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壯族的美食
壯族的飲食,在種植稻米的地區,喜食大米飯、大米粥,喜歡用糯米製成各種粽子、糍粑、糕餅等食品,愛食酸品。在山區以玉米、小米、薯類為主食。 壯族人都喜歡吃豬、雞、鴨、魚肉,有的地方喜歡吃魚生、豆腐圓等。壯族男子喜歡飲酒,並以酒招待客人。熱情好客,是壯族人民的良好品質。
⑵ 壯族飲食文化,生活習俗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有1500多萬人口,絕大部分居住在廣西,少數分布在雲南、廣東、貴州和湖南等省,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是百越中的一支。宋代以後,有「傻」、「恨」、「土」等名稱。1965年改稱「壯族」。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花色品種多樣。重達數十斤、大如桌面、在特大水缸內燜煮七天七夜方熟的特大壯粽,堪稱中華食品之最。鮮蔬四時不缺,野菜隨處可見。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人以貓、狗、蛇、蟲為珍味,也愛禽蛋、豬肉和野味,擅長烤、炸、燉、膿、鹵、煮等烹調方法,口味偏好麻辣鮮酸。名菜有: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豆腐餚、五色糯米飯、魚生、烤乳豬、鹽風肝、五香豆組、釀炸麻仁峰、火把肉、燒鴨、烤辣子水雞、皮肝生、予姜野兔肉、洋瓜根夾臘肉、酸水煮鯽魚、白炒三七雞、五彩蛋等,其他菜餚還有:酸菜炒粉腸、涼薯炒牛肉、燙馬肉、網油豬肝卷、豆腐夾、粉絲青菜湯等。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廣西的「香豬」、「果子狸」是久負盛名的菜餚。製作香豬所用豬仔,是近親繁殖的,烘烤、清蒸、爆炒都鮮嫩可口。果子狸,是廣西特產,又叫花面狸、白額靈貓,善爬樹,採食香蕉、木瓜、萬壽果和其他果實,故稱果子狸,肉味十分鮮美。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好飲茶,嚼俊榔。
較有民族特色的是中元節(鬼節)、牛魂節(牛王節)和吃立節。鬼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每年稻穀成熟時要過嘗新節,飯前要將每樣飯菜盛一些讓狗先吃。桂西山區過去缺鹽少碘,正月卅過「送大脖子節」,捕魚撈蝦,吃黃糯米飯,並把飯菜裝入空蛋殼內扔進河裡,算是送走了大脖子。五色蛋也是節日食品,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染上四種顏色,再上一個本色蛋則成,然後與五彩米飯一起吃。
有特色的菜餚是「豆腐圓」,桂西北一帶過年定要吃此菜,是用豬肉泥加上豆腐、魚、蝦等及調味品攪成餡料,做成九子,油炸而成。
香葉燒油魚是西林縣壯族人民喜愛的傳統佳餚,將江鯉洗凈,去凈魚肋和腸臟,把炒鍋燒熱,用生薑塗抹鍋底,下魚文火煎制,至江鯉兩面見黃時,下姜絲、高湯、香葉等炯5分鍾,再下精鹽、白糖、醬油、料酒等調料後改用猛火燒5分鍾,水生粉勾薄熒下鍋,繼續燒,數分鍾後出鍋上盤即成。特點:肥美肉嫩,甘香鮮醇。
簸箕糯米糍,小的磁粑每隻用米量約15公斤,直徑so~6o厘米;大的用米量25公斤以上,直徑達1米多。這種舉世罕見的糯米糍,在西林縣壯族村寨里最為興盛。先將糯米用清水淘洗,再投入清水缸中浸泡,中間可換清水一次,待米充分吸水後,撈出,用清水沖洗一遍,入蒸籠蒸飯。然後把糯米飯倒入雅窩里春搗。由於春糊全為手工操作,一般需要七八個人,各執一根春棒,團團圍住雅窩,你一棒我一棒地輪翻春搗,將飯粒搗爛成泥倒入簸箕,用力揉搓幾遍,再迅速展開,均勻撒上一層餡心,再對折起來,又迅速展開,如此反復兩三次,放三、四層餡,最後撒上一些熟芝麻即成。
⑶ 壯族的飲食文化
壯族飲食: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大米有秈米、粳米、糯米等品種。平時用於做飯、煮粥,也常蒸成米粉(類似面條,有湯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鮮美可口。粳米、糯米還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與漢族同)。營養豐富,在冬天常吃,能起禦寒滋補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飯等,是壯族節慶的必備食品。玉米也有機玉米與糯玉米之別,機玉米用於熬粥,有時也煎成玉米餅。玉米粥乃山裡壯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還有吃南瓜粥的習慣,即先將瓜熬爛,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後,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雞蛋大小的面團(內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餡料),再用水煮熟,與其清湯同吃,相當於漢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壯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飯、水晶包(一種以肥肉丁加白糖為餡的包子)等均要用糖,連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壯族的生活習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望採納
⑷ 五十六個民族的美食
紅燒茄子,羊肉,粉湯。
⑸ 壯族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壯族是56個民族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擁有非常多的美食,比如說五色糯米飯,竹筒飯,檸檬鴨,烤乳豬,粽子等等。
三、粽子在壯族地區屬於迎賓待客的食物,每當家裡來了客人都會用粽子來招待,因為壯族人將粽子視為五穀豐登的意義,具有特殊的意義。三七烏骨雞,是一種十分滋補的美食,採用新鮮烏雞和三七根烹飪而成,被壯族人稱為葯膳雞,具有非常多的營養元素,非常的適合體弱多病人群和孕婦食用。口袋葯膳雞,採用新鮮的豬肚,將雞塊緊緊的包住,再加上馬刺根等葯材,放入鍋中蒸熟,對身體有排毒的作用。清湯乳豬,肉質鮮嫩,鮮湯美味,非常的滋補。
⑹ 壯族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較為豐富,具體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⑺ 回族、苗族、白族、壯族、傣族有什麼特色飲食和特色工藝品
1、回族
特色飲食: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特色工藝:牛頭塤,回族民間樂器,又稱「哇鳴」。一般用黃膠泥捏成空的扁豆形、牛頭形、雞蛋形,並扎一吹口和幾個小孔。吹奏時需要放孔、壓孔。音域較窄,音量較小,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
2、苗族
特色飲食: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
小黑葯燉雞。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
特色工藝: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3、白族
特色飲食: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特色工藝: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鍾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鍾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
4、壯族
特色飲食: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特色工藝:銅鼓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物,同時也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紋圖案,又有立體塑物,是雕刻藝術和立塑的綜合體,是綜合的藝術品,體現了壯族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5、傣族
特色飲食: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
特色工藝: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