁,鎖狀連合在菌絲間相距較近,且在觀察面上分布均勻,一般均是高產和抗雜能力較強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與鎖狀連合有一定關系。
③草菇 觀察草菇菌絲,發現菌絲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產量高。菌絲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產量低。
各種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加以檢測,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是否優質高產。
(5)拮抗試驗
也稱對峙反應。同一種食用菌,經分離或雜交,將選育出許多不同的菌株,這些菌株的菌絲在形態上很難區別。如不同編號的香菇菌種,都是白色絨毛狀菌絲,鏡檢時均具有鎖狀聯合等。在當前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現象普遍發生,要識別異同,可採用「拮抗試驗」加以區別。具體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無底試管,中央部位裝入長 5~7厘米的木屑麩糠培養基,兩端壓平並蓋棉塞,滅菌後,兩端各接入兩株受檢的菌種 1小塊,25℃左右條件下培養,當兩端菌絲往中央生長並相互接觸後,把試管移至20℃、約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繼續培養,觀察菌絲接觸區有無對峙反應。若無褐色的帶線出現,表示兩個受檢菌株的基因極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僅編號不同,即同種異名。如果受檢菌株間形成帶線,則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進行拮抗試驗測試,方法是在無菌的PDA培養基平板上各接入2個或多個被檢菌株的菌種,在上述條件下培養,觀察菌絲相接觸部分有無帶線,以區別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種瓶(袋)進行拮抗測試(圖2-11)。
圖2-11 拮抗現象
(6)菌絲長速測定
在適宜的條件下,若菌絲生長迅速、粗壯有力、濃密整齊,一般為優質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中斷或長速極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和易枯黃萎縮,則為不良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測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種培養,測量菌落兩個直交直徑,取其平均值。同理,還可在原種、栽培種瓶(袋)壁上劃線測定。
(7)菌絲生長量測定
將等面積的菌苔接入無菌的液體培養基內,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搖床振動培養,經過一定時間後,過濾收集菌絲,反復沖洗干凈後置容器內,80~100℃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後稱重。凡菌絲增殖快、重量重的為優質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輕的為不良菌株。
(8)耐高溫測定
以雙孢菇為例,把菌種置於20~22℃下培養,待菌絲長到1/2試管斜面時,每一菌株取出2~3支試管,置於35℃溫度下,經24小時作抗熱性試驗,然後放到22~23℃下培養,觀察菌絲恢復情況。若菌絲恢復萌發快,仍健壯、旺盛生長,則表明該菌株具有耐較高溫的優良性狀;如果菌絲生長緩慢,出現發黃倒伏,萎縮無力,則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測定
將母種接種於標准培養基的平板上,並置於標準的環境條件下,每批做30~50個重復,進行長勢和長速的連續觀察記錄。均一性好的品種,每個重復之間長勢和長速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差異。如果長勢和長速不一,則表明原始的母種的遺傳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產用種。
(10)純度測定
菌種純度高低是鑒定菌種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優質菌種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內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種菌絲體,而不能含有其他種類的雜菌。這里所說的雜菌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各種黴菌,以及含有兩種食用菌菌絲體或同一種食用菌的兩個品種菌絲。凡是被雜菌污染的菌種都是不純菌種,必須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若有氣泡和菌膜發生,並具酸敗味,說明菌種不純,混有雜菌;如果無上述現象則菌種純正無雜。
(11)長勢測定
菌絲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凡是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的菌種為優良菌種。如果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特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易於衰老,則表明是劣質菌種。在鑒別菌絲長勢時,必須注意,在不同培養基上、不同培養條件下,同一種食用菌菌絲的長勢不同,因此,判斷食用菌的菌種長勢,應採用相同的培養基,這樣,結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生長速度快的要好於菌絲生長弱、生長量少、生長速度慢的菌種。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浮在液面的菌種。如果菌絲向旁邊迅速生長、健壯有力、邊緣整齊,且不斷增厚,說明該菌株生長勢強;若表面生長慢、稀疏、菌絲層薄,說明長勢弱,不宜用於生產。
(12)抗霉性測定
以木耳為例:制備平板,在平板的一邊分別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個重復,在26~28℃下培養。待木耳菌絲長到平板一半左右時,在平板的另一邊接上木黴菌絲,繼續培養。之後注意觀察木黴菌絲與木耳菌絲的交界處,出現拮抗線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強,木黴菌絲無法長過去,為抗霉能力強的菌株。如果木黴菌絲很快蓋過木耳菌絲,說明這個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沒有抗霉力。
(13)出菇試驗
對引進或分離的同一品種的若干菌株進行出菇對比試驗,必須是在各級菌種的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栽培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出菇試驗可按菇類的常規栽培方法進行,數量可少些。為使試驗准確,每一菌株設3~4個重復,以避免試驗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盡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變化、管理措施及生長歷程、品種本身性狀等要詳細全面記錄。以香菇為例記載內容如下:
①母種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濃淡、生長快慢、菌苔韌性等。
②原種、栽培種中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萌動、吃料、生長快慢;菌種表面有無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顆粒狀物有無或多少;培養基轉色情況等。
③栽培階段應記載:菇木轉色快慢、顏色深淺;出菇快慢、菇生長密度;子實體經濟性狀,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澤、圓整程度、菌柄長度、粗細等;轉潮快慢;對水分的敏感程度;產量及產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過對記載資料分析,選出綜合性狀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積生產或出售。
出菇試驗因季節推遲或其他原因,可採用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來彌補,即直接將接有各菌株並已發好菌的瓶(袋)裝菌種,小心地敲破瓶頸或打開塑料袋口,使培養料外露(如果是雙孢菇,則要覆土調好土粒的濕度),置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出菇(耳)管理,觀察記載各項指標,最後進行評比。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只能提供參考。
(14)栽培指標
採用一定的栽培規模,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進行多次反復栽培觀察,詳細記錄、評比後,具有優質、高產、高抗、高效和遺傳性、穩定性強的菌株,才是優質和可推廣的品種。其鑒定的內容、方法和指標有:
①吃料能力鑒定 將菌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料中,置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1周後觀察種菇(耳)菌絲的生長情況。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和培養料中生長伸展,則說明該品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的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該品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對菌種吃料能力的測定,不僅用於對菌種本身的考核,同時還可以作為對培養料選擇的一種手段。
②成活率 將菌種接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若菌絲能很快恢復、定植和蔓延生長,成活率很高,是質量好的菌種;反之,接種後恢復慢,成活率不高是質量差的菌種。
③出菇快慢 一般說,高溫型的出菇快,低溫型的出菇慢,中溫型的介於兩者之間。而以菇的質量來說,高溫型的質量差,低溫型的質量好。但同一溫型食用菌品種的不同菌株,其菌種接種後若菌絲分解培養料能力強,培養前後培養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總產高,即是好菌種;否則為劣質菌種。
④菇峰間隔 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子實體發生可分數潮次,產菇最多時稱菇峰,最低時稱菇谷,每個菇峰和菇谷構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間隔時間短,說明菌絲分解能力強,供子實體發生的養分積累多,因此轉潮快,是好的菌種;反之,菇潮間隔時間長,或不明顯,零星出菇,產量低,即為劣質菌種。
⑤乾燥率 鮮菇經干制後乾燥率高,說明轉化率高,子實體含水分低,為優質菌種。
⑥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指每100千克乾料可產多少千克鮮菇。生物學效率高,則菌種質量好,反之為劣質菌種。
(15)經濟指標
高產不一定高效、豐產不等於豐收,要佔領市場,獲得較高利潤,還必須具備商品的要求,如產品的色、香、味、形,檔次,上市時間,貨架期和保質期等。凡是鮮菇上市時間早,產量高、品質好、檔次高、含水量低,不易變色、變質、破碎、失重,無農葯殘毒、殘臭,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得到的利潤高等,均表示經濟指標高,則為優質菌株;而上市有效時間短,易變色、變味、變質,含水量高,失水嚴重,易破碎,利潤低的菌種均為劣質菌種。如香菇以大小適中、肉厚、色深、邊緣內卷,柄短細為優良;雙孢菇以色白、子實體大小適中,菌柄短,不易開傘等為優良;銀耳以色白、開片好、蒂頭小、松泡率高為優良等。
⑵ 常用的分離與純化方法有哪些
稀釋混合倒平板法、稀釋塗布平板法、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搖管法、液體培養基分離法、單細胞分離法、選擇培養分離法等。其中前三種方法最為常用,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
分離純化效果好
⑶ 常用的分離、純化的手段有哪些操作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常用分離純化方法==重結晶及過濾 重結晶是利用被提純物和雜質的溶解度及各自在混合物中的含量不同而進行的一種分離純化方法。絕大多數化合物在溶劑中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隨溫度的下降而減小。通常混合物中,被提純物為主要成分,其含量較高,容易配製成熱的飽和溶液,而此時雜質則遠未達到飽和溶液。因此,當熱的飽和溶液冷卻時,被提純的物質由於溶解度下降會結晶出來,而雜質則全部或部分留在溶液中(若雜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極小,則配成熱飽和溶液後被過濾除去),這樣便達到了提純的目的。 將一定量待重結晶的物質置於錐形瓶中,加入比需要量的溶劑(根據查得的溶解度數據或溶解度試驗方法所得的結果估計得到)稍少的適宜溶劑,加熱至沸騰。若末完全溶解時,可逐次補加少量溶劑,每次加入後均需再加熱使溶劑沸騰,直至物質完全溶解為止。但要注意判斷是否有雜質存在,以免誤加入溶劑過量。 注意事項: 溶劑的量要適當,公認的原則是,按飽和溶液的需要量多加 20%,這是一個參考值,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根據實驗來確定。
⑷ 求細菌分離純化的詳細方法
平板劃線分離,在平板培養出單個細菌菌落後可以做鏡檢觀察。
稀釋倒平板法:先把微生物懸液作一系列的稀釋,分別取不同稀釋液少許,與已熔化並冷卻至50℃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搖勻後傾入滅過菌的培養皿中,待瓊脂凝固後,製成可能含菌的瓊脂平板,保溫培養一定時間即可出現菌落。
如果稀釋得當,在平板表面或瓊脂培養基中就可出現分散的單個菌落,這個菌落可能就是由一個細菌細胞繁殖形成的。隨後挑取該單個菌落,或重復以上操作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
培養基與菌種分離
培養基與菌種分離是從含有多種微生物的樣品中獲得純種微生物的操作技術。菌種分離主要在培養皿上進行,常用的方法是稀釋法和劃線法。使用這兩種方法的目的是是微生物的一個個體通過繁殖,在固體培養基上長出肉眼能見的群體,根據培養特徵,用接種針調取所需菌種並在顯微鏡下檢查,證明為單一形狀的菌體。常用的培養基是選擇培養基。
如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用的培養基是以纖維素為碳源的培養基,因為從這種培養基上長出來的只能是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菌種分離
⑸ 試述常用的細菌分離方法及其用途
分離純化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特定的、純的微生物
方法有以下幾種,其實只要掌握簡單的固體培養基分離純化就夠你使用了,其他的可以了解一下,我是這樣認為
因為具體方法內容太多,所以只列出了方法名稱。
從混雜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某一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分離與純化。
1、用固體培養基分離和純化
1.1 稀釋倒平板法
1.2 塗布平板法
1.3 平板劃線法
1.4 稀釋搖管法
2、用液體培養基分離和純化
3、單細胞(孢子)分離
4、選擇培養分離
4.1 利用選擇平板進行直接分離
4.2 富集培養
5、二元培養物
⑹ 分離純化乳酸菌的方法
(1)分離純化乳酸菌時,首先要用無菌水對泡菜濾液進行梯度稀釋.泡菜濾液中乳酸菌的濃度高,直接分離很難分離到單個菌落,因此需要對泡菜濾液進行梯度稀釋.
(2)在分離純化所用的培養基中加入碳酸鈣的作用是中和乳酸菌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乳酸和利於乳酸菌的識別和分離;分離純化時應挑選出在平板上有透明圈的菌落作為候選菌.
(3)若該同學採用稀釋塗布平板法來檢測泡菜濾液中乳酸菌的含量,先將lmL泡菜濾液稀釋100倍,在3個平板上用塗布法分別接入0.lmL稀釋液,經適當培養後,3個平板上的菌落數分別為39、38和37.據此可得出每毫升濾液中的活菌數為=(39+38+37)÷3÷0.1×100=3.8×10 4 個.
(4)若對篩選得到的乳酸菌進一步純化,宜採用的純化方法是平板劃線法.乳酸菌在20℃長期保存時,菌液中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甘油.
故答案為:
(1)泡菜濾液中乳酸菌的濃度高,直接分離很難分離到單個菌落(為了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能在培養基表面形成單個菌落)
(2)鑒別乳酸菌 具有透明圈
(3)3.8×10 4
(4)平板劃線法 甘油
⑺ 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分離:
稀釋倒平皿法
平板劃線法
單細胞挑取法
利用選擇培養基分離法
純化:
1、若是你不知道你所要純化的微生物的特徵,最簡單的不知道它的菌落特徵和形態大小,那現根據你要分離菌的特性,找適合的初篩培養基,找到你要純化的菌。如纖維素菌,你在培養基中加纖維素粉或CMC-Na作碳源,這樣就可以篩選出分解纖維素的菌。然後再用下面的方法繼續純化。
2、若你知道目標菌的形態,可以直接挑混合菌劃平板,直到長出當個菌落,並且在鏡下沒有雜菌即可;或者挑菌稀釋塗布得到當個菌落也行。
⑻ 在農業生產研究上,常需要進行微生物的培養,從土壤中分離純化菌種時,常用的接種方法是什麼
1.稀釋平板法。
2.特異選擇性培養。
3.純化時一般採用平板劃線法。
⑼ 實驗室微生物菌種純化方法
1、傾注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通過一系列稀釋,取一定量的稀釋液與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營養瓊脂培養基充分混合,然後把這混合液傾注到無菌的培養皿中,待凝固之後,把這平板倒置在恆箱中培養。單一細胞經過多次增殖後形成一個菌落,取單個菌落製成懸液,重復上述步驟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物 2、塗布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通過適當的稀釋,取一定量的稀釋液放在無菌的已經凝固的營養瓊脂平板上,然後用無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釋液均勻地塗布在培養基表面上,經恆溫培養便可以得到單個菌落。3、平板劃線法
最簡單的分離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劃線法。用無菌的接種環取培養物少許在平板上進行劃線。劃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比較容易出現單個菌落的劃線方法有斜線法、曲線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當接種環在培養基表面上往後移動時,接種環上的菌液逐漸稀釋,最後在所劃的線上分散著單個細胞,經培養,每一個細胞長成一個菌落。
4、富集培養法
富集培養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簡單。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條件只讓所需的微生物生長,在這些條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與其他微生物進行競爭,在生長能力方面遠遠超過其他微生物。所創造的條件包括選擇最適的碳源、能源、溫度、光、pH、滲透壓和氫受體等。在相同的培養基和培養條件下,經過多次重復移種,最後富集的菌株很容易在固體培養基上長出單菌落。如果要分離一些專性寄生菌,就必須把樣品接種到相應敏感宿主細胞群體中,使其大量生長。通過多次重復移種便可以得到純的寄生菌。
5、厭氧法
在實驗室中,為了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利用裝有原培養基的試管作為培養容器,把這支試管放在沸水0浴中加熱數分鍾,以便逐出培養基中的溶解氧。然後快速冷卻,並進行接種。接種後,加入無菌的石蠟於培養基表面,使培養基與空氣隔絕。另一種方法是,在接種後,利用N2或CO2取代培養基中的氣體,然後在火焰上把試管口密封。有時為了更有效地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把所分離的樣品接種於培養基上,然後再把培養皿放在完全密封的厭氧培養裝置中。
⑽ 微生物分離純化的原理
1、選擇適合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酸鹼度,溫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種抑製造成只剩於該微生物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可以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
(10)乳球菌屬分離和純化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分離技術主要是稀釋和選擇培養。稀釋是在液體中或在固體表面上高度稀釋微生物群體,使單位體積或單位面積僅存留一個單細胞,並使此單細胞增殖為一個新的群體。
最常用的為平板劃線法。如果所要分離的微生物在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數量極少或者增殖過慢而難以稀釋分離時,需要結合使用選擇培養法,即選用僅適合於所要分離的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特殊培養條件來培養混雜菌體,改變群體中各類微生物的比例,以達到分離的目的。為保證分離到的微生物是純培養,分離時必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