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診斷瘧疾最常用的檢測方法

診斷瘧疾最常用的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5 03:08:47

㈠ 怎樣判斷體內有鞭蟲

血液寄生蟲檢查
常用的方法為血液塗片法(薄血片和厚血片法)和骨髓穿刺法。
血液寄生蟲檢查意義
1.瘧原蟲檢查:瘧原蟲為瘧疾病原體,通過蚊子傳播,常見的瘧原蟲有間日瘧、三日瘧和惡性瘧三種。外周血塗片檢查瘧原蟲是診斷瘧疾的可靠方法,發現瘧原蟲既為陽性,就可以作為確診的可靠依據。陰性結果不能否定診斷,需多次復查,或用基因診斷方法檢查。
2.微絲蚴檢查:微絲蚴為絲蟲的原蟲,我國常見的絲蟲感染有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兩種,均通過蚊子傳播。外周血塗片檢查是診斷的主要方法,陽性結果為診斷依據,陰性結果需多次復查。
3.回歸熱螺旋體檢查:回歸熱螺旋體為回歸熱的病原體,通過人虱傳播。陽性結果為診斷依據,陰性結果需多次復查。
4.弓形體檢查:弓形體為弓形蟲病的病原體,貓及貓科動物為其主要傳染源,人一般呈陰性感染。陽性結果為診斷依據,陰性結果需多次復查,或用免疫學方法及基因診斷方法檢查。
5.立朵小體檢查:立朵小體為黑熱病的病原體,是鞭毛蟲的一種,常可通過肝、脾穿刺液檢查,也可通過骨髓和淋巴結穿刺液檢查。陽性結果可確診,陰性結果需復查。
----------------------------------------------------------------------------------------------------
寄生蟲的檢查要根據醫生對病人症狀的反映情況來進行篩查,不可能上面的血液學寄生蟲檢查都要進行篩查。
最常見的還是血塗片,通過顯微鏡來看,當然這不是普通的顯微鏡,這項工作往往需要資深一點的人來看。我們這邊的附屬醫院,聽他們說,看標本中的病原體不大容易,所以money也多。。。。遠了
特殊的情況還需要在特殊的部位取標本來檢查,具體的看情況,比如生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現在一般注意個人衛生的話,不會感染寄生蟲。感染的人群也是小孩和長期在潮濕地帶生活的人。
還是要注意一些,盡量別去坑坑窪窪的水池,或者喝露天的水。現在由於這種情況,寄生蟲感染造成人腦感染的案例很多,尤其是夏天。

㈡ 瘧疾如何防治

1.患了瘧疾,應及時治療,常用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殺滅血液中的瘧原蟲,伯喹能殺滅肝臟中的瘧原蟲和血中配子體。

2. 預防首先盡量避免在蚊蟲活動高峰期(黃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動。關鍵是要做好防蚊、滅蚊。應清除垃圾、雜草、填平污水坑;如必須在戶外作業,可穿長袖衣和長褲,皮膚暴露處可塗抹驅避劑,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噴灑殺蟲劑或點蚊香;睡覺時使用蚊帳或長效蚊帳;房屋安裝紗門、紗窗。

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全球86%的瘧疾病例發生在非洲,9%的病例發生在東南亞,其餘5%的病例分布在全球其它地區。我國瘧疾主要流行於雲南、海南、貴州等南部地區和安徽、河南、江蘇、湖北等中部地區。旅行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目的地瘧疾流行狀況,樹立瘧疾感染風險意識。在出國前,建議到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際旅遊保健中心或相關醫療衛生部門進行健康咨詢;在瘧疾流行區,要加強個人防護,包括使用蚊帳、驅避劑、蚊香、戶外活動時穿長袖長褲等,防止蚊蟲叮咬。從瘧疾流行區返回後,若出現發熱、發冷、頭痛等類不適症狀,應立即就診,並主動告知醫務人員自己的旅行史,以便排查瘧疾。

㈢ 瘧原蟲檢測計劃

這些瘧原蟲有蚊蟲和人兩個宿主,包括蚊體內的有性繁殖和人體內的無性增殖,攜帶瘧原蟲的按蚊通過叮咬人而傳播,引起瘧疾寒熱往來發作,俗稱「打擺子」。而其他種類的瘧原蟲會感染它種動物,包括其他靈長目動物、嚙齒目動物、鳥類及爬蟲類。
免疫學診斷
(1)循環抗體檢測:常用的方法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由於抗體在患者治癒後仍能持續一段時間,且廣泛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檢測抗體主要用於瘧疾的流行病學調查、防治效果評估及輸血對象的篩選,而在臨床上僅作輔助診斷用。
(2)循環抗原檢測:利用血清學方法檢測瘧原蟲的循環抗原能更好地說明受檢對象是否有活動感染。常用的方法有放射免疫試驗、抑製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快速免疫色譜測試卡 (ICT)等。
分子生物學技術
PCR和核酸探針已用於瘧疾的診斷,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最突出的優點是對低原蟲血症檢出率較高。用核酸探針檢測惡性瘧原蟲,其敏感性可達感染紅細胞內0.0001%的原蟲密度。國內學者採用套式PCR技術擴增間日瘧原蟲 SSU rRNA基因120bp的特定片段,其敏感性達0.1原蟲/μl血。

㈣ 瘧疾會不會導致白細胞升高

瘧疾白細胞正常或減少。瘧疾的檢查一般常用血塗片染色查瘧原蟲是確診的最可靠方法。近年也用瘧原蟲抗原快速檢測:經近年的臨床應用證實,該方法簡單、快速、方便、准確。

㈤ 瘧疾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1.一般症狀四種人體瘧疾典型的臨床發作大體相似,可分為前驅期、發冷(寒戰)期、發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
(1)前驅期:患者有疲乏、頭痛、不適、厭食、畏寒和低熱。此期相當於肝細胞內的瘧原蟲(裂殖體)發育成熟裂殖子釋入血流。但因周圍血內的原蟲密度太低,鏡檢多為陰性。
(2)發冷期或寒戰期:持續數分鍾至1h,常伴頭痛、惡心和嘔吐。此時體溫多已超過38℃。鏡檢瘧原蟲時,大部分為裂殖體和環狀體。
(3)發熱期:一般持續3~4h,頭痛加劇,體溫高者可超過40℃。多次復發的病人,可只定時出現微寒和低熱、或頭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和三叉神經痛而無明顯的高熱。發熱期所見的原蟲以小滋養體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內體溫迅速恢復正常,上述各種症狀逐漸消失。
(5)間歇期:系指前後兩次發作的間隔時間。時間長短取決於蟲種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間歇期而言,惡性瘧病例很不規則,短僅數小時,長達24~48h,間日瘧和卵形瘧約為48h,三日瘧為72h。鏡檢所見原蟲除惡性瘧外,以大滋養體為主。
(6)潛隱期和復發:間日瘧和卵形瘧還有潛隱期和復發;惡性瘧和三日瘧只有復燃,沒有復發。初發與復發以及前後兩次復發間隔的時間,分別稱為第1和第2潛隱期。未經足量高效血內裂殖體殺滅葯治療後所見的類似情況,統稱復燃。各種瘧疾的臨床表現如下。①間日瘧:間日瘧多有前驅期。臨床急性發作以體溫超過38℃為准,發熱始於中午前後和晚上9點以前,偶見於深夜。開始一、二次症狀較輕,熱度較低,隨後日益加重。間日瘧發作中常見單純皰疹,多見於口唇周圍,也可延及鼻和兩耳,偶見於肛門周圍和外陰部。間日瘧預後良好,早年有良性瘧之稱;②惡性瘧:潛伏期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發病,無寒戰,僅有畏寒感。高熱者多見,常伴有頭痛、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貧血等。出汗期不明顯。熱型復雜,有的像間日瘧,隔天發作1次,與48h為一惡性瘧紅內期裂體增殖周期相符;有的每天發熱,熱型呈間歇型、弛張型或不規則型;有的持續高熱,發熱期往往長達20~36h;前後兩次發作的間歇期極短,致使體溫曲線呈「M」型。惡性瘧用高效裂殖體殺滅葯足量治療後,即可根治。若能及時治療,多數病例預後良好;③卵形症:臨床症狀與間日瘧相似。多數在下午5點以後或晚上發作。症狀較輕,無明顯寒戰,發作次數一般在6次以內,易自愈,遠期復發少,常見無症狀的帶蟲者。半數以上病例一開始就呈典型的間日熱型,熱度較低;④三日瘧:潛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通常無前驅期,發作前3~4天有疲倦、肌肉關節酸痛、寒冷感及頭痛,往往不易覺察而被忽視。多在午後發病,亦可見於中午時分。發冷、發熱和出汗三個時期較明顯,因退熱太快,有虛脫的可能。由於三日瘧原蟲的發育同步性較強,每72h為一發作周期亦較規則。三日瘧無復發,足量氯喹和奎寧均能予以根治。
2.凶險型瘧疾主要見於惡性瘧。其他三種瘧疾極少見到凶險型。
(1)腦型:多見於無免疫力而又未及時治療者。臨床上分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級。
(2)超高熱型:以起病較急、體溫迅速上升至41℃以上並持續不退為特點。
(3)厥冷型:病人軟弱無力,皮膚濕冷、蒼白或輕度發紺,可有陣發性上腹劇痛,常伴有頑固性嘔吐或水樣便,很快虛脫以至昏迷,多因循環衰竭而死亡。
(4)胃腸型:有明顯腹痛、腹瀉和里急後重感。本型是凶險型中預後較好、病死率較低一型。
診斷
人體四種瘧疾在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對葯物反應等方面有許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診斷上應明確患者的瘧疾種類。
1.臨床診斷要點①多數病例在發熱前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寒戰或畏寒;②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持續數小時,然後很快下降,繼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測量體溫1次,分析體溫曲線,則可發現夜間的體溫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溫以下;③發作有定時性,發熱期與無熱期交疊出現,且有一定的規律性;④病人在發作間歇期除疲勞、無力和略感不適外,一般感覺良好;⑤發病多見於中午前後和下午,夜間開始發作者較少;⑥臨床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經多次發作後,又漸次減輕,有「自愈」的趨勢;⑦有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其程度與發作次數相符;⑧脾大,其程度與病程相關,部分病例同時見肝大。
嬰幼兒、惡性瘧以及新感染病例發作的起初一、二次,臨床症狀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帶有大量原蟲,臨床症狀卻不明顯或完全沒有,尤須參照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方能確定診斷。
2.實驗室診斷
(1)血中病原體檢查:人體四種瘧原蟲只有惡性瘧一種在周圍血內僅見環狀體和配子體,且在發作期檢出機會較多,發作間歇期多數原蟲進入內臟毛細血管,如當時配子體尚未出現,則血檢可能暫呈陰性,因此惡性瘧在發作期間查血最為適宜;其餘三種瘧疾的血檢不受時間限制,無論在發作期及間歇期均可見到原蟲。臨床上酷似瘧疾,血檢原蟲陰性者,應堅持一天查血2次,連續幾天。細致地按規定檢查厚血膜,其功率高於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瘧疾,最終定能在周圍血中查到瘧原蟲。從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塗片、染色、鏡檢,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確診瘧疾方法,如發現紅內期瘧原蟲即可確診。
鑒於鏡檢法的准確性受到血中原蟲密度、製片和染色技術、服葯後原蟲變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鏡檢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對傳統的血檢法有了一些改進。其一為Becton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buffycoat)。用含有抗凝劑和吖啶橙的毛細管,取病人60�0�8l血,加一個浮器,離心後,瘧原蟲濃集在紅細胞上層和白細胞下層,由於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兩層細胞和瘧原蟲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發熒光的瘧原蟲。此法有濃縮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節省了時間。其二是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後以吉氏液染色後鏡檢。優點是以皂素處理過的厚血膜底板清晰,無紅細胞殘骸和血小板干擾,有助於瘧原蟲檢出。
(2)免疫學檢測:①檢測瘧原蟲抗原;可查出原蟲血症者,故對臨床診斷為現症病人以及從人群中查傳染源、考核療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瓊脂糖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熒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②檢測瘧原蟲抗體: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傳染源;藉助測定流行區人群抗體水平的高低,來推斷瘧疾的流行趨勢;過篩供血者以預防瘧疾輸血感染,以及考核抗瘧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對多次發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檢測瘧疾抗體有助於診斷。檢測抗體的方法較常用的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3)核酸探針檢測:目前國內外已有幾種不同的核酸探針用於瘧原蟲的檢測。由於其獨特的高特異性,敏感性可高於鏡檢,認為核酸探針技術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規的顯微鏡檢查,且可在短時間內批理處理大量樣本,已被認為可以定量及估算瘧原蟲血症水平,是瘧疾流行病學調查及評價抗瘧措施效果很有潛力的診斷工具。目前大量生產核酸探針和大規模現場使用尚存在一些技術問題須解決。
(4)PCR檢測:目前公認,在各種瘧疾檢測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最高的。為進一步提高PCR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便於在實際工作中推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巢式PCR(nested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夠直接檢測抗凝血樣中的瘧原蟲外,PCR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技術也已成熟,從而便於以PCR技術監測邊遠地區的瘧疾。由於它對實驗技術和條件的要求較高,從而限制了其在現場的應用。就目前多數瘧區的條件,現場采血後,尚要回到具有較好條件的實驗室做進一步的分析處理。
(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應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惡性瘧原蟲能夠合成、分泌一種穩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組蛋白Ⅱ(histidinerichproteinⅡ,HRPⅡ),以其制備的單克隆抗體滴於免疫層析條上,經過吸附、洗滌與顯色,檢測血中富組蛋白Ⅱ的存在。據國外比較Dip-stick及其他幾種方法的報道,Dipstick方法診斷瘧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異性(81.1%~99.5%)均較高;且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穩定、易學的特點,適用於鏡檢或實驗室技術質量難以保證、及待確定瘧疾的流行范圍、瘧疾呈低度傳播、需避免葯物濫用以減少抗性發展的地區。必須指出的是,應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難以檢出尚處於潛伏期或血中僅含有成熟配子體的惡性瘧原蟲。

㈥ 哪些寄生蟲病的診斷不能查到病原體,必須用免疫學診斷

血液寄生蟲檢查

常用的方法為血液塗片法(薄血片和厚血片法)和骨髓穿刺法。

血液寄生蟲檢查意義

  1. 瘧原蟲檢查:瘧原蟲為瘧疾病原體,通過蚊子傳播,常見的瘧原蟲有間日瘧、三日瘧和惡性瘧三種。外周血塗片檢查瘧原蟲是診斷瘧疾的可靠方法,發現瘧原蟲既為陽性,就可以作為確診的可靠依據。陰性結果不能否定診斷,需多次復查,或用基因診斷方法檢查。

  2. 2.微絲蚴檢查:微絲蚴為絲蟲的原蟲,我國常見的絲蟲感染有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兩種,均通過蚊子傳播。外周血塗片檢查是診斷的主要方法,陽性結果為診斷依據,陰性結果需多次復查。

  3. 3.回歸熱螺旋體檢查:回歸熱螺旋體為回歸熱的病原體,通過人虱傳播。陽性結果為診斷依據,陰性結果需多次復查。

  4. 4.弓形體檢查:弓形體為弓形蟲病的病原體,貓及貓科動物為其主要傳染源,人一般呈陰性感染。陽性結果為診斷依據,陰性結果需多次復查,或用免疫學方法及基因診斷方法檢查。

  5. 5.立朵小體檢查:立朵小體為黑熱病的病原體,是鞭毛蟲的一種,常可通過肝、脾穿刺液檢查,也可通過骨髓和淋巴結穿刺液檢查。陽性結果可確診,陰性結果需復查。

  6. ----------------------------------------------------------------------------------------------------

  7. 寄生蟲的檢查要根據醫生對病人症狀的反映情況來進行篩查,不可能上面的血液學寄生蟲檢查都要進行篩查。

  8. 最常見的還是血塗片,通過顯微鏡來看,當然這不是普通的顯微鏡,這項工作往往需要資深一點的人來看。我們這邊的附屬,聽他們說,看標本中的病原體不大容易,所以money也多。。。。遠了

  9. 特殊的情況還需要在特殊的部位取標本來檢查,具體的看情況,比如生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

  10. 現在一般注意個人衛生的話,不會感染寄生蟲。感染的人群也是小孩和長期在潮濕地帶生活的人。

  11. 還是要注意一些,盡量別去坑坑窪窪的水池,或者喝露天的水。現在由於這種情況,寄生蟲感染造成人腦感染的案例很多,尤其是夏天。

㈦ 瘧疾和回歸熱怎樣診斷

瘧疾和回歸熱的診斷,需依靠血塗片中找到瘧原蟲或螺旋體。尿和糞便檢查要注意紅、白細胞,同時在糞便中要仔細尋找阿米巴原蟲和各種蟲卵。血、骨髓、尿、糞便、腦脊液等其他體液和咽拭培養(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皆可酌情選用。以明確病原學診斷、免疫學檢查、X線、超聲波、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放射核素掃描等皆為輔助診斷的方法。

什麼是瘧疾

瘧疾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在我國主要是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其他二種少見,近年偶見國外輸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周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病因

傳染源:瘧疾現症患者或無症狀帶蟲者,其血液中具有配子體者便成為傳染源。血液中原蟲密度越高,配子體的密度也會越高,傳播的機率也越大。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病(口腔溫度超過37.8℃),稱潛伏期。潛伏期包括整個紅外期和紅內期的第一個繁殖周期。一般間日瘧、卵形瘧14天,惡性瘧12天,三日瘧30天。感染原蟲量、株的不一,人體免疫力的差異,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潛伏期。溫帶地區有所謂長潛伏期蟲株,可長達8~14個月。輸血感染潛伏期7~10天。胎傳瘧疾,潛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過預防葯的人,潛伏期可延長。
2.發冷期
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迅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面蒼白,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進而全身發抖,牙齒打顫,有的人蓋幾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續約10分鍾,乃至一小時許,寒戰自然停止,體溫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發熱期
冷感消失以後,面色轉紅,發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高熱患者痛苦難忍。有的輾轉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譫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劇烈頭痛、頑固嘔吐。患者面赤、氣促;結膜充血;皮灼熱而乾燥;脈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訴說心悸,口渴,欲冷飲。持續2~6小時,個別達10餘小時。發作數次後唇鼻常見皰疹。
4.出汗期
高熱後期,顏面手心微汗,隨後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2~3小時體溫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覺舒適,但十分睏倦,常安然入睡。一覺醒來,精神輕快,食慾恢復,又可照常工作。此刻進入間歇期。

檢查

1.血象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血液塗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瘧原蟲。並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塗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

診斷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
2.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腫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凶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迷,也應考慮本病。
3.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查找瘧原蟲,通常找到即可確診。血片找瘧原蟲應當在寒戰發作時采血,此時原蟲數多、易找。需要時應多次重復查找。並一定要做厚血片尋找。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片多次陰性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4.分子生物學技術診斷法
(1)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PCR檢測方法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成多種方法,如巢式PCR、反轉錄酶PCR、PCR-ELISA等。除可以直接檢測血樣中的瘧原蟲外,還可以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已從檢測惡性瘧原蟲發展到檢測間日瘧原蟲。
(2)DNA探針檢測DNA探針檢測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穩定性。
5.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象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可試用殺滅紅內期原蟲的葯物(如氯喹),治療48小時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但注意耐氯喹蟲株。

鑒別診斷

對於症狀不明顯的瘧疾,或疑似瘧疾的其他疾病,應進行鑒別。瘧疾有發熱和肝、脾腫大症狀,應與有此特徵性症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
1.與常見疾病鑒別
(1)血吸蟲病既往史中曾有在血吸蟲病流行區接觸過疫水和有尾蚴皮炎史。發熱和肝、脾腫大、消化道症狀有腹瀉、黏血便等,常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吸蟲病試劑盒測試,抗體、抗原均陽性。
(2)阿米巴肝膿腫不規則發熱,肝明顯腫大和有明顯壓痛,白細胞計數增多,以中性粒細胞佔多數,超聲波檢查可見腫塊。
(3)敗血症畏寒或寒戰、高熱,肝、脾腫大。可出現遷徙性膿腫,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多。一般可追問出感染原因及過程。血細菌培養陽性。
(4)傷寒初為弛張熱,後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出現玫瑰疹,可見胃腸道症狀和全身中毒症狀。血、骨髓、糞尿細菌培養陽性,肥達氏反應陽性。
(5)鉤端螺旋體病弛張熱或持續性發熱,有腓腸肌痛的特徵性症狀。可能出現皮膚黏膜出血,肝、脾腫大。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
(6)急性腎盂腎炎不規則發熱,腰酸,尿頻或尿痛。尿中出現紅、白細胞和蛋白,尿液細菌培養陽性。
(7)布氏桿菌病弛張熱、睾丸炎是特徵性症狀之一,脾腫大而有壓痛。血清凝集試驗或ELISA試驗陽性。
(8)病毒感染如病毒性感冒,發熱、畏寒,常伴有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又如登革熱,高熱伴畏寒,肝、脾腫大、四肢及軀干疹。有些病毒感染,不規則發熱,多方面檢查均未查出病因,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卻測出一種病毒的陽性結果。
2.與腦性瘧以外的昏迷的鑒別
腦膜炎、腦炎、癲癇、腦膿腫、腦瘤、腦血管意外、熱帶地區的錐蟲病,鐮狀細胞病等均可引起昏迷,如將其臨床表現與實驗室診斷結果綜合起來分析,不難判斷是否腦型瘧引起的昏迷。不過,至少在現階段,凡近期在非洲和東南亞等瘧疾流行地區居留過而出現昏迷症狀者,腦性瘧是首先要考慮的疾病。

治療

1.基礎治療
(1)發作期及退熱後24小時應卧床休息。
(2)要注意水分的補給,對食慾不佳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至恢復期給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則適當補液;有貧血者可輔以鐵劑
(3)寒戰時注意保暖;大汗應及時用干毛巾或溫濕毛巾擦乾,並隨時更換汗濕的衣被,以免受涼;高熱時採用物理降溫,過高熱患者因高熱難忍可葯物降溫;凶險發熱者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詳細記錄出入量,做好基礎護理
(4)按蟲媒傳染病做好隔離。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凈消毒。
2.病原治療
目的是既要殺滅紅內期的瘧原蟲以控制發作,又要殺滅紅外期的瘧原蟲以防止復發,並要殺滅配子體以防止傳播。
(1)間日瘧、三日瘧和卵形瘧治療:包括現症病例和間日瘧復發病例,須用血內裂殖體殺滅葯如氯喹,殺滅紅內期的原蟲,迅速退熱,並用組織期裂殖體殺滅葯亦稱根治葯或抗復發葯進行根治或稱抗復發治療,殺滅紅外期的原蟲。常用氯喹與伯氨喹聯合治療。
(2)惡性瘧治療:對氯喹尚未產生抗性地區,仍可用氯喹殺滅紅細胞內期的原蟲,同時須加用配子體殺滅葯。成人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3.凶險發作的搶救原則
(1)迅速殺滅瘧原蟲無性體;
(2)改善微循環,防止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崩裂;
(3)維持水電平衡;
4.快速高效抗瘧葯可選用
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
5.其他治療
(1)循環功能障礙者,按感染性休克處理,給予皮質激素,莨菪類葯,肝素等,低分右旋糖酐
(2)高熱驚厥者,給予物理、葯物降溫及鎮靜止驚
(3)腦水腫應脫水;心衰肺水腫應強心利尿;呼衰應用呼吸興奮葯,或人工呼吸器;腎衰重者可做血液透析
(4)黑尿熱則首先停用奎寧及伯喹,繼之給激素,鹼化尿液,利尿等。

預防

瘧疾的預防,指對易感人群的防護。包括有個體預防和群體預防。個體預防系瘧區居民或短期進入瘧區的個有,為了防蚊叮咬、防止發病或減輕臨床症狀而採取的防護措施。群體預防是對高瘧區、爆發流行區或大批進入瘧區較長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個體預防的目的外,還要防止傳播。要根據傳播途徑的薄弱環節,選擇經濟、有效,且易為群眾接受的防護措施。預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葯物預防或疫苗預防

㈨ 瘧疾應採用何種病原學診斷方法

瘧疾(拉丁語:Malaria,俗稱:打擺子、冷熱病)是一種會感染人類及其他動物的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及拉丁美洲。 其病原瘧原蟲隸屬囊泡藻界,藉由蚊子散播。感染瘧疾後往往會引起發燒、畏寒、疲倦、嘔吐和頭痛,在嚴重的病例中還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

檢查
1.血象

瘧疾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血液塗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瘧原蟲。並可鑒別瘧原蟲種類。骨髓塗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

抗瘧抗體一般在感染後2~3周出現,4~8周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現已應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間接血凝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陽性率可達90%。一般用於流行病學檢查。

診斷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

瘧疾
2.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凶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迷,也應考慮本病。

3.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查找瘧原蟲,通常找到即可確診。血片找瘧原蟲應當在寒戰發作時采血,此時原蟲數多、易找。需要時應多次重復查找。並一定要做厚血片尋找。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片多次陰性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4.分子生物學技術診斷法

(1)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PCR檢測方法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成多種方法,如巢式PCR、反轉錄酶PCR、PCR-ELISA等。除可以直接檢測血樣中的瘧原蟲外,還可以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已從檢測惡性瘧原蟲發展到檢測間日瘧原蟲。

(2)DNA探針檢測DNA探針檢測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穩定性。

5.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象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可試用殺滅紅內期原蟲的葯物(如氯喹),治療48小時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但注意耐氯喹蟲株。

㈩ 瘧疾的診斷

1.流行病學
有在瘧疾流行區居住或旅行史,近年有瘧疾發作史或近期曾接受過輸血的發熱患者都應被懷疑。
2.臨床表現
典型的周期性寒戰、發熱、出汗可初步診斷。不規律發熱,而伴脾、肝腫大及貧血,應想到瘧疾的可能。凶險型多發生在流行期中,多急起,高熱寒戰,昏迷與抽搐等。流行區嬰幼兒突然高熱、寒戰、昏迷,也應考慮本病。
3.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查找瘧原蟲,通常找到即可確診。血片找瘧原蟲應當在寒戰發作時采血,此時原蟲數多、易找。需要時應多次重復查找。並一定要做厚血片尋找。如臨床高度懷疑而血片多次陰性可做骨髓穿刺塗片查找瘧原蟲。
4.分子生物學技術診斷法
(1)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PCR檢測方法已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成多種方法,如巢式PCR、反轉錄酶PCR、PCR-ELISA等。除可以直接檢測血樣中的瘧原蟲外,還可以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已從檢測惡性瘧原蟲發展到檢測間日瘧原蟲。
(2)DNA探針檢測DNA探針檢測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穩定性。
5.治療性診斷
臨床表現很象瘧疾,但經多次檢查未找到瘧原蟲。可試用殺滅紅內期原蟲的葯物(如氯喹),治療48小時發熱控制者,可能為瘧疾。但注意耐氯喹蟲株。

閱讀全文

與診斷瘧疾最常用的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洗衣機如何排水方法視頻 瀏覽:123
樓邦防水塗料使用方法 瀏覽:749
宮寒病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94
奢侈手機鑒別方法 瀏覽:872
紙板收納盒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226
卵巢癌晚期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127
紅豆薏米茯苓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77
育肥羊發燒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981
四季香水無籽檸檬的種植方法 瀏覽:904
治療精神衰弱的方法 瀏覽:397
常用蓄電池的充電方法有哪三種 瀏覽:691
趨勢股最簡單有效的操作方法 瀏覽:178
手機塑料焊接方法 瀏覽:242
地球的研究和方法 瀏覽:563
有什麼方法清理鼻腔 瀏覽:934
兒童床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604
線盒子的連接方法 瀏覽:65
臨床常用的促凝和抗凝方法 瀏覽:664
功率因數測量方法 瀏覽:6
co2坡口加工方法主要有哪些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