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地怎麼服用
生地:涼血滋陰功效多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將其曬幹人葯稱為生地。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臨床應用也得到進一步的擴充,現簡述如下。
高血壓病:生地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月有顯效。
病毒性心肌炎:生地30克,麥冬15克,蓮子心10克,蒲公英30克,黃精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可起輔助治療作用。
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將生地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分2次服完;兒童酌情減量。一般療程12~50天,療效良好。
濕疹、尊麻疹、神經性皮炎:生地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時,過濾得300毫升葯液為1日量,1-2次服完。此法對濕疹療效尤著。
上消化道出血:以生地30份,大黃15份,黃連9份,黃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備用。用時取葯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鍾過濾,去渣涼服,每天2次,重
症者每日4次服用。5天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便能止血。
紅斑肢痛症:生地120克,黃芩60克;苦參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
滑精:生地250克,與150克飴糖拌勻,放入烏雞的腹內,用線縫好,放人碗內置於蒸籠中,蒸熟透,吃雞肉及生地,有補益精髓作用。
瘡癤:生地30克,新鮮瘦豬肉30克,加水適量同煮或蒸,待豬肉爛後,將葯、肉及湯頓服,亦可分幾次服完,每天1劑。對反復發作難愈的瘡癤,療效亦滿意。
腮腺炎:用生地15-30克,蠶豆7~14個(鮮干均可、去皮使用),食鹽1-2克,共入臼內搗爛後,攤散在塑料膜或樹葉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綳帶包紮,6~12小時換葯1次。特重症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飲,一般2~3天即可痊癒。
㈡ 生地的功能是什麼
1、生地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並治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葯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2、生地治時氣熱毒在臟腑,欲發赤斑:地黃汁五合。上件葯於鍋中,以煉成了豬脂半斤相和,煎十餘沸,濾去滓,入麝香攪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聖惠方》)
3、生地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薑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葯,細銼黃芩、生薑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聖惠方》解毒飲子)
4、治小兒熱疾,煩渴頭痛,壯熱不止: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
5、治吐血: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一兩,以銅器盛。蒸之令消。(《醫心方》單神方)
6、生地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各半兩,蔥白二莖。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7、治心熱腸風臟毒出血: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黃連四兩,二味拌勻曬干。上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醫統》千金地黃丸)
8、生地治婦人傷血不止,兼赤白帶下:生地黃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葯,取水半盞,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濟方》地黃益母草湯)
9、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黃搗爛,熨熱過之,日夜數易。若血聚,以針決之。(《衛生易簡方》)
10、治傷肢折臂,斷筋損骨,但有皮相連者:用生地黃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連續;並杵碎,炒熱封損處。(《衛生易簡方》)
11、生地治因勞損尿血不止:生地黃汁五合,車前葉汁五合,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上件葯,將二味汁相合,每於食前曖一小盞,調下膠末二錢。(《聖惠方》)
12、生地治產後小便出血:生地黃、生刺薊各半斤。上搗絞汁,每服一小盞,食前飲下。(《普濟方》)
13、治暴赤眼腫痛:生地黃(凈洗,切,研)、黑豆各二兩,生搗末。上二味,搗成膏,臨卧時以鹽湯洗眼後,閉目,以葯膏厚罨眼上,更不動,至曉水潤葯令軟,取下。(《聖濟總錄》地黃膏)
14、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生地黃一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白礬半兩(枯,研),麝香一分(細研)。上三味,研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勻,於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臨時以葯於牙齦上塗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後,夜卧。(《聖濟總錄》)
15、生地治傷寒心熱,口舌生瘡:生地黃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攪勻,慢火煎如稠餳。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時。(《聖濟總錄》)
16、生地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生地黃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葯相和,不計時候,溫服一合,宜頓服之。(《普濟方》地黃湯)
17、生地治虛勞乾咳嗽,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參十二兩,白茯苓十五兩,琥珀、沉香各半兩,大生地黃十斤(洗凈,銀石器內杵細,取自然汁。甚忌鐵器),白蜜五斤(熬去沫)。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將人參等為細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銀瓶內,用綿紙十數層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鍋內或銅鐵鍋內以長流水煮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過油單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後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後取一二匙,用溫酒一兩調服,不飲酒人白場調亦可。(《古今醫統》)
18、生地治產後腹痛,眼見黑花,或發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乾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後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虧)痛,煩躁恍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黃、生薑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黃、當歸各四兩。上於銀石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薑滓,以生薑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焙乾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婦人良方》地黃丸)
19、治產後血暈危困:生地黃汁一大盞,當歸一分(銼),赤芍一分(銼)。上水煎三五沸,溫服,如覺煩熱,去當歸,入童子小便半盞服之。(《雲歧子保命集》)
20、生地通經脈,補虛弱,強腳膝,潤肌膚:生地黃一斤取汁,牛膝制了末二兩。上件葯,攪勻,銀石器中熬,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下。(《普濟方》)
㈢ 生地泡水喝的功效 生地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
1、生地泡水喝的功效有清熱涼血、鎮靜催眠、滋陰養血、潤腸通便、強心健體等,還可以起到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血糖、抑制腫瘤的生長、預防血栓等作用。對於陰虛、月經不調等患者而言,可以適當多飲用一些。
2、用10-15克來泡水喝,不可以過量服用。現在的臨床研究還表明,生地可以提高淋巴細胞的合成,從而增加人體的免疫力,常常配合知母,竹葉等滋陰的葯物來改善由於內分泌紊亂導致的陰虛內熱的情況,除此之外,生地還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㈣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生地為常用中葯,《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別名:生地黃。來源: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懷慶地黃的乾燥塊根。產地:主產於河南省、溫縣、博愛、懷慶、武陟、孟縣等地
㈤ 生地和熟地的吃法是什麼 有什麼功效
生地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生地和熟地是地黃的一種產品。那麼生地和熟地的吃法是什麼?有什麼功效? 先來了解一下它們的作用。生地黃: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金瘡瘀、涼血、止血;熟地黃:滋陰補腎、調經補血、血虛頭痛、肝痛。 生地性寒,功能為滋陰補腎。不只生津止渴和涼血清熱,還對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便秘等有作用,凡是血分有熱傷陰的人,都可以經常服用。如果想要治療溫熱病,可以用生地做清營湯;如果是治療溫病的後期,由於余熱還沒消盡,應該把生地用來煮青蒿鱉甲湯;另外,針對血熱毒盛,斑疹紫黑,溫熱病嚴重熱入營血的症狀,可以服用生地製成的四生丸;一般要養陰生津來治療內熱消渴和便秘的,應該食用生地煮的曾液湯。 熟地黃:為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粘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端面烏黑色,有光澤、味甜。熟地,葯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須發、通血脈",確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兩者都可以食用,最好的用法是放入食物中,按照一定的周期食用,長期使用的話,有理想的葯效。 康愛多葯店是一家國家葯監局批準的醫葯零售企業, 專業的葯師團隊提供最適合的葯品,給予360度貼心關懷。
㈥ 新鮮生地怎麼吃
生地有干鮮之分別,都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但鮮生地苦重於甘,其性大寒,清熱涼血的作用較強,而且能生津液,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乾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干生地甘重於苦,養陰的作用較強。故急性熱病;以鮮生地為好;陰虛骨蒸者,以干生地為佳。
治療化膿性中耳炎將鮮生地洗凈、拭乾,削去外皮之毛根及坑凹部分,再用鹽水充分洗凈,擦乾後切成薄片,放入消毒過的研缽內,搗成糊狀,以4層消毒紗布包緊擠榨取汁過濾。
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葯。
㈦ 生地花子做什麼用的
地黃花別名蜜罐收載於《本草圖經》,主要功效是治消渴,腎虛腰痛。
㈧ 枸杞和生地一起服用有什麼功效
生地
性味歸經: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
主治: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乾舌絳。治溫病後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
如增液湯。
葯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葯。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乾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枸杞
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潤肺止咳
葯用時可煎服,10~30g。
配熟地黃,相須為用,共用於肝腎陰虧之腰膝酸軟,月經不調,遺精,早衰之候,亦可用於肝腎精血不足之頭暈,耳鳴,二目昏花等候。
配北沙參,用於肺胃陰傷之咳嗽咽干,陰虛肺癆,消渴癉中,熱病傷陰之候。
配女貞子,用於肝腎精血不足之頭昏目眩,視物不清,目生雲翳或暴盲,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候,相須為用。
配菟絲子,合用於治腎精不足,肝血虧損之二目昏花,視瞻昏眇,遺精早泄,頭昏耳鳴,腰痛。
配何首烏,平補肝腎,益精補血,烏發強筋。
配麥冬,用於熱病傷陰,陰虛肺燥,消渴癉中之候,有協調作用。
配黃精,可滋陰補血,枸杞助黃精養陰潤肺,黃精助枸杞滋補陰血,相須為用。
不過你注意,中醫講養生,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葯物不對症的話對身體不好,真想吃葯可以找個中醫看看,根據你母親的體質調整.
㈨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
1、增強身體免疫力
生地以很好的提高體內淋巴細胞的合成,這樣細胞的免疫能力也就可以獲得大大的提高,有效的保護身體健康。曾經有報道表示,生地中所含有的一些物質進入身體之後而已很好的促進體液免疫能力下降,這樣就可以起到抑製作用了,有效的提高人體免疫力。
2、改善陰虛患者
生地泡水喝之後可以和好的改善身體中甲狀腺的功能,特別是對亢進的情況有著很不錯的療效。除此之外,生地還能夠有效的治療一些陰虛患者不舒服的情況,特別是促進血漿中一些特別物質的含量正常,讓腎上腺素以及腎經興奮處於一個正常的情況。
3、降低體溫
如果身體出現了高溫的情況,那麼可以通過將生地泡水喝來降低溫度。生地可以很好的抑制體溫中樞,這樣就可也以起到降低溫度的作用了。
4、強心功效
生地泡水喝之後還具有強心的功效,特別適合一些心臟衰弱的患者。除此之外,生地進入身體還可以起到利尿的作用,這樣就可以擴張腎血管,特別是其中所含有梓醇苷還有其他的衍生物,都能夠促進身體健康。
5、補血
生地進入身體之後還可以刺激骨髓,這樣體內的紅細胞以及血小板還有血紅蛋白等等都會增加。
6、抗輻射、防治腫瘤、延緩衰老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生地具有非常不錯的抗衰老、防治癌症以及抗輻射的功效。科學家在小老鼠的身上進行了實驗,發現如果小老鼠吃了生地之後在輻射的照射下,小板含量會大大降低。除此之外,地黃還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令體內的胃癌細胞大大下降。將生地泡水喝之後,體內的羥自由基以及超氧自由基會大大減少,保持青春永駐。
7、提高睡眠質量
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出現睡眠質量不好的情況,這主要是由於身體出現了虧損的情況,所以睡眠就變得不好了。生地進入身體之後可以很好的治療失眠多夢以及心悸不安的情況,有效的提高睡眠質量。
(9)生地花作用及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生地泡水喝的注意事項
生地畢竟屬於一種葯材,千萬不要多喝以及長期服用,生地服用之後可以保健身體健康,但如果天天吃容易導致身體健康受到損害。
中醫方面認為,生地性寒,所以大量並且長期的服用,很容易導致身體寒性加重,出現拉肚子、胃痛還有消化不良等情況。
如果是將生地泡水喝,那麼每天的用量控制在十到十五克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也可以將生地和枸杞等一起泡酒服用,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還具有延緩衰老的功效。
㈩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 生地綠豆排骨湯如何做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
生地有很好的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等都有很好的功效,各位都知道生地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都是什麼嗎?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針對生地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問題深入了解一下吧,會有不錯的啟發。
生地甘寒質潤,既善涼血瀉熱,又善養陰生津。凡血分有熱及諸臟津傷陰不足者,均為常用之品。
1、清熱涼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於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本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於血熱的各種出血症。
2、養陰生津:本品質潤多液能養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陰潤燥生津作用。用於溫熱病後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口乾口渴、頭暈目眩,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3、生地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乾舌絳。如清營湯。治溫病後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養陰生津功效 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葯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葯。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乾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生地綠豆排骨湯
製作方法
生地、綠豆分別用清水洗凈。白蘿卜刨皮切角狀,洗凈備用。排骨斬件洗凈,於沸水中煮五分鍾,撈起瀝干水份。
煲內放入生地、綠豆、白蘿卜,注入適量清水,大火煲磙,再放入排骨,以慢火煲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用。