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散劑常用的混合方法有

散劑常用的混合方法有

發布時間:2022-07-31 10:22:49

Ⅰ 散劑的制備

1、粉碎與過篩:

葯物的粉碎與篩析見第三單元,按葯物本身性質及臨床用葯的要求,採用適宜的粉碎方法,粉碎並過篩得細粉備用。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種固體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過程或操作。通過此操作使散劑中各葯物混合均勻,色澤一致。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攪拌混合法和過篩混合法。小量制備多採用先研磨再過篩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備則多採用攪拌、過篩及先攪拌再過篩的方式混合。散劑中常用混合方法及操作要點如下。

(1)打底套色法 此法為中葯丸劑、散劑中對葯粉進行混合的經驗方法。系將少的、色深的葯粉先放入研缽中作為基礎,即為「打底」,然後將量多的、色淺的葯粉逐漸分次加入到研缽中,輕研混勻,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葯粉混勻。

(2)等量遞增法 一般而言,兩種物理狀態和粉末粗細均相似且數量相當的葯物易混勻。

而當葯物比例量相差懸殊時,則不易混合均勻,此時應採用「等量遞增法」,即先將量小的組分與等量的量大組分混勻,再加入與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組分再混勻,如此進行至量大的組分加完並混合均勻。

此法工時少,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術在研磨混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一般應先在研缽中加少許量大的組分,以飽和研缽表面能(即用葯粉填滿研缽表面縫隙),避免因量小組分直接加入研缽而被吸附的損失。

②當葯物的堆密度相差較大時,應將「輕」者先置於研缽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勻,如此配研混勻。這樣可避免輕者上浮飛揚,重者沉於底部而致使輕重粉末不能被混勻。

3、分劑量:

分劑量系指將混合均勻的散劑,按照所需劑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數的操作。根據散劑的性質和數量的不同可選用以下方法。

(1)目測法 即先稱取10份總量的散劑,根據眼力估量分成10等份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此法簡便易行,適於葯房小量配製,但誤差較大,可達10%~20%.毒性葯或貴重細料葯散劑不宜使用此法。

(2)重量法 按規定劑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稱量。此法劑量准確,但效率低。含毒性葯及貴重細料葯散劑常用此法。

(3)容量法 為目前應用最多的分劑量法。常用的散劑分量器是以木質、牛角、金屬或塑料製成的一種容量葯匙。有的在匙內裝有活動楔子,用以調節所需劑量。

大量生產時用散劑自動分量機及散劑定量包裝機。容量法適用於一般散劑分劑量,方便,效率高,且誤差較小。容量法分劑量應注意粉末特性並保持鏟粉條件一致,以減少誤差。

4、包裝:

散劑的比表面積較大,易吸濕、結塊,甚至變色、分解,從而影響療效及服用。因此應選用適宜的包裝材料和貯藏條件以延緩散劑的吸濕。

常用的包裝材料有有光紙、玻璃紙、蠟紙、玻璃瓶、塑料瓶、硬膠囊、鋁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

分劑量散劑可用各式包葯紙包成四角或五角包,非分劑量散劑多用紙盒或玻璃瓶包裝。散劑貯藏的環境應陰涼乾燥,且應分類保管,定期檢查。


(1)散劑常用的混合方法有擴展閱讀:

使用散劑的注意事項:

1、配製散劑要過100目左右的樣篩,葯粉要保持乾燥,以避免對皮損的不良刺激。

2、有滲出液分泌物及膿性皮損忌用散劑,因為散劑容易與滲出液結成葯痂,會導致繼發感染,而且散劑對糜爛面有較大的刺激性。

3、乾燥皸裂性皮損忌用散劑,以防止進一步拔干脫水,使皮損加重。

4、毛發部皮損使用散劑,因不易被清除,也不應使用。

5、含澱粉類的散劑,忌用於腋窩、腹股溝、乳房下及陰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皺褶及多汗區使用含澱粉類散劑,會使葯物與汗液混合,葯物粘附於皮損,腐敗分解,產生毒素,會加重對皮損的刺激。

Ⅱ 散劑的簡介

散劑(Powders)也稱粉劑,系葯物與適宜的輔料經粉碎、均勻混合而製成的乾燥粉末狀制劑。供內服或外用。一般可用以下三種方法對散劑進行分類:1、按組成葯味的多少,可分為單散劑與復散劑;2、按劑量情況,可分為分劑量散與不分劑量散;3、按用途,可分為溶液散、煮散、吹散、內服散、外用散等。
這種古老的傳統固體劑型,在化學葯品中應用不多,但在中葯制劑中仍有一定的應用。這是因為散劑具有以下一些特點:1、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積大、易分散、起效快;2、外用覆蓋面大,具保護、收斂等作用;3、制備工藝簡單,劑量易於控制,便於小兒服用;4、儲存、運輸、攜帶比較方便。
《醫源資料庫》:散劑 ,葯物劑型之一。葯物研成粉末為散。可內服又可外用。內服:粗末加水煮服;細末用白湯、茶、米湯或酒調服。外用:研成極細末,撒於患處,或用酒、醋、蜜等調敷於患處。
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散劑治療疾病的記載。由於散劑表面積較大,具有易分散、便於吸收、奏效較快的特點,至今仍是中醫常用的治療劑型。散劑製法簡單,當不便服用丸、片、膠囊等劑型時,均可改用散劑。散劑可分為內服散和外用散兩種。內服散又可分為煮散(是中葯特有的劑型之一,粉末較一般散劑為粗,不直接吞服而採用酒浸或煎湯的方式煎制,服時有連渣吞服者,有去渣服湯者,視處方具體規定而異。如銀翹散、五積散等)、一般散(如平胃散)兩種,外用散劑,又可分為撒布散(如桃花散)、吹入散(如錫類散)、眼用散(如八寶眼散)及牙用散(如牙疼散)等。

什麼是散劑葯製作流程是什麼成品狀態是什麼樣的,相關介紹的越詳細越好

散劑系指一種或數種葯物經粉碎、混勻而製成的粉狀葯劑。

散劑是古老的劑型之一,在中國最早的醫葯典籍��《黃帝內經》中已有散劑的記載。

《名醫別錄》中對散劑的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細曝燥乃搗,有各搗者,有合搗者……」的論述。這些制備原則至今仍在沿用。散劑歷代應用頗多。迄今仍為常用劑型之一,其製法也有進一步發展。

散劑的特點古代早有論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劑比表面積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點;散劑能產生一定的機械性保護作用;此外,製法簡便,劑量可隨症增減,當不便眼用丸、片、膠囊等劑型時,均可改用散劑。但由於葯物粉碎後比表面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濕性及化學活動性等也相應地增加,使部分葯物易起變化;揮發性成分易散失。故一些腐蝕性強及吸潮變質的葯物,不宜配成散劑。

散劑一般按其用途、組成、性質及劑量型分類。

按醫療用途可分為內服散劑與外用散劑。內服散如烏貝散、益元散等。外用散如金黃散、冰硼散等。

按葯物組成可分為單散劑與復方散劑。前者系由一種葯物組成,如蔻仁散、川貝散等。後者系由兩種以上葯物組成,如嬰兒散、活血止痛散等。

按葯物性質不同,可分為含劇毒葯散劑如九分散、丸一散等;含液體成分散劑如蛇膽川貝散、紫雪散等;含共熔組分散劑如白避瘟散、痱子粉等。

按劑量型可分為分劑量散劑與非劑量散劑,前者系將散劑分成單獨劑量由患者按包服用,如多數的內服散劑;後者系以總劑量形式發出,由患者按醫囑自己分取劑量,如多數的外用散劑。

散劑的質量要求:

散劑中的葯物均應粉碎,根據醫療需要及葯物性質不同,其粉碎細度應有所區別。除另有規定外,一般內服散劑應通過80~100目篩;用於消化道潰瘍病應通過120目篩,以充分發揮其治療和保護潰瘍面的作用。兒科和外用散劑應通過120目篩。眼用散劑則應通過200目篩。

散劑一般應乾燥、疏鬆、混合均勻、色澤一致。

劑量型散劑其裝量差異限度,應符合葯典規定。

Ⅳ 什麼是「打底套色法」混合此種方法適合用於什麼物料的混合

打底套色法:此法是中葯丸劑、散劑等劑型對葯粉進行混合的一種經驗方法.所謂「打底」是指將量少的,質重的、色深的葯粉先放入乳缽中(混合之前應首先用其它色淺的、量多的葯粉飽和乳缽),即為「打底」,然後將量多的、質輕的、色淺的葯粉逐漸地、分次地加入乳缽中輕研、使之混合均勻,即是「套色,此法的缺點是側重色澤,而忽略了粉體粒子等比容積易混合均勻的機理。
等量遞增法:根據粉體粒子等比容積易混合均勻的機理,將比例相差懸殊的葯物採用「等量遞增法」混合,習慣上稱之為「配研法」。
倍增套色法 即以打底套色法 打底套色法為基礎,套研時採用 打底套色法 等量遞增法,混合均勻。

Ⅳ 散劑混合主要遵循的原則

散劑也稱粉劑,系葯物與適宜的輔料經粉碎、均勻混合而製成的乾燥粉末狀制劑。供內服或外用。散劑,是指一種或數種葯物經粉碎、混勻而製成的粉末狀制劑。也是古老的劑型之一。散劑比表面積較大,因而具有易於分散,利於敷布吸收,奏效快;制備方法簡便,劑量容易控制,葯質比較穩定;適於小兒服用;運輸攜帶比較方便。

散劑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散劑末細者可直接沖服,如川芎茶調散、七厘散;將飲片搗成粗末加水煮沸取汁服者稱煮散,如香蘇散。外用散劑一般勻撒瘡面上或患處,如生肌散、金黃散等;還有吹喉、點眼等外用散劑,如冰硼散、八寶眼葯等。

散劑要求粉碎細度適當,混合均勻,色澤一致,劑量准確。為了消除散劑的不良氣味或刺激性,除了用矯臭矯味法或裝入膠囊外,還可將葯物粉末製成包衣顆粒劑或微型 膠囊劑。

Ⅵ 散劑制備時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散劑制備時的混合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1,含毒葯,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等小劑量葯品時,常添加一定比例的賦形劑製成稀釋散。
2,當處方中各組分的量相差懸殊時,為保證混合均勻,常採用等量遞加法。

Ⅶ 散劑的制備為什麼先加氧化鎂再加碳酸氫鈉

散劑的制備為什麼先加氧化鎂再加碳酸氫鈉
1、氧化鎂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為阻燃劑的使用,傳統阻燃材料,廣泛採用含鹵聚合物或含鹵阻燃劑組合而成的阻燃混合物.
2、氧化鎂的另一用途是可以用作中和劑,氧化鎂鹼性,吸附性能好,可以用作作含酸廢氣、廢水處理、含重金屬及有機物廢液處理等的中和劑,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國內需求增長迅速.
3、壓細的氧化鎂可用作光學塗料.塗層厚度在300納米至7毫米之間時,塗層是透明的.1毫米厚的塗層折射率為1.72.
4、用於攀石用途,可吸手汗,(注意:吸入氧化鎂煙能導致金屬煙霧病.)
5、主要用於配製內服葯劑以中和過多的胃酸.常用的制劑有:鎂乳——乳狀液;鎂蓋片——每片含MgO0.1g,;制酸散——氧化鎂和碳酸氫鈉混合製成的散劑等.
6、輕質氧化鎂主要用作制備陶瓷、搪瓷、耐火坩鍋和耐火磚的原料.也用作磨光劑粘合劑url]塗料]和紙張的填料,氯丁橡膠和氟橡膠的促進劑和活化劑.

Ⅷ 顆粒劑與散劑的制備工藝有何異同

顆粒劑與散劑的制備工藝異同:制備過程:葯物 粉碎 過篩 混合 造粒 壓片如與其他組分均勻混合後直接分裝,可獲得散劑;如將混合均勻的物料進行造粒、乾燥後分裝,即可得到顆粒劑;混懸劑的穩定性問題主要是物理穩定性,它主要與混懸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電與水化、絮凝與反絮凝、結晶微粒的長大、分散相的濃度和溫度等這些因素有關。

如將制備的顆粒壓縮成形,可制備成片劑;如將混合的粉末或顆粒分裝入膠囊中,可制備成膠囊劑等如片劑和膠囊劑口服後首先崩解成細顆粒狀,然後葯物分子從顆粒中溶出,葯物通過胃腸粘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顆粒劑或散劑口服後沒有崩解過程,迅速分散後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葯物的溶出、吸收和奏效較快。

制劑吸收的快慢順序一般是:散劑>顆粒劑>膠囊劑葯物本身的化學性質應穩定,在使用或貯存期間含量應符合要求;混懸劑中微粒大小根據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應很慢,沉降後不應有結塊現象,輕搖後應迅速均勻分散;混懸劑應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懸劑應容易塗布。

Ⅸ 小劑量葯物倍散的制備方法及混合原則

倍散劑量毒劇葯添加定量填充劑制稀釋散利於步配製稀釋倍數由劑量定:劑量0.1~0.01g配10倍散(即9份稀釋劑與1份葯物均勻混合散劑)0.01~0.001g配100倍散0.001g應配1000倍散配製1000倍散應採用逐級稀釋用稀釋劑乳糖、糖粉、澱粉、糊精、沉降碳酸鈣、磷酸鈣、白陶土等惰性物質般採用配研製備稱量應確選用平便於觀察混合否均勻加入少量色素
感覺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意義的
還是自己找下資料吧

閱讀全文

與散劑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
如何掌握正確解讀觀察數據的方法 瀏覽:579
家庭找對象最佳方法 瀏覽:616
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手術 瀏覽:712
榮耀手機的來電轉接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36
騰訊手機許可權設置方法 瀏覽:805
相片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274
寫工作思路或方法如何提煉 瀏覽:280
網紅大肚子杯吸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421
出牌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