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防風草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氣升作嘔、藜蘆、用於感冒風寒,溏泄不因於寒濕:諸病血虛痙急,慢驚慢脾風,頭痛不因於風寒功效,陽虛自汗等病、白附子等葯同用,常配合羌活;風疹瘙癢,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以及感冒風熱、《本草經集注》。
此外,與荊芥作用相仿。
2。外用,頭痛、勝濕止痛、散,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本品又有止血、《得配本草》。
一般生用:煎湯、用於風濕痹痛
風能祛風濕而止痛。
4:元氣虛;祛風葯
臨床應用
1,常配合白芍。
3、崩漏、天麻、身痛,止血炒炭用;或入丸,陰虛盜汗。防風治破傷風;腹痛泄瀉。
用法用量、發熱惡寒。
主治。
功效分類、陳皮等同用;骨節酸痛、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症,止瀉炒用、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本草經疏》、解痙,有祛風止痙的作用、止瀉作用,火升發嗽、用於破傷風、止癢:畏萆薢,5-10克,但多配合天南星,小兒脾虛發搐,法所同忌:解表葯。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惡乾薑、牙關緊閉;腸風下血、咽痛等症;風濕痹痛,煎水熏洗。
3,故兩葯往往配合應用:外感風寒;[3]瘡瘍初起
:祛風解表。
1:內服,二便秘澀、芫花;破傷風、白蘞、白術。
用葯禁忌
陰血虧虛、目赤、角弓反張、《唐本草》:適量,發熱惡寒;如用於便血,一般炒炭應用。
2,如用於腹痛泄瀉;頭痛身痛
㈡ "羌活"和"姜活"的區別
姜活
產地:
為傘形多年生草本植物姜活 Notopeteryginm incisum Ting ex H.T. Chang 及寬葉姜活 Notopteryiginm forbesii Boiss 的根莖及根。主產於中國四川、甘肅及雲南等地。
春及秋季採挖,乾燥,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膀胱、腎經。
功效:
散寒祛風,勝溫止痛。
臨床應用:
1. 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疼。
姜活辛溫,氣雄而散,發表力強,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散善治風寒濕邪襲表,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常與防風、細辛、蒼術、川芎等葯同用,如九味姜活湯;
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者,可配伍獨活、蒿本、川芎等葯,如姜活勝濕湯。
姜活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溫散寒,能去風寒濕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肩背肢節疼痛為佳,多伍防風、姜黃、當歸等葯同用,如蠲痹湯。
用量、用法:
3-10 克。
使用注意:
姜活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不宜服。
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現代研究:
姜活含揮發油、Beta-谷甾醇、歐芹屬素乙、有機酸及生物鹼等。
姜活注射液有鎮痛及解熱作用,並對皮膚真菌、布氏桿菌有抑製作用。姜活水溶部份有抗實驗性心律失常作用。揮發油亦布抗炎、鎮痛、解熱作用,並能對抗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
羌活
開放分類: 生物、植物、中葯、葯材、葯用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乾燥根莖和根。
[植物形態]羌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莖、葉皆有毛。常紫色,有縱溝紋。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柄,基部兩側成膜質鞘狀,葉為二至三回奇數羽狀復葉,小葉3~4對,卵狀披針形,小葉二回羽狀分裂邊緣缺刻狀淺裂至羽狀深裂,最下一對小葉具柄;莖上部的葉近無柄,葉片薄,無毛。復傘形花序,傘幅10~15;小傘形花序約有花20~30朵,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葯,有鎮痛、發汗、利尿之效。古代以羌族地區出產者為最佳,故又名羌活、獨活。傳說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又名獨搖草。雙懸果長圓形,主棱均擴展成翅。花期7 月,果期8~9月。
[葯材形狀]按葯材形態分為「蠶羌」、「竹節羌」、「大頭羌」和「條羌」等。蠶羌為略彎曲的根莖,環節緊密似蠶,長4~13cm,直徑 0.6~2.5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點狀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外皮脫落處呈棕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放射狀裂隙,皮部棕黃色,可見黃色分泌腔,習稱「硃砂點」,木質部黃白色,髓部黃色至棕黃色。氣香,味微苦而辛。根莖環節疏生似竹節狀者,習稱「竹節羌」。條羌為根莖及根,呈類圓柱形,長10~15cm,直徑1~3cm,根莖部具莖基及葉鞘殘基,根部具縱紋及皮孔。氣味較淡。
[功效]散寒解表,祛風濕,止痛。
[應用]
1、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疼。本品辛溫,氣雄而散,發表力強,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故善治風寒濕邪龍表,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常與防風、細辛、蒼術、川芎等葯同用,如九味羌活湯;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者,可配伍獨活、稿本、川芎等葯,如羌活勝濕湯。
2、用於風寒濕痹,戶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濕散寒,能去除風寒濕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戶背肢節疼痛者佳,多伍防風、姜黃、當歸等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作用注意]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盡善盡美弱者不宜服用。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五加皮
(《本經》)
【異名】南五加皮(《科學的民間葯草》)。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無梗五加、刺五加、糙葉五加、輪傘五加等的根皮。
【植物形態】①五加(《本經》),又名:豺漆(《本經》),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本草圖經》),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
落葉灌木,高2~3米。莖直立或攀援,分枝無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單生於葉柄的基部。葉互生或數葉簇生於短枝上;葉柄長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狀復葉,小葉5枚,少有3或4枚,頂端1枚較大,兩側小葉漸次較小,倒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長3~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光滑或僅沿脈上有銹色絨毛;小葉無柄。傘形花序,單生於葉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長1~3厘米,果時伸長;花多數,黃綠色,直徑約2厘米,花柄柔細,光滑,長6~10毫米;萼5齒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著生於肉質花盤的周圍,卵狀三角形,頂端尖,開放後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離,柱頭圓頭狀。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側向壓扁,直徑約5毫米,熟時紫黑色,近中央有縱脈3條。種子2粒,細小,半圓形而扁,淡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長於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採集】夏、秋採挖,剝取根皮,曬干。
【葯材】乾燥根皮呈捲筒狀,單卷或雙卷,長7~10厘米,筒徑約6毫米,厚約1~2毫米。夕表麵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黃色。氣微香,味微苦澀。以粗長、皮厚、氣香、無木心者為佳。
【功用主治】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腰痛,陽痿,腳弱,小兒行遲,水腫,腳氣,瘡疽腫毒,跌打勞傷。
註:姜活與羌活的葯理相同,應該是沒有區別的,羌活可以代替姜活
川加皮與五加皮是相同的,只不過川加皮為四川產的,產地的不同,葯理相同,無區別
薟就是稀薟草的簡稱
㈢ 天麻的吃法和作用
祛風濕,止痛、行氣活血。
天麻魚頭湯
天麻魚頭湯
原料:活鯉魚一條,去皮鮮天麻100克,茯苓10克,川芍、薑末各6克,醬油、麻油各10毫升,黃酒15毫升,白糖20克,蔥9克,精鹽、味精、胡椒粉各3克,水澱粉、鮮湯各適量。
做法:
1.將鯉魚去鱗、鰓和內臟,洗凈,裝入盤內;將川芎、茯苓切成片,用二次淘米水浸泡數小時,再將天麻放入泡過川芎、茯苓的淘米水中浸泡1-2小時,撈出天麻切成薄片待用。
2.將天麻片放入魚頭和魚腹內,置盆中,然後放入蔥、姜,加水適量,上籠蒸30分鍾出鍋待用。
3.用水澱粉、鮮湯、白糖、精鹽、味精、胡椒粉、醬油、麻油等調料,在鍋內燒開勾芡,澆在魚頭上即成。
功效:活血祛風,養血生發,健脾和中,補益肝腎。
應用:佐餐食用。適用於生發護發,此適用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頭痛、目眩肢麻、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症的輔助食療。
㈣ 普公英的功效和作用
蒲公英的功效:
1、清熱解毒 可用於熱毒證,尤善清肝熱,治療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
2、消癰散結 治療熱毒壅結於肌肉所致的癰腫瘡毒,高熱不退。對乳癰有良效,能解毒散結通乳,可內服或外敷,常配金銀花等同用。另外還可配大黃、丹皮治療腸癰。 蒲公英的作用:
1、 抗菌:50%鮮草汁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製作用;50%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製作用。
2、抗真菌: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4對奧杜盎小孢子菌許蘭黃癬菌,紅色毛癬菌等有抑製作用。
3、抗腫瘤:蒲公英熱水提取物30~4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接種後11~20天給葯有抑瘤作用,對接種後的1~10天給葯無效,其抗腫瘤作用類似香菇多糖,是通過免疫機制實現的。 另外,本品還有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等作用。 蒲公英用途: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熱毒瘡癰。 a.實火熱毒上攻,目赤咽腫,口舌生瘡。 b.熱毒瘡瘍,乳癰腫痛,疔毒內攻。 c.肺癰咳 吐膿血,腸癰腹痛發熱。
2,利濕:可治熱淋澀痛,及濕熱發黃。
蒲公英主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熱毒瘡癰。
a.實火熱毒上攻,目赤咽腫,口舌生瘡。
b.熱毒瘡瘍,乳癰腫痛,疔毒內攻。
c.肺癰咳 吐膿血,腸癰腹痛發熱。
2,利濕:可治熱淋澀痛,及濕熱發黃。
蒲公英主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可入葯,這有一些偏方你看看,有根據,但是本人試沒試過了^_^
1.感冒傷風:蒲公英;30克,防風、荊芥各1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2.各種炎症:薄公英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日服2次,連服3-5日。
3.慢性胃炎:蒲公英30克,豬肚1個,洗凈加水燉爛,分兩次食用。
4.上消化道出血:蒲公英、地榆等份,烘乾。
5.黃膽型肝炎:蒲公英、茵陳、白糖各50克,大棗10枚,共煮粥食,日食1-2次。
6.肺膿腫: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魚腥草20克,白糖適量,水煎服。
7.痔瘡出血:蒲公英、地榆各30克,焙乾研末,用生薑、大棗湯送服,每次6克。
8.氣管炎:干蒲公英60克、魚腥草40克,焙乾研成細末,用蜂蜜水送服,日服3次,每次6克。
9.便秘:鮮蒲公英60克,水煎取50-100毫升,加白糖或蜂蜜適量,日服1劑,連服3-5日。
10.小便淋澀:蒲公英、玉米須各60克,水煎濃汁,加白糖調服。
11.急性乳腺炎:鮮蒲公英60克,水剪服,早晚各服1次,同時將蒲公英搗爛敷患處,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加水及適量黃酒,煎濃汁,日服1劑,分2次服用。
12.跌打損傷:鮮蒲公英適量,洗凈搗爛,敷患處。
13.目赤腫痛:鮮蒲公英60-120克,水煎服。
14.油彩皮炎:蒲公英、馬齒莧各30克,水煎取汁,冷敷患處。
15.腮腺炎:蒲公英30-60克,水煎服功搗爛外敷。
蒲公英除葯用外也是早春一種很好的野生蔬菜,食用方法很多,葉片可生食、腌漬或焯後涼拌,也可切細片後與米煮食或油炒食用,還可製成不含咖啡鹼的蒲公英咖啡。其花則可釀製成蒲公英酒。日本已開始利用蒲公英提取物製成糖果、飲料和糕點等系列保健食品。
這個都是常見的,你看看對你有用處沒
㈤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葯酒方有哪些
(1)風濕酒Ⅰ(甲方)
葯物組成:川烏、草烏、金銀花、烏梅、甘草、大青鹽各6g。
功效:溫經散寒止痛。
主治:男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將上葯浸於白酒250ml 內,密封48 小時,過濾備用。每次5ml,每日3 次。
備註:高血壓病、心臟病、風濕熱、嚴重潰瘍病患者忌服。
(2)風濕酒Ⅱ(乙方)
葯物組成:川烏、草烏、紅花、烏梅、甘草各9g。
功效:溫經散寒,活絡止痛。
主治:女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將上葯浸泡於白酒500ml 內7 天,過濾後備用。每次5ml,每日3 次。
備註:高血壓病、心臟病、風濕熱、嚴重潰瘍病患者忌服。
(3)蘄蛇天麻酒
葯物組成:蘄蛇12g,羌活6g,紅花9g,防風3g,天麻6g,五加皮6g,當歸6g,秦艽6g,白糖90g。
功效:祛濕通絡。
主治: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等症。
用法:將上葯粉碎成粗粉,按滲漉法製成葯酒1kg 即成。每次最多不能超過60g,每日2 次。
(4)諸風應效酒
葯物組成:當歸、川芎、白龍、五加皮、石楠藤、僵蠶、白芍各90g,蒼術15g,白芷、苦參、何首烏、木瓜、牛膝、細辛、黃柏、知母、大楓子、薏苡仁、生地黃各9g,川烏、木香各3g,穿山甲、紫荊皮、羌活、獨活、威靈仙、藁本、防風各45g。
功效:活血養血,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通經活絡,補益肝腎。
主治:白虎歷節,一切諸風,癱瘓,寒濕痛,肢節疼痛。
用法:上葯共為粗末。好酒一壇(適量),將絹袋盛葯置於壇中,密封壇口,文武火重湯煮2 小時取出,去火毒,過3 日飲之。每次5 ~ 10ml,每日3 次。
(5)經驗九藤酒
葯物組成:鉤藤、紅藤、丁公藤、桑絡藤、菟絲藤、青風藤、天仙藤、陰地蕨根各120g,五味子藤(即紅內消)、忍冬藤各60g。
功效: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宣痹止痛。
主治:遠年痛風及中風左癱右瘓,筋脈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症。
用法:將上葯細切,以無灰酒適量,用瓷罐一個盛酒。其前葯真綿包裹放酒中浸之,密封罐中,不可泄氣,春秋7 日,冬10 日,夏5 日。口服,每次30 ~ 50ml,每日3 次。病在上,食後及卧後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㈥ 薄荷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1、防治風熱感冒。薄荷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是治療風熱感冒的常用材料,尤其適用於無汗或汗出不暢的人。《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溫病發汗用薄荷」。現代葯理研究顯示,薄荷油可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從而起到發汗、解熱的作用,輕證可用薄荷3克,桑葉、菊花、金銀花各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或者煮粥食用。
2、治療頭面部風熱。《葯品化義》記載,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也就是說,薄荷善行頭面,可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除內服外,也可用沸水沖泡,稍涼後熏蒸鼻部、眼部或含於口中,幫助人頭腦清醒,緩解風熱引起的頭痛、目赤腫痛、咽喉及牙齦腫痛、鼻腔灼熱等症,也可以用紗布吸取水煎液,敷貼在有熱感的局部,如眼部、口腔等。
3、消炎止癢。薄荷質輕透散,主入肺經,肺主皮毛,可以促進毛孔的開泄,使郁積於毛孔里的疹毒透散,它的清涼感可緩解皮疹的瘙癢感。研究顯示,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可單用,也可與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苦參等透疹止癢之品水煎,內服結合外用。
(6)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薄荷的食用方法非常簡單,可用薄荷葉泡茶喝,一次3—6克,泡法和茶葉一樣,也可和檸檬一起沖泡。如有條件,還可買一小盆鮮薄荷以備不時之需。鮮薄荷葉不論泡茶,還是拌沙拉,都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薄荷比較寒涼,有怕冷症狀的風寒感冒者不宜食用。
㈦ 急求防風通聖散和胃苓湯的中葯配比葯方.謝謝!
【來源】《宣明論方》
【異名】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葯、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 15克,石膏、黃芩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荊芥穗、白術、梔子各7.5克。
【功效】發汗達表,瀉熱通便。
【制備】上葯水煎或研粉水泛為丸。
【用法】丸劑每次口服6克,每日2次。湯劑清水煎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臨床應用] 臨床上用於治療感冒、頭面部癤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症、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屬於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者。
【說明】本方可用來治療胃火旺盛,食多便少之肥胖症。方用防風、荊芥、麻黃、薄荷疏風透表,使邪氣、濁垢從汗而解;大黃、芒硝通便泄熱;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里熱宿垢從二便而出。再以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調和葯性,清下而不傷里。諸葯飲用,有解邪熱,瀉宿垢,健腰身的作用。
功效:主治面色虛浮晦暗納呆形寒舌胖有齒痕苔白膩
服用方法:水煎溫服
葯品出處:《丹溪心法》加桂枝靈仙木瓜絡石
原料:蒼術:10g,厚朴:10g,陳皮:5g,甘草:5g,白術:10g,桂枝:5g,豬苓:10g,澤瀉:10g,生薑:10g,紅棗:10g
胃苓湯
【來源】《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甘草 茯苓 蒼術 陳皮 白術 官桂 澤瀉 豬苓 厚朴
【用法】上葯銼碎。每服15克,加生薑5片,大棗2枚,水煎服。
【主治】脾虛濕勝,致成黃疽,或大便泄瀉,小便清澀,不煩不渴。
方劑名稱 胃苓湯
方劑別名 胃苓散
葯物組成 白術、茯苓、澤瀉、厚朴、豬苓、陳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許。
處方來源 《保嬰撮要》卷七。
方劑主治 腸胃受濕,嘔吐泄瀉。
制備方法 上為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姜水、燈心、陳皮煎湯調下。若停食吐瀉,小便短少,腹脹作痛,用此方分利之,更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
㈧ 杏葉防風壯陽嗎
杏葉防風的功效與作用
解毒,止痛,行氣溫中,祛風除濕,活血消腫。
杏葉防風主治
主治脘腹寒痛,消化不良,痢疾,感冒,咳嗽,驚風,白帶,疝氣,跌打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杏葉防風食用方法
日常用法:內服,煎湯,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塗。
㈨ 川芎是什麼,川芎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相信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川芎,這是一種在中醫界赫赫有名的葯材,對於病症的治療效果比較理想,而且可以治療的病症非常多。川芎在生活中十分常用,能以止痛也能活血,下面介紹一下川芎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川芎的功效
行氣止痛是川芎的重要作用之一,它對女性痛經治療效果明顯,治療時可以與紅花以及桃仁等中蘢材一直使用,另外它還能治療心絞痛與冠心,治療時多搭配丹參一起使用,另外它還能治人類跌打損傷引起的腫痛。
川芎的作用
川芎能祛風止痛,平時出現風寒感冒時,可以直接用中葯川芎進行治療,能讓感冒症狀很快好轉,另外它還能治療人類的風濕骨痛,治療時可以把川芎與獨活還有防風等,一起煎制服用,會讓祛風除濕的功效更加出色。
川芎的食用方法
1、川芎煮田螺:川芎煮田螺是它的常見吃法之一,平時可以取川芎,田螺,煮制再加入薑片和蔥段以及料酒等一起煮制,煮好以後取出食用田螺並喝湯,它能活血化瘀,對氣滯型血瘀型的頸椎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川芎煮粥:川芎平時也能煮粥喝,煮制時可以准備川芎,粳米,桃仁和蠶蛹,把川芎與桃仁一起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後取出葯液再與洗凈的粳米一起煮製成粥,然後直接服用就可以。
㈩ 人參如何煲湯
人參雞湯(經典食譜)
原料:石柱參3克、土雞1隻、枸杞3克、姜3克、蔥3克、紅棗10克
調料:鹽5克
做法:
1、土雞剪掉臀尖、指甲、雞鼻,放入加了薑片的冷水中,煮沸,撈起備用;
2、用冷水沖去浮沫,讓雞皮定型備用;
3、飛水後的土雞、人參、蔥姜、枸杞、紅棗等加入足量的清水,煮沸;
4、轉文火煲80分鍾;
5、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味甘,為常用補氣湯,可大補元氣,有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補氣生血等療效
燉雞時也可以放1-3個蘋果有潤肺養心安神的功效
小貼士:為什麼煲的湯總是很渾濁。通常是在轉小火慢煮前、最後起鍋前,兩次撇清湯表面的懸浮物,這樣煲的湯又干凈,滋味又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