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服葯才能降低血壓
降壓葯的正確服用方法是要堅持長期的服用降壓葯,不要擅自停用或者將降壓葯物減量。
第一,要使用長效的降壓葯物才能24小時平穩的降壓,避免使用短效的降壓葯物,最好是在早晨起床空腹的時候服用降壓葯物,避免受到食物的影響。
第二,早晨起來的時候會有一個晨峰血壓的升高,晨起服用降壓葯物就會避免晨峰高血壓的出現。
第三,患者夜間血壓升高,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在下午的時候加用降壓葯物來控制夜間血壓的升高。葯物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勿不可自行停葯。
2. 古時候的用葯方法是什麼樣子的
至於用葯方法,人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將植物葯直接放到嘴裡咀嚼吞服的,其難受滋味可想而知,且不良反應較大。商代有個廚師名叫伊尹,將烹調經驗運用到葯物上,便創制了「湯葯」。將葯物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來,便於發揮療效;且由於多種葯物配合使用,可降低毒副作用,以發揮更好的葯效。故湯劑至今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劑型。
隨著用葯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積累,逐漸從口耳相傳到結繩刀刻,進而用文字記載,使醫葯知識得以流傳下來。由於所收載的葯物以草葯居多,故把記載葯物的書籍稱為「本草」。
解放後,我們在發掘祖國醫葯遺產及尋找新葯源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例如過去一直認為我國不生產而專靠進口的胡黃連、馬錢子、降香、安息香等,在國內相繼發現或找到其代用品。還發現了不少新葯,如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穿心蓮、四季青等;防治氣管炎的杜鵑、牡荊等;中葯麻醉葯洋金花(即古代所謂蒙汗葯的主要成分);肌肉鬆弛葯八角楓;抗瘧葯青蒿;治療冠心病的毛冬青、丹參、葛根、川穹等;抗癌葯長春花、喜樹、三尖杉等;驅蟲葯仙鶴草芽;治療青光眼的包公藤等。它們為防治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些疑難雜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原始人在漁獵和農牧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了一些動物葯,以後又應用其臟器治療疾病。如紫河車、雞內金等,因此它和植物葯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3. 濕疹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治療好後還可能會再次復發,治療相對是比較復雜的。但是濕疹引發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也是有極大成效的,針對每種濕疹的狀況要尋找其引發的根源,而後再選擇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方為最佳。
濕疹多是在自身皮膚保護力低的情況下而引發的,避免對皮膚的刺激,不用過燙的熱水洗澡,不抓撓破損皮膚,在清洗衣物時,使用浴液,減少肥皂、洗衣粉等洗滌用品的使用。此外還要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麻辣鴨頭,火鍋,辣根,辣條,濃茶,咖啡等。
濕疹在尋找到其根源後,是可以找到最佳方式積極醫治的。
4. 治療脫發僅有這兩種方法,究竟誰的效果更好
大家好,我是袁國安主任。
現階段醫學上治療脫發的方法,無非是葯物和植發兩個手段,其他的方法都上升不到醫學論證的高度。不過道理講得再多,不如我們實際來看一看發友治療後的變化,對於有同樣脫發困擾的人來說這是非常好的參考。
袁主任總結
給大家分享兩個治療脫發的案例,一個用葯、一個植發,誰效果更好,對比很明顯。有些發友不理解醫生為什麼要給他推薦植發而不是葯物,因為根據醫生的經驗,這種情況下葯物已經無效,唯有植發可以改善,原因就是這么簡單,畢竟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否則推薦一大堆葯物最後沒效,那才是不負責任。
當然也要提醒大家,葯物並非無效,只是有一個治療的范圍,像是今天說的M型脫發,還有禿頂、嚴重稀疏,這些脫發類型葯物基本無效,但是像是輕微稀疏、仍在脫發的情況,葯物治療仍然非常有價值,不能否定。到底需要植發還是葯物,還是考慮其他方法治療。
大家如果還是沒弄明白,可以添加我的微信【dryga166】,我可以給你們一些建議。
5. 梨樹病害圖片及防治方法
梨樹病害防治方法是第一次用葯在3月中下旬,10日內平均溫度為8℃,花芽剛剛露白時,全園噴一遍5度石硫合劑,防治對象主要為梨木虱,二斑葉蟎,康氏粉蚧,梨黃粉蚜,黑星病,輪紋病,銹病等。
梨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注意事項:梨樹的「一年用三次葯」防治技術,在以梨木虱,梨小食心蟲,康氏粉蚧和輪紋病,銹病等病蟲害的梨園,在正常年份一年中僅需3次用葯再結合其他物理和生物措施即可。
對於病害較重的梨園,遇雨量較多年份,須隔10天再噴1〜2次殺菌劑,以防止後期病害的發生,重點病蟲害果園還要因地制宜。
梨樹采果後必須及時施好采後肥,加快樹勢恢復,促壯樹勢,促壯結果母枝,提高樹體營養水平,為明年開花結果奠基良好的基礎。
具體做法:梨樹采果後必須及時清除果園內的枯枝落葉落果和各種雜草,並集中園外深埋或燒毀,再施采後肥以優質有機肥巴和氮磷鉀完全肥為主,補充生物菌肥和磷鉀肥。
五年生以上的樹或采果50公斤以上的樹,每株施漚制腐熟的人畜禽糞25〜30公斤,氮磷鉀(15-15-15)硫酸鉀復合肥1〜1.5公斤,復合生物菌肥0.5〜0.75公斤,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0.75〜1公斤,硫酸鉀0.25〜0.5公斤。
把所有的肥料充分攪拌混合均勻,在樹冠下挖6〜8條長80〜100厘米,寬30〜40厘米,深15〜20厘米的放射溝,把充分混合均勻的肥料均勻撒施在放射溝內,蓋土,把肥料全部覆蓋住即可。
6. 請問獸葯怎樣正確進行使用呢
我們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動物生病的情況,為了減少損失,我們要對動物進行治療,這就需要我們正確使用獸葯,那麼獸葯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呢?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觀點?
1、對疫病要做出正確診斷
對症下葯 正確和明確的診斷是正確選擇用葯的前提。不能在畜禽發病還沒有確診的情況下,僅憑想當然就隨意、盲目地用葯。當發生疾病時,必須仔細觀察其症狀,必要時還要進行剖檢或採集病料送有關部門進行實驗室診斷。只有在准確診斷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葯,才能獲得應有的療效。不同的疾病用葯不同,同一種疾病也不能長期使用一種葯物治療,因為有的病菌會產生抗葯性。臨床上,根據病因和症狀選擇葯物是減少浪費、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一般來說,用葯越早效果越好。特別是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及早用葯能迅速控制病情。但細菌性痢疾卻不宜早止瀉,因為這樣會使病菌無法及時排除,使其在體內大量繁殖,反而會引起更為嚴重的腹瀉。
6、合理控制用葯療程
葯物連續使用時間,必須達到一個療程以上。療程不夠,致使葯物不能維持有效的濃度和作用時間,有的病原體只能暫時被抑制,並沒有被殺滅。一旦停止用葯,受到抑制的病原體會重新生長、繁殖,使疫病復發,最終造成治療失敗。因此,不可使用1~2次無療效就停葯,或急於調換葯物品種。因為很多葯物,需使用一個療程後才顯示出療效。用葯時,應按照使用說明書或遵醫囑,嚴格控制用葯療程。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如和正確使用獸葯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7. 有哪些錯誤的服葯方法
錯誤的服葯方法有: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躺著服葯、干吞葯片、將葯片掰碎或以水溶解後服用、用飲料送服、對著瓶口喝糖漿、多葯同服、喝水過多、服葯後馬上運動、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1、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
因為葯品說明書上簡單寫著「1日3次,飯前服用」,所以。一些患者便每日准時在三餐前服葯。事實上,這種方法是錯誤的。
「1日3次」是葯物學家根據實驗測定出葯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後規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葯一次。只有按時服葯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葯濃度(血液中葯物的濃度),達到治療效果。如果把3次服葯時間都安排在白天,會造成白天血葯濃度過高,給人體帶來危險,而夜晚又達不到應有的血葯濃度。
「飯前服用」則是指葯物需要空腹(餐前l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以利吸收。因此,如果患者在飯前吃了一大堆零食,那麼此時的「飯前」便不等於「空腹」。反之,「飯後服用」則是指飽腹(餐後半小時)時服葯,以利用食物減少葯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葯物的吸收。同樣,如果患者飯前剛吃了不少零食,也不必非要等到飯後才服葯。
2、躺著服葯
躺著服葯,葯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炎症,嚴重的甚至損傷食道壁,埋下食道癌隱患。所以,最好站著或坐著服葯。
3、干吞葯片
一些患者為了省事,在服葯時不喝水,而是直接將葯物干吞下去。其實,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可能與躺著服葯一樣損傷食道,甚至程度更嚴重;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葯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例如復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葯物。
8、喝水過多
服葯後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於對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來說,送服固體葯物1小杯溫水就足夠了。對於糖漿這種特殊的制劑來說,特別是止咳糖漿,需要葯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可提醒患者喝完糖漿後5分鍾內不要喝水。
9、服葯後馬上運動
和吃飯後一樣,服葯後也不能馬上運動。因為葯物服用後一般需要30~60分鍾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而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0、服葯期間不注意飲食禁忌
不是只有中葯才講究飲食禁忌,西葯也是一樣。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葯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如服用治療頭痛的葯物期間就要忌酒,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在體內代謝。而治療頭痛類的葯物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加重頭痛症狀。
8. 獸用葯和人用葯有什麼區別
一、製作工藝不一樣:
1、獸用葯:獸葯的含量比人葯高,用在人上不好控制用量,衛生要求也達不到,所以獸葯不能給人吃。
2、人用葯:人葯要求的級別高,包括車間的溫度、濕度、空氣潔凈程度等,都要比獸葯要求的級別高得多。
二、適用對象不一樣
1、獸用葯:獸用葯只能用於動物,不能用於人類。
2、人用葯:人類的葯品通常只能人類使用,主要是為防止病原菌(有的病原菌對人和動物都有致病性,而且會交叉感染)因長時間接觸某種抗生素,而出現對該葯物的耐葯菌株。
三、使用方法不一樣
1、獸用葯:獸葯的濃度比人葯高得多,需要自己稀釋。
2、人用葯:人類用葯需要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情況來進行細致的區別用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