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灸條使用方法

灸條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30 03:59:09

『壹』 艾條具體怎麼

艾條一般有兩種使用方法,一是手持艾條對著穴位熏,二是搭配艾灸盒使用。

手持艾條對著穴位熏,即是懸灸。懸灸時讓皮膚感覺到溫熱感即可,覺得燙了的時候就讓燃燒端距離皮膚遠一些(不是越燙越好),每艾灸三五分鍾就要刮一下燃燒端的艾灰,防止艾灰落在皮膚上。懸灸的好處是艾灸精準、靈活,不足之處是手持久了手腕容易酸困。

隨身灸盒

『貳』 艾灸條怎麼用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

1、家庭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2、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鍾,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鍾。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鍾。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3、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鍾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叄』 如何使用艾灸條

艾條是很簡單的,灸左右都一樣。而且最好灸倆邊。點燃艾條,垂直足三里這個穴位,離足三里2~3厘米時最為適合的。如果是保健用的可以灸20分鍾,如果是治病用的久半小時左右。最好天天灸。直至你要的效果。

『肆』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教程是什麼

一、使用工具:艾灸盒、艾條

二、使用步驟如下:

1、打開艾灸盒;

(4)灸條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艾灸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

5、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

6、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

7、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鍾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8、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艾灸條

『伍』 艾條怎麼用

使用艾條的時候要把最外層的硬紙剝掉,因為這樣有利於燃燒,然後把艾條的一端點燃,等冒出青煙以後可以用嘴吹,使火燒紅、燒透。用點燃的一端對准自己要艾灸的穴位,比如說合谷穴,使點燃的艾條和皮膚之間有一定的距離,能感覺到輕微的灼熱,但也不至於燙,這樣就可以起到艾灸的作用了。在用艾灸條進行艾灸的時候通常要進行迴旋灸或者雀啄灸,也就是艾條距離皮膚的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以艾條穴位為中心進行迴旋運動或者上下運動,這樣可以使皮膚更好的耐受艾灸所產生的熱量,不至於產生燙傷或者疼痛等問題。艾灸條是針灸臨床當中常用的一種艾灸器具,艾灸條裡面卷的是乾燥以後的艾葉,取出雜質以後做成的艾絨。艾絨相對來說質地比較細膩而且比較蓬鬆,這樣有利於燃燒。把艾絨放在一起,然後在外面卷上一層棉紙,棉紙的外面再卷上一層硬的,以前是用桑皮紙,現在是用商業生產的比較硬的紙張。這樣形成圓柱形的形狀,就可以用來艾灸了。

『陸』 灸條如何使用

你將艾條外包裝撥開之後是艾絨
不是艾草
你可以取出適量艾絨放在灸器里燃燒,將灸器放在穴位上(注意墊東西)
或者直接將艾條點燃用艾條熏烤穴位
不要把艾條或者艾絨直接放在穴位上燒
會燙傷皮膚的
如果家裡沒有灸器你可以選擇隔姜灸或者隔蒜灸
隔姜灸你可以在網路里找到方法

『柒』 艾條怎麼用

艾條對於艾灸養生朋友不會陌生。不過如果說到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估計相信大多數知道的多是:手持艾條懸灸、將艾條插入艾灸盒中使用,其它的可能就不清楚了。今天,在這里給各位艾灸養生朋友介紹一下,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

古方中醫網

艾條有健脾開胃的作用:對於一些消化不良的人和因為天氣原因而食慾不振的人,艾條的功效與作用對他們都有一定的開胃效果。
艾條的功效與作用能增加免疫能力:特別是對流感的防治更是有效果。古時候通常有燃艾條來預防流感。

『捌』 純艾灸條怎麼使用方法 四種艾灸的方法

艾條對於艾灸養生朋友不會陌生。不過如果說到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估計相信大多數知道的多是:手持艾條懸灸、將艾條插入艾灸盒中使用,其它的可能就不清楚了。今天,在這里給各位艾灸養生朋友介紹一下,艾條的使用用法有哪些?

第四種艾條使用用法:隔物灸

隔物灸就是艾條與皮膚之間間隔一層物品的艾灸用法。這種艾條使用用法,常見的多是間隔一層薑片、鹽、蒜泥等等,根據對症的不同,間隔物也是不同。

『玖』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9)灸條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綜合作用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

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

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

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

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

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葯,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么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拾』 艾條怎麼用 家庭艾灸有什麼注意事項

1,艾條使用很簡單的,就像香煙點燃一樣,烤皮膚,但是選擇艾條一定要選擇質量好一點的,因為這直接關繫到艾灸的療效,很多人都擔心買到不好的艾條。如果你擔心自己不會選擇艾條,可以關注艾善生活,可以獲取艾條辨別的方法。

家庭艾灸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萬能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先去醫院檢查確診是什麼問題,而不能不管哪裡不舒服都企圖靠做艾灸來解決。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還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不要覺得,反正艾灸能養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飲食,可以隨便亂來了。如果有這樣的想法,艾灸什麼也幫不了你。

3、施灸順序:《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先上後下。」這說的是施灸的順序。如果上下前後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邊,後灸右邊。也就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如果不講次序,後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後遺症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 薰臍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並安靜身心,使氣在全身均勻流通以達四肢末梢。

4、不要急於求成,一次灸過多穴位,灸過長時間。治療某種疾病要嚴格按照治療該病的要求去灸。日常養生灸,每次可灸2、3個穴位,一個穴位灸10-20分鍾。時間上有4種選擇: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連續灸10天,停1周;切忌長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來才灸一次。

5、艾灸的時候要專心點,分散注意力很容易燙傷自己,甚至燒壞家裡東西。 且專心艾灸靜心感受艾灸的熱力比邊灸邊干其他事效果要好。

6、艾灸的過程中,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些都是正常,因為各人體質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復能力不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艾灸見效的時間。所以艾灸沒有固定的見效標准。只要你按要求正確的堅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功效。

7、艾灸前、後都喝一杯高於體溫,有點燙嘴的溫開水(絕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艾灸過程中禁止吃東西。灸後1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況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於體溫的熱水盡短時間內洗完。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8、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9、有些人施灸後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些人艾灸過程中會有返病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

11、月經期間不要灸;(經量非常非常少的情況下可以灸)

12、如果打算懷孕,不採取避孕措施的時候就不要艾灸了(這點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過程中已經懷孕,本人卻不知道,還在繼續灸,特別是就腹部,腹部高溫對胎兒是有影響的!)

閱讀全文

與灸條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識字教學方法幼小銜接 瀏覽:822
論文類似於swot的分析方法 瀏覽:961
小腦病變怎樣治療方法 瀏覽:294
自我檢測五官的方法 瀏覽:756
宮燈圖片製作方法 瀏覽:684
油菜花的種植方法和功效 瀏覽:680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魚到水面吃食 瀏覽:700
戴口罩正確方法 瀏覽:485
iqoo手機網路卡頓嚴重解決方法 瀏覽:202
安裝障礙物的方法 瀏覽:328
硬碟在電腦里的使用方法 瀏覽:955
手機臂帶使用方法 瀏覽:833
櫥櫃門板測量方法 瀏覽:157
通氣還有哪些方法 瀏覽:730
長了口腔潰瘍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786
對於溜狗的正確方法 瀏覽:309
快速催瓜熟的方法 瀏覽:707
已知邊際函數求原經濟函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68
考試怎麼調後視鏡正確方法 瀏覽:554
幼兒肺結核治療方法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