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臨床中葯學的著作
《臨床中葯學》總論部分系統地闡述了中醫辨證、治則、治法、葯性、君臣佐使、成方、成葯與辨證用葯的關系,精闢地指出辨證是臨床用葯的關鍵、治則是臨床辨證用葯的向導、治法是臨床辨證用葯的依據、君臣佐使及制方之法是辨證用葯的規矩、精通葯性是臨床辨證用葯的基礎、優秀成方是臨床辨證用葯的典範、熟悉成葯是臨床辨證用葯的捷徑。各論部分緊密結合臨床,分別從葯物基原、性味歸經、功能主治、效用分析、配伍應用、鑒別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毒性防治、化學成分、葯理作用、臨床新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該書的特點是注重葯性理論和臨床用葯的緊密銜接,在全面地闡述中葯基本理論和臨床用葯經驗的基礎上,採取了以葯物功效分類為主,縱向介紹葯性特點,又以病證為綱,橫向介紹辨證用葯規律,縱橫捭闔,突出中醫臨床辨證用葯的特色,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地運用中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關系。同時該書遵循中醫葯基本理論和辨證用葯規律,大膽吸取當代中葯研究的主要發展成就,在總結前人經驗及近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較好地反映了當代臨床中葯學發展水平;做到了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較好地解決了繼承與發揚的關系。這是臨床中葯學有開創意義的一部代表著作,必將為促進臨床中葯學學科的展提供借鑒和思路。本書適合於從事中醫葯教學、醫療、科研、生產 等領域專家、學者的重要參考書,也是全國中醫葯院校研究生及其他高層次中醫葯教育學習臨床中葯學的一部理想教材。 高學敏,男,生於1938年3月。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臨床中葯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葯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葯學》 學術帶頭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專家組成員,國家科委國家秘密技術級專家評審組專家,國家葯典委員會中醫專業主任委員,國家葯品食品監督管理局新葯、麻醉葯、中葯保護品種、保健食品審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學會理事。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葯學》主編,國家葯監局刊行的《國家基本葯物(中成葯)》常務副主編,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從事中醫葯學教學、醫療、科研工作40餘年。研究領域為中葯基本理論及臨床應用的研究。承擔和指導了國家自然基金課題2項、部局級課題3項、校級課題4項、橫向聯合課題9項。
長期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一部》臨床標准起草及中成葯部頒標准、地標轉正整頓工作,並為《國家葯典配套叢書·中成葯臨床用葯須知》主編。在我國中成葯臨床標准法制化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並為臨床中葯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發表主編著作20部,論文多篇。
總論
緒言
第一章 辨證與用葯
第一節 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中醫基本辨證方法與用葯的關系
第三節 中醫基本辨證方法在用葯中的綜合運用
第二章 治則與辨證用葯
第一節 中醫治則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中醫治則與辨證用葯的關系
第三章 治法與辨證用葯
第一節 中醫常用的治法
第二節 中醫治法與辨證用葯的關系
第四章 葯性與辨證用葯
第一節 精通葯性必須掌握葯物的產地、採收與貯藏
第二節 精通葯性必須重視對葯物炮製的研究
第三節 精通葯性必須掌握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葯性理論
第四節 精通葯性必須掌握葯物的配伍規律
第五節 精通葯性須掌握鑒別用葯規律
第六節 精通葯物必須掌握葯物的劑型
……
第五章 君臣佐使與遣葯組方
第六章 成方與辨證用葯
第七章 中成葯與辨證用葯
第八章 中葯新葯研發思路與方法
第九章 保健食品研發思路與方法
各論
第一章 解表葯
第二章 清熱葯
第三章 瀉下葯
第四章 祛風濕葯
第五章 化濕葯
第六章 利水滲濕葯
第七章 溫里葯
第八章 理氣葯
第九章 消食葯
第十章 驅蟲葯
第十一章 止血葯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葯
第十四章 安神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葯
第十六章 開竅葯
第十七章 補虛葯
第十八章 收澀葯
第十九章 涌吐葯
第二十章 攻毒殺蟲止癢葯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葯
附錄
附錄一:葯名筆畫索引
附錄二:葯名拼音索引
『貳』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書(關於中醫的)
五、《神農本草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相傳為神農氏所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原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就連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都淵源於《神農本草經》而發展起來的。《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很長一段時間內,《神農本草經》都是醫生和葯師學習中葯學的教科書,或是作為必讀書,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叄』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一、《黃帝內經》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肆』 中醫學成功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著是什麼
張仲景的《傷寒論》
『伍』 中醫經典書籍有哪些
這些中醫書籍注意看圖片中,那裡都有這些書籍的電子版
時間充足的話下面這些中醫經典書籍也可以看看
中醫書籍目錄:
中醫歌訣白話解系列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高清版)
中醫經典臨證發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
中醫葯學高級叢書
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網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網路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雲南天然葯物圖鑒(全5卷)
傳統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傷寒類書籍
傷寒論注十人書叢書(全10冊)
住院醫師手冊(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傅山醫學臨證運用叢書(全3冊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兒童心理學手冊(全四卷)
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醫話醫論精選(共二十二冊)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掃描版)
全民獻方獻葯運動驗方
內經類書籍
醫學人生叢書:走近中醫大家(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8)
醫學入門(上、下)
醫學圖譜、圖解(一)(共十冊)
醫學圖譜、圖解(二)(共十冊)
醫學衷中參西錄叢書
醫家金鑒
醫方類聚(全十一冊)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醫經六書(全3冊)
千家妙方(上、下冊)(掃描版)
歷代本草精華叢書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中醫醫案醫論(共15冊)
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醫名方錄(全4冊)
名醫類案(正續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6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全四冊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10)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名家獻秘:老中醫養生葯膳(廣東旅遊出版社)
名師與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名師經方講錄(全2輯)
名老中醫之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共5冊)
呂志傑著作(河北中醫學院)
吳中醫集(全4集)
吳熙婦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四季養生葯膳(三采文化)
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
國醫大師臨床經驗實錄叢書(全12冊)
國醫大師學術經驗研讀錄(全2輯)
國醫大師驗案良方(共七冊)
國醫英才系列叢書(全3卷)
聖濟總錄(上、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黃帝內經靈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陸』 求一些好的中醫書籍
推薦閱讀《中華新本草》!
長期以來,從《神農本草》到《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葯物學知識始終停留在經驗傳承的層面,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經驗總結和記錄,對於葯物性能產生形成的機理鮮有論述。所謂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這就必然會影響人們對葯性葯理的理解、把握和使用,影響了本草學進一步的發展。《中華新本草》從天體物理學,化學等不同學科對本草葯物,包括道地本草,性能產生形成的機理,進行了多角度的系統的解釋和闡述,提出了本草葯物及其性能特徵是環境產物的觀點,是陰陽並生相遇,是時空賦予的結果。——摘郭宏昌院長序
建國以來,我國重新梳理中醫與中葯的理論體系,中醫學和中葯學各自成為一級學科,下設不同的二級學科。人們對中醫葯的傳承方式也逐漸由古代自學、家傳和從師等方式轉變為以學校學習為主,以其他方式為輔。中醫學科和中葯學科的學者開始圍繞各自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研究。然而,這種劃分將中醫葯理論整體知識體系過度拆分,造成了「醫不知葯,葯不知醫」的局面,使得中葯的研究、教學、生產、管理等環節與臨床應用相脫節,而院校畢業的學生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局限性,中醫葯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本書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為中醫葯傳承和學習獨辟蹊徑,為中醫葯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論,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新本草。作者以獨特的角度闡釋了中醫和西醫的關系,道地葯材性能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微觀生態與性能間的關系等內容,彰顯了作者的中醫葯文化自信,通過客觀說理,闡釋中醫葯中所蘊含的科學內涵與哲學思維。同時,從天體力學、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植物學、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哲學等方面,對傳統本草學內容進行探索。將本草葯物的起源、變化和發展與人類文明史相結合,從本草物質觀、靈魂觀、生態觀及天人合一觀等角度闡釋本草生命論,對本草應用展開多方位的闡述。此外,作者藉助中醫葯「整體觀」,將本草葯物性能發展為寒熱、潤燥、味道、氣嗅、顏色、趨勢和法象七個部分,內容豐富,並基於傳統本草認識,結合自身的觀點,闡釋本草的葯性理論,對本草學性能產生的原因及性能特點進行闡釋;藉助「象思維」闡釋葯物的分類法象,並構建其分類標准,使得本草間所隱藏的共性特徵得以顯現。
道丁先生對中醫葯的熱愛與鑽研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書中對中醫葯的思辨及認識角度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相比於專業教學書籍,本書的立論依據及觀點不乏有局限和不足,但卻促進了本草學的研究爭鳴,我們不能對其求全責備,而應秉承接納、思辨和約取的態度,將本書作為現有教材的一個重要補充進行研讀,此書的出版也將會開拓和豐富中醫葯學術研究。————摘李學林教授序
『柒』 推薦中醫典籍
二十四、「千金方」,葯王孫思邈所著,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叫做「備急千金要方」,後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這本書對於臨床的幫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裡面有許多涉及「房腫木」的內容。
『捌』 中醫典籍都有哪些(正規書籍)
《雜兵源流犀燭》
這本書與醫通可謂雙璧,一句廢話都沒有,全是干貨,不過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夠全部記住,最後的還是作為工具書,天天翻看,開發思路。
《證治匯補》《舊德堂醫案》
我極贊賞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頂多選一個小方打底,然後根據病人的病情加減用葯,這是最高明醫生的選擇,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這本書我抄的次數最多(除脈學書),基本每天上班都帶,
《傷寒來蘇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極聰慧,解古方也解的極妙。傷寒的註解我基本讀完了,還是推薦這一本,別的我都不會再提,特別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歷代醫家治病,但凡多讀過基本醫案,也不會說出六經與經絡無關這樣的話,言盡於此。
《臨證指南醫案》
這是一本極不適合初學者或者半瓶水的書,認真學的,讀了自然能發掘奇妙,不過還是可惜太過語焉不詳,但頂級中醫治病大略如葉天士,能夠留下這本書,就已經幸甚,我推薦讀原書,徐靈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醫學衷中參西錄》
是個中醫,應該沒有不讀這本的,只是可惜這本書並不全面,不過但凡講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萬別盡信一家之言,白術山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沒人不喜歡這本書,張的新方我也常用。
《陸氏三世醫驗》
脈學是中醫中璀璨耀眼的寶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證對應,和朱丹溪批評過的局方之學並無不同,這本書是學習脈學,研究古人醫案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而且大家的書都是精品,遠非剛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個愛秀的人,歷史上這種人多數不行,喻嘉言是個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書,只有這一本成就最高,講理頗精,議論有理。不過喻也有過於自信而輕視諸老的弊端,讀一讀就明白了,這本讀起來偏費勁些,也隱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論》《局方發揮》
心法這本書,算內科,總結的很到位,不過後世醫家,特別是我之前寫到的書都有更詳盡的總結,所以一般不讀也是可以的,不過我之前推薦的,我也只是讀過兩遍,並未太深入。《格致余論》有得說,作為醫論醫案的結合,而且又不長,說一句必讀不為過。我讀的第一本古書,就是高三逛書店買的這本,對我來講,感情蠻深,其實這本書不太適合初學者,我當時只能當故事書讀,我讀過不下二十遍,自己想當然的評論都一大堆,現在看來笑掉大牙。至於《局方發揮》肯定沒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講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虧。
《宣明論方》
四大家的書,我只有劉河間的讀不進去,唯一讀進去的就是這本,劉將內經的薄厥,痿痹,風瘧等擴充治法,不可謂不精,讀了能更有助於理解素問,理解方葯,完素極擅長內經,而且不是理論上的擅長,所以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其他的書,我認真研究後再補充。
《醫學心悟》
我一直在想,這本書夠不夠八星,確實這本書太過簡略了,只有傷寒講的豐富,但世上懶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讀書,那就讀這本,不僅是個初學,哪怕學富五車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湯,止嗽散,益母勝金丹,啟膈散都足稱神劑,而且醫論和傷寒都講的極好,好過當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視。
『玖』 中醫書籍都有哪些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書籍。
除此之外,中醫書籍還有《溫病條變》、《景岳全書》、《類經》、《脾胃論》、《千金要方》、《脈經》、《本草綱目》、《濟陰綱目》、《內經知要》、《金匱要略》、《溫熱論》等等。
《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名著,成書於西漢中晚期,此前天文、歷法、地理、氣象、醫葯,甚至社會科學、哲學、思維科學、語言學、文字學的成就皆在該書中有較為全面的體現,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醫學典籍,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性著作,被歷代醫家視為「"圭臬",奉為"經典"」。
本書由數十位中醫專家,窮十餘年之力,對奠定中醫理論體系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逐字逐句詳注精譯,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本書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本經》都是醫生和葯師學習中葯學的教科書,是學習中醫必讀經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