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簸箕的做法
1)先將米泡一個晚上 2)把泡好的米磨成漿(米漿不可太濃) 3)把米漿平鋪在簸箕上,放鍋上蒸三分鍾 4)待米皮涼後撕下,包上餡就成了
B. 怎麼製作簸箕炊
大米提前3小時浸泡。
放攪拌機攪拌成無顆粒的米槳。
加生粉攪拌至與米槳完全混合。
加半茶匙攪至溶化。
蒸盤底掃一層油,把米槳倒入,上鍋蒸5分鍾,這個要看厚度,厚的話要增加蒸的時間。
第一層蒸好後,在其表面掃一層花生油,再把米槳倒入又蒸幾分鍾,重復這個步驟直至米槳做完。
蒜頭剁成蓉,青辣椒切圈,裝在碗里,炒鍋加入花生油燒熱後淋入碗里做成汁。
蒸好的簸箕炊取出待涼,切塊,淋上醬汁即可。
C. 簸箕板的做法
將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舀入直徑約三十公分的圓形簸箕內(現大多數人用的是長方形的鐵板),左右搖動使米漿均勻,再入鍋用猛火蒸。約五分鍾後將蒸熟的薄薄一層米漿揭下,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捲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粄細嫩可口,多食不膩。
D. 簸箕的風味小吃
與粵贛兩省接壤的閩西武平縣,縣城較小,有20萬多人。那日午前到武平,為尋「小吃」,在寧靜古老的小街上轉了一圈,發現這個城裡,賣簸箕(音板,是福建人自創的怪字)的小吃店竟有100多家。如按人口計算,每300多武平城關人就擁有一家賣簸箕的小吃店。
在閩西,我到連城縣,連城人把簸箕叫「捆」,說是連城的名小吃;到上杭縣,上杭人把簸箕叫「捲筒米」,也說是上杭的名小吃。但當我說要去武平吃簸箕,兩地的朋友們便都不言語了,足見武平的簸箕又是多麼地受推崇。
簸箕在廣東叫腸粉,在閩南一帶叫米果條,都是用大米磨漿入蒸籠出的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武平人所以叫它簸箕,我想大概是蒸出的米粉片都攤在簸箕上的緣故。
同許多地方一樣,武平的簸箕只開早市做早點供應,過了上午10點便收市了。正因為武平有那麼多家賣簸箕的小店,營業時間又集中限時,於是,在清晨,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趕去圍住那熱氣騰騰的小店,或堂吃、或買回家去當早點。於是,便以小店為中心,組成了一道武平特有的晨景,這大概是寧靜的小城最為熱鬧的一刻,別具一種古樸的風情。
武平的朋友告訴我,城關的簸箕以菜市場里的一家做的最好,早晨便帶我去見識一回。那店主姓林,是夫妻檔,做簸箕的米漿,還有用綠豆芽、韭菜、紅蘿卜絲、肉絲、香菇絲做的餡,都是凌晨准備好的。清早開市,便見那店主夫妻,一個取一勺米漿倒進鋁板製成的籠屜里,一兩分鍾便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一個便撒上菜餡捲成比拇指略粗的筒狀裝盤,再澆一點蔥油,灑一點蔥花上桌。那簸箕似羊脂一般地白,幾粒蔥花又似翡翠一般地綠,煞是好看。再看他們夫妻忙得滿頭大汗,食客吃得有滋有味,這種民間情調和祥和氛圍,更令我不由食慾大振,也加入到食客行列,要了一盤來嘗。武平的簸箕果然名不虛傳,吃在嘴裡又嫩又滑,既韌且香。一盤不夠,就再來一盤。我問價錢,一盤十條,每份一元,凡是吃客,還免費提供一杯噴香的熱茶或一碗濃濃的豬骨湯,真夠便宜。吃著這樣的美味,倒讓我吃出一個美好的感覺,一個山鄉的淳樸民風。 「簸箕炊」是慶祝早稻豐收時做的一種小吃,當地人管叫「吃新」。以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為原料。製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3小時,撈起,投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與之拌勻,過細眼蘿斗,成為米粉漿;待蒸鍋水開上氣後,將米粉漿分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食法:夏秋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特點:潔白、軟滑、爽口、咸香。功用:補中益氣,止煩止渴。這種風味小吃,尤以安鋪、橫山一帶的制工精,味道好。 由於以前是放在竹簸箕上蒸熟來吃的,因此叫「簸箕炊」,現在的「簸箕炊」基本是用金屬來蒸了。
現在可以吃到「簸箕炊」的地方有:化州 茂名地區 湛江地區 廣西客家小吃等。
E. 土豆能不能和簸箕一起燒
不能。。。。簸箕不能吃
F. 可以吃的食物 簸箕
簸箕炊」是慶祝早稻豐收時做的一種小吃,當地人管叫「吃新」。以大米、生 簸箕炊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為原料。製法: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3小時,撈起,投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與之拌勻,過細眼蘿斗,成為米粉漿;待蒸鍋水開上氣後,將米粉漿分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食法:夏秋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特點:潔白、軟滑、爽口、咸香。功用:補中益氣,止煩止渴。這種風味小吃,尤以安鋪、橫山一帶的制工精,味道好。 由於以前是放在竹簸箕上蒸熟來吃的,因此叫「簸箕炊」,現在的「簸箕炊」基本是用金屬來蒸了。 現在可以吃到「簸箕炊」的地方有:化州 茂名地區 湛江地區 廣西客家小吃等
G. 簸箕怎麼吃
簸箕是掃地的工具吧?怎麼吃,你可以用巧克力做一個簸箕的形狀就可以吃了。
H. 簸箕的另類用途
簸箕是一種農具,用來簸去稻米中的雜質和空殼,在農村裡也用來晾曬柿子、花生等等,北方用柳編,南方用竹編。這件簸箕來自廣西柳州融安縣的一個農村集貿市場,很普通的農家日常用品,細看卻發現手工活做得相當細致,整整齊齊乾乾凈凈,製作者一定是一把好手。 把它買回來,當然不會用來簸米了。葡萄提供的用途是:
用途A:盛水果是沒有問題的,環保、干凈,田園風格,恍惚中以為是在果園;
用途B:還可以放在玄關的鞋櫃上收納鑰匙,也是一道另類的風景;
用途C:放在化妝台上收納形色各異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同樣可愛;
用途D:書桌、辦公桌上凌亂的曲別針盒、訂書機、電話本等辦公物件,用它一收納,也就整齊輕鬆了。
I. 簸箕粄的食用指南
簸箕粄製作完成之後其實就可以享用了。但是一般食用之前,愛吃香的客家人還會在簸箕粄上淋上一層蔥油——過了一遍油鍋的蔥末,這是其他菜品所沒有的一種獨特吃法。有人曾經用醬油代替之,結果大大降低了其美味程度。在每家賣簸箕粄的小店中,店家還會准備免費的蘿卜骨頭湯或者紫菜蛋花湯或者稀粥,還有有一些特色的湯點。早餐一盤簸箕粄外加一碗熱騰騰的清湯,已成為當地大部分人的早餐首選。
J. 簸箕的介紹
有三種物品被稱作簸箕,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斗」),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斗和簸箕被賦予神秘的占卜色彩,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段話,一斗窮,二鬥富,三斗四斗賣豆腐……。另外還有叫做簸箕板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