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穿刺活檢針使用方法

穿刺活檢針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31 07:54:17

A. 骨髓穿刺怎麼個做法

骨髓穿刺術,是血液科的最基本診斷手法。可以看到骨髓中各種成分以及細胞的形態變化及組成變化。臨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於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也可用於造血幹細胞培養、細胞遺傳學分析及病原生物學檢查等,以協助臨床診斷、觀察療效和判斷預後等。

  骨髓穿刺適應於:各種血液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隨訪。不明原因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增多或減少及形態學異常。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可作骨髓培養,骨髓塗片找寄生蟲等。多次干抽時應進行骨髓活檢。血友病患者禁作骨髓穿刺。晚期妊娠的女性慎做骨髓穿刺,小兒及不合作者不宜做胸骨穿刺。

B. 骨髓穿刺術的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選擇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後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此處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後上棘:位於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處骨髓含量豐富,當上述部位穿刺失敗時,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處骨質較薄,其後有心房及大血管,嚴防穿透發生危險,較少選用;④腰椎棘突:位於腰椎棘突突出處,極少選用。
2.體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時取仰卧位,前者還需用枕頭墊於背後,以使胸部稍突出。髂後上棘穿刺時應取側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卧位。
3.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直至骨膜。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肥胖者可適當放長,胸骨柄穿刺約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於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柄穿刺,穿刺針與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當穿刺針接觸到骨質後則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5.用乾燥的20ml注射器,將內栓退出1cm,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用適當力度緩慢抽吸,可見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內,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為宜,取下注射器,將骨髓液推於玻片上,由助手迅速製作塗片5~6張,送檢細胞形態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6.如需作骨髓培養,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養液內。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針腔被皮膚、皮下組織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進針太深或太淺,針尖未在髓腔內,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鑽入少許或再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上帶有血跡,再行抽吸可望獲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插入針芯,輕微轉動拔出穿刺針,隨將消毒紗布蓋在針孔上,稍加按壓,用膠布加壓固定。

C. 留置針的使用方法

1、物品准備:輸液瓶(玻璃瓶、塑料袋、塑料瓶) 輸液器
固定敷料(膠帶、透明貼膜)
連接配件(肝素帽、無針連接)
流速控制裝置(輸液泵、微量泵)
留置針
消毒碘伏、棉簽
止血帶
2、選擇血管:選擇粗直,彈性好,血流豐富,避開靜脈瓣和關節。
3、消毒皮膚: 消毒范圍為8*8cm。
4、扎止血帶:消毒范圍上方10cm,不宜過緊,不宜超過2分鍾。
5、移除護針帽,松動針芯:垂直向上移除護針帽,左右松動針芯。
6、連接頭皮針,排氣。
7、穿刺:扒緊皮膚,直刺靜脈,以15-30度進針,進針慢,見回血後再進針0.2cm。
8、退針芯:一手持針座,一手退針芯。
9、送導管:將導管全部送入靜脈內。
10、松開止血帶,調節滴速。
11、封管與護理:用無菌透明貼,以穿刺點為中心固定。保持穿刺點的清潔乾燥,透明貼3-5天更換一次,夏天可2天更換一次,有不粘或污染時及時更換。
12、記錄:在靜脈穿刺部位粘帖標簽,署名穿刺日期、操作者姓名等。並每天記錄導管留置情況以及特殊用葯的名稱、劑量、用法 。

D. 穿刺針穴埋線暈針的處理方法

1.穿刺針埋線法:
常規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厘米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後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綳緊或提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當出現針感後,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敷蓋消毒紗布。
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頭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厘米放入針頭內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同前。
用特製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後,以 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約1厘米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 15°~40°方向刺入,待針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厘米,隨後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口。
2.切開埋線法:
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劃開皮膚(0.5~1厘米),先將血管鉗探入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酸感點按摩數秒鍾,休息1~2分鍾,然後用0.5~1厘米長的羊腸線4~5根埋於肌層內,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後拆去絲線。
埋線多選用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穴位,以腰部及腰部穴最常用,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1次。
3.三角針埋線法:
在距離穴位兩側1~2厘米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後,在 標記處用0.5~1%產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鬆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敷蓋紗布3~5天,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1次。
「禁忌症」
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注意事項」
1.根據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臟、大血管和神經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2.羊腸線用剩後,可浸泡75%酒清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3.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4.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准、防止斷針。
5.埋線最好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頭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6.注意術後反應。一種屬於正常反應,由於刺激損傷及羊腸線刺激,在1~5天內,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無菌性炎症反應。少數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要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
施術後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少數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後4~24小時內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左右,局部無感染現象,持續2 ~ 4天後體溫恢復正常。埋線後還可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多形粒細胞計數的增高現象,應注意觀察。
另一種則是異常反應,有以下幾種情況:
(1)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2)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坐骨神經、腓神經,會引起足下垂和足大趾不能背屈。發生此種現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並經予適當處理。
(3)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並可伴有發熱,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E. 肺部穿刺活檢怎麼做

肺部經皮針活檢是肺部非血管性介入技術中的重要內容,一些影象學難以明確性質的病變,通過活檢取得細胞學組織學資料可作出定性診斷和鑒別診斷,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制定以及治療後隨訪,預測預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檢查方法
:首先作常規的肺部ct掃描,然後在ct圖像上測出穿刺點到預定穿刺目標的距離和角度,穿刺點常規皮膚消毒、鋪巾、局部麻醉。測量好穿刺深度,令病人屏氣,按照預定角度進行穿刺。穿刺時要注意保持穿刺針在穿刺點的同一掃描層面內,盡量採用與地面平行或垂直的方向,穿刺到位後,進行ct局部掃描,確定針尖是否在病灶內,若需要調整方向,要把穿刺針退到胸壁再進行調整,或者拔出重新穿刺。在調整穿刺針或拔針時,要病人屏氣,針在體內時,讓病人平靜呼吸,盡量避免咳嗽。穿刺完畢退出穿刺針,穿刺標本固定,送病理檢查。
肺內穿刺活檢術近年來在臨床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很多種非血管性的導引方法可達到活檢或治療目的,在醫學影像方面就ct、透視,使用哪一種技術取決於病灶的部位、大小、性質與醫生的熟練程度、習慣及病人的熟練承受能力。應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比較簡單,且並發症少。
用ct引導穿刺最大的優點是:ct圖像密度解析度高,能清楚顯示病灶的大小、囊實性、有無壞死以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不受氣體、脂肪與骨骼等干擾,影像無重疊,可用薄層掃描,定位準確,能判斷針尖的位置,所以,安全性好,活檢的成功率高,可達90%,治療效果也很好。但ct導引下穿刺也有缺點:由於不是適時顯像,呼吸移動會給准確定位造成誤差,必須訓練病人掌握好呼吸時相。當穿刺針需與橫斷面成一定角度時,穿刺技術有一定的難度,可調整龍門架的角度。

F. 做腰椎穿刺的過程是怎樣

通常取彎腰側卧位,自腰2至骶1(以腰3-4為主)椎間隙穿刺。局部常規消毒及麻醉後,戴橡皮手套,用20號穿刺針(小兒用21-22號)沿棘突方向緩慢刺入,進針過程中針尖遇到骨質時,應將針退至皮下待糾正角度後再進行穿刺。成人進針約4-6cm(小兒約3-4cm)時,即可穿破硬脊膜而達蛛膜網下腔,抽出針芯流出腦脊液,測壓和緩慢放液後(不超過2-3ml),再放入針芯拔出穿刺針。穿刺點稍加壓止血,敷以消毒紗布並用膠布固定。術後平卧4-6小時。若初壓超過2.94kPa(300mm水柱)時則不宜放液,僅取測壓管內的腦脊液送細胞計數及蛋白定量即可。
1.囑患者側卧於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國窩處並用力抱緊,使脊柱晝量後凸以增寬椎間隙,便於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骼後上棘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常規消毒皮膚後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局部麻醉。
4.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北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約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正常側卧位腦脊液壓力為0.69-1.764kPa或40-50滴/min。若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試驗。即在測定初壓後,由助手先壓迫一側頸靜脈約10s,然後再壓另一側,最後同時按壓雙側頸靜脈;正常時壓迫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壓迫後10-20s,迅速降至原來水平,稱為梗阻試驗陰性,示蛛網膜下腔通暢。若壓迫頸靜脈後,不能使腦脊液壓力升高,則為梗陰試驗陽性,示蛛網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壓後壓力緩慢上升,放鬆後又緩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顱內壓增高者,禁作此試驗。
6.撤去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如需作培養時,應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術畢,將針芯插入後一起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術後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難則平卧)4-6h,以免引起術後低顱壓頭痛

G. 前列腺穿刺病理學檢查方法有哪些具體指什麼

活體組織檢查是疾病診斷的重要方法。隨著穿刺針和穿刺技術的不斷改進,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前列腺腫塊確診依賴於組織的病理學檢查,前列腺穿刺活檢是前列腺腫塊診斷的重要方法,穿刺途徑多採用經會陰或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法,穿刺手法又分為手指引導及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法。
經直腸前列腺穿刺細胞學檢查優點是成功率高,損傷小,缺點為有感染可能。一般經直腸穿刺採用Franzen穿刺針及導引器。Franzen穿刺器具包括長針頭、10ml帶有特殊把柄的針管及專門引導穿刺針走行方向及角度的指套各一件。
(一)操作方法患者取側卧位或胸膝位,肛周局部消毒處理,術者左手戴消毒手套,示指經肛門查找前列腺可疑病灶部位,在Franzen穿刺針引導指套引導下,將穿刺針刺人病變部位,利用Franzen穿刺針管產生的負壓將可疑組織吸人針內送細胞學檢查。為防止感染,在穿刺前一天及術後應用抗生素。此方式操作相對簡單,可在門診進行,也可重復穿刺觀察治療效果。
(二)臨床意義前列腺脫落細胞包含前列腺上皮細胞、精囊上皮細胞、尿道上皮細胞,偶含精子。
1正常前列腺脫落細胞(1)前列腺上皮細胞:呈柱形、立方形或多邊形,鏡下為成群或散在分布,細胞漿巴氏染色著色,量適中,細胞邊界清楚,胞核圓形,中心位。
(2)尿道上皮細胞:尿道上皮細胞包括移行細胞、鱗狀上皮細胞及粒狀上皮細胞,因分布部位不同而不同。前列腺部尿道大部為移行上皮所覆蓋,尿道大部為復層柱狀上皮,尿道外口為復層鱗狀上皮。
(3)澱粉樣小體:為前列腺分泌物質,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一,呈同心圓結構,發生鈣鹽沉積後形成前列腺結石。澱粉樣小體見於前列腺炎患者,也可見於正常前列腺液。
2異常前列腺脫落細胞成分(1)前列腺炎:可見數量不等的中性粒細胞、膿細胞或陳舊紅細胞。慢性前列腺炎時可見變性的上皮細胞。朗漢斯巨細胞是前列腺結核的典型標志。
(2)前列腺腺癌:根據分化程度可分為高分化及低分化兩類。高分化前列腺腺癌細胞呈圓形、卵圓形,胞漿中量,有空泡,核大小形態不一,位於偏心位,染色質增多,不均勻。低分化前列腺腺癌脫落細胞成團,排列緊密,細胞小,核漿比例失常,核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可見核分裂象。
(3)前列腺腺管癌:發病率低,但癌細胞易脫落,故細胞學檢查陽性率高,從而可做到早期診斷,塗片中可見成群團狀脫落細胞,核體積增大、邊緣不清,胞漿內含有大小不等分泌顆粒。
(4)前列腺移行細胞癌:多源於尿道周圍的初級前列腺管,可伴有膀胱移行上皮癌。癌細胞易於脫落,惡性移行細胞多為圓形,核漿比例失常,核大漿少並畸形,可見到核仁,核染色質增多,分布不均。胞漿少,可見嗜天青顆粒。
(5)前列腺鱗狀細胞癌:其發生率很低,細胞體積較大,胞漿內含有角蛋白,嗜酸性,細胞核大、著色深、形態呈畸形。
前列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根據採取標本途徑可分為經會陰和經直腸活體組織檢查兩種方式。前列腺癌的最終診斷有賴於前列腺活體組織檢查,因此,當臨床懷疑前列腺疾病並不能確定是良性或惡性病變時,應進行前列腺活體組織檢查。
(一)經會陰前列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經會陰前列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有準確性較低的缺點,在無超聲波定位的情況下,正確操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穿刺針需要經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及筋膜等,當病灶較小時,要精確採取可疑組織有一定難度。有學者認為缺乏經驗的醫師,經會陰穿刺前列腺活體組織檢查的滿意率不足2/3。正確的操作方法應該是:患者取截石位,會陰局部消毒及麻醉,以左手示指經肛門尋找固定前列腺可疑病變部位,用Silrman或Tru-cut針經會陰穿刺,以規定操作方式,切取病變組織標本。經會陰前列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偶可發生尿道損傷、血尿、會陰血腫等並發症,應在操作過程中注意。
(二)經直腸B超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近年來經直腸超聲波檢查技術的准確率已超過其他方式,並在臨床上得到較廣泛的應用。經直腸B超引導下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准確率較高。經直腸B超引導下前列腺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的適應證:①PSA>4ng/ml且DRE或經直腸超聲波檢查(TRUS)異常,行可疑部位活檢;②PSA>10ng/ml,行前列腺不同方向系統性隨機活檢;③PSA在4~10ng/ml之間,DRE或TRUS異常,行系統性隨機活檢;④PSA正常,DRE或TRUS異常,行可疑部位活檢。
操作步驟:穿刺前3天開始口服抗生素,穿刺後繼續服用3天。穿刺前1小時清潔洗腸。患者取左側屈曲卧位,先在超聲波探頭尖端塗上適量耦合劑,外套一個避孕套,探頭尖端再塗一層耦合劑。然後將無菌的活體組織檢查針固定裝置安裝在探頭上。把探頭緩慢插入直腸內,用橫斷面及矢狀面掃描定位穿刺活檢部位,將所要穿刺的活檢部位或可疑病灶區移至穿刺線上,以達到自動彈射式活檢裝置(簡稱活檢槍)射程范圍之內,接著把已裝好無菌18號Tru-cut活檢針的活檢槍沿活檢針固定裝置推進,見到針頂起直腸黏膜時按動發射鈕,必要時可穿過直腸黏膜進入前列腺腺體內。槍擊後拔出活檢槍,按動前推芯鈕,把針槽內組織輕輕刮下置於活檢瓶中。75%酒精消毒活檢針後可再次穿刺。系統活體組織檢查可了解:①前列腺的范圍(體積);②估計整個腫瘤的全部Gleason分級;③確定在前列腺尖部或膀胱頸部腫瘤的位置,可幫助避免切緣陽性;④對可觸到的B期癌,系統活體組織檢查是了解腫瘤有無侵犯另一葉的惟一方法。

H. 穿刺針都消毒還是一次性

穿刺針一般是消毒的。多次使用。不過你放心,醫院里的消毒還是靠譜的。
好像也有一次性的,要貴一些!

I. 腹腔穿刺時穿刺針為什麼先垂直進入腹壁然後傾斜

個人認為1減少腹橫肌損傷2防止垂直刺入放液後癒合不佳,有腹腔積液滲漏

J. 靜脈穿刺進針方法

1-臨床上,對於靜脈進針的要求是這樣子的(不說消毒等):先直進(入真皮)後斜進(入靜脈),因為斜進入靜脈可使靜脈的創口有一個"斜型創口",不容易出現鼓包,在撥針後由有斜面,靜脈創口之間的連接會長一些,容易恢復;2-有經驗的醫生或護士是這樣進針的:(1)找准靜脈位置,從旁邊直入穿過真皮層,減少在真皮的時間(因為真皮層的神經最多,痛感也大),穿過真皮後放斜(即總體操作上直入的時間是很短的,大都數時間仍保持斜角操作),到達靜脈位置後斜插入,這樣不但可以在針刺時一直看到靜脈的位置,也容易感覺到刺進後的"空感",(2)如果第一次穿入血管後,發現未進入,應該退一下針(到真皮下),再刺一次(因為在真皮下,來回刺是不會感覺到痛的,但如果是在真皮中來回刺是很痛的,這一點很重要),(3)很多的操作都需要有很好的手感,有些人在手感方面很有天賦,但有些人需要在長期訓練後才會有的,建議你可以在不上班時找一個針頭進行感覺訓練,我以前在大學中看到老師會有這樣的訓練,其中包括醫學生的訓練,但現在好象不多了,但你可以加強一下,方法為:找一個包裝盒的紙皮(有空的那種),用水略為泡一下,然後用針頭進行訓練,包裝盒紙有空處,可以感覺到進入靜脈的操作感

閱讀全文

與穿刺活檢針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qq瀏覽器桌面小窗口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花盆收拾方法視頻 瀏覽:515
如何克服陳列困難的方法 瀏覽:295
天然氣著火後用什麼方法滅火 瀏覽:387
贊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194
吉利汽車近光燈安裝方法 瀏覽:369
湖南建築工程鋼筋除銹方法有哪些 瀏覽:762
選文描寫方法有哪些 瀏覽:654
天麻的食用方法視頻 瀏覽:923
fs308剃須刀電池連接方法 瀏覽:741
青少年如何補腎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678
如何掌握正確解讀觀察數據的方法 瀏覽:579
家庭找對象最佳方法 瀏覽:616
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手術 瀏覽:712
榮耀手機的來電轉接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36
騰訊手機許可權設置方法 瀏覽:805
相片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274
寫工作思路或方法如何提煉 瀏覽:280
網紅大肚子杯吸管的安裝方法 瀏覽:421
出牌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