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喂葯正確的方法是
新生兒的喂葯方法:
在餵奶前1小時左右把葯融水裡,把葯水倒入奶瓶,讓寶寶像吸奶一樣服葯,必要時用滴管慢慢滴入,待吞咽後再滴第二滴。給新生兒喂葯前,也可先喂幾口奶,再喂點葯,反復這樣做,直至將葯喂完,然後將寶寶豎起輕拍背部,以防反胃嘔吐。
但應注意,喂葯之前不應喂飽奶,以免寶寶拒絕服葯。也不可將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為兩者混合後可能出現凝結現象或者降低葯物療效。
嬰幼兒的喂葯方法:
嬰幼兒服葯時可先將患兒抱起,半卧於喂葯者身上,頭部抬高,頸部墊以紗布或手帕,然後再喂葯。也可以把丸、片劑研成粉狀,用糖水調成稀糊狀,把寶寶抱在懷里,呈半仰卧狀,左手扶持寶寶頭部,右手持食匙取葯慢慢喂下,待寶寶將葯吞咽後,再繼續喂。
必須注意不要強行喂服,以免口腔黏膜或齒齦受損出血。服葯後應將患兒抱起輕輕拍擊背部,使胃內空氣排出。
給小孩喂葯的注意事項
1、由於一些葯物實在太苦(如中葯湯劑)寶寶拒絕服葯時,可暫時通過一個軟管把葯注入頰與臼齒間,避免葯液與舌面上的味蕾接觸,也可冷卻葯液使葯味減輕。
2、有些寶寶已能識別物品,當認出是葯物拒絕服用時,家長應給孩子講明葯物的作用是治療疾病,不吃葯會耽擱疾病導致嚴重的後果。這對3歲左右的幼兒尤為重要。這樣做能使他們理解葯物與疾病的關系,並積極參與葯物治療。
3、三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好不要用片劑,應首先選擇液體制劑、泡騰片、干糖漿劑、沖劑或果味型咀嚼片,對於嬰兒尤適宜滴劑,劑量容易掌握而且服用方便。年輕的父母喜歡用普通湯匙或茶匙量葯水喂寶寶。但是普通湯匙不易掌握葯量,給的葯物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療效。
『貳』 幼兒園常備葯品有哪些
幼兒常用葯及用法: 娃娃寧---1周歲嬰兒吃的壓驚葯 1、保嬰丹(可作為常用葯物,有病時按說明書上的用葯劑量,無病時可兩個星期按說明書上說明的一次葯量的1/2服用) 2、五寶散(該葯的用處比較多,但我認為該葯對治療孩子肚痛、主要由於寒熱引起的非常有效) 3、寶寶一貼靈(如果寶寶受了風寒等可貼一下,很有效。但是在使用時要確認寶寶對該葯是否有反應,應該半個小時左右揭開看一下,最多貼兩個小時。不要按說明書上貼得那麼久) 3、小兒退熱栓(寶寶發燒時可使用,該葯無副作用,但效果比較慢。如果燒得不是很高時使用) 4、百服寧(該葯對高燒非常有效,尤其是醫生說一定要點滴時,39度左右時可以使用,但要比說明書用的劑時要小,因為該葯的副作用比較大,如非萬不得已,請勿使用。但要常備。注意:服用該葯後,孩子一般都不願吃東西,會持續一周左右) 5、泰諾林(對高燒有效,降溫快。如果沒有超過39度時,請勿使用。切記凡是葯效顯著的,副作用都會很大) 6、強必林(這是小孩常用的消炎葯,對於一般的炎症都比較有效,副作用不大) 7、新血丹顆粒(該葯味特苦,但是如果孩子由於炎症而發燒時,將其與強必林一起服用,效果顯著。而且都屬中葯,沒有副作用。我家經常採用該種方法。不過喂葯是個難題) 8、小兒速效感冒沖劑(廣州星群葯廠的最好。這種沖劑有許多廠家。我孩子用星群葯廠的最有效。該葯特常用。感冒初期服用。如果感冒中期則沒有效果) 9、小兒七星茶(可以平時沖在飲料中,或溫水中服用。主要是清涼。盡量不要給孩子喝S板蘭根,夏桑菊等成人清涼用品。容易引起孩子肚痛或者拉肚子) 10、珍珠粉沫(壓驚、清涼,最好是廣西的淡水珍珠。常用對孩子的皮膚也有好處。但是不要多用,由於孩子小不容易消化,兩周喝一點點是可以的) 1 1、抱龍丸(該葯是中葯,對孩子受驚、驚鬧,夜啼等有效。但太苦) 1 2、小兒驚風散(這類葯比較多,可以選中一個廠家的。有時孩子會因為大人的不小心而受到驚嚇,鼻樑會發青。服用有效) 1 3、兒康寧(小孩夜啼,肚痛、消化不良有效) 1 4、消化水、石母生(這是消化葯,由於某個階段孩子消化不是很好時,可以服用) 1 5、葡萄糖酸鈣(常用補鈣葯品) 1 6、魚肝油 1 7、蛇膽川貝液(孩子咳嗽時使用) 1 8、咽扁沖劑(有時孩子喉嚨發炎時可以服用) 1 9、雙飛人(這是我家最常用的葯,蚊叮蟲咬,傷風感冒、肚痛等。由於該葯即可內服又可外用。所以我家小孩一般不管是有什麼不舒服都服用兩滴,效果不錯) 20、鵝術油(跌打損傷,燙傷。對燙傷最有效,而且不留疤痕) 以上是比較常用的葯物,一般家裡要備些酒精、碘酒什麼的。要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如果有其它的情況可以咨詢醫生用葯。在使用任何葯物之前一定要看說明,有些葯是不能給小孩用的。例如我們常用的花露水,清涼油、萬金油等有些是不能給小孩用的。上面都有說明。即使能用也要用水稀釋多少倍等。對於這些葯最好是不要給孩子用。在小孩用葯上,我主張: 1)能不打針就不打針; 2)能用中葯不用西葯; 3)標明小孩要注意怎麼怎麼用的,絕對不用。 4)制葯廠家盡量是名廠。在地最好是廣西、貴州一帶。什麼順德、中山、江門、湛江等地的葯我從來不買。這不是追求名牌。而是西南一帶的葯材比較真,加工粗,對孩子有好處。不容易產生抗體。副作用小。
『叄』 小兒肌肉注射注意什麼
1)需要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應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無回血時,方可注入葯物。 (3)注射部位適合於個體。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 (4)定位準確,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5)切勿將針頭全部刺入,以防針頭從銜接處折斷。一旦針頭折斷,保持局部及肢體不動,迅速用血管鉗夾住斷端拔出。如斷端全部進入肌肉,則行手術取出。 (6)需要長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以防局部形成硬結,若出現硬結,則可採取熱水袋或熱濕敷、理療等處理。 怎樣護理肌肉注射的孩子? 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葯方法。一般常用於葯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葯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葯物效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肌肉注射雖然由護士執行,但作為家長也應該協助做好護理工作。 (1)對懂事的孩子,應給予說明打針的必要性,讓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應給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緊張害怕心理,減少不良反應。 (2)協助護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對工作,務必做到准確無誤。 (3)如葯物在使用前需作過敏試驗,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有無異常或不適。如有無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蒼白、青紫或煩躁不安,以便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4)肌注過程中,對嬰幼兒要固定好,不讓其掙扎亂動,以免弄斷針頭。 (5)注射後不要立即離開,應停留在醫院觀察15分鍾左右。 (6)肌注後應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不要作劇烈的跑動。肌注後如孩子訴說打針部位疼痛,走動不便,要嚴密觀察。必要時到醫院請醫生檢查。 (7)肌注後葯物引起的局部硬塊,可用熱敷或艾條促其吸收。
『肆』 兒童用葯給葯途徑
兒童的用葯給葯途徑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像常見的口服給葯,肌肉注射給葯,靜脈用葯,有一些葯物可以經肛門用葯在直腸吸收。還有霧化給葯,貼敷透皮吸收等。
『伍』 幼兒園用葯應注意哪些事項
兒童為不成熟個體,其解剖生理特點和對葯物的代謝與成人有很大差異,因此治療兒童疾病時必須考慮其生理特點及用葯特殊性。本文總結了兒童的主要生理特點及皮膚科常用葯的一些注意事項,為臨床用葯提供參考。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其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對葯物的耐受性、反應性與成人不盡相同,而且兒童的病情多較急且變化快,用葯需更確切及時。因此必須熟悉葯物的選擇、劑量計算、葯品不良反應及兒童禁用的葯物等注意事項。
1、熟悉兒童的生理特點
一般認為兒童的年齡范圍為自出生至14周歲,包括新生兒、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及青春期。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處於生長發育中的機體,許多臟器(如心臟、肝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的功能發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機制亦不健全,解毒功能也較差,因而對葯物也具有特殊反應。
兒童的葯物代謝特點:
(1)兒童肝酶水平僅為成人的30%——50%,且缺乏葡萄糖醛酸苷類生成的酶,氧化後的產物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苷類衍生物,對葯物解毒能力差,半衰期延長;
(2)兒童特別是嬰幼兒時期,血腦屏障發育尚未成熟,通透性較高,缺氧時尤甚,腦脊液中葯物濃度相對更高;
(3)兒童腎功能不完善,有效血流量與腎小球濾過率比成人低,葯物排泄慢,生物半衰期延長。一些在成人少見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在兒童身上出現,甚至是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用葯時需充分考慮兒童的生理特點。
2、掌握兒童用葯劑量的計算
兒童對葯物的反應不同於成人,因此用葯劑量較成年人更須准確。小兒葯物劑量的計算方法包括根據體重、體表面積及年齡計算。目前多採用前兩種方法。
(1)按體重計算:
根據葯品說明書推薦的兒童每千克體重的用葯劑量乘以兒童體重千克數來計算。如未提供,可按公式(兒童劑量=成人劑量x兒童體重/70kg)估算。
(2)按體表面積計算:
此種方法最為合理和科學,適合於各年齡段兒童。不論年齡大小,其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用葯劑量是相同的。此法缺點為計算繁瑣。體表面積計算公式: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此公式適合於30kg以下的兒童。對體重>30kg的兒童,體重每增加5kg,體表面積增加0.1 m2;對體重>50kg的兒童,體重每增加10kg,體表面積增加0.1 m2。如葯品說明書未提供兒童推薦用量,僅知成人劑量,可按公式(兒童劑量=成人劑量x兒童體表面積/1.73)估算。
3、明確診斷,合理選葯
臨床醫師應嚴格掌握用葯指征,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慎重合理選擇,並根據年齡、病情,選擇適合的劑型、劑量及給葯途徑。葯物種類不宜過多,可用可不用的葯物盡量不用。在合並應用幾種葯物時,應注意葯物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葯效抵消等問題。現就幾類皮膚科常用葯物的選擇列舉如下:
(1)抗組胺葯物:
第一代H1受體拮抗劑由於能通過血腦屏障和抗膽鹼能作用,常引起睏倦、鎮靜、嗜睡、疲勞或注意力不集中、口乾、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有報道長時間使用可影響嬰幼兒認知功能發育和兒童的記憶和精神運動。由於缺乏兒童大樣本的臨床對照研究,目前臨床已較少使用。用於兒童相對安全的主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0.3-0.4mg/(kg・d))、賽庚啶(0.3mg/(kg・d))和異丙嗪(1-3mg/(kg・d))。這些葯物對新生兒、早產兒均禁用,2歲以下小兒慎用。近年來,大量多中心、隨機雙盲及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證明,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在治療兒童常見過敏性疾病、緩解臨床症狀方面有確切效果,其在兒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認可,部分兒童制劑已成為OTC產品,故可優先選擇。可用於兒童的有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用葯劑量應按體重及年齡調整。
(2)抗感染葯物:
兒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為急性感染,病情變化快,應根據病種、病情輕重、年齡大小選擇葯物。如臨床肯定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風疹等),可選用抗病毒葯物或某些中草葯制劑而不是抗菌葯物。濫用抗菌葯物,可因各種不良反應而給患兒造成不良後果,因此需慎重考慮適應症和不良反應。開始可根據臨床症狀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進行經驗用葯,待細菌培養及葯敏結果後有針對性選用。盡量選擇窄譜抗生素,以應用一種抗菌葯為宜。給葯間隙不宜過長(兒童相對代謝快)。給葯量不可簡單地按成人量的幾分之幾,應按體重及體表面積計算。給葯方法以口服為主。兒童禁用的抗菌葯物:四環素類(8歲以下)、磺胺類(新生兒)、硝基呋喃類(新生兒)、桿菌肽(新生兒)、乙胺丁醇(新生兒)、氟喹諾酮(出生至18歲)。
(3)糖皮質激素:
多用於炎症性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可短療程小劑量口服或局部(如治療濕疹)治療,一般多短期使用。如確需要長期使用,應採用短效(如氫化可的松)或中效制劑(如潑尼松、甲潑尼松龍),避免使用長效制劑(如地塞米松)。兒童參考用量:氫化可的松2-10mg/kg.d,潑尼松1-2mg/kg.d,甲潑尼松龍0.5-2 mg/kg.d。兒童如長期使用可出現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生長發育抑制、骨質疏鬆、高血壓、胃潰瘍/出血、股骨頭壞死、易感染、神經精神症狀等多種不良反應,故應謹慎使用,避免濫用。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通常為治療兒童過敏性皮膚病的主要葯物,由於兒童皮膚薄嫩,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敏感性高於成人,故應嚴格掌握適應症,根據兒童皮膚病的性質、皮損類型、部位等因素選擇不同濃度、不同強弱類型的外用激素,盡可能小劑量短期使用,以減少不良反應。兒童使用強效激素制劑,連續使用不宜超過2周,嬰兒尿布皮炎尤應慎用。
(4)皮科外用葯:
兒童尤其嬰幼兒的皮膚黏膜面積相對成人大,皮膚角質層薄,黏膜嬌嫩,因此葯物經皮膚吸收較成人迅速廣泛,尤其在皮膚有炎症或破損時,吸收更多,易引起不良反應甚至中毒,需警惕。局部外用葯時,除遵循一般外用葯原則,兒童用葯還需注意:
①局部外用葯面積不宜過大。如硼酸,一般小面積濕敷毒性不大,如濕敷面積過大,則可通過創面吸收發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環衰竭、休克或死亡。
②外用葯濃度應比成人低,兒童皮膚比成人薄嫩,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故葯物吸收較成人為多。外用葯濃度如接近成人濃度易引起紅斑、燒灼感、疼痛等局部刺激反應。如維A酸類外用葯,濃度不宜過高,一般小於0.03%為宜。治療疥瘡時兒童宜用5%濃度硫磺軟膏,成人則用l0%硫磺軟膏。
③盡量選擇溫和、無刺激性的外用葯,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強的葯物,如水楊酸、碘酒等,以免皮膚發生水皰、脫皮或腐蝕。如必須使用,應從低濃度開始,出現刺激症狀需立即停葯。
④注意外用葯的使用安全,需防止患兒用手揉入眼中或吃入口中。
『陸』 有哪些好方法,能解決寶寶喂葯難的問題
冬季氣溫驟降驟升,生病的寶寶多了起來,家長也跟著慌了。
是不是得吃葯?吃啥葯,怎麼吃,吃多少?
都成了家長頭痛的問題!
今天就來一起學習兒童用葯的小知識吧~
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器官發育不完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兒童對葯物的反應與成人也有所不同,所以用葯時應特別注意以下誤區:
● 把成人的葯減量給寶寶服用
成人葯品不能隨便給兒童服用,原因在於以下兩點:
1、成人與兒童用葯劑量不同。
2、個別成人的葯含有其他成分,其作用對兒童不利。
例如四環素、鏈黴素、慶大黴素、氟喹諾酮等葯物。
● 把以前的葯拿給寶寶吃
兒童用葯根據寶寶的年齡、體重以及體表面積等數據計算用量。
3、榜樣法
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面前假裝吃葯, 並做出享受或者痛苦的誇張的表情來吸引寶寶的注意,並解釋吃葯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強壯。
為寶寶做一個鮮活的榜樣,讓寶寶克服心理障礙,勇敢吃下葯物。
4、投其所好法
對於苦、澀或有異味的葯物寶寶吃過一匙之後通常是不肯再吃的,為了避免因葯物的味道而影響服葯, 可以選用味道好的兒童用葯, 如甜甜的糖漿、有水果味的咀嚼片或含片等。
除了安全用葯外,要讓寶寶多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少去人多的地方,努力增強寶寶的抵抗力,讓寶寶少生病才是最重要的。
『柒』 給較大幼兒喂葯的方法是
如何給孩子喂葯,對所有爸媽來說都是難題,下面分年齡段,提供些建議,供參考:
一、對於一歲以內的寶寶
1.選擇嬰兒專用葯
絕大多數嬰兒專用葯都含有增味劑,喝起來會有水果、糖果的香味和甜味,這些味道能讓寶寶更容易服葯。
2.使用喂葯器
使用口服注射器可能是給嬰兒用葯的最好方法。利用喂葯器將葯准確地取用後,瞄準寶寶口腔兩側給葯。注意不要瞄準寶寶的口腔後部給葯,這可能會導致寶寶嘔吐和咳嗽。
3.控制好劑量
不必一次就強迫寶寶喝下全部劑量,給葯太多反而容易讓他們吐得更多,這樣不便於媽媽了解寶寶到底吃下了多少,還要繼續吃多少。可以嘗試一次喂一半劑量,乃至更少。
4.巧用奶瓶喂
媽媽可以在奶瓶里裝好葯(不要裝太多,一點即可),讓寶寶用奶嘴吮吸。對於9個月以下的寶寶來說,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就已經把葯吃完了。當然,可以購買專門的奶嘴喂葯器,記得最後再加一點清水,讓寶寶將剩餘的葯劑也喝下。
5.轉移注意力
讓寶寶坐直後抬頭觀看懸掛的玩具。當寶寶集中注意力時,會微微張開嘴巴,媽媽可以趁機用滴管喂葯。實踐證明這招很管用。
6.假裝很好吃
6-12個月的孩子喜歡模仿家長,也充滿了好奇心,當媽媽表現出葯看起來很好吃時,寶寶通常會搶著喝葯。
7.提前冷藏葯
提前咨詢醫生或者葯劑師,是否可以冷藏需要給孩子的葯物,因為當葯涼時,苦味道通常不會那麼濃,也更容易讓寶寶接受。
二、對於1-3歲的寶寶
1-3歲的寶寶不願意吃葯,更多是因為有過不愉快的體驗,例如葯味不好、生病難受、被強喂的經歷等。但他們又開始發展出獨立的意識,所以要尊重他們的天性和發展階段,再來喂葯。
1.藏在食物里
提前咨詢醫生或者葯劑師,是否可以把葯和糖水、蘋果醬、果汁或牛奶等食物混合喂下,熱愛甜味和食物的寶寶會很樂意接受。關鍵是要和少量的食物混合,讓孩子很快就吃夠全部劑量。
但是,媽媽要切記:
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嬰兒額外的糖;
不要給12個月以下的寶寶喝蜂蜜,它可能導致寶寶中毒;
不要與奶粉或者母乳混合,因為會造成下一次喂養困難。
2.給予控制權
寶寶從2歲左右開始發展出自我意識,這時候可以讓他們選擇「自己吃」還是「媽媽喂」,或者「用粉勺子吃」還是用「藍杯子喝」,或者「坐在椅子上吃」還是「媽媽抱著吃」。當你給予他們選擇權時,他們會很樂意用自己的方式來吃葯。
3.先喂朋友吃
如果孩子有很喜歡的玩偶,例如小熊,那麼媽媽可以假裝小熊也生病了,先喂小熊喝葯,再喂孩子喝葯。看到自己的朋友也喝葯,往往會讓孩子放下心防。
4.嘗試新形式
給孩子的葯物除了液體外,還有咀嚼片和葯片等。也許寶寶不喜歡喝液體葯物,但喜歡咀嚼和吞咽遇到口水就會融化的「速溶」葯片。媽媽們可以把這些葯片磨成粉末,混合小半勺冰淇淋,一起喂下去。
5.提供小獎勵
當寶寶生病時,可以和他約定好,吃完葯可以看一會動畫;或者得到媽媽額外的陪伴,例如親子閱讀,親子游戲;或者病好後一起出去玩一次。有的寶寶甚至喜歡充滿儀式感地吃葯,例如戴上公主王冠,假裝自己是勇敢的公主,就不會害怕吃葯了。
6.承認真相
有時候,對待孩子最好的策略往往是說實話:我們承認這個葯確實味道有點怪,甚至有點苦;然後曉以利弊,告訴孩子服葯會讓他的病快快好起來,真正說服孩子主動吃葯。
喂葯小技巧
在具體喂葯時,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小技巧:
1. 先用臂彎把孩子抱直,再輕輕把注射器尖放在她嘴裡。
2. 瞄準寶寶牙齦和口腔兩側之間的區域,而非舌頭根部,可以避免寶寶嘔吐、嗆到或者咳嗽。
3. 一點一點地將葯物推下去,讓寶寶吞咽完成後再繼續推活塞。
4. 給寶寶喝點水,沖淡口腔中殘留的葯味。
5. 拆開並用溫熱的肥皂水徹底清洗喂葯器,再徹底晾乾。
最後,如果上述辦法都不奏效,那就只有「強喂」了,此時,最好能讓隊友來幫忙:
1. 用毛巾、柔軟的毯子或床單把寶寶裹緊(這樣她不會把葯推開),再將寶寶以直立的姿勢抱好,面朝喂葯人。
2. 如果寶寶不願張開嘴巴,可以溫柔地按住下巴,幫助他張嘴。
3. 喂葯後,輕輕幫助寶寶閉上嘴巴,稍微後傾一點(後傾太多無法吞咽),直到寶寶將葯咽下去。
4. 安慰寶寶,告訴她:「對不起,我們不得不抱著你吃葯,因為我們都希望你能快快好起來。」
5. 此時,如果她想喝奶,給她一個擁抱,再喂一會兒奶,媽媽的懷抱能很好地安撫她的情緒。
『捌』 小孩退燒辦法
六招簡單正確的退燒法 那麼哪些方法是爸媽在未帶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事先處理的呢?綜合專家的建議,作為父母的您,正確的退燒方法應該是: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 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葯: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葯水或栓劑。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葯? 當然,在上述幾種退燒方法中,對爸媽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燒葯的使用,而每位寶寶家裡確實都必須常備退燒葯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退燒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退燒葯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撲熱息痛的糖漿,如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寧滴劑等級,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癥候群,不宜使用。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絕吃葯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家長不必一時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不同的退燒葯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並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還有,退燒葯也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千萬要記住,「葯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葯物(包括退燒葯)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卻沒退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葯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這樣可以么?
『玖』 給8個月嬰幼兒喂葯的方法有哪些
孩子多不肯好好服葯,家長為此急得按胳膊、揪腦袋、捏鼻子,硬將葯往孩子口裡灌;孩子則拚命掙扎,大哭大鬧,常常是葯沒有喂好,大人小孩弄得一身汗。有的家長則把葯溶解在牛奶中,裝入奶瓶,讓孩子吃,這樣也不好,因為小兒的服葯量很少,有一部分沾在奶瓶上,葯量就不足了。下面介紹一下喂葯的方法。
喂葯前不要餵奶,也不要讓孩子喝太多的水,以免喂葯時引起嘔吐。
喂葯時,勺子不要順著舌頭直往裡插,這樣容易嗆著,應把勺子從孩子的嘴角處插入,倒在舌邊稍停一下,等到咽下時再將勺拿出,動作要輕巧。
喂葯後可給少量的酸味果汁,以避免嘔吐。
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葯味過苦,可在勺里放點果醬,哄其吃下。
在喂膠囊葯粉時,有時需要一粒的一半,而一粒膠囊丸分開後,兩個半粒都無堵頭,吃葯時難免撒在嘴裡,小孩常因此嘔吐。最好的辦法是用飯粒或麵食堵住被分開的開口處,這樣既節約,又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拾』 幼兒用葯安全注意事項
《寶寶安全用葯指南升級版》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PG6GtfDb3FnIBV4vQx3xRQ
一旦涉及到孩子,所有問題都成了大問題。
為了幫助每個家庭安全用葯,邀請了在三甲醫院從業10餘年的劉子琦葯師,整個團隊歷經3個月,精心打磨了一套丁香媽媽
查看更多關於丁香媽媽的文章
《寶寶安全用葯指南》。
我們把兒童常見的13種疾病的護理方法、推薦用葯及不推薦用葯,全都整理了出來,並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及症狀,推薦了安全的服用劑量及用葯方法。
各位爸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照著來做,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