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池塘甲魚養殖技術
池塘甲魚養殖技術具體如下:
1、選擇適合的池塘。
甲魚具有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和喜潔怕臟等習性,因此要選擇地面開闊、平坦,背風向陽,環境安靜,水源充足、無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
2、定時巡塘,及時清除病死甲魚 。
巡塘是為了及時了解甲魚攝食、生長活動、病害及池塘水質、設施等情況。池中死甲魚應及時撈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魚也應及時隔離治療。
3、合理投喂。
在養殖過程中,溫室中的幼甲魚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池塘養殖的商品甲魚以投喂鮮活動物性飼料為主,這樣不僅能提高甲魚的生長速度,而且能改善甲魚的品質。在持續陰雨的天氣情況下,甲魚的食慾不佳,須投喂易消化吸收的配合飼料,以減少水質污染,增強甲魚的免疫力。
4、及時分塘。
甲魚具有好鬥性強的特點,為防止相互咬傷,要做到及時分塘。在溫室階段幼甲魚個體差異過大時,要利用換水消毒及時分塘;幼甲魚從溫室移至池塘養殖時,不僅要視規格大小分開養殖,還應雌雄分開飼養,以減少打鬥。
5、餌料台的安放與清洗 。
餌料台最好安放在養殖池四周的池邊上,並與水面成30~45度的角,這有利於甲魚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擾。每次投料前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和消過毒的刷子清洗餌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消毒1次。
(1)池塘養殖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甲魚氨氣中毒的診斷和治療
甲魚氨氣中毒是伴隨著甲魚控溫高密度養殖而出現的一種由非生物病因引起的甲魚病。甲魚氨氣中毒在溫室的發生率很小,養殖者一般很難辨認此病,一旦發生,如果診斷錯誤,用葯不當,將造成甲魚大量死亡。
一、 診斷方法
1、症狀:甲魚一旦發生氨氣中毒,甲魚底板呈點狀充血,身體萎癟、瘦弱,病情嚴重時,脖子、四肢及全部底板起水泡,裙邊呈鋸齒狀斷裂。
2、流行特點:甲魚氨氣中毒常發生於溫室水質變質的池子,時間為每年的2~4月,甲魚平均體重超過15克。
3 、甲魚氨氣中毒和紅底板症狀的區別:甲魚氨氣中毒為點狀充血;體表會出現大量水泡;裙邊常會呈鋸齒斷裂。而紅底板病,板底為斑塊狀淤血沒有水泡,裙邊完好。
二、 治療方法
1 、將池水全部放掉,放水時不要攪動池水。水放完後用清水將池底的沙和池壁沖洗干凈,放水深至10厘米,用1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浸泡30分鍾。放掉水,將水加至水深50~60厘米,再用10克/立方米的土黴素全池潑撒,同時潑撒0.5克/立方米的依諾星。
2 、甲魚採食後,每千克飼料中添加160萬單位青黴素十2克紅黴素十2克維生素C+2克VK。一般內服3-5天,就可痊癒。
㈡ 池塘養魚技巧
池塘養魚技巧:
1、徹底清塘消毒,一次施足底肥。魚種下塘前,要疏通注排水渠道,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水深20厘米時,每畝魚池用100公斤生石灰帶水消毒,殺滅蟲害、病菌和微生物,再施腐熟的人畜糞500公斤作底肥。然後蓄水深2~2.5米,待1周後葯性消失再放魚。
2、增大放養規格,投放「斤兩魚種」。大規格魚種成活率高,並能保證抽捕出塘的商品規格。因此,放養規格最好是草魚200~400克、鰱鱅魚100~300克、鯉魚50~150克。
3、合理搭配混養,實行立體養魚。為了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和天然餌料,必須按上、中、下水層立體養殖鰱鱅、羅非魚等「肥水魚」和草、鯉、魴魚等「吃食魚」。每畝放養「斤兩魚種」1200~1500尾,其中草魚佔40%,鰱鱅佔40%,鯉、鯽、魴、羅非魚佔20%,每畝總放養量達150公斤左右。
4、投喂配混飼料,堅持精養細管。根據魚類的生理、生活需要,採用麥麩、米糠、豆餅麵粉、酒糟、礦物質、維生素和魚葯,製成配(混)合飼料投喂,提高飼養的效率。每年每畝投喂1500公斤。同時,種植黑麥草、蘇丹草、打撈細綠萍、浮萍飼養草魚,每天喂2~3次。5、適時巧施追肥,培養天然餌料。當氣溫低時,宜突擊肥水,培養適宜「肥水魚」攝食的浮游生物,促使鰱鱅魚快速生長。每隔2~3天施一次追肥,每次每畝施腐熟的人畜糞100~150公斤。夏季氣溫升高,施農家肥容易泛池,可改施化肥,每隔5~7天施一次,每次每畝施化肥2.5~5公斤。
6、套養規格魚種,分期捕大留小。科學設計魚種的放養、套養,間捕次數和數量,實行輪捕輪放,每年分3次捕大留小,可起捕500~600公斤,做到均衡上市,餘下的魚秋後一並出塘。7月底開始套養6~10厘米的小魚種,為第二年培養大規格魚種作準備。
7、輪番潑灑葯物,及時防治魚病。高溫期每隔半個月每畝用生石灰10公斤,或90%晶體敵百蟲250~350克調漿潑灑,同時在魚類的浮性餌料台上垂掛漂白粉或硫酸銅、硫酸亞鐵葯簍,進行食場消毒。草魚腸炎病流行季節,每100公斤草魚用0.5公斤大蒜頭與餌料混合投喂,連喂3~6天,預防草魚腸炎病。
池塘條件
高產池面積一般10畝左右,水深2.5米左右。因高產池內浮游生物和懸浮有機物豐富,光合有效輻射一般很少能透射到0.5米以下水層,應進行機械增氧或加註溶氧量較多的新水,以改善近底層水的溶氧條件,提高放養量和產量。池塘土質一般為砂質壤土。水質要求微鹼性(pH7~8.5)、硬度5~8、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3~6毫克/升。放養前應清除池內過多的淤泥、修整堤埂和用生石灰等葯物殺滅病蟲害。
㈢ 甲魚養殖技術 池塘
甲魚養殖技術池塘如下:
1、新建池
首先,新建池應在池底保持一定量的泥*或鋪一定量的沙,否則甲魚入池後由於沒有遮蔽物而活動頻繁導致水質長期渾濁。其次,新建池在放苗前應先培養好水色,以便甲魚入池後有一個穩定舒適的環境,減少甲魚的活動,保證甲魚的健康生長。
否則,在放苗前剛進水,甲魚入池後由於對環境的不適應,在池中頻繁活動,造成水體變渾濁,而甲魚又不適應此種水體,更加劇烈活動,從而惡性循環使水體長期渾濁,甲魚攝食不正常,最終導致甲魚生長緩慢,且易發病。
2、水色培養
一定數量的浮游植物對室外池塘甲魚養殖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夠利用水體二氧化碳及無機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達到分解有害物質的作用,改良水質,穩定水環境,同時亦可起到遮蔽作用而減少互相撕咬。但超量則易導致浮游植物衰老死亡而引起水質劇變。
酸性水環境中,甲魚活動減弱,攝食下降,抗病力低,而強鹼性環境對甲魚的皮膚粘膜有損害,因此甲魚池應多保持弱鹼性水環境。室外池塘甲魚養殖均處於高溫情況下,所以培養藻類應以高溫弱鹼條件下最適合生存的微囊藻為主。培養方法為:施用生石灰60千克/畝,過磷酸鈣5千克/畝,尿素2千克/畝,施肥注水培養。
水色培養好後,為了防止水體老化或倒水(水變褐色或泛白色),首先應保持經常少量的換水,使浮游植物保持肥、活、嫩、爽;其次,當浮游動物數量偏多時應及時用生石灰及一定量的「敵百蟲」予以殺滅,最後再使用含氯消毒劑後換水1/4左右。
3、防水變
由於水體控制不好,導致浮游植物急劇、大批量死亡,使水質嚴重缺氧,甚至產生有毒物質稱為水變。其過程一般由原來的濃綠或藍綠急劇變成暗黑色,以後逐漸變得澄清透明。
其水體中浮游植物殘存極少,光合作用停止,而增加的大量浮游植物死骸及原來的有機質在水體中劇烈氧化分解,使水體溶氧急劇下降,最終酵解而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造成甲魚攝食及抗病能力下降。
遇水變後應注意搞好浮游植物的培養以保證甲魚的健康生長。首先應及時排掉部分舊水而注入新水,減少池中的有機質,降低有害物質的產生;其次應施放一定量肥料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由於水變水體總氮含量偏高,因此應以施磷肥為主,以達到調節水體氮磷比例,促進浮游植物生長的目的。
4、水體溶氧應充足
雖然甲魚是肺呼吸動物,對水體溶氧要求不高,但其養殖水體仍應保持4毫克/升以上的溶氧,這是因為甲魚大量含豐富蛋白質的排泄物和跌落水體中的飼料如不能有氧分解。
在高溫的條件下進行酵解,易造成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氮等有害物質在水體中積累,引起水體惡化,導致甲魚攝食下降及抗病力減弱。因此水體由於各種情況而溶氧下降時應能採取化學或物理方法來補充水體溶氧,保證甲魚的健康生長。
㈣ 池塘養殖水質管理,該如何進行
水質管理方法一般要以防止水質惡變為主導,整治水質惡變輔助,防勝於治。1、有效的散養方式:
吃肉食性魚和濾肉食性魚配搭有效,放養密度適度。相對密度過小,不可以靈活運用水體,生產量低效益低;相對密度很大,導致溶氧不夠,高錳酸鹽指數、亞硝酸鈉較高。水塘的載魚里一般為750-2500Kg/畝,多種多樣魚種的群養水塘,放養密度可超過單養一種魚或群養類型少的水塘。
5、恰當應用增氧泵。
勤開增氧泵,提升 溶氧,減少高錳酸鹽指數、亞硝酸鈉,氯化氫等致癌物質的轉化成。
6、按時應用微生態制劑。
全池噴撒通威飼料愛人系列產品、光合菌、魅力藻源、活菌底改王等微生態制劑改進水質,更改池水藻相、菌相,抑止有危害食用菌、藻類植物,池水維持「肥、活、嫩、爽」;與此同時預防傳染病,推動魚種迅速健康快樂成長。
之上便是相關水產品養殖水質管理方法的一些方式 啦!期待對各位有效!
㈤ 庭院魚池如何養魚
中國池塘養魚的整個生產過程大致分為:主要用人工方法繁殖魚苗(見魚類人工繁殖)、魚苗魚種培育(見魚類苗種培育)和食用魚養殖3個主要階段。
1、放養魚種的規格要根據不同魚種的較佳生長階段、當地氣候條件、養殖技術水平以及產量和經濟效益等因素加以確定。中國通常採用的魚種規格為草魚100~500克、青魚500~800克、鰱50~300克、鱅50~500克、鯪15~50克、鯉15~50克、鯿或魴15~50克、鯽15克左右。養殖技術的要點如下。
2、混養和密養
即在同一池塘里混養和合理密養習性不同、食性各異或同一種類而規格不同的魚種,這是中國池塘養魚技術的核心。鰱、鱅生活在水體上層,草魚、團頭魴生活在水體中、下層,青魚、鯪、鯉、鯽、非鯽等生活在水體底層。
將這些不同種類的魚混養在同一池塘中時,與單養一種魚類比較,不但可以增加池塘單位面積的放養量,而且由於各種魚類需要的餌料種類不一,還能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種餌料資源,產生互利關系。
如青魚和鯉食螺、蜆等底棲動物;草魚和團頭魴食草,但對纖維素的消化能力很差,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的莖、葉細胞,能起肥水作用,培養浮游生物和提供豐富的懸浮有機物;鰱、鱅則以浮游生物為食。若將這些魚類混養,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餌料資源,又防止了水的富營養化。
此外,鯉、鯽、鯪、非鯽均有取食殘屑物質的特點,它們在覓食時翻動塘泥,可加速有機物質的分解,改善池塘生產條件。混養中各種魚之間也有爭食、擠占生活空間等矛盾,通常可採用控制某些魚類的放養量、對某些魚類提早收獲、放養規格不同的魚種等方法來加以避免或緩和。
將同一種類不同規格的魚進行混養,可在生產食用魚的同時生產大規格魚種,從而減少了培育魚種的池塘,擴大了食用魚的飼養面積。在合理的密度范圍內,只要水溫適宜、水質良好、混養魚類的比例和放養魚種的規格適當、餌料質優充足、飼養管理細致,則放養密度越大,產量越高。
中國各地因氣候、所養魚種、餌料資源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種混養類型。最普遍的是以鰱、鱅為主和以草魚、鰱為主的類型,其次是以鱅、鯪、草魚為主的類型,多見於珠江三角洲;青魚、草魚並重和以青魚為主的混養類型多見於太湖地區;華北、東北、西北各省則多以鯉為主。
3、輪捕輪放
即一次放足魚種,飼養一個時期後,分批捕出其中部分達到商品規格的成魚,再適當補放魚種。採用這種方法能使池塘單位水體始終保持適宜的密度,避免放養初期因魚種較小而使水體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養殖後期因魚長大、生活空間相對減少而使魚類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可取得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
(5)池塘養殖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白天魚池下風處由浮游植物產生的氧及從空氣中溶入的氧總比上風處多,並且風力越大,上下處溶氧含量的差別越大。夜間則相反,因夜裡魚池下風處浮游生物和有機物比上風處多,導致夜間耗氧量大,所以上風處溶氧比下風處多。
定期加註新水。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魚塘中殘餌、污物較多,厭氧發酵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水體惡化,尤其是夏天高溫季節,水質變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調節水質最常用的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每7天-10天加註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
在池水惡化比較嚴重時,宜採用換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以養鰱、鱅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保持草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為20厘米-30厘米;以養草、鯉魚為主的池塘,水色較鰱、鱅魚池塘水色淡些,每7天-10天左右應灌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米-20厘米。夏季時魚塘應盡量保持最高水位。
㈥ 池塘養殖的清整池塘的方法
A.干塘清塘:在修整池塘結束後,選擇在苗、種放養前2-3個星期內的晴天進行生石灰清塘消毒,過早或過晚對苗、種成長都是不利的。在進行清塘時,池中必須有積水6-10厘米,使潑入的石灰漿能分均勻。生石灰的用量一般為每畝60-75公斤,淤泥較少的池塘則用50-60公斤。生石灰在空氣中易吸濕轉化成氫氧化鈣,如果以後不及時使用,應保存於乾燥處,以免降低效力。
方法:先在池底上挖掘若干小潭,小潭的多少及其間距,以能潑灑遍及全池為度。然後將生石灰分放入小潭中,讓其吸水溶化,不待冷卻即向四周潑灑,務使全池都能潑到(若不挖小潭,改用木盆、小缸亦可)。第二天上竿再用長柄泥耙將塘底淤泥與石灰漿調和一下,使石灰漿與塘泥均勻混合,加強其清塘除野的作用。
B.帶水清塘:有些不靠近河、湖的池塘清塘之前水無法排水池外,排出後又無法補入,若暫以鄰池蓄水,交相灌注,則增加了傳播病原的機會,失去了清塘防病的目的。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可以進行帶水清塘。生石灰用量為每畝平均水深1米用25-150公斤,水深2米,則生石灰用量加倍,以此類推。
方法:在池邊及池角挖幾個小潭,將生石灰放入潭中,讓其吸水溶化,不待冷卻即向池中潑灑。面積較大的池塘,可將生石灰盛於籮筐中,懸於船邊,沉入水中,待其吸水溶化後,撐動小船,在池中緩行,同時擺動籮筐,促使石灰漿散入水中,第二天上午用泥耙推動池塘中的淤泥,以增強除害的作用。
實踐證明,帶水清塘不僅省工,而且效果比干塘清塘更好。
C.生石灰清塘的效果:根據試驗及各地的實踐證明,魚池經生石灰清塘後的優點有 :
①能提高水質,使pH值迅速提高到11以上,能殺死殘留在魚池中的野魚、蛙卵、水生昆蟲、椎實螺、河蚌、螞蟥、螃蟹、蝦、苔蘚蟲、青泥苔(水綿、孟氏藻類),及一些根淺軟的水生植物、致病的寄生早和病原體及其休眠孢子等;
②澄清池水,使懸浮的膠狀有機質等膠結沉澱;
③放出被淤泥吸著的氮、磷、鉀等,使水變肥;
④生石灰加入池中遇水變成氫氧化鈣後,又吸收二氧化碳沉澱為碳酸鈣。碳酸鈣能使淤泥成疏鬆的的結構,改善底泥的通氣條件,加速細菌分解有機質的作用。而且碳咸性,有利於魚類生活;
⑤鈣本身為綠色植物及動物所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施用生石灰,起直接的施作用。由此可見,池塘用生石灰清塘,不僅能清除敵害,減少魚病,而且還能改良池塘土壤並直接施加了鈣肥。 茶粕(茶餅)是山茶科植物油茶、茶梅(Camellia sasangua)或廣寧茶(C.semiserrata)的果實榨油所剩餘的渣滓,開關與菜餅相似,茶粕含有皂甙(saponin,C32H54O18),為一種溶血性的毒素。
茶粕為兩廣漁農普遍用作清塘的葯劑,每畝平均水深1米時,用量為40-50公斤。用時將茶粕搗碎成小塊,放在水缸中加水浸泡,在一般情況下(水溫25℃左右)浸泡一晝夜即可應用。浸泡後連潭挑入預置在池塘中的小船艙里,加入大量水後,向全池潑灑。
茶粕清塘的效果:能殺死野魚、蛙卵、蝌蚪、螺螄、螞蟥和一部分水生昆蟲,但對細菌沒有殺滅作用,且能助長綠藻、裸藻等的繁殖,而綠藻和裸藻中有些種類是鰱、鱅所不易消化的藻類,大量繁殖時對魚類不利。所以其效果不如生石灰好。 漂白粉一船含氯在30%左右,經潮濕極易分解,放出次氯酸和鹼性氯化鈣,次氯酸立刻釋放出初生態氧,有強力的漂白和殺菌作用。
在歐各國早已廣泛應用它來清塘,我國在50年代才開始應用。根據湖北省淡水養殖試驗的結果,每畝平均水深1米其用量為3.5公斤,等於每立方米水中用20克。用法為將漂白粉加以溶化後,立即用木瓢遍灑全池,潑完後,用船和竹竿在池內盪動,使葯物在水體中均勻地分布,可以加強清塘的效果。清塘後一般在5天以上放魚,可保安全。
使用漂白粉清塘應注意:
①漂白粉在空氣中極易揮發和分解,因此必須密封貯藏在陶瓷器內,在口蓋空隙處用油灰堵塞,隔絕空氣,以免水分進入發生潮解,並貯藏於陰涼乾燥的地方,以免失效。
②盛置漂白粉的器皿最好用陶瓷器或玻璃瓶,不宜用金屬製成的器皿。因為漂白粉分解時放出氧氣,易和金屬作用(如生成氧化銅或氧化鐵等),不但損壞了容器又降低了葯效。
③使用時最好先用「水生」漂白粉有效氯快速測定器測一下。揮發部分,按量補足。
④工人人員在操作時應戴口罩,在上風處潑灑葯劑,以防中毒。還要防止衣褲沾染而被腐蝕。
漂白粉清塘的效果:
①能殺滅魚類、蛙卵、蝌蚪、螺螄、部分河蚌、水生昆蟲以及致病的病原體及其休眠孢子等,效果與生石灰無異。
②用漂白粉清塘,用量少,葯效消失快,對用生石灰不便的地方和急於使用魚池時,採用此葯比生石灰有利。
③漂白粉消毒的效果優劣與池塘水質肥瘦關系很大,愈肥池塘效果愈差。
④改良池塘土壤的作用較小。 應用這兩種葯物混合劑清塘的效果,從葯物本身看,有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5)生石灰與漂白粉混合清塘
平均水深1.5米,每畝的用量為漂白粉6.5公斤,生石灰65-80公斤,用法與漂白粉、生石粉清塘相同,放葯後經10天左右即可放養。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的效果,比單獨使用漂白粉為好。
(6)各種葯劑清塘效果的比較
A.清除敵害及防病的效果:清除野魚的效力,以生石灰為最迅速而最徹底,茶粕、漂白粉次之。
殺滅寄生蟲和致病菌的效力以漂白粉最強,生石灰次之。茶粕對細菌有助繁殖的作用,因此用生石灰、漂白粉清塘,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
B.對魚類的增產的效果:應用生石灰清塘要考慮如下三點來考:
①適合於並塘的,在10度左右。如並塘過早,水溫高,魚類游動活潑,耗氧率高,在密集囤養下容易缺氧;在進行操作時,其用量要減少,操作也要小心;
②天氣晴朗,風和日暖的日子;
③已經停止投餌6-7天以上。
㈦ 如何科學進行池塘魚類養殖採取什麼主要措施
一、堅持清池消毒
首先進行清池。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清淤後曝曬池底20天以上,以改善底質,切斷病菌傳播途徑,這是控制養殖魚類不生病或少生病的關鍵。然後進行消毒。使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畝用量為75~100公斤,待生石灰葯性消失後,用清水將生石灰沖洗出池,向池內注水80~100厘米,再用溴氯海因進行2次消毒,每畝用量為200克。
四、合理使用增氧設備
隨著養殖時間的推移,池底污物積累相應增多,極易引起池底嚴重缺氧,造成亞硝酸鹽、氨氮不能被完全氧化,致使病菌的惡性增殖,加之缺氧已顯著降低了魚的抵抗力,這樣就極易爆發魚病。為了降低池底污物存量,必須增加溶氧,為生物降解污物創造廣泛接觸的條件,以實現對污物的氧化和驅除。增加溶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底層微孔增氧,以改善水體循環,消除底部缺氧。
微孔增氧的使用應根據水體溶解氧的變化規律,確定開機增氧的時段和時長。一般養殖前期,陰雨天時於半夜開機至凌晨;養殖中期,晴天於早晨開機2小時、午後1:00~2:00開機2~3小時、連續陰雨或低壓天氣,於夜間22:00開機至次日中午;養殖後期應勤開機,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讓魚類生長創造舒適快樂的生態環境。
㈧ 農村魚塘怎麼養魚
1、混養種類
魚的種類比較多,比如說草魚、鰱魚、鯽魚、鯉魚等等,那麼我們不可能一個池塘只養一種魚,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進行混養,但是混養是有條件的,有些魚是不能混養的,因為它會將剛生產的小魚全部吃掉,成為它的美食,而一年下來基本上就沒有小魚的存在也就是說你放進去多少魚收獲的時候還是只有多少。
這個也就很多人存在的一個誤區,它們會將鰻魚和這些魚放在一起養,結果發現魚塘的魚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在魚塘放魚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哪些魚會吃什麼,會不會吃小魚等等之類的,這樣放養的時候就不放在一起養就好了。
2、池塘環境
不同的魚對池塘的環境適應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最常見的魚水不能太深,一般最深也就是兩米左右,同時水溫要保持在十五到二十度左右。在放魚之前,我們需要將魚塘裡面的雜物、淤泥等等東西清理出來,盡可能的抬高河床,然後在池塘周圍撒上一層生石灰用來消毒,最後等消完毒之後才能重新注入新的水源。
在放魚前一周可以投放一些基肥,這樣可以促進水腫微生物的生長,讓魚有足夠的食物。而很多人養魚基本上就是在原本的池塘里注入水然後就將魚 放入池塘,結果發現沒過兩天,買回來的魚中都漂浮在水面上了,所以一定要記得清塘和消毒殺菌。
3、投喂飼料
很多人認為魚只要放進去,然後扔點草就會長大,其實如果只是單單養了草魚的話,你可以就只喂草,但如果你想要草魚長大一點長的快一點,那麼也是需要用到一些別的魚餌和飼料的,比如說酒渣或者是專門的喂養飼料。
而且還有很多人覺得魚它會吃一些別的動物的內臟或者說是便便之類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它們只是吃由內臟和便便所產生的微生物而已,所以並不是只要你把這些東西投放到池塘裡面就行了,如果扔進去有一段時間里要記得將這些東西打撈上來,如果池塘水太臭了還需要換水,不然會出現大量死魚現象,最後就是投喂酒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適量,不然魚它比較蠢,會醉死的。
4、飼養密度
很多人以為在池塘中放的魚越多,到時收獲的時候魚肯定也越多,放進去的時候一樣大,那麼等收獲的時候肯定也會長大,其實這都是錯誤的。
一般一畝池塘最大飼養量為一千八百條,也就是說絕對不能超過一千八,不然魚塘密度太小會導致它們在水中嚴重缺氧,造成魚塘中的魚大面積死亡,而且飼養的種魚大小要比較勻稱,這樣等到收獲的時候池塘重的與基本上都差不多大,同時也會與很多的小魚,這樣的小魚有可以用作魚種,再次進行放養。
(8)池塘養殖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防病防災
養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病害和災害。魚的常見病害有很多,但我們主要是通過預防的方式進行防治,在平時的飼養中拌入適量的增強抗性或防治病害的葯劑進行投喂。災害主要是污水災害以及水災和旱災,對於污水排入到養殖區域這個損失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要仔細觀察周圍污水的排入情況,並且加強管理,以及進行污水凈化處理。
而自然水災和旱災的危害都是非常嚴重的,它輕則導致魚群逃離,重則魚群大量死亡,我們可以在養殖區域附近做好漲水警報系統,並且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及時做好搬網、提網和沉網准備,將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資料:池塘養魚-網路
㈨ 養魚的方法是什麼
養魚和其它養殖種類一樣,在開始之前都需要一個周全的計劃和方案,人力財力都要有詳細的規劃,包括對市場的調查,養什麼樣的魚,建多大規模的養殖場等等。只有盡量把計劃做仔細,才能更加容易成功。目前較為適宜的養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生態養殖、立體養殖、輪養、工廠化養殖。
池塘養魚可以說在農村是最常見一種養殖方式了,特別是在是山區,丘陵地區非常的普遍。池塘養魚一般在山腳下低窪處或者半山腰的山腰處修個堤壩,一個小池塘就建好了,這樣既可以養魚,還也可以用於旱季時給下游農田灌溉。養魚最常見的模式就是池塘養殖,但是池塘養魚,管理也不簡單,預防病害、或者是池塘水質老化、排灌水不方便。有時候生水草太多,浮萍、水藻覆蓋太多,消毒工作不好做。這些都是池塘養殖的問題。
水庫或湖泊養魚。很多人會覺得水庫水域寬闊,養魚不好管理,其實不然,水庫或湖泊養魚不是泛養,而是用網子圍住一塊小區域,這樣養的魚就無法跑掉了,管理起來其實跟池塘養魚差不多,不過這種養殖方式需要特別需要注意定期檢查圍欄的牢固度,防止出現破損魚逃跑造成損失。
魚在高溫的夏季和氣溫忽高忽低的秋季容易發病,所以高溫期在池塘半個月就要撒一次石灰,一畝是20斤。使用90%的晶體敵百蟲250克兌水溶液噴灑。對於餵食的食物使用硫酸銅之類的消毒。對於餵食用具也要漂白清洗。有時候腸胃病流行,可以食物和大蒜一起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