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的葯膳養生法有哪些
根據體質來辨證施膳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講究辨證論治,其實進補葯膳也要根據自身體質做到辨證施膳。中葯葯性有寒、涼、溫、熱之分,要根據不同人的體質或病情來科學選用。一般來講,溫性、熱性的食療中葯,如大蔥、生薑、紅棗、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的作用,適於偏陰質的人或寒證、陰證患者,主要表現為畏寒、乏力、易出汗、記憶力差、腰酸膝軟、胃寒、便溏、性功能較差等。涼性、寒性的食療中葯,如綠豆、藕、西瓜、梨、馬齒莧、荸薺、菊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偏陽質的人或熱證、陽證的患者,表現為怕熱、易興奮、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
優選葯材
科學烹制
選購葯材一定要新鮮優質,凡是變質、發霉的均不能食用。葯膳所用的中葯材和食物首先要凈選,使之清潔干凈,無雜質異物,無塵土,無霉變腐爛,還要注意其色、味純正,外形美觀,質量優良。為保證葯膳療效,還應對葯材與食物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有的需切片、切絲、切丁或是切段,有的需粉碎為細末,有的則需按中葯炮製的要求進行炮製加工,以減其毒性或副作用。優良的葯膳必須講究烹調技術。一般食用中葯以及無不適氣味的中葯,可與食物一起烹制,若葯物較多或有明顯不適氣味,可用紗布將葯物包好,再與食物一起烹制,葯性即進入食物或湯里,服食時要將葯渣去除。也可先將中葯煎煮,濾取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調過程中加入葯汁,減少營養和有效成分的破壞。
葯膳雖好但要適可而止
有人認為中葯毒性小或是無毒,買回一把茴香就炒著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幾根人參就煨湯,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也是很危險的。中葯是很講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關系著葯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後導致腦溢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飲食有節」是中醫重要的養生保健原則,葯膳食療同樣應適量而有節制。短期內不宜進食過多,不可急於求成。應根據自身狀況,經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恆,久之定能收效。值得注意的是,葯膳雖有不少好處,但其針對性和治療效果遠不及葯物,只有兩者配合應用,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人相應
因時制宜
祖國醫學認為天人相應,治療疾病講究三因制宜,同樣葯膳也應講究因時制宜即四季五補,春天萬物復甦,五臟屬肝,適宜升補;夏季分初夏與長夏,初夏天氣已熱,五臟屬心,宜於清補,長夏天氣炎熱,五臟屬脾,宜於淡補;秋季天氣涼爽,五臟屬肺,宜於平補;冬季氣溫寒冷,五臟屬腎,宜於溫補。要是違背這一自然規則,也會影響到補益效果。
葯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葯,既然是葯物就要區別於普通飲食,要注意中葯的性味,葯膳的禁忌以及選料等。
『貳』 中葯飲片 靈芝的炮製方法
炮製飲片,通常採用清炒(單炒)、炒炭、輔料制、煅制、煨制等
幾種方法。
(1) 清炒:在常用葯物中,很多葯材都採用清炒法,以炒焦、炒 黃為度。主要是為了減毒、除燥、矯味、疏鬆葯體,便於粉碎和煎
煮,使其有效成分很快析出,而增強其治療效果。
(2) 炒炭:炒炭的目的,是起涼血、止血等作用。以存性為度, 防止太過失去療效。
(3) 輔料制:這種製法亦占很大比重。主要是根據臨床診斷 需要,選擇各種不同性質的輔料炮製,基以引葯歸經,矯正氣味,
減毒、除燥等。
(4) 煅制:通過高溫燒鍛之後,便於粉碎加工,並可讓其所含 的雜質或其他成分升華,以降低其毒烈燥性。此法多適用於礦石
類葯物,以煅至紅透為度。或攤晾,或浸淬,據需要而定。
(5) 煨制:用灰面和成團碾平,將葯包於其中,或者用竹筍葉、 瓜葉將葯包裹其中,埋在灰火中煨燒,以達到去油、制燥、減毒之
目的。
『叄』 中草葯的炮製技術如何
所謂炮製是根據醫療、配方、制劑的不同要求,結合葯材自身的特點,對葯物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包括對原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對部分葯材的特殊處理。歷史上將其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葯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療效,而且可以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臨床用葯的目的。一般來講,按照不同的葯性和治療要求而有多種炮製方法,有些葯材的炮製方法也很復雜。正如前人所說的「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炮製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繫到葯效的好壞。
中葯的炮製古人稱為炮炙。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葯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的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葯炮製方法。因而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葯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葯炮製是隨著葯物的發現和應用而產生的。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通過採食植物和狩獵,逐漸了解許多植物和動物,有的可以充飢果腹,有的可以減緩病痛,有的則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此人們逐漸在覓食中就要有所辨別和選擇,開始認識到某些自然產物的葯效和毒性。人們為使葯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葯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了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葯物。火的發現和使用,對葯物毒性的降低和葯性的調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葯的炮製內容,有效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歷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說,如酒制提升,姜制溫散,入鹽走腎,用醋止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潤燥益元。麩炒資其谷氣,蒸熟取其味厚,炒黑入血,煅淬使其脹脆、純凈,黑豆湯、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這些理論多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如姜制溫散(姜中的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蜜制潤燥益元(蜂蜜有滑腸及增強營養的作用),煅淬使其脹脆、純凈(葯材經高溫處理,有機成分破壞並逸去,故葯材鬆脆,且保留了較純凈的無機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後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礦物,它們都來源於自然,這些葯物都需要經過炮製才能應用。因此中葯炮製的目的變得尤為重要。中醫學認為,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炮製目的;在炮製某一具體葯物時,又往往具有幾個方面的目的。這正是中葯炮製的精華之所在。中葯炮製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六個方面。其一,中葯炮製可以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葯的安全。如附子、半夏、天南星、馬錢子等生用內服容易中毒,炮製後便能降低其毒性;巴豆、續隨子瀉下作用劇烈,宜去油取霜用。其二,中葯炮製可增強葯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的療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其三,中葯炮製能夠改變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如何首烏生用能瀉下通便,制熟後則能專補肝腎等。其四,中葯炮製能夠改變葯物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制劑。如桑螵蛸為螳螂之卵鞘,內有蟲卵,應蒸後曬干,殺死蟲卵,以防儲存過程中因蟲卵孵化而失效。其五,中葯炮製可以純凈葯材,保證葯材品質和用量准確。其六,中葯炮製可以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中葯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存的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半夏」即是炮製過的半夏。到了漢代,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研、挫、搗、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炮製理論也開始創立。如當時問世的《神農本草經》序中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述了一百餘種葯物的炮製,他也認為葯物有須根去莖,有須皮去肉,或須肉去皮,又須花去實,須燒、煉、炮、炙,依方煉采。治削,極令凈潔。可見,在漢代,人們對中葯炮製的目的和意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南北朝時期的《雷公炮炙論》對公元5世紀以前的葯物採制和炮製方法進行了總結,書中所載的炮製內容除了一般凈制、切制外,還有蒸、煮、烙、炙、炮、煅、浸、飛等方法。此書中的炮製方法已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水平。
在科學文化較發達的唐代,中葯的炮製更為人們所重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諸經方用葯,所有熬煉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於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家葯典,標示有葯物炮製的方法,是炮製技術受到政府保護的開端。書中收載了很多炮製方法,如煨、燔、作櫱、作豉、作大豆黃卷等,並記載了玉石玉屑、丹砂、雲母、石鍾乳、礬石、硝石等礦物類葯的炮製方法。
中葯的炮製在宋代發展較快,宋政府頒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設有炮製技術專章,提出對葯物要「依法炮製」、「修制合度」,將炮製列為法定的制葯技術,對保證葯品的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時代,中葯炮製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理論研究。如王好古在《湯液本薛》中引用李東垣用葯:「黃芩、黃連……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制毒也。」「當歸酒洗取發之意,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等,均為有關中葯炮製理論的重要論述。中葯的炮製在明代發展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軟堅,醋制入肝經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炙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潰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明確地指出中葯的效應貴在炮製。
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制」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對有些炮製方法,還結合中醫理論加以探討。明代繆希雍所著的《炮炙大法》也是明代一部較有價值的炮製專著,書中記載了439種葯物的炮製操作和成品貯藏方法,並將古代炮炙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據資料記載即炮、烘烤、火上燒、炙、煨、炒、煅、煉(長時間的火燒)、制、度(量葯之長短)、飛(水飛)、伏(潤葯或火制後貯存相當長時間,稱「伏山」)、鎊(削、刮、刨)、擊碎、煞(曬)、曝(強烈日光下曙曬)、露(將葯物曰曬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長期以來,在中葯加工業中有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歷史變遷,其實際涵義尚難闡明。
清代專論炮製的書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張仲岩將歷代各家有關的炮製記載綜合歸納而成。該書詳細記載了232種炮製方法,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條目清晰,較為醒目。
現代我們所使用的炮製方法,是在古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和改進而來。根據目前的實際應用情況,其炮製方法主要有修治法、水製法、火製法、水火共製法和其他製法五種。「修治法」包括純凈處理、粉碎處理和切制處理;「水製法」是一種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包括潤、漂和水飛法;「火製法」則是指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包括炒、炙、煅、煨和烘焙法;「水火共製法」則包括了煮、蒸、和淬法;而其它製法則指一些其他特殊製法,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近些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們正在探索應用新設備、新工藝。對一些傳統的炮製方法進行改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各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專家學者們已經開始從工藝、化學、葯理、臨床等多方位對中葯的炮製加以研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中葯炮製進行闡述,為中葯炮製步入科學化、規范化提供了依據。它一方麵包括了同種輔料,不同條件的對比研究,例如醋制元胡用於臨床,沿襲已久,在現代研究則表明,醋酸能與元胡中的生物鹼結合成易溶於水的生物鹼鹽而易於煎出。有關學者用酸性染料滴定法測得用醋為輔料煮、炒、拌、浸元胡的水煎液中,總生物鹼的含量相差不大,而且在拌法中總生物鹼的含量略高。由於拌法可在較為密閉的容器中進行,與煮、炒等加熱方法相比可以減少醋的揮發,並且工藝簡單,從而能夠有效地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通過多因素、多輔料的對比研究,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為常用葯,相關研究人員運用HPLC法探討了不同炮製方法對芍葯苷含量影響,結果表明,烘乾乾燥法、減壓乾燥法、炒制及酒制,均會造成芍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乾乾燥法的影響最大。減壓乾燥法影響最小,與《葯典》中採用減壓乾燥法相符合。相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葯的炮製技術和工藝也將不斷的簡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炮製的效果。
『肆』 怎樣製作葯膳
葯膳所用的中葯材和食物都應認真精選。首先要凈選,使之清潔干凈,無雜質異物,無塵土,無霉變腐爛。還要注意其色、味純正,外形美觀,質量優良。如大棗,以個大、色紫紅、肉厚、光潤無蟲蛀者為佳,個小,色淡紅、肉薄或有蟲唁者不宜用;枸杞子以粒大、肉厚、種子少、色紅、質柔軟者為佳,粒小、肉、種子多、色灰紅者質量較差,不宜用。
為保證葯膳療效,還應對葯材與食物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有的需切片、切絲、切丁或切段,有的需粉碎為細末,有的則需按中葯炮製的要求進行炮製加工。如山楂,炒焦成焦山楂,可增強健脾助消化作用;炒成山楂炭,則兼能止瀉痢。有些葯材必須經過炮製,以減其毒性或副作用,如炮附子、姜半夏等。
烹調技術
一般食用中葯以及無不適氣味的中葯,可與食物一起(或研成細粉)烹制。若葯物較多或有明顯不適氣味,可用紗布將葯物包好,再與食物一起烹制,葯性即進入食物或湯里。服食時要將葯渣去除。也可先將中葯煎煮,濾取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調過程中加入葯汁,一起烹制。為減少營養和有效成分的破壞,烹調葯膳常採用蒸、燉、煮或煲湯等法,較少採用炸、烤等法。
『伍』 中葯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1)水製法 能使葯物達到潔凈、柔軟、便於加工,並能減低葯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氣味。包括洗、漂、泡、潰、水飛等法。
(2)火製法 是把葯物直接或間接放置火上炮製以達乾燥、鬆脆、焦黃或炭化之目的。
炒:有清炒及輔料炒。清炒是將葯物放鍋內拌炒,由於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黃、炒焦、炒炭之分。炒黃、炒焦之葯物有焦香味道,以增強健脾開胃之力或改善葯物之偏。炒炭的葯物可增強收斂止血之功,如荊芥炭。輔料炒是加輔料同炒,如土炒白術,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強葯性,更好地發揮療效。
炙:與輔料炒無多大區別,一般多將用蜜炒的叫炙。如炙甘草、炙黃芪。
煅:是將葯物直接或間接放在火上煅燒,使其鬆脆易於粉碎。多適用於礦石類或貝殼類葯物。
煨:是將葯物裹上濕紙或麵糊,埋於灰內或置於文火上烘烤,以紙或麵糊表面焦黑為度,冷卻後剝除紙或麵糊使用。目的是利用紙或麵糊吸收葯物中的部分油質,以減低葯物的刺激性,並增強葯物療效,如煨木香。
炮:是將葯物放入砂中加熱,炒至焦黃爆烈,便於加工,並增強其溫燥之性,同時能使葯物毒性降低,如炮附子、炮姜。
(3)水火同製法 包括蒸、煮、單三種方法。其目的是改變葯性、增強療效。
『陸』 中葯材的加工方式有哪幾種
中葯材常用加工方法:
1
洗滌與挑選。洗滌主要是洗除葯材泥沙和污垢,多用於根及根莖類葯材。直接曬干或陰乾的葯材、具有芳香氣味的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挑選主要是清除雜質和非葯用部分,同時初步分級,利於分別加工和乾燥。
2
修整切制。運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葯用部分和不合規格的部分,試葯材整齊,利於包裝,如剪去蘆頭、須根,進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葯材多在產地趁鮮加工切制,這樣易切制,片形好,乾燥快,減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3
去皮、殼。對果實種子或根及根莖類葯材以及皮類葯材去除表皮或外殼,使葯材表面光潔,有利於乾燥和儲藏。對果實種子類葯材,一般採收後曬干去殼,去除種子;或先去殼去除種子,而後曬干。
4
蒸、煮、燙。對某些葯材經蒸、煮、或燙後進行乾燥。含黏液汁、澱粉、或糖分多的葯材,不易乾燥,經蒸、煮或燙處理後,則乾燥快,不易生蟲。加熱時間長短及採取何種加熱方法,視葯材性質而定,葯材加熱處理後,不僅容易乾燥,而且利於刮皮抽芯。
5
熏硫。是在葯材乾燥前後用硫磺熏制。有些葯材,為使表面色澤潔白,防止霉爛,常用硫磺熏制。目前在基層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運用歷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殘留高,往往出口受限,應引起重視。新版葯典已對部分葯材進行二氧化硫殘留限量規定。
6
發汗。將葯材曬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後,堆置起來發熱,使其內部水分散發的方法習稱「發汗」,可根據情況反復多次,有利於乾燥,可使葯材變軟、變色、增加香味或減少刺激等。
『柒』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捌』 中葯炮製方法一般分為哪四類
中葯炮製的常見方法
1、修治:
包括純凈、粉碎、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
用水或其他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目的主要是清潔葯物、除去雜質、軟化葯物、便於切制、降低毒性及調整葯性。常見的方法有:漂洗、悶、潤、浸泡、噴灑、水飛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火制:
是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可分為:炒、炙、燙、煅、煨、炮、撩、烘8種。
4、水火共制:
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還要加輔料。包括煮、蒸、燉、淬等。
5、其他製法:
制霜、發酵、精製、葯拌。
常用中葯加工與炮製技術主要包括對原葯材凈制、切制、炮製(炒葯,炙葯,煅葯,蒸煮焯法,發酵、制霜法及其他製法等)三個環節。
炮製是中葯傳統制葯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經炮製後的葯物,葯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葯的必備工序。傳統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例如,蒸,分為清蒸、酒浸蒸、葯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葯汁塗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葯汁浸、酒浸、醋浸等。
『玖』 中葯材炮製加工的方法有哪些
中葯加工炮製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有如下幾類:
1、炒制:將葯物在鍋內加熱,不絕翻炒至一定要求的方法。
清炒:不加輔料,根據炒的時間和溫度分為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系用文火將葯材炒至表面微黃或能嗅到葯材固有的氣味為度。如杏仁、芡實、蓮子、遠志、棗仁等。炒焦系將葯材炒至表面焦褐色,如焦楂、焦神曲、焦白術、焦梔子等。炒炭系用武火將葯材表面炒至黑色,內部焦褐色時,噴淋清水,稍干即可出鍋,傾於水濕的竹扁上,攤開,涼透方可包裝。如地榆炭、側柏炭、杜仲炭、貫眾炭等。
麩炒:先將鍋加熱,撒入一定量的麩皮(每kg葯材用0.4kg左右),至冒煙時加入葯材,不斷翻炒,炒至葯材表面微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即可。如白術、山葯、枳殼、三棱等。
土炒:用灶心土打碎,用量約為葯材重的30%左右。置鍋內炒至輕松後,加入葯材,不斷翻炒至葯材表面掛勻土色,取出,篩去土粉即可。如白術、山葯、白芍等。
米炒:將米倒入用水噴濕的鍋內,加熱使米貼附於鍋底,俟冒煙時,倒入葯材輕輕翻炒至葯材變色,取出,篩去米粒即可。用量約為葯材重的40%左右。如米炒沙參、丹參等。
2、燙制:將葯材加熱炒燙,溫度比炒法高而受熱均勻。通常有三種:
砂燙:將砂子置鍋內炒熱,再將砂堆扒一坑,放進打成大塊的葯材,埋起,稍後,進行翻炒,至葯材表面鼓起或酥脆為度,揀出葯材或入醋中淬過,晾涼即可。如龜板、鱉甲、山甲、刺蝟皮、狗脊、毛薑、馬錢子等。
蛤粉燙:取蛤粉依砂燙法,燙至鼓起即可。如阿膠、魚鰾等。
蒲黃燙:取蒲黃依砂燙法,燙至鼓起即可。如阿膠珠。
3、煅制:將葯材用火煅燒,通常分兩種:
直火煅:將葯材放在木炭或焦炭無煙爐上煅紅透,取出即可。如龍骨、龍齒、貝殼類、金石類等。
悶煅:將葯材置鍋內,再覆一鍋,接合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在上面鍋底粘一白紙,加熱煅至白紙呈焦黃色為度。如生地炭、燈芯炭、棕炭、血餘炭等。
4、煨制:將葯材用濕麵粉包裹,在炒熱的滑石粉鍋內煨至表面焦黃為度。或用濕紙層層包裹葯材,加熱除去部分油分。如煨木香、煨肉蔻等。
5、燎:將葯材在火焰上短時加熱,使葯材表面焦化而內部不受影響。如燎鹿茸等。
6、炮:將葯材埋在熱炭中,炮至鼓起爆裂為度。或置高熱的鍋中,急炒至表面焦黃、鼓裂為度。如炮姜。
7、炙:將葯材與液體輔料共同加熱,使輔料炙入葯材組織內的加工方法。
▲蜜炙:將蜂蜜置鍋內加適量清水攪拌,加熱熔化,待蜜煉至冒花時,即可放入葯材,不斷翻拌,炒至蜜汁吸凈,以不粘手為度。或先將煉蜜加30~40%的開水稀釋後,與凈葯材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蜜汁吸盡,以不粘手為度。用蜜量應根據葯材的性質、質地、體積的不同,一般在葯材量的15~35%左右。
▲酥炙:通常用油脂將葯材炙酥的方法。例如羊脂油拌炒淫羊藿。用植物油炸動物骨及馬錢子等。
▲酒炙:將葯材放盆內,加葯材重的30~40%的黃酒,拌勻,待酒被吸盡後,再置鍋內,中火加熱,不斷翻炒,炒至微黃色即可。
▲醋炙:操作方法同酒炙,醋的用量為葯材重的15~30%左右。
▲鹽水炙:一般每kg葯材用鹽10~20g,加適量水化開,以能拌勻葯材為度。操作方法同酒炙。
▲薑汁炙:取生薑加少量水,榨汁,再將葯材用薑汁拌勻,稍悶,入鍋,文火炒至表面微黃色。或先將葯材炒熱,隨後,邊炒邊將薑汁均勻地噴灑在葯物上,至表面微黃色即可。用量一般為葯材重的25%左右。
▲米泔水炙:取第二次淘米水與葯材拌勻,稍悶,入鍋炒至微黃色即可。用量一般為葯材重的20~30%。
8、其他方法:
▲豆腐制:取豆腐一塊,中間挖一孔,填進葯物,仍用豆腐封好。入瓷盤中上屜蒸至豆腐發硬,取出即可。
▲酒蒸:葯材與20%左右量的黃酒拌勻,上屜蒸至葯材黑色即可。
▲拌:將硃砂等葯粉與其他葯材拌勻即可。
▲淬:葯材經煅制紅透,立即投入黃酒或醋中,使之酥碎的方法。
『拾』 中葯炮製學的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主要指凈選與加工。
一、凈選的含義:中葯材在切制、炮炙和調配、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除去非葯用部位、雜質異物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以達到葯用的純凈度要求的炮製工序,即凈制。
二、凈制的目的:1、分開葯用部位蓮子肉與心,分別能健脾補腎與清心火。2、行分檔在凈選的同時將葯物大小分檔,便於火制和水制時控制工藝質量,保證炮製均勻,防止太過與不及。3、除去非葯用部位凈制除去質次效差(厚朴粗皮、訶子核)、毒性大(蘄蛇頭)、副作用強(枇杷葉絨毛)的部位,便於調劑准確,制劑的安全有效。4.除去雜質異物:清除採集、加工、運輸、貯存中混入的泥砂、異物及蟲蛀霉變等變異的葯物。三、現代研究概況:一些傳統的凈制方法費時費工,增大葯材損耗及成本。對其要具體分析,系統研究,不可輕易否定,但也不要盲從。實驗發現:厚朴的粗皮佔全重的15.47%,厚朴酚、和厚朴酚、β-桉葉醇的含量內皮遠遠高於粗皮。訶子的核佔50%以上,但鞣質僅含4.0%,而果肉含26.06%.這些凈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則值得研究:如丹皮的粗皮僅佔2.06%,含微量的丹皮酚,乾燥後難於除去;過去都在產地趁鮮颳去,商品稱「刮丹皮」,結果含量測定發現其丹皮酚的含量反而降低了。《葯典》未規定丹皮去粗皮是合理的。再如杏仁過去稱「皮尖雙仁者有毒」,實驗證實杏仁的皮尖與仁的成分種類一致,去皮是為了增加溶出和破酶保甙。古稱馬錢子去毛可降低毒性,研究發現其茸毛中毒性成分士的寧和馬錢子鹼的含量只有種仁的30.7%和16.1%,《證類本草》中要求人參去蘆頭,曰「不去者吐人」,以後歷代都去蘆,參蘆占人參全重的12%~15%,研究發現參蘆沒有催吐作用,且成分與人參沒有不同,僅含量略有差別,參蘆人參皂甙Rg含量高,參體人參皂甙Rb含量高;兩者LD50也無差別。《葯典》90年版人參已不要求去蘆,但實際園參仍需去蘆。
四、凈選與加工的方法: 中葯材大多來自於自然界,在生長、採集、加工、運輸、貯存過程中會混入泥砂、殘留的枝梗、木屑及變異葯材。這些雜質異物等必須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1、挑選:指用手工挑揀的方法清除雜質。挑選的對象是:⑴、挑出非葯用部位;⑵、揀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見的雜質,如木屑、砂石、雜草、枝梗、蟲卵、鼠糞等;⑶、挑出霉爛蟲蛀等變質的葯材;⑷、大小分檔,按大小粗細,手工挑揀分檔
2、篩選:根據葯物與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用不同規格的篩和羅,用過篩的方法清除雜質。篩選的對象是:⑴、與葯物的體積大小相差懸殊的雜質;⑵、葯渣和殘留的輔料;⑶、用不同規格的篩羅對葯物進行大小分檔。
3、風選:利用葯物與雜質的質量不同,藉助風力清除雜質,其對象是與葯物的質量相差較大的雜質。
4、水選:用水沖洗除去雜質,或利用葯物與雜質的比重不同,藉助水的浮力清除雜質和分離非葯用部位。其對象是:⑴、葯物表面或內部附著的泥土鹽分,如蟬蛻,海藻;⑵、浮選葯物與非葯用部位,如酸棗仁與核的分離。水選時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過長,防止溶失葯效。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針對不同性質的雜質。如挑去大的雜質,篩去浮土,水洗去內部的泥土,風吹去雜草等。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兩者的方法相同,目的各異。
中葯炮製分離不同葯用部位:許多中葯來自同一來源,如植物蓮,葯用的就有:藕(地下根莖,清熱涼血),藕節(莖節,止血散瘀),藕粉(根莖制的澱粉,益血調沖),荷梗(葉柄花柄,清熱祛暑利水),荷葉(葉面,清暑利濕止血),蓮花(活血止血),蓮須(雄蕊,清心澀精),蓮房(成熟花托,散瘀止血祛濕),蓮子(種子,健脾益腎),蓮子心(胚芽,清心火)。又如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分別入葯。有的葯性各異,如麻黃發汗,根止汗。
去除非葯用部位:去根、去莖、去皮殼、去毛、去心、去蘆、去核、去頭尾足翅、去殘肉筋膜 一、麵粉煨法
將葯物以濕面片包裹,埋入熱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黃色的方法稱為麵粉煨法,如麵粉煨肉豆蔻,將適量麵粉打濕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溫潤後,如水泛丸法裹麵粉3-4層,稍晾倒入(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適量)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鍾左右至麵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剝去麵皮,放涼,肉豆蔻煨後能減少揮發油約20%,免於滑腸,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異丁香酚增加,固腸止瀉的作用增強;麵粉煨訶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對腸道的刺激作用,鞣質增多,增強收斂之性,增強了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於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與傳統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
二、紙煨法
取草紙打濕將葯物包裹三層,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紙燒焦為度,剝去紙即得的方法稱為紙煨法。紙煨木香,取未經乾燥的木香片,在鐵絲匾中,一層草紙一層木香片地間隔平鋪數層壓緊,置於煙爐火上,或者烘乾室內,用文火或低溫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揮發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木香煨後揮發油減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質有所改變,煨後木香固腸止瀉作用增強,用於治療泄瀉腹痛等;紙煨生薑,取鮮薑片用草紙包好,清水潤濕,置灶中煨或爐台上烘烤,待紙焦枯時剝去紙即可,生薑煨後揮發油減少了約20%,改變了性質,辛散之力不及生薑,而溫中止嘔之力則較生薑為勝,生薑煨後增強了暖胃和中作用,緩和了發散作用,適用胃寒嘔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使葯物清潔純凈。
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
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便於進行其它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材,軟化葯材以便於切制和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主要內容如下: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除少數易溶,或不易乾燥的花、葉、果及肉類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原則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內容如下:
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除清炒法外,還可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炙:是將葯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材內部的炮製方法。炙可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將葯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與密閉煅或燜煅(間接煅)的不同。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常見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黃芩。
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不加輔料者,稱為清蒸;加輔料者,稱為輔料蒸。加熱的時間,視炮製的目的而定。
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淬:是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除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外的一些特殊製法,均概括於此類。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