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人本主義理論的常用方法

人本主義理論的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7 11:24:23

A.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
(一) Q分類技術
Q分類技術是由斯特芬森發明的。羅傑斯發現很適合於人本主義的人格模型,就迅速採納了這一技術。心理學家經常編制一些Q分類的材料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其中布洛克編制的加利弗尼亞Q分類卡片被很多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師廣泛使用。
Q分類卡片技術非常適合羅傑斯的理論,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它和羅傑斯一樣,都假設患者是最了解他們自己的,允許患者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描述自己。一個治療師可以永遠不同意患者對Q分類卡片的放置。例如,一個患者描述自己是具有社會意識的、禮貌的、對他人需要敏感的,但是治療師可能已經比較肯定地發現冒失、缺乏敏感就是她問題的一部分。但是人本主義的治療是要保證,再恰當的治療氛圍中讓患者逐漸以更現實的態度認識自己,並在Q分類卡片中做出相應調整。
當患者從扭曲和否認自己的經歷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他們就能更准確地理解自己是誰,就可以更接受自己。也就可以更清醒地認識到他們問題的根源,這與以前那種認為是有人把他們拖到治療中來的觀點有很大不同。另外,患者開始朝著恰當的方向改變自己,他們也就有可能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他們也可以修正自己的理想自我,使它與現實自我更一致。
從Q分類卡片的相關分析中可以看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非常相似。如果兩類的分支完全一致,就可以得到1.0的完全相關,但是很難想像有人會在每一個方面與他們的理想自我完全一致。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無關的患者就會得到零相關。如果患者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在許多描述上都完全相反,那就是負相關的。很明顯,如果相關系數離1.0越遠,這些人就越不接受自己,也就越不可能成為完善的人。與羅傑斯說的相一致,研究者發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高相關和個人積極的調節有關。還有研究者發現在以人為中心的治療過程中,相關系數可以提高。
(二) 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調查
馬斯洛調查「自我實現的人」是從他對兩位導師——韋特海默和本尼克特的崇敬開始的。他最初並不是為了研究,只是為了理解兩位導師的人格特徵。馬斯洛發現這兩個人身上有許多共同的特徵,這是他極度興奮並且開始尋找具有同樣特徵的人。結果他如願以償地一個接一個地發現了這樣的人。他尋找那些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人,全力以赴地工作的人,把工作做得最出色的人。他在歷史人物、熟人和學生中挑選這種人物,他最後選擇48人,最他們進行深入研究。在這48人中,有12人是「很有可能的」自我實現者;10人是「部分」的自我實現者;26人是「潛在的或可能的」自我實現者。他所研究的人物中有:貝多芬、愛因斯坦、羅斯福、斯賓諾莎、歌德、詹姆斯、傑弗遜、林肯和弗洛伊德等人。在他的研究中,對有些被試試直接研究的,對另一些被試試一回顧的方式進行研究的。
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大多是中年或較年長的人,或者是心理發展比較成熟的人。他還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經驗與他的自我實現有密切關系。對兩歲以內兒童的愛的教育特別重要。童年失去了安全、愛和尊重的人是很難自我實現的。他提出教育應該是「有限度的自由」,控制過嚴或過分放縱對「完美人性」的培養,對人的自我實現是不利的。馬斯洛認為絕大多數人只能在愛和歸屬需要與自尊需要之間的某一層次上度過一生,估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才能成為自我實現者。
(三)問卷調查法
1、自我實現問卷
2、自我隱蔽問卷
3、孤獨問卷

B. 人本理念的縣體手段和方法是什麼

一、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意義,強調協作學習。與建構主義不同,它更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即強調學生的自我發展,強調發掘人的創造潛能,強調情感教育。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可以分為五大觀點:即潛能觀、自我實現觀、創造觀、情感因素觀與師生觀。
1、潛能觀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習與工作上人人都有潛在能力。可惜的是這種潛能沒有充分釋放出來。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所以人本主義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在於怎樣通過教育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從這個觀點出發,人本主義一方面強調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但也重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而這個主導作用在於怎樣去發掘學生的潛能。
2、自我實現觀(也叫自我發展觀)
人本主義理論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人價值觀;強調學生自我實現(發展),把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為教學的目標。但由於人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不同,所以存在個性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每個不同的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條件,使得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自由發揮,滿足不同的個性需求,讓學生認識自身價值,促進他們自身的發展
3、創造觀
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一樣在知識與能力之間,崇尚學生能力的培養,並把創造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羅傑斯指出:人人有創造力,至少有創造力的潛能,人應該主動地發展這些潛能。並認為:不應該把創造力看成某些專家的特權。而布魯姆也認為應該研究大多數人的潛能和創造力。4、情感因素觀
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包括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創造力都有密切關系。對這一點,人本主義給予特別重視,認為學習是學生個人主動發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個人對學習的整體投入,不但涉及認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為等等方面。學生對學習興趣很濃,目標明確,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師必須充分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充分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來,並長時期堅持下去。這種情感因素的創造,一要教師積極引導,二要積極進行鼓勵,三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5、師生觀
人本主義更重視師生定位觀;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以情感為紐帶,維持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感到壓抑或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得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教師由主宰者、權威變成學生的指導者和朋友,由教變成導,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變成真正的自主參與。
二、人本主義學習觀的內涵與啟示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內涵體現在教學理論上,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首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自我實現。
其次,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和產生好奇心,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領域,意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發展的。
再次,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作為促進者的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教而是促,允許學生自由學習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間信息交流的融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以從單一化逐漸走向了多元化,即在注重知識技能掌握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創造才能和創新才能的發揮。在這樣的形勢下,重新認識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本思想價值,相信對我國人才模式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對於當前時期人才培養的啟示主要有:1、尊重人格需要,發展自身潛能最終實現自我
2、重視意義學習、提倡自由探索
羅傑斯把學習分為兩類:無意義學習和意義學習。無意義學習,相當於無意義音節的學習,學習者要記住這些無意義音節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因為它是沒有生氣、枯燥無味、無關緊要、很快就會忘記的東西。另一類是有意義學習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未來選擇行動方針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
就目前我國的人才培養過程來看,大多是停留在無意義學習這個水平。學生在學校期間,主要從書本上獲取知識,然而這些知識已經是些陳舊過時的知識,根本無法使學生滿足社會需要。教師一味的灌輸,很少給學生實踐、交流的機會,這勢必造成沒有辦法讓用人單位了解自己的真實水平。同時,傳統的培養模式強制學生適應學校,重視智育,不重視個人個性的差異和情感的培養,造成了不少學生的心理扭曲,進而引發了悲劇。因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上,要注重意義學習的培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3、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即不管知識適不適合學生學習,都要被動的接受。這種師生關系必定會嚴重阻礙學生的意義學習和壓抑個性發展。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學習者作為學習活動全過程的中心,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認可每個學生都是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教師必須同學生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出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經常組織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在人才的培養方法上,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關鍵。4、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
傳統的人才評價模式主要是以學業知識的考查、評分、篩選和評優為主的模式。總所周知,學生是一個動態的人,因而不能向無生命的物質那樣給予統一的標准評價。羅傑斯主張學習者的自我評價。由學生自己負責起考核自己的責任,自己確定評分的標准,並實際執行評定,看自己是否達到了原定的目標,使學習更加主動、有效。
另一方面,自我評價是一種自我競賽,無需和別人去比較,這樣就避免了因分數競爭而造成的心理壓力,更利於個體進步。因而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應當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即要包括外部的評價也要包括學習者自身的評價,使人才培養評價手段既體現多樣化又注重個別化。教師不僅要和學生一起制定學習計劃,還要經常與學生討論和決定評價學習的標准,使學生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5、人本主義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如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這是正確的,但進而把這一因素的作用擴大化,顯得有點片面,另外過分強調了學生的自我選擇,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利於學生學習系統的知識,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紀律性,易走極端個人主義。
然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重視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力,主張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使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要求。

C.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

研究對象:心理健康者、成功人士

研究內容:需要(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潛能、動機、人的價值、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強調對作為整體的人的研究。

研究方法:採用人格問題的研究方法,對成功者進行個案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歐洲影響廣泛的存在主義哲學,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和亞拉伯罕·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的問世已有幾百年,盡管它艱深難懂,特別是沒有共同認可的關於存在主義哲學的定義,但它提出了許多問題,例如人存在的意義、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後來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閱讀全文

與人本主義理論的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技術升壓方法 瀏覽:523
民航商業方法類知識產權有哪些 瀏覽:882
bbs的使用方法 瀏覽:980
mac版優酷下載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61
蘋果7揚聲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河北美術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816
新風管風量計算方法 瀏覽:427
電燈遙控器電池安裝方法 瀏覽:600
金珠的檢測方法 瀏覽:328
水波的計算方法 瀏覽:591
木耳怎麼保存方法 瀏覽:650
論文常見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瀏覽:73
拔自己的牙有什麼方法 瀏覽:129
電腦裁線機操作方法 瀏覽:522
水泵葉輪外圓磨損的修理方法如何 瀏覽:97
文竹的養殖方法大全圖片 瀏覽:29
hiv快速檢測方法及應用 瀏覽:397
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美術 瀏覽:201
單腿獨立站不穩怎麼破方法來了 瀏覽:590
電腦wps打表的方法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