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實驗教學目的和要求
1 實驗目的和要求實驗目的和要求 【目的】 1.掌握病原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術。 2.通過實驗設計的討論和實驗結果分析,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提高獨立工作能力。 【要求】 1.每次實習前必須做好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等,避免和減少發生錯誤。 2.實驗過程中必須持嚴肅認真的態度。 3. 對實驗結果必須進行仔細地觀察和認真地記錄, 然後進行科學分析,得出恰當結論。 4.獨立認真完成實驗報告,書寫實驗報告要字跡清楚,語言簡練,表格清晰,畫圖應力求反映實際標本的原狀。 5.切實遵守實驗室規則。 實驗室規則實驗室規則 1.上實驗課時,先到更衣室把個人的書包和衣物放在衣櫃內,穿好白衣(實驗防護衣)和拖鞋。隨身只帶必要的實習指導、筆記本和文具,進入實驗室後放入抽屜內。 2.實驗室要保持肅靜和秩序,不得高聲談笑和隨處走動。 3.實驗室內禁止飲食和吸煙,不得用嘴舔濕鉛筆和標簽等。 4.如遇有盛檢驗材料的器皿破損或污染其它物品時,應即用 3%的來蘇兒消毒; 皮膚破傷須向指導教師報告, 採取適當的消毒及防止感染措施。 5.用過的有菌器材或培養物等,應放於指定的地點,不得隨意拋置。 6.注意節約實驗試劑,愛護實驗器材。損壞器材時,應立即報告指導教師,聽候處理。 7.易燃物品(酒精、二甲苯等)不準接近火源。一旦起火,應迅速用沾水的布類和沙土覆蓋撲火。 8. 實驗結束後, 將實驗台整理好, 值日同學打掃室內衛生, 並檢查水、電、煤氣等開關是否關好,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9. 離開實驗室後, 到更衣室脫下白大衣, 將白衣和拖鞋整齊放入櫃內,洗手消毒後離去。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試用版本創建 w w w . fi nepri nt. cn 2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目的】 要求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油浸鏡的使用方法。 【要求】 1. 使用前必須對所用顯微鏡進行詳細檢查, 如發現問題應及時向老師報告。 2.調光:檢查未染色標本時,以弱光線為宜,此時可將集光器下降或縮小光柵,檢查染色標本時,以光線強為宜,此時應適當升高集光器或將光柵打開。 3.標本觀察:將標本置於載物台上,先用低倍鏡觀察。用粗螺旋調至看出物象後,再調節微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在換高倍鏡觀察前,鑒於高倍鏡視野范圍比低倍鏡小,故須將被觀察內容移至視野中央後再換之。有時顯微鏡本身存在偏心現象,此時要記住其偏心的方向和距離。 用油浸鏡觀察前,應先轉開低倍鏡或高倍鏡鏡頭,在玻片上加一滴鏡油,再轉換油鏡頭。眼從側方看,調節粗螺旋,使鏡頭浸入鏡油中至接近玻片時為止(注意勿壓碎玻片) 。眼看目鏡,調節粗螺旋提升鏡筒,至看到物象,再調節細螺旋,至可清楚看到標本為...
Ⅱ 幼兒園大班科學《望遠鏡和顯微鏡》教案
活動意圖: 使幼兒對望遠鏡的基本結構有一個較深刻的了解,培養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認知目標: 1、感知望遠鏡的基本構造,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影像變化。 2、感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應用 技能目標: 1、通過製作望遠鏡,鍛煉幼兒的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 2、通過實驗和製作,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採用的科學方法: 提問法、探索發現法、討論法。 幼兒材料: 望遠鏡展開圖、凸透鏡、凹透鏡 教師材料: 同上 實驗步驟: 1、如圖將卡片摳下 2、如圖將有線處折疊 3、如圖將凸透鏡凹透鏡粘貼 4、如圖將卡片粘貼,觀察現象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水嗎?我們來玩幾種新的關於水的游戲,好嗎? 2、講解玩水游戲方法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畫報紙的一個字上,透過水滴看字有什麼變化? (2)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畫報紙上的字有什麼變化? (3)把裝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畫報紙上,觀察紙上的字有什麼變化? 3、幼兒進行玩水游戲。 4、幼兒交流在游戲過程中的發現及問題。(凸透鏡看物體,物體變大。凹透鏡看物體,物體變小。) (二)活動進行中 1、材料探索 認識凸透鏡 (1)首先請幼兒觀察感受凸透鏡的特點,摸一摸,說一說,凸透鏡是什麼樣子的。 (2)提問:你們知道凸透鏡有什麼作用嗎? (3)用凸透鏡觀察書上的字體,請幼兒觀察現象,並說一說凸透鏡的特點:凸透鏡可以形成放大的像。認識凹透鏡 (1)首先請幼兒觀察感受凸透鏡的特點,摸一摸,說一說,凹透鏡是什麼樣子的?跟凸透鏡有什麼不同? (2)提問:你們知道凹透鏡有什麼作用嗎? (3)用凸透鏡觀察書上的字體,請幼兒觀察現象,並說一說凸透鏡的特點:凹透鏡可以形成縮小的像。 (4)引導幼兒說一說,怎樣用望遠鏡展開圖製作望遠鏡的鏡筒。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幼兒操作。 3、總結: 聯系生活,認識望遠鏡的用途, (三)互動課堂 水滴和放大鏡可以把萊克放大。 (四)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教師提問並進行作品展評 1、總結: 望遠鏡是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做成的。 2、提問:書中科學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評:比比誰的望遠鏡看的最清楚。
Ⅲ 初一科學
http://www.sxkxjx.com/bencandy.php?fid=283&id=303
課題:2.5 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
課型:新知識課
課時:4
教學目標:1.了解單細胞生物是一個獨立的生物體。
2.學會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3.說出組織的概念。
4.能區分植物五大基本組織。
5.說出動物四大組織的結構特點、分布和主要功能。
教學重點:單細胞生物的主要特徵,細菌和真菌的形態結構與特徵,動植物的組織名稱和功能。
教學難點: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組織的結構與功能及分布。
教學用具:有關圖片、各種發霉的物品、課件
學生用: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清水、蓋玻片
放在培養皿中的發霉的豬肉、發霉的麵包
教學方法:實驗法、提問法、講授法、圖表法
教學思路:以學生的觀察和實驗為主進行教學,讓抽象變得直觀察。如果條件限制,沒有草履蟲培養液,可用課件形式展示。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投影:動、植物細胞
復習:細胞有哪此結構?(學生指認)
各種結構有哪些功能?
師: 大多數生物的個體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屬於多細胞生物。
板書:1.多細胞生物
問: 如果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就可以叫做?
生答:單細胞生物。
問:你知道的單細胞生物有哪些類型?
學生例舉,教師注意糾正一些錯誤的認識。
歸納:原生動物中的草履蟲、變形蟲,藻類植物中的衣藻、小球藻只有一個細胞,我們稱之為單細胞生物
板書:2.單細胞生物 原生動物門:草履蟲、變形蟲
藻類植物:衣藻、小球藻
師: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單細胞植物衣藻。
投影:衣藻、洋蔥表皮細胞
師: 讓學生觀察,並寫出它們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
投影:
共同點
不同點
衣藻
有細胞核、壁、膜、質
葉綠體、鞭毛、伸縮泡、眼點
洋蔥表皮細胞
同上
無
思考:1. 葉綠體、鞭毛、伸縮泡、眼點有何作用?
(葉綠體:光合作用;鞭毛:運動;伸縮泡:排出多餘水份,調節身體的水分平衡;
眼點:感知光線的強弱)
2.衣藻是單細胞的植物,如何獲得營養的?
(依靠眼點的感光和鞭毛的自由擺動,衣藻能游到光照及其它條件比較適宜的地方,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
問:能否全面的總結出「單細胞生物」的特徵?
生答:
歸納:單細胞生物的特徵: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同完成。
板書:單細胞生物的特徵: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同完成。
師: 讓學生在書本P.60第三行畫出,齊讀兩遍,並讓一學生合上書本說出其特徵。
過渡:衣藻是單細胞的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養料,而草履蟲則是一種單細胞的動物,它有什麼樣的形態、結構,如何運動鞋及獲取食物呢?
多媒體展示圖片
思考:觀察它的結構。它體內有葉綠體嗎?那它是如何獲得營養的?根據你對有關動物攝食和消化的理解,設想一下草履蟲的哪些結構可能參與食物的攝取和消化?
生答:
投影:提出問題:哪些結構是攝食和消化的?
建立假設:
設定計劃:
得出結論:
師: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草履蟲是如何運動的?哪一端在前?
學生回答:
小結:1、單細胞生物的特徵
2、衣藻的形態
3、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捕食、運動
作業:同步練習 P.24 1---3
板書設計: 第五節 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
1.多細胞生物
2.單細胞生物 原生動物門:草履蟲、變形蟲
藻類植物:衣藻、小球藻
特徵: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在同一個細胞內完成
教學後記:本節教學主要分兩塊內容,通過對衣藻、草履蟲的教學突出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同時讓學生學會微觀世界的探究。好的方面是衣藻的結構與功能的探究較成功,學生參與度很高,雖然無法用實驗用儀器來親眼看見,但學生大膽猜測,廣泛舉例得到正確答案。不足之處在於草履蟲的探究還沒有完全展開,時間安排上有些緊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細菌的三種形態特徵以及相關的代表生物;部分真菌的名稱;細菌沒有細胞核,屬於原核生物,而真菌有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見到過變味、發臭的物品嗎?
學生:統一回答「是」
問: 你是如何存放這些食物,而使它們變味、發臭的?
生答:(沒放在冰箱里,放得太久了……貯存不當)
設問:到底是什麼使食物變味、發臭的呢?
介紹:現在在同學們的桌上的培養皿當中有一小塊變質的豬肉,因為已經發臭請同學們不要打開,還有另一份則是發霉的麵包。
問: 如何更好地觀察這些物品呢?
生答:(工具或儀器)
師: 今天給同學們的工具是放大鏡,請同學們來觀察豬肉和麵包的表面,你能看到什麼?
學生:觀察
生答:
投影:豬肉表面的菌落圖片
師: 同學們觀察到的一圈圈的是使豬肉發臭的一種生物的大部隊——菌落。一個圓形就是由幾百萬個細菌組成的大部隊。可想而知一個細菌是非常的小,所以想要觀察細菌的結構形態我們需要藉助更加先進的儀器:高倍的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
歸納: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生物,雖然個體很小但是集體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小小的細菌讓肉發臭,甚至腐爛了。
投影:細菌形態圖,學生觀察得出細菌的三種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
師:不管是何種形態的細菌,它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
投影:細菌結構圖,介紹:鞭毛(運動)、莢膜(保護),得出細菌為單細胞生物,復習單細胞生物的特徵。
投影:細菌結構和洋蔥表皮細胞結構比較。
學生觀察比較,進行交流。
師: 動、植物細胞中都有一個細胞核,而細菌有遺傳物質,但卻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因此我們根據有無細胞核將生物可以分成兩大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問: 如何定認這兩個概念?
生答:有真正的細胞核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無真正細胞核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
問: 細菌屬於哪一類?
生答:
細胞核
板書:無 原核生物
有 真核生物
問: 細菌無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沒有像草履蟲那樣的攝食結構,它是如何生存的?
生答:(依賴現存的有機物生活)
師: 這種營養方式我們稱之為「異養」
師: 根據細菌的營養方式,你能說說細菌的利弊嗎?
播放錄象: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問: 細菌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張小小的紙幣上就有幾百萬個細菌,可見細菌的繁殖能力很強,那麼你知道細菌是如何繁殖的嗎?
播放錄象:細菌的分裂生殖。
發給每組學生幾種發霉的物品。
投影:發霉的麵包圖片
師: 同學們在麵包上觀察到的是使麵包發霉的微生物,我們稱之為黴菌。
生: 閱讀P.63第一段
問: 黴菌與細菌有何共同點與不同點?
(共同點:異養; 不同點:真核生物)
介紹:黴菌也是微生物,屬於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問: 到現在為止,同學們知道的真核生物有哪些?
生答:動物、植物、真菌: 黴菌
展示:各種發霉的物品:桔子、麵包、饅頭、油炸物品
各種食用菌
介紹:其它真菌:酵母菌:單細胞,用於發麵包、釀酒
青黴:使桔子發霉
食用菌:
問:同學們知道哪些是食用菌?
生答:
板書:酵母菌:單細胞生物
食用菌
總結:細菌、真菌都屬於微生物
板書:微生物
問: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生答:(原核、真核)
師: 幾乎所有的食物上都有微生物,但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有害的?如果不是,請舉例。
生答:
投影:乳酸菌:酸奶、乳酪
酵母菌:發酵、釀酒
黴菌:霉豆腐
食用菌:美食
總結:大部分微生物是有利的,而且可以分解地球上動、植物的屍體,科學家將微生物稱為「分解者」,如果沒有它們,地球上將被動、植物的屍體,以及垃圾埋葬。
板書設計:
細胞核
無 原核生物 細菌:單細胞
有 真核生物 真菌 黴菌
酵母菌:單細胞
食用菌
動物
植物
課後探究:食用上滋生微生物的條件是什麼?
(材料:P.64以及P.65的「食物保存」)
註:課後探究題在下次的課上評講。
條件:水分、合適的溫度、空氣等條件
教學後記:這是在家長開放日上的一節課,這部分內容學生接觸的很少,認識的也不多,因此藉助於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展示微觀的細菌與真菌形態結構圖,並用發霉的實物和放大鏡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感覺到微生物的存在,並用討論和觀看錄象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到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整節課較完整,學生學得很有興趣。
第3課時
引入:多細胞植物體是由一個細胞(受精卵)經過無數次細胞分裂和生長成的,按這個道理,一個植物體內的細胞應該是一模一樣的。事實是怎樣的呢?
生:不是
師:舉例說明。
生:
師:大家回答的很好,我們平時吃蘋果時,往往是削了皮以後再吃,為什麼?
生:皮的味道不好。
師:果肉汁多,口感好;果皮無味,不易嚼爛。從這個例子你發現了什麼?
生:果肉和果皮是由兩種不同的細胞構成的。
展示表皮細胞和果肉細胞的圖片
問:1、表皮細胞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
2、果肉細胞之間有沒有相同之處?
3、表皮細胞和果肉細胞有什麼不同點?
學生分組討論
老師歸納總結:1、果肉細胞的形態和結構都相似,
2、表皮細胞的形態和結構都相似,
3、表皮細胞細胞壁厚,排列緊密;果肉細胞細胞壁薄,細胞間隙大
師:像蘋果表皮細胞這樣形態和結構相似,細胞緊密排列,起保護作用的一群細胞就是一種組織,叫保護組織。蘋果的果肉細胞也是一種組織叫營養組織,他的作用是製造和儲存營養物質。植物就是有各種基本組織構成的,除了剛才說的這兩種外還有其它一些組織。
三、植物的組織
1、 保護組織:起保護作用
2、 營養組織:製造和貯存營養物質
展示輸導組織、機械組織、分生組織的圖片,分別介紹。
板書:3、機械組織:支撐和保護作用
4、分生組織:分裂產生新細胞
5、輸導組織:運送水分,無機鹽以及由葉製造的營養物質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植物的基本組織,我們來分析一下葉子都是由哪些組織組成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1、 表皮是植物的一種保護組織,起保護作用
2、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肉細胞是植物的一種營養組織
3、 在葉脈處,有輸導組織,用來運送由根吸收的水分,無機鹽以及由葉製造的營養物質。
師:葉是植物的一種器官,這個器官是有各種組織構成的,這些組織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組織形成的是通過細胞的分化產生的,細胞分裂所產生的新細胞,起初在形態、結構方面都很相似,並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後來,除了一小部分細胞仍保持著分裂能力外,大部分細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生長過程中,這些細胞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變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可見,組織的形成是細胞分化的結果。細胞分裂的結果是細胞數目的增加,而細胞的形態和結構都不發生變化,而細胞分化則是在細胞分裂的基礎上,形成不同形態和結構的細胞群的過程。(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印象,理解)
板書:5、分裂:細胞形態結構不變
分化:細胞形態結構發生變化
小結:對照板書有學生來小結這節課所學內容。
板書設計:
2.3 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
三、植物的組織
保護組織:起保護作用
營養組織:製造和貯存營養物質
植物的組織 機械組織:支撐和保護作用
分生組織:分裂產生新細胞
輸導組織:運送水分,無機鹽以及由葉製造的營養物質
分裂:細胞的形態結構不變
分化:細胞的形態結構發生變化
第4課時
提問:植物體有幾種組織?各有什麼功能?
生:保護組織:起保護作用
營養組織:製造和貯存營養物質
機械組織:支撐和保護作用
分生組織:分裂產生新細胞
輸導組織:運送水分,無機鹽以及由葉製造的營養物質
師:動物體、人體也和植物一樣,細胞也要經過細胞分化後形成組織,動物體有沒有起保護的組織?這些組織應分布在哪裡?
生:人的皮膚、內臟器官的表面和體內各種管腔的內表面
展示上皮細胞的圖片
師:從細胞的結構看,為什麼上皮組織具有保護的作用?
生:細胞的排列緊密
師:上皮組織除了具有保護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細胞還有分泌和吸收物質的功能。
展示結締組織的圖片。
讓學生與上皮組織比較,分析他們之間的差異,得出結締組織細胞的特點
師:血液、肌腱、軟骨、皮下脂肪等都屬於結締組織。請同學們根據結締組織細胞的結構特徵和自己的經驗猜想結締組織的功能是怎麼樣的?
生:運輸、支持等功能
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的可讓學生按照從組織的分布---結構特點---主要功能的順序進行自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結構和功能的關系。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的分布、結構特點、主要功能。學生提出自學中所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討論解決。
在學生的自學中設置:
1、動物體為什麼能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肌肉組織有幾種類型?
2、 人體是通過什麼結構來控制肌肉組織的收縮的時間和力度的?
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肌肉組織的學習中,教師講授心肌、骨骼肌(橫紋肌)、平滑肌自主性運動方面的區別
通過觀察書本38頁的圖2-88辨析各種組織。完成填空。
教師學生一起歸納動物體四大基本組織的特點、分布、主要功能
組織
結構特點
分布
主要功能
上皮組織
細胞緊密排列
人的皮膚、內臟器官的表面和體內各種管腔的內表面
保護功能、有些具有分泌和吸收物質的功能
結締組織
細胞間隙較大、細胞間質較多,體內分布廣、形態多樣
血液、軟骨、肌腱
運輸、支持
肌肉組織
細胞成長纖維狀
人體四肢、軀體,體內的心臟、胃、腸等器官
進行收縮和舒張,產生運動
神經組織
細胞呈樹狀
腦、脊髓和神經
接受刺激、傳導興奮
展示皮膚的結構圖,學生觀察,完成下面的讀圖題。
教師檢查。
Ⅳ 求幼兒園大班科學《望遠鏡和顯微鏡》教案
活動意圖: 使幼兒對望遠鏡的基本結構有一個較深刻的了解,培養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認知目標: 1、感知望遠鏡的基本構造,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影像變化。 2、感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應用 技能目標: 1、通過製作望遠鏡,鍛煉幼兒的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 2、通過實驗和製作,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採用的科學方法: 提問法、探索發現法、討論法。 幼兒材料: 望遠鏡展開圖、凸透鏡、凹透鏡 教師材料: 同上 實驗步驟: 1、如圖將卡片摳下 2、如圖將有線處折疊 3、如圖將凸透鏡凹透鏡粘貼 4、如圖將卡片粘貼,觀察現象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水嗎?我們來玩幾種新的關於水的游戲,好嗎? 2、講解玩水游戲方法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畫報紙的一個字上,透過水滴看字有什麼變化? (2)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畫報紙上的字有什麼變化? (3)把裝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畫報紙上,觀察紙上的字有什麼變化? 3、幼兒進行玩水游戲。 4、幼兒交流在游戲過程中的發現及問題。(凸透鏡看物體,物體變大。凹透鏡看物體,物體變小。) (二)活動進行中 1、材料探索 認識凸透鏡 (1)首先請幼兒觀察感受凸透鏡的特點,摸一摸,說一說,凸透鏡是什麼樣子的。 (2)提問:你們知道凸透鏡有什麼作用嗎? (3)用凸透鏡觀察書上的字體,請幼兒觀察現象,並說一說凸透鏡的特點:凸透鏡可以形成放大的像。認識凹透鏡 (1)首先請幼兒觀察感受凸透鏡的特點,摸一摸,說一說,凹透鏡是什麼樣子的?跟凸透鏡有什麼不同? (2)提問:你們知道凹透鏡有什麼作用嗎? (3)用凸透鏡觀察書上的字體,請幼兒觀察現象,並說一說凸透鏡的特點:凹透鏡可以形成縮小的像。 (4)引導幼兒說一說,怎樣用望遠鏡展開圖製作望遠鏡的鏡筒。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幼兒操作。 3、總結: 聯系生活,認識望遠鏡的用途, (三)互動課堂 水滴和放大鏡可以把萊克放大。 (四)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教師提問並進行作品展評 1、總結: 望遠鏡是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做成的。 2、提問:書中科學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評:比比誰的望遠鏡看的最清楚。 (五)總結延伸 談話: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望遠鏡呢? (六)撕頁、成品、袋子帶回家。
Ⅳ 科教版六年級科學《怎樣放的更大》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4、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Ⅵ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六年級上冊科學書裡面得第二單元教案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並被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只要具有放大鏡片透明、中間較厚的結構(比如加滿水後的燒杯、燒瓶)等,就具有同樣的(放大)功能。 4、放大鏡正確使用方法有(移動放大鏡)和(移動被觀察的物體)。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大小)沒有關系,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 5、人類最早使用的凸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並製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6、蒼蠅落在堅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還能在上面爬行,這和它(腳的構造)有關。
7、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通過(放大鏡)能觀察到蒼蠅的(復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的翅膀上布滿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8、昆蟲的「嗅覺」很靈敏,據說是因為它們的(觸角),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9、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
10、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11、許多岩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岩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13、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14、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製的復合顯微鏡在世界上第一個看了(細胞)。 15、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台)(反光鏡)等組成。
16、實驗證明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17、(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8、生命體細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功能。 19、我們還可以利用(乾草)培養微小生物。 20、我們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蟲)(變形蟲)(眼蟲)(喇叭蟲)(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21、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電視機的屏幕其實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成。 22、蚜蟲喜歡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蟲的大小如(針眼),蚜蟲的天敵是(草蛉)。
Ⅶ 求一份幼兒園中班 科學活動公開課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學生小組討論,嘗試。 班內交流。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匯報。 教師設問:猜猜看,放大倍數是2倍和3倍的兩個放大鏡疊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幾倍呢?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歸納出兩種可能「倍數相加等於4倍」、「倍數相乘等於6倍」。 教師告訴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是兩個放大鏡的倍數相乘。 教師說明顯微鏡的原理: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1.6 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目標】 1.發現並提出有關生命世界的問題,產生對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願望。 2.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進行研究,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3.能對觀察過程和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學准備】 1.教師預先准備好一些資料卡片或相關的書籍,這些資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養和觀察黴菌、如何培養手上細菌的菌落、如何獲得生活在水裡的微生物等。 2.根據學校的條件,准備一些顯微鏡和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標本、工具和材料。 【教學過程】 1.引入 對話:詹森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顯微鏡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了什麼? 為什麼列文虎克會有這么多精彩的發現? 我們的許多同學也用顯微鏡發現了生物世界的許多有趣的問題,大家讀讀我們教材上的事例。 學生閱讀教材第 15 頁「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內容。 講解:「寶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於觀察,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又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寶石花耐旱的答案。我們在平時觀察中,對周圍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許多問題,讓我們也來自己尋求答案。 2.提出問題 我們對生命世界有哪些問題呢?可以從自己的家、校園、我們的身體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學課文第 12 頁,然後分組討論,互相啟發,然後歸納出幾個可以探究的問題。如: 魚缸里的水變綠了,是不是水裡有什麼微生物? 廚房裡的砧板上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沒有微生物? 我們的頭發在顯微鏡下是什麼樣的? …… 大組交流。各組提出本組的問題,由學生或老師把這些問題都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歸類和篩選。 3.教師指導學生使用顯微鏡和准備觀察材料 說明顯微鏡下觀察的要求,講解觀察標本的製作和培養。 出示顯微鏡,講解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進行安全教育和環境教育。 4.確定研究課題,制訂研究計劃 各組從這些問題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本組的研究課題。 根據問題制訂觀察研究的計劃。 大組交流計劃。 5.布置課外觀察任務 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按計劃進行顯微鏡下的觀察研究。 根據自己的觀察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告訴學生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和寫作要求,包括課題名稱、問題是怎樣提出的、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研究結果、收獲和體會。內容要真實,除正文外,可附圖、表格、照片、實物等。 7、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 教學目標: 1.培養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增強合作探究的意識。 2.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能對觀察過程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整理,寫出簡單的符合要求的觀察報告。 3.發現並提出關於生命世界的問題,獲得關於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 對教室環境做相應布置、製作一張「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的研究大海報、了解各組研究的課題內容。 學生准備: 整理小組研究的方法、步驟、結果、遇到的問題等,完成《匯報交流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 (引導學生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觀察活動的材料准備、確定的研究計劃以及研究報告的內容、格式進行回憶、交流。) 學生匯報交流。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開個科學展示會,交流大家在上節課中研究的過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交流會前的准備 1、在交流會中,請大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組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向大家徵求對自己組的研究情況的意見。同時,我們也要互相評一評,看看哪組的研究更好? 2、那麼我們怎樣看一個研究好不好呢?應當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呢?請大家想一想。 3、學生共同討論,形成評價標准: A.有明確的選題 B.有完整的計劃 C.研究報告內容齊全(包括選題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研究的結果、研究中的問題等幾個方面) D.表述清楚有條理 E.小組成員團結合作 三、召開「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科學展示會 1、下面開始我們的「在顯微鏡下我們發現了什麼」科學展示會。由第一小組先進行匯報,請其他組的同學認真仔細聽,對他們的研究報告有什麼意見、建議或者問題,可以在他們匯報結束後提出來,然後再由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解答。 2、學生匯報。 3、交流:教師組織其他組的同學對第一組的研究報告提出意見、建議,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並由第一組同學解答質疑。根據評價標准,綜合各方面情況,對小組成果進行評價。 4、繼續組織其他組的匯報和評價活動。 四、課堂小結 1、教師引導學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