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對人類開發建設活動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預測,並提出減少影響或改善生態環境的策略和措施。
⒈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
⒉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過程是影響識別、現狀調查與評價、影響預測與評價、減緩措施和替代方案。
⒊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很多,有描述性的、非定量的,也有復雜的、定量的,但尚不成熟,應依據評價對象、內容、目的和要求來選擇。
⒋ 中國、香港以及美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其基本步驟是一致的,但評價對象、方法以及有關的法規卻有各自的特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生態影響》
美國生物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步驟
① 識別擬議項目或活動的生物影響;
② 描述現有生物狀況,識別瀕滅危物種及重要生境;
③ 獲取與生物資源、保護物種和生境相關的法律、規定或標准;
④ 影響預測;
⑤ 影響顯著性評價;
⑥ 識別和採取減緩措施。
主要的評價方法
⒈ 生境的評價方法(HES)
⒉ 生境評價程序(HEP)
其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⒈ 圖形疊置法
⒉ 生態機理分析法
⒊ 類比法
⒋ 列表清單法
⒌ 質量指標法
⒍ 景觀生態學方法
⒎ 系統分析法
⒏ 生產力評價法
⒐ 生物多樣性定量評價
2. 環境影響評價有哪些方法
有三種:
第一種是環境影響報告書,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或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或污染的;
第二種是環境影響報告表,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可能產生或是能周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和影響的;
第三種是環境影響登記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響較輕。
常用術語:
(1)環境要素。環境要素也稱作環境基質,是構成人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通常是指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大氣、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聲、光、放射性、電磁輻射等。環境要素組成環境的結構單元,環境結構單元組成環境整體或稱為環境系統。
(2)環境遙感。用遙感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以及環境各要素的現狀、動態變化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的各種技術和方法的總稱。具體地說,是利用光學的、電子學的儀器從高空(或遠距離)接收所測物體的反射或輻射電磁波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影響評價
3. 環境評價方法
1、環境識別方法
2、影響預測方法
3、影響綜合評價方法 環境影響識別就是找出所有受影響的環境因素,常使用的方法有核查表法;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分為數學模式法、物理模型法、類比調查法、專業判斷法;環境影響中和評價是按照一定的評價目的『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總體上綜合起來,進行定性的定量的評定,方法有,指數法、矩陣法、圖形疊置法、網路法 還有另一個方向的考慮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分為單項評價方法和多項評價方法,單項評價方法是以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規、標准為依據,評定評價項目的單個質量參數的環境影響;多項環境影響使用於各環境評價項目中多個環境參數的綜合評價。
工作程序
① 首先確定評價對象、范圍和目的,並據此確定評價精度。
② 分別進行污染源調查監測評價、環境調查監測評價和環境效應分析。
③ 進行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④ 研究污染規律,建立相應的環境污染數學模型。
⑤ 對環境質量做出判斷、評價和預測。一般用環境質量指數(環境質量參數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復合值)概括地描述和評價環境質量。環境質量指數計算程序為:
a 根據評價地區環境實際狀況選擇評價參數。
b 根據評價目的選擇評價標准。
c 根據環境特徵建立環境質量指數系統和數學模型。該法對環境質量具有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預斷評價等多種功能.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並為環境規劃和區域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4. 環境因素識別方法
這個問題本身,需要先解釋概念,再回答其區別.
概念:危險源,即事故的根源,是系統中導致事故的根源.
環境因素,即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中的一種,另一種是人的因素和機的因素.
區別:首先我們必須清楚此兩者均是安全生產中的概念.而後,危險源是針對於危險隱患而言的,同機的因素一樣都屬於物的因素,但單危險源或危險隱患來講,他們可以說有物的因素的情況,也可能是機的因素的情況,也可能是人的因素的情況.從這一點上來講,危險源可以是或包括環境因素,也可以不是或不包括環境因素.危險源不拘泥於環境因素方面,但環境因素本身屬於危險源/隱患及安全生產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危險源的概念提出,主要是用以解決安全生產過程的控制階段.而環境因素則是有用以明晰安全生產過程的識別階段.因此在階段上是不同的.控制強調行為,識別強調認知.
5. 環境影響預測中常用的幾種方法以及各種方法的適用條件
環境影響預測是在經過影響識別確定可能是重大的環境影響之後,預測各種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導致環境質量或環境價值的變化量、空間變化范圍、時間變化階段等。
在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生態分析和影響分析的基礎上,有選擇有重點地對某些受影響生態系統做深入研究,對些主要生態因子的變化和生態環境功能變化作定量或半定量預測計算,以便把握因開發建設活動而導致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和環境功能變化的程度以及相關的環境後果,由此進一步明確開發建設者應負的環境責任以及指出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區域生態環境功能不被削弱而應採取的措施及要求。
生態環境影響預測包括三方面的分析:影響因素(如建設項目)分析,即工程影響因素分析;生態環境受體分析,即受影響對象的確定;生態影響效應的分析,即發生了什麼問題。後兩個問題往往因生態系統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可概括為整體性影響和敏感性影響兩大主要問題,並有自然資源影響乃至區域和流域性影響等問題。
生態整體性影響可從區域或流域、景觀生態、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等不同的層次作分析。應用景觀生態學方法作分析時,主要回答的問題是:對生態環境起控製作用的自然生態體系(生態系統或群落)穩定性如何、其生物總量增加還是減少、其第一性生產力是增加還是削弱。換句話說,其恢復穩定性(一般以植被生物量度量)是否增加,其阻抗穩定性(如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連通性與面積等)是否增加等。
應用傳統生態學方法作分析時,需要回答:系統是否毀滅或生態環境是否嚴重惡化,系統是否可正向演替或自然恢復,生物多樣性(主要是生境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否減少。在做生態系統因子層次的影響分析時,還會涉及是否影響關鍵性生態因子,如生態系統建群生物和生態系統限制性因子等。有無替代或可否恢復也是經常分析的問題。
6. 區域開發活動環境影響識別主要採用哪些方法
區域開發活動環境影響識別主要採用影響矩陣法、圖形重疊/GIS 系統、網路與系統流程圖等方法。
7. 環境因素識別問題
這個問題本身,需要先解釋概念,再回答其區別。環境因素,即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中的一種,另一種是人的因素和機的因素。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但是由於受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等限制。
8. 環境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9. 環境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環境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分析及商業環境分析。
自然環境分析通常採用的方法和步驟:
確定采樣點
建立采樣點數據模型
收集采樣點環境數據
采樣點環境數據分析對比(周邊采樣點橫向對比分析及歷史數據縱向對比分析)
生成環境數據分析報告
商業環境分析通常採用的方法:
微觀環境分析常採用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其中優劣勢針對自身及競爭對手,機會威脅主要針對周邊環境及市場狀況。
宏觀環境分析常採用PEST分析法,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四個方面對所處環境進行宏觀分析,常用於確立企業長期戰略規劃。
10. 環境因素評價方法三種
ISO14001:2004標准3.6條款對「環境因素」作出了定義:「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ISO14001:2004標准3.7條款對「環境影響」的定義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的環境因素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換言之,能夠產生環境影響的因素,我們叫它環境因素。
基本含義編輯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要素。 [2]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其相關的主要要素有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識別方法編輯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演算法
l 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調查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體實施識別時,有必要將各種方法組合使用,下面將部分方法予以介紹:
問卷評審
——因素識別
問卷評審是通過事先准備好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到現場察看和與人員交談的方式,來獲取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本著全面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包括的內容應盡量覆蓋組織活動、產品、以及其上、下游相關環境問題中的所有環境因素,一個組織內的不同部門可用同樣的設計好的問卷,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但為一個部門設計一份調查卷是不實際的。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l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l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l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l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l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的?
l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是否達標?
l 有否居民投訴情況?做沒做調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問卷調查內容,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問卷提綱。
現場評審(I)
——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
Ø 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Ø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Ø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Ø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
Ø 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
Ø 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現場面談和觀察還能獲悉組織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保意識、培訓、信息交流、運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發現組織增強競爭力的一些機遇。如果是初始環境評審,評審員還可向現場管理者提出未來體系建立或運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議。
現場評審(II)
——書面文件收集及環境因素識別
一般的組織都存在有一定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評審員應認真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關注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 排污許可證、執照和授權;
l 廢物處理、運輸記錄、成本信息;
l 監測和分析記錄;
l 設施操作規程和程序;
l 過去場地使用調查和評審;
l 與執法當局的交流記錄;
l 內部和外部的抱怨記錄;
l 維修記錄、現場規劃;
l 有毒有害化學品安全參數;
l 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費;
l 能源、資源、配件等的價格;
評價准則編輯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但是由於受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等限制,現在相對「重要」的環境問題,若干年後可能變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准則。而對於一個具體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准和方法。一般評價的依據,環境方面有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范圍、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等,以及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商業方面有改變環境影響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力、因環境問題使組織存在的風險大小、組織的公共形象以及相關方的利益等。在作具體評價時,要綜合上述各方面的環境影響並體現出「持續改進」的思路。
酗酒環境因素編輯
近幾年我國飲酒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早在五年前我國酒民已經超過了5億人,並且每年與酗酒肇事有關立案事件有400萬起,其中死亡人數至少1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2年全球有約330萬人因過度飲酒而導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結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數還要多,占總死亡人數的5.9%,相當於平均每十秒鍾就有一人因飲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導致的社會不良問題逐漸突出,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眾多負面影響。
家庭環境
在全體社會人群中飲酒者所佔比例為:工商業者最高,佔63.9%;農民45.9%;工人43.1%;知識分子最低,佔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學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狀況中離異或喪偶的人群中飲酒者佔649%,工商業經營者重度飲酒者所佔比例最高,為47.1%,知識分子所佔比例最低,為25.6%。在一個有飲酒習慣或者是不反對飲酒的家庭中,其子女與親屬往往更容易接受飲酒,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飲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為樂趣。更有甚者,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的鼓勵子女飲酒。因而,這種家庭中子女的飲酒比例大大高於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飲酒者出於不同的原因,嚴厲禁止子女飲酒,但是結果子女往往還是成為潛在的飲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約60%有家族嗜酒史。從遺傳角度看,有飲酒習慣家庭的子女,對酒精有著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終成為嗜酒者。
生活環境
調查發現,飲酒有著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如:我國東北、內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帶,飲酒是人們抵禦嚴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興安嶺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倫春族飲酒比例在全國是最高的。有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區酒依賴人口學調查發現,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縣中,酒精依賴發病率明顯增高。這些州縣處於高寒缺氧地區,人們常以飲酒來禦寒。由於受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以豪飲必醉為待人的禮儀方式。飲酒時,方式單調,以酒類為主、飲食為輔,導致酒精在體內的濃度較高。另外,高原地區文化娛樂相對缺乏,人們常以飲酒來消遣和尋找刺激,易導致酒精濫用,出現酒精依賴。盛產酒的地方,酒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其他地區。如:法國盛產名滿全球的葡萄酒,同時法國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紹興黃酒自古聞名天下,同時浙江的黃酒消費也穩居全國第一。
職業環境
調查顯示,不同職業對酒精的消費有不同的影響。首先是釀酒業,酒廠職工飲酒比例最高;再就是農民、煤礦、地質、油田以及野外作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飲酒比例也很高。這類患者普遍認為飲酒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鎮靜催眠、療傷止痛、解除疲勞等。因而飲酒成習,最終形成酒精依賴。相佐證的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而在伊斯蘭社會中,鮮有酒精依賴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一種新的職業人群成為酒精消費的"黑馬"—工商業經營者。調查中,這一職業的飲酒比例高達63.9%,已經超過原來農民以及重體力勞動者的飲酒比例。
經濟因素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在酒精依賴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組調查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二戰之前,日本人均飲酒量相當於純酒精2.3升;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飲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隨著經濟復甦,人均飲酒量又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水平。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接近了歐美的水平,1989年為65升。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酒的消費量非常低。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酒精的消費量開始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裡,酒類的消耗年平均增加僅為53%;1982—1989年7年間,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為13.3%。從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為13.1%,到2000年以後我國人均消耗純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