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尿液標本的採集方法
留尿標本的四種方法:
方法1:新鮮晨尿:取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30~50毫升,裝入清潔容器如尿杯等送檢。
方法2:隨機尿:取當天隨機留取的尿液的中段尿,30~50毫升,裝入清潔容器如尿杯等送檢。
方法3:特定時間留尿:禁水禁食12小時後將尿排盡,繼續禁水禁食,第13小時留尿30~50毫升送檢。
方法4:24小時留尿:早晨7:00起床後將第一次尿液排盡,此後收集每次尿液,裝入留尿容器內(請預先加入防腐劑甲苯),並混勻,直到第二天清晨7:00解最後一次尿液裝入留尿容器內。(也可以留取第一天上午任一時間點至第二天上午相同時間點的尿液,方法同上)。
B. 關於收集尿培養標本的方法
(1)在尿液化驗前必須先准備一個清潔的小瓶,留取任意一次尿。最理想的是留取中段尿,一般留取5—10毫升。測尿比重時留取尿液不少於50毫升。婦女月經期不宜做尿液化驗檢查。
(2)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液做化驗檢查,是理想的尿常規化驗標本。因為尿液中所含成分的濃度比白天大量飲水稀釋後的尿液中多,能夠較准確地反映出腎臟疾病的情況。
(3)白晝尿及夜間尿:分別留取白天12小時(早8點至晚8點)和夜間12小時(晚8點至明晨8點)的尿液,進行尿量、尿比重等對比測量,對心臟和腎臟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
(4)尿液化學成分定量分析,大多需要留取24小時尿標本,應特別注意不要丟失大便時排出的尿液。天氣炎熱時留24小時尿液要加防腐劑,以免尿液變質影響化驗檢查結果
至於外陰一般來講是不用嚴格消毒的
C. 幾種常用尿液檢查標本留取的方法
1、尿常規: 尿常規檢測可起到篩選的作用,簡單、快捷,半小時~1小時即可出結果。檢測內容包括:尿蛋白、隱血、尿糖、細胞成分等。 留取方法:新鮮晨尿或隨機尿,取中段尿(將前面和最後面一部分尿液棄去,留取中間一段尿液)30~50 毫升,裝入清潔容器如尿杯等送檢。 2、尿沉渣紅細胞計數及分類: 用於檢測尿中紅細胞的多少和形態。 留取方法:新鮮晨尿或隨機尿,取中段尿30~50 毫升,裝入清潔容器如尿杯等送檢。 注意:① 避免進食偏酸的食物或飲料。(尿pH<5.5 時紅細胞僅剩細胞膜呈圈狀,即影紅狀態,致紅細胞形態及來源很難辨別,可口服小蘇打3 天後留取。② 尿濃縮試驗測定尿標本留取的時間段內不得留取該項目的尿標本。③ 女性經期前後三天盡量不要留取標本,男性應避免精液、前列腺液污染標本。 3、24 小時尿蛋白、尿液理化性質分析: 較精確測定尿中蛋白、微量白蛋白、氨基酸和電解質等的含量。 留取方法:早晨7:00 起床後將第一次尿液排盡,此後收集每次尿液,裝入留尿容器內(請預先加入防腐劑甲苯),並混勻,直到第二天清晨7:00 解最後一次尿液裝入留尿容器內。(也可以留取第一天上午任一時間點至第二天上午相同時間點的尿液,方法同上) 注意:① 要求正常進食、飲水,勿暴飲暴食,以免影響24 小時尿液總量。② 肉眼血尿、乳糜尿的患者不能檢測,以免影響結果。③ 不得在此24 小時時段內留取其它項目的標本。 4、尿微量蛋白、尿蛋白五項分析 用於判斷腎小球損害程度。 留取方法:新鮮晨尿或隨機尿,取中段尿30~50 毫升,裝入清潔容器如尿杯等送檢。 5、尿本周氏蛋白、特異性抗體κ、λ 輕鏈: 提示輕鏈沉積病、 多發性骨髓瘤 或澱粉樣變性。 留取方法:新鮮晨尿或隨機尿,取中段尿30~50 毫升,裝入清潔容器如尿杯等送檢。 注意:① 乳糜尿不得檢測,以免影響結果。② 尿濃縮試驗測定尿標本留取的時間段內不得留取該項目的尿標本。 6、中段尿培養、葯敏試驗: 用於尿液病原微生物的檢測 留取方法:①留取晨尿。②留取標本前,患者應用肥皂水及1:1000高錳酸鉀液或新潔爾滅液清洗會陰部。③自然排尿,使尿液呈現狀流出,棄去前段,留取中段尿約10毫升,加蓋立即送檢。如不能立即送檢,可暫時冷藏於冰箱保存。④做厭氧菌培養應無菌注射器膀胱穿刺留取尿液。 注意:留取尿液全過程應絕對避免手及物表接觸器皿及蓋以免污染。
D. 常見的尿細菌學檢查方法是什麼
尿細菌學檢查對診斷尿路感染具有重要價值。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尿塗片找細菌。尿路細菌感染時尿中含有大量細菌,尿液塗片鏡檢易找到細菌。每高倍視野細菌數少於10個或未找到,提示中段尿培養陰性或菌落數低於103/ml。如果細菌數為15~30個/高倍視野,中段尿培養菌落數常大於105/ml。據中山醫科大學葉任高教授經驗,其可靠率為90%以上。並認為,即使已開始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尿培養陰性,尿沉渣革蘭染色找細菌仍有可能找到,這樣就可彌補在應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尿細菌培養陰性的缺點。另外,應用革蘭染色塗片找細菌可以初步確定尿路感染是陽性球菌或陰性桿菌,作為使用抗菌葯物的參考。
(2)尿液細菌培養。正常人尿內有一定數量的細菌,尿道口周圍亦有大量細菌。正常人尿道口及陰道存在以下細菌: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枯草桿菌、假白喉棒狀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乳酸桿菌、卡他布蘭漢氏菌及恥垢分枝桿菌等。外陰沖洗不凈,細菌常混入尿中,但細菌數小於103/ml。尿細菌培養的目的主要是運用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的方法以鑒別是否為尿路感染。
若尿菌落數大於105/ml為感染,准確率約80%;細菌數小於103/ml或有多種細菌生長,為污染所致,無臨床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球菌,特別是糞球菌及腸球菌繁殖緩慢,其尿菌落數若為103~104/ml之間,即有診斷價值;細菌數在103~105/ml者不能排除感染,考慮是否因應用抗生素、清洗消毒劑混入、尿過頻、細菌生長緩慢等因素所致,必要時復查。
不論中段尿,還是導尿,都不可避免前尿道細菌的污染。因此,做細菌培養而不加含菌量計數,結果很不可靠。但在常規消毒下做膀胱穿刺取尿作定性卻很可靠,只要培養出細菌,不論細菌數多少,均認為是感染,不會出現假陽性。尿細菌定量培養結果很可靠,但遇到下列情況時需做膀胱穿刺尿培養:沒有條件做尿含菌量計數的單位,在診斷上有困難時;高度懷疑有尿路感染而尿含菌量卻低;反復尿定量細菌培養結果均可疑者;要進一步確定是否有混合感染存在;可疑的厭氧菌所致者。以上情況均考慮做膀胱穿刺尿培養。
方法如下:鼓勵患者飲水,使膀胱充盈至恥骨聯合以上,捫及膀胱後即可穿刺。先剃毛、消毒,用9號10cm長的針頭連接注射器,在恥骨聯合上方正中線穿入皮膚,然後猛力穿入膀胱,將尿液收集於無菌試管送檢。拔針後用無菌紗布覆蓋。本法是避免污染的最好方法。
缺點是患者有一定的痛苦。
急性泌尿系感染多為單種細菌,大腸桿菌佔60%~80%,余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糞腸球菌;慢性感染常混合其他細菌;綠膿桿菌多在手術或插管後引起感染。
E. 尿常規檢查怎樣取尿液
尿常規檢查建議取中段尿檢查,即我們人為的把一次小便分為前中後三段尿,先拉掉前面一段小便,然後接中間一段小便檢查,最後一段尿液也拉掉不要。
F. 尿液檢查包括哪些項目呢
1、尿液收集: 尿常規檢查應以新鮮晨尿最好,收集的時候注意要清潔尿道口和會陰部,女性的話應該避開月經期取中段尿液。採集尿細菌培養標本的時候,男性應該取中段尿液,女性可以通過導尿取標本。 2、尿常規檢查:包括尿液的生化性質,像顏色、透明度、尿比重、酸鹼度、蛋白、糖及尿沉渣顯微鏡檢查。 3、尿三杯試驗:收集尿液時尿流應該連續不斷,將最開始的10ml左右的尿液排入第一個杯子,中間的尿液為第二杯,最後的10ml尿液排入第三杯,如果化驗的結果在第一杯出現異常的話,提示發生疾病的地方在前尿道,第三杯尿液結果出現異常,則提示發生病變的部位在後尿道、膀胱頸部或三角區,三杯尿液都出現異常的話提示病變部位在膀胱或者膀胱以上。 4、尿細菌學檢查:為了更好地治療泌尿系統的疾病,在治療的時候通常都會做尿沉渣塗片檢查,應為通過這個檢查初步的判斷細菌的種類,而做細菌培養則可以明確細菌的種類,以上兩種檢查都是為了可以選擇合適的抗菌葯物治療泌尿系統的疾病。 5、尿細胞學檢查:有些患者會懷疑有膀胱腫瘤,就會取新鮮尿液檢查尿中脫落細胞的形態變化。
G. 尿液細菌培養的檢查過程
檢查過程:與常規尿檢一樣,使用清潔乾燥的容器,以醫院提供的一次性尿杯和尿試管為好。取10毫升左右尿液,送到醫院的指定的檢驗窗口。檢查方法是用顯微鏡對尿進行檢查,識別尿液中細菌類型和細菌的數量。
H. 尿細菌學檢查的特殊培養方法是什麼
尿液細菌培養除了上述普通的方法外,還有幾種特殊的培養方法。
(1)高滲培養。長期使用抗生素、溶菌酶或體內補體作用等因素,常使細菌的細胞壁損傷、缺失、變異為L-型菌,需要在高滲培養基中進行培養。培養基含有15%蔗糖或5%氯化鈉時細菌才能繁殖。
見於腎盂腎炎、菌血症患者恢復期或復發期。
(2)結核桿菌。培養培養方法是留清晨尿,以每分鍾3000轉離心,在沉渣中加入4%硫酸或2%氫氧化鈉,20分鍾後去除雜菌,中和後接種於羅氏培養基中,4~8周報告結果。
(3)真菌培養。患者若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往往繼發真菌感染(如酵母類白色念珠菌或新型隱球菌)。將此類患者的尿液接種於沙保羅培養基中,置於37℃或室溫,培養5天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