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管理食用菌
(1)食用菌栽培需要通氣好。食用菌是異養生物,它靠消耗氧氣來分解栽培料中的有機質,以獲取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同時分解有機物質時會產生有害的二氧化碳。栽培管理時的通風換氣既可滿足食用菌對氧氣的需要,又可排放代謝廢物二氧化碳。食用菌菌絲對二氧化碳的耐受力較強,但出菇階段如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話就會影響子實體的發育,造成畸形菇。
(2)食用菌栽培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不同的食用菌品種,其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多在25℃左右(但高溫菇品種除外);出菇適宜溫度一般比菌絲生長溫度低。濕度可表現為栽培基料的含水量,一般為55%—60%,即乾料與水的比例為1:1.2—1.5;在發菌和出菇階段,濕度主要是指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其具體的測量方法是可以在菇棚內懸掛干濕度計來測定。發菌期要求濕度在70%左右;而出菇期空氣濕度要求在85%—95%,但不能低於65%,否則會影響子實體的形成,但如果濕度高於了95%,就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
(3)食用菌栽培需要適宜的酸鹼度(PH值)。大多數食用菌喜歡偏酸環境。菌絲生長適宜的PH值為5—5.5,如大於7時則菌絲生長緩慢,大於8時則幾乎停止生長(但草菇除外)。我們在配製栽培料時加石灰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基料的PH值,使其偏鹼(7.8-8之內),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污染;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緩沖菌絲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多數食用菌耐鹼能力較強,在人工栽培可以加生石灰,但也有少數食用菌品種對鹼敏感,如猴頭菇、香菇、金針菇、黑木耳等,在人工栽培時最好不要添加生石灰或盡量少加。
㈡ 猴頭菇出菇階段管理很重要,猴頭菇出菇階段怎麼管理
為了創造適宜濕度的子實體生長發育期,必須對水分進行科學管理,並根據蘑菇大小、表面顏色、陽光氣候等不同條件採用不同的噴水量。綜上所述,溝灌的水面濕度高,不需要噴水。室內架栽,氣候乾燥時,微噴袋面;而在田間,蘑菇的微噴在擱板種植的洞口向下生長。噴水是否適度可以從蟄毛上觀察到。如果蟄毛新鮮潔白,彈性強,說明濕度滿足。如果蘑菇體蠟黃,刺毛不明顯,生長速度慢,那麼濕度不足,要多噴。噴水必須與通風相結合,使空氣清新,子實體茁壯成長。栽培場地必須創造一個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85%~90%。
猴頭菇是一種好氧真菌。如果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沉積過多,會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抑制中部發育,進而出現珊瑚狀畸形蘑菇。在這種飽和的濕度和靜止的空氣下,更容易變成畸形的蘑菇或被雜菌污染。為此,大田畦栽時,每天早上8點揭膜通風30分鍾,待子實體長大後適當延長通風時間。但嚴禁直接從風中吹蘑菇,以免縮小。
㈢ 食用菌工廠化 菌菇房控制系統 是怎麼個原理
食用菌工廠化專業控制系統
系統由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二氧化碳感測器、智能控制箱以及風機、製冷機、加濕器等外圍設備構成。
控制方式靈活
● 自動控制------根據設定的參數,智能控制箱按照預先編制的程序的自動運行
● 手動控制------根據需要,可以選擇現場手動控制方式,任意啟動各種各種模式。
● 集中監控------通過一根通訊線纜將每間菇房的控制箱串聯起來送至監控中心的監控電腦,構成菇房環境集中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能夠實時顯示並自動記錄每間菇房的監測數據(濕度、溫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外圍設備的工作狀態,遠程設定對每台控制箱的工作參數,自動報警提示並記錄報警發生的時間及報警原因。
● 互聯網監控------通過安裝配套的物聯網監控軟體,我們在家或者出差,都可以通過英特網實時了解菌菇房的各種溫度、濕度、CO2含量、設備的運行狀態等信息,讓菌菇的生產盡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㈣ 平菇出菇過猛,如何管制不出
一、出菇期要做好哪些環境調控技術管理措施? 在平菇栽培的過程中,當菌絲生長滿袋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袋內就會出現大量黃褐色水珠,這就意味著即將進入到出菇階段。此時需要加強環境調控,做好出菇管理。這是種植平菇高產的關鍵期。在評估環境調控方面,主要包括一拉、三增和一防,具體管理技術要點如下。 1.拉大溫差 總體而言,平菇是變溫結實型品種,適當加大溫差可以有效地刺激出菇。當菌絲開始扭結時,要將溫度降至15度左右。同時必須利用早晚氣溫低時加大通風量,降低溫度,將晝夜溫差拉大到8~10度左右。這樣才能促使原基分化形成,刺激出菇。如果是在秋冬和早春等低溫季節,白天要注意增溫保濕,夜間要加強通風降溫,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拉大溫差。如果在溫度高於20度的高溫期間,可以採用加強通風和及時噴水的方式來降溫。 2.合理調節濕度 平菇到了出菇關鍵期必須經常噴水,保證出菇場所的空氣濕度充分。一般來講,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95%之間最為合適。當培養料料面出現菇蕾後,必須採取保濕措施,向空中和地面噴霧。噴霧的原則是勤噴和少噴,根據空氣的相對濕度來隨時調整。需要注意的是,噴水時不能直接噴向料面,否則特別容易造成死菇現象,只有當菇蕾分化出菌蓋和菌柄時,才能適當噴灑少量霧狀水。 3.加強通風換氣 在平菇出菇關鍵期,如果出菇場所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導致平菇的菌柄變長變粗,容易形成菜花狀菇和大腳菇等畸形菇,所以必須加強通風換氣。在低溫季節通風的時候,一般中午12:00~1:00左右,一天一次,每次30分鍾。如果氣溫較高,通風換氣應該在早晚進行,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鍾。通風換氣時必須緩慢進行,避免讓強風直接吹到菇體上,以免菇體失水,邊緣捲曲而外翻,影響平菇出菇質量。 4.適當增加光照 在平菇出菇管理中,當菌絲扭結的時候就需要增加光照,一般的原則是三分陽七分陰。因為散射光可以誘導早出菇,多出菇。但是如果光照強烈而且是陽光直射的話,容易造成曬死菇體的現象。出菇期間,如果處於黑暗狀態下,光照不足,容易造成不出菇和出菇少的情況,甚至會出現柄長蓋小色淺的畸形菇。 二、平菇栽培不出菇的原因有哪些? 在平菇栽培過程中,如果出現發菌成熟的菌袋遲遲不出菇,或采過1~2潮菇的菌袋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比較常見,其原因具體有以下幾種可能。 1.料溫偏高 平菇品種較多,不同品種的平菇子實體可以在3~35度的范圍內生長。但是如果菌絲培養成熟的菌袋,料溫高於出菇溫度范圍,則容易導致原基不易發生,從而出現不出菇的情況。這種現象主要是在秋季栽培的低溫型品種中比較常見。 2.環境不適 菌袋所處的環境溫度,高於或低於所在品種的出菇溫度范圍。比如說在春夏秋季高溫季節栽培平菇,溫度高於出菇溫度,又或者在冬季低溫季節栽培,溫度低於出菇溫度范圍,都有可能導致不出菇或轉潮後不再正常出菇的現象。 3.積溫不足 在秋冬和早春時節低溫栽培的時候,如果栽培的溫度不夠,菌絲長期處於緩慢生長狀態,雖然發菌時間比較長,但是有效積溫不足,菌絲心理成熟度不夠,會導致遲遲不能出菇的情形。 4.水分不足 正常情況下,平菇出菇期間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95%之間。培養料的含水量應保持在60%~65%左右,如果發菌期培養料水分下降,或者菌袋錶面濕水偏干,容易造成水分不足。另外如果在產菇期間大量消耗培養料的水分後,沒有及時補充,也會造成水分不足,從而導致不出菇的現象。 5.病蟲害影響 在平菇栽培過程中,不管是生料還是熟料,又或者是發酵料栽培,如果受到雜菌污染,不但會與平菇菌絲爭奪養分,而且還會分泌有害物質,抑制平菇菌絲正常生長。並且當害蟲侵入菌袋之後,會大量咬食平菇菌絲,造成平菇菌絲的正常生理代謝受阻,從而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 三、平菇栽培出現死菇現象該如何防治? 在平菇栽培過程中,除了不出菇以外,還有一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那就是死菇。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種,具體來說,包括培養料含水量不適、用種不當、非定點出菇、袋裝不緊、菇蕾過密、冬季噴水過勤、通氣不良和農葯危害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造成的死菇現象,其防治的措施並不一樣,所以一定要對症下葯。 1.培養料含水量不適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平菇生長對水分需求量較多,對空氣相對濕度要求比較高。因此,如果培養料水分不足,營養供給發生困難時,必須適當提高培養料的含水量,保證其控制在65%左右。同時在原基期和出菇期間,應採用剪袋口或解口,但不撐開的出菇方式,否則袋口因失水過多,容易造成出菇過少或死菇。 2.用種不當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過老或用種量過大,在菌絲尚未長滿或長透培養料的時候,菌種部位就出現大量幼蕾,長成幼菇後得不到養分供應,特別容易造成萎縮死亡。所以,在生產上盡量選用長滿菌袋10天左右菌齡的菌種,來解決用種不當問題。冬季採用大袋栽培平菇用種量一般為10%~12%,採用中袋栽培兩頭接種時用種量一般為8%~10%。夏季的時候菌種用量可加大至15%。 3.非定點出菇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目前栽培平菇一般採用4層菌種3層料的大袋栽培方式,其規格為25×50厘米。如果出現非定點出菇的現象,可以選用兩頭打透眼的方式發菌,或者採用兩頭接種17×45厘米規格的中袋栽培方式。另外,如果採用大袋微氣孔發菌,可以在平菇菌絲封住菌袋兩端並生長4~5厘米時,在菌袋兩端的袋面上用小刀劃幾個小口,可以有效防止菌袋周身非定點出菇現象。 4.裝袋不緊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在冬季栽培平菇時,一般採用生料或發酵料栽培,如果袋裝不緊,加上翻堆檢查對栽培帶翻動,會造成菌袋和培養料局部分離,氧氣供應不足,從而造成菇蕾死亡。對於這種情況,必須做好平菇培養料的裝袋管理,要求培養料外緊內松,光滑、飽滿、充實,不可出現褶皺和疙瘩,否則容易造成發菌不良,甚至感染雜菌。 5.菇蕾過密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菇蕾過密的特徵是子實體緊密叢生,成堆集結,不能發育成商品菇,甚至出現死菇。這種情況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選用低溫對子實體形成相對不敏感的品種;加強平菇生長期內的溫度濕度管理,防止周期性波動,尤其是在秋冬冷暖交替變化的季節。另外,如果一旦發病,在初期一定要提高管理溫度,或打重水,控制病害發展。 6.農葯危害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如果在原基期發生前,菌袋或菇場內噴灑了平菇極為敏感的敵敵畏等農葯,或者是出菇場所內有濃度過高的農葯氣味,造成子實體死亡。一般出菇期不允許使用農葯,轉潮期可採用1:500倍多菌靈進行殺菌。同時可以採用高效氯氰菊酯煙劑防治害蟲。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葯16小時後,需要及時通風降濕、乾燥處理,防止出菇場所長期殘留農葯氣味,提高菌袋的透氣性,延緩轉潮菇的發生速度。
㈤ 出菇管理中的溫度如何控制
冬閑田栽培蘑菇,由於菇棚較架式栽培的矮小,因此保溫性能較架式栽培的差,同時蘑菇屬於恆溫結實性的食用菌,溫度的劇升和劇降會極大地影響產量,因此在出菇管理過程中要做好溫度的控制,確保蘑菇的產量。
在秋菇前期和春菇的後期,常遇到持續高於20℃溫度的影響,菇房向陽面要用蘆葦、樹枝、遮陽網等設置遮陽棚,中午應關閉門窗、通風窗,減少熱氣進入菇房,在菇房溫度比室外溫度高時,特別是深夜和清晨,應全部打開門窗及通風設置,加大通風量。而對於個別溫度超過24℃以上的天氣,要採用在菇棚頂噴水的方法降溫。
在秋菇後期,當寒潮來臨時應加強防寒保溫工作,不讓北風帶著低溫進入菇房,造成子實體開裂而變成「蛇皮菇」、硬開傘和死菇。菇房靠北一面要關閉門窗及通風設施,加設擋風屏障,嚴防北風進入菇房。中午外界氣溫較高時,適當去掉一些遮蔭物,提高棚內的溫度,有條件的菇房可以加溫維持菇房適宜氣溫,以延長秋菇的產菇期,增加產量。
㈥ 食用菌菌種生產中污染雜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控制
在正常情況下,製作原種、栽培種或栽培袋的污染率在10%以下,各個環節和操作規范者,污染率只有1%~5%。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則要及時查明原因,採取控制措施。
(1)滅菌不徹底
這一原因特點是導致的污染率高、發生早,出現污染的部位不規則——培養基上中下均可出現雜菌菌落。這類污染常在接種培養3~5天後發生。滅菌不徹底常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①培養基原料的性質 不同原料導熱性不同、微生物基數不同,滅菌所需時間也不同。因此,滅菌時要根據培養基的性質不同來掌握滅菌時間。常用的培養基原料與滅菌時間長短的關系是:木屑<草料<木塞<糞草<穀粒(表2-1)。
表2-6 冷空氣排放程度與鍋內溫度、壓力的關系
常壓滅菌要注意,砌灶時鍋體與滅菌室的相對位置要合理,最好把灶內四角砌成圓形,以便灶內均衡升溫,同步滅菌,灶頂砌成圓拱形,利於冷凝水沿四壁下流而不打濕棉塞。鍋小、水少、火力不足,也常是滅菌不徹底的常見原因。
⑥滅菌容量和堆放方式 以蒸汽鍋爐送入蒸汽的高壓滅菌鍋,要注意鍋爐汽化量與鍋體容積相匹配,自帶蒸汽發生器的燃煤、燃油或電熱的高壓滅菌鍋,以每次容量200~500瓶(750毫升)為宜,常壓滅菌灶以每次容量不超過1000瓶(750毫升)為宜。容量增大,滅菌時間要適當延長。
鍋內被滅菌物品的堆放形式對滅菌效果影響顯著,特別是以塑料袋為容器時,這種影響更大。因為塑料袋受熱後變軟,如果裝料不緊,疊壓堆放,極易把升溫前留有的間隙充滿,不利於蒸汽的流通和升溫,影響滅菌效果。塑料袋擺放時,應以疊放3~4層為度,不可無限疊壓,鍋大時要使用擱板。有條件的最好使用鐵筐,裝筐滅菌。
(2)封蓋不嚴
這類污染出現在破損處。常出現在用罐頭瓶作容器、以聚丙烯薄膜作蓋的原種和栽培種中,用塑料袋作容器在折角處也時有發生。聚丙烯塑料經高溫滅菌後比較脆,在搬運過程中,緊貼瓶口處或有折角處極易磨破,形成肉眼不易看到的沙眼,雜菌孢子侵入而導致污染。
(3)設備設施簡陋引起滅菌後無菌狀態的改變
本來滅菌後的菌種瓶(袋)已達無菌狀態,但滅菌後的冷卻和接種環境達不到潔凈無菌,生產設備和生產環節分散,又往往忽略場地的大環境衛生,導致了污染。冷卻過程中,隨著料溫的降低,瓶(袋)內氣壓降低,雜菌孢子隨其內外氣壓的動態平衡向瓶(袋)內移動、定植。瓶袋外附有較多的灰塵(附著雜菌孢子),成為接種操作污染的污染源。
(4)接種物帶雜菌
這類污染的特點是雜菌菌落先從菌種塊上長出,雜菌的種類一致,通常成批量發生,且出現早,接種3~5天內就可肉眼鑒別。如一支被污染的母種會造成擴接後的4~6瓶原種全部污染;一瓶被污染的原種(有時肉眼難以發現)造成擴大後的30~50瓶栽培種的污染。這類污染要靠嚴格檢查菌種質量來克服,不但使用前要認真檢查,而且在培養全過程中要連續檢查和觀察,確保菌種純度。
(5)接種操作污染
這類污染一般發生在接種口處,較接種物帶菌和滅菌不徹底造成的污染發生晚,一般接種後7天左右出現。其污染主要是:接種室(箱)空氣消毒不徹底;菌種瓶(袋)冷卻時附在表面的雜菌;接種人員自身潔凈度不良;違反接種操作規程等。需注意以下技術環節:
①不使棉塞打濕 滅菌碼放時,棉塞切勿貼觸鍋壁;滅菌結束後要自然冷卻,不可強製冷卻;當冷卻至一定程度後微開鍋門,讓鍋內的余熱把棉塞上的水汽蒸發;滅菌時,可同時滅菌一些棉塞,留接種時換下打濕的棉塞。
②潔凈冷卻 滅菌後的菌種瓶(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塵土的地面上冷卻。冷卻室使用前可用紫外線燈和噴霧相結合進行空氣消毒。
③嚴格消毒 接種室(箱)使用前須嚴格消毒;接種操作人員須在緩沖間穿戴專用衣帽(定期洗滌);接種前要消毒雙手。
④科學操作 接種前做好一切准備工作,一次接種不間斷,一氣呵成;接種過程要少搬動、少說話,以減少空氣震動和流動;接菌室(箱)內絕對無菌的只有酒精燈火焰周圍很小的范圍,接種操作應盡量在這個小區內完成;拔棉塞時,不可用力直線上拔,而應旋轉式緩勁拔出,避免外界空氣突然進入而帶入雜菌;接種室(箱)每次的接種量不宜過大;接種時,接種工具一旦觸碰了非無菌物品,如種瓶外壁、操作檯面等,不要再用來取種,須重新火焰灼燒滅菌。
(6)培養環境不潔或高濕
這種類型接種後污染率較低,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污染率逐漸增高。通常大量發生在接種10天以後,甚至培養基表面已長滿菌絲後,才陸續出現污染。
(7)綜合控制措施
①從有信譽的科研、專業機構引進優良、可靠的原始種,做到來源清楚、性狀明確、種質優良,做好出菇試驗,做到使用一代、試驗一代、儲存一代。
②按照菌種生產各環節的要求,合理、科學地規劃和設計廠區布局,配置專業設施、設備,提高專業化、標准化、規范化生產水平。
③嚴格按照菌種生產的工藝技術流程進行選料、配料、分裝、滅菌、冷卻、接種、培養和質量檢測。
④嚴格挑選用於擴大生產的菌種,任何疑點都不可姑息,確保接種物的純度。
⑤提高從業人員技術素質,規范操作;生產場地要定期清潔、消毒,保持大環境的整潔狀態。
⑥專業菌種場要建立技術管理規章制度,確保技術的准確到位,保證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