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古代青銅器銅銹常用偽造方法

古代青銅器銅銹常用偽造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4 07:40:58

『壹』 如何鑒別古代銅器的包漿與偽,中國古代青銅器的

銅器上歷史的積淀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銹」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銹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銹。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包漿和仿造新銹是有區別的。首先,陳年自然銹蝕,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三層,而大多數仿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銹,顏色單一、附著較差,如果祛掉浮銹會直接露出新鮮的銅體。其次,古銅器除了在使用過程中經受的損壞、腐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等,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仿品多用化學葯品來腐蝕銅器,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在潮濕的地下埋幾年,不會呈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鑒別陳年自然銹蝕可以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輕易刺入,松開手後針還會被偽銹夾住掉不下來。用這個方法對付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也很有效。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下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顏色。偽銹下面露出的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還可以取一些銹蝕下來,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或燒塑料等刺鼻的氣味。此外,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銅器表面形成玄色或紅色的氧化層,但這種氧化層往往沒有光澤,需要用特殊材料拋光,你可以聞一下銅銹,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的異味~

『貳』 急需答案:青銅器的作偽方法及識別技巧 謝謝!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興收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然而,最令廣大收藏愛好者煩惱的是,市場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難辯,有人甚至將多年積攢的巨資付之東流。

據省文物專家介紹,眼下在文物市場上流通的古玩相當一部分為贗品。古玩收藏愛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識,難免上當受騙。那麼,怎樣才能擺正心態,游刃於古玩市場而不上當受騙?日前,記者進行了一番探究——

「仿古」與「作偽」是兩碼事

3月初,記者走訪了數名省內知名的文博專家。提起古玩造假,專家們一直認為,首先要分清仿古與作偽的異同。

所謂仿古,是指後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製出來的品種。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為了學習前代和別家的長處,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在當時便有其他的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二是慕古,即對古人的崇敬和欽佩。從古至今一直就有仿製古玩的風尚。

而偽作品一般出現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礎上進行重新加工,採取後加彩、後加年款、磨底、重組、作舊等方法,冒充真品。這種以追求純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偽造,早已脫離了仿古,就是作偽。

專家認為,仿古品與作偽品雖都不是真品,但在價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萬曆年間仿製的宣德爐為例,其價值雖不如宣德爐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價值。而現代仿製的「宣德爐」,其價值當然大打折扣。

為了便於閱讀,記者特地將古玩收藏分為四大類,一一請專家加以評說,希望能給廣大收藏愛好者敲響警鍾。

揭秘之一:仿製瓷器真假難辨

瓷器作偽的手法多種多樣,讓廣大的收藏者防不勝防。一位已在收藏業內浮沉十年的賈先生為記者詳細說了其中關節。為了收藏瓷器,他沒少「交學費」。根據老賈的經歷以及省文物專家的分析,記者大體將瓷器作偽分了幾類。

1、新瓷老鋦老賈第一次上當,就是花高價買了這種贗品。當時經驗尚少的老賈,在北市古玩市場上發現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確定瓶上的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也是元代的。後來,找專家鑒定才知道是假的。

專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偽手法。一般收藏者確定了鋦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斷瓷器的年代,上了仿製者的當。由於仿製容易,明代的鋦子現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賈與幾個朋友一起去農村「搜寶」。當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兒上有貢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覺得比較有收藏價值,就買了下來。回來後和朋友仔細研究才發現,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這個碗的底兒是粘上去的!」

專家解析:這種方法也比較常見,因為瓷器底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製,所以一些仿製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切割下來,與仿製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燒製成新的瓷器,再賣給經驗不豐富者。

3、加彩「2003年,我從朋友手裡買了一個清康熙時期的五彩人物紋瓶,因為清代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數的大價錢。去年,家裡著急用錢拿到拍賣行,人家說是假的,人物是新畫的。」

專家解析:加彩這類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將無紋飾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繪,重新燒制而成;補損成新,即將古舊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處填上硬彩花飾,以此掩蓋破損而成。但採用這種手法的並不太多,一是重新燒制時反而容易將瓷器燒壞,第二古舊的真品素瓷並不容易找到。

4、高模擬瓷據專家介紹,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偽登峰造極、自成體系。比如,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做出的東西和原物一模一樣,而硅橡膠翻模技術的運用,使仿品上的花紋與原物沒有任何差別。面對這樣的高模擬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也很難分出真偽。

揭秘之二:書畫市場魚龍混雜

古畫名作歷來是人們追捧的對象,也是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一個好項目,更是歷朝歷代造假作偽者的主要目標。魚龍混雜的書畫市場既是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張先生對古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他走到哪兒都喜歡找找古書畫,一些愛好收藏的朋友給他取了個綽號「尋畫人」。據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支運亭介紹,張先生手裡有上百幅比較珍貴的書畫,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書畫作偽的方法基本可歸結兩大類:其一是完全作假,即運用勾、填、臨、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筆法、構圖特點進行「創作」。此類方法因經常露出作偽者的筆意風格,破綻較為明顯。但有些完全憑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書畫風格如何,因為無法對證,反而容易騙人。其二是利用原畫本身作假。多採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將原作改頭換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這類作假的技術處理一般由裝裱、修復的藝匠高手與畫商或作偽畫師合作完成。有時真假相摻,讓人不易分辨。例如將通景條屏拆成單幅,手卷割成數段;或以大改小,雜湊冊頁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掃描,製作的假畫,雖不易辨別,但在市場上非常少見。

揭秘之三:偽造古玉濫竽充數

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人眼裡,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寄託。造假者也正看中了這一點,打起了歪主意。

記者以打算入行學習經驗為由,經朋友介紹,來到了皇姑區的一個小院,見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雖然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可圈兒里人卻都叫他光叔。

據說光叔的「獨門秘笈」是作舊。在古董行里,作舊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舊的技術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專,活兒細。讓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舊能力高低的惟一標准。

「這是個是『雛兒』,什麼也不懂,您給說細點兒。」帶記者來的小朴向光叔解釋著。光叔拿器桌上的一個佛頭給記者看:「咋樣?」「雕工出眾,頗有神韻,但一看就是新作出來的。」記者乍著膽子,照小朴教的對光叔說。光叔看來挺得意:「哦,眼力不錯,你再看看這個。」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記者發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頭,和剛才的是一樣的,只是處理了一下。」接著,光叔講了「造」古玉的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叫「包漿」,一個叫「沁」。

「包漿」可以用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鋤頭木把,會形成一層光澤。這種光澤潤厚自然,和木柄渾然一體,溫滑如玉,這就是「包漿」。「包漿」短時間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種油漆、塗料能表現出來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櫃子、老椅子,凡是被經常觸及、摩擦的部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包漿。新玉想要有包漿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兩個月才能達到效果。「不瞞你說,剛才你看的佛頭我晚上睡覺都摟著。」光叔詭秘地說。

「沁」比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東西,會在埋藏地下的歲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質(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質)會逐漸沁滲到這些東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認的痕跡。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屍棺中或屍棺旁的器物特徵)等。即便是沒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夠上年代,也會出現自然環境留下的沁,這種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準的。仿造沁主要有烤舊和使用化學物質兩種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紅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燒做假水沁等等。

據光叔說,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像,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沁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揭秘之四:假青銅器蔚為大觀

公元前21世紀,商周奴隸制社會,青銅禮器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對於收藏界來說青銅器從來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幾十件瓷器、木器、字畫的藏家並不少見,而收藏幾十件青銅器的人屈指可數。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青銅器,有了市場,作假者便乘虛而入。

記者就這個問題采訪了青銅器收藏家黃德先生。黃先生根據自己多年的收藏經歷,將青銅器作偽總結出四種方法:

鑲嵌法。將新做的青銅器用酸作舊,再用從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銹鑲嵌在銅器上,這種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慮老銹、不看器型的初級收藏者。鑲嵌老銹一般都選在口沿、紋飾、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這種作舊的鑒別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銹,而要整體上去鑒別器物真偽。而且,只要仔細把玩,就會發現銹會很不自然地脫落,所以比較好認別。

後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沒有紋飾,後來刻上了花,雕刻細致入微。這種器物的鑒別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沒有包漿和銹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漿肯定被破壞。另外,什麼時期的紋飾應該有什麼時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戰國時期的紋飾,肯定是張冠李戴。

殘器湊整器。在市場上,器型古怪的東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殘器拼湊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個鬲;把盆子改成爵等。這種作偽的方法在市場上見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東西時,買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貼老皮。做成一個新器物,用老皮根據真正器物的花紋刻出來,刻出和老青銅器一樣的東西貼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這種器物就要看胎里銹色和外皮銹色是否一樣。

專家建議:求寶應有平常心

針對廣大收藏者應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古玩市場,省文物專家建議,收藏者本身不應抱有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總想揀個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為了養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贏利為目的,這樣也不符合收藏的規律。並且這種僥幸心理就是給作偽者提供可趁之機。

此外,書本上的理論鑒定知識,與實際還有很大差距。不要認為自己讀了一些有關鑒定知識方面的書籍,就基本可以辨別出真偽了,首先所讀的書籍其准確度有多大無法確定,一些書籍上用的都是贗品的照片,這樣就會對閱讀者產生誤導。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沒有親自拿到手上看幾遍,在感性認識上就永遠有差距,很容易根據片面的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

『叄』 古代青銅器如何辨偽

青銅器辨偽指的就是辨識一件件具體的傳世品青銅器的真偽,即它們是真的古代青銅器,還是後世為牟利而製作的偽品。這是對傳世品青銅器進行鑒定收藏首先需要做的研究工作,這是因為傳世品與考古發掘品不同,傳世品中混雜有大量的偽品。
為了進行辨偽,首先就要了解偽作青銅器的歷史和偽器的基本情況。
自宋代金石學產生以來,古代青銅器成為研究與鑒賞的重要文物,公私競相收集入藏,遂使青銅器具有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從宋代開始就有人製作偽品以牟取暴利。根據前輩青銅器專家容庚先生等的研究,從宋代迄今千餘年來偽作青銅器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宋元明時期。宋代的偽器已見於宋代的青銅器著錄書中。例如薛尚功《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卷16著錄的封比干墓銅盤就是偽器。明代偽造情況,如高濂《論新鑄偽造》(《遵生八牋》14?5)所雲:「近日山東、陝西、河南、金陵等處偽造鼎彝壺觚尊瓶之類,式皆法古,分寸不遺,而花紋款識悉從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以古器相形,則迥然別矣。雖雲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雖妝點美觀,而器質自惡。」
第二階段,清初至嘉慶時期。由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統治者的提倡,金石學有了新的發展,作偽也興盛起來。此時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銅器圖錄作偽。據容庚先生研究,乾隆皇帝命臣下編纂的著錄皇室藏器的《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寧壽鑒古》四書中,共收錄有銘文的青銅器1176件(有銘文的銅鏡不包括在內),其中偽器317件,可疑者137件,共計490件,占總數的41%強。
第三階段,道光至清末。一方面由於金石學者重視銘文,另一方面作偽器費力而易辨,因此,此時作偽者大多轉而在真器上摹刻偽銘以牟利。這種作偽風氣始於西安,以號稱「鳳眼張」的張二銘最為有名。
第四階段,民國初期。由於政治腐敗,軍閥混戰,不僅各地盜墓之風大盛,而且作偽之風更熾。北京、蘇州、西安等地更是作偽的中心,有許多作偽的高手。此時由於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作偽者運用新技術作偽,使作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拓本照相製版及化學葯品腐蝕方法作偽銘,就比過去鏨刻的偽銘要逼真得多。例如《善齋禮器錄》8?6師麻孝叔簠,其銘文就是仿吳大瀓所收藏的真的師麻孝叔簠的銘文用化學腐蝕法製成,頗為近似。非仔細辨識,不能識其偽。
同時,由於外國人重視藝術價值,喜好新奇的器形和紋飾,致使偽作新奇器形、紋飾興盛起來。例如蘇州作偽高手周梅古偽作的車馬獵紋方口圓壺(見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圖版205,1958年版),十分新奇,蒙蔽了許多人。
從作偽的歷史可以總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全器皆偽。例如著名的晉侯平戎盤(見S.W.Bushell著,戴岳譯《中國美術》,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約為乾隆年間偽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國,現藏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腹外上飾乳丁紋,下飾獸面紋,雙耳不倫不類,圈足系焊接,偽作明顯。盤內有偽銘23行547字,是已知偽器中銘文最長的。內容雜取《尚書》及《左傳》,字體雜仿《散氏盤》及《石鼓文》,刻工拙劣,一望而知其偽。
二、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加上一個銴,成為一件古代並不存在的帶流帶銴的觶(見程長新等《銅器辨偽淺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
三、拼湊真器殘片作成偽器。例如《西清古鑒》6?11著錄的蟠夔紋鼎11,系用銅甗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
四、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
1、銘文全偽。或用刀具鏨刻而成,或用化學葯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例如楚公鍾(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20),系吳中蘇某在無銘的真鍾上,仿宋代薛尚功《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6?15著錄的楚公鍾偽刻,騙了羅振玉。羅獲此鍾後,取鍾銘中「楚雨」2字,命其樓為「楚雨樓」,貽為笑柄。
2、在真銘外,加刻偽銘。例如現藏於江蘇鎮江金山寺的遂啟諆鼎。道光末年陝西出土,僅有「遂啟諆作叔寶尊彝」9字銘文。後經張二銘在其前後加刻偽銘124字,使銘文增至133字。並以三百金售給葉志詵,葉作歌紀事,和者30餘人,成《遂鼎圖題詠》一書。後經鮑康辨其偽,葉不懌,遂送給金山寺。
五、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較少的器物上偽刻花紋。例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方鼎,原為素麵,作偽者在其腹部偽刻鳥紋及蟬紋。又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商代獸面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綠松石(陳佩芬《青銅器辨偽》,《上海博物館集刊》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如上所述自宋代偽作青銅器出現以後,辨偽也就開始了。自宋迄今,辨偽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予重視和批判地繼承並予以發展。
宋人趙希鵠在《古鍾鼎彝器辨》(《洞天清祿集》,《美術叢書》第9集第4冊)中指出:「三代古銅並無腥氣,惟新出土尚帶土氣,久則否。若偽作者,熱摩手心以擦之,銅腥觸鼻可畏。」清代學者陳介祺辨偽有很高的水平。他在致王懿榮的信中談到:「偽刻必有斧鑿之痕,以銅絲刷去之,則又有刷痕,而字鋒又失。……鑄字刻字必可辨,鑄字佳者,每上狹而下寬。」(《簠齋尺牘》4?6)榮庚《商周彝器通考》及榮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二書中都有專門章節論述辨偽問題,對歷史上的辨偽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了科學的田野考古發掘研究工作,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開始發掘安陽殷墟,首次出土了經科學考古發掘得到的古代青銅器。新中國建立以後,田野考古工作有了飛速發展,出土了大批的古代青銅器,使青銅器辨偽有了可靠的標尺。同時由於過去從事修復或作偽的老師傅轉入文物、博物館部門工作,坦誠地介紹了過去作偽的方法及內部情況,對辨偽水平的提高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青銅器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和銹色、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已知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資料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情況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上述各個方面的認識進行整體的分析。這樣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反復認真考察幾次,最後得出結論。
具體講,首先從銅質、銹色上辨偽。古代銅器一般是青銅,而偽器有用黃銅者。尤其是古代青銅器已經數千年的腐蝕,銅質已糟朽,其重量比同樣大小的偽器要輕得多。這也就是古玩行常說的偽器「手頭沉」。如上海博物館藏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偽史頌簋重達12420克,比真器重約三分之一。
古代青銅器表面的真銹是經數千年自然形成的,有綠、藍、灰、黑等多種顏色,深沉緻密,有金屬光澤,風格古樸,分布自然,給人以美感。而偽銹或用酸類快速腐蝕而成,色淡而浮薄;或用酒精調和漆片、顏料作成塗上,色調灰暗呆滯,沒有層次感和金屬光澤,並且質地疏鬆,一摳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例如圖五偽青銅人面之偽銹。
其次,從鑄造工藝辨偽。古代青銅器主要是用范鑄法鑄造而成,因此器表往往遺留有凸起的范線及鑄瘤。並且器表光潔,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偽作青銅器多用翻砂法,表面粗糙,有砂眼、縮孔等鑄造缺陷。並且仿照真器翻制的偽器,一般較真器壁厚,紋飾、銘文模糊,顯得很蠢,沒有精神。
第三,從器形上辨偽。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器形是有一定之規的。偽器的器形,或模擬器,但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或憑空臆造,作成新奇的器形以嘩眾取寵。因此,遇到新奇的器形務必十分小心。
第四,從紋飾上辨偽。古代青銅器的紋飾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而有神韻。偽紋有的是由真器上翻制,但模糊、肥胖而沒精神;有的系鏨刻,不僅破壞了器表,而且遺留有刀痕。偽紋不僅呆板、軟散,而且布局往往不合理,尤其到了邊角之處交待不清。總之,古代青銅器紋飾的種類以及每種紋飾的結構和布局是有一定之規的,凡不符合規律者,則可能是偽作。圖六偽銅罍的紋飾就十分呆板。
第五,從銘文上辨偽。真銘的特點是自然流暢,生動有神,古樸有力。鑄銘的字口是口小底大,邊角渾圓,呈形。偽銘結構鬆散或拘謹,乃至錯誤,呆板軟弱。偽刻者字口是口大底小,呈狀,並有刀痕。腐蝕法作成的偽銘,肥胖臃腫,字口深淺不一。古代銘文的字體結構以及內容皆有一定之規,凡遇與常例不合者,則應與真銘逐句、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又凡銘文所在部位或行款不合常規者,也可能為偽作。
第六,從器形、紋飾、銘文三者之間的關系來辨偽。真器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而偽器三者之間必有矛盾,認真分析,必能找出破綻。例如《善齋禮器錄》2?64著錄的「中義父」鼎,直耳,柱足,口沿下飾獸面紋一道,其器形與紋飾屬於商末周初。而其銘文卻屬於西周晚期,顯系偽銘。按真的中義父鼎,著錄於《貞松堂吉金圖》上22,器形為蹄足,口沿下飾重環紋一道,器形與紋飾皆屬於西周晚期,其銘文亦屬於西周晚期,三者是一致的。
此外,在辨偽工作中,詳細了解器物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也是十分重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最後,在辨偽工作中還必須正確區分偽品與仿製品。偽品乃是制假者為牟利而製作的假文物。而仿製品則是後代官府或私人為了禮儀活動等的需要而仿照夏商周青銅器製作的銅器,例如宋徽宗時仿製的大晟鍾,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而且是對古人的仿效與仰慕。仿品與作偽是有著根本區別的。

『肆』 青銅器鑒定方法

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准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由於夏商周時期與後代的鑄造工藝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鑄造痕跡也不同,通過鑄痕的觀察可以判斷真偽。
青銅器
夏商周主要採用范鑄法,器體上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或用翻砂法,則粒粗胎厚;或用失蠟法,則沒有范線。從銅質上來分析,夏商周時期為青銅質,而後代的偽器有不少為黃銅質。又由於夏商周之青銅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發生化學變化,銅質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的偽器重量要輕,有經驗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偽。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真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偽史頌簋卻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尤其是銅銹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而偽器的表面銹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
第三,從器形上來說,中國古代各類青銅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規的。如被鑒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規律,則有可能是偽作。
第四,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腐蝕者模糊而臃腫。偽銘大多書法拙劣,文義不通,與真銘拓本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
第五,偽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三者之間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綻。再者,銘文的性質與器物的類別不合者,或銘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於格式者,均有可能是偽作。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詳細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伍』 有沒有鑒別青銅器最簡單的辦法

認識范線與墊片,是鑒別青銅器真偽的要訣之一。范線就是鑄造青銅器時銅液留下的痕跡,墊片就是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鋼片。二者既是鑄造技術上留下的痕跡,也是從鑄造技術來鑒別青銅器真偽的主要方法。

應該說,高古的銅器大都由陶范法鑄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將要鑄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塊,並有內范和外范之分。鑄造時,把范塊合攏成型,銅液就從內外范的間隙中澆入,冷卻脫范便成就一件銅器。那麼在鑄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攏范塊的交接處,必定會留下線痕。盡管有的明顯處會做些鑄後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內側或其他隱蔽處的痕跡是磨礪不掉的,而且當年的鑄造者亦根本沒有將這些范線清除的習慣。

一般作偽的銅器以失臘鑄造為主。失臘鑄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塊,器表清潔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見范線,但會出現一些細小的砂眼,失臘鑄造就有此特徵。

看墊片是鑒別真假銅器的又一簡便方法。前面談到,墊片是用來控制澆鑄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當時的鑄工往往會順手取來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銅片,預先墊放在內外范的間隙處,當澆鑄成型後,銅墊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見,有的難找,有的還十分對稱,左右相應。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是不用墊片的,這與當時鑄造工藝的不發達有關。但假造的青銅器,也是不會有墊片痕跡的。還有些作偽者,在真器刻上銘文或花紋,卻正好刻在墊片上,這樣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銅器的鑒別中,除了鑄造技術和器物造型兩方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這就是紋飾圖案的鑒別。紋飾圖案是青銅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復雜多變,而且內容豐富,製作精美,為世人所欣賞。

作假的青銅紋飾有許多種,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假器作假紋飾,以蘇州周氏作坊出品為最精緻。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現。這些藝匠的紋飾功夫很深,即便是偽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了。但對於鑒別真偽來說,只要細心審視,還是能看出破綻的。因為一件紋飾再精緻的青銅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殼、銹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麵真器上添刻花紋。這種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無花紋的素器上加花紋、在有少量花紋的真器上添加花紋、在花紋銹濁不清的情況下加刻花紋、在鑲嵌脫落的花紋上重新加入鑲嵌物等等。曾有這樣的事例,當錯金銀的越王劍被發現後,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劍上補刻花紋、錯以金銀出售,卻因技術欠佳而被識破,終貽笑大方。

鑒別這些改刻或增刻的紋飾,可首先比較其本身或周圍的表層和地子是否與該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為若是後刻的,一定是破壞了原有表層的色澤。其次找一下每組花紋的接合處是否有范痕,因為花紋是刻在范塊上拼合澆鑄的,沒有范線就有作偽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偽者對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規律把握不準,比如紋飾一般雖有地紋和主紋之分,但二者其實關系密切。如獸面紋卷角或勾尾的收頭處往往是像同心圓一樣與地紋的小圈連接起來的,但作偽者往往忽略了這一細微的特徵。

辨別青銅器真假,講究重量、嗅覺、聲音和銹色的程度。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表比商周器輕薄,若重量相反,則存疑。銅器出土有土氣味,作假的器表總散發出酸味。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銅質聲音的辨識和器物表面銹色的鑒別。因為商周銅器是以銅錫合金鑄成,敲擊的聲音自然清脆,而後仿的青銅器往往用黃銅鑄成,或澆鑄而成,敲擊的聲音混濁,若偏薄,則脆而散。有的是修補的偽器,四周敲出的聲音就會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補的,更有一種沙啞感。

觀察古銅器表層和銹層也很重要,因為當從器形或製作工藝上難以確其真假時,可以通過鑒別其表面銹色的好壞來斷定是真品還是贗器。由於青銅器埋於土中上千年,銅銹會層層發出,但各個地域的青銅器表銹色卻不甚相同,這與不同的地下水質和其他有機物腐蝕其表面,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關。如安徽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銹層呈灰綠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銅器,則見有翠綠色的銹層,亮晶晶的,人稱「水坑」器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銹層豐富,銹色多變,或黑灰,或棗皮紅,或灰綠,或銀白。於是行家們又分別稱這些銹層叫「黑漆古」、「棗皮紅」、「綠漆古」、「水銀沁」等。這些銹層很堅硬,即使用刀刮劃,也只是一些銹斑脫落,與偽器的銹層是完全不同的。假銹層的做法多種多樣,假的地子用鹽硇砂,銹色用鹽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銅加綠色顏料和氨水調合。但生出的新銹色澤單調,不像出土銹層敷一層、豐富多變、帶有滋潤感。現在市場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銅器,大多呈粉綠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脫落的感覺。有的則烏黑發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沒有一點色澤滋潤的感覺。

『陸』 青銅器鑒定的辨偽方法

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准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由於夏商周時期與後代的鑄造工藝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鑄造痕跡也不同,通過鑄痕的觀察可以判斷真偽。
夏商周主要採用范鑄法,器體上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或用翻砂法,則粒粗胎厚;或用失蠟法,則沒有范線。從銅質上來分析,夏商周時期為青銅質,而後代的偽器有不少為黃銅質。又由於夏商周之青銅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發生化學變化,銅質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的偽器重量要輕,有經驗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偽。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真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偽史頌簋卻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尤其是銅銹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而偽器的表面銹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
第三,從器形上來說,中國古代各類青銅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規的。如被鑒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規律,則有可能是偽作。
第四,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腐蝕者模糊而臃腫。偽銘大多書法拙劣,文義不通,與真銘拓本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
第五,偽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三者之間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綻。再者,銘文的性質與器物的類別不合者,或銘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於格式者,均有可能是偽作。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詳細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從鑄造技術進行辨偽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銅器各時代的冶鑄工藝。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范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范拼合澆鑄後留下的范痕,即范線。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有所變化,范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有的鑄器表層紋飾不多,合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忽飾,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後代偽者不知道占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經2000多年礦化銹蝕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器沒有這一過程,自然較重。用蠟模翻制的偽器也會略重於原器,仿偽者會連同銹跡、砂眼一同澆鑄表現出來,加上前面一點偽器特徵更加明顯。占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也沒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另外,陶范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范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銹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銹跡自然一致。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
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盡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通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占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首先,銘文從單字族徽發展而來,形狀奇特古老,難以辨識;發展到後來的成為簡潔精煉的長篇銘文,更足提供斷代依據的歷史資料。如「利簋」銘文。第二,銘文從筆畫簡單的刻劃到規范的書寫鍥刻,無論筆畫、結構還是字形都有明顯的時代變化。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銘文即是。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銘文都橫平豎直,比較規整,刻銘文技工的技術高超,書寫也很流利。第三,隨著時代的崇尚和鍥刻新工具的出現,鑄工鍥刻水平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得到了體現。由於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豐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寧的上口就火,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參照,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糶頁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青銅器銘文的作偽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偽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偽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能仿刻,但其韻味卻是難神似。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異於器表。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增刻偽銘後,其字口、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銘文非一人所出,其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就截然不同。腐蝕法。將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並在蠟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鐵在刻好字的蠟上進行腐蝕器身,將蠟去掉後,凹陷的銘文自然顯現。這樣腐蝕的銘文字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筆畫邊緣十分粗糙。
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偽的重要依據。
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
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柒』 如何鑒別古代銅器的偽銹

銅器上歷史的積淀在業內被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古董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且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所以選擇銅器看「銹」並沒有錯,不過這個銹是指「包漿」,而不是偽銹。由於所經歷的環境和時間長短不一,包漿和仿造新銹是有區別的。

首先,陳年自然銹蝕,一般從外到內縱向分為三層,而大多數仿古青銅器由於其經歷的時間較短,通常只有一層浮銹,顏色單一、附著較差,如果去掉浮銹會直接露出新鮮的銅體。
其次,古銅器除了在使用過程中經受的損壞、侵蝕,還有諸如大氣腐蝕、土壤腐蝕等,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仿品多用化學葯品來腐蝕銅器,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在潮濕的地下埋幾年,不會呈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
最後鑒別陳年自然銹蝕可以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還會被偽銹夾住掉不下來。用這個方法對付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也很有效。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下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顏色。偽銹下面露出的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還可以取一些銹蝕下來,直接用火燒,古銅銹一般不易燃燒,銹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

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或燒塑料等刺鼻的氣味。此外,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銅器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但這種氧化層往往沒有光澤,需要用特殊材料拋光,可以聞一下銅銹,偽銹會發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膠水等的異味。最後,還要提醒一下,收藏銅器最好從小物件入手,比如一些家常生活物件,價格不過幾百元,其中也會不乏收藏價值高的銅製品。

『捌』 遼代青銅器鑒定方法

偽造青銅器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重新鑄造法:這種方式主要是根據真器進行高仿,而後埋入地下做舊。雖然此種方法下青銅器偽造得很逼真,但其材質、紋路、銹色等無法比擬真品,特別是偽鑄的青銅器沒經過地下長期的氧化或腐蝕,因而器體普遍過重,通過分析其重量可辨真偽。

  2. 2.拼接法:青銅器深埋地下,常年腐蝕破壞難免造成某些部位的破損,偽造者經常是「移花接木」,將不同的幾件銅器拆分,然後通過粘湊的方法,重新打造一件「完整」的青銅器,再附之泥土、假銹,亂人耳目。但是畢竟不同青銅器在工藝、材質上有所差別,藏家可以通過細心觀察辨別真假。

  3. 3.假銹偽裝法:為了使假青銅器銅銹看起來逼真,偽造者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顏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別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銹拌入清漆或膠水塗抹到仿古銅器上。此外,還有通過偽造青銅器銘文、紋飾等方法來造假,都需要收藏者多加註意。

  4. 如何辨銹識古銅

  5. 青銅器的一大特色是其色彩斑斕的銅銹,而這也是偽造者千方百計想假造的手段。為此,提出了幾招:

  6. 第一,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會被偽銹含住掉不下來。

  7. 第二,取一些銅銹試樣,用高溫熱針燒灼,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他異味兒。

  8. 第三,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9. 第四,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顏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灰暗。用乾燥的硬布等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發熱,偽銹會發出塑料味兒、油漆味兒等異味兒。

  10. 第五,偽銹都使用白礬與硼砂,如果遇水易溶,可將銅銹置於熱水中查看。還可以將水噴灑到銅銹上,觀察銅銹的親水程度,古銅銹是親水的,而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第六,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銹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銹和老銅銹有很大差別。

閱讀全文

與古代青銅器銅銹常用偽造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3分之3x7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419
內痔坐浴的正確方法 瀏覽:476
一般哪裡有賣孔明燈的製作方法 瀏覽:40
職高二項式分布計算方法 瀏覽:182
常用檔案分類方法之一 瀏覽:540
中文時態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666
用什麼方法能讓驗孕紙變兩條杠 瀏覽:852
多肉剪枝方法圖片 瀏覽:431
尿糖試紙的使用方法 瀏覽:799
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瀏覽:760
洗衣機如何排水方法視頻 瀏覽:127
樓邦防水塗料使用方法 瀏覽:753
宮寒病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898
奢侈手機鑒別方法 瀏覽:876
紙板收納盒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230
卵巢癌晚期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131
紅豆薏米茯苓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79
育肥羊發燒用什麼方法治 瀏覽:985
四季香水無籽檸檬的種植方法 瀏覽:906
治療精神衰弱的方法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